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特点、作用和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它历史全面正确深刻地回答了关于宗教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我们做好宗教工作,建设和谐宗教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祖国统一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贯彻十七大会议精神的需要,也是当前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党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是我们新时期加强和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思想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虚幻和歪曲的反映,是“颠倒了的世界观”,“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中国现实社会生活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在宗教问题上通过系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立足现实国情,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在社会主义时期对待宗教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对宗教的政治及社会地位重新进行认识和评价,形成了以宗教与社会主义社

会相适应、相协调为主题的新的宗教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宗教问题在新的形势下的创新和发展。它是一个包含着丰富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要求,而宗教问题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把党的最新宗教理论成果宣传普及到社会,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和完成的严肃政治任务。

二、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民族地区多元宗教共存现实下建设和谐宗教关系的现实需要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这是对宗教社会地位的新认识,也是对宗教工作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宗教和谐关系的新要求,并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而且把党在宗教工作的方针政策写入党章,表明了宗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青海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信教群众占全省人口的40%以上,国内国际宗教在青海都有不少信教教徒,特别是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在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中有深厚的影响。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将近一

半,大部分信仰宗教。宗教在青海具有信仰人少众多,教派支系繁杂,传播历史悠久,活动场所多样,与国外联系密切等特点,在民族文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元宗教共存的现状,决定了宗教在建设和谐青海的进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宗教工作不单是宗教部门的工作者的事,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高校在其中可以也必须充分发挥育人的崇高使命。加强与改进本地区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对于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维护国家稳定,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有更多的青年有了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大学生在地区人口中的比例增加,对社会的文化辐射影响力与日俱增。生活学习在这里的青年学生,不论是否信仰宗教,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接触到民族宗教问题。在学校期间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宗教观,了解党的宗教理论政策,掌握文化交流中的宗教问题的基础知识,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信仰问题的方法,促进多元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交往中的相互尊重、理解,增进不同宗教、同一宗教内以及信教和不信教学生间的和谐关系,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不和谐,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高校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高校应当承担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任务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了宗教复兴的热潮,当前占世界84.8%的人口信仰宗教,我国五大宗教的信众也已超过1亿。

宗教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意识、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与发展,形成一种与历史传统不同的新型关系。如何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宗教的本质、特征以及新的时代条件下出现的新特点,正确处理当代精神生活中社会群体结构的差异,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的新课题。党的十六大、党的十七大也有多处提到加强宗教工作的新要求。虽然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已进行多年,但是社会实践表明,宗教还没有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共识。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对于宗教的理论认识和探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而宗教理论的教育显得相对滞后,党和政府的新政策、理论界的新成果还没有及时传播到大学生那里。大学生的宗教知识还有待补充和完善,他们对待宗教的认识亟需科学、正确的引导,日常生活中由于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对信教与不信教群众间的交

往障碍,也需要帮助去进一步的克服。因此,和谐宗教关系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大学生群体的参与建设。

近年来,中央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它既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定性、原则性,又鲜明地表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决心。高校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是经过整合后实施的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中,几乎没有宗教问题的内容,仅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涉及到公民的宗教信仰权利。在当前国际国内普遍出现“宗教热”的条件下,高校学生的世界观和思想成长不

可能不受宗教观念的影响。如果我们不能对宗教现象作出唯物主义的说明,不能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学生进行教育,那么学生是很难树立起牢固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这就需要学生学习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系统理论成果,并了解中国宗教发展的实际情况,正确解答现实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

四、开展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是抵制境内外敌对、分裂、渗透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煽动活动的客观需要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是敌对势力、分裂势力来达到制造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统一的一贯和常用的手法,特别是境外民族分裂势力以宗教为纽带,对本民族的干部、青年学生进行拉拢,宣扬宗教内的“团结和睦”。不断地与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人心、争夺青年一代,企图实现地区独立,分裂国家的罪恶阴谋。他们时刻等待时机,随时准备闹事。以往的经验表明,开设《民族理论与宗教政策》课系统地给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相关的宗教知识,或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中结合有关宗教的现实问题进行唯物主义无神论世界观的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重提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的问题,就是要通过系统的教育,让广大大学生正确全面认识和理解党的宗教政策,形成正确的宗教观。这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大学生明辨是非,坚持立场,遵守国家法律,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