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一)
美育中国化论文:儒学对美育中国化的作用思考

美育中国化论文:儒学对美育中国化的作用思考六艺中指涉“美”的范畴的也仅仅“乐、书”而已。
在漫长的封建传统中,我们所说的“美育”实际上就是指音乐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注重的就是这样一种以礼乐和诗教培养君子的美育观。
而这中美育观又与儒家文化中的“仁”、“天人合一”等核心价值密不可分。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他特别重视诗教与乐教对道德熏陶的作用,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人格培养要从诗歌的熏陶开始,立足于礼教,完成于乐教。
而乐又与礼互为表里,所以孔子更注视乐教的重要作用,他本人也擅长器乐演唱以及音乐鉴赏。
君子人格的形成和实现在于对音乐的把握和领悟。
孔子对乐的重视,源于他对“仁”这个儒学核心价值的深切认知。
他对礼乐的教化功能实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反思,他十分崇尚先古帝王利用诗教和礼乐教化达到治理国家教化人民的做法,那是他理想中的人类社会,“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焕乎!其有文章。
”(《论语泰伯》这是对诗教的认同;“行夏之时,乘殷之路,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
”礼乐不但能够实现对个体道德品质的培养,更是巩固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安定的基础,至此礼乐具有了社会学的价值和意义。
“天人合一”是儒学重要的核心价值之一。
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必须要通过音乐的形式。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常常为后人津津乐道。
有一次,孔子问弟子子路、曾皙(名点)等四位弟子的志向。
子路师兄弟均表示愿意从政治民,实现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只有曾点的志向有些例外:“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对此却极为赞赏,曰:“吾与点也。
”曾点所描述的这样一种随心所欲,自由闲适的生活画面恰恰是孔子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即达到美与善的统一。
而这种在审美中所体会到的乐趣,就是美育所要达到的无关利害的澄明境界。
儒家人文精神的特色与价值

儒家人文精神的特色与价值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或比较宗教学的不同途径,以不同的方法论视域,研究儒家文化在历史与现实发展中的价值与功能,可以得出多种多样的结论。
当然,我们需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态和理性批导的方法来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
一.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儒学的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自然形成的。
儒学本来就是平民之学,是王官之学下移民间的产物。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兴办私学,承担了上古三代文化承传的历史使命。
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的民间社会和政府,经过艰难的选择,逐步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兼收阴阳、道、墨、法诸家学说的路线。
这主要是因为儒家能继承传统文化、典章制度而又善于趋时更新,因革损益,适应了承平时期凝聚社会人心,积极有为地推展事功的需要。
儒家思想比较平易合理,使朝野都能接受,满足了"内裕民生,外服四夷"的社会心理,其所主张与推行的伦理教化,虽在实际运作中要打不少折扣,但大体上还是民众的要求,特别是社会的秩序化、和谐化,缩小贫富差距,端正人心,淳化风俗的要求相适合。
用历史的眼光看,"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是对当时经济政治资源配置的相对合理的选择。
除战乱之外,中国历史上主要是文士政府从事社会管理,官吏主要是通过推选,特别是科举考试,从接受了儒家教育的文人中产生的(科举制是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重要参照)。
而广大的民间社会,政府没有力量去管,那也没有关系,有不少儒生(教书先生)担任了类似西方牧师或律师的职能,维系人心,协调社会,使之平衡、安宁,同时也主持着社会的道义与公正。
这些儒生其实并不是靠什么"说教",而是靠文化制度,靠身体力行与行为的师范。
同时,调节此社会的还有家族宗法的力量,这些力量也并不都是负面的。
儒家仁义忠恕之道主要是对执政者和知识分子的要求。
传统吏治,一方面有其制度性的制约,另一方面是通过道德自律的内在控制。
不能认为这些都是苍白无力的。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中国文化中一直存在着儒、道、释三家思想,它们对人类的审美有着不同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文化的传统和礼仪,强调教育和道德规范,道家思想重视自然和身体,强调“自然无为”,释家思想强调“空”和“静”。
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中,儒、道、释三家思想对于美的定义、美的标准和美的价值观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儒家思想认为美是一种品质,是为礼仪、规范和道德的体现,是在人的一举一动中彰显出来的。
儒家文化的主要精神是“敬”、“仁”和“礼”,这些理念体现在美学中,强调对美的敬重和对美的追求。
儒家对美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把美学理论具体化为“美德”、“恶习”等概念,并将之运用到具体的行为上。
而道家思想则认为美是一种自然的表现,是对生命和自然界的感知和领悟。
道家文化的主要精神是“无为而治”和“自然主义”,这些理念体现在美学中,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追求。
道家的审美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美的取向应该是自然、简朴、稳重和无为而治。
释家思想强调的是观念的清明和精神的净化,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境界,是对人类内心深层需求的回应。
不同于儒、道二家注重对美的规范或对自然的尊重,释家持有一种超越性的观点。
从佛教的角度出发,它强调建立在个人内心的审美情感,由于佛教思想强调的是“空”和“静”,所以,释家的审美观宣扬的是一种内在的、身心合一的审美。
虽然儒、道、释三家思想在中国美学中的地位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没有交融的地方。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同思想的融合,在美学理论的交叉应用上呈现了较为丰富的面貌。
儒道互补,释道合一,这三种思想互有补充,结合在一起,为中国美学的深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总而言之,中国儒道释哲学对美学的影响是深刻而独特的。
儒家审美追求具有完美道德和规范意义的美,道家强调自然和内心的美,释家强调心灵和精神的美。
这些不同思想的交融和互补,推动了中国美学的发展,浓缩成了中国独特的审美文化。
21世纪的儒家人文精神(上)

21世纪的儒家人文精神(上)杜维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课程前言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二十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在传统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从个人道德、家族伦理、人际关系,到国家的典章制度,以及国际间的交往,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了儒家原则的支配,那么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儒家思想将焕发出什么样的新的活力?古老的东方古国,古老的儒家思想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继续传承下去?儒家的人文精神又如何彰显,有关这些问题,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杜维明教授,大家欢迎。
欢迎杜维明先生做客《世纪大讲堂》。
王鲁湘:应该说这是时隔几年以后,第二次来《世纪大讲堂》了。
杜维明:对。
王鲁湘:我们先看一下大屏幕,一个介绍杜先生的短片。
杜维明,第三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1957年入台湾东海大学,1962年获哈佛燕京奖学金,赴美国留学,1981年起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1988年当选美国人文艺术及科学院院士,从1996年起,杜维明全力探索儒家精神,主要著作有《今日儒家伦理》、《儒家思想创造转化》等著作,现今,担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学院院长,年过古稀,仍不断宣讲推广,传播二十一世纪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
王鲁湘:今天是我主持《世纪大讲堂》,应该说最兴奋的一期节目,为什么呢?我的老师,26年没有见了,1985年我在北大读研究生的时候,正好在哲学系,然后杜维明先生那一年来到我们北大,在北京大学第一个是给全校,开了一门公共课,另外呢就给我们研究生,开了儒家思想的一个很小的一门小课。
王鲁湘:我觉得当时候杜先生给我们最大的印象就是,有一个词,我后来经常也是跟别人讲,就是杜先生特别讲到我们中国的思想文化,特别我们中国的哲学,还不仅仅,包括其他的一切方方面面,都讲究“体验”两个字。
就不仅仅是认识,是体验,这个"体"字,身体的这一种知识,身体的这一种能力,身体的这种智慧,在中国学问中间,在中国哲学中间是非常重要的。
儒家的美学价值

儒家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种重要流派,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礼记》、《中庸》、《论语》等儒家经典中。
儒家美学的核心思想是“仁”,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道德责任。
儒家美学的美学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关怀:儒家美学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强调人文关怀和人情味。
2.和谐美:儒家美学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追求自然美和人文美的融合,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3.道德美:儒家美学认为美与善是相辅相成的,强调美德的重要性,主张以道德为基础来评价和欣赏美。
4.教育美:儒家美学主张以教育为手段,培养人的感性和理性能力,使人们能够欣赏美、创造美。
5.文化传承:儒家美学注重文化传承,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主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精神。
总之,儒家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流派,其美学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道德责任,主张和谐美、道德美、教育美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文化意义。
儒家文化经典的人文精神与社会进步

儒家文化经典的人文精神与社会进步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对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经典汇集了诸多智慧,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无疑是儒家思想对社会进步所做贡献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儒家文化经典的人文精神如何推动社会进步。
一、尊重人伦道德与和谐社会建设儒家经典所倡导的人伦道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彼此的尊重。
《论语》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述,表达了对他人权益的尊重与关怀。
这种人伦道德的倡导,正是积极推动社会建立和谐、平等、互助的价值观念,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教育与社会进步儒家文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
儒家经典如《大学》中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通过个体修身来达到社会进步的目标。
而《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更加强调了教育与思维的结合。
通过教育,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社会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儒家文化经典中的“仁者爱人”、“恕己及人”等理念,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它要求社会成员既要关心自己的利益,也要关注他人的权益,倡导构建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
儒家文化的这种人文精神激发人们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关注,并推动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从而促进了社会进步。
四、社会和谐与和睦儒家经典中强调“和而不同”,提倡和谐宽容的社会氛围。
《中庸》中指出“中和不侔色,服中求同”,鼓励在不同意见和观点之间达到共识和理解。
这种和谐的价值观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鼓励了多元思维的交流与碰撞,推动社会向更加开放、进步的方向发展。
五、引导个体自我完善儒家经典教育个体通过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等方式来实现自我完善。
儒家倡导个体的自我超越和全面发展,追求道德、智慧和艺术的全面协调发展。
这种引导个体自我完善的理念,为社会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能量。
儒释道与大学生人文精神之诉求(全文5篇)

儒释道与大学生人文精神之诉求(全文5篇)第一篇:儒释道与大学生人文精神之诉求儒释道与大学生人文精神之诉求引言:当市场经济充斥着我国的各行各业之时,在面对世俗的种种功名利禄的诱惑下,人们开始身心浮躁,心蒙微尘,整天积极奔走于灯红酒绿,俨然成为一副副市侩模样,加上社会伦理道德价值的失序,人性意识的迷茫,人文精神的流失,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已是越来越多。
然而我们当代大学生,未来文明的继承者和引领者,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将如何面对?重塑大学生人文精神之诉求,将会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和谐,人文精神,儒释道,大学生。
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尤以现代化的发展最为显著。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物质的极大丰裕时,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甚至反思。
就此,历史也在不断作出深刻的反省并对于在这一过程中所成就的“现代性”价值系统作出调适,以图化解在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累积而来的人性的异化、人生意义的迷失、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的破坏等重重危机,并进而探寻人类光明美好的未来。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整个社会都被一种浓厚的物质氛围所包围,再加上漫山遍野的商业化运作,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工具理性与技术理性,似乎只有这些才是人类发展的象征,而我们的价值理性却日益走向边缘化,随即产生的许多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自我内心价值的慢慢淡化,人文素养的点点流失以及精神家园的步步空乏。
可想而知人性的异化、人生意义的迷失也就变的理所当然了。
如若长此以往,期待我们的将是一个何等暗淡的世界啊?!我们大学生,时代之骄子,文化传承的领头羊,时代主流价值取向之重建赋予我们的将是一份巨大的责任与义务。
历史用铁的事实也证明只要文化传承的旗手不倒,只要我们的精神诉求不灭,人类皈依永在,灵魂永在!当代大学生如何才能抵挡物欲横流的“金钱意识”的冲击,让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留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净土,一份可以摆脱种种世俗的羁绊,让自我得以在此真我的表露的圣域,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美学是研究美的原理、规律和价值的学科,是人类对美的主观感受和客观属性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儒学、道家和释家,这三种思想都对美学和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人的伦理道德修养,道家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释家强调心灵的宁静和清净。
这三种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审美观,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的审美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儒学中,美学是伦理学的一部分,美被赋予了道德价值。
儒家注重道德规范和礼仪风范,认为美应该符合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表明了儒家对于美的理解,认为美应该是脱离凡尘、高尚崇高的。
儒家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和道德的完善,将美视为人格的完美体现。
儒学认为,美应该是以德为本,以礼为容,以道为行,要求人们在修养自己的也要追求心灵的美和品德的完美。
儒家所追求的审美目标是“大雅之道”、“深美之道”,注重的是内心的宁静和真诚,将美和道德、伦理联系在一起。
道家作为中国古代的另一种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国的审美观念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认为,美是符合自然规律、顺应人性的,是一种自然的、自发的、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在道家的审美观念中,美是与自然相统一、与自然相和谐的。
《道德经》中有“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的论述,强调了自然的生生不息和物我相存的理念。
道家认为自然本身就是最美的艺术作品,因此审美的目标应该是与自然相一致、追求自然界的和谐美。
在道家的审美观念中,美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的、无拘无束的,它超越了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强调了个体的感受和体验。
释家作为中国古代的另一种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国的审美观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释家崇尚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平和,认为美是清心寡欲、舍得放下的境界。
在释家的审美观念中,美是一种清新淡雅的,它超越了功利和欲望,追求的是一种心境的安宁和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一)
儒家人文精神蕴含着深刻的美育品格,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化育之道;形成于“轴心时代”的命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奠定了这种文化精神品格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指归以之文化存在为本,以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观照为中介,通过人与对象世界的各种关系的恰如其分的把握来化解各种矛盾,从而实现人与对象世界关系的和谐,解决人自身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达到人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这种文化精神,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
“循天道,尚人文”的人文倾向、“致中和,得其分”的中和境界以及“崇礼乐,赞化育”的美育工夫,这三者就构成了儒家人文精神由内而外、曲体而用、由境界而工夫的基本内涵和总体风貌,也成了中华传统精神文化共通的精神和最基本和最突出的特征。
一、儒家文化的元典精神
儒家人文精神的元典,学术界大抵都追溯到《周易·贲卦·彖传》,“人文”一词即出于此:“天文也(王弼注: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语奠定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基因,即人文精神。
在中国古代,“文化”这一整词在西汉以后才正式作为专有
名词使用,其内涵即为“文治教化”或“以文教
化”,而“人文以化成天下”其实已切入了后来“文化”的内涵,并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因此,可以说“人文化成”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基因与核心。
根据我的理解,在这一元典语汇里,集中包含着儒家人文精神的三层内涵,或者说是由内而外、由体而用、由境界而工夫的三重要素,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倾向、以“止’’为度的中和境界和以“化”为用的美育工夫。
“人”——“止”——“化”构成了儒家文化特有的人文精神与风貌。
首先是“循天道,尚人文”,以人为本的人文倾向。
二程曾这样强调《周易·贲卦·彖传》的这段话;“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周易程氏传》卷2)这番话
是深得《周易》要旨的。
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里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科学精神并未得到充分发育,而“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文精神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礼记·大传》说:“圣
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便指明了“人道中心论”的个中奥妙。
尽管《中庸》强调“中华人道法自天道,故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然而中华文化更重视的是“人道”。
因而,中华哲学最大
的成就集中在人生哲学;中华文化的根本智慧,也集中在人生的智慧。
”
其二是“致中和,得其分”,以“止”为度的中和境界。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
的是“文明以止”的“止”的含义,朱熹称“止,谓各得其分”,也即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朱熹注《易传·干文言》“大哉干乎,刚健中正”云:“中者,其行无过不及;正者,其立不偏。
”(《周易本义》)这也可以作为对“止’’的一种注解。
《易传》曾谓“干道变化,务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易传·干文言》),“止”也就是“各正性命”。
这个“止”,在儒家的典籍里往往等同于“中”与“和”,如《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达道。
”孔子所称“允执厥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所谓“乐而不淫”的中和尺度,所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规矩中有自由、自由中有规矩的境界,都与这个“止”相关。
儒家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的就是这种恰如其分的分寸感,追求的是与万物和谐的中和境界。
其三是“崇礼乐,赞化育”,以“化”为用的美育工夫。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化”字,“化”者,内外融通,不免不强,自然流成之谓也。
任启运《礼记章句》中称:“盖其为教,优游和顺,使人默化而不知”,朱熹也把这种育人功夫称之为“化”,“涵育熏陶,俟其自化”(《孟子集注》卷4),使受教育者如同“静对春风感形化”(《朱子学归》卷23),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朱子小学集解·小学书题》)。
靠什么来“化成”?王弼《周易正义》谓:“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
”
孔颖达在疏中说得更清楚:“《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这就使儒家人文精神一开始就带上了浓厚深沉的人生现世色彩和人心化育品格。
儒家人文精神不仅重人道,而
且重教化,即重人道的教化。
这种教化,又必须借助礼乐诗书等形象化、情感化的形式,所谓诗教、乐教、礼教、艺教,都是艺术与道德的有机融合,其实就是一种美育工夫。
由“人”——“止”——“化”构成的儒家人文精神内在结构是一脉相承的,“人”是本体,“化”是工夫,而“止”则是这种本体和工夫的基本尺度。
达到“止”的境界,天人就能合一,天下就能化成。
然而,这种“止”的境界的达到,又离不开“化”的工夫,惟有化育,才能既尽人之性,又尽天地之性,使天地之性与人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