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xedo概念理解

tuxedo概念理解
tuxedo概念理解

有这么几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GROUP:一个组中可以有多个server

SERVER:一个server中可以有多个service

从上向下看:可以理解成tuxedo通过对组的部署,管理所有的server及service 从资源管理(RM)的角度看:GROUP中的信息(如:要连接的数据库信息)被组中的所有server共享。

从管理维护的角度看:server与service的关系。一个service对应一个server 是最简单的方式,但这会增加server的数量,也就是进程数,使tuxedo系统对系统的IPC资源要求增大,导致系统性能下降;或超过系统限制

(UNIX:maxfiles,maxfiles_lim),导致tuxedo系统无法启动成功。所以需要把多个service放到一个server中,以降低tuxedo对系统IPC资源的要求。当把一些service放到一起时,有这么几个原则:

1.有相互调用的service不要放到一个server中,以免引起死锁现象。

2.执行时间相近的service可以放到一个server中。

3.同一个server中的service最好有相同的服务优先级。如果不同,优先级最低的请求可能要很长时间才得到处理。

4.一个server中不要有太多的service。

5.把资源要求相近的service放到同一个server中。

6.可根据业务规则把service放到同一个server中。

7.把一些使用率较高的service应单独放在一个server中,并采用MSSQ方式。

tuxedo中关于超时的参数较多,现收集整理了下相关文档与大家分享SCANUNIT

BBL 系统进程对Bulletin Board的管理和监控是基于时间片的轮询方式,时间片的大小就是SCANUNIT的值,SCANUNIT是Tuxedo对系统进行管理的最基本时间单位,其他许多时间方面的参数均是SCANUNIT的倍数。每隔SCANUNIT,BBL对Bulletin Board进行一次检查,看看有无超时的事务或服务请求。SCANUNIT必须是大于0的5的倍数,最大是60,缺省10,单位为秒。

BLOCKTIME

服务请求的超时值,BBL发现有超时的Request时,会给相应的Client端发信息,Client端如果在调用时未加TPNOTIME标记,会报错返回,tperrno值为13。由于BLOCKTIME是以SCANUNIT为单位的,所以时间的绝对值为(BLOCKTIME * SCANUNIT),BLOCKTIME缺省为(60/SCANUNIT)。

SANITYSCAN

健全性检查扫描,健全性检查主要检查Server进程状态和Bulletin Board数据结构,BBL检查Server进程是否存活,如果已经不存在,会清理Bulletin Board 中相应的数据项及IPC资源,并根据参数配置决定是否重新启动,如果设了RESTART=Y,所占的Message Queue不会被清,Queue中的Request得到保留,仍会被处理。如果是MP模式,BBL还会给DBBL发状态消息。SANITYSCAN缺省为(120/SCANUNIT)。

BBLQUERY

BBL 检查,在MP模式下,DBBL会每隔一段时间检查是否所有的BBL都发了" I am ok "心跳信息给自己,如果没有收到某个BBL的信息,它会发Request 给那个BBL,如果等了DBBLWAIT后仍然没有回复,DBBL会认为那台机器有问题,将其partition。BBL QUERY缺省为(300/SCANUNIT),DBBLWAIT缺省为(20/SCANUNIT)。BBLQUERY必须大于等于SANITYSCAN,tmloadcf 时会强制检查,如果设的值小于SANITYSCAN,tmloadcf会自动调整为SANITYSCAN。

其它和时间相关的参数还有:

WSL [-I init-timeout]

WorkStation Client和后台建立连接的超时参数值,缺省60秒

WSL [-T Client-timeout]

WorkStation Client和WSH建立连接后,如果在指定的时间内没有信息交互,WSH会自动释放和这个Client端的连接,并将此Client在Bulletin Board中的数据项请空,RollBack它未完成的事务。

WSL [-N network-timeout]

此值实际上是WorkStation Client在做receive时的超时值,如果发生超时,此操作会出错,WorkStation Client会断开和后台的连接。

SERVICES中的SVCTIMEOUT

如果SERVICE执行时间超过SVCTIMEOUT,BBL会自动将此Server进程Kill 掉。

SERVICES中的TRANTIME

如果此SERVICE设置了AUTOTRAN=Y,则此值为事务超时值,超时后Transaction

Manager会自动RollBack此transaction。

.在会话连接后如发生网络故障,连接断开后是否tuxedo能够自动恢复连接?

2.在使用会话通讯中,通讯双方一方接必然一方收,是否通讯便只能同步处理,客户端发一条请求,通讯控制就交给服务端,客户端就无法向SERVER提交新的请求直到服务端处理完反馈给客户端,把会话控制交回。

3.tuxedo长联方式中只有会话一种吗?

1. TUXEDO/WS客户端在建立和服务端的连接时,首先发送请求到WSL,WSL按照负载均衡算法,挑一个比较闲的WSH的端口号,送回。客户端于是断开与WSL的连接,然后发送SOCKET连接请求给WSH。即一个tpinit()有两次TCP建链动作。

2. WSH接到客户端请求,就为其在共享内存中建立上下文,同时在BBL中注册该客户端。这里,WSH就是WORKSTATION在本地的代理了。

3. TUXEDO的长连接,短连接一般指在一个tpinit()/tpterm()之间是否有多个tpcall()/tpacall()等,即如果建链一次,反复做业务,为长连接;如果每次做业务都要先建链,为短连接。

4. 在TUXEDO的常用函数内部,比如tpcall()都包含了tpinit()代码,在未建链时会自动做初始化动作,但仅限于不含SECURITY的DOMAIN,否则怎么知道该填什么用户名和密码呢?

5. 如果是会话断开,那客户端的上下文也没了,真实情况比较复杂。简单的话,可以理解为不能自动重连。

6. 会话中,可以不把控制权交出去,可以在tpsend()中设置FLAG,让它SEND_ONLY.

7. 由于TUXEDO的SERVICE是无状态的,你所指的长联如果是在一个SERVICE不出来时来回交互,大概会话是最好的实时方法了。如果用广播,时间等等,也可以在一个SERVICE 内部执行很多次活动,但不直观。

Fiat兄说得很对,不用tpinit,直接tpcall也是可以的,因为你编译的时候有或者无-w参数已经连接了不同的库了,这样tpcall就知道你的连接是本地还是WS的,在没有连接的时候,它会先去连接,和tpinit的作用一样的.这个我已经试验过了,效果一样.正如他所说,这个只限于最低的安全级别的,后3种都不行.

tpinit是一个可选的函数。如果直接使用tpcall或其他API也是可以得

尽管是这样,但是我觉得还是显式的做tpinit是一个好的风格,这样可以及早的发现join application的错误,程序的思路也比较清晰.

同意qiupeng的建议,还是使用tpinit,因为如果网络等有问题,在tpinit就发现了,不会做了什么tpalloc,Fchg32了,到tpcall才报告网络不通或server有问题等。而且如果使用安全认证的,必须使用tpinit了。

你一个WSL的例子:

WSL SRVGRP=GP_COMMON SRVID=1 CLOPT="-A -t -- -n//10.1.2.69:8888 -m3 -M20 -x5"

CLOP中参数的含义

-A :option requests that the WSL offer all its services when it is booted. tuxedo启动时开放所有的service

-t :The amount of time to allow for a client to connect to the WSH tuxedo允许一个client 连接的时间多长,指连接的动作,不是连接后的持续时间,如果你用tuxedo6.5的client去连tuxedo7, 则必须要写此参数(自己总结的)

-- :The double-dash (--) marks the beginning of a list of parameters that is passed to the WSL after it has been booted. 表示服务器起来之后的参数,其总的值与UBB中的参数有约束。

-n//10.1.2.69:8888 :The network address used by WSCs to contact the listener. The WSC must set the appropriate environment variable (WSNADDR) to the value specified after -n. 网络连接参数,客户端可以按照这个设置。

-m : The minimum number of handlers that should be booted and always available. The default is 0. 服务器起来之后的最小常连接

-M : The maximum number of handlers that can be booted. The default is the value of MAXWSCLIENTS for the machine being configured, divided by the multiplexing value (specified with -x).最大常连接,默认值是UBB中的MAXWSCLIENTS的数量。

-x : The maximum number of clients that a WSH can multiplex at one time. The value must be greater than 0. The default is 10.服务器一次处理的最大客户端数量,必须大于0,默认值是10。

可以在CLOPT中加入[-m minh] [-M maxh] [-x mpx-factor]来说明,

例如最大客户端为50时,可以这样说明,

WSL SRVGRP=GROUP1 SRVID=100

CLOPT="-A -- -n //192.168.67.196:40001 -d /dev/tcp -m1 -M10 -x5"

WSL负责监听,由WSH进程和客户端进行通讯,每个WSH最多连接5个客户端(缺省10个),当客户端超过处理数时,WSL增加一个WSH进程来处理,直到达到-M参数指定的值。

In addtional,

-I, 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建立连接的超时时间;

-N, 客户端发起请求的响应超时时间;

-T, 客户端在与服务器端建立连接后,允许最大的空闲时间(即没有任何请求提交)。

Tuxedo是用C开发的中间件,不走J2EE路线, 是和IBM的CICS类似的中间件,和WEBLOGIC概念是不一样的,作用不一样的。WEBLOGIC一般用于Web Service,例如在用JAVA的系统中就很可能用WebLogic.性能上Tuxedo比其他J2EE应用服务器都好。

理解矩阵,矩阵背后的现实意义

理解矩阵,矩阵背后的现实意义作者:郭博 这是很早以前已经看过的,最近无意中又把保存的文章翻岀来时,想起很多朋友问过矩阵,虽对 矩阵似懂非懂,但却很想弄懂它,希望这几篇文章能帮你一下,故转之: 线性代数课程,无论你从行列式入手还是直接从矩阵入手,从一开始就充斥着莫名其妙。比如说, 在全国一般工科院系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同济线性代数教材(现在到了第四版),一上来就介绍 逆序数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古怪概念,然后用逆序数给岀行列式的一个极不直观的定义,接着是一些简直犯傻的行列式性质和习题一一把这行乘一个系数加到另一行上,再把那一列减过 来,折腾得那叫一个热闹,可就是压根看不岀这个东西有嘛用。大多数像我一样资质平庸的学生 到这里就有点犯晕:连这是个什么东西都模模糊糊的,就开始钻火圈表演了,这未免太无厘头 了吧!于是开始有人逃课,更多的人开始抄作业。这下就中招了,因为其后的发展可以用一句峰 回路转来形容,紧跟着这个无厘头的行列式的,是一个同样无厘头但是伟大的无以复加的家伙的 岀场一一矩阵来了!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当老师犯傻似地用中括号把一堆傻了吧叽的数括起来,并且不紧不慢地说:这个东西叫做矩阵”的时候,我的数学生涯掀开了何等悲壮辛酸、惨绝人寰 的一幕!自那以后,在几乎所有跟学问”二字稍微沾点边的东西里,矩阵这个家伙从不缺席。对 于我这个没能一次搞定线性代数的笨蛋来说,矩阵老大的不请自来每每搞得我灰头土脸,头破血 流。长期以来,我在阅读中一见矩阵,就如同阿Q见到了假洋鬼子,揉揉额角就绕道走。 事实上,我并不是特例。一般工科学生初学线性代数,通常都会感到困难。这种情形在国外皆然。 瑞典数学家Lars Garding在其名著Encounter with Mathematics中说:"如果不熟悉线性代数的概念,要去学习自然科学,现在看来就和文盲差不多。”然而按照现行的国际标准,线性代 数是通过公理化来表述的,它是第二代数学模型,…,这就带来了教学上的困难。”事实上,当 我们开始学习线性代数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进入了第二代数学模型”的畴当中,这意味着数学的 表述方式和抽象性有了一次全面的进化,对于从小一直在第一代数学模型”即以实用为导向的、 具体的数学模型中学习的我们来说,在没有并明确告知的情况下进行如此剧烈的paradigm shif t,不感到困难才是奇怪的。 大部分工科学生,往往是在学习了一些后继课程,如数值分析、数学规划、矩阵论之后,才逐渐能够理解和熟练运用线性代数。即便如此,不少人即使能够很熟练地以线性代数为工具进行科研 和应用工作,但对于很多这门课程的初学者提岀的、看上去是很基础的问题却并不清楚。比如说: 矩阵究竟是什么东西?向量可以被认为是具有n个相互独立的性质(维度)的对象的表示,矩 阵又是什么呢?我们如果认为矩阵是一组列(行)向量组成的新的复合向量的展开式,那么为什 么这种展开式具有如此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为什么偏偏二维的展开式如此有用?如果矩阵中每 一个元素又是一个向量,那么我们再展开一次,变成三维的立方阵,是不是更有用? 矩阵的乘法规则究竟为什么这样规定?为什么这样一种怪异的乘法规则却能够在实践中发挥如 此巨大的功效?很多看上去似乎是完全不相关的问题,最后竟然都归结到矩阵的乘法,这难道不

矩阵的基本概念

§1 矩阵及其运算 教学要求:理解矩阵的定义、掌握矩阵的基本律、掌握几类特殊矩阵(比如零矩阵,单位矩阵,对称矩阵和反对称矩阵 ) 的定义与性质、注意矩阵运算与通常数的运算异同。能熟练正确地进行矩阵的计算。 知识要点: 一、矩阵的基本概念 矩阵,是由个数组成的一个行列的矩形表格,通常用大写 字母表示,组成矩阵的每一个数,均称为矩阵的元素,通常 用小写字母其元素表示,其中下标都是正整数, 他们表示该元素在矩阵中的位置。比如,或 表示一个矩阵,下标表示元素位于该矩阵的第行、第列。元素全为零的矩阵称为零矩阵。 特别地,一个矩阵,也称为一个维列向量;而一个矩阵,也称为一个维行向量。

当一个矩阵的行数与烈数相等时,该矩阵称为一个阶方阵。对于方阵,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连线,称为主对角线;而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连线称为付对角线。若一个阶方阵的主对角线上的元素 都是,而其余元素都是零,则称为单位矩阵,记为,即: 。如一个阶方阵的主对角线上(下)方的元 素都是零,则称为下(上)三角矩阵,例如,是 一个阶下三角矩阵,而则是一个阶上三角 矩阵。今后我们用表示数域上的矩阵构成的集合, 而用或者表示数域上的阶方阵构成的集合。 二、矩阵的运算 1、矩阵的加法:如果是两个同型矩阵(即它们具 有相同的行数和列数,比如说),则定义它们的和 仍为与它们同型的矩阵(即),的元素为和 对应元素的和,即:。

给定矩阵,我们定义其负矩阵为:。这样我们 可以定义同型矩阵的减法为:。由于矩阵的加法运算归结为其元素的加法运算,容易验证,矩阵的加法满足下列运算律: ( 1)交换律:; ( 2)结合律:; ( 3)存在零元:; ( 4)存在负元:。 2 、数与矩阵的乘法: 设为一个数,,则定义与的乘积仍 为中的一个矩阵,中的元素就是用数乘中对应的 元素的道德,即。由定义可知:。容易验证数与矩阵的乘法满足下列运算律: (1 ); (2 ); (3 ); (4 )。

模态分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模态分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分析

模态分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物体按照某一阶固有频率振动时,物体上各个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是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的,可以用一个向量表示,这个就称之为模态。模态这个概念一般是在振动领域所用,你可以初步的理解为振动状态,我们都知道每个物体都具有自己的固有频率,在外力的激励作用下,物体会表现出不同的振动特性。一阶模态是外力的激励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相等的时候出现的,此时物体的振动形态叫做一阶振型或主振型;二阶模态是外力的激励频率是物体固有频率的两倍时候出现,此时的振动外形叫做二阶振型,以依次类推。一般来讲,外界激励的频率非常复杂,物体在这种复杂的外界激励下的振动反应是各阶振型的复合。模态是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每一个模态具有特定的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这些模态参数可以由计算或试验分析取得,这样一个计算或试验分析过程称为模态分析。有限元中模态分析的本质是求矩阵的特征值问题,所以“阶数”就是指特征值的个数。将特征值从小到大排列就是阶次。实际的分析对象是无限维的,所以其模态具有无穷阶。但是对于运动起主导作用的只是前面的几阶模态,所以计算时根据需要计算前几阶的。一个物体有很多个固有振动频率(理论上无穷多个),按照从小到大顺序,第一个就叫第一阶固有频率,依次类推。所以模态的阶数就是对应的固有频率的阶数。振型是指体系的一种固有的特性。它与固有频率相对应,即为对应固有频率体系自身振动的形态。每一阶固有频率都对应一种振型。振型与体系实际的振动形态不一定相同。振型对应于频率而言,一个固有频率对应于一个振型。按照频率从低到高的排列,来说第一振型,第二振型等等。此处的振型就是指在该固有频率下结构的振动形态,频率越高则振动周期越小。在实验中,我们就是通过用一定的频率对结构进行激振,观测相应点的位移状况,当观测点的位移达到最大时,此时频率即为固有频率。实际结构的振动形态并不是一个规则的形状,而是各阶振型相叠加的结果。 固有频率也称为自然频率( natural frequency)。物体做自由振动时,其位移随时间按正弦或余弦规律变化,振动的频率与初始条件无关,而仅与系统的固有特性有关(如质量、形状、材质等),称为固有频率,其对应周期称为固有周期。 物体做自由振动时,其位移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又称为简谐振动。简谐振动的振幅及初相位与振动的初始条件有关,振动的周期或频率与初始条件无关,而与系统的固有特性有关,称为固有频率或者固有周期。 物体的频率与它的硬度、质量、外形尺寸有关,当其发生形变时,弹力使其恢复。弹力主要与尺寸和硬度有关,质量影响其加速度。同样外形时,硬度高的频率高,质量大的频率低。一个系统的质量分布,内部的弹性以及其他的力学性质决定 模态扩展是为了是结果在后处理器中观察而设置的,原因如下: 求解器的输出内容主要是固有频率,固有频率被写到输出文件Jobname.OUT 及振型文件Jobnmae.MODE 中,输出内容中也可以包含缩减的振型和参与因子表,这取决于对分析选项和输出控制的设置,由于振型现在还没有被写到数据库或结果文件中,因此不能对结果进行后处理,要进行后处理,必须对模态进行扩展。在模态分析中,我们用“扩展”这个词指将振型写入结果文件。也就是说,扩展模态不仅适用于Reduced 模态提取方法得到的缩减振型,而且也适用与其他模态提取方法得到的完整振型。因此,如果想在后处理器中观察振型,必须先扩展模态。谱分析中的模态合并是因为激励谱是其实是由一系列的激励组合成的一个谱,里面的频率不会是只有一个,而不同的激励频率对于结构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对于结果的贡献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选择模态组合法对模态进行组合,得到最终的响应结果。

第一讲 矩阵的概念、运算

第一讲 Ⅰ 授课题目(章节): §2.1 矩阵的概念; §2.2 矩阵的计算 Ⅱ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矩阵概念; 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转置及其运算规律。 Ⅲ 教学重点与难点: 矩阵的乘法 Ⅳ 讲授内容: §2.1 矩阵 定义2.1 由n m ?个数),,2,,1;,,2,1(n j m a ij =排成的m 行n 列的数表 mn m m n n a a a a a a a a a 21222 21112 11 称为m 行n 列矩阵,简称n m ?矩阵.为表示它是一个整体,总是加一个括弧,并用大写黑体字母表示它,记作 ??????? ??=?mn m m n n n m a a a a a a a a a A 212222111211 两个矩阵B A ,,如果都是m 行n 列的,称它们是同型矩阵。否则,称它们是不同型的。 n 行n 列的矩阵n n A ?称为n 阶矩阵(或n 阶方阵) ,简记为n A 。 只有一行的矩阵)(21n a a a A =称为行矩阵,又称行向量.只有一列的矩阵 ?????? ? ??=n b b b B 21 称为列矩阵,又称列向量. 定义2.2 如果)()(ij ij b B a A ==与是同型矩阵,并且它的对应元素相等 ,即

),,2,1;,,2,1(,n j m i b a ij ij === 那么就称矩阵A 与B 相等,记作B A =. 元素都是零的m 行n 列矩阵称为零矩阵,记作n m O ?,简记为O .不同型的零矩阵是 不同的. ??????? ??=100010001 n I 称为n 阶单位矩阵,简记作I .这个矩阵的特点是: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直线(叫做主对角线)上的元素都是1,其它元素都是0. §2.2 矩阵的运算 1. 矩阵的加法 定义2.3 设有两个n m ?矩阵)(),(ij ij b B a A ==,那么矩阵A 与B 的和记作A +B , 规定为 n m ij ij b a B A ?+=+)( 设矩阵)(),(ij ij a A a A -=-=记,A -称为矩阵A 的负矩阵.显然有 0)(=-+A A . 规定矩阵的减法为)(B A B A -+=-. 2. 数与矩阵相乘: 定义2.4 数λ与矩阵)(ij a A =的乘积记作A λ,规定为n m ij a A ?=)(λλ 数乘矩阵满足下列运算规律(设B A ,为同型矩阵,μλ,为数): )(i )()(A A μλλμ= )(ii A A A μλμλ+=+)( )(iii B A B A λλλ+=+)( 3. 矩阵与矩阵相乘: 定义 2.5 设)(ij a A =是一个s m ?矩阵,)(ij b B =是一个n s ?矩阵,那么规定矩阵

对概念教学的理解

对概念教学的理解 通过学习专家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我认识到在概念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概念本身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一种必要手段,要避免把概念本身当作认识的对象。就概念的运用和评价要求而言,衡量学生是否掌握的标尺既不是对某一固定表述的套用,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再现,而是能否由来自于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将其运用到生活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提高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基本态度和观点。但是这并不是说概念对我们没意义,因为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他们在初学一个东西时都是首先从概念、定义入手。说简单一点,概念或定义是学习理论知识的敲门砖、铺路石,没有它们如何理解原理,如何运用原理为生活服务?所以,概念还是有用的,必需的。那我们应如何去理解新课程强调“某些概念和定义行文时在使用但又不加以解释”的情况呢? 我认为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对概念或定义应该有一定的解释,但不能太深入,要加上实例来阐述。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在对概念或定义解释的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部分内容不是学生完全通过课本或实例能理解的,教师作为引导者,就要对这些问题稍微加上一些不能太多也不能太深的解释,把握好尺度,既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又要联系实例作生动的阐述,还要让学生明白定义的作用。用具体事例来证明,让学生能活学活用。只有这样通过具体的事例,才能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效的理解定义。同时我们教师还要善于对教材加工和改造,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开放、互动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我认为这样把握比较恰当,同时也理解了概念和定义了行文,更重要的是,最终达到了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自主获取了新知识,全面的提高了能力。只有这样,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关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需要,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乐趣。这就是我对概念的理解。

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

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73 由于人们认识角度的不同,所以对“课程”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一般认为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 二、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98 文章录入:coolmoon]一方面是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知识经济的兴起及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给教育提出了挑战。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而信息技术又改变了学习者的行为方式;全球化则为终身教育提出了学习的主题。这一切,迫使我们必顺进行课程改革。同时,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的迅速膨胀……以及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的削弱或丧失,也迫使我们必须确 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具有高度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 另一方面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的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总的评价是“成效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步履艰难”,基础教育是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既然课程在教育中居核心地位,而现行的课程方案又存在种种问题,诸如教育理念滞后、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过多地强调统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并制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所以有必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和具体目标是什么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65 文章录入:coolmoon]

几个数学的基本概念

数学的几个基本知识: 1.函数 y=f(x),y就是可以理解为f(x), f表示映射关系,y是因变量,x是自变量。也就是说这里y或f(x)就是通过x映射关系f而得到的值。 需求函数Q=f(P),表示需求量Q是价格P的函数,Q随着价格P的变化变化,变化规则就是前面将的映射关系。 如Q= f(P)=178-8P 2.导数 当函数y=f(x)的自变量x在一点x0上产生一个增量Δx时,函数输出值的增量Δy与自变量增量Δx的比值在Δx趋于0时的极限a如果存在,a即为在x0处的导数,记作f'(x0)或df(x0)/dx。 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就是该函数所代表的曲线在这一点上的切线斜率。比如上图中P0点的导数f’(p0)就是点的斜率tan(α)。 经济学中的弹性是只应变量对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与导数相关的概念,但不是导数。比如点弹性: 这里dQ/dP就是导数,也就是这点上的斜率。所以弹性其实就是斜率在乘以P/Q. 导数或斜率的概念,在今后的学习“边际”的概念中还会经常用到。 2.斜率 斜率用来量度斜坡的斜度。在数学上,直线的斜率任何一处皆相等,它是直线的倾斜程度的量度,透过代数和几何,可以计算出直线的斜率。曲线上某点的切线斜率则反映了此曲线的变量在此点处的变化的快慢程度。运用微积分可计算

出曲线中的任一点的切线斜率。直线的斜率的概念等同土木工程和地理中的坡度。 由一条直线与X轴正方向所成角的正切。 k=tanα==或k=tanα== 当直线L的斜率存在时,斜截式y=kx+b当x=0时y=b 当直线L的斜率存在时,点斜式=k(), 当直线L在两坐标轴上存在非零截距时,有截距式 =1 对于任意函数上任意一点,其斜率等于其切线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角,即k=tanα 斜率计算:ax+by+c=0中,k=. 直线斜率公式:k= 两条垂直相交直线的斜率相乘积为-1:=-1. 曲线y=f(x)在点(,f())处的斜率就是函数f(x)在点处的导数

浅谈矩阵计算

浅谈矩阵计算 一丶引言 矩阵是高等代数学中的常见的工具。在应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中都有很大的作用。研究矩阵的计算,可以简化运算,并深入理解矩阵的性质。在数学中,矩阵(Matrix)是一个按照长方阵列排列的复数或实数集合,最早来自于方程组的系数及常数所构成的方阵。这一概念由19世纪英国数学家凯利首先提出。矩阵常见于统计分析等应用数学学科中。在物理学中,矩阵于电路学、力学、光学和量子物理中都有应用;计算机科学中,三维动画制作也需要用到矩阵。矩阵的运算是数值分析领域的重要问题。将矩阵分解为简单矩阵的组合可以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简化矩阵的运算。对一些应用广泛而形式特殊的矩阵,例如稀疏矩阵和准对角矩阵,有特定的快速运算算法。关于矩阵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应用,请参考矩阵理论。在天体物理、量子力学等领域,也会出现无穷维的矩阵,是矩阵的一种推广。矩阵的研究历史悠久,发展也是历久弥新,拉丁方阵和幻方在史前年代已有人研究。 作为解决线性方程的工具,矩阵也有不短的历史。成书最迟在东汉前期的《九章算术》中,用分离系数法表示线性方程组,得到了其增广矩阵。在消元过程中,使用的把某行乘以某一非零实数、从某行中减去另一行等运算技巧,相当于矩阵的初等变换。但那时并没有现今理解的矩阵概念,虽然它与现有的矩阵形式上相同,但在当时只是作为线性方程组的标准表示与处理方式。 矩阵正式作为数学中的研究对象出现,则是在行列式的研究发展起来后。逻辑上,矩阵的概念先于行列式,但在实际的历史上则恰好相反。日本数学家关孝和(1683年)与微积分的发现者之一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1693年)近乎同时地独立建立了行列式论。其后行列式作为解线性方程组的工具逐步发展。1750年,加布里尔·克拉默发现了克莱姆法则。 矩阵的现代概念在19世纪逐渐形成。1800年代,高斯和威廉·若尔当建立了高斯—若尔当消去法。1844年,德国数学家费迪南·艾森斯坦(F.Eisenstein)讨论了“变换”(矩阵)及其乘积。1850年,英国数学家詹姆斯·约瑟夫·西尔维斯特(James Joseph Sylvester)首先使用矩阵一词。英国数学家凯利被公认为矩阵论的奠基人。他开始将矩阵作为独立的数学对象研究时,许多与矩阵有关的性质已经在行列式的研究中被发现了,这也使得凯利认为矩阵的引进是十分自然的。他说:“我决然不是通过四元数而获得矩阵概念的;它或是直接从行列式的概念而来,或是作为一个表达线性方程组的方便方法而来的。”他从1858年开始,发表了《矩阵论的研究报告》等一系列关于矩阵的专门论文,研究了矩阵的运算律、矩阵的逆以及转置和特征多项式方程。凯利还提出了凯莱-哈密尔顿定理,并验证了3×3矩阵的情况,又说进一步的证明是不必要的。哈密尔顿证明了4×4矩阵的情况,而一般情况下的证明是德国数学家弗罗贝尼乌斯(F.G.Frohenius)于1898年给出的。1854年时法国数学家埃尔米特(C.Hermite)使用了“正交矩阵”这一术语,但他的正式定义直到1878年才由费罗贝尼乌斯发表。1879年,费罗贝尼乌斯引入矩阵秩的概念。至此,矩阵的体系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无限维矩阵的研究始于1884年。庞加莱在两篇不严谨地使用了无限维矩阵和行列式理论的文章后开始了对这一方面的专门研究。1906年,希尔伯特引入无限二次型(相当于无限维矩阵)对积分方程进行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无限维矩阵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施密茨、赫林格和特普利茨发展出算子理论,而无限维矩阵成为了研究函数空间算子的有力工具。 二、矩阵的介绍与基本运算 由m×n个数a ij(i=1,2,…,m;j=1,2,…,n)排成的m行n列的数表称为m行n列矩阵,简称m ×n矩阵。只有一行的矩阵A=(a1,a2…a n)称为行矩阵或行向量,只有一列的矩阵称为列矩阵或列向量。矩阵计算的合适出发点是矩阵与矩阵的乘法。这一问题在数学上虽然简单,但从计算上来看却是十分丰富的。矩阵相乘可以有好几种不同的形式,还将引入矩阵划分的概念,并将其用来刻画计

几个基本概念(49.5kb)

教案二 ●本节教材分析 这一节介绍了大纲中四A(机械运动、质点、参考系、位移和路程)内容,渗透物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 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分析,让同学思考、讨论,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概念,理解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在实验室测量时间的方法 4.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有向线段表示 5.知道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在选择参考系时,能选择使研究问题方便的参考系 2.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能否把物体作为“质点”来处理,初步掌握科学抽象这种研究方法 三、德育目标 从科学抽象这种研究方法中,渗透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在研究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2.质点概念的理解

3.时刻与时间、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什么情况下可把物体看作质点 ●教学方法 质疑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有关空投物资的投影片(抽动) 有关能力训练的习题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投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为了描述运动必须选择参考系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结果会有不同 3.知道实际选择参考系,要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4.知道质点是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能正确判断运动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看作质点 5.区分时间与时刻、位移与路程 ●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周围,到处都可以看到物体的运动.请大家举例

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教育”概念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学者从各种角度对教育是什么作过回答:如从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内容等。 (1)我国有代表性的关于“教育”的解说: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就是使学生的长处得到发展,补救他的过失)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教,就是上面做示范,下面来模仿;“育”,就是培养后代让他多做好事。) 孟子:“教”“育”联用第一人。《孟子·尽心上》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梁启超:“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教育与政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这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 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 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 真正的教育。” 《教育大辞典》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导影响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的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人的活动。” 总结: 我国的教育都倾向于指有学识、有经验的长者对年青一代的教导,注重的是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训练。 (2)西方有代表性的关于“教育”的解说: 柏拉图(古希腊):“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的行动,“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 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 乃是“心灵的转向”。 杜威(美):“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斯宾塞(英):“教育即为人的完美生活作准备。” W?布列钦卡(徳裔):“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实际上具有多义性和含糊性”。“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 裴斯泰洛齐(瑞士):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 夸美纽斯(捷克):“我们已经知道,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

教育概念的边界

教育概念的边界 熊知深( [摘要]教育概念的边界模糊现象,反映了人们对概念边界的认识在不断发生变化,是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由于目前的教育评估是一种断面剖析,需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空节点,与教育概念的动态发展状况就产生了矛盾。本文分析了教育评估中的各类概念模糊问题,提出应按评估的目的进行概念界定的选择和创新,依据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常规认识对概念进行界定,并以术语服从于对概念的表达,从而厘清教育评估中的概念模糊问题,促进教育评估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评估;概念模糊;概念边界 The Boundary of the Education Concept Abstract: The boundary fuzzy of education concepts is the natural phenomena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ory which reflects the concept boundary is recognized constantly by the people. In fact, the current education evaluation is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corresponding with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concept leads to contradictions, for which it needs to have a relatively fixed time and space nodes. This paper analyses all kinds of the concepts fuzzy related to education evaluation, pointing out that the concept defini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conven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frontline educators, and subject to the terms of the concept of expressio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oncept fuzzy problems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 evaluation , concepts fuzzy, concepts boundary 在教育评估研究中,我们通常需要对评估的一些教育概念进行准确界定,例如“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校长专业领导力”“学生综合素质”,等等。教育评估中的概念界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教育评估指标本身就是对概念的外延界定。但和其他社会科学概念一样,教育评估概念常常边界模糊,这种模糊源自研究者不同的界定角度、不同的内涵理解、不同的外延衍伸。概念模糊问题对评估指标框架的建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一、概念界定的界定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1]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单元,是思想体系建构的“砖瓦”。概念是命题的基本元素,如同“词是句子的基本语义元素”一样。人们相互交流必须对所使用的概念有共同的认识才能进行。在教育评估当中,核心概念是评估研究的“靶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在学术研究中即表现为术语。一个单一的概念可以用多种语词来表达,从而为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成为了可能。相同或不同的语词、语言表达的某一概念具有相同的意义,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可以以概念为基础进行讨论、沟通、研究。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明确概念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中,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概念的界定,就是运用定义和划分的方法,确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便于在研究当中基于对概念共同的认识来进行表达和交流。常见的概念界定方法有“种差+属”定义、“发生定

矩阵乘法的概念

矩阵乘法的概念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2006-2007后塍高中高二下学期数学教案(矩阵乘法的概念) 命题人:瞿蕴雅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二阶矩阵与二阶矩阵的乘法。 2.理解两个二阶矩阵相乘的结果仍然是一个二阶矩阵,从几何变换的角度来看,它表示的是原来两个矩阵的连续两次变换。 教学重点: 矩阵乘法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问题:如果我们对一个平面向量连续实施两次几何变换,结果会是怎样 二、建构数学 1.矩阵乘法法则: 2.矩阵乘法的几何意义: 3.初等变换:在数学中,一一对应的平面几何变换都可看做是伸压、反射、旋转、切变变换的一次或多次复合,而伸压、反射、切变变换通常叫做初等变换,对应的矩阵叫做初等变换矩阵。 三、数学应用 1.例题 例1:(1)已知A= 11 22 11 22 ?? ? ? ? ? ?? ,B= 11 22 11 22 ?? - ? ? ? - ? ?? ,计算AB (2)已知A= 10 02 ?? ? ?? ,B= 14 23 ?? ? - ?? ,计算AB,BA (3)已知A= 10 00 ?? ? ?? ,B= 10 01 ?? ? ?? ,C= 10 02 ?? ? ?? 计算AB,AC 例2:已知梯形ABCD,其中A(0,0),B(3,0),C(2,2),D(1,2),先将梯形作关于x 轴的反射变换,再将所得图形绕原点逆时针旋转0 90 (1)求连续两次变换所对应的变换矩阵M

(2)求点A,B,C,D在 M T作用下所得到的结果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两次变换对应的几何图形,并验证(2)中的结论。 例3: 已知A= cos sin sin cos αα αα - ?? ? ?? ,B= cos sin sin cos ββ ββ - ?? ? ?? ,试求AB,并对其几何意 义给予解释。 2.课堂练习 P46 1,2 四、回顾小结 1. 二阶矩阵乘法运算法则 2. 二阶矩阵乘法的几何意义 五、课外作业 同步导学

试从教育实践理论层面谈谈你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

试从教育实践理论层面谈谈你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

从教育实践理论层面浅谈对教育技术 概念的理解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张朋辉 摘要:教育技术一词由来已久,但是不同阶段对教育技术一词的诠释不尽相同。随着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的、相对独立的教育科学领域中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逐渐趋于完善并被人们接受。现在我们所用的概念,即“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为教育界普遍接受。通过对这一定义的研读本文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回答了“教育技术是什么”“教育技术研究的是什么学科”“教育技术的理论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结合 1. 教育技术的概念 根据美国AECT对教育技术的94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可以得出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研究的领域涉及对“对象”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五大方面。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亦即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其研究内容是对“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1 1对教育技术基本概念及实践领域的思考,邹霞,江陵

2. 教育技术概念的解读 2.1从字面对教育概念的解读 单单从字面上讲教育技术是由“教育”和“技术”两个名词构成,在这一层面本文就对这两个名词进行诠释。 教育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进行诠释。狭义概念是人受教育的时间是从幼儿园开始,到初中高中再到高等学校,包括本科、硕士甚至到博士毕业为止。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自有人类以来就产生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终身教育一词现在广为人们流传,终身教育的理念也被人接受。受教育的时间延长至人的一生即活到老学到老,而受教育的场所也有了极大范围的扩充,不仅仅有学校还有家庭、工厂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等包括你所在的任何地方2。 技术是对工艺和技能进行论述。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技术包括在解决某一问题时涉及到定义中提到的“技术与方法”,分别指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而且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而采用的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狭义的技术可以理解为人类所掌握的某种技能。就好 2试论对我国教育技术的新定义,作者不详

浅谈对教师新教育思想观念的认识

浅谈对教师新的数学教育 思想观念认识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发生变革,而这种变革重要的不在于形式和手段,而在于教育过程中行为和思想的转变。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并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新课程改革已实行几年,新课程的春风已经吹拂全国,但要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节课堂教学中,仍旧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我通过自身对新课程精神的学习领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对教师新的数学教育思想观念的几点认识。 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改变。素质教育强调,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长,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甩掉思想包袱、消除后顾之忧,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业成绩;在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中,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过程。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

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例如,在学生讨论、争议不休时,我们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的、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常常是以智者长者的身份、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在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指导、提供帮助、提供服务,扮演着指导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 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景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掌握好教材的使用,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相互沟通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数学有自己的特点,不但要求学生具有接受知识的能力,还要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用自己的热

1 谈谈你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1 谈谈你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答:教育的概念是指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过程,伴随着对教育对象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即能增进人们知道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教育也是一种方法,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传道授业的一种手段;教育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所谓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一国若要发展,教育是基础。 教育这个概念上来看,首先教育是指某一类开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是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因为人类任何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没有目的性的,偶然发生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就不能称之为教育。其次,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人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日常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教育。 2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转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搞好教育。历史经验证明,教育规律早在人们认识它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起作用了。遵循它,教育事业就发展,就前进,就成功;违背它,教育事业就受挫,就倒退,就失败。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三、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四建构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3简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教育就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促使一个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具体的人。因此,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正向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大致来说,社会化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学习生活技能。掌握个人成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社会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二,内化社会文化。接受和认国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与社会行为规范;三,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四,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自觉按照所献宝的行为规范为事,这是个体社会化的最终体现。例如,学校就在促使个体社会化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教育促使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在一方面教育促使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别一方面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学校在促使个体个性化上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二,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三,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4简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答: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它社会子系统的作用,包括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教育的个体功能,要转化成政治,经济功能,首先要通过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质来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中的一个基本功能,与人类教育共始终。而对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而言,教育社会功能的发生是由政治功能到经济功能,而学校教育的出现一开始就是统治阶级的特权。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有对人口的正向功能,对人口,文化,经济,政治的正向功能。

线性代数之理解矩阵

线性代数课程,无论你从行列式入手还是直接从矩阵入手,从一开始就充斥着莫名其妙。 比如说,在全国一般工科院系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同济线性代数教材(现在到了第四版),一上来就介绍逆序数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古怪概念,然后用逆序数给出行列式的一个极不直观的定义,接着是一些简直犯傻的行列式性质和习题——把这行乘一个系数加到另一行上,再把那一列减过来,折腾得那叫一个热闹,可就是压根看不出这个东西有嘛用。大多数像我一样资质平庸的学生到这里就有点犯晕:连这是个什么东西都模模糊糊的,就开始钻火圈表演了,这未免太“无厘头”了吧!于是开始有人逃课,更多的人开始抄作业。这下就中招了,因为其后的发展可以用一句峰回路转来形容,紧跟着这个无厘头的行列式的,是一个同样无厘头但是伟大的无以复加的家伙的出场——矩阵来了!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当老师犯傻似地用中括号把一堆傻了吧叽的数括起来,并且不紧不慢地说:“这个东西叫做矩阵”的时候,我的数学生涯掀开了何等悲壮辛酸、惨绝人寰的一幕!自那以后,在几乎所有跟“学问”二字稍微沾点边的东西里,矩阵这个家伙从不缺席。对于我这个没能一次搞定线性代数 的笨蛋来说,矩阵老大的不请自来每每搞得我灰头土脸,头破血流。长期以来,我在阅读中一见矩阵,就如同阿Q见到了假洋鬼子,揉揉额角就绕道走。 事实上,我并不是特例。一般工科学生初学线性代数,通常都会感到困难。这种情形在国内外皆然。瑞典数学家Lars Garding在其名著Encounter with Mathematics中说:“如果不熟悉线性代数的概念,要去学习自然科学,现在看来就和文盲差不多。”,然而“按照现行的国际标准,线性代数是通过公理化来表述的,它是第二代数学模型,...,这就带来了教学上的困难。”事实上,当我们开始学习线性代数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进入了“第二代数学模型”的 范畴当中,这意味着数学的表述方式和抽象性有了一次全面的进化,对于从小一直在“第一 代数学模型”,即以实用为导向的、具体的数学模型中学习的我们来说,在没有并明确告知 的情况下进行如此剧烈的paradigm shift,不感到困难才是奇怪的。 大部分工科学生,往往是在学习了一些后继课程,如数值分析、数学规划、矩阵论之后,才逐渐能够理解和熟练运用线性代数。即便如此,不少人即使能够很熟练地以线性代数为工具进行科研和应用工作,但对于很多这门课程的初学者提出的、看上去是很基础的问题却并不清楚。比如说: * 矩阵究竟是什么东西?向量可以被认为是具有n个相互独立的性质(维度)的对象的表示,矩阵又是什么呢?我们如果认为矩阵是一组列(行)向量组成的新的复合向量的展开式,那么为什么这种展开式具有如此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为什么偏偏二维的展开式如此有用?如果矩阵中每一个元素又是一个向量,那么我们再展开一次,变成三维的立方阵,是不是更有用? * 矩阵的乘法规则究竟为什么这样规定?为什么这样一种怪异的乘法规则却能够在实践中 发挥如此巨大的功效?很多看上去似乎是完全不相关的问题,最后竟然都归结到矩阵的乘法,这难道不是很奇妙的事情?难道在矩阵乘法那看上去莫名其妙的规则下面,包含着世界的某些本质规律?如果是的话,这些本质规律是什么? * 行列式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为什么会有如此怪异的计算规则?行列式与其对应方阵本 质上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只有方阵才有对应的行列式,而一般矩阵就没有(不要觉得这个问题很蠢,如果必要,针对m x n矩阵定义行列式不是做不到的,之所以不做,是因为没有这个必要,但是为什么没有这个必要)?而且,行列式的计算规则,看上去跟矩阵的任何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