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综合练习(答案)

论语十则综合练习(答案)
论语十则综合练习(答案)

《论语》十则复习

[一] (15分)

《论语》四则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⑨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pián pì)]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pián nìng)]善于花言巧语,丽言不符实。

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2)学而不思则罔(3)可谓好学也已矣

1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译文:

(2)思而不学则殆。译文:

16

17.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4分)

答:

二、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7-11题。(15分)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知之为知之()(2)是知也()

(3)思而不学则殆()(4)满则覆()

8.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4分)

(1)诲女知之乎?译文: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译文:

9.[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2分)

11.(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识:记住。厌:满足。好古:爱好古代文化。及:赶上,追上。鄙夫:鄙陋浅薄的人。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9.《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1分)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2分)

(1)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2)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4)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11.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2分)

答:

12.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2分)

答:

1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2分)

答:

14.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2分)

答:

15.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4分)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论语》十则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

(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图:___________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之:___________

(4)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而:____________

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1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3分)

答:

1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

答:

五、2002年四川眉山《论语》十则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⑷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⑸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⑹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愠:恼恨,怨恨B.不耻下问耻:耻辱,羞耻。

C.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D.默而识之识: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可以为师矣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B.学而不思则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思而不学则殆有卖炭翁释担而立

D.择其善者而从之天将降大会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学习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课文中所选六则,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B.第(1)则共三句话,分别从学习是愉快的事,与人探讨是一种乐趣,不怨恨别人三个方面既谈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讲到个人修养问题。

C.第(3)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D.第(5)则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3

《论语》经典名句100句

001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002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003 敬鬼神而远之

004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005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006 未知生,焉知死

007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008 不患人之不己知

009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010 鸟兽不可与同群

011 无可无不可

012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013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014 吾日三省吾身

0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016 不迁怒,不贰过

017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018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019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020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021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022 小不忍则乱大谋

023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024 巧言令色,鲜矣仁

025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026 朽木不可雕也

027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028 子不语:怪、力、乱、神

029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030 仁者,其言也切

031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032 邦无道,危行言孙

033 知其不可而为之

034 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035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036 君子有三戒

037 乡原,德之贼也

038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039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040 不学诗,无以言

041 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042 有事弟子服其劳

043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失足,你可能马上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富兰克林(美国)

044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045 礼,与其奢也,宁俭

046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047 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048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049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050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051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052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053 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054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05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056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057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05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059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06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061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062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063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064 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065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066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06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068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069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070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071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07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073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074 当仁,不让于师

075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076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077 三月不知肉味

078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079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080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081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082 过犹不及

083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084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08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086 道不同,不相为谋

087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5

088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089 虽蛮貊之邦行矣

090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091 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092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093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094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095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096 近者说,远者来

097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098 名不正,则言不顺

099 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00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三](15分) 14.(3分)(1)从:听从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 (2)罔:迷惑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3)好:喜爱或:喜好、喜欢(每小题1分) 15.(4分)(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 (每小题2分) 16.(4分)第①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第②则:择友之道(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7.(4分)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

(一)7 (1)为:是。(2)是:这。(3)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4)覆:翻倒。8(1)诲女知之乎: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9—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10态度( )学思11.(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敧器)的特点。(2)有心要。( )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答:“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例如:没有必要。( )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

[三](15分) 14.(3分)(1)从:听从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

(2)罔:迷惑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3)好:喜爱或:喜好、喜欢(每小题1分) 15.(4分)(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 (每小题2分) 16.(4分)第①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第②则:择友之道(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7.(4分)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9.儒。10.(4)。

11.围绕“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回答即可。

12.围绕“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回答即可。13.围绕“选择他人长处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短处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14.围绕“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能施加在别人身上”或“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回答即可。15.围绕“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勤奋好学;谦虚诚恳;温故而知新,日积月累”回答即可。

11。(2分)答案:(1)信:诚实。(2)图:料想。(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

失足,你可能马上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富兰克林(美国)

实义。(4)而:然后,表顺接。

12。(4分)(1)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2)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13。(3分)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

(答题要点:写出一个给1分,增字减字不得分)

14。(3分)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参考答案:1.B2.C3.A 4.B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精品文档 .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知者动.() (5)饭.疏食、饮水() (6)克己复.礼为仁() (7)戒之在得.()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中考文言文《论语十则》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论语十则》复习要点 一、词语积累 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习,温习、复习、实习。[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亦]也。[自]从。[知]了解。[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替,给。[谋]谋划,指办事。[忠]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故]指学过的知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有害。[诲]教,教导。[知]知道。[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善者]指长处。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 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毅]刚强,勇毅。[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重]重大。[已]停止。[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凋]凋谢。[行]奉行。[其]大概。[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希望。[勿]不要,[施]加。 1.通假字:[女]同“汝”,你。[知]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成语[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 1.第一则: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为人态度?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班组姓名: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 2、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难点】孔子思想内涵的理解。文言字词的理解。 【方法链接】 1、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处理好轻重,把握好重读与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等,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2、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①读——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串连词义理解句子——思考整则的思想内容。 ②了解通假字及解释: A、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

B、解释:先写出本字,然后再解释字的意思。 ③翻译课文时,抓住句子中的重点实词,采用添字组词法、词语置换法、利用注释法,结合具体语境来试着连缀成句,力争做到忠实于原文,语句流畅易懂。 【检查预习】 1、作者及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____,字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___”。提出了“仁”的思想,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在教育上,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论语》是一部记载_________及其弟子_______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是_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2、读准字音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曾()子 3、熟读课文,划出文言文朗读节奏。 4、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标出自己难以解决的生僻词句。

小升初语文知识大集结之论语十则

小升初语文知识大集结 之论语十则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论语十则 第一则: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第三则: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第五则: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第六则: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第七则: 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第八则: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

《论语十则》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

《论语》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 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 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 会, 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 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孔子说:“仲由,教给 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 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三个人 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 ‘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 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 到别人身上。”

《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导学重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2.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导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时】两课时 【预习导引】 1.了解孔子及《论语》 ①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②《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①注音: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是知.(zhì)也 ②解释:愠——生气、发怒 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

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练习题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巩固练习题 一、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 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三、常见文言虚词归纳总结。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例如: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例如: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例如: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论语十则》中考题集与答案

《论语十则》中考题集与答案 《论语十则》中考题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

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识(zhì):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④及:赶上,追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9.《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3分) (1)【学】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2)【省】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 (3)【诲】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4)【知】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11.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2分) 12.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2分) 1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2分) 14.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

《论语十则》导学案

25、《论语十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巩固孔子和《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在理解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理解十则语录中包含的深刻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重点、难点); 4、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成语(重点); 5、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导入 在七年级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中,我们学习了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六则论语,请大家一起背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论语>十则》是有关儒家思想的修身之道的十则论语,是孔子在不同的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 二、复习孔子和《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 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 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赞他“博学”。孔子“三十而立”,并首创私人讲学之风, 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一生推行“仁政”的主张,曾周游各诸侯国13年,未被接受。 但他的“仁政”学说影响深远,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前一直是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晚年致力于 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编辑、整理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易经》《乐经》等,并编著有《春秋》。后世称他为“圣人”。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属语录体散文,共20篇。《论语》的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品德修养、教育原则等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学派的主要文献资料。《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论语》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三、预习 四、读译课文:逐则理解重要字词和翻译((先在括号中解释粗体字,然后翻译,不懂的地方可相互讨论)(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译文: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译文: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译文: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译文: (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译文: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译文: (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译文: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 ()()()()() 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译文: 第二课时

论语十则完美注音版

论语十则 第1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 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注释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第2则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 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 h uán)不习乎?”(《学而》) 译文注释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 第3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为政》) 译文注释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第4则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 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译文注释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第5则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 hì)也。”(《为政》) 译文注释 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第6则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注释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第7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注释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中考古诗文必考篇目(50篇)

七年级上册 1、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泊秦淮杜牧

论语十则导学案(已整理)

《〈论语〉十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预习提纲】 1.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字词。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a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i)不 知是知(zhì)也 3.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4.重点词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 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试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中考题汇编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识(zhì):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④及:赶上,追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指不知道的东西。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3分) (1)【学】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2)【省】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3)【诲】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4)【知】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2分) 5.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2分) 6.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2分) 7.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4分)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湖南省耒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5论语十则学案新版语文版

25.《论语》(十则) 教师寄语: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知识链接】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孔子一生推行“仁政”的主张,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曾周游各诸侯国13年,未被接受。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编辑、整理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易经》《乐经》等,并编著有《春秋》。后世称他为“圣人”。 据说,孔子一生接收的弟子有3000多人,有72贤人精通“六艺”,著名的有颜回、子路、子贡、曾参等。孔子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中之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们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一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独立完成) 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弘.毅() 不处.也()冠.者()成人之恶.()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一: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练习题】 一、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 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 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7、能够古义:能够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能够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理解性默写超全汇总

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理解性默写超全汇总 《论语十则》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态度的语句是: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是: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默而识之。

7.《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论语十则》中的"逝者如斯夫"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桃花源记》 10.《桃花源记》中,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1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周边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2.《桃花源记》中,点明桃源人祖先定居桃源原因的是:避秦时乱。 13.《桃花源记》中,展现桃源人精神面貌的语句(或:突出桃源人和平相处、幸福生活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桃花源记》,文中的原句是: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5.《桃花源记》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桃花源记》中,突出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知者动.() (5)饭.疏食、饮水() (6)克己复.礼为仁() (7)戒之在得.()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论语十则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 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学而》里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6、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7、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