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4苏轼词两首定风波导学案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勾画批注,理解诗句含义,熟练朗读背诵;

2、联系作者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揣摩作者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诗词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联系作者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揣摩作者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2、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诗词的特点。

【预习提纲】

1、参考《赢在45分钟》,了解作者及背景;

2、勾画批注,口头梳理诗句意。

导学过程预设

一、检查预习:

1、字音:宫阙()玉宇()朱阁()绮户()婵娟()

2、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

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二、导入新课:

请学生齐背《赤壁怀古》。上一课对于“人生如梦”的结尾到底是“无奈的悲叹”,还是“看透世情的妙悟”,很多同学还存在着争议。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另一篇写于同时期的作品《定风波》,或许它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三、解读小序:

读小序,勾画批注。

【自学指导一】:1、梳理小序的内容,思考“余独不觉”的含义”和“故作此词”中“故”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

明确:时间、地点、背景。

作者在“遇雨”后的心态,以及这心态与众人不同之处,即“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作者遇雨时轻松旷达的心境,遇祸不惊、笑对苍茫的从容气度。

以小见大: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且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不畏坎坷淡泊超然的情怀。(“研讨与练习”三)

四、诗词解读探究:

朗读全词,初步感知。

【自学指导二】:思考:“吟啸”是什么状态?如何理解“谁怕”?

明确:吟诗长啸,即表意闲气安,轻松旷达,洒脱、刚健,表现了词人遇祸不惊、笑对苍茫的从容气度。

再读全词,解读物象。

五、合作探究:

吟诵全词,品析表达技巧。

【自学指导三】:探究“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形象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思考:你欣赏“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吗?你如何看待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谈谈你对苏轼精神世界的理解。

分组讨论,然后交流展示。

明确:“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风雨”和“晴”采用双关修辞手法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作品的旷达意境,词人豁达洒脱的个性和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儒道兼容的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

【自学指导四】:思考:这首词具有很强的隐喻性,你认为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

引导学生从内容层面的理解拓展到写作层面

明确:可从三个角度来归结:

1、借眼前景写心中事。

作者落笔于沙湖道中遇雨情景,写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一是自然景物,一是社会人事,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

2、借隐喻来寄托。

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隐喻遭贬后的泰然自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隐喻历经坎坷后的清醒与达观。

3、即景生情,以小见大。

遇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为实,为小,却生发出作者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的感慨,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极其动人的情致,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及人格魅力。

六、【课堂反思】

《定风波》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