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号:gswhywbx4----004文华高中高二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董华山审核人:陈海霞编制时间:2015/6/26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合作探究法相结合学习过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6 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佑进士。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散文堪称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
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
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苏轼擅长书画,善写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注重提携后人,有出自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对词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5.23 答案

二、了解背景:1、《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
2、《定风波》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
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
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究案补充问题: 1、本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景正面描写赤壁美景, 以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咏赤壁)下阕: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 抒发自己功业未成感慨。
(怀周瑜发感慨)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大江东去”是写赤壁的衬景,用以起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为下文写“三国周郎赤壁”埋下伏笔,这是先替“赤壁”造声势,替“三国周郎”出场烘托气氛。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明确: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这句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景色,勾勒了一幅雄奇壮丽的“长江胜景图”。
“乱”“穿”“惊”“拍”“卷”五个词运用夸张、对偶、比喻、拟人手法,用得形象生动,把景物写活了,使读者感到赤壁就迫近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身边。
乱:岩石山崖险怪穿:山崖陡峭高峻惊:江水之汹涌拍:惊涛骇浪力度之大卷:波涛巨大的力量渲染磅礴宏伟的气势面对大江奇景,词人触景生情,发出深沉的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1.说明周瑜当时年轻有为,才华横溢。
2.以美人衬托英雄。
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练习答案

《苏轼词两首》第一部分课内知识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故垒(lěi) 吟啸(xiào) 衰落(shuāi)怀瑾握瑜(yú)涤纶(lún) 谪居(zhé) 羽扇纶巾(guān)C.间隔(jiàn) 蓑衣(suō)应和(hè)狼狈为奸(bèi)D.萧瑟(sè) 刹那(chà) 书卷(juàn) 料峭春风(qiào)2.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A.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C.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风流:放荡不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C.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发:花白的头发D.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啸:吟咏长啸4.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千古风流人物风流人物:杰出的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惊涛:令人吃惊的波浪(汹涌澎湃)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故国:旧地,指古战场D.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不久,过一会儿5.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穿:直指B.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C.何妨吟啸且徐行徐:缓慢任:担负(任凭)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参差十万人家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B.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乘:趁着。
樯橹灰飞烟灭樯:一种摇船的桨(桅杆)D.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7.比较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④暮去朝来颜色故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D )A.回首向来萧瑟处 B.千古风流人物 C.便纵有千种风情(A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苏轼词两首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风流人物千古:永垂不朽的。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惊涛:令人吃惊的波浪。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故国:旧地,指古战场。
D.回首向来萧瑟处向来:朝向来处。
2.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时的政绩就是明证。
可是,他毕竟太富诗人气质了,禁不住,结果总是得罪人。
他的诗名,但他的五尺之躯。
,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 ②不平则鸣,有感便发 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⑤却容不了当权派 ⑥却不见容于当权派 ⑦无论是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⑧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A.①④⑥⑧B.②③⑤⑧C.①④⑤⑦D.②④⑤⑦3.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
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
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4.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④暮去朝来颜色故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一尊还酹江月B.被甲上马C.早生华发D.竹杖芒鞋轻胜马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公瑾(jǐn) 萧瑟(sè) 纶巾(lún) 淘尽(táo)B.凄切(qī)刹那(chà) 芒鞋(wáng) 病菌(jūn)C.暮霭(ǎi)连累(lèi) 支撑(chēng)料峭(qiào)D.骤雨(zhòu) 崇拜(chóng) 迫切(pò) 模糊(mó)7.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中全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踞关,毋内诸侯张良出,要项伯衡少善属文B.悟言一室之内长乐王回深父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一尊还酹江月信义安所见乎汉天子我丈人行也D.北冥有鱼幼稚盈室小知不及大知8.古诗词中常常用典,对下列词句中用典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休说鲈鱼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④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苏轼词两首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风流人物千古:永垂不朽的。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惊涛:令人吃惊的波浪。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故国:旧地,指古战场。
D.回首向来萧瑟处向来:朝向来处。
2.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时的政绩就是明证。
可是,他毕竟太富诗人气质了,禁不住,结果总是得罪人。
他的诗名,但他的五尺之躯。
,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 ②不平则鸣,有感便发 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⑤却容不了当权派 ⑥却不见容于当权派 ⑦无论是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⑧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A.①④⑥⑧B.②③⑤⑧C.①④⑤⑦D.②④⑤⑦3.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
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
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4.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④暮去朝来颜色故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一尊还酹江月B.被甲上马C.早生华发D.竹杖芒鞋轻胜马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公瑾(jǐn) 萧瑟(sè) 纶巾(lún) 淘尽(táo)B.凄切(qī)刹那(chà) 芒鞋(wáng) 病菌(jūn)C.暮霭(ǎi)连累(lèi) 支撑(chēng)料峭(qiào)D.骤雨(zhòu) 崇拜(chóng) 迫切(pò) 模糊(mó)7.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中全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踞关,毋内诸侯张良出,要项伯衡少善属文B.悟言一室之内长乐王回深父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一尊还酹江月信义安所见乎汉天子我丈人行也D.北冥有鱼幼稚盈室小知不及大知8.古诗词中常常用典,对下列词句中用典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休说鲈鱼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④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苏轼词两首答案

苏轼词两首答案《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1、上片:咏赤壁,重在写景1—3,笼罩全篇4—11,面对江山先总写江山,再总提人物。
下片:怀周瑜,重在抒情1---6,回忆历史7---9,抒写己怀10—11,自我排遣2、题为“赤壁怀古”,词的上阕描写了赤壁的哪些景色?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大江——浪淘乱石——绘形,惊涛——绘声,巨浪——绘色,宏伟开阔、雄奇壮丽、江山如画(采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你欣赏上阙哪一个句子,为什么(1)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险怪拍:搏击的力度穿:高峻卷:翻江倒海惊:汹涌雪:绘形绘色(2)或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注:赏析景物描写的思路:(1)抓特征。
(注意表现景物的形态、声响和色彩等方面的关键词)(2)明视角。
(注意观察角度如俯视、仰视、远眺、近观等)(3)看特色。
(注意语言的运用如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如修辞,比喻、对仗、夸张等;如风格,清幽、绚丽、壮阔等)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过渡,承上启下4、赤壁之战中曾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苏轼为何唯独仰慕周瑜?是如何描写的?(年轻有为、英俊潇洒、从容儒雅、指挥若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正面描写: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神态、外貌)侧面描写:小乔初嫁了,樯橹灰飞烟灭(婚姻、功业)5、作为赤壁之战一方的主帅周瑜,应有很多事可写,作者为何特意描写他的婚姻“小乔初嫁了”?侧面描写:年轻有为,婚姻幸福6、在词的结尾,作者为何会发出“人生如梦”的慨叹?“人生如梦”虽不免消极,也只是一闪而过(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下面的转语“一尊还酹江月”便冲破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豁达的胸襟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7.研讨题: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作者从“神游”“故国”之中跌回到现实,用周瑜形象来与自己的形象作对照,抒发自己8、豪放之风《定风波》导学案一、整体感知:1、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请认真阅读词前短序,说说词中所写的是什么事?事:途中遇雨。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JMQ)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预习案【预习目标】1了解填词背景。
3依据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两首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
【预习内容】1、阅读作者介绍背景介绍请结合《点金训练》29-30页阅读2、初读全词,查阅工具书,依据注释,疏通词意。
不通出标注质疑3、朗读且尝试背诵《苏轼词两首》。
【自我检测】1、下面关于苏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一门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说的就是苏氏父子。
B苏轼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代表作有《赤壁赋》《喜雨亭记》《秋声赋》《石钟山记》等,苏轼本人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世有有“苏文如泉”之说。
C苏轼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名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D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
2、给字注音,樯橹..()酹.()纶()巾料峭.()蓑.()3、课文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1)《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描写古战场险要形势的名句是:,,。
(2)词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旷达视野和表达对古代英雄缅怀之情的诗句是:,,。
(3)词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词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5)词中描写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句子是,,。
(6)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探究案一【教学目标】把握《赤壁怀古》描绘的意象(包括景物和周瑜形象),体察作者的情感。
一、预习成果展示,不通处请质疑二、整体感知这首词作为一首怀古之作,你认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提示: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要求:先个人阅读思考获得认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确定学习成果,组长指定展示成员。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熟练地背诵这两首词,明确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诵读吟唱,合作探究,掌握借古咏怀、情景交融的方法。
3.激情投入,准确把握词人感情,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读准句读;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我的疑问处”。
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书写认真、规范。
I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二、了解背景:1、《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
2、《定风波》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
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YW—2015—02—002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编写人:张晓灿审核人:高二语文组编写时间2015—9—14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3、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嘉佑二年。
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
因与当权派政见不和,屡被贬官,甚至在1079年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
书擅长行、楷,既取法前人,又自创新意,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可以说,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放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背景介绍]
《念奴娇》:本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
被贬斥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的苏轼,身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
《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学习过程】
1、自主预习(给加点字注音)
故垒.lěi羽扇纶.巾guān樯橹
..huá fà公瑾.jǐn
..qiáng lǔ早生华发
还酹.江月lèi吟啸
..yín xiào料峭.qiào蓑.衣suō萧瑟.sè2、《念奴娇》前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大江东去”是写赤壁的衬景,用以起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为下文写“三国周郎赤壁”埋下伏笔,这是先替“赤壁”造声势,替“三国周郎”出场烘托气氛。
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
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
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
给人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
“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
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
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4、词的上阕写景,下阕则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周瑜”,这与苏轼想要传达的情感有什么样的联系?
刻画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是为了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
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5、《定风波》中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小序对我们解读这首词有什么作用?
从序言的最后一句的“故作此”可知,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要写这首词。
“沙湖道中遇雨”,告诉我们这首词是作者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
而作者去沙湖看田是因为想在沙湖终老。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感到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去改变现状。
他不再悲观消沉,而是“既来之,则安之”,安家置业,筹划生活,这恰恰反映了他积极乐观、的一面。
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无论被贬到哪里,苏轼都能随遇而安、落地生根。
这样的例子在苏轼长期的贬谪生涯中出现过多次,如他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惠州时。
6、对《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
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
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这里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生活中的风雨、政治上的风雨。
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7、《定风波》全词展现了苏轼这一时期怎样的心理状态?
作者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借题发挥,表达了自己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慌乱、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展现了不因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的高超人生境界。
这是一种人生哲学,对我们如何走过人生风雨,开创灿烂明天很有启迪意义。
【课后练习】
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①。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③。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此词是作者对亡妻的悼念之作。
苏轼的原配妻子王弗,性情温顺,
这两首词的词牌都是江城子,题目分别是密州出猎以及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根据注释以及你所学过的知识,分析两首词在风格上的特点。
第一首词的上阕通过场景描写,引用典故两种表达方式,描绘出太守率众会猎的壮阔宏大场面;下阕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了形象的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自己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整首词着一狂字贯穿全文,意境壮伟,笔力雄豪,撼人心魄,大有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从词的风格上来讲,属豪放派。
第二首词从风格上讲当属婉约派。
上片叙写现实,表达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
下片记述梦境,“小轩窗,正梳妆”是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妻子的形象,描绘出一帧窗前梳妆的日常生活图景,以此表达自己对昔日那种和睦融洽、幸福美满的夫妻生活的追忆和向往,“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表达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深挚情感。
最后三句,是诗人梦醒后的感慨,“明月夜,短松冈”,采用了移情入景,描绘出千里之外王弗墓地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意境,蕴涵着夫妻之间无尽的哀伤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