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导学案-《苏轼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导学案-《苏轼词两首》

《蘇軾詞兩首》導學案【學習目標】朗讀並背誦這兩首詞,通過品評、分析、鑒賞,感受詞人抒發的情感。

【學習方法】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1、反復誦讀,揣摩體會蘊含的思想情感。

2、找准切入點:(1)從題目入手——找准題眼;(2)從作者入手——知人論世;(3)從內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從手法入手——分析藝術手法,賞析藝術特色。

《念奴嬌·赤壁懷古》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積累相關文學常識。

2、誦讀、背誦、嘗試默寫。

3、反復誦讀,感受蘇詞的豪放風格。

【課前自學】一、文學常識積累1、作者簡介:“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詩賦傳千古,蛾眉共比高。

”詩中“三父子”即文學史上著名的“三蘇”(、、)。

蘇軾(1036—1101),字,號,四川眉山人,代文學家、書畫家。

蘇軾才情奔放,詩詞文均有獨到成就,特別是在詞作創作上大膽創新,開創了派詞。

有“蘇黃”(黃庭堅)、“歐(歐陽修)蘇”、“蘇辛”(辛棄疾)”之說。

(三蘇:蘇洵、蘇軾、蘇澈。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豪放派詞)2、寫作背景:宋神宗年間,蘇軾因反對新法,屢遭貶謫。

元豐三年春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實則等於充軍。

被貶黃州期間,生活困難,極度苦悶,卻又是他創作豐富、成就突出的時期,尤以“兩賦”(前後《赤壁賦》)“一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最為著名。

詩人政治上的不幸卻成就了文學上的大幸。

現代著名學者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這樣評價:“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了。

”3、詞牌、題目:《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是詞牌名,題目是“”。

5.《苏轼词两首》导学学案1

5.《苏轼词两首》导学学案1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4、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宋词的风格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风格。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体裁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关于苏轼生平: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

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3、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新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新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
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轼、辛弃疾为主。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
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
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观、清照等
2、乌台诗案
轼被贬到时写了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
得其乐: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
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
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儒释道的积极融合标志着轼人生哲学观的正式形
成,而"超脱旷达"便成为他人生的真谛。
4、怀古咏史诗:写景(迹)——怀古(人事)——抒情(感悟)
《赤壁怀古》
风格的作品来,这是东坡的修养。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
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3、轼和儒释道
轼一生宦海沉浮,反复面临着人生的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
治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然自幼饱读诗书经文的轼,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
想的积极因素,因而往往能做到处变不惊,在顺境中积极进取,在逆境中自
冈城外赤鼻矶,,此时47岁。
...
.
...
.
..
..
词的上阕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壮丽 景色,引发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 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自觉功业无成的慨叹。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因事感怀)之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号:gswhywbx4----004文华高中高二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董华山审核人:陈海霞编制时间:2015/6/26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合作探究法相结合学习过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6 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佑进士。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散文堪称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

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

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苏轼擅长书画,善写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注重提携后人,有出自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对词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教育资料】《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精品

【教育资料】《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精品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3、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4、准确背诵并默写全词。

学习重点:1、豪放派词的艺术特点。

2、苏词中字词句使用的妙处。

学习难点:1、理解词的意境。

2、苏词中字词句的妙处。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知识链接:1、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高出一筹。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现实的不满情绪。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所写。

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

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

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3、念奴娇:词牌名。

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苏轼词两首 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  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佑进士。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⒉背景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

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预习展示】1.听课文范读,指导朗读,正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2.以各种形式朗读本词,读出气势。

3.辨形组词。

①纶()②墙()③瑾()伦()樯()谨( )④蓑( ) ⑤峭( ) ⑥啸()衰()俏()潇()【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⒈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为人们称道,它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有几个字用得非常妙,请找出赏析,并探讨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重点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重点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念奴娇)【课标定向】学习目标:1.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的思想情§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千堆.()雪羽扇纶.()巾伦.()理樯橹..()早生华发.()还酹.()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千古风流..人物(2)樯橹..灰飞烟灭(3)早生华发..(4)一尊还酹.江月3.名句默写(1)大江东去,,。

(2),,卷起千堆雪。

(3)遥想,,。

谈笑间,。

(4)人生如梦,。

§文本精要探究1.朗读这首词听录音或老师范读,根据诵读指导,划出节拍,按2.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浪涛尽惊淘拍岸堆积故国神游B.人道是羽扇纶巾樯橹谈笑风生C.念奴骄雄姿英发酒樽怀瑾握愉D.赤鼻玑灰飞烟灭还酹无与伦比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第十八届全国书博会在郑州举行,广东参展的出版物至少有4500种以上,其中《王蒙自传》、《我在央视》等一批精品各受读者青睐。

B.叶永烈编着的《天文知识》,丰富而系统地介绍了浩瀚太空里星球演变、星云飘移的科学原理,为我们展现了宇宙中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C .我们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D .如今,拉萨市堆龙德庆县“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出产的草莓、土豆、豌豆尖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4.“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樯橹”借代水军。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为借代用法的是( )A. 终岁不闻丝竹..声B. 举酒欲饮无管弦..C. 足下蹑丝履D. 君当作磐石 ①不平则鸣,有感便发②有感便发,不平则鸣③却容不了当权派 ④却不见容于当权派⑤无论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⑥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②④⑥ D. ①③⑤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7—8题。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苏轼词两首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苏轼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

2、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领袖人物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2、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4、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5、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豪放的诗词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他俩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知识预热】(参见《优化探究》第37页“双基集萃”。

)辨别字形,辨识词义,分析掌握词中特殊句式,积累名句。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

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班别:姓名:学号:组号: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词作的内容及情感。

2.学习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品味意蕴丰富的语言。

3.体会“豪放”词的特点,背诵两首词。

【学习重点】把握词作的内容及情感。

【学习难点】品味意蕴丰富的语言。

【知识链接】
一、解题
念奴娇,著名词牌之一,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妓“念奴”,传说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因取念奴为词牌名。

相传《念奴娇》词调就由她而兴,意在赞美她的演技,共有一百字,宜于抒写豪迈感情。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使用这一词牌填写的名篇,因句中有“大江东去”,“一尊还酹江月”等句,该词牌又得名《大江东去》、《酹江月》等。

在这里,苏轼所游的赤壁,指黄冈城外的赤壁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古代文人学士,登临山川胜地,凭吊前人遗迹,发为吟咏,叫做怀古。

这类作品往往联系历史往事来抒发个人的感慨。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本义应为平定变乱之意,始见于五代后蜀欧阳炯词。

二、衬托手法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主要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正面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主要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三、双关手法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它分为:
(1)意义双关
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有句云:“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三春”表面指暮春,实际上还暗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
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例】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实际上暗含感情的“情”。

四、作者与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苏轼天资极高,学识渊博,诗文书画样样皆精。

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

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他从政约四十年,历经坎坷,几番沉浮。

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官员从他的诗文中搜索材料,牵强附会,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次年遭受贬谪,安置黄州(今湖北黄冈)。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

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

苏轼在黄州没有颓废,积极探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表现得潇洒而成熟。

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写下了一词二赋,堪称千古名篇,其中就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在黄州第三年写的。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

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

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 )州。

”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第一课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自主学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qiáng lǔ)还酹.江月(lèi)公瑾.(jǐn)强虏.纶.巾(guān)樯橹
..
(huáfà)故垒.(lěi )
(lǔ)华发
..
(二)整体感知:
请简要概括整首词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描写赤壁景物。

下阕:借助周瑜形象,抒发人生感慨。

【合作探究】
1、上阕描写了怎样的赤壁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上阕描写了大江向东奔流,浪涛汹涌,拍打着堤岸,卷起层层白浪,山石嶙峋高峻的景象,意境开阔雄壮,还囊括了与此地有关的英雄豪杰,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之情。

2、下阕刻画周瑜形象时,词人使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下阕刻画了周瑜春风得意,英姿勃发,从容领军,大破曹兵,少年得志的英雄
形象。

周瑜这种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使词人满怀崇敬。

作者运用衬托手法,用大江的磅礴气势来为周郎壮威,以千古英雄豪杰作陪衬。

多少豪杰都被无情历史长河荡涤干净,只有英姿勃发、干练儒雅的周郎立于词人心中。

与此同时,以周瑜的“雄姿英发”对比映衬作者的“早生华发”,以周瑜的少年得志对比映衬作者的壮志未酬的暮年之叹。

3、品读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韵味,加以赏析。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穿”是洞穿之意,“拍”是拍打、拍击之意,“卷”是翻卷之意,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写出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的情景,画面壮阔,气势恢宏。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谈笑间”写其神态,突出他大敌当前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潇洒;“樯橹灰飞烟灭”与前面的“谈笑间”又构成了时间短而战绩丰的鲜明对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

第二课时 定风波 【自主学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同行.( xíng ) 吟啸..(yín xiào ) 一蓑. ( suō ) 料峭.(qiào) 萧瑟.
(sè) (二)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谈谈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2、上阕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风雨什么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答:上阕表达了作者面对自然的风雨,无所畏惧、淡定从容、旷达乐观的情怀。

从“莫听”、“何妨”、“吟啸”、“徐行”、“轻”、“谁怕”、“任”等词语可以看出。

【合作探究】 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包含了丰富的意蕴,体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请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

答:一语双关。

“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

“风雨”,既指自然风雨,又指人生风雨;晴既指自然的晴天,又指人生的顺利。

“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是说对天气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

此句强调了作者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荣辱、得失、顺逆的人生态度及豪放洒脱的情怀。

【延伸训练】 东 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luò
确:山多大石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会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