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要素

摘要:本文从建构主义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出发,介绍并分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20世纪60年代,人们的语言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的“壶杯”教学模式——教师是盛满知识的“壶”,学生是一个个盛满了从壶里面倒出来的知识的杯子,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人们逐渐地意识到“教”和“学”是两个同等重要的过程。因此在此后的研究中,学者们不再仅仅围绕如何“教”来研究,而是从学习者出发,注重研究学习者如何将外部客观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认知结构,以及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如何影响学习效果等等,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构主义应运而生。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现代学习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为儿童习得语言是通过对周围条件作出正确的反应后逐渐形成的说话习惯,它是一个不间断的“刺激——反应”过程。但是,作为最早的一个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只注重了学习的外部客观因素,却忽视了学习者的内部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它最早是由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

后来,科尔伯格和维果茨基等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使它成为了一种比较完整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通过其他人——老师或者同学等的帮助,再借助资料,最后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也就是,语言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互动而实现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在学习中的关键性作用。(何克抗,1998)

1.1 “情境”

瑞士哲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都提出过以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他们认为人的认知是在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相应的知识概念的。就语言学习中的情境,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是指教师为学生创造的进行语言交流的真实的或者近似真实的学习环境以及交流活动,也只有在这种真实情境下和语言活动中,学生才能够接触到语言事实,从而对语言的意义建构起到积极的作用。

1.2 “协作”与“会话”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是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过程中而实现的。“协作”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方式,它是指学习者之间的通过语言而进行的相互合作,包括对学习资料的共享,学

习成果的评价以及最终意义的建立。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事物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只有互相沟通交流,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对问题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此外,通过协作,学生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现在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有利于他们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合作,合作的基础是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公平性。当然,在学生协作的过程中,教师同样担当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搭建互助的平台,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协作也是“会话”和“讨论”的过程。建构主义主张学习者之间需要通过会话来商讨,从而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在“会话”中,还有一种对话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即课堂互动。课堂互动的目的,一是为了在学生接受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创设真实的情境、组织相应的交流活动来激发他们原有的经验和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一是为了在学生互相协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来指导他们的合作过程;一是为了在学生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从而培养学习者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外语学习中,无论是学习者之间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若能用目的语进行,则会为语言学习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1.3 “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它是指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建构。传统教学认为通过字词就可以将观念概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由说话者传递给听话者,虽然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一些观念概念通过教师传授是有必要的,但是当学生进入到高级的学习阶段,这种方法将不再适用,因为它没能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提升,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获得的只是一些零散式的、教条式的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结构性知识”,而面对那些“非结构性知识”——指那些具体的、复杂的、互相连结的知识体系,应该采用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意义建构”的方法。可见,从“结构性知识”到“非结构性知识”是从抽象走向“思维中的具体”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缺一不可,但是今天也有一些极端建构主义者,他们在主张情境性学习的同时,便否定一切形式的抽象和概括,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我们知道没有抽象的具体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2 结语

建构主义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强调了人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方面——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这对我们全面地认识学习性质和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启示。也就是在这种启示下,学者们经研究确定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四个要素彼此之间相辅相成,共同诠释着建构主义。虽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目前已成为在国内外影响比较大的一个学习理论,但仍需我

们注意的是:建构主义在实践上远没有达到它理论上的发展水平。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了让大学英语课堂能够真正地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是笔者相信,在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天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Cunningham,D.J.Assessing.Constructions and Construction Assessments:A Dialogue.Hillsdale[M].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2:134.

[2] 戴炜栋,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2004(4).

[3]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J],学科教育,19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