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修复案例

植物修复案例
植物修复案例

植物修复案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拿什么拯救重金属污染土壤

“土壤中毒”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在广西、云南、湖南等一些受到重金属污染区的土地上,原本正常生长的农作物会被超标的重金属毒死,人们难觅蔬菜和粮食的踪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环保部此前估算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国土资源部也称,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陈同斌研究员告诉记者,因矿产资源采掘不当而使废弃采矿地大量裸露,并通过水流等途径污染农田,造成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威胁人类健康。

他说,土壤污染问题的“弱势”,跟其隐蔽性和滞后性有关。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比较典型的重金属污染物有砷、镉、汞、铬、铅、镍、锌、铜等,尤其是砷中毒的事件,我国每年都有报道。

但土壤的安全,又涉及人们的米袋子、菜篮子,事关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污染土壤的修复迫在眉睫。

——谁来拯救——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传统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陈同斌研究员说,像淋洗法修复土壤,用化学溶剂对受污染土壤进行清洗,把重金属

洗去,这是比较彻底的解决办法,但是淋洗法除了耗费巨大和工程量大之外,还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相对来说,借助植物特殊功能修复污染土壤的植物技术以其安全、廉价的特点正成为全世界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陈同斌主持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课题小组,在国际上率先开发出砷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并建立了第一个植物修复示范工程。他们的研究证实,蕨类植物蜈蚣草对砷具有很强的超富集功能,其叶片含砷量高达千分之八,大大超过植物体内的氮磷养分含量。

“植物修复可以细分成植物富集、植物稳定、植物阻隔等很多类型。但是目前植物修复的重点方向主要集中在以去除重金属为目的的植物萃取技术。植物修复萃取技术首先需要筛选和培育特种植物,特别是对重金属具有超常规吸收和富集能力的植物——俗称‘超富集植物’,种植在污染的土壤上,让植物把土壤中的污染物吸收起来,再将植物中的重金属元素加以回收利用。”陈同斌说,“大部分植物吸收的重金属都集中在根部,而超富集植物地上部分的吸收量要高于根系的吸收量。能成为超富集植物,一是植物在有毒重金属污染胁迫下生物量不能减少;二是植物吸收的重金属含量应该高于土壤中的含量。这样的超富集植物才具有实用价值,可以推广应用。”

■专家释疑

陈同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是我国植物修复和智能控制生物堆肥领域的主要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在国际上发现第一种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解决了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关键技术,并建立示范工程。

疑问一:蜈蚣草怎么发现的

陈同斌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团队,从199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1999年在中国本土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砷的超富集植物——蜈蚣草。

他说,在全国考察重金属污染时,发现最严重的是砷污染。像西南一些地方,有很多矿石含砷量大,对土壤的污染较重。砷是一种有毒的物质,其三价的氧化物俗称“砒霜”,能让接触者患皮肤病或癌症等。而蜈蚣草却能从土壤中大量地把砷等有毒金属吸走。

那么,蜈蚣草是怎么发现的

“1999年以前,国内的土壤修复大多以国外已发现的超富集植物作为研究材料,如遏蓝菜。我想,在植物资源那么丰富的中国,为什么不能找到更好的超富集植物呢”陈同斌说,湖南石门是盛产雄黄矿的地方,雄黄主要成分是砷。有砷等重金属的地方,那里的植物就有耐重金属的特质,或许能大量吸附重金属。

于是,课题组开始了在雄黄矿寻找这种植物。

在雄黄矿的调查发现,尽管当地土壤的砷含量比普通土壤高数百倍以上,但是仍有少数能够存活下来,并且长得还不错的植

物。但是大家还不敢断定,这些植物就是要寻找的能吸收砷的超富集植物,因为不知道这种植物体内的砷含量是多少即使植物体内发现砷,那又是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还是空气飘落而至的这一切,只能回到北京的实验室,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

“通过多次考察和试验,我们发现并证实,蜈蚣草等几种植物体内的砷就是通过根系从土壤中进入的,且含量还很高,比遏蓝菜具有更好的修复效果。”陈同斌欣慰地说。

这就是神奇的蜈蚣草。

疑问二:蜈蚣草怎么“吃”掉土壤中的砷

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的六楼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一盆盆来自不同地方的蜈蚣草,让人惊叹的是,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绿色植物,却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它是怎样将土壤中的砷吸附在自己体内从而修复土壤、净化环境。

“蜈蚣草是一种通过孢子繁殖的蕨类植物,幼苗育好后,移植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去就可以了。蜈蚣草将土壤中的重金属,通过根系,吸收到体内,并转移到地上部分。由于它对土地中砷的吸收量比普通植物高很多,一块原本污染得没法种庄稼的土地,蜈蚣草种上几年后,土壤被净化得随你爱种什么了。”陈同斌告诉记者。

为了缩短净化的时间,提高净化率,原本一年割一茬的蜈蚣草,还可以每年割三茬。同时,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修复土壤的同时,可将蜈蚣草和一些经济作物套种。在广西,蜈蚣草就和

制造工业乙醇的能源甘蔗种在一起。在其他地方,蜈蚣草还能和桑树、苎麻一起套种,为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疑问三:蜈蚣草“吃”了砷咋处理

几年后,那些完成修复土壤任务的超累积植物咋处理会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有没有可能回收利用陈同斌告诉记者,真正想提炼和回收利用重金属时,量又很有限,从经济学角度考虑目前不太合算。所以,那些修复植物每年被割掉的地上部分和几年后完成修复土壤任务的整株植物,处理的方法都一样,就是焚烧,再作为危险废弃物集中填埋。焚烧后,重金属的比例就不大了,在允许的范围内。填埋后,它释放的那部分重金属的含量通过再释放已经在环境背景值的水平以下,而在背景值水平以下的重金属,一般不会显示出它的毒性。就像一般的农业土壤,均存在着重金属元素,它们之所以不产生危害是因为处于背景值水平。

“土壤重金属的污染不容忽视,但也不能夸大,一定要实事求是,因为有些地方的污染土壤是可以修复的。”他说,尽管超量积累植物在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在实际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自然界中的超量积累植物不仅种属稀少,而且往往有地域分布的局限性。此外,多数超累积植物往往存在生物量小、生长缓慢、气候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因而,寻找筛选和栽培驯化自然界中存在的超累积植物,使其能适用于实际应用,仍然是当前植物修复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典型案例

蜈蚣草“吃”掉土壤中的重金属砷

用植物“吃”掉土壤中的重金属,这不是假设。在湖南、广西和云南,陈同斌的研究小组应用了,在本土条件下依靠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修复的技术,改善了土壤和减少农作物中重金属超标的现象。

湖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基地

修复前:湖南郴州苏仙区邓家塘乡因砷污染导致600多亩稻田弃耕、2人死亡、400多人集体住院,诱发严重纠纷和暴力冲突,曾引起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门报道。

修复后:在田间种植条件下,蜈蚣草叶片含砷量高达%,有力证明了蜈蚣草在砷污染土壤的治理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广西:建立污染土地的植物修复示范工程

修复前:广西环江县因洪灾造成超过5000亩农田土壤被严重污染,部分土壤甚至寸草不生,这已成为广西当前最突出的环境问题。

修复后:建立污染土地的植物修复示范工程,目前已种植超富集植物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试验,取得初步成效。

云南:开展植物修复与植物采矿技术研究

修复前:在云南有些矿产区,采矿尾砂库换土、复垦后,土地依然存在严重的砷、铅、镉等多种重金属超标问题,种植的蔬菜和粮食重金属超标。人长时间暴露在含砷环境中可诱发癌症,高剂量砷可导致死亡。

修复后:研究小组在云南开展植物修复与植物采矿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当地严重的土壤及农产品重金属污染超标问题,提高了矿区复垦土地的利用率,保障了人民的安全健康。

植物修复案例

拿什么拯救重金属污染土壤? “土壤中毒”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在广西、云南、湖南等一些受到重金属污染区的土地上,原本正常生长的农作物会被超标的重金属毒死,人们难觅蔬菜和粮食的踪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环保部此前估算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国土资源部也称,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陈同斌研究员告诉记者,因矿产资源采掘不当而使废弃采矿地大量裸露,并通过水流等途径污染农田,造成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威胁人类健康。 他说,土壤污染问题的“弱势”,跟其隐蔽性和滞后性有关。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比较典型的重金属污染物有砷、镉、汞、铬、铅、镍、锌、铜等,尤其是砷中毒的事件,我国每年都有报道。 但土壤的安全,又涉及人们的米袋子、菜篮子,事关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污染土壤的修复迫在眉睫。 ——谁来拯救——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传统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陈同斌研究员说,像淋洗法修复土壤,用化学溶剂对受污染土壤进行清洗,把重金属洗去,

这是比较彻底的解决办法,但是淋洗法除了耗费巨大和工程量大之外,还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相对来说,借助植物特殊功能修复污染土壤的植物技术以其安全、廉价的特点正成为全世界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陈同斌主持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课题小组,在国际上率先开发出砷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并建立了第一个植物修复示范工程。他们的研究证实,蕨类植物蜈蚣草对砷具有很强的超富集功能,其叶片含砷量高达千分之八,大大超过植物体内的氮磷养分含量。 “植物修复可以细分成植物富集、植物稳定、植物阻隔等很多类型。但是目前植物修复的重点方向主要集中在以去除重金属为目的的植物萃取技术。植物修复萃取技术首先需要筛选和培育特种植物,特别是对重金属具有超常规吸收和富集能力的植物——俗称‘超富集植物’,种植在污染的土壤上,让植物把土壤中的污染物吸收起来,再将植物中的重金属元素加以回收利用。”陈同斌说,“大部分植物吸收的重金属都集中在根部,而超富集植物地上部分的吸收量要高于根系的吸收量。能成为超富集植物,一是植物在有毒重金属污染胁迫下生物量不能减少;二是植物吸收的重金属含量应该高于土壤中的含量。这样的超富集植物才具有实用价值,可以推广应用。” ■专家释疑 陈同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是我国植

园艺植物病理学 简答题 (1)

园艺植物病理学 第二章园艺植物病害的概念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病状的主要类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1.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2.特点:变色: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细胞并未死亡。包括 花叶(叶绿素减少,不均匀变色),褪色(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浅),黄化(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黄),斑驳(变色部分的轮廓不清),条纹、条斑、条点(单子叶植物的花叶),白化苗(不形成叶绿素,遗传病害)等。 坏死:发病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坏死。细胞已死亡。包括叶斑(轮斑、环斑、角斑、圆斑、穿孔等,形状大小不同,但轮廓清楚,类似岛屿),叶枯(叶片较大面积坏死,边缘不清),叶烧(叶尖或叶缘枯死),猝倒、立枯(幼苗近地表茎部坏死,前者倒伏,后者死而不倒)、溃疡(植物皮层坏死、腐烂,使木质部外露,多见于木本植物的枝干),疮痂(在病斑上有增生的木栓层,表面粗糙,或病斑枯死后,因生长不平衡,发生龟裂)、炭疽(是由一类炭疽病菌引起的,一般病斑凹陷、变褐色,斑中有轮状排列的小黑点,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等。 腐烂:植物幼嫩多汁组织大面积坏死,组织或细胞破坏消解。包括干腐(死亡慢,水分快速及时失去),湿腐(死亡快,水分未能及时散失)、软腐(中胶层破坏,细胞离析)等,根据腐烂的部位有根腐、基腐、茎腐、果腐、花腐等。 萎蔫: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缺水凋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完好。分为枯萎、黄萎、青枯。 畸形:植物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现象。增生型(病组织的薄壁细胞分裂加快,数量迅速增多,局部组织出现肿瘤或癌肿、丛枝、发根等),增大型(病组织的局部细胞体积增大,但细胞数量并不增多。如根结、徒长恶苗等),减生型(病部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发育不良,造成植株矮缩、矮化、小叶、小果、卷叶等),变态(植株的花器变态成叶片状、叶变花、叶片扭曲、蕨叶、花器变菌瘿等)。 二、病症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答:1.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病症主要有粉状物、霉状物、粒状物、菌核、脓状物五类。 2.特点: 第三章园艺植物病害的病原 第一节植物病原菌物 一、无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 答:真菌无性繁殖孢子类型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三类。 二、有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 答:真菌有性孢子类型有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五类。 三、引起植物病害的菌物分属哪几个门?各有什么特点? 答:分属卵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及半知菌类 特点:卵菌门:营养体为无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多产生卵孢子。接合菌门:营养体为典型的无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

我国八大土壤修复案例解析

:土壤修复产业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根据美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将土壤修复产业的生命周期分为4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跃进阶段、调整阶段。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目前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仍是产业成长的起步阶段,人员、技术和装备仍处在初期阶段,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或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当前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而这一指标在发达国家已经达到30%以上。2015年全国土壤修复合同签约额达到21.28亿元,比2014年的12.74亿元增长67%。可见,我国土壤修复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作为土壤修复行业起步阶段的我国,什么样的修复技术才能适应市场发展,这些技术已经在哪些工程中成功落地呢?为此,本文盘点了近年来国内土壤修复典型工程案例,案例详细列出了修复项目名称、主要修复技术、工程简介及修复效果,希望能对土壤修复技术市场起到借鉴作用。 ■北京化工三厂土壤修复 目标污染物:四丁基锡、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滴滴涕、重金属铅、镉等有害化学物质 主要修复技术:水泥窑焚烧固化处理技术、阻隔填埋处理技术 修复工程量:6.5万m3 施工单位: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简介:北京化工三厂作为化工生产基地近五十年,土壤中含有四丁基锡、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滴滴涕和重金属铅、镉等大量有害化学物质。2005年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文件(2005规意选字0356号),该场地被规划为宋家庄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用地。 修复效果:修复后的北京化工三厂土壤各项指标经北京市环保局检测,符合居民土壤健康风险评价建议值标准,该工程为国内首例污染土壤修复项目。 点评:作为国内首例土壤修复项目,在行业内起到了标杆作用,采用水泥窑焚烧固化处理技术,处置污染物做到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阻隔填埋方法处理,需要注意施工质量,免得施工不当引起二次污染。 ■南方某热电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

植保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测试

xx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测试 题(试卷) 一.填空题 1.植物病害的病原按其不同的性质可分为二大类,即()和()。 2.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原因有()、()、()、()等。 3.植物病原生物主要包括()、()、()、()、()、()及()等。 4.生长在寄主细胞内的真菌,由()直接从()吸收养分;生长在寄主细胞间的真菌,则以()上产生的特殊结构——(),伸入细胞内吸取养分。 5.真菌具有维持其生长发育需要的( )和繁衍后代的( );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 6.真菌性病害的症状有()、()、()。 7.细菌中的生理小种一般称(),病毒中的生理小种称()。 8.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入的反应,依据其抗性的强弱,分别有()、()、()、()四种表现。 9.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二.单项选择题 ()1.青枯病是属于植物病状中的______。 A.变色 B.斑点 C.萎焉 D.畸形 ()2.在植物病害中,______引起的病害最多。 A.真菌 B.细菌 C.病毒 D.线虫 ()3.在真菌生活史中,产生孢子数量最多的是______。 A.有性孢子 B.无性孢子 C.无法比较

()4.鉴定病毒病的可依据______。 A.植物的症状 B.植物的病征 C.寄主细胞内的内涵体 D.传染性 ()5.过敏性坏死反应是典型的______。 A.避病 B.抗侵入 C.抗扩展 D.抗病 ()6.金桔的气孔分布稀,数量少,中隙小,很少生溃肠病,这是由于金桔具有_____。 A.避病 B.抗侵入 C.抗扩展 D.抗病 ()7._______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繁殖体产生,有利于病害流行。 A.高温高湿 B.适温高湿 C.适温低湿 D.低温低湿 ()8.防止病原物侵染的有利时期是______。 A.接触期 B.侵入期 C.潜育期 D.发病期 ()9.同一病害影响潜育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A.温度 B.湿度 C.风雨 D.光照 ()10.________是多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主要场所。 A.田间病株 B.土壤 C.病株残体 D.肥料 三.多项选择题 ()1.______引起的病害在植物外部没有病征表现的。 A.真菌 B.细菌 C.病毒 D.类病毒 ()2.真菌性病害常见的病征多属于真菌的_______。A.菌丝体B.繁殖体C.分泌物D.孢子 ()3.能引发传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是_______。

土壤修复盈利模式分析及思考剖析

5种土壤修复盈利模式的分析及思考 据最新《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物总超标率高达16.1%,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土壤修复工作势在必行,市场空间也十分巨大。 然而,商业模式不成熟长期以来依然是制约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今年5月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为阶段性土壤修复防治提出目标并指明方向,但依然未能解决土壤修复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困境。本文将对目前我国现有的土壤修复模式盈利的简要梳理和分析,同时结合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尝试指明解决这一症结的几点方法及政策趋势。 1.污染方付费模式 污染方为治理责任人为土壤修复付费为土壤修复的主要原则。对于搬迁企业造成土壤污染的,由企业承担治污责任。“土十条”出台后,更是明确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责任由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承担。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相关责任;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责任主体灭失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典型案例:南化公司搬迁地块土壤治理修复 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限制,南宁化工集团在2013年收到南宁市政府关于停产搬迁的通知,要求其位于南宁市南建路26号的厂区实施政策性停产,并尽快开始搬迁工作。2016年公司对搬迁地块进行修复,涉及修复的总土方量约663072.5立方米,其中股份公司地块约299857.5立方米,集团公司地块约363215立方米。南宁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需要承担修复费用近2亿元。 然而现实总是骨感,并非每一块受污染土地都像上述案例一样确认污染方且污染方有能力承担治污责任。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许多造成土壤污染的企业搬迁已久,一些企业甚至已经倒闭,污染责任人难以确认,受资金限制一些受污染土地无法得到及时修复。 2.受益方付费模式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项目运作模式及案例分析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项目运作模式及案例分析 一、土壤修复市场融资模式 (一)污染方付费模式。污染方为治理责任人为土壤修复付费为土壤修复的主要原则。对于搬迁企业造成土壤污染的,由企业承担治污责任。“土十条”出台后,更是明确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责任由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承担。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相关责任;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责任主体灭失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二)受益方付费模式。部分具有商业用地价值的土地修复采取受益方付费模式,对修复后土地进行再利用的房地产开发商或地方土地储备部门承担土壤修复费用。该模式对于无法落实污染责任人的一二线城市工厂搬迁地块修复项目中具有普适性。由于城市地价较高,修复后的土地作为商业用地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土地储备部分可以直接从修复后的土地使用或流转中获得利润,可行性较高。 受益方付费模式分为两种:一是政府直接出让受污染土地给土地开发商,由土地开发商出资负责土壤修复,对

修复后达标的土地进行再利用获得收益;二是由政府出资负责污染土地修复再将修复后达标的土地出让给土地开发商,有关部门从土地流转中获益。 (三)财政直接出资方式。出于我国土壤修复的实际情况,大量受污染土壤已经无法找到污染责任人而治理土壤污染又缺乏良好的收益机制。许多缺乏收益机制的受污染土地的治理只能依靠政府资金。 (四)财政出资回购方式(BT模式)。部分金额较大的土地修复采取BT(建设-转移)模式。该模式下,土壤修复公司通过投标方式取得项目,在建设期先行垫资对污染土地进行修复,项目完成验收后一段时间内政府向企业支付合同款回购修复场地。BT模式可缓解合同采购方资金压力。 二、中国土壤修复项目投资状况 (一)土壤修复治理项目。中国土壤修复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据统计,我国约43.75%土壤修复项目规模较小,集中在5000万以下。2亿以上相对大规模项目比例仅占18.75%。与美国和欧洲分别已修复30283处和80700处污染场地项目相比,我国已修复的场地数不超过200个,土壤修复市场尚处萌芽阶段,但发展态势良好。 (二)土壤修复项目分布。全国土壤修复类项目主要分布在11个省直辖市地区,且主要集中在江浙沪、鄂湘

沉水植物修复技术与方法

沉水植物修复湖泊水体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及其技术 前景 摘要:沉水植物修复水体技术是当前水体修复技术中的热点,本文针对沉水植物自身的修复特点,探讨了沉水植物对湖泊水库污染物修复的主要技术和方法、目前的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最后表明:沉水植物修复湖泊污染水体技术有很广阔的领域和应用前景,成为修复技术的热点导向。 关键词:湖泊水库;沉水植物;修复技术;问题;前景 目前湖泊水库污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我国,湖泊的生态环境状况普遍存在几大问题:湖泊中的重金属污染,泥沙淤积、湖面退缩、盐化、富营养化等等,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缩。特别是在东部人口稠密地区,湖泊所受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地区的湖泊是饮用水源地,湖泊丧失了自净能力,饮用水源水质更是受到威胁。 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急剧导致水体浮游植物增加,沉水植物消亡。在外源污染物降低后,沉水植物的恢复仍然滞后相当长的时间,而沉水植物的恢复对浅水湖泊修复的长期效益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湖泊中沉水植物的修复技术,降低湖泊水体的P含量,增加水体的透明度是沉水植物恢复的关键。沉水植物的修复主要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法。发展以轮藻植物为优势种群,杂草类沉水植物共生的多样性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的修复,对改善浅水湖泊生态环境,促进湖泊向健康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李顺鹏等人的研究表明降低水体中N、P 含量以及底泥中有机C和N、P的负荷富营养化修复的关键问题[1]。而针对湖波水库富营养化的修复技术国内外研究很多,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2-5],其中沉水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修复技术倍受青睐,已经成为环境领域和水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鉴于此,本文重点对沉水植物对湖泊水库的修复技术和方法加以研究和探索,以期能为水修复工作者提供参考和依据。 1.沉水植物修复水体技术原理

最新我国八大土壤修复案例解析

精品文档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将土土壤修复产业:土壤修复产业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根据美国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跃进阶段、调整阶段。壤修复产业的生命周期分为4 技术人员、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目前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仍是产业成长的起步阶段,当前我国土壤修的研发或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和装备仍处在初期阶段,201530%以上。1%复产业的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而这一指标在发达国家已经达到。可见,我亿元增长67%2014年的12.74亿元,比年全国土壤修复合同签约额达到21.28 国土壤修复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些技术已什么样的修复技术才能适应市场发展,作为土壤修复行业起步阶段的我国,为此,本文盘点了近年来国内土壤修复典型工程案例,案例详?经在哪些工程中成功落地呢希望能对土壤修复技术市场工程简介及修复效果,细列出了修复项目名称、主要修复技术、起到借鉴作用。北京化工三厂土壤修复■ 目标污染物:四丁基锡、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滴滴涕、重金属铅、镉等有害化学物质主要修复技术:水泥窑焚烧固化处理技术、阻隔填埋处理技术 m3 万6.5修复工程量:施工单位: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邻苯二甲土壤中含有四丁基锡、工程简介:北京化工三厂作为化工生产基地近五十年,年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文酸二辛酯、滴滴涕和重金属铅、镉等大量有害化学物质。2005 ,该场地被规划为宋家庄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用地。)0356(2005件规意选字号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符合居民土壤健修复后的北京化工三厂土壤各项指标经北京市环保局检测,修复效果:康风险评价建议值标准,该工程为国内首例污染土壤修复项目。采用水泥窑焚烧固化处在行业内起到了标杆作用,点评:作为国内首例土壤修复项目,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阻隔填埋方法处理,需要注意施理技术,处置污染物做到了无害化、工质量,免得施工不当引起二次污染。 南方某热电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 二硝基4-二硝基甲苯、2,,,2-二氯乙烷、苯并(a)芘、26-目标污染物:邻甲苯胺、1 甲苯、砷、镍修复工艺:原位化学氧化、原地异位固化稳定化、原位热脱附、原地异位间接热脱附 。,地下水修复工程量8292 m3修复工程量:土壤修复工程量18483 m3 240天修复周期:施工单位: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年停产。2008工程简介:该场地位于我国南方某城市,其前身一期工程为热电厂,于该场地土壤与地根据场调报告,根据后续用地规划,该场地将规划为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二氯乙烷、氯乙烯、多环芳烃等易挥发的有机,2-1下水均受污染,污染物包括邻甲苯胺、该项目是国内第一个集四项修复工艺于一身的污染修镍两种无机污染物。污染物,以及砷、复工程。 修复效果:达到修复目标值。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原位热脱附、原地异位间接热脱附四通过原位化学氧化、原地异位固化稳定化、点评:项修复工艺,彻底解决了项目土壤污染问题,开启了综合修复工艺的先河。)世界银行多氯联苯管理与处置示范项目(POPs处置管理与示范项目■主要污染物:多氯联苯 精品文档.

植物修复的强化措施

植物修复的强化措施 1、活化污染土壤中难吸收态重金属 重金属进入土壤后,大多数与土壤中的有机物或无机物形成不溶性沉淀或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而难以被植物吸收。通过一些活化措施,可以增加土壤溶液中重金属的浓度,从而提高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降低土壤pH通常会提高土壤溶液重金属的浓度。降低土壤pH值的方法通常有以下2种,一是直接酸化土壤,另一种是以营养剂的形式撒入土壤。提高土壤Eh也会增加土壤溶液中重金属含量。调节土壤Eh一般是通过灌田和晾田的方式进行,增加土壤有机质也会提高土壤的Eh。施加螯合剂可以促进重金属从土壤固相向土壤液相的释放。 2、提高修复植物的生物量并缩短其生长周期 灌溉和施肥是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但过量灌溉和施肥既浪费资源也不利于植物生长,还可能引起土壤中重金属的扩散。因此,按超富集植物的水、肥需求规律合理供应水肥,可以保证超富集植物最大限度地提高地上部生物量。 温度、光照、土壤水分、空气流通、热量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周期影响很大,利用植物对环境条件的反应,可以缩短植物生长周期从而缩短修复周期。如搭建塑料大棚、遮荫设备、施干冰、育苗移栽等。此外,根据超富集植物各生长时期对重金属的积累情况不同也可以缩短修复周期。 3、加强农业管理 污染土壤经耕翻后,可以将深处污染物质翻到土壤表层植物根系分布较密集区域,这样可提高植物修复效果。污染土壤的耕翻一般要在修复植物一个生长季结束以后或修复植物播种之前进行。耕翻深度视土壤污染深度而定。耕翻后的土壤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后,在修复植物定植之前,还要对土壤进行整平作业,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起到保墒的作用。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以撒播方式较好,这样可以扩大植物根与重金属接触的表面积。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结合施肥等作业也可以适当搅动土壤,以便改善根际圈环境,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和改变重金属的空间位置,促进植物与重金属的接触。 重金属污染土壤多数是几种重金属混合在一起的复合污染,而超富集植物往

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概述

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 摘要:重金属是全球环境最重要的污染物之一,具有毒性强,不能为生物所分解,大多数也不能通过焚烧的方法从土壤中去除;能通过活性氧等的中介作用,导致植物氧化伤害,乃至死亡,而且能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进而危及人类身体健康等。本文概括了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和危害,并论述了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方向和优缺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 土壤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维持系统生态平衡的自动调节功能(1)。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现代化,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从1973年Wagner KH,Siddiqi 首次发表关于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文献以来,到现在经过了三十多年的研究历程。近十年来有关重金属在土壤、作物中的迁移、富集及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和植物修复等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学者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2~3)。 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会被微生物降解、迁移性小、很难被清除、易在土壤中富集,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超过其环境容量时,一则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起抑制毒害作用。使土壤生产力降低;二则其直接作用于植物,使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受到影响。产量降低,产品质量下降;再则可先通过吸收富集于植物体内,然后通过食物链迁移至动物和人的体内,严重威胁动物、人类的生存健康。重金属不仅以单一元素污染土壤,当多种重金属在土壤中共存时,它们之间还存在协同、拮抗作用,而且随着污水灌溉以及农药、化肥、污泥的大量施用,进一步加剧了土壤的复合污染(4)。因此,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形态、赋存形态及转化迁移规律,积极探索更有效、经济的污染测定技术和修复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来源和危害 1.1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目前,世界各国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全世界平均每年排放Hg约1.5万吨,Cu为340万吨,Pb为500万吨,Mn为1500万吨,Ni为100万吨(5)。例如,日本农田土壤总污染面积为7030hm2,主要受Cd、Cu、As等重金属污染。据199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19.5×108t,污灌污染农田面积为3.3×106hm2。特别是Cd污染总面积己达133331hm2(6),如沈阳市张士灌区因污灌使2533hm2农田遭受Cd污染,其中严重污染面积占13%(7)。江西大余县污灌引起的镉污染面积达5500hm2(8),青岛市2.7%-9%的农田土壤分别受到Cr、Hg、Cd、As、Pb、Cu、Zn等7种重金属的轻污染。新疆每年约有2×

植物病害概述案例

《植物病害概述》教学案例 一、概述 1.课程及教材分析 《植物保护技术》教材是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本课程能使学生具备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所必需的防治植物病虫草鼠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让学生科学地开展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本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精神。 在《植物保护技术》教材中所讲述的生物灾害最主要是病害和虫害,所以《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是《植物保护技术》教材中最重要的一章内容之一。而《植物病害概述》是本教材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中的第一节内容,对本章的后两节内容起总领和启下作用。只有学会了本节知识,掌握了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才能更好学习本章第二节《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的知识,进而有利于学会本章第三节《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的内容,才能做好病害的防治工作。所以对于农职专种植专业学生来说,学好《植物病害概述》本节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情分析 首先,本班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好观察,热爱实践,对学习《植物保护技术》兴趣浓厚。其次,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之后开设的,由于学生对学习昆虫学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和熟悉,植物病理学的学习方法基本和昆虫学相似,都是多实践、多观察、多识记、多巩固,这些都给学习《植物病害概述》本节内容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同时学完本节内容后,为以后的实验实训和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不利的一方面是:本节课的概念多、概念的定义长、概念容易混淆,再加上“病状和病征的类型”这部分内容讲得比较细致,举例较多,由于学生基础差,识记起来就比较困难,必须在教学中加以注意。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掌握植物病害、病理程序、症状等概念。②会区分病状和病征及掌握其类型。③掌握病原、病原类型及其引起病害类型。 (2 )能力目标①通过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境,结合展示清晰的多媒体图片和实物标本观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互动,使学生增强学习

生态植物修复技术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 生态植物修复技术 指的是在工程建设中采用相关的生态植物(如不同的乔、灌、草、藤等),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混合配置后,对开挖或填方所形成的边坡进行植被恢复的一种综合技术应用方案,它包含了绿化景观、固土保水、防止浅层滑坡和塌方等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 “生态植物修复技术”的种类 在南方地区的工程建设中,可供选择的“生态植物修复技术”方案大体有“普通绿化”、“普通喷播”、“挂网喷播”和“香根草技术”等几种,以下分别介绍其内容和特点。 一、普通绿化(铺贴草皮) 普通绿化指在相对平缓和规整的土质边坡上铺贴草皮,使之加快达到绿色景观的一种绿化技术方案。其适用于土质这坡稳定、平缓、规整,土壤营养成分中等水平,无特殊要求的普通绿化带。如工区中的办公与生活小区、工区道路的土质下边坡等地方。 普通绿化主要材料为冷季型草坪或暖季型草坪,如西南地区的混合型草坪草、南方地区的台湾草、马尼拉草等。 普通绿化具有如下特点和缺点: 1、特点:施工方法简单、快速;成坪时间快、景观效果明显;工程造价成本低,单位造价约为6~12元/m2。 2、缺点: (1)固土保水能力低,容易被雨水冲走; (2)铺贴时与土壤接触不紧密,易干枯死亡; (3)在坡度较大或岩石较多的地方不能使用。 二、普通喷播 普通喷播指在不易铺贴草皮、有一定坡度比或强风化岩石地区,采用草种、粘合剂、营养液、纤维质等物质混合后喷播植草的一种技术方案。其适用于土质边坡稳定、有一定坡度、但不规则,土壤和强风化岩石成分较多,土质营养成分要求不高,如工区道路两则未经平整的普通边坡等地方。 普通喷播主要材料为冷季型草坪或暖季型草坪(如黑麦草、早熟禾、高羊茅、百幕大草、百喜草、弯叶画眉草等)、粘合剂、纤维质、保水剂及营养液等。 普通喷播具有如下特点和缺点: 1、特点: (1)施工工艺简单,对施工区土壤的平整要求不高; (2)景观效果整齐、统一; (3)成坪时间快慢和功能可以选择和调整;工程造价成本低,单位造价约为5~10元/m2。 2、缺点: (1)固土保水能力低,容易形成径流沟和侵蚀; (2)施工者容易偷工减料做假,形成表面现象; (3)因品种选择不当和混合材料不够,后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或冲沟。 三、挂网喷播 挂网喷播指在弱风化的岩石地区,且工程面大于700的高陡边坡上采用挂网(土工网、铁丝网等),再将草种、纤维质、营养基质、保水剂等物质混合后高压喷植草坪的一种技术方案。其适用于弱风化岩石边坡、坡度陡峭大于700以上,土壤和营养成分极少。如开挖的岩石边坡等地方。 挂网喷播主要材料为铁丝网、土工格、固钉、草种(同普通喷播)、粘合剂、纤维质、保水

植物修复技术的理解

植物修复技术的理解 植物修复技术(Phytoremediation)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用于清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绿色生态技术。重金属超富集植物(hyperaccumulator)及植物修复技术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目前虽已有Cd、Co、Cr、Cu、Mn、Ni、Pb、Zn等超富集植物发现的报道,但尚无一例报道来自于中国。中国具有广袤的国土面积、丰富的植物类型和多种(处)古老的矿山开采与冶炼场所,在中国开展超富集植物的寻找、研究与开发工作,将会有重要突破,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工业废水、汽车尾气、农药和化肥施用的过程中都会排出大量重金属。金属矿山中的尾矿库也是环境体系中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随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加重,农用耕地面积锐减,相当数量农田的土壤质量也日趋下降。尤为严重的是,有毒重金属在土壤系统中所产生的污染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进入土壤的重金属元素在一定时限内不表现出对环境和作物的危害,但当其积累量超过土承受能力或土壤容量时,就会对作物和人体产生危害,从而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 传统的土壤污染治理方法主要有基于机械物理或物理化学原理的工程措施,包括客土换土法、隔离法、清洗法、热处理法、电化学法等;基于污染物土壤地球化学行为的改良措施,如添加改良剂、抑制剂降低土壤污染物的水溶性、扩散性和生物有效性,以减轻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土壤污染治理的工程学方法往往需要将污染土壤挖

运后处理,不仅耗资大,而且破坏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结构。因此,传统的治理方法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重金属污染。近年,生物修复技术已经成为热点。其机制是植物对土壤中的污染元素具有特殊的吸收富集能力。具体包括:植物提取作用(Phytoextrac2tion),即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植物挥发作用(Phytovolatiliza2tion),即利用植物将土壤中的某些重金属转化成气态而挥发出来;植物滤除作用(Pdaizotriltmtion),即利用植物根孔通过水流移出土壤中重金属;植物稳定化作用(Phytostabilization),即利用植物将土壤重金属转变成无毒或毒性较低的形态(生物无效态),但并未从土壤中真正去除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是一门刚刚兴起的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常用的生物提取法有2种。一种方法是通过超富集植物如Thlaspicaerulescens和Alyssum bertolonii等吸收1种或2种重金属。这种植物虽然获得很低的生物量,但在植物枝叶中重金属含量很高。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生物量大的植物。这种植物对某种重金属没有吸收的专一性,在植物的枝叶中重金属的含量不高,但它有大量的生物量,因此也能吸收大量重金属。近年来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被誉为廉价的“绿色修复技术”。而超富集植物又是植物修复的基础,要研究超富集植物,就需了解以下几点: 1超富集植物的定义 众所周知,植物修复的前提是找到对某种(些)重金属具有特殊吸收富集能力的植物种或基因型,即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Hyperaccumulator)。超富集植物是指能超量吸收重金属并将其运移到地上部的植物。通常,超富集植物的界定可考虑以下两个主要因素:

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

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 核心提示:植物修复具有成本低、不破坏土壤和河流生态环境、不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植物修复成为环境污染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性课题。 植物转化 原理:植物转化也称植物降解(Phytodegradation),指通过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吸收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或者通过植物分泌出的化合物(比如酶)的作用对植物外部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植物转化技术使用于疏水性适中的污染物,如BTEX,TCE,TNT等军用排废.对于疏水性非常强的污染物,由于其会紧密结合在根系表面和土壤中,从而无法发生运移.对于这类污染物,更适合采用之后提到的植物固定和植物辅助生物修复技术来治理。 根滤作用(Rhizofiltration) 原理:借助植物羽状根系所具有的强烈吸持作用,从污水中吸收,浓集,沉淀金属或有机污染物,植物根系可以吸附大量的铅,铬等金属。另外也可以用于放射性污染物,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如三硝基甲苯TNT)的治理。进行根滤作用所需要的媒介以水为主,因此根滤是水体,浅水湖和湿地系统进行植物修复的重要方式,所选用的植物也以水生植物为主。 植物辅助生物修复(Plant-AssistedBioremediation) 原理:通过植物的吸收促进某些重金属转移为可挥发态,挥发出土壤和植物表面,达到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有些元素如Se、As和Hg通过甲基化挥发,大大减轻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如B.Juncea能使土壤中的Se以甲基硒的形式挥发去除。还有的研究表明烟草能使毒性大的二价汞转化为气态的零价汞。Rugh 等将细菌的汞还原酶基因转入Arabidopsistfialiana中,发现该植物对HgCl2的抗性和将Hg2+还原为Hg的能力明显增强。这一方法只适用于挥发性污染物,植物挥发要求被转化后的物质毒性要小于转化前的污染物质,以减轻环境害。由于这一方法只适用于挥发性污染物,应用范围很小,并且将污染物转移到大气和(或)异地土壤中对人类和生物又一定的风险,因此,它的应用将受到限制。 植物萃取(Phytoextraction) 原理:种植一些特殊植物,利用其根系吸收污染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并运移至植物地上部,通过收割地上部物质带走土壤中污染物的一种方法。植物提取作用是目前研究最多,最有发展前景的方法。该技术利用的是一些对重金属具有较强忍耐和富集能力的特殊植物。要求所用植物具有生物量大、生长快和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特点,并具备对多种重金属较强的富集能力。此方法的关键在于寻找合适的超富集植物和诱导出超级富集体。 植物固定(Phytostabilization) 原理:利用植物根际的一些特殊物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相对无害物质的一种方法。 植物在植物稳定中主要有两种功能: 1.保护污染土壤不受侵蚀,减少土壤渗漏来防止金属污染物的淋移; 2.通过金属根部的积累和沉淀或根表吸持来加强土壤中污染物的固定。 应用植物稳定原理修复污染土壤应尽量防止植物吸收有害元素,以防止昆虫、草食动物及牛、羊等牲畜在这些地方觅食后可能会对食物链带来的污染。 然而植物稳定作用并没有将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去除,只是暂时将其固定,使其对环境中的生物不产生毒害作用,但并没有彻底解决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问

最新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

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 一、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受不良环境重要条件和病源的不断刺激,其新陈代谢受到持续的干扰,在生理上和组织结构上产生一系列变化,因而在组织解剖上和外部形态上表现“反常”的状态(即是病态),并在经济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称为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的重要特点就是植物和病源相互作用的持续性,即有一个病理变化的过程,伤害是特发的,没有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不能称之为病害。病害可分为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是不能传染的,其发生主要是二方面的因素:即不利的环境因素和植物本身对这些因素的反映。 侵染性病害:是可以传染的,主要是由其他生物寄主引起的,也可称之为寄主性病害,引起该病害的的生物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线虫、寄生种子植物等。其中真菌引致的病害约点整个植物病害的80%以上,而真菌中,半知菌这类的高等真菌又占整个真菌病害的80%以上。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一)、症状 变色:植物感病后,局部或整株失去正常的绿色。常见的有:褪绿和黄化、红叶、花叶和斑驳。 坏死:植物细胞和组织感病死亡,形成各样的病斑,是局部的。 常见的有:叶斑和叶枯、疮痂和溃疡、立枯和猝倒。

腐烂:植物组织细胞受到病原物的破坏和分解而成。植物任何部分都可发生。常见的有:软腐和干腐、流胶和流汁。 (腐烂和坏死区别是:腐烂是整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和消解,坏死则多少还保持原有组织和细胞轮廓) 萎蔫植物的叶片因缺水而下垂的现象。 畸形常见的有:簇生和丛生、矮缩和皱缩、卷叶和缩叶、瘤肿和徒长、叶变。 (叶变是指植物花器各部分转化为绿色叶状结构的症状)(二)类型 1、植物病原真菌 在真菌分类中,很多学者认为真菌是属于菌物界真菌门,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半知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五个亚门。较通俗的说法可以认为鞭毛菌亚门属低等真菌,半知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属高等真菌。 原核类—原核界(细菌等) 鞭毛菌亚门:营养体单细胞或没有隔膜的菌丝体,有性孢子为卵孢子,无性孢子为游动孢子,主要以水传播。 接合菌亚门:营养体是菌丝体,典型的没有隔膜,有性孢子是接合孢子,无性孢子是孢囊孢子,主要是以气流传播。 子囊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极少数是单细胞,有性孢子是子囊孢子,无性孢子为分生孢子,主要以气流传播。

植物修复总结概括

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污染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与传统修复方法相比,该技术具有成本低、过程简单、环境友好等特点。植物修复主要针对土壤或水体中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包括重金属(Cd、Cr(Ⅵ)、Pb、Co、Cu、Ni、Zn、As)、有机污染物、放射性元素(Sr、Ur、Cs)、硝酸盐,铵盐,磷酸盐。目前植物修复一般针对污染环境中的重金属。 技术研究发展历程简述 ① 50-70年代开始植物修复技术理论研究 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植物忍耐重金属的机理,提出了回避机制、排除机制、细胞壁作用机制、重金属进入细胞质机制、重金属与各种有机酸结合机制、酶适应机制、渗透调节机制等。这些“机制”的提出,使人们对植物忍耐重金属的机理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② 70 年代至 90 年代初对超积累植物的研究 1977年Brooks[1]提出了超积累植物的概念,紧接着出现了利用超积累植物消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萌芽。随后,有关耐重金属植物与超积累植物的研究逐渐增多,植物修复作为一种安全、廉价的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被提出,并成为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③ 90 年代后,开始利用基因工程改造超累积植物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转基因技术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日益成熟,利用某些特定基因片段以增加某种植物的耐受性,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鉴别和分离出的基因种类不断增加,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科技手段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植物修复几种模式 植物挥发:植物将挥发性污染物吸收到体内后再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 气中。(二甲基硒转化为二甲基二硒) 植物过滤:指污染物被植物根系吸收后通过体内代谢活动来 过滤、降解污染物质的毒性。(Cr6+ 转化为Cr3+) 植物稳定:利用特定植物的根或植物的分泌物固定重金属,以降低其生物有效性。 (不易移动的物质) 植物提取:利用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通过收获地上部来达到减少土壤重金属的目的。(蜈蚣草等对重金属具有较强富集能力的特殊超积累植物) 植物转化:植物吸收污染物后,在体内同化污染物或释放出某种酶,将有毒物质降解为无毒物质。 植物辅助生物修复:通过土壤中植物根系及其周围微生物的活动,把有机污染物 分解为小分子产物,或完全矿化为CO 2、H 2 O,降低其毒性。 超累积植物的重金属修复 近年来植物修复技术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中,目前近几年中国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研究也颇有建树,且修复技术越来越侧重于生态、场地修复等领域。据农业部对我国24个省市的320个重点污染区的土壤调查结果,在污染超标的大田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农产品产量与面积约占污染物超标农产品总量与总面积的80%以上,尤其以镉(Cd)、铅(Pb)、锌(Zn)、铜(Cu)污染及其复合污染为主。 本文对目前超富集植物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就镉(Cd)、铅(Pb)、锌(Zn)、铜(Cu)4种重金属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基本阐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看法,以期为进一步合理有效利用植物修复土壤主要重金属污染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下面是刘星等[2]对常见的重金属富集植物及其植物种类做出的分类,见表1。

沉水植物修复技术与方法

沉水植物修复湖泊水体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及其技术前景 摘要:沉水植物修复水体技术是当前水体修复技术中的热点,本文针对沉水植物自身的修复特点,探讨了沉水植物对湖泊水库污染物修复的主要技术和方法、目前的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最后表明:沉水植物修复湖泊污染水体技术有很广阔的领域和应用前景,成为修复技术的热点导向。 关键词:湖泊水库;沉水植物;修复技术;问题;前景 目前湖泊水库污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我国,湖泊的生态环境状况普遍存在几大问题:湖泊中的重金属污染,泥沙淤积、湖面退缩、盐化、富营养化等等,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缩。特别是在东部人口稠密地区,湖泊所受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地区的湖泊是饮用水源地,湖泊丧失了自净能力,饮用水源水质更是受到威胁。 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急剧导致水体浮游植物增加,沉水植物消亡。在外源污染物降低后,沉水植物的恢复仍然滞后相当长的时间,而沉水植物的恢复对浅水湖泊修复的长期效益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湖泊中沉水植物的修复技术,降低湖泊水体的P含量,增加水体的透明度是沉水植物恢复的关键。沉水植物的修复主要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法。发展以轮藻植物为优势种群,杂草类沉水植物共生的多样性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的修复,对改善浅水湖泊生态环境,促进湖泊向健康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李顺鹏等人的研究表明降低水体中N、P 含量以及底泥中有机C和N、P的负荷富营养化修复的关键问题[1]。而针对湖波水库富营养化的修复技术国内外研究很多,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2-5],其中沉水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修复技术倍受青睐,已经成为环境领域和水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鉴于此,本文重点对沉水植物对湖泊水库的修复技术和方法加以研究和探索,以期能为水修复工作者提供参考和依据。 1.沉水植物修复水体技术原理 1.1沉水植物基本概念和物种的选择 沉水植物是指植物体全部位于水层下面营固着生活的大形水生植物。它们的根有时不发达或退化,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可吸收水分和养料,通气组织特别发达,有利于在水中缺乏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因为沉水植物在光合作用下释放氧气在水体中, 这对富营养化水体自净作用至关重要, 决定了沉水植物在水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对沉水植物的水质改善效应研究是基础的理论研究, 可为利用沉水植物修复受污染水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这类植物的叶子大多为带状或丝状,常见的水体修复的沉水植物有伊乐藻(Elodea nuttalli)、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inn)、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等。和其它的水生植物相同是构成水体生物链的基础,吸收水体中引起富营养化的物质,为促进生态良好循环提供氧气,有很强的净水功能。 沉水植物物种的选择应以当地土著物种为主,限制外来物种。否则可能造成难以估测的生态失衡问题和培养难度。物种的选择应保证多样性,单一的物种的沉水植物群落,是很难维持稳定的生态系统的[6]。由于湖泊常用于娱乐目的,例如划船、游泳等,故高茎植物在沉水植物恢复过程往往与其矛盾,从而低茎的轮藻植物是沉水植物恢复的首选。因为轮藻植物可以强化水体杂质沉淀,降低水体浊度[7],并且对水体的富营养化物质有效去除[8],降低浮游植物的生长。 1.2 沉水植物修复水体的作用机理 沉水植物作为主要初级生产者,在水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湖泊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中,重建沉水植物是关键性的步骤。文献[9-10]研究表明:沉水植被恢复后,水体透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