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学复习

绪论

人体生理学: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人体各器官系统生理功能的科学。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的科学。

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周边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2兴奋性: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映的能力。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第一章

肌小节是我们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特点是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特点:内正外负。

肌肉的分子结构有哪些?

简单的说就是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之间的相对滑动

肌动蛋白组成细肌丝,肌球蛋白组成粗肌丝

1.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

当一个神经冲动传递到突触小体,引起去极化使得Ca2+进入细胞膜,使突触小泡向前移动并释放出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ACH)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终板电位并向两侧扩布到两侧的肌细胞膜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细胞膜传递到肌细胞的横管系统使两侧终池释放出Ca2+,Ca2+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原肌球蛋白发生变化,暴露出肌动蛋白于横桥结合的位点,接着横桥和肌动蛋白相结合后横桥分解ATP获得能量使横桥循环把细肌丝不断地向肌节中心M线拉,最终达到肌肉收缩。

关键点:

肌肉收缩时关键点是终池和细胞外液中Ca2+的含量,当Ca2+含量不足是将直接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阻碍肌肉的收缩.

快肌慢肌生理特征以及适应项目

红肌慢肌i型肌收缩速度慢收缩力量小抗疲劳性强低强度运动走路慢跑长时间大强度适应马拉松长跑

白肌快肌2型肌快大弱

大强度运动短跑长时间大强度

运动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有氧能力得到提高。力量训练使肌纤维面积增大,线粒体容积密度降低。

2对肌纤维无氧能力的影响:随运动专项或所经受的训练形式而改变。

3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不同部位的训练导致肌纤维相对面积不同。

1对肌纤维有氧能力的影响:耐力训练增加肌纤维中的线粒体数目和体积,

第二章

糖、脂肪、蛋白质的供能特点

一般情况下由糖类代谢,当糖代谢发生障碍时,由脂肪供能,脂肪不足时消耗蛋白质。蛋白质不能储存,且最终产物中有尿素。

机体能源的形式及供能特点

三大供能系统

磷酸原系统:cp分解放能在cpk作用下将高能磷酸键给ADP形成ATP

糖酵解系统: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分解过程中合成ATP的系统。特点是总量比磷酸原系统多,输出功率次之,不需要氧,可产生乳酸。

有氧氧化系统:是绝大多数细胞主要的能量获取方式。ATP生成总量大,但供能速率较低,需要有氧参与,不产生乳酸等副产物,是长时间耐力活动的物质基础。基础代谢率

基础代谢是人在清晨安静状态下,不受其他与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是基础代谢率。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精神和情绪活动其他因素

第三章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

胞体是主体部分,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突起是胞体的延伸部,分为树突和轴突,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多个树突,轴突末端分支彭大部分称为突出小体。

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哪些因素会影响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神经纤维直径的大小、有无髓鞘、髓鞘的厚度以及温度的高低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乳、排尿反射等都是非条件反射。

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果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例子:掷标枪时的引臂和跳高前的膝屈动作。

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包括迷路紧张反射和颈紧张反射。例子:体操运动员进行后空翻,若头部位置不正,会使两臂力量不一样,身体失去平衡。举重提杠铃至胸前瞬间头后仰,可以借助提高肩背肌群的力量。

翻正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例子:跳水中的空翻。

化学突触传递的特点:单向传播中枢延搁兴奋的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后发性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第四章

胰岛细胞以及激素分泌

胰岛分泌四种细胞,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F细胞分泌胰多肽

胰高血糖素的生理效应

1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升高的效应显著增强

2活化脂肪细胞的脂肪酶,促进脂肪分解,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并促进肝摄取游离脂肪酸,因此酮体生成增加

3能使氨基酸迅速进入肝细胞,脱去氨基,异生为糖。

4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合成。

5增强心肌磷酸化酶的活性,增加钙离子的积聚,从而增强心肌收缩能力,心输出量增加和血压升高。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比值有什么意义

第一信使第二信使

第一信使是激素第二信使是细胞膜上的环磷酸腺苷

侏儒症致病因素:幼儿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呆小症:胚胎时期却碘导致甲状腺合成不足或出生后甲状腺功能低下

巨人症:幼儿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第五章

开窗理论和J形曲线模式

J形曲线

适当强度的经常性身体运动课明显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率,大强度则会使其明显升高。

体液免疫应答反应,细胞免疫应答反应

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抗体的产生及其分布

抗体由B细胞产生,分布于细胞表面、血清和其他体液中

维生素对免疫功能的调理作用

VA对维护粘膜表面的局部免疫功能有重要意义。

VC可以降低运动对机体造成的氧化应激程度,纠正和提高免疫反应,增强免疫功能

VE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VB6可以改变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降低迟发性过敏反应,影响抗体产生

生物素能促进免疫器官发育,提高免疫器官质量指数

抗氧化物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可以防止自由基的生成或加速自由基的清除速率。有助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抵御自由基的损害,保护免疫功能。精氨酸、胡萝卜素、谷氨酰胺。

第六章

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液占人体比重的百分之7到8

理化特性,

1颜色比重:动脉血含氧多,呈鲜红色,静脉血含氧少,呈暗红色。

2黏滞度,红细胞比容越大,血液黏滞度越高

3渗透压,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4血浆ph,恒定有赖于血液内缓冲物质以及肺,肾等器官的正常功能。

运动性贫血和运动员贫血

运动员贫血:运动员的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水平时,是以运动员的健康水平为标准的。

运动型贫血:由于运动导致血红蛋白低于亚理想水平但又没达到贫血。

什么是碱储备

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

第七章

呼吸和呼吸商,呼吸过程

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呼吸过程三个环节

1外呼吸,在肺部实现的外界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2气体运输,循环血液将氧气运输到组织,又将二氧化碳从组织运输到肺的过程。3内呼吸,组织毛细血管中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内呼吸。呼吸中枢

肺活量

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体量,称为肺活量。男性约3500ml,女性约2500ml。

氧解离曲线及二氧化碳解离曲线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血液中氧分压和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

O曲线:形似S型,右上段比较平坦,表明氧分压在此范围内对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大。中段较陡,在此范围内氧分压下降,会引起氧饱和度降低。左下端最陡,在此范围内氧分压稍有降低,血红蛋白饱和度就会下降。

生理意义:当组织细胞血氧量增加时(组织氧分压下降至较安静水平更低时),血液可释放出更多的氧气。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二氧化碳分压,ph,温度、2,3-二磷酸甘油酸等

血液流经二氧化碳分压和温度较高、ph较低的组织,右移。

二氧化碳分压较低,温度较低、ph较高,左移。

二氧化碳解离曲线

第八章

收缩压

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急剧升高,在心室收缩中期达到最大,称为收缩压,高压

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末期降至最低,称为舒张压,低压

健康青年人安静状态下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

最佳心率范围。(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率有什么特点?)

人的心跳次数最好在60-90/分之间。

特点:心率较慢,每搏输出量大

分析:成年人的心率平均为每分钟75次,正常变动范围为每分钟60~100次.而运动员心率比一般人低,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低于每分钟60次,据报道某些有训练的运动员心率最多可减少到每分钟36~40次,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上称窦性心动徐缓.

由于窦性心动徐缓,心脏的舒张期延长,所以心肌可得到充分的休息,避免过劳,而且心脏有更多的血液充盈;同时由于运动员长期从事体育锻炼,心肌收缩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含量增加,心肌中的毛细血管大量新生,供血量增加,结果心肌纤维变粗,心肌粗壮有力,心脏收缩力提高了,心容量也加大了,每搏输出量也随之增大.

沙发

心率、搏出量、心输出量

心率是指心脏在单位时间内跳动的次数,即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也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心脏跳动快慢的意思.每搏输出量是指心脏每跳动一次(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简称每搏出量.心输出量是指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即每分心输出量.通常所称心输出量.所以心率一定,每博输出量增加,心输出量肯定增加。

心率,75次每分钟。搏出量,60~70ml。心输出量,5L每分钟。

运动性心脏肥大和离心性肥大

由于长期的锻炼或者训练引起的以心腔扩大和心壁增厚为主要标志的心脏肥大称为运动性心脏肥大

运动性心脏肥大具有明显的项目特点,耐力运动员的心脏肥大主要表现为全心扩大,同时伴有左室壁厚度的轻度增加,称为离心性肥大

血液重新分配

第9章

剧烈运动时尿液ph值得变化,尿液一般呈酸性,运动后ph略有下降

尿液生成过程

1肾小球滤过作用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

运动对肾功能的影响

1尿量减少。

2运动性蛋白尿

3运动性血尿

第十章

力量素质,肌肉力量,爆发力

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或对抗负荷的能力,称为力量素质

肌肉进行随意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客服及宪法和阻力的能力,成为肌肉力量。

氧亏,运动后过量氧耗

氧亏,在进行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得剧烈运动时,即使氧运输系统功能已经达到最高水平,但摄氧量仍然不能满足机体需氧量的要求。

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摄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时的水平,机体的耗氧水平高于运动前耗氧水平,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需氧量,摄氧量,最大摄氧量

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需氧量

机体每分钟能够摄取并利用的氧气量,摄氧量

当氧运输系统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时,每分钟所能摄取的氧量,最大摄氧量

速度素质

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周期性位移速度

有氧耐力无氧耐力生理学基础测试指标训练方法

有氧耐力生理学基础:1氧运输系统功能

2骨骼肌特点:肌组织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肌纤维类型以及其代谢

3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4能量供应的特点:糖和脂肪能在有氧条件下保持长时间供能。

测定:Vo2max是评价有氧耐力的最佳指标。有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

无氧生理学基础:1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

2机体缓冲乳酸能力

3脑细胞耐酸能力

测定:60s最大负荷测试

2Wingate无氧功率试验

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乳酸阈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出运动员的有氧工作能力,因此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广为教练员和运动所采纳用以评定运动员的有氧工作能力乳酸阈在皮划艇训练中的应用乳酸阈训练法在速滑耐力素质训练中的应用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称为乳酸阈。

第十一章

积极性休息

按时跟换不同的活动内容,用另外一种活动来促使疲劳部位的体力恢复。

极点和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或机制。

通常在运动开始后不久(特别是长跑运动较大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就会有两腿发软、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等感觉。在运动生理学中,这种现象称为“极点”或“撞墙”。“极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内脏器官的惰性和乳酸造成的。因为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到剧烈运动时,四肢肌肉能迅速适应,进入工作状态,而内脏器官,如呼吸、循环系统等,都不能很快发挥其最高的机能水平,造成体内缺氧,大量的乳酸和二氧化碳积。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再继续坚持运动,随着机能的调节及内脏器官机能的改善,氧供应增加,运动能力又将提高,极点会逐渐消失,生理过程出现新的平衡。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第二次呼吸”

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极点反应?

良好的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能推迟“极点”的出现和减弱“极点”的反映。在“极点”出现时,应注意加深呼吸,以减少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有助于“极点”反应的减轻和促使“第二呼吸”的出现

第十二章

运动技能

是指人们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技术动作的能力。

正迁移,原有技能能够积极促进新学技能的掌握,同时有助于原有技能的巩固和完善。

负迁移,原有技能会妨碍新技能的掌握。

第十三章

青春发育期的分期及其特点

力量素质男生12~16岁增长最快,18岁达到最大值

女生7~12岁增长最快,16岁接近最大值。

运动对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产生哪些影响

1运动系统:老年人容易骨质疏松。适宜的健身活动可延缓骨骼系统的衰老。

2氧运输系统:进行有氧运动可以增加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推迟呼吸肌的老化过程,提高肺通气量。

3神经系统:运动可以推迟血管硬化,增强心血管功能,有利于脑的供血和供氧,防止脑动脉硬化

4免疫系统:有效地改善老年人的免疫能力。胸腺退化速度减慢,免疫细胞活性增高,慢性炎症难以形成或发展。

第十四章

运动处方

是健身活动者进行身体活动的指导性条款

原则

因人而异、有效性、安全性、全面性

什么是肥胖,常用的判断肥胖的指标

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

肥胖度、体制指数和腰臀围比值是最常用的肥胖与健康风险程度的检测指标

BMI体质指数是体重与身高平方的比值,亚洲超过23为超重,大于25为肥胖

第十五章

运动员生物节律的调整

1前适应调整

出发前在国内进行时差调整,方式有半封闭式和全开放式两种。

2后适应调整

抵达后的时差调整,特点是在自然新时间环境中进行的时差调整。

人体运动时体温的变化与调节

运动时能耗急剧升高,代谢活动使身体的产热量增加10倍以上,体温会暂时升高。

运动生理学作业试题答案 (1)

1.运动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 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训练,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2.解释课堂上讲授的生命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兴奋性:可以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能力) 适应性:生物体在客观环境的长期作用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 应激性,生殖 3.什么是神经调节?什么是体液调节?它们有什么不同?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神经系统完成) 体液调节是指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过程。 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两者相互配合使生理功能调节更趋于完善。 4.什么是生物节律?如何分类? 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可按其发生的频率高低分为三大类: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超日节律。 近似昼夜节律:指24小时±4小时区间的生物节律如体温变化,激素浓度变化。 超日节律:指周期小于20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心率、呼吸等节律。 亚日节律:指周期大于28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女性月经周期等。又可分为近似周、月、年节律。 作业2 1.感受器、感受器官的概念。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如:视锥细胞 感受器官——是指感受器与其附属装置共体构成的器官。如:眼、耳 其感受器位于颞骨岩部迷路内,由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构成。 其适宜刺激是耳石的重力及直线正负加减速运动。当头部位置改变,重力对耳石的作用方向改变,耳石膜与毛细胞之间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使毛细胞兴奋,引起有关肌肉紧张变化,同时产生头部空间位置改变的感觉。 2.什么是位觉?位觉的感受器是什么?位于哪里?它们的适宜刺激是什么? 概念: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包括直线加速度运动和角加速运动)时引起的前庭器官中的位觉感受器兴奋并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或前庭感觉)。 3.解释前庭反射与前庭稳定性。 前庭反应是指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除引起一定位置觉改变外,还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如眩晕、恶、呕吐和各种姿势反射等,这些改变统称为前庭反射。 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前庭功能的稳定性。

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试必考试题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必考) 1、简要说明血液的生理功能。 答:血液的生理功能有:⑴血液的运输功能,血液能够携带机体所需要的氧、蛋白质、糖、脂肪酸、维生素、水、电解质等,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部分的组织细胞,把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CO2、尿素、肌酐等运送到肺、肾、皮肤和肠道等排出;⑵能够保持血液酸碱平衡,血液中有抗酸和抗碱的缓冲对,能对酸、碱物质进行中和,保持pH相对稳定;⑶能够调节体温,血液能大量吸收体内产生的热量,并运送到体表散发;⑷有防御和保护功能,血浆中有多种免疫物质,白细胞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血小板能防止损伤部位继续出血,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2、试述肾的泌尿过程。 答:肾的泌尿过程比较复杂,它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三个过程。 ⑴肾小球的滤过:循环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除红细胞和大分子是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较小分子量的血浆蛋白,都可滤入事囊腔内而形成滤液; 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99%的水被重吸收,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电解质也大部分被重吸收,尿素等代谢尾产物仅小部分被重吸收或完全不被重吸收;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分泌是指管腔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小管液的过程;排泄是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直接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 总之,肾小球滤过生成的滤液,经过重吸收和分泌与排泄处理后,就成了终尿,并排出体外。 3、为什么说运动技能形成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答: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建立一般的条件反射不同,它是在本能和一般简单的运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复杂的运动条件反射。 ⑴参与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活动的中枢是由许多个中枢,有视觉、听觉、皮肤感觉、内脏活动中枢与运动中枢联合进行的;⑵所有的运动技能都是成套的动作,动作之间有如连续的链条,前一个动作的结束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的刺激信号,使整套动作技能形成一连串的链锁性的运动条件反射;⑶在形成运动条件反射过程中,肌肉的传入冲动起着重要作用,这是条件刺激强化的因素,没有这种传入冲动条件刺激得不到强化,运动条件反射就不能形成。所以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运动生理学题库

09运动生理学 一,名解 心力储备基础代谢疲劳进入工作状态最大摄氧量红细胞比容 有氧耐力氧脉搏条件反射最大摄氧量摄血分数等张收缩 乳酸阈超量恢复肺通气量 二.填空 心肌的生理特性有——,——,——和——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有——,——。 呼吸过程包括——,——,,—— 尿液的生成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过程包括——,——,——,——,—— 运动效果评价的“三态”是指——,——,——、 根据摄氧量和需氧量的关系,将稳定状态分为——,—— 疲劳产生的原因有——,——,——,——,—— 红细胞的主要机能有——。—— 牵张反射包括——,—— 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建立——,——,——的运动条件反射 反应速度的指标是——。投掷标枪时。器械出手的速度是——速度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特异性生物活性物质称为—— 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减压反射是一种——反馈调节,它的生理意义在于—— 按照能量代谢的特点,可将耐力分为——,——、 肾脏具有保持——和维持——平衡的作用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有——,—— 速度素质包括——,——,——、 本体感受器包括——,—— 视调节主要包括——,—— 运动性心脏增大有——增大为主和——增大为主两种 体温升高使氧离曲线——移,PH值升高——移 通常根据——和——关系判断真假两种稳定状态 血浆的渗透压包括——,—— 正常成年人的动脉收缩压为——,舒张压为—— 外呼吸包括——,—— 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主要激素有——,—— 支配心脏活动的神经有——,—— 三判断= 前负荷越大,肌肉的初长度越长,故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大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其绝对不应期特别长 构成人体心脏的所以心肌细胞均具有自动节律性 在长期运动训练的影响下,运动员安静时的心肌收缩力量,每博输出量和心输出量均有所增加 心率可反应运动强度,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和疲劳程度 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越高,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就越强

2018年自考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 2新陈代谢 3运动单位 4疲劳 5兴奋 6膜电位 7动作电位 8体液 9人体内环境 10红细胞比容 一. 填空 1.可兴奋组织包括( )( )( )。 2.肌肉具有( )和( )生理等特性。 3.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有:( ),( )和( )。 4.单收缩包括三个时期:( ),( )和( )。 5.慢肌属于( )型肌纤维,收缩( )能( );快肌属于( )型肌纤维,收缩( ),但易( )。 6 较大强度运动时()纤维首先被动员。 7.要使组织兴奋,刺激必须达到一定( )。 8.体液由于存在部位不同,分为( )和( )。

9.血液总量约占人体体重的( )。 10.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 ),( )和( )。 11.血液的渗透压分为( )和( )。 12.正常人血红蛋白值男子为( );女子为( )。 三.是非判断 1.阈刺激小,表示组织的兴奋性高;相反,则低。( ) 2.无论刺激强度多大,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有足够的作用时间。( ) 3.神经肌肉接点可以认为是突触的一种,可将冲动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 4.在正常机体中,骨骼肌的收缩以单收缩形式为多见。( ) 5.有髓鞘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是因为有郎化结使兴奋呈跳跃传导的原故。() 6.ATP是肌肉收缩的直接能量来源。() 7.血液属于细胞外液。( ) 8.粘滞性对于血液流动速度和血压都有影响。( ) 9.血浆胶体渗透压比晶体渗透压大。( ) 11.内环境的稳定是指血液理化因素的恒定。( ) 12.血液是属于结缔组织的一种。( ) 四选择题 1.粗微丝由()构成,细微丝主要由()构成。 A肌凝蛋白B肌纤蛋白C肌质蛋白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子(媒介物)。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缩效果亦减弱。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 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收缩肌肉的舒张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网较发达,肌肉的缩短: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大,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谢能力强,但易疲劳;肌肉的收缩: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慢肌纤维(ST,或?型)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线粒体数量多且直径大,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且肌红蛋1肌肉的收缩的形式: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缩短收4白较多,甘油三酯含量较高,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指肌肉收缩所产有氧缩(向心收缩):氧化酶活性高,有氧氧化能力强,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肌肉可持续长时间运动。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掌握在体肌肉长度缩一种收缩形式。特点:(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肌肉起止点靠近,骨杠杆发生短,(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位移,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屈肘、高(运动适应)包括肺通向一致,肌肉做正功。应(运动反应)和适应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拉长收抬腿跑、挥臂扣球)(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2肺换气指肌肉积极收缩(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缩(离心收缩):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气体交换)。(2所产生的张力仍小于外力,为科学地肌肉被)气体运输:气体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在血液中的运输。(肌肉特点:3)内呼吸:指拉长的一种收缩形式。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导。7呼吸的形式:(1: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点远离,)腹式呼吸是以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如跑与阻力方向相反,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肌肉做负功。(支撑悬垂、倒立(2 )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胸式呼吸是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3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等)()等长收缩(静力收缩)研究目的运动。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如仰卧起坐、特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直角支撑(3)混合式呼吸。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学指导。点:骨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杠杆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2)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是中枢神经系统功。神经调节1()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张力1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5)力,:在一定的范围内,与速度的关系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的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指标之一。(体液调节2短暂、局限。():通过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2)时间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之后,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呈反比关系: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生长、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发育、但收缩的动态指标,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持久、缓慢、广泛。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3自身调节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降低、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器官、(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气道是否狭窄、2)呼吸阻力是否增加等情况。长度与张力关系: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3)肌肉收缩前就加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特点:生的适应性反应。前负荷等在肌肉上的负荷是前负荷。调节幅度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小、不灵活,但有意义。使肌肉收缩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积。反映一分钟通气的能力,逐渐兴奋—收)1(肌肉的收缩过程3:从而改变肌肉收缩的处长度。不仅是反映容量,而且也反映通气速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缩耦联度。(4当初长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最大通气量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是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度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是检查张力可)5(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再继续增加肌肉此后,达到最大;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Ca2+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技术动作的配合:通常非周期性的解离曲线可分为三段:(1)氧解离曲线上段: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时相,应以人曲线平坦,此阶段氧分鲜空气量。评价呼吸效率。 压较高。意义:指每分通气量和每为机体摄取足够的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9氧通气当量:氧气提供较大的安全系数。(2)氧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VE/VO2分吸氧量的比值()。是评如两臂前解离曲线中段:曲线较陡,屈、外展、外旋、扩胸、提肩、展此阶段价呼吸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氧分压稍有降低,血氧饱和度便会24体或反弓动

运动生理学考研真题题库

各校《运动生理学》考研专业课真题选编广州体育学院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请考生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科目:运动生理学 一填空选择 1 若增加外液中的Na浓度,可导致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2 正反馈的作用是使? 3 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 4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有? 5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使突触后膜出现 6 前庭器官的敏感度高对旋转、滚翻等运动能力的影响是 减弱轻度增强大为增强无规律 7 囊斑的适宜刺激是 8 肾小球滤过作用决定于 9胸内压在整个呼吸过程中通常都?大于还是小于大气压 10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11 机体产生热适应时其生理反应的结果是:产热?散热? 12 在水中游泳,若停留时间太长会引起小动脉?小静脉?而出现皮肤和嘴唇紫绀 13 老年人健身锻炼时适宜运动量可用?公式来掌握。 14 反应速度取决于? 15 在鼠长时间游泳至明显疲惫时,大脑中的ATP明显降低时,明显增高的物质是? 16 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17 红细胞比容是指? 18 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是由于? 19 肌紧张属于?反射 20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于大脑皮质上各感觉中枢与?细胞发生暂时神经联系 二是非题 1 儿童在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主要是依靠增加每搏输出量来加大的 2 准备活动可以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 3 对抗肌放松能力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 4 速度素质的高低与能量输出功率的高低无关 5 血红蛋白的数量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一个因素 6 大脑皮质处于适宜兴奋状态,有益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7 运动动力定型越巩固,该动作就越难改造 8 高级神经活动是指大脑皮质的活动 9 肌紧张时由于骨骼肌纤维轮替交换地产生的微弱的收缩 10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别在不同的骨骼肌中 11 在学习体育动作时,若能感受到动作微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本体感受器功能提高了

《运动生理学》笔记

运动生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及运动反应和适应的过程,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对人体机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治某些治病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生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验。 英国的生理学家希尔,被称作“运动生理学之父”。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现状1.从整体、器官水平的宏观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的研究。2.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无氧功率的研究是当前各国研究的热门课题: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而个体乳酸阈训练又是提高极限下强度的最佳手段。3.对研究方法的探讨:自动化分析仪器设备、电镜、核电磁共振、电脑信号处理等。4.提高人体机能辅助方法的研究:运动员抓住一切可能,提供能增进人体机能的物质和手段以提高运动成绩。5.密切联系运动竞赛。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自动气体分析仪的出现,使得在运动实践中用直接法测定最大摄氧量成为现实。也使得最大摄氧量这一指标在运动科研和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目前,运动员最大摄氧量能力的研究与应用仍然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课题。 2.对氧债学说再认识传统氧债理论:在进行剧烈的运动时,由于机体所提供的氧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此时机体要进行无氧代谢,产生大量乳酸,从而形成氧债。在恢复期机体仍然保持较高的耗氧水平,以氧化乳酸,偿还氧债。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生理学家展开了对氧债、氧亏和无氧阈这三个概念的争论后,引起了更多人对大强度运动后,人体是否缺氧问题的关注和兴趣。认为:人体在从事短时间的大强度力竭性运动后恢复期,血乳酸的浓度是持续升高的而此时的耗氧量却已恢复到安静水平;在从事长时间力竭性运动过程中血乳酸就已经达到峰值,并且在随后的运动过程中渐趋降低,在运动后的恢复期继续降低到安静时的水平,而此时的耗氧量却高于安静时的水平,表现出乳酸和运动后的额外氧耗没有线性关系,从而证明了“氧债”概念不正确,提出了用“运动后过量氧耗概念”。 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人体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逐渐增大,血乳酸的水平会持续升高,当运动强度增至最大摄氧量的60%左右时,血乳酸开始明显升高,这个血乳酸的拐点被称为无氧阈。亚极限负荷运动时,肌肉组织因缺氧导致乳酸的产生是无氧阈理论建立的基础。即认为这个拐点意味着肌肉开始缺氧,由有氧功能向无氧功能过渡。但是有很多证据表明,亚极限负荷运动时,缺氧并不是肌肉产生乳酸的真正原因。乳酸阈(LAT)的概念是根据血乳酸浓度变化和运动强度的关系而提出来的。当运动强度逐渐加大时,血乳酸的变化出现两个非线性拐点,即2mmol/L和4mmol/L。国内外广泛使用4mmol/L作为乳酸阈值。由于乳酸阈没有考虑运动时乳酸动力学的个体特点,其拐点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他们根据运动时和运动后血乳酸的动力学特点,求出每个受试者的乳酸阈值,并称此为个体乳酸阈(ILAT)。由于个体乳酸阈的改善依赖于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因此它是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践证明,个体乳酸阈训练是提高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最佳手段。目前用个体乳酸阈指导运动训练已成为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于一特定水平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疲劳是一种机体的整体机能水平或工作效率降低的生理现象,应同疾病和运动训练中的过度训练相区别。运动性疲劳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是由运动员引起的全身多器官和系统机能变化的综合结果。运动性疲劳可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从中枢到骨胳肌细胞再到细胞内物质代谢过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或这些过程综合变化,都可造成疲劳。目前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认识已从单纯的能量消耗或代谢产物堆积,向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研究水平也由细胞、亚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深入到生物分子或离子水平。 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 1956年harman在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品,这些副产品称为自由基。研究证明,急性剧烈运动可使体内自由基浓度增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剧烈运动时体内代谢过程加强,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其次是剧烈运动时,乳酸的堆积抑制了清除自由基酶的活性,使自由基的清除率下降;第三是由于运动时体内有些物质可自动氧化而生成自由基。运动引起体内自由基含量增多,会导致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强,而对组织和细胞造成的损伤表现:(1)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剧烈运动时红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自由氧化速率加强,从而产生大量自由基,使红细胞脂肪质过氧化,降低了细胞膜的变形能力,脆性加强,导致红细胞溶血,最终发生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2)造成肌肉疲劳。剧烈运动后,过多自由基可攻击肌纤维膜湖和肌浆网膜,使其完整性受到破坏,造成一些离子的运转的紊乱。另外也可使线粒体的呼吸链受到破坏,使ATP的生成发生障碍,导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加速疲劳过程的发展。(3)延迟性肌肉酸痛。目前已有证据显示,延迟性肌肉酸痛与自由基损伤有关。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提高体内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可有效清除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过量地自由基。另外可以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及一些中药也可有效地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 6.运动对骨胳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超过习惯负荷的运动训练或体力劳动能引起骨胳肌延迟性酸痛(Delayed-Onset-Muscular-Soreness,DOMS)、肌肉僵硬、收缩和伸展功能下降及运动成绩降低,因而受到生理学研究人员高度重视,并提出了组织撕裂、痉挛假说。进一步研究表明,运动后产生肌肉酸痛与肌肉损伤或肌纤维结构的改变有关。有的学者把运动引起的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称为运动性肌肉损伤(Exercise 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尝试用针刺和静力牵张促进超微结构变化的恢复和缓解肌肉酸痛。目前,利用电子显微镜、免疫电镜、微电极、色谱分析、同位素示踪、核磁共振和多聚酶链是反应技术先进的实验仪器和技术,通过观察大负荷运动后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自由基水平、酶活性、生物膜的机能、亚细胞结构和功能、收缩蛋白的代谢和基因表达等指标的变化,分析研究大负荷运动后骨骼肌机能的变化,以及促进骨胳肌的机能恢复的生理机制,将运动对骨骼肌机能影响的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 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目前,在肌纤维类型研究方面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入研究快肌和慢肌纤维德机能和代谢特征,运动对运动员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不同类型肌纤维在运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肌纤维类型这一指标在运动选材中的应用等。 8.运动对心脏影响的研究 1984年心钠素的发现,从分子水平内分泌方面改变了人们对心脏传统的认识,证明心脏不仅是一个循环器官,而且还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

最新最新346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合集

绪论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 3、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是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4、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 5、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的。() 二、选择题 1、运动生理学是()的一个分支。 A、生物学 B、生理学 C、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A、反应 B、适应 C、反应和适应 3、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A、人体实验 B、动物实验 C、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应是() A、兴奋 B、收缩 C、分泌 D、物质代谢改变 E、电变化 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而(),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而()。 A、缓慢 B、迅速 C、广泛 D、精确 6、负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 A、加强 B、减弱 C、不变 D、加强或减弱 7、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A、兴奋 B、抑制 C、兴奋和抑制 8、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三、概念题 1、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 3、神经调节 4、体液调节 四、简答题: 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 第一章练习 一、是非题: ()1、肌肉收缩需要有A TP的分解,而肌肉舒张即无需ATP的参与。 ()2、肌肉舒张也需要A TP,是因为钙泵将Ca2+泵回肌浆网需要ATP。 ()3、等速收缩的特点是收缩过程中阻力改变,而速度不变。 ()4、ATP不仅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也是腺体分泌、神经传导、合成代谢等各种生理活动的直接能源。 ()5、在等长收缩时,肌肉收缩成分的长度完全不变。 ()6、短跑时,要求尽量抬高大腿(屈髋)其作用之一是利用弹性贮能。 ()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CP含量下降很多,而ATP的含量变化不大。 ()8、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大于慢肌纤维,主要原因之一是快肌纤维的氧化生能速度快。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掌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运动反应)和适应(运动适应)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导。 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研究目的: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学指导。 2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短暂、局限。(2)体液调节: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广泛。(3)自身调节: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活,但有意义。 3肌肉的收缩过程:(1)兴奋—收缩耦联: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子(媒介物)。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 收缩肌肉的舒张 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 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肌肉的收缩: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 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 4肌肉的收缩的形式:(1)缩短收 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 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 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 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长度缩 短,肌肉起止点靠近,骨杠杆发生 位移,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 向一致,肌肉做正功。(屈肘、高 抬腿跑、挥臂扣球);(2)拉长收 缩(离心收缩):指肌肉积极收缩 所产生的张力仍小于外力,肌肉被 拉长的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 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 点远离,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 与阻力方向相反,肌肉做负功。(跑 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 等)(3)等长收缩(静力收缩):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特 点: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骨 杠杆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 功。 5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力 与速度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 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 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 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 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 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2) 长度与张力关系:肌肉收缩前就加 在肌肉上的负荷是前负荷。前负荷 使肌肉收缩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 从而改变肌肉收缩的处长度。逐渐 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 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当初长 度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 达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加肌肉 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 缩效果亦减弱。 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 网较发达,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 大,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谢 能力强,但易疲劳;慢肌纤维(ST, 或?型)线粒体数量多且直径大, 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且肌红蛋 白较多,甘油三酯含量较高,有氧 氧化酶活性高,有氧氧化能力强, 可持续长时间运动。 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 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 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 气体交换)。(2)气体运输:气体 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指 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7呼吸的形式:(1)腹式呼吸是以 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如 支撑悬垂、倒立(2)胸式呼吸是 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 运动。如仰卧起坐、直角支撑(3) 混合式呼吸。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肺活量: 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 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 力,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的 指标之一。(2)时间肺活量:指在 最大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 呼气。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 的动态指标,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 大小,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 降低、气道是否狭窄、呼吸阻力是 否增加等情况。(3)每分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等 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 积。反映一分钟通气的能力,不仅 是反映容量,而且也反映通气速 度。(4)最大通气量:是每分钟所 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是检查 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5)

浙江2020年10月自考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运动生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8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刺激强度低于阈值的刺激,可引起( )。 A.动作电位 B.静息电位 C.局部电位 D.阈电位 2.不同的肌肉收缩方式中,产生肌力最大的是( )。 A.拉长收缩 B.缩短收缩 C.等长收缩 D.单收缩 3.血浆蛋白中,数量最多的蛋白是( )。 A.白蛋白 B.球蛋白 C.纤维蛋白 D.血红蛋白 4.下列各部分中,氧分压最高的是( )。 A.肺泡气 B.静脉血 C.动脉血 D.组织 5.男子最大吸氧量的峰值出现在( )。 A.15-17岁 B.18-20岁 C.20岁之后 D.15岁之前 6.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位是( )。 A.窦房结 B.房室交界 C.房室束 D.浦肯野纤维 7.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 A.心肌细胞有自动节律性 B.心肌细胞之间有闰盘 C.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长 D.心肌细胞不受神经支配 8.最重要、最经济及快速的能源物质是( )。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9.对滤液重吸收最多的部位是( )。 A.近球小管 B.髓袢 C.远球小管 D.集合管 10.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是( )。 1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A TP 11.跳水运动中的转体动作,其反射的基础是( )。 A.牵张反射 B.翻正反射 C.旋转运动反射 D.状态反射 12.用引体向上动作训练上肢肌肉力量,该练习是( )。 A.等张练习 B.等长练习 C.等动练习 D.离心练习 13.人体中的绝大部分钙,存在的部位是( )。 A.肌肉 B.肝 C.血液 D.骨骼 14.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比毛细血管壁大( )。 A.10倍 B.15倍 C.20倍 D.25倍 15.比赛前由于兴奋过度进而引起超限抑制,此状态为( )。 A.准备状态 B.起赛热症 C.起赛冷淡 D.非稳定状态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 15分) 16.通常情况下,伸肌的时值比屈肌的时值短。( ) 17.动作电位的成因是刺激对膜的去极化作用。( ) 18.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末梢保持原有的髓鞘。( ) 19.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是肌丝中的调节蛋白。( ) 20.快、慢肌之间在收缩速度和力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 21.ABO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 ) 22.营养物质在消化管的各段中都可以被吸收。( ) 23.头面部感觉冲动投射到大脑皮质呈左右交叉。( ) 24.血红蛋白和一氧化碳的亲合力是氧气的210倍。( ) 25.人体的肌糖原是糖原贮备的最大部分。( ) 26.肾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方面起重要作用。( ) 27.视觉冲动传到大脑的过程中是左右交叉的。( ) 28.中间神经元在脊髓组成中属于白质部分。( ) 29.激素在对组织细胞的作用中,仅仅起化学信使作用。( ) 30.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即功率。( ) 2

运动生理学试卷

生理学试卷(三) 一、填空题(10分) 1.高原训练后,血浆粘度,使外周阻力,血流速度加快。 2.在高原次极限和极限强度运动时心血管最初反应是心率和比 3.肌力评定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有等长力量、等张力量和等动力量三种形式。 4.循环系统指标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的指标。 5.目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心脏结构和功能测试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UCG),此外,___________________亦可用于心脏形态和结构的测定。 6.光脉冲刺激法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个要素构成。 7.血气指标着重反映了人体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机能,而这两大功能又影响____________的重要因素。 8.随着年龄的增长,最大摄氧量递减的原因是因为最大心率、________和________都下降。 9.有氧能力的下降受氧运输系统的__________机制和外周机制功能下降的影响。 二、选择题(15分) 1.马拉松等耐力运动比赛的适宜温度为()。 A.15O C以下 B.18~20O C C.20~24O C D.27~28O C 2.机体产生热适应时其生理反应的结果是()。 A.产热减少,散热增加 B.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C.产热减少,散热减少 D.产热增加,散热增加 3.有训练的运动员及对热环境适应着能提高产汉反应的敏感性和出汗能力,表现为()。 A.出汗阈升高,出汗率增加 B.出汗阈下降,出汗率增加 C.出汗阈升高,出汗率减少 D.出汗阈下降,出汗率下降 4..热适应后由于心肌效率改善,会使()。 A.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增加 B.心率加快,每搏输出量减少 C.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减少 D.心率加快,每搏输出量增加 5. 有训练的运动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百分比、血液的氧容量()。 A. 均不变 B. 均稍有减少 C. 稍有增加 D. 增加,减少 6.系统地进行运动训练,能引起运动员心脏重量与体重的比值()。

体育考研-运动生理学试题集1-15章

运动生理学试题集(1-15章) 运动生理学试题集1-3章 绪论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 3、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是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4、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5、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的。() 二、选择题 1、运动生理学是()的一个分支。 A、生物学 B、生理学 C、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A、反应 B、适应 C、反应和适应 3、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A、人体实验 B、动物实验 C、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应是() A、兴奋 B、收缩 C、分泌 D、物质代谢改变 E、电变化 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而(),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而()。 A、缓慢 B、迅速 C、广泛 D、精确 6、负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 A、加强 B、减弱 C、不变 D、加强或减弱 7、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A、兴奋 B、抑制 C、兴奋和抑制 8、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三、概念题 1、运动生理学 2、新陈代谢 3、刺激 4、应激性 5、兴奋 6、兴奋性 7、适应性 8、神经调节 9、体液调节 *10、正反馈 *11、负反馈 四、简答题: 1、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 五、问答题: 1、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 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参考答案: 1、(—) 2、(—) 3、(+) 4、(—) 5、(—) 二、选择题参考答案: 1、(C) 2、(C) 3、(C) 4、(D) 5、(B、D、A、C) 6、(B、A) 7、(C) 8、(C) 四、简答题答案: 1、答: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主要指新陈代谢,应激性,兴奋性和适应性。 五、问答题答案(答题要点) 1、答: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体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通过学习,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可掌握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以及不同年龄、性别、运动项目,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第一章肌肉收缩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记为“—”) 1、肌肉纤维是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笔记复习重点剖析

绪论 1、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植物生命活动:植物体物质转化、能量转换、形态建成及信息传递的综合反应。 3、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内容:细胞生理、代谢生理、生长发育生理和逆境生理。 4、历程:近代植物生理学始于荷兰van Helmont(1627)的柳条试验,他首次证明了水直接参与植物有机体的形成; 德国von Liebig(1840)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奠定了施肥的理论基础; 植物生理学诞生标志是德国von Sachs和Pfeffer所著的两部植物生理学专著; 我国启业人是钱崇澍,奠基人是李继侗、罗宗洛、汤佩松。 第二章植物的水分关系 1、束缚水:存在于原生质胶体颗粒周围或存在于大分子结构空间中被牢固吸附的水分。 2、自由水:存在于细胞间隙、原生质胶粒间、液泡中、导管和管胞内以及植物体其他间隙的水分。 3、束缚水含量增高,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自由水含量增加,植物的代谢加强而抗逆性降低。 4、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①水分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②水是植物代谢过程中重要的反应物质;③水是植物体内各种物质代谢的介质;④水分能够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⑤水分能有效降低植物的体温;⑥水是植物原生质良好的稳定剂;⑦水与植物的生长和运动有关。 5、植物细胞的吸水方式:渗透性吸水和吸胀吸水。 6、渗透作用: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 7、水的偏摩尔体积:指加入1mol水使体系的体积发生的变化。 8、水势:溶液中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9、水通道蛋白调节水分以集流的方式快速进入细胞的细微孔道。 10、溶质势:由于溶质颗粒与水分子作用而引起细胞水势降低的数值。Ψs = -icRT。 11、衬质势:细胞中的亲水物质对水分子的束缚而引起水势下降的数值,为负值。Ψm 12、压力势:由于细胞吸水膨胀时原生质向外对细胞壁产生膨压,细胞壁产生的反作用力——壁压使细胞水势增加的数值。Ψp 13、Ψw = Ψs + Ψm + Ψp + Ψg + …。 14、吸胀吸水: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以及原生质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亲水性物质与极性的水分子以氢键结合而引起细胞吸水膨胀的现象。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15、植物根系由表皮、皮层、内皮层和中柱组成,吸水途径有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 16、主动吸水:仅由植物根系本身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分为伤流和吐水。 17、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18、被动吸水(主要方式):通过蒸腾拉力进行的吸水。枝叶的蒸腾作用使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力量称为蒸腾拉力。 19、植物蒸腾作用是产生蒸腾拉力并促进根系吸水的根本原因 20、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1)内部:导管水势、根系大小、根系对水的透性、根系对水吸收速率;(2)外部: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溶液浓度。

运动生理学作业试题答案

运动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训练,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4.解释课堂上讲授的生命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兴奋性:可以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能力) 适应性:生物体在客观环境的长期作用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 应激性,生殖 5.什么是神经调节?什么是体液调节?它们有什么不同?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神经系统完成) 体液调节是指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过程。 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两者相互配合使生理功能调节更趋于完善。 6.什么是生物节律?如何分类? 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可按其发生的频率高低分为三大类: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超日节律。 近似昼夜节律:指24小时±4小时区间的生物节律如体温变化,激素浓度变化。超日节律:指周期小于20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心率、呼吸等节律。 亚日节律:指周期大于28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女性月经周期等。又可分为近似周、月、年节律。 作业2 1.感受器、感受器官的概念。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如:视锥细胞 感受器官——是指感受器与其附属装置共体构成的器官。如:眼、耳 其感受器位于颞骨岩部迷路内,由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构成。 其适宜刺激是耳石的重力及直线正负加减速运动。当头部位置改变,重力对耳石的作用方向改变,耳石膜与毛细胞之间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使毛细胞兴奋,引起有关肌肉紧张变化,同时产生头部空间位置改变的感觉。 2.什么是位觉?位觉的感受器是什么?位于哪里?它们的适宜刺激是什么? 概念: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包括直线加速度运动和角加速运动)时引起的前庭器官中的位觉感受器兴奋并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或前庭感觉)。 3.解释前庭反射与前庭稳定性。 前庭反应是指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除引起一定位置觉改变外,还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如眩晕、恶、呕吐和各种姿势反射等,这些改变统称为前庭反射。 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