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和萧军ppt
合集下载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优秀PPT课件

板书设计
萧红墓 畔口占
六小时——时间长
寂寞——心理感受 沉重
长途——距离远
对比 情谊深重
放一束红山茶—— 轻逸
所处境遇:亟待解放,
“我
期盼曙光
”
等待时间:漫长痛苦,难
以忍受
对比
你——卧听海涛闲话,安详恬淡
沉重哀思 感悟生死
合作探究
“长夜漫漫”有什么深刻含义?
“长夜漫漫”,暗指风雨如晦的敌寇 统治(这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 以及诗人入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 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寓意人 生长路艰辛漫漫。
合作探究
诗中写“我等待着”,“我”等待的究 竟是什么?
等待的是革命的曙光涌现,民族解 放斗争取得胜利。
合作探究
诗人写“红山茶”有什么作用?
“红山茶”的隐喻,表达了对萧红由 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之花性花 品,所蕴含的意义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 的写照——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 屈、执着奔放。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 这是戴望舒这样一位情深意笃的诗人心目 中对亡友最好的缅怀与祭奠,放置一束鲜 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 花写花的诗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归纳这首短诗丰富的情感。
因悼念而感到寂寞;对险境的坚忍 和不屈;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对 抗战胜利的期盼;镇静,坚守和自勉。
合作探究
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1)“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喻示的是一种时 间和空间上的长度——“六小时”说明时间 长,“长途”说明距离远,“寂寞”既是诗 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他长期以来心 境的真实写照,这句诗蕴含的是一种沉重、 沉郁的氛围,但下一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 山茶”却是轻轻一放,表现的是动作行为上 的短促与轻逸。在这一长一短、一重一轻中 ,透露出的是诗人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 ,以及因好友逝去而感到的孤独寂寞。
萧红墓畔口占_PPT

摄有照片,“口占”初稿当即在此时吟就。
文本分析
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题旨多见,难得的是作者将这样一首 四行短诗写得充满蕴涵。
诗的头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 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 中心意象。“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 况,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4.抽生交流
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被你们刻苦好学 的精神 所感动 ,为你 们的聪 明而赞 叹,为 你们的 收获而 高兴, 那所有 的同学 在综合 性学习 活动中 都那么 令人骄 傲吗? 我们组 内的同 学互相 评价一 下活动 中的表 现吧!
第二句,“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写出生者 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幅惯常经见却 又是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同 时“(偷)放”一语,又表露出凭吊女作家墓时环境的险 恶—-香港沦陷于敌手,仍处在血雨腥风之中。
第三句,“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 作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察。“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 敌寇统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系狱饱受折 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可分析 出内中所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
“这首诗写于一九四四年秋天。当时整个中国正值 烽火连天。在这样战乱的环境中,诗人默默地走上 六小时去给一个亡故的友人上坟,便显得意味深长 了。”
艺术特色
臧棣《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
《读书》一九九六,十二
1.语言简朴,干净,亲近口语,节奏按照诗人内心的 情感的波纹进行了锤炼,而且非常谐调。
2.在修辞上,诗人对他早年的夸饰倾向也有所节制, 隐喻的运用和诗人对人生的洞察结合得异常准确。
文本分析
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题旨多见,难得的是作者将这样一首 四行短诗写得充满蕴涵。
诗的头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 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 中心意象。“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 况,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4.抽生交流
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被你们刻苦好学 的精神 所感动 ,为你 们的聪 明而赞 叹,为 你们的 收获而 高兴, 那所有 的同学 在综合 性学习 活动中 都那么 令人骄 傲吗? 我们组 内的同 学互相 评价一 下活动 中的表 现吧!
第二句,“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写出生者 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幅惯常经见却 又是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同 时“(偷)放”一语,又表露出凭吊女作家墓时环境的险 恶—-香港沦陷于敌手,仍处在血雨腥风之中。
第三句,“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 作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察。“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 敌寇统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系狱饱受折 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可分析 出内中所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
“这首诗写于一九四四年秋天。当时整个中国正值 烽火连天。在这样战乱的环境中,诗人默默地走上 六小时去给一个亡故的友人上坟,便显得意味深长 了。”
艺术特色
臧棣《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
《读书》一九九六,十二
1.语言简朴,干净,亲近口语,节奏按照诗人内心的 情感的波纹进行了锤炼,而且非常谐调。
2.在修辞上,诗人对他早年的夸饰倾向也有所节制, 隐喻的运用和诗人对人生的洞察结合得异常准确。
小团圆媳妇之死资料PPT课件

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萧
红说:我爱萧军,今天还爱。他是个优秀
的小说家,在思想上是个同志,又一同在
患难中挣扎过来的,可是做他的妻子却太
痛苦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5
经过一番犹豫和痛苦,萧红
把自己的情感和命运从萧军那里
收回,转交给了另外一个男人—
—作家端木蕻良。她赠给端木相
思豆和小竹竿,这两件定情物包
含了一个受伤女人的心愿。相思
到了新的终生伴侣。
16
端 木 蕻 良 先 生
17
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年仅三十一
岁的萧红在医院里呼出了生命的最后一口气息。十
年漂泊,北国的呼兰小城是她的起点,而南方的香
港是她的终点。萧红走了,她的生命结束在战争的
硝烟中,从此曾经爱她的两个男人萧军和端木一生
都生活在萧红的阴影里。
18
11
重病缠身的萧红走 投无路,给当地的报馆 写信求援。报社青年编 辑萧军得知消息前往旅 馆探望,这个求援的少 女萧红含着眼泪向他吐 露了自己的苦难身世, 她写下的小诗美丽而又 哀怨,震撼了这个笔名 为三郎的东北大汉。在 一个暴风雨的黑夜,趁 着洪水泛滥,孤苦无助 的萧红终于投入了萧军 火热的怀抱。
性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男权文化统治
的结果,更是女性对自己被奴役状态
的历史性认同所造成的,是女性自己
加速了对女性的异化。这种心理成为
她们共有的集体无意识,自觉地来规
范约束自己和其他女人,《呼兰河传》
中的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就是被异化的
典型。
7
8
萧红(1911—1943)中国现 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 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曾 因不满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离 家出走,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个 人感情生活也屡遭坎坷。先后辗 转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 日本等地。1942年,31岁的肖红 在历经艰辛之后,寂寞地病逝于 战火纷飞的香港。
萧红墓畔口占ppt

萧红墓畔口占【指即兴作诗词】
戴望舒
现代派诗歌
• 《现代》主编施蛰存《关于本刊中的诗》:
• “《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 诗。
• 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 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 最能体现“感伤”的情调与思绪的莫过于戴 望舒。
现代派“诗坛的首领” ——戴望舒
• 1940年秋,萧红晚期的主要作品《呼兰河传》, • 也经望舒之手在《星岛日报》连载。
• 1942年1月20日,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 25日,葬于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
• 当年11月,戴望舒与好友叶灵凤一同第一次拜 • 谒萧红墓,摄有照片,“口占”初稿当即在此时 • 吟就。
萧红墓畔口占(zhàn)
诗歌的意蕴分析
• 3、“寂寞”形成此诗的中心意象。
• “寂寞”是诗人自己奔赴墓地时的 心境和强烈感受。
• 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 况:“半生遭白眼冷遇”,“我的 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 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
诗歌的意蕴分析
• 萧红只活了31年,生命便过早凋零: • 失爱的童年; • 坎坷的情感经历; • 艰难的生活; • 寂寞孤独的晚期。 • 诗人与萧红的“寂寞”融而为一,构
• 1、现代派: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因刊载其诗歌的《现代》杂志得名(1932年创刊) • 2、戴之1927年的《雨巷》显示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 • 3、戴之1929年的《我的记忆》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
一、戴望舒生平简况
• 1905年生于浙江杭州。 •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 • 1926年起开始文学创作,加入gong青
•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戴望舒
现代派诗歌
• 《现代》主编施蛰存《关于本刊中的诗》:
• “《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 诗。
• 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 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 最能体现“感伤”的情调与思绪的莫过于戴 望舒。
现代派“诗坛的首领” ——戴望舒
• 1940年秋,萧红晚期的主要作品《呼兰河传》, • 也经望舒之手在《星岛日报》连载。
• 1942年1月20日,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 25日,葬于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
• 当年11月,戴望舒与好友叶灵凤一同第一次拜 • 谒萧红墓,摄有照片,“口占”初稿当即在此时 • 吟就。
萧红墓畔口占(zhàn)
诗歌的意蕴分析
• 3、“寂寞”形成此诗的中心意象。
• “寂寞”是诗人自己奔赴墓地时的 心境和强烈感受。
• 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 况:“半生遭白眼冷遇”,“我的 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 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
诗歌的意蕴分析
• 萧红只活了31年,生命便过早凋零: • 失爱的童年; • 坎坷的情感经历; • 艰难的生活; • 寂寞孤独的晚期。 • 诗人与萧红的“寂寞”融而为一,构
• 1、现代派: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因刊载其诗歌的《现代》杂志得名(1932年创刊) • 2、戴之1927年的《雨巷》显示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 • 3、戴之1929年的《我的记忆》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
一、戴望舒生平简况
• 1905年生于浙江杭州。 •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 • 1926年起开始文学创作,加入gong青
•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萧红墓畔口占》PPT

萧红介绍
•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幼年丧母。 • 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 •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 1932年认识萧军并结为伴侣。后几经颠沛,情感生活屡受挫败。 • 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 • 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 1936年,东渡日本。 • 1938年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 • 1940年,萧红与端木蕻良从重庆到香港。不久,发表中篇小说
而终、诗人系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 因;也可分析出内中所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
意蕴分析
• 第四句: •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之心境。
体现出一种特殊的意境与心态。
诗的特点
• 语言干净、朴素、洗练,富于质感、充满了暗示。 • 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着激情。 • 在对比中展开思想,结构平衡而协调(长与短、轻与重、动“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 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 “寂寞”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 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遭白眼冷遇”,“我的心情永远是如此抑 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
作者介绍
1905年生于浙江杭州。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 1926年起开始文学创作,加入共青团。 1928年发表《雨巷》被称为“雨巷诗人”。 1929年4月,诗集《我底记忆》出版。 1932年赴法国留学。 1933年,诗集《望舒草》出版。 1935年回国。
作者介绍
1936年,与穆丽娟结婚。 1937年,出版《望舒诗稿》。 1938年,在香港主持 《星岛日报》文艺副刊《星座》。 1940年,妻子返回上海,后离婚。 1942年春,被投入日本监狱。 1943年,与杨静结婚。 1949年,与杨静离婚,返国。 1950年2月28日,病逝。
在萧红墓前教学PPT

• 萧红(19l1一1942),是在鲁迅先生培养下成长起 来的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 幼年丧母;寂寞的童年养成她恬静、孤独、矜持、 倔强的性格。1930年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离家 出走,开始了流亡与挣扎的人生征途。1932年开 始文学创作。1934年与萧军一道到上海,得到鲁 迅的鼓励和帮助,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35年出 版中篇小说《生死场》,奠定了萧红在现代文学 史上的地位。抗战爆发后,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日 斗争。1942年病逝于香港,葬在靠近海边的浅水 湾,年仅32岁。萧红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民解放事 业,在她身上有着年轻人所应有的精神品质。
(1)一条河流 (2)一只雄鹰 (3)一轮明月
拓展延伸
• 清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这样热情歌颂少 年,他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 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 球则国雄于地球。”和本文结合谈谈我们 应该怎样发扬“年轻精神”?
讲演者阐述了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它们各自的侧 重点是什么?
• • •
第一个特征侧重讲学习精神。 第二个特征侧重讲实践精神。 第三个特征侧重讲战斗精神。
3、这篇讲演是怎样开头的? 开头几段文字是不是题 外话?为什么?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分析:不是。 • 1)开头在段文字,郭尧就地取材表达了 “在萧红墓前”、对一群年青人、作“五 分钟讲演”这三层含义,起着领起下文的 作用,为演讲话题作铺垫。 • 2)三段话语言风趣、幽默,营造了轻松活 泼的气氛,拉近距离,激发听众对讲演的 兴趣。
在从反面痛斥那些“老腐败、老顽固”后,作者又从正面热烈赞扬“年纪老”但“精神 并不老”的人,从而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主题。这一主题饱含深邃的人生哲理,说出了生 命的真谛:人,由少到老,由生到死,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 “年轻精神” 可以使人超过短暂的生理年龄走向精神生命的永恒。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萧红墓畔口占》说课教学PPT课件

合作探究
➢1、“等待着,长夜漫漫”诗中写“我等待着”, “我”等待的究竟是什么?
➢解析:“我”等待的是革命的曙光涌现,民族解 放斗争取得胜利。
合作探究
➢2、结尾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包含着诗人对萧红怎样的感情? ➢解析: ➢①伤悼萧红的不幸早逝; ➢②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不能创造更多更出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二 整体感知——写作背景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 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 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 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 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 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 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 这是随口吟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三 深入探究
2. 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 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 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 杂的感情。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文题解读
➢“萧红墓畔”点明了诗歌创作的地点,表明 这是一首悼念萧红的诗。“口占”,指即兴 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表明这 首诗是诗人即兴而作的。
写作背景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 晤面,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 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 然是一个极大的打击。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 又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 口吟成。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课件

她天天牵马到井边上去饮水, 我看见她好几回,中间没有什么人 介绍,她看看我就笑了,我看看她 也笑了。我问她十几岁?她说: “十二岁。”我说:“不对”。 “你十四岁的,人家都说你十四 岁”。她说:“他们看我长得高, 说十二岁怕人家笑话,让我说十四
他长得很高,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 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 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 天空飞个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 伸出手去把那个孩子的帽子取下来了,有的 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 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啦。” 孩子 们都知道了他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 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 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关于读书的名言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走进 《呼兰河传》
萧红
作者介绍
画 忆 萧 红
感 动 中 国 的 作 家 萧 红
萧红故居
呼兰河传
萧红
忆内容 辨对错
读情节 道人名
有东西,你若不给他吃,他就骂。 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我不吃这个, 你们拿去吃吧!‛家里买了落花生、冻 梨之类,若不给他,除了让他看不见, 若让他找着了一点影子,他就没有不 骂的……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我 不吃这个,你们拿去吃吧!
在《呼兰河传》里,女性悲剧的制造者又 多还是女性,这显示了萧红超乎寻常的深邃 目光:男权社会对于妇女的摧残和迫害,不 但无需借助鲁四老爷之流那样的封建礼教的 卫道士,甚至也无须男子们自己来实施。作 为同性,不仅不怜悯小团圆媳妇,反而主动 组成一个“杀人团”,以堂皇的理由,在光 天化日之下,将一个个像“人”的女性剿灭 虐杀了,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颤栗的悲剧啊! 而正是这一发现,使得《呼兰河传》的悲剧 意味更加浓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天 (示威)
以后
事件
攫人
游行 请愿 演讲 示威
看报
感受
侮辱 愤怒
严肃 光荣 幼稚
不满
佩服 崇敬 茫然 狼狈 崇敬
最后事情结果如何,这说明什么?
• 那条铁路到底完成了。说明在帝国 主义肆虐的特定年代里,爱国学生采 取的游行示威的斗争解的 记叙学生运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 觉得自己做的到和做不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 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如果你曾歌颂黎明,那么也请你拥抱黑夜。 问候不一定要慎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诚感人。 未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1、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作品记叙了“我”参加哈尔 滨学生反日护路示威游行活动的 经过和当时的心理、情态。
“我”在事件的不同阶段,表现怎 样?心理状态如何?
• 第一天:被动参加,懵懂,内心恐惧又兴 奋。
• 第二天:积极主动,热情高涨,自告奋勇, 亢奋又慌乱。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时间 第一天 (请愿 )
少了些惨烈与血腥,多了些幼稚、 困惑与恐惧,笔调幽默,又具有讽刺 意味,很有真实感。
有人说“文章千古事,得益于千古 有真情”,这篇文章抒发了什么感情?
抒发了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反 映了在那个帝国主义肆虐的特定年代 里,学生们的幼稚、压抑和无奈之情。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 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 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以后
事件
攫人
游行 请愿 演讲 示威
看报
感受
侮辱 愤怒
严肃 光荣 幼稚
不满
佩服 崇敬 茫然 狼狈 崇敬
最后事情结果如何,这说明什么?
• 那条铁路到底完成了。说明在帝国 主义肆虐的特定年代里,爱国学生采 取的游行示威的斗争解的 记叙学生运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 觉得自己做的到和做不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 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如果你曾歌颂黎明,那么也请你拥抱黑夜。 问候不一定要慎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诚感人。 未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1、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作品记叙了“我”参加哈尔 滨学生反日护路示威游行活动的 经过和当时的心理、情态。
“我”在事件的不同阶段,表现怎 样?心理状态如何?
• 第一天:被动参加,懵懂,内心恐惧又兴 奋。
• 第二天:积极主动,热情高涨,自告奋勇, 亢奋又慌乱。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时间 第一天 (请愿 )
少了些惨烈与血腥,多了些幼稚、 困惑与恐惧,笔调幽默,又具有讽刺 意味,很有真实感。
有人说“文章千古事,得益于千古 有真情”,这篇文章抒发了什么感情?
抒发了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反 映了在那个帝国主义肆虐的特定年代 里,学生们的幼稚、压抑和无奈之情。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 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 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