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第二章( 构造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拉特模式
(2)艾里的地壳质量补偿机制
艾里则认为均衡面不是一个平坦面,而是 一个起伏面;该面之上的各段物质密度是相等 的,体积大的地段地势就高,均衡面的深度也 大,即高大山脉有插入地幔的深根,得到地幔 的补偿较小;而平原地壳虽薄,但得到埋藏较 浅密度较大的地幔的质量补偿,均衡面的深度 亦小。
艾里模式
在世界各大洋中以太平洋最深,北冰洋最浅。
(2) 洋底的厚度
洋底厚度较薄,一般只有5—10公里,其 表面覆盖薄层的深海沉积物,平均厚度只有 7.3公里。
(3) 洋底的结构
洋底是单层结构,只有硅镁层(代表性的岩石 是玄武岩),其密度为2.9g/cm3。该层具有连续 分布的特点,即从洋底延伸至陆壳下部,以至 把整个地球包围起来。大部分洋底之上缺失花 岗岩层,但往往堆积了薄层的碎屑物。
大陆和洋底的地壳特征
(二)大陆与大洋形态及地壳性质 差异的成因
地壳均衡说
英国学者普拉特(J.H.Pratt,1854)和艾 里(C.B.Airy,1855)对喜马拉雅山进行了引 力研究之后,同时用均衡理论来解释地形的高 低差别问题,但观点各异。
(1)普拉特的地壳质量均衡机制
普拉特假设地壳之下有一个平坦的均衡面, 此面之上的各段物质密度不等,但沿铅垂方向 上其总质量是一致的,为保持均衡,密度小的 地段,地势要高,反之地势就低。形态高差是 地壳岩石密度不同的表现。
(二).成因
大陆漂移 海底扩张
1 大陆漂移
提出:魏格纳,德国天 文、气象学家,1912
内容:大陆受某种未知 力的驱动,在海底壳层 上漂移;
证据:大陆海岸线; 岩石构造;古生物群
板块构造
2 Hale Waihona Puke Baidu底扩张
提出:赫斯,美国地质学家,1962年
内容:大陆被动的浮在地幔之上,当地幔物质从 海底海丘上流出
时,大陆便横向移动开来。。
证据:洋中脊区的磁
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 间,平行于中脊的延伸 方向,并以中脊为轴呈 两侧对称;
3 板块构造
提出:法国科学家,勒比雄,1968年
内容:根据新生代构造活动带的格局,将全球分为若干 板块(由地震带所分割的内部地震活动较弱的岩石圈单 元)。板块边界是构造活动带:分离型,汇聚型(俯冲、碰撞)。
从属的含义:
1.形态:低级构造地貌叠置在高级构造地貌之上. 2.构造体系:低级构造是高级构造的次一级构造 3.发育:低级构造地貌的发育受高级构造地貌的 控制.
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
一、地球的形状 二、大陆与海洋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四、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一.地球的形状
这里所说的地球的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 形态,即假设的静止的平均海平面(大地水准 面)通过大陆与岛屿而围成的整个地球的形体。
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地貌带
2 相对稳定区及其特点
新生代构造强烈活动带之间,是相对稳定 区。其中最稳定的是洋底深海平原区和大陆上 由古老地盾构成的高原和平原。在稳定区之间 穿插一些中生代或古生代构造运动形成的山地。
它们的共同的特点是:地形高差起伏较小, 新生代岩层变形错位不强、很少有火山与岩浆 活动,地震活动弱。
2.陆地
(1) 陆地的概况
陆地面积1.49* 108 km2,占地球总面积 的29%,平均海拔850m。
(2) 陆壳的厚度
陆壳比洋壳厚,平原地区一般30km左右, 山区和高原等地区60—70 km。
上海31 km、成都47km、兰州53km、拉 萨70km
(3) 陆地的结构
陆地是双层结构,具有硅镁层和硅铝层。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 特点
1 活动构造地貌带及其特点
全球有三条活动构造地貌带: (1)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 (2)地中海-喜玛拉雅山脉带 (3)洋脊裂谷带
其共同的特点是: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 生代岩层发生显著变形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 强烈,地层显著变质、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
全球活动构造地貌带
面积:14892万km2
海洋面积:36108万km2
占地球表面积的29.2%
占地球表面积的70.8%
(850m)
(-3800m)
地球表面积分配
1.洋底
(1).洋底的概况
洋底是水深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全球洋 底平均深度3800m,面积2.81*108 km2,占地球 总面积的55%。
洋底的起伏也是很大的,如以最深的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 -11034m)至最高的海底山脉(夏 威夷岛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m)相比,高差 达15000多米,比陆地的高差还大得多。
普拉特 + 艾里 = 地壳均衡理论
后来地震资料表明,实际情况应当是普拉 特和艾里二种观点的综合,即地壳下的均衡面 是有起伏的,不同地段的地壳物质密度也是不 均的,要保持陆壳与洋壳的均衡,陆壳得用较 大的厚度来弥补密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洋 壳则以密度大来补偿厚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 由此可见,二种地壳分别用厚度或密度来取得 均衡的,并由此而造高起的大陆和低陷的大洋。
地球为一接近扁率1:298的旋转椭球体, 但地球与标准的旋转椭球体还是有差异的。其 原因可能是地幔内部物质差异的表现,或是地 球内部对流运动导致密度差异的表现。
二、大陆与海洋
(一)特征
一般来说,海岸线将地球分为陆地与海 洋,在陆地与海洋之间还有一过渡性的大陆边 缘。因此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底、陆地 和大陆边缘。
3.大陆边缘
(1).大陆边缘概况
大陆边缘是指陆地周围海水深度小于3000m的 海底,面积81* 106 km2,占地球总面积的16%。
(2).大陆边缘的厚度
大陆边缘地壳厚度一般小于30km.
(3).大陆边缘的结构
大陆边缘具有过渡性,也有双层结构,即 硅镁层和硅铝层。
总的来说,陆壳和洋壳的形态是与地壳性质 及其厚度变化密切联系的。与洋壳相比,陆壳密 度小,SiO2含量大、厚度大、质轻。
第二章 构造地貌
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 第二节 海底的构造地貌 第三节 陆地的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的定义:
构造地貌主要是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面形态。
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分级 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
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
各级构造地貌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们在成因和体系上相互联系,低级的构造
地貌从属于高一级的构造地貌,构成有规律的构 造地貌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