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渝中区综合交通规划

合集下载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1年修订)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1年修订)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年)》(2011年修订)概况一、总则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主城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适用范围在重庆市行政辖区内从事各项城乡规划编制、进行规划管理和各种与城乡规划有关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

二、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城市性质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职能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职能,具体包括:(一)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和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二)我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三)我国内陆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创新中心、商贸会展中心和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四)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五)全国重要的旅游集散地、西部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至20年,总人口3250万人,城镇人口228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

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争创特色,实现错位发展: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和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依托一小时经济圈带动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2009版)

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2009版)

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试行)重庆市规划局二○○九年八月前言2007年6月,重庆市被批准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9月,国务院又批准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2009年1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进一步为重庆发展指明了方向,重庆的城乡规划也随之研究确立了新的编制体系。

主城区分区规划是总体规划目标原则得以空间落实的一种形式,是上承总体规划,下启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重要规划层次,在《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中,也明确了其应有的法律效力。

为进一步加强对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的指导,重庆市规划局组织相关单位制定了《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明确了深度要求,规范了成果形式,在此重点强调重庆市分区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一是分区规划是覆盖全部行政辖区、统筹城乡的全域规划。

需要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在城区部分规划需符合国家《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关于分区规划的深度要求;二是分区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镇、村规划的重要依据。

需要进一步对总体规划及密度分区规划等提出的片区-街区职能定位、规模分解、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城市形态分区等内容进行调校;三是分区规划在空间上按照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范围、备选控制用地范围统筹布局,在时间上按近期(2012年)、远期(2020年)、远景(x年)分期规划,既加强规划的刚性,也加强规划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四是按照《重庆市统筹城乡规划综合改革试验方案(纲要)》及其相关部委回函的要求,结合重庆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因地形条件等因素制约造成影响重点地区发展的问题;五是分区规划要在城乡空间统筹、一体化布局上,以及实施动态调控机制上进行探索。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在城镇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中流转等政策创新方面做好空间准备。

重庆交通强国实施方案

重庆交通强国实施方案

重庆交通强国实施方案重庆作为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建设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了进一步提升重庆的交通运输水平,实现交通强国的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加快道路建设步伐。

重庆市将加大对主干道路和城市快速路的建设力度,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同时,加强对道路交通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道路畅通。

二、推动公共交通发展。

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优化公交线路布局,提高公交车辆运营效率。

同时,推广新能源公交车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完善轨道交通网络。

加快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拓展轨道交通覆盖范围,提高轨道交通运营效率。

同时,加强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提高出行效率。

四、推进智能交通建设。

加大对智能交通设施的投入,推动交通信号智能化,提高交通管理效率。

同时,推广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信息化水平,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服务。

五、加强交通安全管理。

加强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同时,加强对交通事故黑点的整治,提高交通运输安全水平。

六、促进交通运输产业发展。

加大对交通运输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交通运输产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加强对交通运输企业的政策扶持,提高企业竞争力。

七、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重庆交通强国实施方案将全面推动重庆交通建设和发展,提升城市交通运输水平,为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重庆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出行环境,实现交通强国的目标。

重庆轨道修建规划方案设计方案

重庆轨道修建规划方案设计方案

重庆轨道修建规划方案背景作为西南内陆城市中最大的城市,重庆人口众多,城市发展急速,交通压力越来越大。

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绿色、快捷的交通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用。

在重庆,轨道交通也已经成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重庆轨道交通建设的深入,相关的修建规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当前情况截至2021年,重庆已经开通了多条轨道交通线路,包括1号线、2号线、3号线、5号线、6号线、10号线和璧山线等。

此外,还有多条线路正在建设中或已经获批。

未来几年,重庆的轨道交通网将会更加完善,市民出行将更加便捷。

规划方案一、未来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根据重庆轨道交通发展规划,未来的轨道交通线路涵盖了城市内部的重要枢纽、新城区和重要的湾区。

以下是未来轨道交通线路规划:1.4号线–起点:鱼洞–终点:江北机场T3航站楼–里程:67.3公里–设站:45座2.7号线–起点:涪陵北站–终点:灵隐寺站–里程:56.4公里–设站:31座3.8号线–起点:两路口–终点:永川区政府站–里程:46.9公里–设站:26座4.9号线–起点:洪湖–终点:大渡口嘉州路站–里程:26.5公里–设站:12座5.11号线–起点:诸葛–终点:鲤鱼池站–里程:19公里–设站:12座6.12号线–起点:九龙坡西站–终点:青龙站–里程:30.6公里–设站:18座7.13号线–起点:石桥铺–终点:北碚–里程:63.8公里–设站:39座二、轨道交通网络优化随着轨道交通线路的不断扩建,轨道交通网络的优化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以下是一些轨道交通网络优化方案:1.优化线路布局,合理规划站点位置。

2.加强换乘站点的服务能力,优化换乘体验。

3.完善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如公交、出租车、自行车等。

4.加强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安全管理和设施维护。

结论重庆轨道交通的建设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推进,在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的轨道交通线路投入使用。

未来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不仅仅是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也是重庆城市形象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

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

设有 智 能交 通系 统 ,能预报 前面 道 路是 否塞 车 。
●深 圳 市 在 可 利 用 土 地 面 积 越 来 越 少 的 情 况 下 , 重 点 建设 立体 综 合 公 交 场站 ,公 交 停车 场 与 首 末站 建
和管 理工 作。
■南 京4 O 公交 车近 期 装 上二 代GP 0辆 S.新 系 统
最 大 的优 势 是 智能 化管 理- -
GP  ̄_ 定位 追 踪 器 S 星
“ 构筑 两扇 的 目标是协 调好 辐射 国际和辐 射 内地两个
交通运 输 扇面 的发展 建设三 圈 则 是构 建沿 海交
-上海 十 一 五 ”综 合 交通 发展 规 划 已经 确定 , 未 来上 海交 通将 主要是 构筑 与上 海城 市发 展和 环境 相
适应 、与城 市功 能布 局相协 调 、可持 续 发展 的现代 化
国际 大都市 的综 合交 通体 系。 上海 将大 力发 展城 际快 ■南京 市地铁 二 号线 一期 工程全 面 开工 .东西 向 交通 太动脉 、 中轴线 中 山东路 、汉 中路将 半 封闭 迭两 年之 久 ,这将 使 南京 交通 面 临 严峻 考验 和 重 大压 力 。 市政 府新 闻发 言人 呼吁 .市 民要尽 可能 “ 好路 线再 想 出门 ,并理 性选择 交通工 具 .尽量 使交通 阵痛” 降
一北 京将扩 大电 子眼安 装范围 地铁 、公交车 厢 、 车 站 出人 1、检 票 口 地下 通道 、过 街天 桥 等部 将纳 3 : 入 电子 眼监控 范 围。2 0 年年 底前 ,全 市所 有监 控探 07 头拍 摄的 图像 将实现 统一 整合 .并 实现 政府 无 障碍实 时调 用所 有 图像 资 源 .来 应对 恐怖 袭击 等各 种 突发情

重庆六大主城区概况

重庆六大主城区概况

重庆六大主城区概况重庆主城区,也称为老重庆地区核心区,是指重庆市恢复直辖市建制前,作为一个特大城市的全市城域范围。

这一范围同时也是自1937年成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和中央院辖市以来,直到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恢复直辖市建制的60年时间中重庆市逐步形成的全市行政区域范围,即从社会学和城市经济学意义上所指的,将重庆作为一个有城乡二元体构成的城市意义上的一个地域范围。

由于重庆在1997年恢复直辖市建制时,实际上是由包括原重庆在内的4个地级行政区组成,形成了地域面积达到省级行政区的新型直辖市,因而以一个城市来衡量重庆行政区域显然是完全不实际和不科学的,遂出现新老重庆之说。

完整意义上的重庆主城区是由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渝北区、北碚区和巴南区9个区和周边的11个区县组成的一个和正常城市相当的城郊范围,其中主城区6区为城市核心区,3个郊区为由郊县演变成的城区,11个区县是传统意义上的郊县。

这样就与通常意义上其他城市所指的狭义的“城区”不同,是指其所形成的一个类似于一个以往直辖市经济、文化和交通、经济学概念上的市区范围,这一“重庆城区”(即主城9区)、“重庆”(即主城9区+11近郊区)的概念常常和“重庆直辖市”(全重庆市40区县)相对应。

一般来说,外界所知的重庆,往往是重庆直辖市;而重庆自身所知之重庆,往往是主城9区或主城9区加上近郊11区,一个仅占重庆全市约25%面积,45%人口,92%经济产值的一片区域。

此外,重庆主城区的市区中,渝北区、江北区和北碚区的部分地区被划入两江新区,为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

在1937年~1954年直辖市时期,重庆全市范围包含以下几县级行政单位:市区(主城6区):∙市中区:1991年更名为渝中区,西南大区行署所在地,重庆直辖市政府所在地,中共西南局所在地∙江北区∙南岸区∙九龙坡区∙沙磁区:1961年更名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近郊区县:∙巴县:1989年更名为巴南区,其北部七公里街道一部分已经完全融入城区,区政府所在地鱼洞成为卫星城∙江北县:1991年更名为渝北区,其南部新牌坊一带已经完全成为城区,区政府所在地两路镇成为卫星城∙北碚市:1954年后,西南大区行署撤销,川东行署区所在地北碚市并入重庆,成为北碚区,整个区成为卫星城老重庆地区郊县:∙双桥∙长寿∙合川∙江津∙永川∙璧山∙潼南∙铜梁∙大足∙綦江∙荣昌县主城区的由来自从重庆1933年成立直辖市以来,重庆主城区即当初最初的行政区范围,这一范围一直维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重庆市城乡规划工业用地规划导则

重庆市城乡规划工业用地规划导则

重庆市城乡规划工业用地规划导则(试行)重庆市规划局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前言为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根据《重庆市城乡规划事业“十一五”规划行动方案》的统一部署,《工业用地规划》编制组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借鉴了国家和其它省市的相关规划标准,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在广泛征求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等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有:1. 总则;2. 工业用地的定义与分类;3. 工业用地选址与布局;4. 工业用地规划标准;5. 工业园区规划标准;6. 工业企业的卫生防护距离;7. 名词解释。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0]87号文《关于印发〈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的要求,正文中用黑体字注明了本导则中涉及相关国家标准强制性条款内容。

本导则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提供给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单位地址:渝北区新牌坊新南路9号;邮编:401147),以便在今后修改时参考和吸纳。

本导则主编单位: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彭远翔、钱紫华目录1.总则12. 工业用地的定义与分类22.1 工业用地的定义22.2 工业用地的分类23. 工业用地选址与布局33.1 工业用地选址原则33.2 工业用地布局原则44. 工业用地规划标准64.1 总体标准64.2 工业用地的配套设施94.3 工业用地的道路104.4 工业用地的绿地105. 工业园区规划标准115.1 工业园区定义和布局形式115.2 一般标准115.3 工业园区配套设施的布局135.4 工业园区道路145.5 工业园区绿化组织145.6 高新技术园区的工业用地145.7 特色工业园区的工业用地156. 工业企业的卫生防护距离167. 名词解释20本导则用词说明21附:补充说明与参考文献221.总则1.0.1 为了加强对重庆市工业用地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技术指导,促进工业用地合理有序地开发建设,根据国家和重庆市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结合重庆市发展的实际,制订本导则。

重庆市“一区两群”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十四五”规划要点汇总补齐“两群”交通基础设施短板

重庆市“一区两群”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十四五”规划要点汇总补齐“两群”交通基础设施短板

重庆市“一区两群”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十四五”规划要点汇总补齐“两群”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推动“一区两群”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高质量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支撑做大做强主城都市区、做优做特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加快构建“一区”与“两群”间多方式复合型快速大通道,完善区群内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更高水平。

到2025年,规划投资约1530亿元,建设铁路450公里、高速公路1280公里,实施国省道改造4000公里。

一、推进主城都市区交通基础设施同城化打造“轨道上的主城都市区”。

坚持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加快推进主城新区至中心城区轨道快线和市域(郊)铁路建设,实现与中心城区轨道交通顺畅衔接,提升通勤交通水平。

大力实施中心城区城市轨道“850+”成网计划,优先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新区等片区轨道交通建设,推动东中西槽谷内部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构建“环射+纵横”融合的多层次城市轨道网络,加快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交通出行模式,构建城市发展格局主骨架。

扩容提质主城都市区干线公路快速通道。

加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融合发展,实施成渝高速公路加宽等射线高速公路扩能项目,加快推进渝长高速公路复线、渝蓉高速公路等中心城区高速公路进出城通道建设,推动高速公路与城市骨架快速路网一体衔接,缓解进出城拥堵。

充分利用主城都市区现有国省道通道走廊优势,按照一级公路标准完善主城都市区国省干线公路进出城通道,构建“十一射三联线”快速干线公路骨架网,力争先期启动实施中心城区东向至长寿至开州、南向至江津至綦江至万盛、西向至永川至荣昌、北向至北碚至合川等4条非收费公路快速物流通道440公里,构建中心城区至同城化城市、支点城市、桥头堡城市快速通道,实现中心城区至主城新区东南西北四向均有非收费公路快速物流通道连接,串联主城都市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和重要枢纽节点,支撑主城新区扩容提质,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二、补齐“两群”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建设渝东北生态绿色交通基础设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渝中区综合交通规划简本
(重点部分:道路、轨道、停车)
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一、渝中区交通发展研究
1.1 渝中与周边各区交通联系
通过跟踪手机信令,分析渝中区
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联系,识别区
域对外交通空间分布特点:
区内出行33%、区际67%左 右,区际高于区内
与相邻区域联系强度最高。 如江北、九龙坡、南岸。
大坪片区次支路分流通道规划 解放碑片区次支路分流通道规划
较场口、两路口 通远门、大坪医院门口
01
二、道路方案与措施
2.1 对外通道与滨江路利用规划
1. 10号线公轨两用桥 2. 凯旋路接明月路长江大桥 3. 菜袁路功能提升规划
4. 红岩村隧道接奥体匝道 5. 两江桥隧道接解放东路、陕西路匝道 6. 解放碑地下停车场环道连接道
与较远的区域联系较弱。如 大渡口、巴南、北碚等。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0%
33.6%
17.7% 14.7% 12.8% 7.0% 6.9% 4.5% 2.6% 0.2%
01
渝中 江北 九龙坡 南岸 沙坪坝 渝北 大渡口 巴南 北碚
43089(11.0%) 118654(30.2%)
机动化对外出行占据绝对比例
机动化对外出行:约43.7万人次,对外出行占比 94.2%;区内出行:约2.7万人次,区内出行占比 5.8%。
北部、西部、南部机动化需需求相对较小,约4.3万人次。
66696
69981
136677 (34.8%)
53947
64707
东京2000年出行分担率
其他, 4% 小汽车, 18%
公共交通, 78%
01
一、渝中区交通发展研究
小汽车15%
1.3 交通发展模式的选择
根据交通模型测试,小汽车(含出租车)出行比例 在15%、18%、20%下,道路饱和度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在小汽车比例达到15%的情况下,主要交通干道饱 和度较高。 为保证道路交通的顺畅运行,建议未来渝中小汽车 出行比例控制在15%。
凯旋路接明月路长江大桥
具体方案:双向4车道,次干道等级,跨江桥梁 正桥730米。
分流效果:高峰时段双向分流4021pcu/h。 功能定位:渝中与南坪组团间联系服务性通道。
01
二、道路方案与措施
2.1 对外通道与滨江路利用规划
菜袁路功能提升规划
具体方案:结合菜园坝枢纽地区综合改 造,分离菜袁路与长滨路,形成单独的 两条东西向骨干道路系统,双向6车道。
小汽车18%
步行 比例
小汽车(含 出租车)比

公共 交通 比例
主要干道高 峰平均饱和

主要干道高 峰平均运行
速度
桥梁高峰 平均饱和

桥梁高峰平 均运行速度
35
15
50 0.80
35
18
47 0.86
35
20
45 0.93
24.1 20.9 18.2
1.07 1.11 1.14
15.3 14.2 13.5
小汽车20%
01
一、渝中区交通发展研究
1.4 交通发展策略
道路网络发展策略
1、新增跨江通道,强化相邻组团服务 2、改善滨江通道利用效率,增加出入口 3、中心区利用地下空间,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4、突破地形限制,理顺纵向联系交通
轨道交通发展策略
1、优化渝中轨道网络布局,控制下半城轨道交通走廊 2、加强轨道交通对中央商务区的直接服务,利用轨道 交通建立中央商务区与空港的直接联系。 3、优化轨道交通站点步行衔接,改善轨道交通服务。
分流效果:高峰时段双向分 流5247pcu/h。
功能作用:提升菜园坝枢纽 交通集散能力,缓解现状交 通交织带来的拥堵。
南区路
分流效果图 01
二、道路方案与措施
2.1 对外通道与滨江路利用规划
红岩村隧道接奥体匝道
具体方案:新增红岩村接线匝道从友谊路穿出,匝长约1千米,车行道净宽7米。 分流效果:高峰时段分流车辆约900pcu/h。 功能作用:大坪南部片区、奥体片区可通过该匝道迅速对外疏散,分流地面路网交通压力。
新加坡2011年出行分担率
其他, 17% 小汽车, 27%
公共交通, 56%
纽约2010年出行分担率
小汽车, 4%
其他, 13%
公共交通, 83%
数据来源: ➢新加坡交通部Ministry of Transport ➢State of New York Transportation ➢东京都机动车管理局数据
10号线公轨两用桥
解放碑地下停车 场环道连接道
红岩村隧道接 奥体匝道
菜袁路功能提升规划
凯旋路接明月路 长江大桥
两江桥隧道接 解放东路、陕 西路匝道解放 碑地下停车场 环道连接道
既有规划横向通道
既有规划纵向通道 新增或优化对外通道 01 新增或连通纵向通道
二、道路方案与措施
2.1 对外通道与滨江路利用规划
10号线公轨两用桥
具体方案:双向4车道,次干道 等级,架空桥梁长约520米。
分流效果:高峰时段双向分流 4206pcu/h。
功能作用:渝中与江北组团间联 系的服务性通道,菜园坝枢纽的 重要集散通道。
分流效果图
观音桥
两路口
01
二、道路方案与措施
2.1 对外通道与滨江路利用规划
分流效果图
停车设施发展策略
1、适当增加停车供给弥补“历史欠账” 2、在停车供给和收费机制上体现时空差别
01
二、道路方案与措施
对外通道与滨江 路利用规划
次支道路分流系 统规划
重要道路节点堵 点改善规划
10号线公轨两用桥 凯旋路接明月路长江大桥 菜袁路功能提升规划 红岩村隧道接奥体匝道 两江桥隧道接解放东路、陕西路匝道 解放碑地下停车场环道连接道
一、渝中区交通发展研究
1.2 城市交通发展趋势
(1)出行总量快速增长,出行分布以“南北
延伸+东西扩展”,相邻组团出行为主
机动化出行总量增大
高峰小时机动化出行总量约46.4万人次,其中发生量 21万人次,吸引量25.4万人次。
朝天门、解放碑商圈、菜园坝火车站、化龙桥总部经济 区与大坪商圈成为交通强吸引区域。
94364 (24.0%)
60157
34207
23833 19256
01
一、渝中区交通发展研究
1.3 交通发展模式的选择
美洲、欧洲、亚洲等发达 城市发展经验告诉我们, 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出 行需求快速增长,公共交 通为主导的出行方式是支 撑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公共交通中随着轨道网络 化建设的加快,轨道交通 在公共交通的竞争优势将 得到突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