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汽车座椅系统-设计指南
载货汽车座椅设计指南

载货汽车座椅设计指南在设计载货汽车座椅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南。
1.舒适性:舒适的座椅设计对于长时间的驾驶很重要。
座椅应该提供适当的支撑,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感。
座椅的软垫应该具有足够的厚度和弹性,以提供舒适的坐姿。
座椅的背部还应该有适当的倾斜角度,以支持驾驶员的腰部。
2.调节性:座椅的调节性对于适应不同驾驶员的需求很重要。
座椅应该有多个调节位置,包括座椅高度、座椅倾斜角度和座椅前后调节等。
这样可以满足不同驾驶员的身高和体型需求,提供更好的驾驶体验。
3.安全性:座椅的安全性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座椅应该有适当的侧头枕和腰部支撑,以提供额外的安全保护。
座椅还应该有耐用的材料和结构,以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有效地保护驾驶员。
4.耐久性:座椅通常需要面对艰难的工作环境,因此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其耐久性。
座椅的材料应该具有抗污染、抗磨损和抗腐蚀的特性。
此外,座椅的结构和连接件应该足够坚固,以经受长时间的使用和震动。
5.易清洁:座椅应该易于清洁和维护。
座椅的材料应该能够抵抗污渍和液体的渗透。
此外,座椅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容易拆卸和清洗的因素,以便保持其整洁和卫生。
6.人体工程学:座椅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人体工程学原理,以确保其符合人体的自然曲线。
座椅的形状和轮廓应该与驾驶员的身体结构相匹配,以减轻压力点和疲劳感。
此外,座椅的辅助功能,如背部按摩和加热等,还可以提供额外的舒适性和健康益处。
综上所述,设计载货汽车座椅需要考虑舒适性、调节性、安全性、耐久性、易清洁性和人体工程学等因素。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指南,才能设计出符合驾驶员需求并提供良好体验的座椅。
汽车座椅的布置与设计

汽车座椅的布置与设计:打造舒适与美观并存的驾乘空间一、座椅布局合理性1. 空间最大化利用在汽车座椅布置与设计中,要考虑的是空间的最大化利用。
通过对座椅的合理布局,确保每位乘客都能享有充裕的腿部和头部空间,提升乘坐舒适度。
2. 功能区划分明确座椅布局应与车内功能区域划分相协调,如驾驶区、乘客区、储物区等,确保各区域功能明确,互不干扰。
二、座椅材质选择1. 舒适性材质座椅材质直接影响乘坐体验。
应选用透气性好、柔软度适中的材料,如高级皮质或透气织物,为乘客提供舒适的触感和支撑。
2. 耐用性与易清洁三、座椅人体工程学设计1. 符合人体曲线2. 调节功能座椅应具备多种调节功能,包括前后移动、座椅角度调整、头枕高度调节等,以适应不同身高和体型的乘客需求。
四、座椅安全性能1. 固定与保护座椅设计需确保在行车过程中的安全性,包括可靠的座椅固定系统和碰撞时对乘客的有效保护。
2. 安全配置配备安全带、安全气囊等安全配置,提高座椅的安全性。
安全配置的设计应与座椅布局相协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发挥最大作用。
五、座椅美观性1. 设计风格统一座椅设计风格应与车内整体设计风格保持一致,通过色彩、纹理、线条的搭配,营造出和谐统一的内饰氛围。
2. 细节装饰在座椅的边缘、缝线等细节处加入装饰元素,如对比色缝线、品牌标识等,提升座椅的整体美观性和品牌识别度。
六、座椅智能化集成1. 智能化调节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座椅可以集成更多智能化调节系统。
通过传感器和记忆功能,座椅能够自动调整到驾驶员或乘客的偏好位置,提供个性化体验。
2. 温度控制智能座椅配备的温度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乘客的需求和外界环境自动调节座椅温度,保持乘坐时的舒适度,特别是在极端气候条件下,这一功能尤为重要。
七、座椅健康考量1. 腰部支撑与保健考虑到长时间驾驶可能对腰部造成的压力,座椅设计应包括可调节的腰部支撑,以减轻腰部负担,预防腰肌劳损等健康问题。
2. 透气性与散热八、座椅环保理念1. 可持续材料在座椅材料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环保和可持续性。
汽车座椅设计402

人机参数指导设计
有了各种现实条件的约束,我们会发现:有时候,工业设计就是在 某个规定范围内,对设计元素按一定规则,进行排列和组合,而不 是肆意妄为的自我表达。
计设适舒
案例欣赏
舒适的座椅设计
谢谢欣赏
寝室成员:左宗虎 …
坐姿人体模板的性别和视图方向
人体数据可以确定操纵按钮,和车内活动空间有关的车体部位的位置 。
坐姿的脚蹬力
由于有座椅靠背的支撑,可以发挥较大的脚蹬操纵力,这对刹车, 油门。离合器等的设计,起了约束作用。
两种坐姿不同感受
椅 坐 a)
支姿 撑与 点座
b)
座椅主要参数与汽车空间
在接下来的设计中,都以这数据为基本框架。
解剖汽车座椅
任何座椅的第一功能,坐 它的运用环境是,汽车里
不影响 安全驾驶
第
二
功
能
驾驶操作舒适 坐着舒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机参数与设计关系
坐姿与功能尺寸...........
坐姿的脚蹬力
主要参数与汽车空间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座椅的功能尺寸
• 举例: • 中靠背座椅 • 的功能尺寸
2000年中国人 的平均尺寸
四种座椅靠背形式
对四种座椅靠背形式的分析。
高 靠 背
工作座椅的主要参数参考
视野分析
色觉视野:简称色视野: 白色最大,次之黄色,蓝色,红色, 绿色色视野最小。
人体数据可以规定仪表盘、后视镜和顶棚以及其他和视野有关 的车体部位。 “视野”又称“视场”,物理意义指眼固定注视一点时 ( 或通过仪器 ) 所能 看见的空间范围。
后排座椅系统设计指南

汽车座椅及安全带DMU设计指南(01 乘员舱 零部件布置篇)

后排安全 带卷器
5mm
后排安全带卷收器与C柱上护板间隙校核
后排安全带卷收器与C柱上护板间隙要求大于5mm, 避免干涉 后排安全带卷收器与后轮罩间隙要求大于10mm, 避免干涉 安全带锁扣与后排坐垫干涉量在3-6mm之间,使得 锁扣不晃动,且不影响装配。
后排安全便性。 注意选择合理的螺栓,套筒以及工具枪。
后排安全带卷收器与后轮罩间隙校核
3-6mm 后排安全锁扣与座椅坐垫距离校核
与周边件的间隙校核 1.前排座椅与CNSL的距离要求大于10mm, 运动件到静止件的距离要求大于10mm,以 防止摩擦产生异响,防止磨损座椅面料和 CNSL面板。
编制 :
更新日期 :
10mm
座椅运动包络与CNSL间隙 所属范围 : 总布置@ 乘员舱布置 设计指南
总布置 @ C-乘员舱 零部件布置校核 部分
10mm
安全带调节器与B柱钣金距离校核
安全带卷收器与B柱加强版距离校核
卷收器与B柱钣金距离要求大于10mm,避免与B柱干涉,装配困难。
编制 :
更新日期 :
所属范围 : 总布置@ 乘员舱布置 设计指南
总布置 @ C-乘员舱 零部件布置校核 部分
CH-VI-PL-OC-GUIDELINE-P2-001
卷收器安装校核
安全带下固定点工具枪操作空间校核
编制 :
更新日期 :
所属范围 : 总布置@ 乘员舱布置 设计指南
总布置 @ C-乘员舱 零部件布置校核 部分
CH-VI-PL-OC-GUIDELINE-P2-001
7–座椅系统
后排安全带校核 后排安全带校核一般校核与周边件的距离。
C柱上 护板
Page 7/50
输入数据:驾驶侧座椅,后排座椅,前后门护板,CNSL面板,地毯,B柱上下护板,C柱护板, 衣帽架,灭火器;
座椅设计指南

1设计思想1.1设计原则与设计流程(1)设计原则目前,我公司几乎所有车型的座椅均作为借用件或联合开发件开发,即整车厂只需确认前后排座椅的R点、造型、功能及安装方式等输入条件,座椅在车身上的安装位置,座椅涉及到的人机工程可行性分析和空间布置的可行性分析,而座椅骨架及座椅发泡设计、外造型的A面制作等均由供应商完成。
舒适性要求:1.meat to metal:50mm;2.中、后排750mm,前排750-800mm。
(2)设计流程1.2设计参数确认(1)确定座椅H点曲线,定义R点。
在正向设计中,座椅H点需要通过复杂的运算得出,国外也有很多公司是专门设计座椅H点。
实际H点在车身坐标系中位置的不同,针对不同百分位的驾驶员,统计出了一组H点曲线,该曲线表征了不同百分位驾驶员在适意驾驶姿势时,而我们说的座椅R点通常指的是最后位置的H点坐标。
但目前也有些汽车在定义R点后,将H点曲线在R点再向后延长一定的距离(一般为滑道1档距离),这样可以保证体格非常大的人也可以舒适的驾驶,下图为我公司A0车的H点曲线及所定义的R点,由图中可以看出我们定义的R点为最后位置的H点向前18.977mm处。
目前我公司采用的方式是在参考样车上将95%的假人摆到舒适位置以确定R点,通过R点在软件上做出H点曲线。
这在目前的车型开发中是可行的,而且可以节省很多开发费用和整改问题,但当我们自己正向开发车型时还是要回到正向开发座椅上来。
图一(2)确定座椅配置定义表我公司配置定义表主要参照参考样车来确定,同时考虑国内同类的竞争车型和未来发展趋势,再结合整车的售价确定的。
下表是A0车的座椅配置表,参考车型C1,国内竞争车型有QQ3,路宝,奔奔等,预计售价3.5-4.5万。
附表1是竞争车型的配置定义表。
表一(3)根据整车设计尺寸、配置定义表及参考样车确定座椅轮廓尺寸范围,前排座椅滑道行程,滑道角度,座椅安装方式,后排座椅翻转角度等。
注:座椅轮廓尺寸需满足国标法规,由其注意后排座椅长度≥人数×400mm1.3材料、加工要求座椅的材料主要分表皮材料、衬垫材料、骨架及弹簧元件材料及座椅靠背翻转的把手和前排座椅两侧护板材料。
汽车座椅相关设计参考资料

汽车座椅相关设计参考资料汽车座椅是汽车内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设计好的汽车座椅能够提供舒适的乘坐体验,并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护功能。
下面是一些汽车座椅相关设计的参考资料,包括座椅的舒适性、支持性、人体工程学等方面。
1.座椅舒适性:-座椅材料的选择:座椅材料应具有舒适、耐久、透气等特性。
常见的座椅材料有皮革、织物、人造革等,可以根据汽车的定位和消费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座椅填充物的选择:座椅填充物对于提供舒适性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填充物有海绵、记忆棉、弹簧等,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体型和偏好选择合适的填充物。
-座椅形状和设计:座椅的形状和设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如腰部支撑、头枕调节、座椅高度调节等。
这些设计可以使乘坐者在长途旅行中减少疲劳感。
2.座椅支持性:-腰部支撑:腰部支撑是座椅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通过腰部调节装置来调整腰部支撑的高度和角度,以适应不同身高和腰部曲率。
-头枕调节:头枕调节可以根据驾驶员和乘客的身高和坐姿来进行调整,以保证头部得到良好的支撑,减少颈椎疲劳。
-座椅高低调节:座椅高低调节可以根据驾驶员和乘客的身高和坐姿来进行调整,以保证膝盖位于离地面适宜的高度,保证驾驶者的观察角度和操作性。
-腿部支撑:座椅设计中应考虑到腿部支撑的舒适性,可以通过座椅坐垫的长度和坡度来实现腿部的支撑和放松。
3.人体工程学设计:-座椅角度:座椅角度应能够提供良好的坐姿支撑,并减少驾驶员和乘客长时间乘坐时的不适感。
-控制杆和按钮的位置:座椅上的控制杆和按钮应设计在方便驾驶员和乘客操作的位置,以减少驾驶员的注意力分散和操作负担。
-窗户和后视镜的位置:座椅设计中应考虑到驾驶员对窗户和后视镜的观察角度,以提高驾驶员的视线范围和安全性。
-座椅稳定性:座椅的稳定性对于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和舒适性至关重要。
座椅的结构和固定方式应经过充分的测试和验证,以确保其在碰撞和剧烈运动条件下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汽车座椅设计需要考虑到舒适性、支持性和人体工程学等因素。
汽车座椅系统设计指导书

1.3.2 座椅按照其形状来分,则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形式: 高靠背座椅:靠背上端达乘员头部的座椅。 中靠背座椅:靠背上端达乘员颈部的座椅。 低靠背座椅:靠背上端达乘员肩部以下的座椅。 长条座椅:坐垫靠背均为条形的供两人或多人乘坐的座椅。(图 2-1) 斗式座椅:一种根据坐姿稳定而成型的座椅。(图 2-2)
图 2-1
1.3.3 座椅按照其结构来分,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形式: 整体式座椅:坐垫、靠背、头枕为一整体的座椅。
···· 图 2-2
组合式座椅:坐垫为整体,靠背为单人式的多人座椅。(图 2-3)
图2-3 可调式座椅:可改变位置、角度或高度的座椅。 固定式座椅:固定在车身上,位置及角度不可调节的座椅。 电动座椅:由电力驱动调节位置、角度的座椅。 旋转式座椅:能整体旋转以改变乘坐方向的座椅。(图 2-4) 换向式座椅:靠背可向相反方向转换的座椅。(图 2-4) 折叠座椅:靠背与坐垫可折叠在一起的座椅。(图 2-4) 翻移式座椅:靠背、坐垫或整体可翻转的座椅。(图 2-4)
图 2-7
1.5 开发流程
1.6 座椅图逆2-向8 设计
图 2-9
1.6 座椅逆向设计
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是将实物转变为 CAD 模型相关的数字化技术、几
何模型重建技术等的统称。
1.6.1 计划
以 A13 座椅骨架为例。
A13 骨架阶段性数据计划
A13 骨架阶段性数据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要说明1.1座椅设计的基本要求现代轿车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运载工具,它已经是“人、汽车与环境”的组合体。
座椅作为汽车使用者的直接支承装置,在车厢部件中具有非同小可的重要性。
汽车座椅的主要功能是为驾驶者提供便于操纵、舒适、安全和不易疲劳的驾驶座位。
座椅设计时应同时满足以下几点基本要求:1.1.1具有良好的静态特性,即座椅的尺寸和形状应使人具有合适的坐姿,良好的体压分布,触感良好,并能调整尺寸与位置,以保证乘坐稳定、舒适,操作方便,视野良好;1.1.2有良好的动态特性,以缓和与衰减由车身传来的冲击和震动,以保证驾驶员能较长时间工作而不感到疲劳,乘客能感到乘坐舒适愉快;1.1.3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刚度与寿命,具有足够的安全性;1.1.4结构紧凑、外形与色彩应美观大方,与车身内饰相协调,并尽可能减轻质量、降低成本、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
1.2座椅的布置座椅布置要体现出人体工程学的要求。
座椅安装位置的尺寸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驾驶座椅是最关键的座椅。
它的基本要求是布置合理,操纵方便,即乘坐时驾驶者对方向盘、操纵杆和踏板的良好可及性。
驾驶座椅必须要有调节机构,以适应大部分人的身材(汽车工业中所应用的总范围在5%和95%之间,也就是包括了90%人群。
设计时一般取5%的女性及95%男性人体样板)。
驾驶座椅对方向盘、操纵杆和踏板的可及性决定了人体乘坐的姿势,姿势是由座椅的安排位置和形状设计所决定的。
驾驶者乘坐姿势不理想就容易疲劳甚至引起劳损。
因此,日本及欧美各大车厂设计驾驶座椅位置都有基本姿势、头部、肩部、手臂、腹部、腿部等活动空间的参考数据,不能随意设计。
另外座椅布置还应考虑座椅与周边部件的距离,即在座椅所有调节位置,座椅都应与周边部件保持适当距离,以免干涉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应考虑成员头部与顶棚距离,避免正常颠簸时成员头部与顶棚碰撞;还有两排座椅之间的距离也应根据不同的假人来设计,以保证成员的舒适坐姿。
1.3影响座椅舒适性的因素1.3.1适应腰曲弧线1.3.2靠背必须有正确的支撑点1.3.3正确的体压分布1.3.4保持人体躯干与大腿的舒适夹角1.4座椅的功能汽车座椅功能设置的特点,是根据人机工程学原理而设计座椅的舒适性,以及按不同身材的人而设置座椅的可调节性。
一般来说,座椅有如下功能:座椅前后调节、上下调节,靠背角度调节,头枕上下调节、角度调节,坐垫深度调节,靠背腰托支撑调节,座椅整体旋转(360度/180度),座椅折叠、翻转,等等。
座椅还可以加载其他装置,使乘坐更加舒适。
比如坐垫加热、靠背通风等,头枕还可以装备DVD显示屏,方便后排的乘客观看。
座椅调节可以是手动的,也可以是电动的。
若座椅是电动可调的,并且带电加热垫,那么在开发初期要确定电机和电加热垫相关参数。
若还有其他附加电器元件(如侧安全气囊、DVD显示屏、安全带等),需要及时和电器确定接插件型号,以及负载功率要求。
2.分类按位置分:座椅一般分为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前排座椅后排座椅按调节功能分:手动四向调节座椅(前后、靠背角度)、手动六向调节座椅(前后、上下、靠背角度)、手动八向调节座椅(前后、座椅前端上下、座椅后端上下、靠背角度)、电动六向调节座椅(前后、上下、靠背角度)、电动八向调节座椅(前后、座椅前端上下、座椅后端上下、靠背角度)等;按面料分为:针织面料座椅、织绒面料座椅、机织面料座椅、全真皮面料座椅、半真皮面料座椅等。
针织面料织绒面料机织面料全真皮面料 半真皮面 当然,按强调不分的不同,座椅还有其他许多分类方法。
3. 座椅零件构成汽车座椅一般由骨架、泡沫、面料和调节机构组成。
具体构成见下图: 3.1驾驶员座椅:⑹⑺⑻⑼⑽⑾ ⑿⒀⒁⒂⑴⑵⑶⑷⑸⑴调整滑道 ⑵座椅骨架 ⑶靠背弹簧 ⑷靠背泡沫 ⑸坐垫泡沫 ⑹靠背面料 ⑺坐垫面料 ⑻头枕骨架和头枕泡沫总成 ⑼头枕调节导轨 ⑽头枕面料 ⑾⑿调角器 ⒀调角器外护盖 ⒁调角器内护盖 ⒂调角器手柄护盖 ⒃座椅背板和网兜 ⒄ 电动按钮 ⒅ 升降手轮(19) 滑轨装饰盖3.2后排单人座椅:⒃⒄ ⒅ (19)⑺⑻⑼⑽⑾ ⑿⒀⒁⒂⑴ ⑵ ⑶⑷⑸⑹⑴座椅骨架 ⑵靠背骨架 ⑶坐垫骨架 ⑷头枕骨架泡沫总成 ⑸头枕调节导轨 ⑹头枕面料 ⑺外护板 ⑻内护板 ⑼ 靠背泡沫 ⑽ 坐垫泡沫 ⑾ 靠背面料 ⑿坐垫面料 ⒀调角器 ⒁ 翻折扣手和护盖 ⒂滑轨装饰盖 3.3后排双人座椅:⑴座椅骨架 ⑵坐垫泡沫 ⑶靠背泡沫 ⑷扶手泡沫和置物盒 ⑸扶手盖板 ⑹坐垫面料 ⑺靠背面料 ⑻扶手背板 ⑼头枕面料 ⑽左外护板 ⑾右护板 ⑿扶手侧护板 ⒀调角器 ⒁头枕骨架及泡沫总成 ⒂滑轨装饰盖⑴ ⑵ ⑶⑷⑸ ⑹⑺⑻ ⑼ ⑽⑾ ⑿ ⒀⒁ ⒂4.标准在中国汽车的强检中,座椅必须做以下四项强检试验:①车座椅系统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GB 15083-1994)②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GB 14167-93)③车座椅头枕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1550-1995)④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 8410-2006)座椅相关标准见表一:5.座椅设计应注意的问题5.1座椅设计时应满足不同市场的法规要求:5.1.1对于国内市场应满足国家标准:GB7258-2004、GB11550-1995、GB18986-2003、GB5083-1994、GB8410-2006、GB14167-1993等;5.2人机工程学5.2.1轿车座椅由座垫、靠背、头枕等组成,座面和靠背的外形曲线应与人体放松状态下的背部曲线相吻合,乘员入座后座椅的表面形状与体压分布能使乘员的肌肉处于最放松的状态,能支撑到腰椎部位,不会因血液循环不良而引起肢体麻木,长时间乘坐不易感到疲劳;5.2.3座椅应能保证乘员在舒适的坐姿下与操作部件有良好的可及性。
5.3座椅的主要尺寸(仅供参考)5.3.1 坐垫尺寸5.3.2 靠背尺寸1212.靠背最小宽度5.4座椅与周遍部件应有足够的间隙:5.4.1座椅固定点设计是否合理:表1 前座椅与车厢内其他零部件的最小间隙要求5.4.2 后座椅与车厢内其他零部件的最小间隙要求见表 2。
表2 后座椅与车厢内其他零部件的最小间隙要求5.4.3 图例说明5.4.3.1 如图1 所示,前座椅蒙皮轮廓和中央控制台之间的最小间隙为10mm,以避免前座椅前后滑动时与中央控制台干涉。
图1 前座椅蒙皮轮廓和中央控制台之间间隙5.4.3.2 如图2 所示,安全带附件和中央控制台之间的最小间隙为10mm,以避免前座椅前后滑动时安全带附件与中央控制台干涉。
图2 安全带附件和中央控制台之间间隙5.4.3.3 如图3 所示,无调节装置的前座椅蒙皮轮廓和前车门内饰板、中柱装饰板之间的最小间隙为10mm,以保证前座椅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图3 前座椅蒙皮轮廓和前车门内饰板、中柱装饰板之间间隙5.4.3.4 如图4 所示,前座椅蒙皮轮廓和门窗摇手等外露件之间的最小间隙为15mm,以保证前座椅有足够的翻转空间。
图4 前座椅蒙皮轮廓和门窗摇手等外露件之间间隙5.4.3.5 如图5 所示,手动前座椅位置调节装置和前车门内饰板、中柱装饰板的最小间隙为45mm,以保证乘员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图5手动前座椅位置调节装置和前车门内饰板、中柱装饰板的最小间隙5.4.3.6 如图6 所示,电动前座椅位置调节装置和前车门内饰板、中柱装饰板之间的最小间隙为40mm,以保证乘员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图6 电动前座椅位置调节装置和前车门内饰板、中柱装饰板之间的最小间隙5.4.3.7 如图7 所示,可折叠前座椅头枕的旋转弧和顶盖内饰板、遮阳板、活动车顶、风窗玻璃之间的最小间隙为10mm,头枕须调节至最高使用位置,以保证前座椅有足够的空间调节至所有设计位置。
图7可折叠前座椅头枕的旋转弧和顶盖内饰板、遮阳板、活动车顶、风窗玻璃之间的最小间隙5.4.3.8 如图8 所示,前座椅坐垫蒙皮轮廓和方向盘之间的最小间隙为170mm,此时方向盘和座椅均在设计位置。
图8前座椅坐垫蒙皮轮廓和方向盘之间的最小间隙5.4.3.9 如图9 所示,后座椅靠背蒙皮轮廓应与后柱装饰板、后轮罩无间隙贴合;可折叠后靠背蒙皮轮廓和门窗摇手等外露件之间的最小间隙为15mm,以保证后座椅靠背可以无障碍前后翻转。
图9后座椅靠背蒙皮轮廓应与后柱装饰板、后轮罩无间隙5.4.3.10 如图10 所示,分体式后靠背向前翻转,蒙皮轮廓和前座椅靠背、中央控制台之间的最小斜角间隙为10mm。
图10 分体式后靠背向前翻转,蒙皮轮廓和前座椅靠背、中央控制台之间的最小斜角间隙5.4.3.11 如图11 所示,后座椅靠背外轮廓和后隔板应无间隙贴合。
图11 后座椅靠背外轮廓和后隔板之间间隙5.4.3.12 如图12 所示,后座椅蒙皮轮廓和后车门内饰板、门窗摇手等之间的最小间隙为15mm。
图12后座椅蒙皮轮廓和后车门内饰板、门窗摇手等之间的最小间隙5.4.3.13 如图13 所示,后座椅座垫和后地板地毯应无间隙贴合,后座垫左右两侧尤其如此。
图13后座椅座垫和后地板地毯之间间隙6.未来发展趋势过去的轿车以交通为唯一目的,今天的轿车设计思想则倡导人与车的融合,座椅就是这个设计思想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现代轿车座椅涉及到电子学、人体工程学、工业设计学等方面的领域,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轿车座椅巳从一个简单的部件发展到一个比较复杂和精确程度要求比较高的部件。
现代轿车座椅从简单的手动4向调节到复杂的电动24向调节,功能越来越强大。
今后座椅的发展将更加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