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规范等183项行业标准

合集下载

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河流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2023最新

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河流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2023最新

目次1适用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点位布设与监测频次 (2)5监测方法 (3)6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4)7评价方法 (4)附录A(资料性附录)着生藻类监测方法 (7)附录B(资料性附录)底栖动物测定结果计算 (11)附录C(资料性附录)IBI指数评价方法 (12)附录D(资料性附录)水生生物评价分级参照值 (15)附录E(资料性附录)底栖动物BMWP科级记分列表 (16)附录F(资料性附录)底栖动物耐污值列表 (18)附录G(资料性附录)硅藻的指示值和敏感值列表 (26)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河流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河流(不包括河口)水生态监测中水生生物监测点位布设与监测频次、监测方法、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评价方法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河流的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HJ710.7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内陆水域鱼类HJ710.8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HJ1215水质浮游植物的测定滤膜-显微镜计数法HJ1216水质浮游植物的测定0.1ml计数框-显微镜计数法SC/T9102.3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第3部分:淡水SL/T793河湖健康评估技术导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可涉水河流wadeable river水深较浅,采样期内可以徒步安全通过监测河段并采集样品的溪流和小型河流。

3.2不可涉水河流non-wadeable river受水深或流速等因素限制,采样期内需要借助船只进入监测点位采集样品的河流。

3.3生境habitat生物出现在环境中的空间范围与环境条件总和,又称栖息地。

3.4参照状态reference condition区域内某一类型水体中,未受或几乎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状态,或现有最优状态,或历史数据所代表的状态,或修复后期望达到的状态,用于评估区域内同一类型其他水体的生态状态。

2024年新实施的环境标准

2024年新实施的环境标准

2024年新实施的环境标准
2024年新实施的环境标准包括但不限于:
1. 《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为统一规范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方法和指标体系,制定此标准。

适用于区域层面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技术进行陆域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工作。

所指区域包括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自然保护地、行政区域及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区域;所涉及生物多样性指标主要为生态系统、重要物种及相关生境,不涉及遗传多样性。

2.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固定样地的设置》:为规范我国植物多样性观测固定样地的建设工作,制定此标准。

规定了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固定样地设计、布设、标定、复位与改设等内容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3. 《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为防治生态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规范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
碳连续自动监测工作,制定此标准。

适用于采用热学-光学校正法或热学-光学衰减法的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最新最准确的信息,建议查询生态环境部官网或咨询相关人员。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84号——关于发布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的公告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84号——关于发布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的公告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84号——关于发布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12.28•【文号】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84号•【施行日期】2017.12.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84号关于发布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的公告为指导和规范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我部以《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2010年第27号公告)为基础,制定了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包括《县域陆生高等植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县域植被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县域陆生哺乳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县域鸟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县域两栖类和爬行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县域昆虫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县域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内陆鱼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内陆浮游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内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内陆周丛藻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现予发布。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臧春鑫、蔡蕾电话:(010)66556326、66556328传真:(010)66556593附件:1.县域陆生高等植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2.县域植被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3.县域陆生哺乳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4.县域鸟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5.县域两栖类和爬行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6.县域昆虫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7.县域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8.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9.内陆鱼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10.内陆浮游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11.内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12.内陆周丛藻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环境保护部2017年12月28日。

国家林业局公告2015年第6号——国家林业局批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等90项林业行业标准

国家林业局公告2015年第6号——国家林业局批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等90项林业行业标准

国家林业局公告2015年第6号——国家林业局批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等90项林业行业标准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局(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5.01.27
•【文号】国家林业局公告2015年第6号
•【施行日期】2015.05.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化
正文
国家林业局公告
2015年第6号
国家林业局批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等90项林业
行业标准
国家林业局批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等90项林业行业标准(见附件),自2015年5月1日起实施,现予以公布。

附件:《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等90项林业行业标准目录
国家林业局
2015年1月27日附件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等
90项林业行业标准目录。

ccaa森林管理体系

ccaa森林管理体系

ccaa森林管理体系
CCAA森林管理体系是指“森林认证和可持续管理”(Certification of Forests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的缩写。

这一体系旨在通过认证和管理森林资源,以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CCAA森林管理体系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护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从经济角度来看,CCAA森林管理体系旨在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满足人类对木材和其他森林产品的需求。

通过合理的管理和认证,森林资源可以持续地提供木材和其他产品,从而支持森林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并为经济做出贡献。

从生态角度来看,CCAA森林管理体系致力于保护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这包括维护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防止森林砍伐和破坏对生态系统的不可逆损害,以及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

从社会角度来看,CCAA森林管理体系旨在促进森林资源的公平和合理利用。

这包括尊重和保护当地社区的权益,确保他们从森林资源的利用中获益,促进社区参与森林管理的决策过程,以及维护
森林对于当地社区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总的来说,CCAA森林管理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和认证体系,旨在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保护和社会公平。

通过遵循CCAA标准和原则,森林管理者可以获得认证,证明其对森林资源的
负责管理,从而为全球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一类调查)国家林业局200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任务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是以掌握宏观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为目的,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为单位,利用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复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是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是反映全国和各省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监督检查各地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任务是定期、准确查清全国和各省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消长动态,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对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工作包括:1. 制定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计划、技术方案及操作细则;2. 完成样地设置、外业调查和辅助资料收集;3. 进行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的统计、分析和评价;4. 定期提供全国和各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5. 建立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

第二条调查内容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主要对象是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状况。

主要内容包括:1. 土地利用与覆盖:包括土地类型(地类)、植被类型的面积和分布;2. 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森林按起源、权属、龄组、林种、树种的面积和蓄积,生长量和消耗量及其动态变化;3. 生态状况:包括森林健康状况与生态功能,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土地沙化、荒漠化和湿地类型的面积和分布及其动态变化。

第三条调查周期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以省为单位,原则上每五年复查一次。

每年开展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省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安排。

要求当年开展复查,翌年第一季度向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上报复查成果。

第四条调查总体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要求以省为总体进行调查。

当森林资源分布及地形条件差异较大时,为提高抽样调查效率,可在一个省内划分若干个副总体,但所划分的副总体要保持相对稳定。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质量评估(HJ 1172—2021)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质量评估(HJ 1172—2021)

目次前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技术流程 (2)6 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指标与方法 (2)7 生态系统质量分级 (3)附录A(资料性附录)全国生态系统分类体系表 (4)附录B(规范性附录)遥感关键生态参数计算方法 (5)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全国生态状况定期遥感调查评估方案》(环办生态〔2019〕45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系统质量评估的总则、技术流程、指标与方法和生态系统质量分级等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与以下标准同属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HJ 1166—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67—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68—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69—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70—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格局评估》(HJ 1171—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HJ 1173—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问题评估》(HJ 1174—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HJ 1175—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数据质量控制与集成》(HJ 1176—2021);。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生态系统 第1部分:森林和林地(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生态系统 第1部分:森林和林地(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附件13《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生态系统第1部分:森林和林地(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标准编制组二〇二〇年九月目录1标准的编制思路 (1)2技术规范 (4)3国内外森林生态环境损害评估技术现状及实践 (5)3.1美国自然资源损害评估 (5)3.2国内森林生态系统相关调查监测技术规范 (10)3.3国内林业资产评估技术现状 (11)3.4国内外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技术现状 (12)3.5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实践基础 (14)4标准主要技术内容说明 (15)4.1适用范围 (15)4.2术语和定义 (15)4.3工作程序 (17)4.4鉴定评估准备 (17)4.5林地生态环境损害调查确认 (18)4.6林地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分析 (18)4.7林地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 (19)4.8林地生态环境损害恢复与价值量化 (19)4.9鉴定评估报告编制 (19)4.10林地生态环境恢复效果评估 (20)4.11附录 (20)5对实施本标准的建议 (20)6需要重点说明的问题 (21)1标准的编制思路(1)针对森林林地和其他林地提出全面评估和简易评估两条技术路线《森林指南》针对森林林地和其他林地生态环境损害的特点,分别设计了简易调查评估与全面调查评估两条技术路线,重点对林地损害调查方法、基线确定原则与方法、损害量化评估等技术环节进行详细介绍,为林地生态环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害的鉴定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由于《森林法》关于森林的定义很宽泛,《森林指南》为了区分简易调查评估和全面调查评估的适用对象,规定了“森林林地”和“其他林地”两个概念,其中,森林林地指划定为县级及以上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以及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竹林和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林地,其他林地指除森林林地规定以外的林地,包括小规模的片状的林地、农田林网以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地等。

《森林指南》工作程序沿用了《总纲》规定的7个阶段:鉴定评估准备、损害调查确认、因果关系分析、损害实物量化、损害价值量化、评估报告编制及恢复效果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附件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规范》等183项行业标准目录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代替标准号 1 LY/T 2241-2014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规范 2 LY/T 2242-2014 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3 LY/T 2243-2014 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种管理规范 4 LY/T 2244.1-2014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1部分:野生植物保护 5 LY/T 2244.2-2014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2部分:植被保护 6 LY/T 2244.3-2014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3部分:景观保护 7 LY/T 2245-2014 森林火灾隐患评价标准 8 LY/T 2246-2014 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和管理规范 9 LY/T 2247-2014 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技术规程 10 LY/T 2248-2014 中国主要栽培珍贵用材树种 11 LY/T 2249-2014 森林群落结构监测规范 12 LY/T 2250-2014 森林土壤调查技术规程 13 LY/T 2251-2014 林业科普基地评选规范 14 LY/T 2252-2014 碳汇造林技术规程 15 LY/T 2253-2014 造林项目碳汇计量监测指南 16 LY/T 2254-2014 亚湿润干旱区沙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 2 —

17 LY/T 2255-2014 西南干热干旱河谷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18 LY/T 2256-2014 防护林分类 19 LY/T 2257-2014 防护林术语 20 LY/T 2258-2014 立木生物量建模方法技术规程 21 LY/T 2259-2014 立木生物量建模样本采集技术规程 22 LY/T 2260-2014 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 油松 23 LY/T 2261-2014 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 湿地松 24 LY/T 2262-2014 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 云南松 25 LY/T 2263-2014 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 马尾松 26 LY/T 2264-2014 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 杉木 27 LY/T 2265-2014 林业信息术语 28 LY/T 2266-2014 林业信息元数据 29 LY/T 2267-2014 林业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范 30 LY/T 2268-2014 林业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框架 31 LY/T 2269-2014 林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框架 32 LY/T 2270-2014 林木良种数据库建设规范 33 LY/T 2271-2014 造林树种与造林模式数据库结构规范 34 LY/T 2272-2014 中国森林认证 人工林经营 35 LY/T 2273-2014 中国森林认证 非木质林产品经营 36 LY/T 2274-2014 中国森林认证 非木质林产品认证审核导则 37 LY/T 2275-2014 中国森林认证 竹林经营 — 3 —

38 LY/T 2276-2014 中国森林认证 竹林经营认证审核导则 39 LY/T 2277-2014 中国森林认证 森林公园生态环境服务 40 LY/T 2278-2014 中国森林认证 森林公园生态环境服务审核导则 41 LY/T 2279-2014 中国森林认证 生产经营性珍贵濒危野生动物 饲养管理 42 LY/T 1878-2014 中国森林认证 森林经营认证审核导则 LY/T 1878-2010 43 LY/T 2280-2014 中国森林认证 森林经营操作指南 44 LY/T 2281-2014 中国森林认证 产销监管认证审核导则 45 LY/T 2282-2014 中国森林认证 产销监管链操作指南 46 LY/T 2283-201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 栾树属 47 LY/T 2284-201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 桦木属 48 LY/T 2285-201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槐属 49 LY/T 2286-201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 梓树属 50 LY/T 2287-201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 沙棘 51 LY/T 2288-201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 卫矛属 52 LY/T 2289-201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档案 53 LY/T 2290-2014 林木种苗标签 54 LY/T 1343-2014 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 LY/T 1343-1999 55 LY/T 2291-2014 落叶松温室容器育苗技术规程 — 4 —

56 LY/T 2292-2014 南方红豆杉育苗技术规程 57 LY/T 2293-2014 光皮树育苗技术规程 58 LY/T 2294-2014 红叶石楠扦插繁殖技术规程 59 LY/T 2295-2014 白刺播种育苗技术规程 60 LY/T 2296-2014 山生柳扦插育苗技术规程 61 LY/T 2297-2014 铅笔柏播种育苗技术规程 62 LY/T 2298-2014 油橄榄扦插育苗技术规程 63 LY/T 2299-2014 树莓苗木质量等级 64 LY/T 2300-2014 沉水樟育苗技术规程 65 LY/T 2301-2014 云实育苗技术规程 66 LY/T 2302-2014 东方杉嫩枝扦插技术规程 67 LY/T 2303-2014 桂花苗木质量分级 68 LY/T 2304-2014 灯台树播种育苗技术规程 69 LY/T 2305-2014 油茶品种微卫星标记鉴别技术规程 70 LY/T 2306-2014 中华金叶榆苗木培育技术规程 71 LY/T 2307-2014 侧柏容器育苗技术规程 72 LY/T 2308-2014 麻疯树采穗圃营建技术规程 73 LY/T 2309-2014 麻疯树育苗技术规程 74 LY/T 2310-2014 麻栎育苗和造林技术规程 75 LY/T 2311-2014 青钱柳播种育苗技术规程 76 LY/T 2312-2014 天竺桂育苗技术规程 — 5 —

77 LY/T 2313-2014 红桤木育苗技术规程 78 LY/T 2314-2014 油茶容器育苗技术规程 79 LY/T 2315-2014 薄壳山核桃实生苗培育技术规程 80 LY/T 2316-2014 绿化植物废弃物处置和应用技术规范 81 LY/T 2317-2014 观光果园总体设计规范 82 LY/T 2318-2014 腊梅栽培技术规程 83 LY/T 2319-2014 竹芋盆栽生产技术规程 84 LY/T 2320-2014 四季秋海棠无土栽培技术规程 85 LY/T 2321-2014 腊梅切花生产技术规程 86 LY/T 2322-2014 八仙花切花生产技术规程 87 LY/T 2323-2014 花果兼用梅栽培技术规程 88 LY/T 2324-2014 梅花切花设施生产技术规程 89 LY/T 2325-2014 芍药切花露地生产技术规程 90 LY/T 2326-2014 云南松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91 LY/T 2327-2014 枳壳培育技术规程 92 LY/T 2328-2014 木荷防火林带营建技术规程 93 LY/T 2329-2014 油茶嫁接技术规程 94 LY/T 2330-2014 紫丁香繁殖与栽培技术规程 95 LY/T 2331-2014 伯乐树培育技术规程 96 LY/T 2332-2014 观光木培育技术规程 97 LY/T 2333-2014 喜树栽培技术规程 — 6 —

98 LY/T 2334-2014 吴茱萸栽培技术规程 99 LY/T 2335-2014 鹅掌楸栽培技术规程 100 LY/T 2336-2014 天竺桂造林技术规程 101 LY/T 2337-2014 毛竹笋栽培技术规程 102 LY/T 1834-2014 早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LY/T 1834-2009 103 LY/T 2338-2014 麻竹栽培技术规程 104 LY/T 2339-2014 核桃楸培育技术规程 105 LY/T 2340-2014 西伯利亚杏杏仁质量等级 106 LY/T 2341-2014 干果生产现场检测技术 107 LY/T 2342-2014 苦竹鲜笋 108 LY/T 1678-2014 食用林产品产地环境通用要求 LY/T 1678-2006 109 LY/T 2343-2014 青梅生产技术规程 110 LY/T 2344-2014 泡核桃栽培技术规程 111 LY/T 2345-2014 城市主要绿化竹种苗木等级 112 LY/T 2346-2014 竹秆锈病诊断剂防治技术规程 113 LY/T 2347-2014 刚竹属DNA扩散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析方法 114 LY/T 2348-2014 油茶苗木产地检疫规程 115 LY/T 2349-2014 云杉八齿小蠹防治技术规程

116 LY/T 2350-2014 松褐天牛携带松材线虫的PCR检测技术规范 117 LY/T 2351-2014 3%氯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剂安全使用技术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