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并分析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附答案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摘要:儒家的义利观与西方的社会规范伦理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德性伦理,致力于人性的自我完善。
本文以《论语》为中心,探讨和分析孔子义利观的基本内涵: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以义为利。
“见利思义”阐述的是优先性的原则,它要求主体在面对物质利益时要优先考虑是否符合道义;“义然后取”规定了主体可以获取的“利”,肯定了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以义为利”是一种超越,孔子不仅将“义”与“利”纳入到个体修身的视域中,还将其纳入到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中,主张统治者要引导民众按照道义的要求,追求物质利益,要求统治者发展国之大利。
关键词:孔子;义利观;论语作者简介:张玉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8)03-0070-04儒家的义利观,即正义伦理与西方的社会规范伦理有着本质区别,它是建立在人的内在德性之上的,是一种德性伦理。
它不以满足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至善为最终追求,即致力于人性的自我完善。
“义”即儒家的正义观。
它不是一个空洞的道德律令与伦理规范,它有实际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处理社会利益关系。
“义利之辩”是儒家十分重要的问题,朱熹就曾明确指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
[ ]同时,“义利之辩”大概也是近代以来受到中国思想文化界误解最多、最为集中的问题之一。
[2]“利”本意是用刀收割庄稼,指用农具进行的一种生产性活动。
伦理学意义中的“利”主要有三层内涵:第一是泛言有利;第二是公利,实际上就是“义”的内涵;第三是私利、小利。
与“义”相对的“利”,即一己之利。
“义”本意是执干戈以保卫财产。
“义”产生于对“利”的调节,主要指行为的正当或适宜。
本文以《论语》为中心,探讨和分析孔子义利观的基本内涵,包括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以义为利三方面。
一、见利思义孔子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
他主张主体在面对物质利益时,要优先考虑其是否正当的问题,要将道义摆在第一位,即“见利思义”。
孔子的义以生利的思想浅析

孔子的义以生利的思想浅析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孔子就是中国的一位伟大的文化大师。
孔子的理论里包括了他的政治主张、经济主张、治世主张等等。
其中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
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关键词:义利义以生利目前国内学者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研究较多,并且国内学者和部分国外学者把孔子的义利思想总结为“重义轻利”,这也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但笔者不这么认为,笔者承认孔子的整体思想比较重视道德或者“仁义”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引导作用,但是对于孔子的义利思想,笔者认为其核心是“义以生利”,是主张“义”与“利”并重的。
虽然有人统计过,在《论语》中对“义”的论述有24处,对“利”的论述只有10处,笔者认为只是站在其所代表的阶级立场上,主张“仁义”治国,所以孔子对“义”的论述比较多,而对“利”的论述比较少。
或者说孔子的整体思想理论比较重视“仁义”。
但是在义利关系上,孔子的态度很明确,不仅重“义”,而且重“利”。
孔子的“义以生利”思想大致如下:一、承认个人私利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指出“富”与“贵”是人人所想要追求的东西,同理,贫贱也是人人想要摒弃和讨厌的东西.。
《荀子?荣辱》中说“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 。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恶害,是人之生而有也” 。
从中可以看出:对荣誉、利益的追求是每个人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都会有的,人们对“食”、“暖”、“息”、“利”等的需要也是天生随之而来的,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虽然孔子也说过“放于利而行,多怨” ,认为人们对利的追求会造成人和人之间的怨恨和矛盾,造成社会的动乱,所以他主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也就是说尽量的不言利,就不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误会与矛盾了。
新考纲高考系列 论语探究题汇编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工艺美术学校高三语文高考系列论语探究题汇编(钟)一、(杭州市二模)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以道作人君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①。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道德经》)注:①好还:容易得到报应。
23、孔子和老子共同的治国主张是什么?(1分)24、简析孔子与老子在论“道”上的差异。
(4分)答案:23、以德治国(1分)24、孔子反对刑罚,主张为政者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领、教化百姓,强调了为政者的德化作用;老子认为,人君要用道来领导百姓,不以兵力称强,否则就必然得到报应,强调的是用兵的危害。
(4分,各2分。
意思符合即可)二、(金华十校)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韩非子:“富贵者,人臣之大利也。
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
”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23、请用简明的语言说明孔子的义利观。
(2分)24、请简要分析孔子、韩非子、董仲舒的义利观有何不同。
(3分)答案:23、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
24、韩非子过分强调富贵功利对人进取之心的激励;董仲舒只强调“义”“的重要性,而完全排斥“利”的合理性(1分);孔子的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1分)。
三、(绍兴市2012年高三教学质量调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
(5分)(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义利之辩

义利之辩儒家主张义重于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首先提出义与利的分别,并把追求义还是追求利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认为一个真诚的君子应以义为原则,依照礼的要求去实行它,用谦虚的语言去表述它,,以诚实的态度去完成它,这才是仁义的君子,而那种:“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之人,则不足以称为君子。
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利,他曾说过:“因民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孔子反对的是只追求个人的私利,要求君子“见得思义”。
如果利不符合道义的要求,就应不顾个人利害、得失、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之生命,舍利而取义。
儒家思想中,义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利的追求与获取,不仅要受义的制约,必要的时候,因义而要放弃利,这就是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墨家主张义利统一。
墨家代表了下层手工劳动者的愿望和利益,对人的基本利益持充分肯定的态度。
在他们看来,义与利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截然分割,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仁爱,互利互惠。
墨子是作为功利主义者与儒家“罕言利”、“何必曰利”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道路。
他认为“义,利也”。
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利,“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相互的和谐团结协作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认为“公利即义。
”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全社会人民的普遍利益才是义,义与利是统一的,并以此作为自己义利观的主题法家主张重利轻义。
法家甚至直接表明不重“义”而重“利”,推行以法治利的管理方式。
法家讲的“利”主要是政治功利及经济实利。
法家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使国强民富,天下太平。
而要达到国强民富的目的,就必须“明法审令”,实行法制,以法为师,以法为本,以法为教。
道家却主张义利俱轻,主张放弃名利,远离物欲,在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中逍遥自在、淳朴自然地生活。
老子的义利观一直被概括为“义利双弃”或者“绝利弃义”,在这种思想中老子主张抛弃那些只有道德之名面无道德之实的“义”和只追求个人功名利禄的“利”,而提出了“善利万物”、“以百姓之心为心”等明显具有重义思想的主张;但是老子并不否定个人的正当欲望,他主张“实其腹”,“强其骨”,并由此逐渐过度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局,乐其俗。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1.儒家所谓的“礼”是建立在_____的基础之上的,礼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分)2.根据以上文段,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6分)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7)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3.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____________(请用四字成语概括)。
(2分)4.综合上面两章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
(6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019浙江高考《论语》题选

2013浙江高考复习:《论语》选读(精选试题)一、(2012·绍兴模拟)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1)原思之为宰①,与之粟九百,辞(原思嫌多咯)。
子曰:“毋!以为②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注】①原思:孔子的弟子。
为宰:在孔子家中任总管,当在孔子为鲁司寇时。
②为:给。
(2)子华①使②于齐,冉子为其(指赤之母)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③。
”请益。
曰:“与之庾④。
”冉子与之(赤母)五秉⑤。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子应该接济困难户而不是让富人更多)”(《论语·雍也》)【注】①子华:即公西赤。
②使:为孔子出使。
③釜:六斗四升。
④庾:二斗四升。
⑤秉:一百六十斗。
1.“毋!以为尔邻里乡党乎”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品质?(1分)2.结合选文,请简要评析孔子对待财富分配问题的态度。
(4分)【解析】第1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儒家主张“仁爱”,孔子反对原思的做法,主张“以为尔邻里乡党”,恰好表现了他的仁爱之心。
第2题考查对儒家思想的分析评价,答题时立足选段内容,还要知人论世,联系孔子的思想。
答案:1.公正无私、仁爱。
2.孔子对财富分配的态度是合情合礼的,合乎他的义利观。
孔子认为,公西赤家境富有,不应该多给;而给原思的是他的劳动所得,合乎礼义(是“以其道得之”也)。
孔子还认为财富应该“周急不继富”,体现了他的仁爱思想。
可见孔子在财富分配问题上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遵守礼义(与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之“均”――“各得其分”(朱熹释)是一脉相承的,“各得其分”也即是一种符合礼义的财物分配形式),充满辩证。
二、(2012·金华模拟)阅读下面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甲: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孔子的“义利观”及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论孔子的“义利观”及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孔子的“义利观”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智慧,不能简单地把孔子的“义利观”归结为“重义轻利,义利对立”。
本文从七个方面分析了孔子“义利观”中所蕴含的智慧,包括“认可私利是人之所欲”、“义以为上”、“重视民利”、“见利思义”、“义以生利”等等,这些智慧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将大有裨益。
标签:孔子义利义利观现代企业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经营目标、宗旨和方向归根到底要由企业的价值观来决定,企业的价值观是现代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
IBM总裁托马斯·沃森曾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最重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这是一切经营政策和行为的前提。
”他强调说“一个组织的基本哲学观念对它的经营成果的影响,要远比技术力量、经济资源、组织结果、创新和选择时机这类因素大得多。
” 而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应该是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企业是赢利组织,赚钱赢利是理所应当的,但从如何赚钱,即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亦即如何处理社会功利和企业利益的关系上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者价值理念的不同。
不同的价值理念决定和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目的、经营准则和经营机制。
对于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我们古人有过丰富的概说,孔子的“义利观”中就蕴含高超的智慧,探究这些思想,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将大有裨益。
一、孔子的“义利观”思想孔子的“义利观”中包含着丰富而高超的智慧,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孔子的“义利观”归结为“义利对立、重义轻利”。
仔细研究孔子对于“义”与“利”的看法,本文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为私利是人之所欲。
我们知道,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时候,人们都不可能完全排斥物质利益。
孔子对此也是认可的。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孔孟的义利观

孔孟的义利观义利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价值关系。
义利观则是人们对义利关系的理论抽象和概括。
历史上不同学派的思想家,有着各具特色的义利观。
所谓"义",古人解释很多,涵义较广,它既是指高尚的道德准则,又是指处理君臣关系、国家与人民关系的政治准则,它还是一种远大的社会理想。
所谓"利",则泛指一切物质利益、经济利益。
它包括"公利"和"私利"两大类。
义利观所谓的利,主要指私利而言。
在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中,义利观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有些学者将孔孟义利观的基本思想简单概括为"重义轻利",并从当今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对其颇有微词。
笔者以为,所谓"重义轻利"四字,不足以全面反映孔孟义利观的思想特征,也不利于今人对孔孟思想的批判继承。
本文兹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略抒浅见,以就教于读者。
孔孟"重义",是不争的事实,已为古今学者所普遍认同。
而说他们"轻利",则是一个需要商讨的问题。
人们多认为孔子和孟子谈"义"多而谈"利"很少,常引孔门弟子之语"子罕言利"、孟子之语"王何必曰利"为证,并由此认定孔孟轻视物质利益。
表面看来,关于孔孟明确谈论"利"的记载的确不多,但是,他们都曾多次直接或间接地谈论过与物质利益有关的问题,表现出他们对谋求物质利益、获取财富的重视。
仅就《论语》、《孟子》等书的记载看,孔孟涉及到经济利益的言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反映了他们对追求物质利益的态度。
其一,主张善人、仁人、好礼之人皆应富有。
孔子常引《周书•武成》之言"周有大赉,善人是富"教导学生。
他还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孔子曾对颜渊说:"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并分析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附答案)
概括并分析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附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
父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
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
而况无父子之泽②乎?(《韩非子》)
【注】①怀衽:怀抱。②泽:恩惠。
23.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
“义利观”。(2分)
孔子:
韩非子:
24.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3分)
参考答案:
23.孔子:重义并不排斥利。韩非子:只重利完全
排斥义。(2分)
[评分标准]2分。答对一方面得1分。
24.孔子注重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主张见
利思义(获利应以守义为前提),反对见利忘义。韩非认
为每个人都是为了追逐利,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没有
义。理想的义利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孔子的观点应该
提倡;韩非子观点完全是功利主义,否定了道德和文化
教育,使人们争名夺利,给社会带来危害,不足取。
[评分标准]3分。3个要点各1分,大意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