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并分析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附答案)
谈孔子的义利观

谈孔子的义利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的“义”、“利”观念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一观念的阐述对于当代社会和个人的生活仍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围绕孔子的义利观展开论述,探讨其内涵、现实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我们来谈谈孔子对于义利的理解。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折射出孔子对义利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孔子看来,义与利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义是指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道德规范的行为,而利则是指个人和社会的实际利益。
孔子认为,只有以道德为基础,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稳定,实现个人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孔子在论述义利观的时候,强调了以德为政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政府或者一个社会应该以德行来治理,只有以德为本,才能带来长久的欣欣向荣。
孔子主张通过培养人民的德性来使国家兴盛,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生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有因为环境造成了人们的道德败坏。
孔子提倡以道德教化人民,让他们从内心发出善良的行为,这样才能使得国家兴盛。
在孔子看来,只有以德行为基础,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长远和稳定。
在孔子的义利观中,也提到了在利益与道德之间的选择。
他认为,人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必须要考虑道德的约束。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说,有道德修养的人将把义视为最高追求,而道德淡薄的人则将利看得更加重要。
孔子认为,只有抛弃私利,遵循道义,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对义利观的阐述虽然深刻,但却不是一成不变的。
他同时也强调了在不同情况下对义利的灵活运用。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张挞而舍葱兮。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时候为了大局的利益,可以牺牲一些小的利益。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利益的权衡和取舍的思考。
孔子并不是要求人们完全否定个人利益,而是要求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要考虑整体的利益,做合理的取舍。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1.儒家所谓的“礼”是建立在_____的基础之上的,礼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分)2.根据以上文段,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6分)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7)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3.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____________(请用四字成语概括)。
(2分)4.综合上面两章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
(6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影响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影响孔子的义利观及其影响道德的根本问题是义利观的问题。
对义利的态度和取舍是检验道德的最终标准。
人的一生总是在义利取舍的矛盾中艰难痛苦地选择。
有唯利是图者,有见利忘义者,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者,有舍生取义者。
以致言论亿兆,故事万千。
作为伦理道德大师孔子,对义利也有其独到的见解。
一、义包括道义和义务两个内容孔子师徒认为义首先包涵道义的意思,他说:“行义以达其道”(《论语》§16.11),他的徒弟子夏则说:“信近于义”(§1.13),意思都是指人要讲道理、守信用,这便是道义、义。
孔子认为义其次应包涵义务的意思,他的高徒子路曾说:“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18.7),孔子没有反对,这显然把义指为君、臣、民三者之间役使和效劳的关系,即义务。
孔子认为义是人行动的最高规范,他说:“君子义以为上”(§17.21),又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意思是君子处世,无可无不可,要以义为规范准绳。
孔子要求人们“见利思义”(§14.12),“见得思义”(§16.10)。
孔子希望明智的君子们要“务民之义”(§6.22),意思是领导人民走向义。
孔子认为以身作则是“务民之义”的好方法,他说:“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13.4)。
孔子认为义是维持君臣民关系的法宝,他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7.21),子路秉承孔子的教诲,也曾说:“不仕无义”(§18.7),意思是说,不为帝王当官做事是不义的。
孔子对义的论述,成了千古名言,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
这些豪言壮语激励着历代忠义之士,或高风亮节,安贫乐道;或慷慨为国,视死如归。
二、利民惠民我不贪利孔子认为利虽然人人需求,但如果放纵地追求利就招致怨恨,他说:“放于利而行,多怨”(§4.12)。
2019浙江高考《论语》题选

2013浙江高考复习:《论语》选读(精选试题)一、(2012·绍兴模拟)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1)原思之为宰①,与之粟九百,辞(原思嫌多咯)。
子曰:“毋!以为②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注】①原思:孔子的弟子。
为宰:在孔子家中任总管,当在孔子为鲁司寇时。
②为:给。
(2)子华①使②于齐,冉子为其(指赤之母)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③。
”请益。
曰:“与之庾④。
”冉子与之(赤母)五秉⑤。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子应该接济困难户而不是让富人更多)”(《论语·雍也》)【注】①子华:即公西赤。
②使:为孔子出使。
③釜:六斗四升。
④庾:二斗四升。
⑤秉:一百六十斗。
1.“毋!以为尔邻里乡党乎”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品质?(1分)2.结合选文,请简要评析孔子对待财富分配问题的态度。
(4分)【解析】第1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儒家主张“仁爱”,孔子反对原思的做法,主张“以为尔邻里乡党”,恰好表现了他的仁爱之心。
第2题考查对儒家思想的分析评价,答题时立足选段内容,还要知人论世,联系孔子的思想。
答案:1.公正无私、仁爱。
2.孔子对财富分配的态度是合情合礼的,合乎他的义利观。
孔子认为,公西赤家境富有,不应该多给;而给原思的是他的劳动所得,合乎礼义(是“以其道得之”也)。
孔子还认为财富应该“周急不继富”,体现了他的仁爱思想。
可见孔子在财富分配问题上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遵守礼义(与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之“均”――“各得其分”(朱熹释)是一脉相承的,“各得其分”也即是一种符合礼义的财物分配形式),充满辩证。
二、(2012·金华模拟)阅读下面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甲: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

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阅读答案
翻译译文试题
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至亲也,利所加也。
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
(《韩非子》)
从上面三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孔子:重义轻利(利是人们的追求,小人沉溺其中,君子取之有道)。
韩非子:重利轻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
孔子说:“富和贵,是人所想要的啊;不用他的道得到它,不要。
”
医生善于吮吸人的伤口,嘴里含着人的血液,并不是因为有骨肉亲情,是为利益所驱使。
因此造车的人制造车,就希望人们富有、地位尊贵;木工制造棺材,就希望人们
早夭、死亡。
(这)并不是因为造车的人仁爱而木工邪恶。
名著阅读百题精练【含答案解析,91-100】

名著阅读百题精练【含答案解析,91-100】91.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材料一: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材料二: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
(2分)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仁”的各自看法。
(4分)参考答案1.自暴者:诋毁礼义。
自弃者: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
2.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离开了仁这个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实施礼和乐,礼和乐的意义也会丧失。
孟子认为仁是人最安适的住所,是人的归依,人要拥有仁,否则是可悲的。
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对礼仪能怎么样呢?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注意:如……何?奈……何?属于古代汉语中的固定格式,一般应该翻译成:对……怎么样?把……怎么办?)材料二:孟子说:“自己糟蹋自己的人,不能跟他有说什么;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跟他做什么。
出言如果就诋毁礼义,这就叫做叫自己糟蹋自己。
自认为不能居仁心,行正义,就叫做自己抛弃自己。
仁,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
把最安适的住宅空起来不去住,把最正确的大道舍弃在一边不去走。
这可真是悲哀啊!”92.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许攸出,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遂欲拔剑自刎。
左右夺剑劝曰:“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纳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
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只这两句言语,点醒许攸;于是许攸径投曹操。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许攸背弃袁绍的原因有哪些?他投奔曹操后献上了什么计策?参考答案许攸背弃袁绍的原因有:许攸建议袁绍袭击许昌,未被采纳;(1分)审配向袁绍告发许攸,说他滥受民间财物,并且让子侄辈向百姓多征税,中饱私囊,他为这事遭受袁绍斥责。
推荐高二语文暑假作业:选修诸子散文阅读韩非子选读 含解析

《韩非子》选读看一看一、《韩非子》解读法家对古代中国政治的影响,可能仅次于儒家,有些方面甚或在儒家之上。
而韩非子则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的集权理论由于在实践中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学术界也常常受到后世的批评,然而,如果我们因此就否定他的学术思想价值,那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如果排除这种偏见,我们就会发现,在他的著作中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即使他的法治理论中也有不少合理因素。
首先,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儒家的德治的……法治较之德治进步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其次,韩非的法治思想虽然有明显的专制的成分,但是相对于国君以外的人而言,他的‘法不阿贵’的主张却使国人在某种程度上享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韩非虽然主张法专制,但他仍然继承前辈管仲、商鞅等人的思想,认为君王也要守法……当然,在这方面他的主张并不明白彻底……。
韩非的学术思想虽然具有强烈的政治实用性,然而,由于他的许多主张是在批判地吸收其他思想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来的,这就使得韩非的学术思想具有独特的价值。
尤其是在方法论上,韩非子有明显的贡献……”想一想1.韩非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反对“法先王”,其精神实质是什么?练一练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5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此俱出父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
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②乎?(《韩非子》)【注】①怀衽:怀抱。
②泽:恩惠。
(1)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2分)(2)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
(3分)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3.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培优新方案精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 Word版含解析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墨子·非乐上》)(1)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其“仁”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发展为思想,他被后人称为“”。
(2分)参考答案:仁政亚圣(每空1分)(2)结合材料,谈谈儒家和墨家义利观的区别。
(4分)答:参考答案:儒家重义轻利,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墨家贵义尚利,认为应兼顾两者。
(每点2分)参考译文: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晓得的是利。
王!何必讲利?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
将以此为天下的准则: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材料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材料二: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1)在孔子看来,修身的最终目的是。
(1分)解析:根据第二则材料中孔子最后的回答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使百姓安定(1分)(2)综合两则材料,可以得出孔子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5分)答:解析:两则材料都涉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都是由自己到他人,此外,第二则材料还涉及“为百姓服务”的观点,由此可以得出孔子推己及人的观点,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要能推己及人。
(2分)在孔子看来,推己及人是践行“仁”的方法,要能从自己做起,到为他人服务,再到为百姓服务,逐层推进,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3分) 参考译文:材料一: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并分析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附答案)概括并分析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此俱出父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
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②乎?
【注】①怀衽:怀抱。
②泽:恩惠。
23.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孔子:
韩非子:
24.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
23.孔子:重义并不排斥利。
韩非子:只重利完全排斥义。
[评分标准]2分。
答对一方面得1分。
24.孔子注重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
韩非认为每个人都是为了追逐利,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没有义。
理想的义利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孔子的观点应该提倡;韩非子观点完全是功利主义,否定了道德和文化教育,使人们争名夺利,给社会带来危害,不足取。
[评分标准]3分。
3个要点各1分,大意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