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艺谋电影的内聚焦叙事特征

合集下载

论张艺谋电影的空间叙事

论张艺谋电影的空间叙事

106杨倩文:论张艺谋电影的空间叙事论张艺谋电影的空间叙事杨倩文(江苏师范大学 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摘 要】张艺谋导演是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的影片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对其他电影制作者具有深刻意义。

本文以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为例,探讨空间与电影叙事之间的关系,从空间与叙事入手,研究叙事空间的选择、表现和重组,以及空间叙事作为叙事动因、结构叙事、隐喻的功能,以期能够对中国电影的空间叙事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张艺谋;叙事空间;空间叙事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3-0106-02作者简介:杨倩文,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指导老师:关 梅,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电影中的空间与叙事(一)空间与电影叙事。

电影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艺术,过去许多电影学者把更多的关注力放在电影的叙事时间上,从而忽略了叙事空间,但是电影是用画面来讲故事的,对于一部电影,画面给予观众最直观的视觉形象,所以电影制作者在创作电影时越来越重视空间在电影中的表现力。

在画面中,空间占据重要地位,不仅能够美化电影画面,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空间与电影叙事也有很大关系,电影创作者利用空间来进行电影的叙事,所以空间是电影叙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叙事空间与空间叙事。

电影的叙事空间就是电影中故事发生的场所或环境,也就是指电影制作者创造或选择的,通过创作者处理的,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用来承载影片中故事的发生场所,并被电影创作者赋予不同的功能,如结构影片的叙事脉络,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烘托影片主题。

关于空间叙事,简单来说,是指借助或运用空间来完成电影的叙事。

复杂来讲,“它包括两个层次方面的内容,就电影而言:一是创作者所进行的对故事空间的选择、造型、表现和组合等工作,二是指电影叙事空间本身的叙事性以及叙事空间的选择和处理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叙事结构等的影响或制约。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电影作品经常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文学表现手法屡次被运用。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象征手法、视觉效果等角度,探讨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1. 叙事结构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的手法。

例如,他的代表作《红高粱》就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电影开始就呈现主人公祖孙三代的命运,以及“九一八”事变引发的帝国主义侵略,随后通过倒叙的方式,将故事推回到1929年的半坡庄,描述了主人公阔气爷的种种豪迈和举措。

这样的叙事方式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历史和背景,并对人物角色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2. 象征手法在张艺谋的电影中,经常采用象征手法。

例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灯笼象征着繁荣和家庭温暖;《活着》中,白色木棺象征着死亡和生命的脆弱;《英雄》中,战线一直呈直线的形态,象征着皇帝和大将之间的僵局。

这些象征手法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的主题和深层含义,也可以增加电影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更深入地参与到电影中来。

3. 视觉效果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还包括视觉效果方面的运用。

例如,《英雄》采用“色彩暴力”手法,将整个电影的视觉效果都设置成彩色。

同时,电影中每个场景的色调都不同,红色、蓝色、绿色等色彩相互交织,呈现出一种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

这种手法可以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美感,同时也可以为电影中的角色和情节赋予更多的情感和意义。

综上所述,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包括叙事结构、象征手法、视觉效果等方面的运用。

这些手法可以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电影中的主题和含义,也可以为电影增加艺术感染力,让观众更深度地参与其中。

张艺谋电影大师的艺术创新

张艺谋电影大师的艺术创新

张艺谋电影大师的艺术创新近年来,中国电影界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张艺谋这位被誉为电影大师的导演。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技巧在电影艺术上实现了一次次的突破,给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从故事叙事方式、视觉语言及题材创新三个方面来分析张艺谋电影大师的艺术创新。

一、故事叙事方式的创新在故事叙事方式方面,张艺谋经常运用非线性叙事的手法,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影感受。

例如,在他的代表作《活着》中,通过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剪辑手法,将主人公的一生进行了生动的呈现,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同时,张艺谋还善于运用闪回和倒叙等技巧,使故事更具层次感和张力。

此外,张艺谋还擅长利用意象和隐喻的手法,通过视觉语言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他在《红高粱》中常常使用象征性的意象,如红高粱、火和烟等,使得故事更富有诗意和哲学意味。

这种独特的故事叙事方式为观众带来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感受。

二、视觉语言的创新张艺谋在电影中的另一大创新点是他对视觉语言的运用。

他擅长运用色彩、光影和场景等要素,通过精心布置画面,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英雄》中,他采用了彩色的镜头和大规模的美术设计,将每个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另外,张艺谋还善于运用摄影手法,例如运用手持摄像机、特写镜头和远景等,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

他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将演员的表情和细节展现得非常细腻,使得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角色的情绪。

三、题材创新张艺谋一直致力于尝试不同的电影题材,从而在中国电影界带来了新的突破和变革。

他从乡村题材的《红高粱》到古装武侠的《英雄》,再到现代社会的《让子弹飞》,他总是寻找不同领域与内容,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此外,张艺谋还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电影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电影风格。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传统文化符号和哲理,如儒家思想、封建礼仪和道德观念等。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之叙事风格解读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之叙事风格解读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之叙事风格解读作者:高磊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18期[摘要] 导演张艺谋在20世纪末运用娴熟的影视语言创作出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影片中的影像元素在叙事和写意之间得到彰显。

其中影像时空关系、主观视点、叙事表意符号等叙事元素营造出一种含蓄诗意之美,这种意境架构在主流叙事基础之上,形成平凡朴厚、清新淡雅、诗意浓郁的散文化叙事风格。

[关键词] 时空关系主观视点叙事表意符号散文化导演张艺谋在20世纪末运用娴熟的影视语言创作出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导演张艺谋经历创作《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一系列影片之后,强烈的人文意识,追求民族文化的美学品格,这种对宏大叙事的掌握,使得张艺谋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形成清新隽永的叙事风格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的父亲母亲》中的影像元素在叙事和写意之间得以彰显,形成了平凡朴厚、诗意浓郁的散文化叙事风格。

从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的时空关系、主观视点、叙事表意符号等方面可以看到张艺谋在电影创作中的造诣,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能够看到导演的蒙太奇思维。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营造一种含蓄诗意之美,这种意境架构在主流叙事基础之上。

这种心灵深处的感动会触及到每一位观众——淡雅与温情,诗意与朴厚。

一、影片叙事时空关系构建热奈特在《叙事话语》著作中提到两个时间:“所指”时间和“能指”时间。

[1]如何改变与组织故事的时间成为导演叙事的技巧之一。

《我的父亲母亲》中对时间结构安排和再现形式的表现,实现了物理性时间和人物心理时间的深层把握。

影片开始运用黑白影调讲述了父亲去世的现状,随即运用唯美淡雅的色彩语言讲述回忆的段落。

影片后期又回到黑白灰色的现实:父亲抬回家的路上,最终影片定格在母亲奔跑的镜头。

影片并没有按照传统时间叙事策略。

而是采用:现实+回忆+现实+回忆的叙事策略。

回忆性的段落更多为叙事表意服务。

这些回忆性的段落里导演常用光影和色彩进行构建。

母亲在织“红”的段落里,导演运用金黄色的光线从窗户边投射人物身上。

悬崖之上群像叙事的谍战片新探索张艺谋访谈

悬崖之上群像叙事的谍战片新探索张艺谋访谈

悬崖之上群像叙事的谍战片新探索张艺谋访谈一、本文概述在《悬崖之上群像叙事的谍战片新探索》这篇访谈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著名导演张艺谋在谍战片领域的新尝试——《悬崖之上》。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群像叙事手法和紧张刺激的谍战元素,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

本文将概述张艺谋导演的创作理念、影片的主要情节和角色设定,以及影片在叙事手法上的创新和突破。

我们将通过访谈的形式,揭示张艺谋导演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以期对这部影片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也将分析《悬崖之上》在谍战片类型中的新贡献,探讨其对电影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群像叙事在谍战片中的新探索在《悬崖之上》中,张艺谋导演对群像叙事的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不再仅仅聚焦于单一主角的英雄事迹,而是将镜头对准了一个由多个角色组成的团队,每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和复杂的心理背景。

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让观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也让影片的情节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吸引力。

群像叙事在谍战片中的新探索,首先体现在人物关系的构建上。

在《悬崖之上》中,每个角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联系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也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情。

例如,张译和于和伟饰演的角色是多年的战友,他们在面对困境时互相扶持,展现出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群像叙事还体现在对角色的多维度刻画上。

在《悬崖之上》中,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成长线和情感线。

这些线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观众不仅可以看到他们在谍战中的机智勇敢,也可以看到他们在面对家庭、爱情等方面的纠葛和挣扎。

这样的处理方式,让角色更加立体丰满,也更具可信度。

群像叙事在谍战片中的新探索还体现在对历史的呈现上。

在《悬崖之上》中,张艺谋导演并没有简单地讲述一个英雄传奇的故事,而是将历史背景融入到角色和情节之中。

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也让影片的主题更加深刻和具有现实意义。

张艺谋电影大师的艺术创新

张艺谋电影大师的艺术创新

张艺谋电影大师的艺术创新近几十年来,中国电影业不断发展壮大,其中有一位备受瞩目的电影大师,他就是张艺谋。

张艺谋以他独特的艺术创新和敏锐的观察力,为中国电影界带来了许多经典作品。

本文将以张艺谋的艺术创新为主题,分别从电影叙事手法、视觉风格和文化表达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展现张艺谋的独具匠心和卓越才能。

一、电影叙事手法张艺谋在电影叙事手法上展现了其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他善于利用多重叙事结构来拓展故事情节。

例如,在电影《活着》中,他将主人公的一生划分为若干个时间段,通过反复穿插的方式逐步展示了这个家族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观众的观赏乐趣,同时也更好地传达了电影主题。

其次,张艺谋擅长运用意象和隐喻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以电影《红高粱》为例,片中出现了红色高粱和炮弹这两个重要的意象,分别代表了家族的纯真和暴力冲突。

通过这些细微而深刻的意象,张艺谋成功地传递了他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二、视觉风格张艺谋的电影常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他善于运用镜头语言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首先是他对色彩的运用。

张艺谋的电影中常常运用鲜明的色彩对比,如黑与白、红与绿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样的运用不仅使画面更具有张力和艺术感,还更好地表达了电影的主题。

其次是对动态镜头的运用。

在他的电影中,常常出现大量运动镜头和极富节奏感的剪辑,例如在电影《英雄》中,他运用了大量的慢动作和快拍手法,使得影片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效果。

三、文化表达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深藏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元素。

他擅长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来塑造角色和表达情感。

例如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他将中国古代故事与现代电影技术相结合,使得电影更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不仅如此,张艺谋还注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探索。

他通过电影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元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传达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怀。

例如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他以真实的方式展示了农村希望小学教育的困境和孩子们的坚韧精神,引起了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

浅析张艺谋电影“文革”叙事的特点——从《活着》到《归来》

浅析张艺谋电影“文革”叙事的特点——从《活着》到《归来》

浅析张艺谋电影“文革”叙事的特点——从《活着》到《归
来》
万良慧
【期刊名称】《琼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22)4
【摘要】张艺谋的四部涉及“文革”的电影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效果对“文革”这段历史进行了历时性的言说,探讨了“文革”对个体和时代带来的创伤,影片传达了导演对“文革”理解.同时,从影片拍摄的历时性可见张艺谋对“文革”的书写,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对“文革”的认识与表现也更具有深度,对当今社会认识“文革”具有指导性意义.
【总页数】6页(P80-85)
【作者】万良慧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石家庄05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归来》的“超政治化”叙事与“历史屏蔽”——从《陆犯焉识》的电影改编管窥张艺谋电影叙事模式 [J], 尹兴
2.个人化叙事是否完成——张艺谋“文革”电影的叙事变化 [J], 万萍
3.浅谈张艺谋电影《归来》的“眼泪”叙事策略 [J], 吴迪
4.《活着》:电影改编的“文革叙事” [J], 王杰泓
5.隐性叙事:电影叙事空间的表里建构模式——以张艺谋电影《归来》为例 [J], 刘欢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景观电影的叙事性之伤——以张艺谋电影为例

景观电影的叙事性之伤——以张艺谋电影为例

┊┊┊┊┊┊┊┊┊┊┊┊┊装┊┊┊┊┊订┊┊┊┊┊线┊┊┊┊┊┊┊┊┊┊┊┊┊张艺谋电影是中国电影近20年历史的缩影。

从张艺谋的电影风格变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当代电影的变迁:从精英文化的反思到大众文化的电影表达;从艺术片的国际化到商业片的本土指向。

张艺谋的电影——作为一面中国电影的旗帜——也越来越成为评论界对中国电影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中心。

在新千年的电影热潮中张艺谋无疑仍是被瞩目的焦点。

当《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电影成为了中国艺术电影永远的经典,张艺谋在新千年的商业化转型带给人们的则是无尽的争论。

张艺谋电影的商业模式在中国电影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一边是放映前犹如绝密般的朦胧,一边是商业化的铺天盖地的炒作;一边是一票难求的狂热,一边是对“张”郎才尽的质疑,每当张艺谋的新片上映,纷纷杂杂的各种声音便会甚嚣尘上,成为文化界的一道风景。

而仔细分析这些纷纷扰扰的声音,他们都将聚焦点放在了电影的叙事本位和影像本位的区别上,对于电影的本位在何处进行着无尽的争论。

这种争论也不是起于张艺谋,只不过张艺谋的电影更具有代表性,究其原因则就是电影的大众娱乐化与文化精英眼中的电影的叙事性传统的背道而驰所带来的,我认为也正是这种叙事性的欠缺使得这场商业电影的娱乐狂欢变得有些偏离了电影应该给观众带来的感受,将电影表现的重点放在了景观作用上,使其电影成为了一种单纯的景观艺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景观电影”。

一、景观电影(一)景观电影景观电影的诞生是由电影的不断发展所催生的一种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他的催生物就是技术。

电影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电影的发展一直是时代技术发展的产物,每一次的工业与技术上的革命都能带给电影以更加完善的表现方式。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再到宽银幕技术都使电影艺术更加辉煌和炫目。

而到如今,数字技术也渐渐地运用到了电影的制作过程中。

数字技术使得电影的制作手段、创作理念、镜头语言以及电影本质都发生了全方位的改变,数字技术产生的影响是以往任何技术所难以相比较的,这种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得电影的表现手段发生了极大地丰富,大大拓展电影的表现力和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