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跨国并购》纪录片有感
银行跨国并购探索及启示

银行跨国并购探索及启示一、引言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带来的更加广阔的市场环境和更加迅速的全球性资源的再分配,使得国际竞争的广度和深度空前扩展。
一方面,面向全球的管理创新和国际化经营正日益成为企业提高效率和增加利润的普遍手段,大公司正掀起合并为更大的公司和向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抑制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各国为了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收益,纷纷实施更加自由化的公共政策。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发生的并购总数(包括跨国并购和国内并购)以平均每年42%的速度增长;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国直接投资中的70%以上是通过跨国并购完成的,跨国并购成为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纵观近二十年来的全球跨国并购市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
(一)在经历了一轮低谷之后,跨国并购重新复苏全球并购自2000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之后进入了一个调整期,跨国并购总额出现了显著下滑,2003年更是跌入谷底。
在此之后,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高峰的到来,跨国并购再次进入加速期。
据数据供应商Dealogic提供的资料显示:2006年全球并购交易额首次超过2000年,达到3.9万亿美元。
发达国家成为这次新浪潮的主导,并购目标位于欧洲的交易额达到 1.53万亿美元,而美国的并购交易额总计1.44万亿美元,这两大发达地区的并购额就占到全球总额的76%。
进入2007年,全球并购交易额继续创出新高,达到4.35万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0%。
而据毕马威公司2007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新兴市场国家表现出色,新兴市场国家在发达国家的并购交易额与发达国家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并购交易额之比已经从四年前的1∶4提高到了1∶2。
跨国并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齐头并进,成就了跨国并购的新高峰。
(二)银行跨国并购在全球并购市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全球跨国并购的浪潮中,金融业的跨国并购尤其是银行的跨国并购扮演了重要角色。
大型纪录片跨国并购

CCTV2 大型纪录片《跨国并购》《跨国并购》特别节目在“十一”期间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首播具体时间是:10月1日至10月7日,每晚21点20分。
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与国际贸易、国际资本相并列的高端经济活动,全球每年发生的跨国并购交易额超过一万亿美元,许多国际知名企业都通过跨国并购获得市场、品牌、技术和团队,完成向全球企业的跨越。
中国企业的身影在跨国并购领域表现得越来越活跃。
如何降低跨国并购的风险与成本?如何通过跨国并购,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这是中国经济当前的重大命题。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历时半年精心打造的七集系列片《跨国并购》,用国际化多维度视角,深度解读跨国并购经典案例,揭开跨国并购背后的韬略与机谋、博弈与利益、交锋与合作,对正在融入全球经济链条的中国企业,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节目联合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深入索尼、联想、中远、TCL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近距离跟踪报道它们展开跨国并购的艰辛历程,以国内外经典案例为切入口,探索跨国并购活动的核心区域。
《跨国并购》特别节目内容覆盖了跨国并购的大部分领域,从如何破解政治法律障碍到如何降低并购风险,从如何面对文化差异到如何实施人事整合,从如何制定并购战略到如何运用中介机构,再到如何抓住中国经济的机遇,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国内外跨国并购领域的基本面貌。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通用电气前CEO 杰克韦尔奇、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知名经济学者胡祖六等将走进节目,分享他们对跨国并购的经验和思考。
目录1第一集--国家之门12第二集美丽的诱惑63第三集两种文化104第4集棘手的人事145第五集:资本纽带186第六集——必由之路227第七集中国机会261第一集--国家之门2011年2月11日,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要求中国华为撤回对美国三叶公司的资产收购。
这已经是华为第三次被美国挡在门外。
在此之前,2005年,“中海油”并购美国尤尼科;2009年,“中国西色国际”收购美国金矿等,都有相似的经历。
并购学习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并购学习心得体会篇一:企业实现战略重组心得体会“企业实现战略重组”心得体会按照集团公司“关于在两级机关开展“转作风、强纪律、机关人员怎么做”讨论的通知要求,机电运输部全体职工组织开展了大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场面热烈。
通过此次讨论,我自己对“企业实现战略组”有了更新的认识,现总结如下: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兴起,经济资源跨国流动的势头更加强劲。
中国自从加入wTo之后,年轻的中国企业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环境下迅速成长。
在经历“联想”收购“Ibm”、“中海油”竞标收购美国“尤斯科”石油公司等一大批企业并购之后,世界看到了中国企业崛起在东方,国人为我们迈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而骄傲自豪。
但是,今天,中国的市场环境已经今非昔比,企业要永续发展比非易事!实现战略重组为做大做强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走在一片丛林,开始清除矮灌木林。
当我们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清除完这一片灌木林,直起腰来,准备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悦时候,却猛然发现,旁边的一片灌木林才是我们要去清除的丛林!有多少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就如同这些砍伐灌木林的工人,常常只是埋头砍伐,却没有意识到要砍的并非是那片丛林。
当我们沉迷于寻找使企业发展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是否已经迷失了方向。
战略重组不仅追求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而且追求企业竞争安全性;它主要不是技术性的产物,而是思想性产物、创新性产物。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企业战略重组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而且在战略重组中关注人的变化,把握战略重组中文化,思想,动机更加有助于企业顺利的实行重组,保证公司变革的顺利实施。
行政人员往往低估使企业按预期设计动作所需进行的大量导、引导的控制工作。
一个考虑很实际的“怎么干”问题的简便方法,是让每个小组或个人都问自己:“每周一早,我希望某人或某组有何不同?”除非你能找到答案,否则你的新设计将困难重重,如果人们开始自行其事,制造出新的以后难以清除的障碍,那么这种混乱会酿成永久的难题。
跨国并购第六集观后感

跨国并购第六集观后感看了跨国并购第六集,那可真像一场商业世界里的超级大冒险。
这一集一开场,就像是拉开了一场紧张刺激的商战大幕。
那些企业大佬们在跨国并购的舞台上,各个都像是怀揣着绝世秘籍的武林高手。
他们要考虑的事儿那叫一个复杂,就像同时要玩转好几个超级魔方一样。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谈判环节。
那场面就像是两个绝顶聪明的棋手在对弈,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甚至每一次短暂的沉默,都像是下在棋盘上的棋子,背后都有着深思熟虑的战略意图。
一方想着怎么以最小的代价拿下最肥美的那块“蛋糕”,另一方呢,又在绞尽脑汁地让自己的企业在这场交易里实现价值最大化。
这谈判桌上的你来我往,比看一场悬疑大片还过瘾。
而且那些专业术语就像武林中的门派绝学一样,一会儿冒出来一个,什么“资产估值”“市场溢价”,虽然有些让人晕头转向,但又觉得特别高大上。
还有那些对不同国家商业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的描述,也特别有趣。
就好像把不同口味的冰淇淋搅和在一起,有可能创造出全新的美味,也有可能搞成一团糟。
有的企业能巧妙地把不同文化融合起来,让新的公司既有原来的特色,又能适应新的环境,就像穿上了一件合身又时尚的新衣服。
可有的企业就没那么幸运了,就像是硬把两种格格不入的东西拼凑在一起,结果到处都是漏洞。
从这一集里,我还深深感受到了在跨国并购这条路上,风险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小怪兽,随时可能蹦出来给你一爪子。
可能前一秒还觉得一切都顺风顺水,下一秒就因为某个国家政策的突然变动,或者是全球经济形势的一阵小风,就把整个计划吹得七零八落。
这就像你在海上航行,看似平静的海面下可能藏着无数暗礁。
不过呢,这些企业家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也真让人佩服。
他们就像一群探险家,明知道前面有重重困难,却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这条充满未知的跨国并购之路。
看完这一集,我感觉自己像是跟着他们在商业的大江湖里闯荡了一番,不仅长了不少见识,也对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跨国并购世界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我都有点迫不及待想看看下一集又会有哪些新的精彩故事和商业智慧了呢。
CCTV2大型纪录片-跨国并购

CCTV2 大型纪录片《跨国并购》《跨国并购》特别节目在“十一”期间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首播具体时间是:10月1日至10月7日,每晚21点20分。
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与国际贸易、国际资本相并列的高端经济活动,全球每年发生的跨国并购交易额超过一万亿美元,许多国际知名企业都通过跨国并购获得市场、品牌、技术和团队,完成向全球企业的跨越。
中国企业的身影在跨国并购领域表现得越来越活跃。
如何降低跨国并购的风险与成本?如何通过跨国并购,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这是中国经济当前的重大命题。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历时半年精心打造的七集系列片《跨国并购》,用国际化多维度视角,深度解读跨国并购经典案例,揭开跨国并购背后的韬略与机谋、博弈与利益、交锋与合作,对正在融入全球经济链条的中国企业,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节目联合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深入索尼、联想、中远、TCL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近距离跟踪报道它们展开跨国并购的艰辛历程,以国内外经典案例为切入口,探索跨国并购活动的核心区域。
《跨国并购》特别节目内容覆盖了跨国并购的大部分领域,从如何破解政治法律障碍到如何降低并购风险,从如何面对文化差异到如何实施人事整合,从如何制定并购战略到如何运用中介机构,再到如何抓住中国经济的机遇,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国内外跨国并购领域的基本面貌。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通用电气前CEO 杰克韦尔奇、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知名经济学者胡祖六等将走进节目,分享他们对跨国并购的经验和思考。
目录1第一集--国家之门 (3)2第二集美丽的诱惑 (10)3第三集两种文化 (14)4第4集棘手的人事 (18)5第五集:资本纽带 (22)6第六集——必由之路 (29)7第七集中国机会 (35)1第一集--国家之门2011年2月11日,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要求中国华为撤回对美国三叶公司的资产收购。
这已经是华为第三次被美国挡在门外。
跨国并购二美丽的诱惑

第二集美丽的诱惑这里,是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在这个被称为投资者乐园的岛屿上,蕴含着巨大的地产商机,能够成功收购曼哈顿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洛克菲勒中心大厦是无数地产商的梦想,然而在20多年前,它却成为日本三菱地产的噩梦。
法国汤姆逊公司,这家融入了发明家爱迪生血统的电器公司,多年占据着全球彩电行业的领先位置,当中国的TCL公司完成了对汤姆逊的并购后,这个“爱在巴黎”的故事最终将结出怎样的果实呢?跨国并购不仅带来的是完美的结合,还有很多笑容过后体味到的苦涩。
清晨,纽约开始了一天的喧嚣。
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涌向曼哈顿的高楼大厦。
然而,洛克菲勒中心迎来却是更多的游客。
洛克菲勒中心是1939年建设的,200万平方英尺,是当时美国最大的建筑……布拉德是洛克菲勒中心专职导游,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为重要的VIP游客讲述这座建筑所发生的故事。
洛克菲勒中心,不仅是历史地标,即使在今天,它也是纽约房价最高的商业中心之一。
洛克菲勒中心的建造者是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上世纪三十年代,这个家族投资1.2亿美元,用了五万名工人和十年时间,把这里建设成一座占地22英亩、拥有19栋高楼的微型城市。
今天的洛克菲勒中心已经成为纽约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天到这里参观的游客超过10万人。
其实,这个历史地标建筑不仅吸引着全世界游客的目光,即便是长期在纽约工作生活的人,也希望能够时常感受到它散发出来的雄伟气势。
杜绍基黑石集团高级董事总经理杜绍基:洛克菲勒中心是一个骄傲,当你登上顶端时,你将看到美丽的曼哈顿全景。
它也是纽约城的象征,这就像你要是看到帝国大厦和自由女神像就会想到美国一样。
它是曼哈顿的中心,也是19、20世纪美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标志之一。
洛克菲勒中心代表了美国的财富精神,在许多人看来,能够感受它的魅力就已经十分难得,拥有它更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奢望。
然而,有一家日本企业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
1989年,三菱地产用13.7亿美元从洛克菲勒家族手中,买下了洛克菲勒中心。
《跨国并购》组织文化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观看《跨国并购》纪录片第三集,描述组织文化是如何与项目管理相联系的。
什么类型的文化能提升并增强项目环境?
答:组织文化,即企业文化,是一系列共同的能够刻画组织职能的设想、价值、和行为。
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
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所秉持的价值观念。
在本集纪录片中提到的两个跨国并购案例,吉利并购沃尔沃,联想并购IBM,两者对企业文化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前者分而治之,互不干涉;后者相互融合。
吉利的方法固然规避了两个不同组织文化碰撞带来的风险,但却也失去了很多机遇。
后者虽然遭受由文化碰撞带来的巨额亏损,但在“新联想文化”形成后却受理良多。
传统的科学管理法或科学管理职能约束住员工的行为,但不能赢得员工的心。
而强有力的组织文化,却能成为激发员工积极性、使员工全心全意工作的动力。
在一个富有凝聚力的组织文化中,组织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员工把组织当成自己的家,愿意为了组织目标共同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使得员工和组织融为一体。
组织文化能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旧有价值观念,建立起新的价值观念,使之适应组织正常实践活动的需要。
一旦组织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接受和认同,成员就会做出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选择,倘若违反了组织规范,就会感到内疚、不安或者.自责,会自动修正自己的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文化具有很强的整合作用。
跨国并购第六集观后感

跨国并购第六集观后感看完跨国并购第六集,那感觉就像是坐了一趟超级刺激的商业过山车。
这一集里,让我最惊叹的就是那些谈判桌上的博弈。
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又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双方你来我往,每一个条款的敲定都像是在走钢丝,稍微不小心,就可能满盘皆输。
我在屏幕前都忍不住为他们捏把汗,心里直嘀咕:“这可咋整呢?”那些大佬们的表情也是相当精彩,时而眉头紧锁,时而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感觉每一个表情背后都藏着无数的小心思。
还有那些关于文化差异的部分,简直是又好笑又让人心疼。
不同国家的人在合作的时候,那真的是鸡同鸭讲的感觉。
一方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另一方却觉得匪夷所思。
比如说工作时间这个事儿,有的国家习惯朝九晚五,雷打不动,可另一个国家呢,加班就像家常便饭,还觉得这是敬业的表现。
这就导致在整合公司的时候,各种矛盾就像爆米花一样“噼里啪啦”地冒出来。
看到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去理解、去磨合的时候,又觉得特别励志。
就像一群性格迥异的小伙伴,为了一个宝藏,得学着互相包容。
从这一集里,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
在跨国并购中,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样,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那简直就是盲人骑瞎马。
无论是对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市场份额,还是当地的政策法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些负责调研的人员感觉就像是商业世界里的侦探,一点点挖掘真相,稍有疏忽,那后果可不堪设想。
这一集就像是一本生动的商业教科书,不过可比那些干巴巴的文字有趣多了。
它让我看到了跨国并购背后的复杂性、挑战性,还有无限的可能性。
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商业大世界的新大门,让我这个原本对跨国并购只懂个皮毛的人,开始对它的门道有了更深的好奇和探索欲。
真期待下一集又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和震撼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合作作业
论文:
一、《中国FDI区位选择的时空格局演进及影响因素分析》王丽;曹有挥;袁丰2012-01-15
1.研究问题:
考虑地区间的“空间依赖”效应,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全国层面探讨FDI 区位选择及空间转移的规律,揭示其影响因素动态演进的特点,对于制定适宜的外资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
2.研究方法:
本文引入地理集中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指数,从FDI地区分布差异的现状出发,分析近15年来FDI空间演变特征,试图以空间相互作用为出发点来重新审视中国大陆FDI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FDI区域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时段分析,以期揭示FDI区位选择的深层次机理。
3.研究结论:
本文以15年来中国大陆31个省份FDI空间分布格局演化为研究对象,通过计量模型研究了典型年份FDI分布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FDI 空间转移出现了由长三角和珠三角核心地区向东部沿海一线,最后向中西部全面铺开的点线面扩散的规律。
影响FDI区位选择的因素在不断变化,市场规模、基础设施水平等传统经济因素的影响仍然显著,但作用在逐渐下降,而市场化成都与集聚效应的影响正不断增强。
另外传统政策优势的影响也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这说明FDI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4.专业术语:
FDI;地理集中数;空间自相关;空间滞后回归模型
二、《FDI的区位选择和内外资企业之间的经济集聚》刘晓成;蒋士成;费方域2012-01-01
1.研究问题:
从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角度分析FDI的区位选择
2.研究方法:
本文的基本模型是一个三阶段技术转移和产品竞争模型。
在博弈的第一阶段,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跨国公司在进入时必须选择投资地点。
在第二阶段,跨国公司决定向东道国子公司的技术转移水平。
在第三阶段,分析跨国公司和内资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
3.研究结论:
基本结论为FDI倾向于流入具有完善基础设施和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地区。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地区有助于降低FDI技术转移的成本,同时也使得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向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成为可能。
当进入地区的这些基础条件缺乏到一定程度后,其对跨国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将会超过因技术外溢降低所带来的有利影响,因此跨国公司倾向于进入那些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以及完备的工业基础地区。
就内资企业而言,与外商投资企业比邻而居可以更有效地吸收FDI所带来的先进技术,但同时也必须面对更为激
烈的市场竞争。
如果某地区基础条件的缺乏限制了技术外溢的发生,那么该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将对本地区的内资企业产生挤出效应。
因此内外资企业集聚的现象只会发生在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以及完备的工业基础的地区。
4.专业术语: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区位选择;经济集聚
三、《我国资源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以铁矿企业为例》苗红娟;陈瑛2012-01-20
1.研究问题:
分析了我国铁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铁矿资源丰富国家的投资环境,对我国铁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影响,并对我国铁矿企业的对外投资区位选择提出了建议。
2.研究方法:
分析了2000年到2009年我国铁矿石进口情况,世界铁矿资源分布状况,我国铁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现状,以及我国铁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评价分析。
3.研究结论:
我国铁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当优先选择的国家有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哈萨克斯坦、南非、委内瑞拉和伊朗。
我国铁矿企业应继续保持对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国的稳定投资,同时将目光锁定资源丰富且与我国临近的周边国家如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开始逐渐积累对外投资经验,逐步将投资范围扩大到加拿大、瑞典、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国。
4.专业术语: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四、《知识型企业的区位选择》崔万田;马喆;于畅2013-02-25
1.研究问题:
本文围绕决定知识型人才选择行为的要素展开,分析知识型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2.研究方法:
A.区位选择理论对知识型企业的借鉴意义: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
B.主要知识型企业集聚的经验案例: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园区、英国剑桥工业园区、印度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区、中国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
C.不成功的高科技园区实践
3.研究结论:
知识型企业的区位选择,主要由创新要素的易获程度、风险的可规避程度和创业型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积累程度等因素决定。
4.专业术语:
知识型企业;区位选择;创新要素;风险投资;企业家社会资本
五、《台商投资大陆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衣长军;陈初昇;许小树2014-11-25
1.研究问题:
台商直接投资对大陆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对台商投资大陆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2.研究方法:
(一)计量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二)回归模型选择及结果分析
3.研究结论:
实证结果表明,台上直接投资区位与GDP、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外贸依存度等呈正相关,与经济距离、FDI存量等呈负相关。
对策:(一)进一步扩大市场开发
(二)加快人才培育与吸引TDI进入新领域
(三)完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开发区规划
(四)保持适度税收优惠
(五)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以缩短经济距离
(六)提高内陆地区的经济开放水平
4.专业术语:
台商直接投资(TDI);区位;面板数据;实证研究
班级:13级国贸一班
学号:2013111118
姓名:申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