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理论指导:大肠癌的分类
大肠癌健康教育资料

大肠癌健康教育资料一、什么是大肠癌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
它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不良的饮食习惯、遗传因素、肠道慢性炎症、环境因素等。
二、大肠癌的症状早期大肠癌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1、排便习惯改变:比如大便次数增多或减少,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2、大便性状改变:大便变细、变形,或者出现脓血便、黏液便。
3、腹痛:常为隐痛或胀痛,位置不固定。
4、腹部肿块:可在腹部摸到质地较硬的肿块。
5、肠梗阻症状:表现为腹胀、腹痛、停止排气排便等。
6、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并非大肠癌所特有,其他肠道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
因此,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逐渐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三、大肠癌的危险因素1、饮食因素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食物,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过多摄入腌制、熏制食品,以及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也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
2、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大肠癌患者,尤其是直系亲属,其患病风险会相应增加。
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容易发展为大肠癌。
3、肠道慢性炎症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慢性炎症的患者,患大肠癌的风险较高。
4、其他因素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肠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40 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上升。
肥胖:体重超标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病几率。
吸烟、饮酒:长期吸烟、过量饮酒也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四、大肠癌的预防1、健康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
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避免食用过多的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
控制腌制、熏制食品以及加工肉类的摄入量。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避免憋便。
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3、适量运动坚持每周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大肠癌是指起源于大肠黏膜和肌层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中医认为,大肠癌的发病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痰瘀内生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和脉象特征,可以将其归为不同的中医证型,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近年来,关于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将对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传统中医对大肠癌的认知传统中医认为,大肠癌的发病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痰瘀内生等因素密切相关。
阴阳失衡是指人体内阴阳两种相反但又统一的存在状态失去平衡,导致生理功能失调和病变。
气血不畅是指人体内的气机和血液无法正常运行,导致气机郁滞、瘀血凝聚。
痰瘀内生则是指体内湿气过盛、痰浊内停,最终形成肿瘤。
中医治疗大肠癌的关键是调整阴阳平衡、疏通气血、祛除痰瘀。
二、大肠癌中医证型的分类根据大肠癌患者的症状表现和脉象特征,传统中医将大肠癌分为不同的中医证型,主要包括气滞型、痰湿型、气血两虚型和瘀血凝结型。
每种中医证型都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1. 气滞型气滞型大肠癌患者常常出现腹痛、腹胀、大便稀薄、排便不爽等症状,脉象偏弦。
在治疗上,应以疏通气机、理气止痛为主,如香附、川芎、枳壳等药物常被选用。
三、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针对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临床实验和基础科研,不断深化对大肠癌中医证型的认识,为中医治疗大肠癌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1. 中医证型与分子生物学的关系一些研究表明,大肠癌的中医证型与分子生物学有一定的关系。
比如气滞型大肠癌患者体内的气机运行不畅,可能导致肠道肌层收缩功能受损,进而影响肠道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痰湿型大肠癌患者体内的湿气过盛,可能导致肿瘤微环境的改变,加速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这些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大肠癌中医证型与病理生理基础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2. 中医证型对治疗反应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大肠癌患者的中医证型对化疗和放疗的治疗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影像基础】结肠癌的分型分期

【影像基础】结肠癌的分型分期分型根据大体形态,可将结肠癌分为肿块型、浸润型和溃疡型三类。
1、肿块型肿瘤向肠腔内生长,呈半球状或球状隆起,且质地较软。
并且瘤体较大,易溃烂出血并继发感染、坏死。
此型结肠癌好发于右半结肠,多数分化程度较高,浸润性小,生长也较缓慢。
2、浸润型浸润型肿瘤环绕肠壁并沿粘膜下生长,质地较硬,容易引起肠腔狭窄和梗阻。
此型结肠癌的细胞分化程度较低,恶性程度高,并且转移发生的也较早。
多发于右半结肠以外的大肠。
3、溃疡型是结肠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好发于左半结肠、直肠。
肿瘤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肠壁外侵润,早期即可出现溃疡,边缘隆起,底部深陷,易出血、感染,并易穿透肠壁。
此型的细胞分化程度低,较早发生转移。
根据组织学特点,结肠癌可分为腺癌、粘液癌和未分化癌三类。
1、腺癌:多数的结肠癌均为腺癌,腺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或腺泡状。
根据其分化程度,按Broder法分为Ⅰ~Ⅳ级,即低度恶性(高分化)、中等恶性(中分化)、高度恶性(低分化)和未分化癌。
2、粘液癌:癌细胞分泌较多的粘液,粘液可在细胞外间质中或集聚在细胞内将核挤向边缘,细胞内粘液多者预后差。
3、未分化癌:未分化癌的细胞较小,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排列成不整齐的片状。
分化很低,浸润性强,极易侵入小血管和淋巴管,预后很差。
Borrmann分型1、Ⅰ型:表现为伴有肠壁增厚的肠腔内大的广基偏心性分叶状肿块。
2、Ⅱ及Ⅲ型:常表现为环形或半环形肠壁增厚,伴有肠腔的不规则狭窄。
3、Ⅳ型:少见,表现为肠壁均匀弥漫性增厚、僵硬,称为革袋状结肠,需注意与转移癌及克罗恩病鉴别。
分期结肠癌的临床分期传统上采用的是Dukes分期,此外还有TNM 分期,但由于Dukes分期早已被广泛采用,使TNM分期难以推广。
1、Dukes分期Ⅰ期(Dukes A期)A0期:癌局限于粘膜。
A1期:癌局限于粘膜下层。
A2期:癌侵及肠壁肌层未穿透浆膜。
Ⅱ期(Dukes B期)病变侵及浆膜,或周围组织和器官,但尚可一并切除。
关于结直肠癌,这是一篇最全面的科普!

关于结直肠癌,这是一篇最全面的科普!当前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生活质量也水涨船高,然而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对我们来讲并不都是好事,大鱼大肉等食物的热量都比较高,同时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也会更高,这就对我们的消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当前人口寿命的持续增长,结直肠癌肿瘤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地提升,这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目前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不断地提升,同时40岁以下年轻人患上结直肠癌的比例越来越高,很有可能未来结直肠癌将会成为新的癌症之王。
那么你了解这一高发的肿瘤疾病吗?什么是结直肠癌?结直肠癌也被称作“大肠癌”,它包括了结肠癌以及直肠癌,根据结肠在体内所处的具体位置,还可以细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盲肠和乙状结肠。
升结肠从囊袋状的盲肠开始,未消化的食物会从小肠进入,上方和腹前壁相连;横结肠正如其名,从右侧向左侧穿过身体;降结肠则是下降到左侧位置;乙状结肠是由于其形状类似于“乙”字,连接着直肠和肛门。
我国结直肠癌的患者当中,最常见的是直肠癌,其次是结肠癌。
从临床角度对结直肠癌进行分类,大体可以分为溃疡型、肿块型、浸润型以及混合型。
最常见的类型就是溃疡型的,患有溃疡型的患者容易发生出血、感染等情况,同时会穿破肠壁向周围的组织进行浸润,更容易发生转移。
肿块型通常向周围浸润的比较少,患者的预后效果相对也比较好;浸润型的肿瘤会沿着肠壁生长,这就会导致肠腔变得狭窄,同时这种类型的转移比较早,治疗效果也比较差。
混合型的则是将上述几种肿瘤的特点进行了结合。
结直肠癌是怎么形成的?大多数情况下,结直肠癌都是由于在结肠或者直肠内壁生长出现了息肉。
有些类型的息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生长,最终成为肿瘤,发展成癌症。
但是也需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息肉最后都会变成肿瘤,主要还是看息肉的种类。
对于腺瘤性息肉来说,它们有可能会发展成为癌症,腺瘤也被称作是癌前病变。
腺癌的三种类型包括了管状、绒毛状以及混合状。
一文读懂:结肠癌的分期和分期治疗

⼀⽂读懂:结肠癌的分期和分期治疗来源:医世象医世象来源:结肠癌的分期 ①原位癌(0期) 在0期时,肠壁的粘膜上可以发现异常细胞。
这种异常细胞可以长成癌症并转移。
0期我们通常称为原位癌。
② 1期结肠癌 1期结肠癌癌细胞从结肠粘膜向基层转移。
在1期结肠癌形成于结肠粘膜内,并向基层转移。
癌症可能已经转移到结肠壁的基层当中。
③ 2期结肠癌 在2A期,癌细胞已经从基层转移⾄浆膜层; 2B期,癌细胞穿透浆膜层,且并未侵犯临近器官; 2C期,癌细胞穿透浆膜层侵犯临近器官。
④ 3期结肠癌 3A期结肠癌:癌症已经从结肠壁的粘膜层,转移到粘膜下层,并可能侵犯肌层,并且同时转移到1-3个周围淋巴结或更多。
3B期结肠癌:癌症从肌层转移到浆膜层或穿过浆膜层但并未侵及邻近器官;癌症转移到1-3个周围淋巴结或淋巴结周围组织或更多。
3C期结肠癌:癌症穿透浆膜层但并未转移到周围临近器官转移⾄4-6个周围淋巴结或更多。
或者,癌症穿透浆膜层转移到周围临近的器官及以上的周围淋巴结或淋巴结临近组织。
⑤ 4期结肠癌 4A期结肠癌:癌症穿透结肠壁并转移到邻近器官或淋巴结。
癌症转移⾄⼀个⾮结肠周围的器官,⽐如肝脏、肺、卵巢或其他远部淋巴结。
4B期结肠癌:癌症穿透结肠壁并可能转移⾄邻近的器官或淋巴结。
癌症转移⾄⼀个及以上⾮结肠周围的器官或转移⾄腹壁内部。
结直肠癌的T描述了癌症在肠壁5层浸润的程度: TX:主要(原发)肿瘤⽆法评估。
T0:没有发现主要肿瘤的迹象。
Tis:原位癌。
癌细胞只存在于上⽪或固有层中,未浸润粘膜层。
上⽪或固有层是结肠或直肠内壁的顶层。
T1:肿瘤已长⼊粘膜下层(即结肠粘膜或结肠内壁下的组织层),但未浸润固有肌层。
T2:肿瘤已经长⼊了固有肌层,这是⼀层较深、较厚的肌⾁层,收缩后会沿着肠挤压内容物。
T3:肿瘤通过固有肌层⽣长到浆膜下层,浆膜下层是⼤肠某些部位外层下⾯的⼀层薄薄的结缔组织,或⽣长到结肠或直肠周围的组织。
结直肠癌病理诊断规范ppt课件

组织学分级:
结直肠癌的组织学分级建议采用4级分类法,与组织学分型 高、中、低分化和未分化相对应。
32
结直肠癌组织学分级与组织学分型的关系
分级 Grade1 Grade2
组织学分型 高分化腺癌(>95%腺管形成) 中分化腺癌(50%-95%腺管形成)
Grade3 Grade4
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 (0-49%腺管形成) 未分化癌
17
取材:粘膜切缘和基底切缘可用墨汁 或碳素墨水标记;建议涂不同的颜料 标记基底及侧切缘,以便在镜下观察 时能够对切缘做出定位,并评价肿瘤 切缘情况。
每间隔2-3mm平行切开标本,如临床 特别标记可适当调整,分成大小适宜 的组织块,应全部取材并按同一方向 包埋。
18
外科手术切除标本
大体检查及记录: 1、描述肠管长度,记录肿瘤的特征,包括大体类型(隆起型,溃疡型,浸润型)、
测KRAS、NRAS、BRAF基因状态和微卫星不稳定检测结果。
40
41
42
谢谢!
43
部位、大小、数目、浸润深度、浸润范围、肿瘤与两侧切缘以及放射状/环周切缘的距 离。 宜采用墨汁标记肿瘤对应的浆膜面及放射状/环周切缘,以准确评估肿瘤浸润深度及距 切缘距离。切缘阳性定义为肿瘤浸润最深处与切缘软组织距离<1mm。如果仅在淋巴 结内见到肿瘤细胞与切缘软组织间距离<1mm,需在病理报告中注明。
35
远处转移(M):
M0 无远处转移
局限于单一器官,无腹膜转移
M2a 转移至两个及以上器官,无腹膜转移
M3a 有腹膜转移
36
37
新辅助治疗后根治切除标本的病理学评估
乙状结肠癌分期标准

乙状结肠癌分期标准乙状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常根据手术切除情况和肿瘤转移情况,将其分为分期小、中、大三级。
现在,国际癌症组织(IARC)提出了以下乙状结肠癌的分期标准:1. 乙状结肠癌I期:乙状结肠癌仅发生在乙状结肠内,未转移至肠管壁。
2. 乙状结肠癌II期:乙状结肠癌扩展至肠管壁,但未转移至附近淋巴结。
3. 乙状结肠癌III期:乙状结肠癌扩展至肠管壁,并转移至部分附近淋巴结。
4. 乙状结肠癌IV期:乙状结肠癌转移至远处脏器,或局部复发。
乙状结肠癌分期可以帮助医生建立准确的诊疗方案,为患者的恢复和早期康复提供有力的帮助。
一般来说,乙状结肠癌越早治疗,疗效就越好。
而正确的分期诊断是医生给患者提供精准有效的治疗的前提。
一般来说,乙状结肠癌分期实际上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方面: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现状、癌细胞侵袭程度和肿瘤转移程度。
肿瘤大小实际上指的是肿瘤弥漫程度,通常会用到CT或MRI技术来确定肿瘤大小。
肿瘤淋巴结转移现状则是指肿瘤细胞是否已转移至附近淋巴结,习惯上会使用淋巴结活检或其他实验技术来确定。
肿瘤侵袭程度指的是乙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程度,通常会使用病理学技术来确定。
最后,肿瘤转移程度指的是肿瘤细胞是否已经转移至远处脏器,一般会通过CT或MRI技术来确定。
针对乙状结肠癌,尽管目前存在多种类型的分期标准,但通常会采用国际癌症组织(IARC)提出的乙状结肠癌的分期标准。
肿瘤的分期不仅仅影响到治疗方案,更是决定患者的前景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乙状结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中,正确的分期诊断是十分重要的。
乙状结肠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对患者的病情预后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乙状结肠癌的治疗中,正确地确定患者的病情分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积极控制病情,争取早期康复。
早期大肠癌内镜诊2016

结直肠黏膜腺管开口Pit Pattern 分型及临床意义
类型:ⅤN型Pit 特点:无结构(缺乏
Pit结构) 意义:高度可疑黏膜
下层癌及进展 期癌
窄带内镜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 NBI)
NBI是一种利用窄带光波进行成像的新 技术,强调血管与粘膜表面的细微结构
NBI工作原理
染色后普通内镜不易观察到的病变变得明显
染色前
染色后
染色后病变表面结构与边界更加清晰
结直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
● 染色内镜与放大内镜联合对结直肠粘 膜表面微细结构进行分型即Pit Pattern分型, 也称工藤分型。
● Pit Pattern分型可分为5型,不仅可 以用于病变性质的诊断,还可以大体 判断肿瘤浸润的深度。
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断
刘德良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消化内科
早期结直肠癌相关定义
● 早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 CRC) 浸润深度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任意大小 的结直肠上皮性肿瘤,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m sm
pm
ss
se
黏膜层 黏膜肌层 黏膜下层
固有肌层 浆膜层
● Ⅱc、非颗粒型及结节混和型LST粘膜下浸润风险相 对更高(>36%)。
● Ⅱc型病变越大,粘膜下浸润风险越高,超过1cm病 变的粘膜下浸润风险>70%结节混和型LST中, ≥10mm的结节易发生粘膜下浸润。
● 非颗粒型LST中有约30%表现为多灶性粘膜下浸润 ● Is+Ⅱc型病变都是黏膜下层高度浸润者。
泡影响观察的发生率
二、规范的精细操作
1. 推荐采用结肠镜单人操作法
尚无充足的证据支持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可 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 出率,但单人操作法 是有效使用放大结肠 镜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