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与高晓声笔下农民形象分析比较(薛东娥)

合集下载

《小二黑结婚》阅读提升练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人教版)同步测试】

《小二黑结婚》阅读提升练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人教版)同步测试】

《小二黑结婚》同步测试阅读提升练习一、阅读题才子赵树理汪曾祺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

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

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

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

他爱“起霸”①,也是揸②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

他能弹三弦,不常弹。

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

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字里最好的。

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

他写稿大概不起草。

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

考虑成熟,一口呵成。

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

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

他是负责发稿的。

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了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地都是废稿。

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

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

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发现的。

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

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

”他才有点选择。

他爱喝酒。

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

他和老舍感情很好。

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

赵树理与高晓声笔下农民形象分析比较(薛东娥)

赵树理与高晓声笔下农民形象分析比较(薛东娥)

赵树理与高晓声笔下农民形象分析比较薛东娥(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 714000)摘要:赵树理与高晓声都成功塑造了中国农民的典型,他们笔下的农民形象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封建意识、命运在赵树理与高晓声笔下都体现了出来,但是因时代环境的不同,他们笔下农民的命运、人物关系、人生追求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赵树理;高晓声;农民形象;分析;比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高晓声之所以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两位圣手”[1]108,是因为他们笔下的农民形象多种多样、栩栩如生,如二诸葛、三仙姑、小二黑、李有才、李顺大、陈奂生、刘兴大等人物形象已深烙于读者心中。

然而因时代环境、学识修养、才情秉性等等的差异,赵树理、高晓声笔下的农民形象又呈现出不同的风采。

一、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赵树理的小说所描写的是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社会变革,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生活,展示了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及其所面对的矛盾。

他着力表现的是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摧毁农村封建残余势力,走上彻底翻身的解放道路。

他笔下的“老一代农民形象”:如二诸葛、三仙姑、老秦等,都是背着沉重的封建思想包袱的旧式农民,他们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有“翻身”后新的困扰与痛苦。

还有年轻一代的农民“新人”形象:如小二黑、小芹、李有才等,他们都是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并敢于挣脱旧的精神枷锁的“解放了的一代”,他们的行为性格被赋予社会变革的政治内涵,又很自然地根植于解放区的典型环境,有着深厚的生活根据。

以下以小二黑、李有才的形象进行具体分析:1.小二黑形象小二黑是赵树理笔下的新一代农民,他年轻、积极、热情、聪明能干。

他没有上过学,六岁时二诸葛教他识字,像那些算属相、卜六朲课、念大小流年或“甲子乙丑海中金”等口诀,不几天就都弄熟了,喜得二诸葛常把他引到人前卖弄。

到了十三岁时小二黑知道这些东西不好,于是再也不信他爹的鬼八卦。

试论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工”形象分析

试论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工”形象分析

试论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工”形象分析摘要:农民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进城农民工又是他们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农民始终是社会的主体,他们的生活受到普遍的关注。

文人在文学创作上,没少以“农民”形象为主要描写的对象。

其原因是农民这个角色在社会历史的演变下,发生了多次的改变。

它的每次改变往往伴随着历史的巨变,是富有时代意义的。

它已成为反映历史的主角,所以文人通过再现当代的农民生活,写出了真实的社会形态,还有文人对社会环境的深邃思考,对提高大众的文化、思想水平功不可没。

反映时代的作品是丰富的文化宝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智慧,改变着社会的环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文学视野;农民工形象;叙事分析;变化文学不仅仅只是一门艺术,它同时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乃至于是一种生命现象。

乡土文学是中国社会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更是中国社会生命延续的写照。

乡土是中华民族生存之根,也是传统文化存在的根基,乡土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无论时代如何变革、城乡差异如何巨大,乡土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直占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时代社会一直都在关注贫瘠落后的农村和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如今作家们以其敏锐的眼光、作家的责任关注到了时代变革中的农村和农民工。

一、自给自足经济下回顾历史,当城市仅作为政治中心的存在,城乡在经济上差异很小时,我们国家处在小农经济体制中。

自给自足的经济现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几乎每家每户都以田地为谋生手段,也没有将农民独立成特殊群体的说法。

那么,不难想象当时的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如何了。

封建社会地主阶层猖獗,变换手段压榨百姓。

加之国家征收赋税严重,自然民不聊生。

诗人通过写诗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怒,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之类的这些在当时很常见,诗歌体裁也多种多样。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鸦片战争为开端,外国侵略者用武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中国社会格局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高晓声农村小说的思想特质及文化内涵解析

高晓声农村小说的思想特质及文化内涵解析

高晓声农村小说的思想特质及文化内涵解析高晓声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当代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特质。

其中,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说更是他创作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思想特质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分析高晓声农村小说的特点。

一、思想特质1.崇尚人性高晓声的作品中体现了强烈的人性关怀。

他深刻地描绘了农村人民的生活,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他们的生动形象。

他关注一些平凡而真实的人物,如农民、妇女、孩子等,用平和的语言彰显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迁。

他强调人性的尊严和大小,叙述了一些普通人面对命运和困境的奋斗和坚持,这种人性的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在他的小说中得到充分的呈现。

2.关注个体高晓声在农村小说中重视个体的形成和个性的价值。

他揭示了农村社会的种种复杂的关系,例如家庭的族群关系、邻里之间的互动、乡村社会的秩序和风俗习惯等等,在这些关系里,个体的形成和成长显得特别重要。

他将个体的成长过程融入到乡村生态中,写出了一批底层人物的形象和生活轨迹,这种描写充满了情感和探索。

3.关注生活高晓声的农村小说注重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农村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他用生活下的细节来塑造人物,用细致的情感描写表现农村人民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意识。

他反复描写农民打起背负的劳动生活和艰苦的生活境遇,这种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的塑造明确了他笔下的农村生态和社会结构。

二、文化内涵1.民俗文化高晓声的农村小说与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他深入研究了乡村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传说等,将这些文化因素融入到故事中,形成了叙述的织补。

他精心描绘了乡村环境,描写了各种节日和仪式,向读者展现出一副朴实而不失庄重的乡村画卷。

2.文学传统高晓声的文化内容不仅来自于乡村社会的文化传承,也来源于文学传统的积淀。

他的作品借鉴了不少汉语的文学经典,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思想和表现方式。

他以普通人的角度挖掘和叙述了一段段看似平凡而实则不凡的生活,将文化嵌入故事之中,使小说充满了人文情怀和精神内涵。

扁平的典型人物——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扁平的典型人物——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Oct. 2020Vol.37 No.52020年10月 第37卷第5期长治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扁平的典型人物——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李冈9(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长治046011)摘 要: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被认为是具有先进性的典型,然而也存在个性扁平的特征。

文章从传统伦理、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艺术手法上对赵树理小说中人物进行全面考察,揭示人物形象塑造的矛盾之处,并尝试分析赵树理小说与同时代同题材小说中农民形象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扁平;典型;赵树理;人物形象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 2020 )05-0009-04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不再是新文学中“愚 昧”“麻木”“被启蒙”的对象,而成为最具革命性和 先进性的“历史实践主体”叫这一转变开启了无产阶级文学中新农民形象的书写热潮。

然而在柳青、 丁玲、浩然类似题材的小说中,新农民形象却与赵树理的迥然不同。

柳青等作家继承的仍然是“五四”新文学传统,人物塑造力求“典型化”,细腻的心理 描写使人物充满“灵魂的搅动”和“矛盾的挣扎”;而 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则是“消融于集体当中”叫青 年们很少思辨,很快接受新思想,父辈们尽管走出 一条从“小农意识”到自觉拥护新政策的心路历程,但与柳青笔下的“梁三老汉”等相比,仍显得欠缺复 杂性。

就文学中对于“典型”的定义而言,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无疑是新时代农民的“典型”,这是一类在 中国传统文学中从未出现过的人物类型,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形象长廊。

但就艺术而言,这些 典型人物又是缺乏个性的、扁平化的。

读者记住的 是几种农民类型,而非鲜活的个体。

这与赵树理的政治身份有关,作为政工干部,他自述写小说的目 的是“劝人”的,“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叫尽管有“问题”意识,但也回避了较为尖锐的矛盾。

同时,“炕头谈心”式的叙述方式,也淡化了人物的 心理描写深度。

精彩纷呈 各树一帜——鲁迅、赵树理、高晓声农村题材作品特征评析

精彩纷呈 各树一帜——鲁迅、赵树理、高晓声农村题材作品特征评析

第29卷 第2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V ol.29 No.22009年4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pr. 2009收稿日期:2008-11-10作者简介:曾丽洁,女,1968年生,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精彩纷呈 各树一帜——鲁迅、赵树理、高晓声农村题材作品特征评析曾丽洁(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广东 潮州 521000)摘 要:鲁迅、赵树理和高晓声都是农村题材创作的代表,然而三大作家的创作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深入文本,结合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人生经历探究三大作家创作特质及其创作风格的形成,可以让我们更明确地看到时代大环境和个体经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赵树理;高晓声;农村题材;创作风格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09)02-0057-05Splendid Achievements and Being a School of Their Own: on Characteristicsof Rural Themes by Lu Xun, Zhao Shuli and Gao XiaoshengZENG Li-jie(Chaozhou Teachers' College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 Chaozhou 521000, China )Abstract: Although Lu Xun Zhao Shu-Li and Gao Xiao-Sheng ar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rural themes, their writing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The three writers’ works share the common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第29卷58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times. At the same time the writing style has close relations with the life experience of the writer. By combining the background with life experience of the three writers, this paper does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texts and explores their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orming of their writing styles, thus shows us the great influence of the age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on literary writing.Key words: Lu Xun;Zhao Shuli;Gao Xiaosheng;rural themes;writing style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作家所处的时代特点、人生经历都会影响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反映。

高晓声农村小说的思想特质及文化内涵解析

高晓声农村小说的思想特质及文化内涵解析

高晓声农村小说的思想特质及文化内涵解析高晓声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农村小说以其独特的思想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生活、人文和价值观念,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思想特质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对高晓声农村小说进行解析。

一、思想特质高晓声的农村小说具有鲜明的思想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关注民生,关爱农民高晓声的作品深刻反映出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对农民的关爱。

他把农村视作中国社会的基础和根基,通过其作品展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真实情感,触动人心。

他关注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农村建设等问题,以真挚的情感表现出对农民的深厚情感和尊重。

2. 弘扬家庭美德高晓声的作品中,家庭情感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弘扬了中国传统的家庭美德,塑造了一系列朴实温馨的家庭形象。

在他的小说中,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互相扶持、共同奋斗被赋予了极大的情感价值和道德意义,展示了中国农村家庭的深厚人文底蕴。

3. 探讨道德伦理高晓声的农村小说深入探讨了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

他通过刻画人物的品行和道德选择,揭示社会现实中的道德困境和价值冲突,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道德观念的变迁和矛盾。

他善于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设计表现道德伦理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生活关照。

二、文化内涵1. 传统文化价值高晓声铭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的作品中不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继承和传承。

他通过情节安排和语言表达,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谦和、忠诚等伦理价值观,为读者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2. 地方文化表达高晓声的农村小说中,地方文化的表达和塑造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通过对当地民间风俗、方言语言、乡土风情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村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为读者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地方文化魅力。

3. 现代文化观照高晓声的作品融合了现代文化观照,既保留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又对当代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审视和思考。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内容摘要赵树理所写的是解放区封闭的农村,多是一些翻身农民的崭新形象,他们为争取自由而努力奋斗,是觉醒了的一代农民青年,他们身上有较鲜明的反抗精神;他的写作自始至终都以农村农民的思想变化,革命斗争为题材写作的.赵树理还是第一位在文学上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翻身农民形象的作家。

赵树理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就反映四五十年代解放区农村变革所达到的高度而言,在当时是十分杰出的。

本文主要分析作者笔下农村青年形象及其个性特征。

虽说赵树理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就反映四五十年代解放区农村变革所达到的高度而言,在当时是十分杰出的。

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区农村题材小说的大致面目。

表现农民的斗争,对农村封建落后的旧规矩的改造,热情歌颂农村在新时期焕发的新思想,以及表现翻身后农民的欣喜心情。

他的小说在刻画新旧农民形象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农民形象老农民新人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一、顽固守旧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旧式农民形象。

赵树理自己说过:“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

”“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要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就变成了所要写的主题。

”如在《小二黑结婚》中重点塑造的两个落后的家长形象,即二诸葛和三仙姑。

二诸葛是一个善良却又十分愚昧懦弱的老农民,由于无力改变受欺压的痛苦境况,他迷信命运。

他以“命相不对”为由,阻挠儿子二黑与三仙姑的女儿小芹的恋爱。

而三仙姑是通过搞“下神”之类的迷信活动,来掩饰自己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这就是赵树理在小说中对建国初期的农村问题批评得最多的一点。

我认为,赵树理笔下的这三个形象最具代表性。

1.小丑式的假“仙姑”。

三仙姑的“下神”,是她觉得孤单,而又被“于福他爹”赶走了村里那些为她“作伴”的年轻后生之后的事。

而她把香案设起来之后,文中说:“青年们到三仙姑那里去,要说去问神,还不如说是去看圣像。

三仙姑也暗暗猜透大家的心事,衣服穿得更新鲜,头发梳得更光滑,首饰擦得更明,官粉搽得更匀,不由青年们不跟着他转来转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树理与高晓声笔下农民形象分析比较薛东娥(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 714000)摘要:赵树理与高晓声都成功塑造了中国农民的典型,他们笔下的农民形象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封建意识、命运在赵树理与高晓声笔下都体现了出来,但是因时代环境的不同,他们笔下农民的命运、人物关系、人生追求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赵树理;高晓声;农民形象;分析;比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高晓声之所以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两位圣手”[1]108,是因为他们笔下的农民形象多种多样、栩栩如生,如二诸葛、三仙姑、小二黑、李有才、李顺大、陈奂生、刘兴大等人物形象已深烙于读者心中。

然而因时代环境、学识修养、才情秉性等等的差异,赵树理、高晓声笔下的农民形象又呈现出不同的风采。

一、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赵树理的小说所描写的是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社会变革,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生活,展示了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及其所面对的矛盾。

他着力表现的是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摧毁农村封建残余势力,走上彻底翻身的解放道路。

他笔下的“老一代农民形象”:如二诸葛、三仙姑、老秦等,都是背着沉重的封建思想包袱的旧式农民,他们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有“翻身”后新的困扰与痛苦。

还有年轻一代的农民“新人”形象:如小二黑、小芹、李有才等,他们都是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并敢于挣脱旧的精神枷锁的“解放了的一代”,他们的行为性格被赋予社会变革的政治内涵,又很自然地根植于解放区的典型环境,有着深厚的生活根据。

以下以小二黑、李有才的形象进行具体分析:1.小二黑形象小二黑是赵树理笔下的新一代农民,他年轻、积极、热情、聪明能干。

他没有上过学,六岁时二诸葛教他识字,像那些算属相、卜六朲课、念大小流年或“甲子乙丑海中金”等口诀,不几天就都弄熟了,喜得二诸葛常把他引到人前卖弄。

到了十三岁时小二黑知道这些东西不好,于是再也不信他爹的鬼八卦。

长大后在一次反“扫荡”时,小二黑打死了两个敌人,因而获得了特等射手的奖励。

从中可以看出,小二黑不仅聪明能干,还不迷信。

在爱情问题上,他坚决抵制父母的包办婚姻,坚持自由恋爱,在众多的仰慕者中,只对刘家峧伶俐乖巧的小芹姑娘情有独钟。

面对父亲二诸葛一意孤行收养童养媳的行径,小二黑说“你愿意养你就养着,反正我不要!”为了自己的幸福,小二黑敢于同信奉封建保守思想的老一代进行反抗斗争。

面对金旺、兴旺这样的反动势力,小二黑不像二诸葛那样懦弱、乞求,而是针锋相对地予以抗争,没有丝毫的妥协、畏怯和退缩,深信自己行得正、走得端,深信自己对婚姻的追求是合理合法的,因此他敢说:“送到哪里也不犯法!我不怕他!”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他获得了自己的幸福,与小芹成为村里第一对好夫妻。

另一方面,小二黑又有点幼稚、冒失和自卑。

在面对以金旺和兴旺为代表的恶霸势力的威逼利诱时,小二黑显得不够冷静,发起了火,还大叫,有点冒失和幼稚,二诸葛“不宜栽种”的迷信说法被拆穿后,大人和小伙伴们经常以“不宜栽种”之事与他开玩笑,他变得自卑起来,好几个月见了人都躲着走。

2.李有才形象李有才是一位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但始终没有屈服的农民。

他机智、幽默、富有正义感,对现实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

在阎家山,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在与地主阶级的斗争中,他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心人物。

他比年轻的小昌、小元更为冷静,思考问题更为成熟,比老一代农民老秦等更加坚定而有信心。

而对暂时的胜利,他不会喜形于色,对暂时的失败也不会垂头丧气,他懂得明哲保身,懂得积蓄力量,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他是阎家山的村民与地主进行斗争的主心骨、诸葛亮。

在阎家山的穷苦人中,李有才是被当做一个“趣人”来看待的,他用快板给那些生活寂寞、没有娱乐手段的农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但“小字辈”喜欢他的快板、喜欢到他窑洞中聚会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快板的娱乐功能,更重要的是李有才用“快板”生动形象地唱出了贫苦农民欲说而又不敢说的心声,唱出了他们的心里话,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怨气。

如讽刺阎家山模范村的: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

再如讽刺挖苦恶霸地主阎恒元的:村长阎恒元,一手遮住天,年年要投票,嘴说是改选,选来又选去,还是阎恒元。

不如弄块版,刻个大名片,每逢该投票,大家按一按,人人省得写,年年不用换,用它百把年,保管用不烂。

还有讽刺变质了的陈小元:陈小元,坏得快,当了主任要气派,改了装,挽了戴,坐在庙上不下来,不担水,不割柴,蹄子爪子不想抬,锄个地,也派差,逼着邻居当奴才。

他的快板在轻松幽默的调子中,表现了对地主阶级的仇恨、轻蔑和反抗。

在表面上,李有才似乎是个嘻嘻哈哈口无遮拦之人,但事实上,李有才是村中最有智慧,最冷静而又富有斗争策略的一个人。

当听到地主阎恒元的爪牙、村长喜富被撤职的消息时,全村的“小字辈”们只有李有才一个人想到了:“光撤了村里的差,放在村里还是个大害,什么时候毁了他才算干净,可不知道县里还办他不办?”在政权的选举中,他能对小明、小保、小元三个人做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并结合阎家山的情况,提出了最有可能获胜的人选。

老谋深算的阎恒元及其走狗们收买了小元,收买了马鸣凤,甚至将党派来的工作人员也摆弄得服服帖帖,但是李有才却是他们心中的一个“块垒”,所以他们找机会将他撵出阎家村,撵走了老槐树底下第一个能人,也撵走了群众中的诸葛亮。

李有才走后的阎家村陷入了“黑暗”之中。

李有才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他懂得看准反抗的时机,不会去做无谓的牺牲,能够将强烈的反抗要求与客观的环境结合起来。

他是一个用“快板”这个文艺武器与地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反抗与斗争的农民。

另一方面,李有才身上没有表现出勇敢的个性,受尽了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他的财产被剥削时,没有正面反抗;被阎恒元一伙的地主阶级撵出阎家村时,他也没有正面反抗,忍受他们的压迫,把所有的怨气用“快板”的形式抒写出来,在个性上表现得不够勇敢!二、高晓声笔下的农民形象高晓声站在历史的高度,把农民的遭遇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进行反思,以自己的作品推进中国新文学的深化。

他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几十年来农民的生活,潜入到经济、历史、民族性格心理的深层,揭示出农民辛酸命运的深刻根源,形象地展示了“左”倾错误给人民、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的灾难。

他笔下的农民既有着质朴、善良、勤劳、坚韧等美好的一面,也有着奴性和惰性等民族性格的弱点。

以下以李顺大、陈奂生的形象进行具体分析:1.李顺大形象李顺大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勤俭、朴实、善良,尽管历经苦难,但“脊梁骨仍然是挺着的”。

他大半生的事业、三十年的奋斗目标只是造三间屋,立志要用“吃三年薄粥,买一头黄牛”的精神造三间屋,相信在解放后的日子里,自己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为了造屋,他勤俭生活,挑糖担换废品,捡有用的废品来填补家里的生活需要,无用的则拿去卖钱。

而换废品的糖是李顺大自己用便宜的成本加工制成的,从中可以看出李顺大是一个懂得经商、有智慧的农民。

另一方面,李顺大对于“新社会”的热爱蕴含了盲目、愚昧和顺从,具有逆来顺受和隐忍的惰性、屈从和奴性。

当公车书记动员他把造屋材料贡献出来建铁炉、做推土车、盖生产队的猪圈时,他明明不舍,最后还是听从书记的话,把一家人辛苦攒下来的材料献出来,当自己的木料变成随地丢弃的推土车、砖头变成倒坍的炼铁炉时,他伤心地睁着泪眼,迎风欷歔,可他还是接受了领导让他理解党的困难、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分担一些损失的教育。

李顺大不懂得抵制不合理的要求,不会争取,更不会反抗,意识不到自己的主人公地位,只是一个“跟跟派”,心灵深处隐藏着盲目崇拜的因素。

解放后的“新社会”,李顺大不是去争取社会主义,而是等社会主义,这种“等待”里所表现出来的是农民性格中根深蒂固的惰性。

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对变修的恐惧,对亲家公新房被拆的嘲谑态度,都体现着小生产者狭隘和卑微的心理。

2.陈奂生形象陈奂生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节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

干起活来像青鱼一样,向前直穿,连碰破头都不管。

他既尽孝道,又善解人意,老婆嫁过来时没带口粮,而且生过脑炎,不大灵活,也不大能劳动,他对此都能想得通。

他心地光明,从不偷偷摸摸,还自尊自爱,不拖累集体,也不过多地麻烦相邻。

另一方面,因为陈奂生长期处于受人驱使的地位,使他形成了目光短浅、愚昧软弱、自轻自贱、易于满足、善于自我安慰的心理。

这也使他思想中带有一些阿Q特征,正如他的名言“只要不是欺他一个人的事,就不算是欺他”,性格中那种自欺、自我安慰的因素在更高的需要未能满足时,就向自我陶醉、自我麻醉演进。

陈奂生在付出五元房钱之前,是那么自卑,他发现自己住在那么好的房间里,受到父母官的关怀,心里暖洋洋,眼里热辣辣,生怕弄脏了被子、地板,连沙发也不敢坐。

而在付出了五元钱之后,他仿佛完全换了一个人,肆无忌惮地享受,甚至是“糟蹋”起房中的设施来,再也不怕踩脏房间。

显示出了陈奂生那愚昧、狭隘等中国农民所具有的小生产者的心理,五元钱使他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有了说话的资本,在人前终于能够显摆了,也“神气”了许多。

三、赵树理与高晓声笔下农民形象分析比较1.相同点赵树理与高晓声都是“农民化了的作家”,他们根植于农村,熟悉农村生活,热爱农民。

写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为农民画像、为农民代言是赵树理、高晓声共同的创作心理。

他们都是根据现实中发现并感受到的生活来创作,而不先入为主地根据观念来创作,其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解放后农民的生活、命运,共同揭示了中国农民的灵魂!赵树理与高晓声笔下的农民形象,都闪耀着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如老实、纯朴、勤劳、节俭、善良等等农民的优良品性。

《李有才板话》中的李有才,他纯朴、善良,虽然饱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但仍靠自己的劳动以给别人放牛为生。

他很聪明,是老槐树下的诸葛亮,足智多谋,善于思考分析,不停地创作新的板话,给老槐树下的农民娱乐,同时也在不停地反抗着封建地主阶级。

还有老实厚道的二诸葛,心地善良的铁锁等。

高晓声笔下的农民也不缺乏这样的特点,如《水东流》中的这个情节:放下饭碗,家里人一个个往外跑。

去干什么?又是看电影,一个月三、五次了,不要钱白看,大队包场。

“又不做蒲包了吗?”他十分不满地斥责了。

“你不去看吗?”儿子、女儿反而颠倒过来问他,好像诧异得很,怎么有电影看还会想到做蒲包呢?“不要钱白看,难道时间不是钱?”他精刮地想,“耽搁一黄昏,一个人少做三只蒲包,净损失三角六。

”他真肉痛,恨不得叫电影队倒贴。

劳作了一天,晚饭后还得做蒲包,这个惯例,把刘兴大勤劳持家的品性显现了出来。

还有大半生都在勤劳造屋的李顺大,干起活来像青鱼一样的陈奂生等,都具有勤劳、朴实、坚韧的优良品性。

封建思想对中国农民的影响根深蒂固,赵树理和高晓声笔下的农民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但都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