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合集下载

【作者】程凯华《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作者】程凯华《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作者】程凯华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赵树理是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卓有成绩的作家。

他先以太行山区的农民生活作为自己创作的肥沃土壤,用中国农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文艺形式,写出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优秀的小说。

解放以后,赵树理仍然以广阔的农村作为自己生活和创作的根据地,相继写出了《登记》、《三里湾》、《灵泉洞》、《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锻炼锻炼》等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我国农村的伟大历史变革,喊出了人民的心声,赢得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喜爱。

周扬同志称赵树理是“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写农村题材的‘铁笔’、‘圣手’”,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赵树理根据农村各个时期的实际生活,塑造了多种多样的、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这些形象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文学史上塑造农民(包括他们的干部)形象的第一座丰碑。

但是,仅仅根据这一点,还不能确定赵树理小说的全部价位,因为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塑造什么样的形象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作家在这些题材和形象里有什么新的发现,提供了哪些为过去的作家所没有提供过的新的东西。

歌德说得好:“现代最有独创性的作家原来是这样,并非因为他们创造出了什么新东西,而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够说出一些好象过去还从来没有人说过的东西。

……由此看来,独创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得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歌德文学语录选》、《古典文艺理论译丛》(8)第一一五页)。

那么,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究竟有哪些新的东西是过去的作家所没有提供过的呢?解放区涌现的新型农民——大家知道,在“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中,鲁迅是第一个以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为小说题材的。

他笔下的农民大多备受苦难而尚不觉醒。

经过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高潮,到了三十年代,在深入发展的农村革命的推动下,一些左翼作家笔下开始出现了觉醒的反抗的年青一代新农民形象,如茅盾《农村三部曲》中的多多头,蒋光慈《田野的风》中的王贵才,叶紫《丰收》中的立秋、癫大哥等……。

【作者】程凯华《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作者】程凯华《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作者】程凯华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赵树理是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卓有成绩的作家。

他先以太行山区的农民生活作为自己创作的肥沃土壤,用中国农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文艺形式,写出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优秀的小说。

解放以后,赵树理仍然以广阔的农村作为自己生活和创作的根据地,相继写出了《登记》、《三里湾》、《灵泉洞》、《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锻炼锻炼》等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我国农村的伟大历史变革,喊出了人民的心声,赢得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喜爱。

周扬同志称赵树理是“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写农村题材的‘铁笔’、‘圣手’”,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赵树理根据农村各个时期的实际生活,塑造了多种多样的、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这些形象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文学史上塑造农民(包括他们的干部)形象的第一座丰碑。

但是,仅仅根据这一点,还不能确定赵树理小说的全部价位,因为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塑造什么样的形象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作家在这些题材和形象里有什么新的发现,提供了哪些为过去的作家所没有提供过的新的东西。

歌德说得好:“现代最有独创性的作家原来是这样,并非因为他们创造出了什么新东西,而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够说出一些好象过去还从来没有人说过的东西。

……由此看来,独创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得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歌德文学语录选》、《古典文艺理论译丛》(8)第一一五页)。

那么,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究竟有哪些新的东西是过去的作家所没有提供过的呢?解放区涌现的新型农民——大家知道,在“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中,鲁迅是第一个以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为小说题材的。

他笔下的农民大多备受苦难而尚不觉醒。

经过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高潮,到了三十年代,在深入发展的农村革命的推动下,一些左翼作家笔下开始出现了觉醒的反抗的年青一代新农民形象,如茅盾《农村三部曲》中的多多头,蒋光慈《田野的风》中的王贵才,叶紫《丰收》中的立秋、癫大哥等……。

浅析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赵树理的作品独具耐人咀嚼的泥土芳香,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农村人物典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社会背景不同,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建国前后形成了巨大差异,成为文学爱好者和批评家们津津乐道的论题。

笔者以其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的小说人物形象及意义,结合具体作品和具体人物进行对比,分析了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意义及塑造方法,以期加深广大文学爱好者,特别是赵树理先生的热爱者对先生的了解,提高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关键词:人物形象;特定时期;农民;方法前言赵树理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其小说创作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更是独树一帜,他开创的以山西作家群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品独具耐人咀嚼的泥土芳香,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农村人物典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树理的小说根据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揭示的社会意义,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及方法,文学史上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小说人物形象及意义在当时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形势下,赵树理先生的小说层次鲜明地塑造出了特定时代里的三类人物。

(一)因循守旧,深受毒害,难以摆脱旧思想的“老一代”由于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农民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他们本性善良,潜意识里已把旧传统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并试图让下一代沿袭下去。

致使很多时候我们不由得“怒其不争”,从而在心灵深处感觉到思想变革的重要性。

赵树理先生民主革命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这样一类人物: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和三仙姑,他们都有极力反对小二黑与小芹的婚姻关系,理由也简单的可爱。

一个认为命相不对;另一个则反对自由恋爱。

这件事现在看来似乎颇为可笑,但在40年代的中国,却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老一代的一个口头承诺就可以决定下一代的婚姻大事。

虽然也有一些努力传播自由恋爱的思想的人,但很多人,尤其是像二诸葛和三仙姑这样的“老一代”并不接受。

扁平的典型人物——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扁平的典型人物——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Oct. 2020Vol.37 No.52020年10月 第37卷第5期长治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扁平的典型人物——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李冈9(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长治046011)摘 要: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被认为是具有先进性的典型,然而也存在个性扁平的特征。

文章从传统伦理、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艺术手法上对赵树理小说中人物进行全面考察,揭示人物形象塑造的矛盾之处,并尝试分析赵树理小说与同时代同题材小说中农民形象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扁平;典型;赵树理;人物形象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 2020 )05-0009-04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不再是新文学中“愚 昧”“麻木”“被启蒙”的对象,而成为最具革命性和 先进性的“历史实践主体”叫这一转变开启了无产阶级文学中新农民形象的书写热潮。

然而在柳青、 丁玲、浩然类似题材的小说中,新农民形象却与赵树理的迥然不同。

柳青等作家继承的仍然是“五四”新文学传统,人物塑造力求“典型化”,细腻的心理 描写使人物充满“灵魂的搅动”和“矛盾的挣扎”;而 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则是“消融于集体当中”叫青 年们很少思辨,很快接受新思想,父辈们尽管走出 一条从“小农意识”到自觉拥护新政策的心路历程,但与柳青笔下的“梁三老汉”等相比,仍显得欠缺复 杂性。

就文学中对于“典型”的定义而言,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无疑是新时代农民的“典型”,这是一类在 中国传统文学中从未出现过的人物类型,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形象长廊。

但就艺术而言,这些 典型人物又是缺乏个性的、扁平化的。

读者记住的 是几种农民类型,而非鲜活的个体。

这与赵树理的政治身份有关,作为政工干部,他自述写小说的目 的是“劝人”的,“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叫尽管有“问题”意识,但也回避了较为尖锐的矛盾。

同时,“炕头谈心”式的叙述方式,也淡化了人物的 心理描写深度。

论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论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中 的 流 氓 形 象
在 他答复 《邪不压 正》时真 诚表 白:“据我 的经 验 ,土 改 中最 不 容 易 防范 的就 是 流 氓 钻 空 子 ,因为 流
氓 也是穷人 ,其身份很容 易和贫民相混 。在土改时 期 ,忠厚的贫 民,早 在封建压力之下折 了锐气 ,不经
过相当时期鼓励不敢 出头 ;中农顾虑多端 ,往往要抱 一 个时期 的观望态度 。只有 流氓 毫不顾忌 ,只要 眼前
那些气有什么好 处?”县农会 主席 老杨来 了以后 ,他 一 听说老杨是长 工出身 ,便立 刻变 了脸 ,大有不 屑一 顾 的样子。后来 又听说老杨跟村长说话 很 “硬气”,
“自然又恭敬起来 ,把晌午剩 下的面条热 了一热 ,双 手捧 了一碗送给老杨 同志 ”。当老杨把他押给恒元的
地夺 回来后 ,又是他拦住老杨“跪在地上咕咚咕咚磕 了几个头道 :‘你老先 生真是救命恩人呀 !”’这里 “唯
关 键 词 :农 民形 象 ;乡 土 ;描 述
正因为赵树理 的笔一生耕耘与农村 ,所 以他被 誉为“现代 的农 民作家”。这不仅是对他的小说创作 的概括 ,更是对赵树理一生致力于关注农 民和揭示
农 民问题的肯定 。在赵树理 的笔下成功地塑造了许 多 农 民典 型 ,主要 可 以 分 为 四大 类 :新 农 民形 象 、旧
品 质 。 二 、旧农 民形 象
以(UJ,-黑结婚》中的“三仙姑”“二诸葛 ”,《锻炼 锻炼》中的“小腿疼 ”“吃不饱 ”等形象 为代表 。在他们
的身上或展现农民的落后思想——封建迷信 ,或展 现农 民身上的奸懒 习气等 ,无不 淋漓尽致 ,在此不在 累赘 。
三 、赵 树 理 对 于 农 民的 劣 根 性 暴 露 最 为 成 功 的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老一代农民形象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老一代农民形象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老一代农民形象赵树理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描写了中国农村的种种变迁和人民的生活感受,其中尤以老一代农民形象的描写最为深刻。

本文旨在就赵树理小说中老一代农民的形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老一代农民的形象特点赵树理小说中的老一代农民形象综合了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元素,具有以下特点:1. 素朴、淳朴老一代农民无论从外表还是内心的表现上都非常的沉稳、素朴、淳朴,他们的言行显得非常的朴实无华,不张扬也不浮夸,更多的是以老实待人的姿态来表现出他们的深厚的人情味和生活态度。

2. 坚忍、顽强在小说中,这些老一代农民历经多年的辛苦劳作和社会的冷漠与不妥协,但他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通过顽强不屈和坚韧不拔的努力,克服了多种困难,最终获得了自己应有的生活尊严。

3. 品慎、恭谦赵树理小说中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也普遍表现出了品慎和恭谦的特征:他们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非常清醒,他们的言谈举止充满了谦和的精神,凭着顽强的毅力、过硬的品德,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和人们的关注。

二、老一代农民形象的文化内涵赵树理的小说融合了民间文化、宗教文化、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多种文化背景,对于老一代农民的形象深刻描绘不仅给予了他们更多个性和人文的内涵,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乡土文化的广泛世界意义。

1. 民间文化背景作家通过对老一代农民生活细节的描写,切实反映了中国农村的传统民间文化。

这些文化特征包括三令五申、信口开河、互相礼让以及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国民间文化与土地、生活、信仰、宗教、文明等方面的元素相融合,描绘出一幅具体、真实与多姿的乡土风貌。

2. 传统文化背景赵树理小说中老一代农民形象的塑造,彰显了传统文化在中国农村生活中的重要性。

他们尊重传统的道德伦理、尊卑礼节和家风家训等,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也能依据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获得社会更多的认可和价值。

3. 宗教文化背景赵树理小说涵盖了宗教文化的浓淡关系,揭示了在农村社会中的信仰文化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论《李有才板话》的农民形象

论《李有才板话》的农民形象

论《李有才板话》的农民形象关键词:李有才;农民形象;民间《李有才板话》是一部具有中国民族气派,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中篇小说。

它描写的是抗战时期,地主阎恒元把持了敌后根据地阎家山的村政权,村干部营私舞弊,欺压群众,却居然骗取了“模范村”荣誉。

李有才带领小字辈,以“快板诗”为武器,同他们进行智斗,并取得胜利。

作品采用又说有偿唱、夹叙夹议的板话形式,生动活泼。

在这部小说里,赵树理主要塑造了三类不同的农民形象。

一、新农民形象赵树理笔下的新农民以李有才、小顺等为代表。

在他们身上,作者倾注了极大地热情,赞颂了在追求自由中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

他们除了具有敦厚、善良的美好品质,还敢于与剥削人民的地主作斗争。

李有才虽然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饱经风霜,但他仍然不放弃希望,不向恶势力低头。

村西头老槐树底下的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气不死”,这是对他,也是对所有新农民性格特点的概括。

他的名字叫“有才”,在小说里他也是一位善于把各种人物、各种现象编成快板的能手,这种歌谣顺口又好记,体现了李有才的机智和聪慧。

还有心直口快的小顺,敢于向老杨(真正的农民干部)说真话,另外还有小元、小保等小字辈的年轻人。

他们都是以农民中的战斗者的姿态出现的,敢于揭穿阎恒元父子一次次的阴谋诡计,暴露了腐败干部剥削农民的丑恶嘴脸。

二、旧农民形象旧农民身上有着中国大地上几千年来被剥削,被压迫,具有落后思想的农民传统,他们秉承“随遇而安”的守则过日子,面对权贵的欺压敢怒不敢言。

代表人物是老秦,他是阎家山里无所作为的“中间人”,胆小怕事,村里要重新选举村长,别人都要把阎恒元拉下台,而他却说道:“不妥不妥,指望咱老槐树底人谁得罪的起老恒元?他说选广聚就选广聚,瞎惹那些气有什麽好处?”但老秦这人有点古怪,只要年轻人一发脾气,他就不说话了。

有一年轻人说道:”你这老汉真见不得事!只怕柿叶掉下来碰破你的头,你不敢得罪人家,也还不是照样替人家支差出款?”老秦一扭头走了。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内容摘要赵树理所写的是解放区封闭的农村,多是一些翻身农民的崭新形象,他们为争取自由而努力奋斗,是觉醒了的一代农民青年,他们身上有较鲜明的反抗精神;他的写作自始至终都以农村农民的思想变化,革命斗争为题材写作的.赵树理还是第一位在文学上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翻身农民形象的作家。

赵树理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就反映四五十年代解放区农村变革所达到的高度而言,在当时是十分杰出的。

本文主要分析作者笔下农村青年形象及其个性特征。

虽说赵树理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就反映四五十年代解放区农村变革所达到的高度而言,在当时是十分杰出的。

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区农村题材小说的大致面目。

表现农民的斗争,对农村封建落后的旧规矩的改造,热情歌颂农村在新时期焕发的新思想,以及表现翻身后农民的欣喜心情。

他的小说在刻画新旧农民形象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农民形象老农民新人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一、顽固守旧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旧式农民形象。

赵树理自己说过:“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

”“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要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就变成了所要写的主题。

”如在《小二黑结婚》中重点塑造的两个落后的家长形象,即二诸葛和三仙姑。

二诸葛是一个善良却又十分愚昧懦弱的老农民,由于无力改变受欺压的痛苦境况,他迷信命运。

他以“命相不对”为由,阻挠儿子二黑与三仙姑的女儿小芹的恋爱。

而三仙姑是通过搞“下神”之类的迷信活动,来掩饰自己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这就是赵树理在小说中对建国初期的农村问题批评得最多的一点。

我认为,赵树理笔下的这三个形象最具代表性。

1.小丑式的假“仙姑”。

三仙姑的“下神”,是她觉得孤单,而又被“于福他爹”赶走了村里那些为她“作伴”的年轻后生之后的事。

而她把香案设起来之后,文中说:“青年们到三仙姑那里去,要说去问神,还不如说是去看圣像。

三仙姑也暗暗猜透大家的心事,衣服穿得更新鲜,头发梳得更光滑,首饰擦得更明,官粉搽得更匀,不由青年们不跟着他转来转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赵树理所写的是解放区封闭的农村,多是一些翻身农民的崭新形象,他们为争取自由而努力奋斗,是觉醒了的一代农民青年,他们身上有较鲜明的反抗精神;他的写作自始至终都以农村农民的思想变化,革命斗争为题材写作的.赵树理还是第一位在文学上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翻身农民形象的作家。

赵树理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就反映四五十年代解放区农村变革所达到的高度而言,在当时是十分杰出的。

本文主要分析作者笔下农村青年形象及其个性特征。

虽说赵树理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就反映四五十年代解放区农村变革所达到的高度而言,在当时是十分杰出的。

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区农村题材小说的大致面目。

表现农民的斗争,对农村封建落后的旧规矩的改造,热情歌颂农村在新时期焕发的新思想,以及表现翻身后农民的欣喜心情。

他的小说在刻画新旧农民形象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农民形象老农民新人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一、顽固守旧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旧式农民形象。

赵树理自己说过:“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

”“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要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就变成了所要写的主题。

”如在《小二黑结婚》中重点塑造的两个落后的家长形象,即二诸葛和三仙姑。

二诸葛是一个善良却又十分愚昧懦弱的老农民,由于无力改变受欺压的痛苦境况,他迷信命运。

他以“命相不对”为由,阻挠儿子二黑与三仙姑的女儿小芹的恋爱。

而三仙姑是通过搞“下神”之类的迷信活动,来掩饰自己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这就是赵树理在小说中对建国初期的农村问题批评得最多的一点。

我认为,赵树理笔下的这三个形象最具代表性。

1.小丑式的假“仙姑”。

三仙姑的“下神”,是她觉得孤单,而又被“于福他爹”赶走了村里那些为她“作伴”的年轻后生之后的事。

而她把香案设起来之后,文中说:“青年们到三仙姑那里去,要说去问神,还不如说是去看圣像。

三仙姑也暗暗猜透大家的心事,衣服穿得更新鲜,头发梳得更光滑,首饰擦得更明,官粉搽得更匀,不由青年们不跟着他转来转去。

”对比赵树理给了三仙姑以辛辣的嘲讽。

她的“下神”,就是为了方便自身搞不正当关系,解决感情和生理上的寂寞。

她竟然利用自己的女儿“又团结了一伙孩子们”,“比当年的老相好更多,更俏皮。

”后来看出小芹跟二诸葛的儿子小二黑谈恋爱,为自己后半身考虑,就托东家求西家,给小芹找婆家,并找到了一位“当过旅长的退役军官”的有钱人。

小芹不听她的话,她就“神上了身”,说小芹跟“吴先生”是前世姻缘,还唱什么“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其实骨子里还不是要把女儿推出家门,落得一笔丰厚的聘礼!这种畸形的性格是封建农村经济、文化极端落后和买卖婚姻制度的产物,它带有高度的典型性。

2.宿命者二诸葛。

二诸葛是受封建迷信愚弄的典型。

他的“抬手动脚都要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不宜栽树”笑话还不能使他悔悟,仍坚持以“命相不对”--而骨子里是因为三仙姑的坏名声来反对二黑和小芹的恋爱。

而在兴旺兄弟捆二黑后,二诸葛的表现是:“我知道这几天要出事啦,前天早上我上地里去,才上到岭上,碰到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我就知道坏了……”其实,二诸葛的迷信本质上反映了他性格的懦弱。

因为无法与恶势力做行之有效的斗争,所以把一切噩运都推之为“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逃避,对黑暗势力的妥协退让,就是这种在农村普遍存在的软弱妥协,才使反动势力更加猖狂。

小二黑被捆时,二诸葛只能跪在兴旺面前哀求:“兴旺!咱两家没什么仇!看在我老汉面上,请你们诸位高高手……”后来三仙姑上门与他老婆打闹,“二诸葛一个人拉也拉不开,也再顾不上研究他的卦。

”最终,二诸葛的“天命”思想在自己儿子婚姻上被彻底打败了。

被区长批评后,回家又被老婆奚落了一番。

“见老婆都不相信自己的阴阳,也就不好意思再到别人跟前卖弄他那一套了。

”赵树理试图由二诸葛的改变向我们指出“神圣”的代表们对“天命”的本质,应该是认识比较清醒的。

之所以明知它的虚假还要念念不忘,只是要借阴阳八卦来掩饰他们的软弱,至少在二诸葛身上是这样的。

一切困难都是“天命”,而不是自己无能为力。

应该说,这种迷信的本质,就是鲁迅所指出的“阿Q”精神之一吧。

3.封建家长梅尼母子。

在《孟祥英翻身》一文中,赵树理向我们描绘了一系列农村封建“老规矩”,特别是针对婆婆和丈夫对媳妇的手握特权的教条:“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补衣服的布也不应向公公要”“丈夫打老婆,老婆只能挨几下躲开,再经别人一拉,作为了事。

”“丈夫打老婆是用不着理由的。

”“媳妇出门,要是婆婆的命令,总得按期限回来;要是自己的请求,请得准请不准只能由婆婆决定,就是准出去,也得叫媳妇看几次脸色;要是回来得迟了,可以打,可以骂,可以不给饭吃。

”并且在梅尼脑筋里,有个“媳妇样子”,“头上梳个笤帚把,下达两只粽子脚,沏茶做饭,碾米磨面,端汤捧水,扫地抹桌”以及“倒尿壶”,“见个生人,马上躲开”等等。

可喜的是,孟祥英并没有被“老规矩”所缚束终生。

作者在文中偏偏让她当了干部,并由她亲自带领妇女们把那些“老规矩”一个一个地打破了。

这种的时候,她的婆婆和丈夫只能够“两个坐到一块各人吸各人的嘴唇。

”孟祥英的丈夫更无能,“看看娘,低声说:‘这回可要闯大祸。

”这两个人的本质,其实也是无能。

无能于家庭管理,所以抓住“老规矩”,“老规矩”被打破了,只能“吸嘴唇”。

通过以上人物形象的展示,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封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被推倒,新的政权建立了,封建的传统思想还将长期存在,他对旧中国走过来的农民有毒害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尤其在思想领域因受封建意识毒害而所做的思想斗争。

赵树理小说中还刻画了很多解放后的农民形象,可悲的是,这些农民即使在翻身后作了主人,其封建农民的落后性仍然根深蒂固,思想上的落后反而帮着残留下来的封建势力,造成了生产、生活上的极大破坏。

对于这一类人,赵树理在真实地刻画他们之中,饱含了像鲁迅先生的那种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

二、觉悟后的新型农民形象。

郭沫若认为《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感情,新的作风,新的文化”。

③《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与小芹,《李有才板话》中的李有才,《李家庄的变迁》中铁锁,《孟祥英翻身》中的孟祥英,《小经理》中的三喜,《传家宝》中的金桂,都是新型农民形象。

他们有的在推翻农村封建主义统治的斗争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有的在翻身后的新生活中显示了勇于开拓的才能。

对于这些农民的新人物,新力量,新思想,新现象,赵树理在他的小说中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赞美,其方向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1.同封建制度作斗争的代表。

《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和小芹反对父母、反对金旺的斗争,不仅仅是追求自由恋爱和个人幸福的斗争,它联系着社会的思想斗争和阶级斗争。

它歌颂了农民中的先进思想对愚昧、落后迷信思想斗争的胜利。

赵树理运用这一对新形象,表达了新主题。

小二黑和小芹都是带着新人的形象出现在作品中的。

在恋爱婚姻的问题上,他们完全摆脱了封建迷信思想和传统旧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公开,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要求。

二诸葛给二黑收了一个八、九岁的童养媳,二黑不愿意,就直接地拒绝。

他对父亲说:“你愿意养就养着,反正我不要。

”小芹也不承认她母亲给也订的婚事,把彩礼扔了一地,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给人家去!”当然,小二黑和小芹敢于为自己的命运而斗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有了新的政权。

二黑对小芹说:“我打听过区上同志,人家说只要男女本人愿意,就能到区上登记,别人谁也作不了主。

”这表明他们已经能自觉利用新生的政权,为自己争取合法的权利。

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他们是解放区农民中的一代新人,他们的思想行为,甚至在今天的一些落后地方的婚姻上,也难能可贵的。

2.同封建权势不屈斗争的老农民。

《李有才板话》中的民间艺人李有才是农村那种受尽经济、政治上的剥削却较少受到精神毒害,用自己清醒的头脑与黑暗势力做斗争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他的家庭贫寒,无田无地,是个替人家放牛和看庄稼的无产者,孤身一人,却又乐观开朗,幽默风趣,对生活对世事洞察分明。

对农民兄弟感情深挚,对地主恶霸嫉恶如仇。

他利用手中的快板,说出农民心中的不平和反抗情绪,启发青年人的反抗意识,鼓舞他们站起来,同封建势力作斗争。

李有才实际上是当地革命的宣传者。

赵树理通过这一形象生动地概括出了农民中先进分子的反抗性格和思想智慧。

这一点上,赵树理走在同时代乡土作家的最前面。

虽然李有才以快板为武器,深刻、辛辣地揭露、抨击阎恒元的统治,成为“小”字辈的贴心人和参谋顾问,也成为恒元的眼中钉。

但须要提出的是,李有才身上也存在着受迫害给他的思想带来的局限性。

如广聚在“文地”的事被李有才揭短后,打发人把有才叫到村公所大骂了一顿,命令他“滚蛋”,“永远不许回阎家山来。

”李有才就只好搬出阎家出走。

而后一直没有再活动,一直到老杨到来,听到他编的快板,让人去找他,他才再次出场。

在这一点上,他同小二黑,小芹相比就缺少了斗争性。

在赵树理的笔下,李有才也只是一个对旧势力的批判者而不是推翻者,是对新生力量的支持者而不是真正的参战勇士。

这样的形象,才是一个真正深受封建迫害的老农民,也说明了赵树理严格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

3.无私奉献,大胆改革的孟祥英。

《孟祥英翻身》一文中的主人公孟祥英当上村干部,有她个人能力出众的因素:“人家能说话!说话把得住理。

”但是,更主要的是靠村里人的推举和工作人员对她婆婆软硬兼施的作工作,她自己并没有努力去争取这个权利。

她很愿意从家庭迫害中解放出来,很愿意并且有能力为村里做事。

但这一点必须靠组织上去说服或强制她婆婆点头。

她自己当时还不能,或者说还不敢“私自”决定这种本来纯粹是个人的事。

也就是说,此时的孟祥英并没有自觉地和封建家长做斗争,她身上还存在着封建家庭妇女所普遍存在着的软弱性,受奴役的局限性。

但自从做了妇救会主任,孟祥英就组织妇女开会,领导妇女解放,“反对婆婆打骂,反对丈夫打骂,提倡放脚,提倡妇女打柴、担水、上地,和男人吃一样饭干一样活,要上冬学……”对婆婆的耽心,孟祥英“并不在意”,在党的工作员的领导下,工作开展得还很顺利。

在工作中,虽然有时也会“拿不定主意”,但孟祥英坚信把她从家庭牢狱中解放出来的组织。

身体力行,一心扑在工作上,最终干出了成绩,领导妇女完成解放自身,生产自救的斗争过程,并成为“自己带动又能推动别人的度荒能手。

”被公社选为“劳动英雄”,影响出了全村,“有个区干部的作用大。

”她的影响甚至带动了涉县七区妇女生产的积极性,使涉县产生了“特别多”的“女劳动英雄”。

从孟祥英这个原为封建家庭中的受苦受难者,默默无闻的妇女,后来翻身成为影响全县的女劳动英雄的经历中,赵树理清醒敏锐地指出,农村运动要深入,要加强党的领导和宣传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