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赵树理作品的农民形象比较
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和鲁迅笔下的农村有什么差别

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和鲁迅笔下的农村有什么差别一、思想启蒙与问题观照鲁迅之所以要放弃曾为之奋斗的医学而转从文学,既不是因为自己对医学缺乏兴趣,或者学医无前途可言,也不是因为自己对文学情有独钟,而是因为文学是进行思想启蒙最佳的载体与途径,鲁迅想借文学实现其启发蒙昧、觉悟民众的理想。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当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没有农民的真正觉醒与革命,中国要新生那只能是痴心妄想,因此,农民理所当然地成了鲁迅进行思想启蒙的重点对象。
鲁迅笔下的农村题材小说,尽管言说的故事各各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始终如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毫不留情地将农民身上存在的愚昧、麻木等劣根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正因如此,少年挚友闰土、殊堪可怜的祥林嫂、泼辣大胆的爱姑等等善良的人们都成了鲁迅严厉的解剖对象。
可以说,在鲁迅笔下,故事也罢,人物也罢,统统都是工具而已,启蒙才是其真正的目的之所在。
赵树理生长在风云激荡、新民主主义革命如火如荼的巨变时期,新生的、日益茁壮的中国共产党无疑是时占全国人口之绝对多数的劳苦大众的天才般的启蒙者、引路人,其势力所及,翻身求解救、自己当家作主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响彻云天。
在这狂飙突进的启蒙浪潮裹挟下,千千万万的受苦人前赴后继地奋勇跻身革命行列。
于鲁迅而言,以穿越黑暗、划破长空的振聋发聩之声惊醒那绝无窗户而又万难破毁的铁屋子中酣然昏睡的麻木民众正是时代所赋予的庄严而沉重的使命。
而于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工作者的赵树理来说,由于中国共产党已极其成功地唤醒农奴千百万,昔日逆来顺受的布衣百姓已不再是沉默的羔羊,因此,启蒙已非赵树理的当务之急,其首要任务是怎样做好当下的实际工作,正因如此,工作中所接触的各类具体问题水到渠成地成了赵树理创作所观照的对象。
提出问题并试图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既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归宿点,赵树理凭借其第一线农村工作者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各种农村问题予以形象艺术的展示,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赵树理鲜明个性特色的问题小说,在其笔下,基层政权干部队伍不纯问题、干部蜕化变质问题、官僚主义工作作风问题、封建残余思想垂而不死问题、农村建设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等等都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反映,“使他的许多作品往往成为当时农村生活的启示录。
鲁迅与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之比较.

鲁迅与赵树理笔下的乡村题材小说之比较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0701班韩琼摘要:鲁迅与赵树理小说都表现出了对中国农村现状和农民命运的极大关注。
在致力于农村题材创作的发展上,他们前后相承,同时又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其主要表现在深沉的农民情怀、反封建的主题内涵、不同类型的农民形象塑造、对中外文化的批判继承等方面。
本文将结合以上几点,对鲁迅和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进行比较。
关键词:鲁迅赵树理乡村小说比较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农村题材文学的创作成果或许是最为坚实和发达的。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初,鲁迅便以现实主义来描写农民和农村生活。
在他的引领下,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派”作家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作家及部分京派作家,都着眼于描写农村题材方面的小说。
四十年代解放区新的政治环境及文化价值取向,无疑为作家提供了农村题材文学深化发展的良好契机,成长于解放区本土的农民型作家赵树理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的又一拓荒者。
从这一视点出发,鲁迅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无疑具有很大的可比性。
本文试图从农民情怀、主题内涵、人物形象、文学通变等方面,对鲁迅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进行总体比较。
一、农民情怀的一致性把农民放在作品的中心位置,这不仅仅是一个题材问题,更是同作家的立场观点紧密联系着的重要问题。
鲁迅与赵树理,都用各自的文学作品展示了他们关注农村现实的创作思想和深沉的农民情怀。
古老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
但令人遗憾的是,几千年来乡土中国的生存形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国古代文学虽也存在一些描写乡村生活的作品,但留给后人的,多是诗歌中对于“自然美”的抒写或“农家苦”的悲悯等浮光掠影式的印象。
唐宋以后叙事文学的兴起,也未能彻底改变农民在文学中的边缘地位。
《水浒传》引入了农民作为描写对象,但作者并没有较多付诸笔墨于现实的农村生活和农民形象,也难以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这场农民运动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红楼梦》中有个具有农民气质和农民眼光的乡下人刘姥姥,但不过是偶尔闪现于大观园的“天外来客”,成为贾府上下酒足饭饱后的笑料。
从阿Q和小二黑两位农民形象见出鲁迅与赵树理对农民的独特观照

从阿Q和小二黑两位农民形象见出鲁迅与赵树理对农民的独特观照摘要:鲁迅和赵树理同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农村现实、塑造农民形象的杰出代表,但由于对农村世界和农民精神观照的差异,使其小说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趣味。
关键词:鲁迅赵树理农民形象观照正文: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创作成果最为丰硕的乡土题材,在鲁迅引领下上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派”作家和30年代的左翼文学作家及京派作家,均以感伤和凝重的笔触观照着乡土中国饱受深重压迫的贫困农民。
40年代解放区新的政治文化环境和艺术审美取向又为成长于解放区本土的农民型作家赵树理提供了发展的良好契机,顺利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的拓荒者。
同样作为乡土农村的忠实书写者,二者各自又有着独特的观照。
本文将从阿Q和小二黑两位农民形象见出鲁迅与赵树理对农民的独特观照。
鲁迅偏重于启蒙,而赵树理则倾向于民间政治化的平民视角。
鲁迅与赵树理都用各自的文本向世界展示了农村现实。
作为20世纪中国启蒙主义小说的先行者和坚信者,“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把平凡而真实的农民,连同他们的褴褛的衣着、悲哀的面容和痛苦的灵魂一道请进高贵的文学殿堂的第一人”,深切关怀农民命运,了解农民麻木、落后、愚昧的弱点。
“我的取材”,正如他自己所说,“多来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通过文艺来激活农民大众沉滞而麻木的精神活力,并以此来对农民文化以及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进行反思和批判。
“山药蛋”派代表赵树理取材于风云激荡的农村现实生活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无一不反映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这一伟大历史变革时期的农村面貌, 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具有进步思想和优秀品质的先进农民形象, 更难得的是为现代文学贡献了一批个性鲜明、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的落后农民形象,并以其独特的民间政治化观照着一切新变化,着力发掘农民的本真特色,鼓舞他们向更美好的生活迈进。
当挣扎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流浪农民阿Q受了别人的侮辱,会转向比他更弱小者发泄;对自己的偷盗、赌博行为毫无道德批判;去刑场的路上也满是那些喝彩的、愚昧无知的看客。
品味鲁迅与赵树理作品中不同的农民形象

品味鲁迅与赵树理作品中不同的农民形象农民,是社会中职业分工中的一种。
他们的生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以继夜地努力耕作,养活了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
那么这样一种伟大的职业,在作者们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鲁迅和赵树理先生作品中的农民形象。
鲁迅先生,是稚子都耳熟能详的文坛大家。
那个时代,他深刻同情农民们的遭遇,他深知中国农民具有病态和孱弱之处,所以通过一个个农民形象的塑造,意在振动农民麻木的神经,揭示国民性的弱点,继而引起人们的自救自疗,激起中华民族的觉醒。
鲁迅笔下的农民是愚昧的,麻木的,安守本分的,仿佛认为自己的命运就该如此,继而不去斗争,死气沉沉。
比如《故乡》中的闰土一角,他也成为了中国小说中的典型农民形象。
闰土天真活泼,敢于同鲁迅玩闹,然后当他长大了,他身上的那种封建思想和等级观念就浮现出来了,活成了一个精神麻木,少言寡语的人。
闰土就是当时社会的农民的缩影,对此我有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有的时候不能怪命运不公,而是这个人就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从未想过为自己抗争什么,争取什么,这便是思想的麻木了吧。
对此,鲁迅先生有批判,但更多的是同情,同情闰土,也是同情和批判那个时代的农民。
这与赵树理先生小说中的旧农民形象是相同的,比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和二诸葛,《锻炼锻炼》中的吃不饱。
他们精神麻木,封建迷信,身上都是封建社会带来的臭毛病。
无论是鲁迅,或者是赵树理都用辛辣的文笔狠狠揭露了那时候农民思想的劣根性,意图激励他们奋发改进,这是两位作者创作的共同点。
但两位作者塑造的形象又不尽相同。
鲁迅塑造的另一种农民形象是在《阿Q正传》中被塑造的淋漓尽致,阿Q与闰土的区别是:他进行了反抗,但是却是消极地反抗。
阿Q之所以反抗,不是因为他的思想觉悟了,而是他想报复那些轻视欺负他的人,他想获得那些所谓“上等人”拥有的财富地位美色。
与之相同的是《祝福》中的祥林嫂,她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也是消极地反抗。
论鲁迅和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及成因

论鲁迅和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及成因
鲁迅和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们各自笔下的农民形象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我将从角度、时代背景和写作立场等方面分析这种差异及其成因。
鲁迅和赵树理对农民的角度不同。
鲁迅的作品主要集中于20世纪初的历史背景下,他描绘了贫困、压迫、愚昧以及农民的被压迫地位。
他以农民作为社会矛盾的折射,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群的困境。
而赵树理则是在党的领导下,以农民为主人公的形象。
他倾向于描绘农民在新的社会变革中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
他赞颂农民的智慧、勤劳和抗敌精神,强调农民作为新中国建设的基础。
鲁迅和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还源于不同的时代背景。
鲁迅的作品大多写于清末民初,那时农民处于封建社会的底层,生活困苦,受封建制度的压迫,社会地位低下。
而赵树理则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写作,农民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他们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享受到了农村改革的成果。
因此,两位作家对农民的描绘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态度。
鲁迅和赵树理在写作立场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他们笔下农民形象的不同。
鲁迅是一位激进的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他以冷嘲热讽的方式揭示社会的阴暗面,关注农民的疾苦和无助。
赵树理
则更多地以一种宣传性的角度写作,他的作品主要用来歌颂农民的伟大,鼓舞人民的士气,推动社会主义进步。
鲁迅和赵树理对农民形象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角度、时代背景和写作立场的不同所致。
鲁迅揭示了农民的苦难和社会困境,赵树理则赞美了农民在新时代的成就。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地位和社会变迁的差异。
论鲁迅和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及成因-2019年文档

论鲁迅和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及成因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中,鲁迅是第一个自觉描写普通农民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家,赵树理是继鲁迅之后第二位出色描写农民的作家。
二位作家笔下的农民形象都鲜活生动,都刻画出了我国农民的精魂。
比较后发现,二位大作家所处时代、出身经历、写作动机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各自笔下的人物命运和思想状态的不同。
千百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我国农民复杂的双重性格: 勤劳善良、节俭聪慧,但又保守消极、愚昧奴性。
对这样一个庞大而独特群体的描写,直到中国现代文学里才真正出现。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中,鲁迅是第一个自觉描写普通农民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家,赵树理是继鲁迅之后第二位出色描写农民的作家。
位作家都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农民形象,都刻画出了我国农民的精魂。
相比之下,二人笔下的农民既有一脉相承的一面,也有发展革新的一面。
下文就二人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和成因做一番探讨。
、所塑农民形象的差异1.人物命运不同:悲喜剧鲁迅笔下农民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社会黑暗,经济衰退,民族遭受外族的入侵,国家的未来一片渺茫。
鲁迅弃医从文,高扬反封建的启蒙大旗,决心用手中的笔当做利剑划破那暗无天日的夜空。
他将下笔的着眼点放在了中国的农民身上,创作了一系列农村题材小说,刻画出了一系列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不觉悟的落后农民形象。
诸如,《阿Q正传》中的阿Q王胡、小D邹七嫂、吴妈;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柳妈、贺老六;《明天》中的单四嫂子;风波》中的七斤、九斤老太;离婚》中的爱姑等。
其中最为经典的是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闭塞农村的、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阿Q阿Q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却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麻醉: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从不了解革命到糊里糊涂的想要革命,从奴性十足到精神麻木,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
如阿Q—般,鲁迅笔下的农民无一例外以悲剧命运收场,令人们投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眼光。
浅谈鲁迅与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比较

浅谈鲁迅与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比较作者:陆飞燕来源:《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11期在“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农村题材的文学是发展迅速而又繁荣的。
鲁迅是第一个自觉地去描写农民的作家,他用沉重的笔触去描写广大农民的疾苦,表达了对广大农民的关注。
20世纪40年代,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成长在解放区本土的农民型作家赵树理在描写农民这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两位作家笔下的农民形象都具有典型性,因此我认为有可比性。
一、两位作家都有意识地描写了大量的落后农民形象鲁迅作品中的落后农民有《阿Q正传》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药》中的华老栓,《风波》中的七斤、七斤嫂子,《离婚》中的爱姑等。
赵树理作品中的落后农民有《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和二诸葛,《李有才板话》中的老秦,《登记》中的小飞蛾的婆婆,《三里湾》中的糊涂涂、常有理,《福贵》中的福贵等。
两位作家笔下的落后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迷信、守旧、麻木。
《祝福》中的祥林嫂凄惨一生,但为了“赎罪”还要去土地庙里捐门槛。
鲁迅对他笔下的国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一点在落后农民身上更是让人深有体会。
《李有才板话》中的老秦,受了一辈子穷,但他非但没有反抗的要求,反而还自轻自贱看不起贫苦农民。
落后农民遭遇悲惨,本来值得同情,可是他们迷信、麻木,让人又不自觉地痛恨起来。
两位作家虽然都重在描写落后农民形象,可他们笔下的人物还是有很多区别的。
鲁迅笔下的农民不仅落后,还不觉悟;而赵树理笔下的农民虽然落后,但他们最终在政府的帮助下觉悟了。
阿Q、祥林嫂、单四嫂子等人物至死都没有觉悟,他们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太深,因此,鲁迅的小说多是悲剧。
三仙姑、二诸葛、福贵等人物在政府的帮助下都觉悟了,因此赵树理的作品多是喜剧。
鲁迅笔下多是落后农民形象,但赵树理笔下还产生了许多新农民形象,多了些翻身农民。
赵树理塑造出了血肉丰满的翻身农民形象,并注意描写他们在政治上和精神上翻身的艰难曲折。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四)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四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1、下列均属于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是( A )。
[A]沈雁冰、周作人、朱自清、郑振铎[B]沈雁冰、叶绍钧、朱自清、郑振铎[C] 沈雁冰、周作人、冰心、梁实秋[D]沈雁冰、叶绍钧、冰心、郑伯奇2、1932年9月,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的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成立,其会刊是( C )。
[A] 《诗》[B] 《拓荒者》[C] 《新诗歌》[D] 《中国诗歌》3、徐志摩最早出版的诗集是( B )。
[A] 《翡冷翠的一夜》[B] 《志摩的诗》[C] 《猛虎集》[D] 《云游集》4、边城的女主人公是( C )。
[A] 阿黑[B] 夭夭[C] 翠翠[D] 萧萧5、鲁迅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循环的作品是( A )。
[A] 《灯下漫笔》[B] 《论睁了眼睛看》[C] 《忽然想到》[D] 《春末闲谈》6、《寒夜》体现了巴金的美学理想,即( D )。
[A] 无政府主义[B] 人道主义[C] 塑造小人物[D] 无技巧的艺术7、沈从文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是( D )。
[A] 《柏子》[B] 《月下小景》[C] 《长河》[D] 《八骏图》8、《财主底儿女们》的出版当时被胡风称作是( D )。
[A] 中国新文学的重要收获[B] 40年代小说的扛鼎之作[C] 路翎小说创作的突破[D] 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事件9、下列均属于郭沫若创作的诗集是( B )。
[A] 《女神》、《前茅》、《瓶》、《红烛》[B] 《女神》、《前茅》、《瓶》、《恢复》[C] 《女神》、《前茅》、《恢复》、《猛虎集》[D] 《女神》、《瓶》、《恢复》、《黎明的通知》10、张天翼《速写三篇》包括的三篇作品是( B )。
[A] 《三天半的梦》、《华威先生》、《新生》[B] 《谭九先生的工作》、《华威先生》、《新生》[C] 《脊背与奶子》、《三天半的梦》、《华威先生》[D] 《包氏父子》、《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11、提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这一文学观点的是( D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赵树理作品的农民形象比较
文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2班姓名:李伟学号:200902010036
内容摘要:鲁迅和赵树理都是我国现当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位作家,两位作家都善于对农民形象进行塑造,并取得了文学界的高度认可。
本文通过对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分析和赵树理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分析,分析了鲁迅与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特点,并进而对其进行比较,浅谈了鲁迅与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异同点。
关键字:批判精神传统观念现实主义农民形象
在现当代文学中描写农民形象的作品很多,其中以鲁迅和赵树理的作品中描写农民形象最为典型。
同时,鲁迅和赵树理也是描写农民形象最成功的两位作家。
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了他们共有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描写出了以土地为依托的农民的命运,对落后农民的旧思想、心理、文化、习俗和麻木的神经进行批判。
两位作家都从了农民的精神层面、心理变化的视角观察了农民形象和农村社会。
董大中认为赵树理继承和发扬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和
现实主义传统。
但赵树理有别于鲁迅的一点,是时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
鲁迅被誉为是中国现代为学史上第一个自觉描写普通农民并取得伟大成就的作家。
鲁迅出生于封建地主大家庭,家道衰落后的他,开始对社会进行反思,发现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对农民的毒害,对农民身上的无知、落后、中庸和精神上的麻木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体现出了愚昧、麻木、落后、不觉悟等特点。
例如:《阿Q正传》中的阿Q就是鲁迅笔下的一个典型农民形象。
作为一个处于封建时代,失去了土地的农民阿Q,在被王胡子打后,用“精神胜利法”对自己进行自我安慰,体现出了落后的农民意识和愚昧思想。
小说《故乡》中的闰土,从一个儿时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位沉默不语的大人,《祝福》中的祥林嫂,为了赎罪,去庙里捐门槛儿,《风波》中的九斤老太等,这些人物都是鲁迅笔下具有代表性的落后农民形象。
鲁迅认为“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
鲁迅通过其笔下的农民形象,批判
了农民的劣根性,揭露了农民的精神创伤,唤醒了沉睡中的农民大众。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和批判。
虽然赵树理延续了鲁迅的批判精神,但赵树理与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形象有所不同,具有着独特的赵树理特点。
由于政治时代和出身的不同,赵树理作为解放区作家,主要表现农民的新形象,将农民的新一代形象塑造在小说中,着力去描述新生的农民干部形象。
与鲁迅笔下农民形象有所不同之处是赵树理笔下打造出了一批积极进取的农民形象。
在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的主人公小二黑和小芹,积极争取婚姻自主。
通过新型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与落后农民典型二诸葛、三仙姑等封建势力进行之间的对立,体现出了农村新生一代与旧的传统观念进行搏击的勇敢,昭示着新的思想的出现。
赵树理出身与农村,了解农村风俗,对农村有着自己的感情。
在他的笔下的农民形象,
是他以农民的直觉进行创作的。
他的《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等描写农民形象的乡土文学作品,都是借助新型农民形象来抨击旧事物和封建文化思想,对农村旧的风俗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无论是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还是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都是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形象。
鲁迅与赵树理都有着对封建文化、封建社会和落后的风俗习惯的批判,但二者笔下的农民形象各有特点,都带有各自的时代性。
鲁迅与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将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两座典型的“农民形象”丰碑。
注释:
【1】见董大中在1982年第3期的《山西文学》发表的《赵树理与鲁迅》
【2】牡丹江教育学院校报2005年第六期林铭《解读农民意识——鲁迅、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型相比较》
参考文献:
①《鲁迅作品十五讲》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②《赵树理研究资料》黄修己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月
③《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乡土小说研究》张志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6年09月第一版
④《小二黑结婚》赵树理著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⑤《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