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论》课件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民俗学概述2012修改版

在学术界,对于“民俗”的概念存在着 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 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 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 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 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 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 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 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 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 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正因为存在着众多和重大的分歧,所以 有的学者认为民俗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 念。
17
民族性。民俗是民族的标志,是民 族构成的一个要素,每个民族都有 它自己特殊的民俗。这里所说的民 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 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 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 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 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 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地域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 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由于所处 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使各 类民俗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
15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 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 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 上的横向传播过程,是说一定地 域、一定民族的民俗会随着不同 地域、不同民族的相互往来而向 外扩散。
16
稳定性是 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 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 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 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具有相对 稳定性,往往核心部分的东西多 少年不变或变化很小。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 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 化。由于民俗是靠集体创造,靠 语言和行为传承和播布的,这就 决定了民俗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 状态之中。
民俗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民俗学概论

一、民俗的定义 (一)学术界狭义的“民俗” 概念1、文化遗留说 2、精神文化说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二)《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
5、民俗是指民间故事。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
6、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3、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
7、民俗是“民俗文化” 。
4、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
(三)产生分歧的原因:1、不同学者的背景不同。
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不同地区的民俗表现不同。
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3、学科认识不统一。
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形成的共识 :1、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
(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民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与时代的关系) 3、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民俗与文化的关系 )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五)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民俗学民俗学是研究全世界各民族最广泛的人民传承文化事项,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概论

一、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是不死的活化石。
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不是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
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二、民俗学:以民间风俗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三、民俗学的性质:1、、由于研究范围广,故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交叉。
2、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科学,故有独立的学科性质。
四、民俗学的任务:1、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2、当前任务,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使这门年轻的学科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并在大学里独立发展。
3、帮组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五、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3、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4、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也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5、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又称为模式性7、民族性与地域,民族性,这里所说的民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8、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是密不可分的。
9、规范性,协调生活,调整观念和行为10、服务性,服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协调民众心理满足其审美的需要六、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讲义)《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
第⼀节民俗的定义⼀、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个国家或民族中⼴⼤民众在长期的历史⽣活过程中所创造、享⽤并传承的物质⽣活与精神⽣活⽂化。
从民俗与⼈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类社会群体⽣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种社会⽂化现象。
从民俗与⽂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化。
历史上⼈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致有四种:⽂化遗留物说、精神⽂化说、民间⽂学说、传统⽂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义的民俗。
⼆、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种⽣活⽂化,渗透与于⼈类⽣活的各个领域,从⼀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都附有⼀定的民俗⾏为及有关的⼼理活动,因⽽很难进⾏泾渭分明的分类。
但是,作为⼀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种知识的传播,⼜必须进⾏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性的⼦系统。
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到家庭、家族、乡⾥、民族、国家乃⾄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并传承的集体⾏为⽅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化与精神⽂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的民俗。
语⾔民俗:指通过⼝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和民间⽂学两⼤部分。
第⼆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民俗的特征(⼀)集体性集体性,⼜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
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
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民俗的特征(一)集体性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民俗学概论

第一讲 概说——民间、民俗、民俗学
第 一 讲
概 民说 俗 学民
间 、 民 俗 、
——
推荐阅读书目
董晓萍, 《现代民俗学讲演录》, 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 论与方法》
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 叶涛,《民俗学导论》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中国民俗史》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
中国的民俗学——启蒙与救 亡
近代启蒙民俗思想的产生
主张利用民俗作为工具,开化民智、救 治时弊 ,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
黄遵宪:中国民俗学的先驱 民俗具有难 以改变性和可以变异性的特征,初步形 成较为系统的民俗学理论
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现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表现
在创作革命童谣和弹词 ,章炳麟的《逐 满歌》,陈天华的《猛回头》和秋瑾的 《精卫石》;
民俗学对人类学的依附关系形成。
运一 动、 对民 民族 俗主 学义 兴和 起民了民俗 学:
俄苏的民俗学——争霸世界的需要
俄国的民俗学 :前期受到格林的理论影响, 后来接受了进化论。
苏联民俗学继承了俄国民俗学:接受了古 典进化论。
苏联民俗学与早期古典英美民俗学的相似 之处: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面纱下重述了帝 国主义的中心观。
西方世界的民间
德国(民俗学产生的摇篮)的民
二
间
、
对应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时
民
也指分层社会中人口基数最大的一 部分
间
赫德尔首先是从民族精神开始入手
的
寻找民族精神的载体 ,由此他找到 民歌,民歌的创造者既是下层人民,
基本贡献——
将人类学理论中国化,力图创造一个中国 的神话系统,同时以文学研究吸纳人类学 理论。
重文献分析,在抗战期间于西南地区开始 注重收集口头文学。
04自考社会学概论第四章课件

2020/7/1
23
2020/7/1
24
一、文化交流的过程
• (一)文化交流的概念 • 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
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 过程 • 文化交流是文化的固有属性,是社会发 展的必要条件
12
2020/7/1
13
一、习俗
• (一)习俗的起源和形成 • 习俗也称民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
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 习俗根植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
环境、社会环境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习俗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
化
2020/7/1
14
• (二)习俗的功能
• 1、习俗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社会规范 ,它的调整范围最普遍,在社会生活的 各个领域发挥作用,这是任何其他社会 规范无法相比的。
2020/7/1
1
2020/7/1
2
一、文化的涵义和特征
• (一)文化的概念 • 文化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 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 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 本书所讲为广义的文化 链接知识点:西方与中国的文化差异
2020/7/1
3
• (二)文化的特征 • 1、创造性 • 2、习得性 • 3、共享性 • 4、累积性 • 5、特殊性和共性 知识链接1:普洱茶文化的形成 知识链接2:西方的用餐文化
2020/7/1
4
二、文化的构成要素
• (一)物质形态要素 • 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包括生产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管理祠堂:祠差与祭祀
2021/4/17
4.族田:
(1)庄田、义庄,宗族的经济基础。 (2)来源:遗产及其增值;全体族人集资或个人捐献 (3)类型:祭田;学田 (4)管理方式:按房轮值;庄正负责
5.其他: 公共墓地与坟山
二、民间秘密结社 1.兴起于清代和民国时期。 2.典型: 天地会----洪帮(门) 青帮 把兄弟与十姐妹 3.相关民俗 成员称谓、联络暗号、收徒仪式、帮规家法、祭祀等
2021/4/17
第五 地缘组织民俗
一、村落民俗
1.村落的类型 单一家族型 姻亲型 杂姓村落
2.村落的功能
2021/4/17
3.村落民俗 村落成员的集体意识---械斗、打冤家、血族复仇
2021/4/17
3.入族:
(1)内容: 确认因婚姻和生育而新增人口的宗族成员身份的程序。 (2)外姓女子因婚配入族: 拜族礼:全体族人同意;入祠拜祖,受训,学族规。 不同身份的女性有不同的规定:妻、继妻、妾、其他。 (3)新生儿孙: 报丁:登记,祠堂祭祖,时间不一。 入谱:成年后 另:女婴要报丁登记,但不需告祖。
2021/4/17
(2)历史:家国一体
口述家谱—无文字之前,吕思勉 宗法制度--周代 黄金时期—魏晋南北朝—政治功能 私修家谱---宋代 体系完备—清代
(3)构成要素: 包括本族源流世系、族籍登记、先贤礼赞、界址墓图以及族规
家训之类。
2021/4/17
3.祠堂
(1)界定:宗族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祠堂,又称为宗祠、 家庙、祠庙。
2021/4/17
二、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
1.组织行为—组织的角色民俗、组织的观念民俗、组织 活动民俗(民俗事件) 2.组织程序—确立组织的民俗、接纳组织成员的民俗、 关于组织的活动程序的民俗、辞别组织成员的民俗、改 变组织的民俗 3.组织功能—关于组织目标的民俗、关于组织成员的民 俗、关于组织整合的民俗、关于组织活动条件的民俗
2021/4/17
2.家族救助 救济和资助 3.宗族惩罚: 家法族规《颜氏家训》--颜之推 不让参加祭祖; 祠堂惩罚---浸猪笼 4.宗族拜年:先去祠堂
2021/4/17
5.祭祀
(1)内容:墓祭和祠祭(陆游《示儿》) (2)时间:时祭(四季)和大祭(禘:五年;三年祭)
家祭一般为元旦祭龛、朔望祭祖(初一、十五)、祖先 诞辰祭奠。
2021/4/17
第四节 民间秘密组织
一、民间秘密宗教组织
1.界定:采用宗教形式收徒传教、以宗教信仰为精神纽带,以 师徒关系为组织保证的民间组织形式。 2.案例: 最早的天师道(张道陵)和太平道(张角)。 白莲教与拜上帝会 3.民俗事象: 渡人(劝人入教,作功)、入教仪式、道场、集会等
2021/4/17
以春秋大祭(清明与中元)居多。 (3)家族祭祀程序:
备祭、祭仪、会饮、分胙 (4)祠祭:
入祠序立-降神-奠献-叩拜-辞神-礼毕-退班
2021/4/17
第三节 业缘组织民俗——行会
一、业缘组织界定(职业性民间组织)
1.广义:工农商学兵、娼赌游民、强盗乞丐等 狭义:局限于建筑业、冶炼业、纺织业等手工业及服务业。
2021/4/17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第一节 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描述 一、社会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
1.社会组织的概念 社会组织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各种形成稳定互 动关系的人们共同体,例如家族、行会、帮会、钱会、 老会、十姊妹、秘密宗教和庙会组织等。 2.民间社会组织的特点 自发性;地域性与民族性;专业性;保守性;神秘性
村落成员的协同生活---互助
公共设施—用水、墓地、公共建筑
村落管理和乡规民约---苗族的议榔制度、侗族的合款
村落信仰---家庙、白族的本主崇拜
2021/4/17
二、联村组织民俗——庙会
1.庙会的构成 固定日期;庙宇;庙会组织;参祭人群;祭神仪式;物资贸易 等。 2.庙会的功能 庙祭敬神;(民间杂艺表演)娱神娱人;(庙市上)物资交流; 社交功能(走亲访友、相亲定亲)。 3.分析庙会 “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
2021/4/17
4.合谱:
(1)内容:两个或多个宗族的祖先来源相同,同源分流,可以 合并为一个宗族组织。
(2)其他特殊情况: 篡宗 认宗或归宗
2021/4/17
四、宗族成员参与的民俗
1.内容:按参与时机可分为 (1)按节候举行:拜年、清明会、寿庆 (2)择吉日举行:婚嫁、建房、祭祀 (3)随机发生:生诞、丧葬、家族救助
2.特点:专业性、技术性、神秘性、保守性
2021/4/17
二、行会的构成要素 行首(会长);值年(司年);行业神;神庙;业务场所;成 员入行;出行;拜师等。 三、行业神信仰: 祖师神和保护神;一业多神和一神多业; 鲁班、范蠡等 四、行会的活动 选择司年;上行(在交易地点进行交易);行规; 祭祀活动;拜师收徒与徒弟出师 五、行会的功能
2021/4/17
三、宗族组织结构的民俗:
1.分家: (1)继承方式: 幼子继承;长子继承;家族成员共同继承;长女继承 (2)分家方式: 彻底划分;轮流负担(轮伙头);分摊(反哺);幼子继承
2021/4/17
2.立族
(1)要素: 设立族产,编修族谱,成立宗族管理班子。 (2)方式: 按照血缘序列用树状结构把各个家庭归属于一层层的 房或支,由房或支构成族 (3)范围: 宋前为五服,宋后为一村乃至一乡。
2021/4/17
第二节 宗族组织民俗 一、宗族的概念
宗族是指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 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 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2021/4/17
二、有关宗族组织要素的民俗
1.五服与九族
2.族谱与家谱——谱牒文化
(1)记录宗族(家族)历史的主要资料为族谱或家谱,是宗族 共同体存在的文字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