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智力与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智力与创造力

教学目标:

1.掌握智力的相关理论及其观点

2.掌握智力的界定及其计算方法

3.结合实际分析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智力的相关理论及其观点

2.结合实际分析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智力的相关理论及其观点

2.结合实际分析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时数:4

教学过程:

一、智力及其理论

1.智力的含义

智力是一个非常重要,又存在颇多争议的概念,不同学者们对其各有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讲,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2.智力的理论

(1)二因素论

二因素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于l904年提出。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个体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每个人的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不同,即使具有同样一种特殊因素,在程度上也有差异。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相互联系,一般因素是智力的关键和基础。

(2)群因素论

群因素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于1938年提出。他认为智力由七个因素构成,这七种因素称为七种基本心理能力,这些心理能力的不同搭配,构成每个人独特的智力结构。这七种基本心理能力是:语词理解、语词流畅、计算、空间知觉、记忆、知觉速度、推理。

(3)三维智力结构理论

三维智力结构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l977年提出。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维度来考虑。操作意义分为五种:认知、记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评价;内容又可分为五种: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

为;产物有六种: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

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对智力结构提出了一种动态的看法,同时考虑信息加工的内容、操作和产物,有助于智力测验研究工作的深入。但这一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也有一定困难,他把智力分为一百多个相互独立的因素,显得过于精细。此外,他否定一般智力存在的观点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

(4)多元智力理论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出版了《智能结构》一书,向传统偏向认知的智力理提出了挑战。他认为,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加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存在着七种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其自身的符号系统。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的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加德纳提出的七种智力是:语言智力、逻辑一数学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一动觉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在1999年,加德纳又提出了第八种智力,即认识自然的智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提出就对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智力强调数理一逻辑智力和语言智力,而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的。加德纳还指出,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学校教育应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符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兴趣爱好。

(5)三元智力理论

在多元智力理论中,各种不同形式的智力是相互独立的,而美国耶鲁大学的斯腾伯格所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却关注于将各种智力成分组合起来。他认为,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当考虑智力与内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人的经验的关系。由此,斯腾伯格提出人的智力是由三部分控制的理论,即成分智力、背景智力和经验智力。

成分智力是指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它包含三种机能的成分: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元成分是指人们决定智力问题性质、解决问题策略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执行成分是指人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知识习得成分是指人筛选相关信息并对已有知识加以整合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背景智力主要是指和个体生活背景相关的能力。经验智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三元智力理论对智力提出了新的解释,并系统地探讨了内部心理过程如何与文化因素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产生有效的智力。但三元智力理论没有对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构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智力测验

1.常用的智力测验

(1)常用的个体智力测验

①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其最初目的是为了鉴别低能儿,该量表被称为比纳一西蒙量表。l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发表了经过修订的比纳一一两蒙量表,并将其称为斯坦福一比纳餐表。该量表在1 937年、l 960年和l 972年进行多次修订,同时也被英、德、意等国家翻译成本国文字,并结合本同国情加以修订。我国吴天敏l982年修订的《中国比纳测验》共51题,适用于2—18岁的少年儿童。

智力测验结果最初是用智力年龄或心理年龄来表示的,即儿童最高能通过几岁组的项目就表示他的智力年龄是几岁。为了便于不同年龄儿童智力的比较,有学者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这一概念被推孟改称智商(IQ)。斯坦福一比纳智力测验中的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也称比率智商。计算公式为:IQ=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乘100是为了消除小数)

IQ作为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当其比值为l00的时候,就表示一个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②韦克斯勒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分为三种: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定l6岁以上成人的智力;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评定6—16岁儿童的智力;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用以评定4—6岁半儿童的智力。

韦氏智力量表的重要特点是,它废除了智力年龄的概念,保留了智商的概念。但韦氏量表中不是比率智商,而是离差智商。离差智商是以智力的正态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看做是以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它表明被试的分数相对于处于同年龄标准化样组的均数之上或之下有多远,即以离差大小表明智商高低,离差大且为正数者智商高,离差小、且为负数者智商低。其计算公式为

离差智商IQ=loo+15Z(其中Z=(X一叉)/SD)

公式中的Z代表标准分,X代表被试测验得分,叉代表团体的平均分数,SD 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离差智商克服了比率智商的不足,即不会再由于一个人的智力年龄和实足年龄的不同步增长,而出现年龄越大智商越低的现象。

(2)常用的团体智力测验

①美国陆军测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耶基斯和桑代克、推孟等许多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用测验招募和选拔士兵。但面对短时间内动员数百万兵员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