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合集下载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最新版(二)_75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最新版(二)_75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最新版(二)1、填空题按照我国心理学家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分类,11、12 岁到 14、15 岁这一期间属于____。

参考答案: 坚持启发式本题解释:参考解析:少年期2、判断题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管好学习,提高成绩。

_____参考答案: 错误本题解释:【答案】N。

班集体不仅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而且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活动的基地、自我教育的课堂。

因此,每个班主任在接手一个班级后,都把组织建立班集体作为自己工作的首要任务。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3、简答题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

参考答案:(1) 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 (2) 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 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 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4、填空题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____。

参考答案: 惩罚本题解释:参考解析:惩罚5、单选题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求要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_____。

A : 强度律B : 差异律C : 活动律D : 组合律解析: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求要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强度律。

6、简答题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你认为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参考答案:参考解析: (1) 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 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有:①改变教育观念;②转变学生观;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④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⑤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7、单选题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需要,并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问题。

这表明该教师处于专业成长的_____。

【VIP专享】第八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VIP专享】第八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1.引言长期以来人们把智力界定为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而涉及到产生新颖、有用的产品或者观念的创造力,人们则把它界定为形成或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斯滕伯格Steinberg,1985)。

这两个定义概括出了智力和创造力的本质特征,但是没有阐释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智力包括有适应环境的能力(Sterenberg,1985),而广义的创造力的定义认为创造的产品不仅是新颖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适应环境的(Sterenberg&Lubaa,1995)。

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众多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1)智力是创造力的高级结构(2)智力是创造力的子结构(3)智力与创造力互相重叠(4)智力和创造力基本相同(5)智力与创造力彼此之间不相关。

2.智力和创造力关系研究综述2.1智力是创造力的再级结构认为智力是创造力的高级结构的心理学有吉尔福特(J.P.Guilford),卡特尔(Cattel1),加德纳(Gardner)等。

吉尔福特在“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中提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包含多种因素)组成:第一维是指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和行为四种);第二维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五种);第三维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和蕴涵六种)。

这样,由四种内容、五种操作和六种产物共可组合出4x5x6=120种独立的智力因素。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发散思维”。

由于发散思维是智力的第二维的五种操作之一,因此可以把智力看作是创造力的高级结构。

卡特尔批判地继承了吉尔福特的理论。

他沿袭了吉尔福特的理论模型并对它进行了简化,卡特尔认为智力可以看成等级不同的两部分:一般智力位于上级,两种具体智力位于下级,即品态智力和液态智力。

晶态智力指通过言语理解和一般知识测量而获得的,是一个人收集信息储存信息的能力。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那么它与智力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一起来看看吧!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1 从总体上看,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在某些方式上,创造力和智力是相似的,而在另一些方式上创造力和智力有差别的,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主要表现在:1.1 创造力与智力的相似之处首先,创造力和智力,都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力。

著名学者巴伦认为创造力与智力存在相似之处:如果将创造力定义为对刺激情景做出适应性的和不寻常的反应能力,而将智力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在问题解决能力的较高水平上,智力的表现形式也是创造力。

也就是说,非常困难的、极少能被人解决的问题按其定义就需要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

[1] 其次,创造力和智力的核心都是思维,简单地说因为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除此之外,创造力和智力还有很多相同的构成要素,在本文有相关的论述。

1.2 创造力与智力的差别乔治·肖克史密斯提出的创造力与智力区分方式明确简单:他认为判断一个答案的正确与否,要测量的是逻辑推理或智力;而判断一个答案的好与坏,即问题解决与问题本身或情境的适应程度,测量的才是创造力。

罗强调了创造力和智力的差别,他认为在很多方式上二者不同:纽威尔、肖和西蒙认为:“创造性活动可被简单的看成特殊类别的问题解决活动,其特征是问题阐述的新颖性、不落俗套、持续性和困难性。

”创造过程与一般问题解决的主要区别在于,思考者对问题的投入程度不同;在创造的过程中,投入程度很高,而且非认知的、情感的因素大量浮现,但这些因素对有效的解决问题形成了障碍。

[1]2 从智力高低看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数来表示,即智商IQ。

它用来表示智力发展水平。

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商数就是这此能力的数字表示。

对人类各个IQ分数段所占的比例的统计显示,人的智商分布呈橄榄形[2]:智商在140分以上(天才)的,只有人口的1%;智商在120-139(优秀)的,占人口的10%;智商在110-119(中上)的,占人口的16%;智商在90-109(中智)的,占人口的46%;智商在80-89(中下)的,占人口的16%;智商在70-79(临界智力)的,占人口的8%;智商在70以下(智力低下)的,占人口的3%。

智力与创造力

智力与创造力

即相对独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1)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很高 的创造力; (2)高智力的人即可能有很高 的创造力,也可能有很低的创 造力; (3)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 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 于一般水平的智力。
摆脱思维定势 联想训练 学习新知识 学会运用 发挥想象力
法一
张顺星
花花草草型
爱护小动物、喜欢小物品
陈先强
演技派
往往具有极高的 生存能力
翟玉莹
西天取经型
百折不挠的勇气,并且 喜欢cosplay
外界环境会改变对创造力的评判
华东理工大学贴吧的一则帖子
Part 3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关系,二者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在一定条件又有 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新奇合适的思想 和产品的能力
创造力:新奇+合适
合适
新奇
新奇+合适
Part 2
由你评判的创造力
评测创造力受主观影响
在有一些特殊个体中在创造力测定中明显偏离 正常。当你被问到谁有特殊的创造力时,你会想到 谁?你的问题部分依赖于你的专长领域和你的爱好
贝多芬
达芬奇
马云
乔布斯
看你喜欢哪种
彭纯
恋童型
通常喜欢看《爸爸去哪儿》
Part 1
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的定义
智力被定义为有目的地去适应、 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创造力常常被定义为是产生一种 新奇的、有用的事物的过程。Leabharlann 特定环境创造性思维
指个体依靠先前获得的知识,不能直接地、一 步到位地解决一个问题时,经过独立的分析与 综合,在已有的知识和问题情景之间形成一种 新的联系,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思维过程

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冉敏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3214202 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智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因素,而创造力与生活中的种种环境关系很大。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关系,二者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在一定条件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高智力虽非高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他们有以下几种关系:(1)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2)高智力的人即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也可能有很低的创造力;(3)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

高智力虽非高。

高创造力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责任心,勤奋度等等。

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1、培养好奇心:当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的时候,正是创造力萌芽的时候,我们绝不能把这股萌芽的风压制下去,我们要做得是鼓励学生进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一切的事物,这才是真正的一个启蒙者应该做得事2、鼓励发散思维:当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应该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去了解题,而不是仅仅从一个方面。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像船的东西,不能一刚开始就告诉学生是什么什么,而是让他自己去看是什么,并且鼓励他多想几种样子。

就是这种逐步引导的过程才会使学生真正的有发散思维,就是不要拘泥与前面的人的想法,学会有自己的一套.3、开发头脑风爆法:(1)不能对学生太过严厉,让学生不敢自己去想,反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想。

当学生有问题要问时,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老师都应该去耐心的解答。

或者甚至是在课堂上讲过的问题,学生不懂的话,他在问,就说明他在思考,这样就还是好的。

(2)而且要追求数量,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都认可学生的方案,让他们有种意识,这样多想是对的。

(3)在所有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方案,但是前提是这样的方案是足够多了以后的,而且被选择出的这个方案应该有很大的创造力,即使其他方案不对,也应该对想出这些方案的同学给以嘉奖,鼓励其积极性.4、教会学生创新方法:什么事都讲究技巧,创造力的培养也不例外。

论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论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论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作者:高鸽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06期摘要:关于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学术界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结论,且主要是通过分析创造力与智商高低二者的关系,来分析创造利于智力的关系,国外的相关的实验也主要集中在这方面。

本文试图从总体上,智商高低以及智力结构三个方面,来分析探讨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关键词:创造力;智力;关系中图分类号:B8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74-021 从总体上看,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在某些方式上,创造力和智力是相似的,而在另一些方式上创造力和智力有差别的,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主要表现在:1.1 创造力与智力的相似之处首先,创造力和智力,都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力。

著名学者巴伦认为创造力与智力存在相似之处:如果将创造力定义为对刺激情景做出适应性的和不寻常的反应能力,而将智力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在问题解决能力的较高水平上,智力的表现形式也是创造力。

也就是说,非常困难的、极少能被人解决的问题按其定义就需要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

[1]其次,创造力和智力的核心都是思维,简单地说因为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除此之外,创造力和智力还有很多相同的构成要素,在本文有相关的论述。

1.2 创造力与智力的差别乔治·肖克史密斯提出的创造力与智力区分方式明确简单:他认为判断一个答案的正确与否,要测量的是逻辑推理或智力;而判断一个答案的好与坏,即问题解决与问题本身或情境的适应程度,测量的才是创造力。

罗强调了创造力和智力的差别,他认为在很多方式上二者不同:纽威尔、肖和西蒙认为:“创造性活动可被简单的看成特殊类别的问题解决活动,其特征是问题阐述的新颖性、不落俗套、持续性和困难性。

”创造过程与一般问题解决的主要区别在于,思考者对问题的投入程度不同;在创造的过程中,投入程度很高,而且非认知的、情感的因素大量浮现,但这些因素对有效的解决问题形成了障碍。

智商与创造力的关系

智商与创造力的关系

智商与创造力的关系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是衡量一个人智力水平的指标,而创造力是指一个人创造、创新的能力。

智商和创造力是两个不同但密切相关的概念,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智商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智商对创造力的影响。

一、智商对创造力的影响智商作为衡量智力水平的标准之一,对创造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智商高的人通常具有较好的记忆、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使得他们在创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高智商个体更容易掌握并运用创意工具和方法,更能快速理解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创造力的表现。

然而,单纯依靠智商并不能完全揭示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

创造力不仅仅是由智商所决定,还与其他因素密切相关,如个人的兴趣、动机、人格特质等。

一个人的智商高并不意味着他一定拥有较高的创造力,而一个人的智商低也不意味着他就没有创造力。

因此,仅从智商来评价一个人的创造力是不准确的。

二、智商与创造力的互动关系智商和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智商高的人通常具有较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思维能力,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工具,促使他们在创造过程中更有优势。

智商高者更容易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创造力。

同时,创造力的发展也有助于提升智商水平。

创造力的发展离不开对问题的独特思考和解决方法的运用,这对于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然而,智商和创造力并非完全线性关系,智商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也存在一定的限度。

某些情况下,智商超过一定水平并不能进一步提高创造力的表现。

创造力的发展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如环境、经验和培养等方面。

因此,要提升创造力,仅仅依靠智商的提高是不够的,还需要注重其他因素的培养和发展。

三、培养智商与创造力的方法1. 注重知识学习和扩展:培养创造力需要有充分的知识基础,要注重广泛地学习和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

通过积累知识并将其进行创新和整合,可以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素材和思路。

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我们常说培养小孩的创造力可以和智力一起,那么智力与创造力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从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出版《遗传与天才》,第一次对“创造性”进行研究以来,各国心理学家对“创造性”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学家们对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

吉尔福特对这些研究的结论是:◆从一般趋势来说,智力高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也是高的。

◆智力越高者与创造力的相关程度越低。

也就是说,那些高智力者,其创造力不一定是高的。

◆智商在130以上者,创造力测验所得分数甚为分散,有的很高,有的很低。

创造力不同于智力。

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等都是非智力因素。

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是—个依赖性很强的人,一个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摧毁常规障碍的人,甚至可以是—个个性有缺陷或者懒惰的人。

但是,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常规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

因此,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

智商极高的学生可以赢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是惟有创造力极强的人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好,智力强就自然有创造能力了,用不着专门培养,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创造能力需要一定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做依托,但是基础知识不等于创造能力,没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一个人即使有广博的知识,超群的智力,出众的能力,也不一定具有很强的创造力。

如果知识多就能创造,那么大学毕业不就都成发明家了,中、小学生也就什么也创造不了了。

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由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发明的,就说明这一道理。

创造也需要较高的智力,但一般的智力不等于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我们常说培养小孩的创造力可以和智力一起,那么智力与创造力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从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出版《遗传与天才》,第一次对“创造性”进行研究以来,各国心理学家对“创造性”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学家们对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

吉尔福特对这些研究的结论是:
◆从一般趋势来说,智力高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也是高的。

◆智力越高者与创造力的相关程度越低。

也就是说,那些高智力者,其创造力不一定是高的。

◆智商在130以上者,创造力测验所得分数甚为分散,有的很高,有的很低。

创造力不同于智力。

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等都是非智力因素。

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是—个依赖性很强的人,一个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摧毁常规障碍的人,甚至可以是—个个性有缺陷或者懒惰的人。

但是,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常规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

因此,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

智商极高的学生可以赢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是惟有创造力极强的人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好,智力强就自然有创造能力了,用不着专门培养,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创造能力需要一定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做依托,但是基础知识不等于创造能力,没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一个人即使有广博的知识,超群的智力,出众的能力,也不一
定具有很强的创造力。

如果知识多就能创造,那么大学毕业不就都成发明家了,中、小学生也就什么也创造不了了。

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由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发明的,就说明这一道理。

创造也需要较高的智力,但一般的智力不等于创造力。

创造力需要建立在最佳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上,知识和智力是创造的基础,但知识≠创造,智力≠创造,创造力需要专门的训练。

孩子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性
孩子的智力与创造力息息相关,专家研究学龄儿童的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性,认为突出的有4种模式。

下面我们就为您一一介绍一下:
①高智商和高创造力。

这类孩子不论在学习或游戏时都十分专注和投入,对不同的学习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对于学校的课业,通常颇为自信,并能积极而主动地参与。

②低智商和高创造力。

这类孩子在传统教育体系学校中,易遭受极人的挫折,常会有适应不良而妄自菲薄的现象,缺乏自信。

③低智商和低创造力。

这类孩子似乎不太理解学校的意义,他们大多数表现较为被动而退缩。

④高智商与低创造力。

这类孩子追求学校中的高成就,十分专注于课业并有高度自信心。

然而,却不是学校中活跃的一群。

高智商低创造力的现象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十分明显。

换言之,具有高创造力的孩子,往往会有较多的个别状况,需要老师较多地注意,因此也比较会被看做是问题学生。

创造力与智力相比照,似乎有创造力的人应该也是高智商的人。

其实不然,研究显示,两者之间并没有一定的相关性。

一般旧测验中,依然以单一答案为标准,所以并不能很客观地评价出创造力的高低。

至于可确定的是,具备创造力的人,基本上至少IQ要在100以上,也就是说创造力的表现.必须有一些基本知识为背景,作为酝酿与转换的
基础。

所以旧的测验,只能做为参考数据的一种,而不能当作绝对的标准。

托伦斯曾明白指出,如果我们只凭着IQ值来辨认资优儿童,那么我们将会漏失掉将近70%具有高创造力的孩子。

创造力的含义
人们常常指责创造力研究者们连自己正在谈论的东西究竟是什么都不清楚。

心理学家在对创造、创造性或创造力这些相关概念下定义时也总是争执不休,莫衷一是。

我国心理学研究者林传鼎在讨论创造力问题时,曾对创造、创造性和创造力三个词作过区分。

他认为,创造是一种智力活动;创造性是用来描述创造活动属性的一个词,它的一般特点是与首创性和适宜性密切相连的;而创造力则是指一种高度复杂的特征和能力,它包括有创造性的人所拥有的各种品质。

当然,在有关创造力的具体研究中,人们对上述三词的区分并不明显,甚至很多情况下是相互混同在一起的。

研究者可能根据个体思维产品的特性或创造活动中的思维过程特征来定义创造力,也可能将创造力归结为与产生新事物相关的个体人格特质或心理能力。

在我国的文献资料中,多数将创造力看成个体产生新颖、独特且有价值的思想或事物的能力,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与一般智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吉尔福德(Guilford,1967)关于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主导成分这一观点对创造力的理论构建及测量带来了深刻影响,以至于大部分创造力研究者都对发散思维给予高度重视。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对创造力的意义表现在三个特征上:(1)流畅性(fluency),在短时间内发散出观念的数量,也即作出的反应既快又多;(2)变通性(flexibility),发散的灵活性,能随机应变的能力;(3)独特性(originality),发散的新奇性,能对刺激作出不同寻常的反应。

不过,好些研究者一方面强调发散思维在创造力结构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不排除聚合思维的作用。

所谓聚合思维,是指方向明确,条理清楚,综合运用已有的多种信息,导出一种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

通过发散思维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思想,但聚合思维对真正取得创造性成果也是不可缺少的,二者在创造活动中是
相辅相成的。

例如,发散思维只有在聚合思维的引导下,所产生的答案才有一定的方向性,而非与问题毫无关联的胡乱发散;当发散思维指向问题解决时,又必须在聚合思维的配合下与原有的任务要求相对照,进而从多种方案中作出最佳选择。

斯滕伯格(Sternberg,1996)将创造力当做其成功智力(successful intelligence)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于1988年提出了关于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为人们从多个角度理解创造力的含义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他认为,创造力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上。

第一个维度是不寻常且恰当地应用智力。

这种对智力的应用是通过一系列的次级加工过程,具体包括元成分、获得知识成分和执行成分。

第二个维度是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大体包括五种。

(1)认知运算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行政的、立法的和司法的等方式。

斯滕伯格认为,有创造性的人,其认知方式主要是立法的。

(2)认知运算的管理,主要表现为独裁的、分层负责的、寡头政治的和无政府主义的等方式。

斯滕伯格认为无政府主义的认知方式有很大的创造性潜能,但往往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因为它违反了现存的价值,除非这种冲突能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解决。

而真正独裁的认知方式最不可能表现出创造行为。

分层负责的认知方式可能产生创造力。

(3)认知运算的层次,主要分为整体和局部两种方式。

斯滕伯格认为,要表现出创造性,个体至少要有一定程度的整体思考倾向,局部思考方式很难产生创造性。

(4)认知运算的范围,主要分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方式。

斯滕伯格认为,持内在型认知方式的个体更易表现出创造性。

(5)认知运算的学习,主要分为保守的和激进的两种方式。

斯滕伯格认为,学习方式保守的人,较少表现出创造性;只有学习方式激进的人,才可能表现出更大的创造性。

第三个维度是人格特征。

斯滕伯格总结了有创造性的个体所具备的人格特质,具体表现在:(1)容忍事物的模糊性;(2)愿意克服障碍;(3)愿意让自己的观念不断扩展;(4)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使;(5)有适度的冒险精神;(6)期望被认可;(7)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