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

九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
九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

、认真辨析,准备无误。(5分)

1、一个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半圆也有无数条对称轴。()

2、甲数比乙数少40%,乙数比甲数多40%。()

3、0.36:0.06化简的结果是60:1。()

4、一种药水,药占水的20%,药占药水的。()

5、如果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为1:2:1,那么这一定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认真读题,轻松填空。(4+1)×2=26)

1、0.75=9÷()=():40=()%=()(填成数)

2、一个环形内圆半径是2厘米,外圆的直径是8cm,这个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3、在一次乒乓球比赛中,有甲、乙、丙、丁4名选手,如果每2名运动员之间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场。

4、冷饮店中A饮料与B饮料的数量比为3:5,已知A饮料比B饮料少36箱,两种饮料一共有()箱。

5、大圆的周长是小圆周长的3倍,小圆的面积与大圆面积比为():()。

6、六(1)班昨天因病、事假各缺勤1人,实际出勤人数48人,昨天出勤率是()%。

7、一段路,甲要走15分钟,乙要走20分钟,甲、乙两人速度比():()。

8、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一年,年利率是4.20%,到期时可得利息元,按规定应缴纳5%的利息税,到期时实得本金和利息共()元。

9、把0.75km:300m化成最简整数比是(),比值是()。

10、㎏的()%是200g,比80少20%是()。

11、某地3月8日的天气预报是最高气温是9℃,最低气温零下2℃,这天的温差为()℃。

12、图中A B表示A是B的因数,B是C的因数应()表示。

三、细心比较,择优录取。(5分)

1、一个半圆的直径是8㎝,它的周长是()㎝。

①12.56 ②25.12 ③20.56

2、某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6㎝,如果把平均身高记作0㎝,小红身高记作-3㎝,小强比小红低2㎝,小强的身高是()㎝。

3、小红从一楼到商场四楼看了一会儿衣服,再到二楼买了一本书,听说三楼有福娃卖,又到三楼买了五个福娃,最后从三楼到一楼,下面哪幅图比列准确地描述了这件事。

4、甲存款的50%等于乙存款的,那么()。

A、甲存款﹥乙存款

B、乙存款﹥甲存款

C、甲存款=乙存款

5、分针在行走是属于()现象。

A、平移

B、旋转

C、轴对称

四、小心计算,不要马虎。(6+9+9+6)

1、口算。

+=7.5÷0.25×3=27×÷9=

30%-0.25=0.8÷0.4×0.2=+-200%=

2、求比值。

①38:45 ② :1.8 ③ :

3、化简比。

①30:45 ②6.3:0.81 ③300千克:0.4吨④0.6时:42分

4、解方程。

①X+120%X=11 ②60%X-0.25X=7

五、学会操作,发展能力。(7+3)

1、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半圆,并求出圆长、面积及画出它的对称轴。

2、分别画出从正面、上面、右面看到的立体图形。

正面上面右面

六、仔细审题,学以致用。(5×6=30)

1、水果店运进一批苹果,第一天售出30%,第二天比第一天售出10%,这批苹果共有1000千克,第一天和第二天各售多少千克?

2、笑笑要调制5.4升的果汁,纯果汁与水的体积比是7:11,需要纯果汁与水各多少升?

3、一台环保型彩电现在售价3600元,比原来降低了10%,这种彩电原价是多少元?如果在现

价的基础上,打9折出售每台彩电多少元?

4、把一个连长5厘米的正方形剪成一个最大的圆,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几?

5、小明、小强、小红、小华、小青的体重分别是:32㎏、29㎏、30㎏、28㎏、31㎏。

⑴如果把平均体重记为0,如何表示这5个人的体重?

⑵如果把小强的体重记为0,如何表示这5个人的体重?

思考题:有两个相同的杯子盛满水。一个杯中盐和水的比是1:5,而另一个杯中盐和水的比为2:7,若把两杯盐水混合,混合后盐和水的比是多少?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1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一、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把形如)0(≥a a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 ” 表 示二次根号。 2.最简二次根式:若二次根式满足: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3.化简: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4.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5.代数式:运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起来的式子,叫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性质 (1))0()(2≥=a a a )0(≥a a (2)==a a 2 )0(<-a a

(3))0,0(≥≥?=b a b a ab (乘法) (4))0,0(≥≥=b a b a b a (除法) 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叫做二 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二、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1.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不管用什么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是要一元二次方程降次) 2、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 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 2 =b 或b a x =+2)(的一元

2017-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2017-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一、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把形如)0(≥a a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 ” 表 示二次根号。 2.最简二次根式:若二次根式满足: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3.化简: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4.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5.代数式:运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起来的式子,叫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性质 (1))0()(2≥=a a a )0(≥a a (2)==a a 2 )0(<-a a

(3))0,0(≥≥?=b a b a ab (乘法) (4))0,0(≥≥=b a b a b a (除法) 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叫做二 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二、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1.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不管用什么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是要一元二次方程降次) 2、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 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 2 =b 或b a x =+2)(的一元

(完整)九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资料

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

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⑵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⑶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 ⑷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1.2.2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 方程的两个根为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过程。 (3)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步骤: ①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a≠0),一般a化为正值②确定公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 篇一: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答案 篇二: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数学(上)期末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写在题后括号内) 1.如果□+2=0,那么“□”内应填的实数是() A.-2 B.- 12 C. 12 D. 2 2.在Rt⊿ABC中,若各边的长度同时都扩大2倍,则锐角A的正弦值与余弦值的情况() A.都扩大2倍B.都缩小2倍 C.都不变D.正弦值扩大2倍, 余弦值缩小2倍 3.路程s与时间t的大致图象如下左图所示,则速度v与时间t的大致图象为() A. B.C. D. 4.小明与两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用“手心、手背”游戏确定出场

顺序. 设每 人每次出手心、手背的可能性相同. 若有一人与另外两人不同,则此人最后出场.三人同时出手一次, 小明最后出场比赛的概率为() A. 12 B. 5.如图, 在 ?ABCD中, AB=10, AD=6, E是AD的中点, 在AB?上取一点F,? 使 F 11 C.34 D. 1 5 AED △CBF∽△CDE, 则BF的长是() A.5 B.8.2 C.6.4 D.1.8 6. 从1到9这九个自然数中任取一个,是2的倍数或是3的倍数的概率为() 12A.B. 992 C.

3 D. 5 9 7.如图,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l,则下列图中的三角形(阴影部分)与△ABC相似的是() A B C D 8.如图,己知△ABC,任取一点O,连AO,BO,CO,并取它们的中点 D,E,F,得△DEF,则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①△ABC与△DEF是位似图形;②△ABC与△DEF是相似图形;③△ABC 与△DEF的周长比为1:2;④△ABC与△DEF的面积比为4:1. A.1B.2C.3D.4 9.已知二次函数y?ax?bx?c的图象过点A(1,2),B(3,2),C(5,7).若点M(-2,y1),N((-1,y2),K(8,y3)也在二次函数y?ax?bx?c 的图象上,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y1<y2<y3 B.y2<y1<y3 C.y3<y1<y2 D.y1<y3<y2 2 2 10.在一次1500米比赛中,有如下的判断: 甲说: 丙第一 , 我第三; 乙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1.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

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⑵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⑶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⑷若等号 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1.2.2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 根为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过程。 (3)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步骤: ①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a≠0),一般a化为正值②确定公式中a,b,c 的值,注意符号; ③求出b2-4ac的值;④若b2-4ac≥0,则把a,b,c和b-4ac的值代入公式即可求解,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全册)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理解(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 (3)掌握·=(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次根式(a≥0)的内涵.(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对(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2=a(a≥0)及=a(a≥0)的理解及应用.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1.1 二次根式3课时 21.2 二次根式的乘法3课时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3课时 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2课时

沪教版2020初三数学九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沪教版2020初三数学九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 1.一组数据0、-1、3、2、1的极差是( ) A .4 B .3 C .2 D .1 2.抛物线223y x x =++与y 轴的交点为( ) A .(0,2) B .(2,0) C .(0,3) D .(3,0) 3.如图,点I 是△ABC 的内心,∠BIC =130°,则∠BAC =( ) A .60° B .65° C .70° D .80° 4.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2x -k =0没有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 .k >-1 B .k≥-1 C .k <-1 D .k≤-1 5.若一元二次方程x 2﹣2x+m=0有两个不相同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1 B .m≤1 C .m >1 D .m <1 6.下列函数中属于二次函数的是( ) A .y = 12 x B .y =2x 2-1 C .y =23x + D .y =x 2+ 1x +1 7.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2,母线长为5,则圆锥的侧面积为( ) A .5π B .10π C .20π D .40π 8.一个扇形的半径为4,弧长为2π,其圆心角度数是( ) A .45 B .60 C .90 D .180 9.如图,已知等边△ABC 的边长为4,以AB 为直径的圆交BC 于点F ,CF 为半径作圆,D 是⊙C 上一动点,E 是BD 的中点,当AE 最大时,BD 的长为( ) A .3 B .5 C .4 D .6 10.已知反比例函数k y x = 的图象经过点(m ,3m ),则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 ) A .第一、二象限 B .第一、三象限 C .第二、四象限 D .第三、四象限 11.在△ABC 中,∠C =90°,AC =8,BC =6,则sin B 的值是( )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 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 为重中之重) 第一章 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形如a (0≥a )的式子为二次根式; 1 性质:a (0≥a )是一个非负数; ()()02≥=a a a ; ()02≥=a a a 。 2 二次根式的乘除: ()0,0≥≥=?b a ab b a ; ()0,0>≥=b a b a b a 。 3 4 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加减时,先将二次根式华为最简二次根式, 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5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 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都是整式,且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是2的方程。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① 配方法:将方程的一边配成完全平方式,然后两边开方; ② 公式法:a ac b b x 242-±-=(其中当△=ac b 42->0时,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a ac b b a ac b b x x 24,242221---=-+-=;当△=ac b 42-=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a b x x 221-= =;当△=ac b 42-<0时,方程无实数根 ) ③ 因式分解法:左边是两个因式的乘积,右边为零。 3 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韦达定理:设21,x x 是方程02=++c bx ax 的两个根,那么有 a c x x a b x x =?-=+2121, 第三章 旋转 1 图形的旋转 旋转:把一个平面图形绕着平面内某一点O 转动一个角度,就叫做图 形的旋转。 性质:①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的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③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会画出一个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30°、60°、90°后的图形。 2 中心对称: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 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 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 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 称图形。 会画出一个图形关于原点对称得图形,也就是中心对称图形。 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已知点P 的坐标是(x ,y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 ) 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x,-y ) 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x,y ) 第四章 圆 1 圆、圆心、半径、直径、圆弧、弦、半圆的定义 2 垂直于弦的直径 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方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弦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 弧、弦、圆心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 相等。 4 圆周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 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 直径。 5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外 r d >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上圆周角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教学内容源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1.4圆周角”,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圆”的内容。 圆心角、圆周角是与圆有关的角,圆周角是在垂径定理、圆心角及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定理的基础上学习的。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对于角的计算、证明角相等、弧、弦相等以及证明圆中三角形相似等数学问题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方法和思路。 圆周角定理的证明,采用完全归纳法,通过分类讨论,把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情况来证明,渗透了分类讨论和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思想,使学生学会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一般为特殊或化特殊为一般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垂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手段,如观察度量、实验操作、图形变换、逻辑推理等来发现和探索圆心角与圆周角、圆周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对发现的性质进行证明,使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使推理论证成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教学重点是: 直观操作与推理论证相结合,探索并论证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发展推理能力,渗透分类讨论和化归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理解圆周角的定义。通过与圆心角的类比,明确圆周角的两个特征:①顶点在圆上;②两边都与圆相交,会在具体情景中辨别圆周角。 2.掌握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经历操作、观察、猜想、分析、交流、论证等数学活动,体验圆周角定理 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以及用几何言语表达的能力;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3.通过对圆周角定理的论证,渗透分类讨论、化归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4.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研究、添加辅助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 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问题诊断分析 教师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1)创设问题情景,以具体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对概念和性质的学 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在本课中要求列举一些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是不容易做到的;(2)不能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展开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引导学 生积极地探索圆周角的性质,发展学生的教学思维;(3)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得,忽略了数学思想和方法 的渗透;(4)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关注不够,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激发好奇心和求 知欲,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信心。 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1)对圆柱形海洋馆的构造缺乏了解,致使不能很好地理解视角、圆周角 等概念;(2)对完全归纳法、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有困难;(3)一般到特殊的转化、辅助线的添加、论证过程的书写等都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弱点。 鉴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通过设计有效的、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探索圆周角的性质,理解分类讨论证明数学命题的思想和方法。 四、教学支持条件设计 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发现圆周角与同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关系,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和动画功能,准确、全面验证在试验操作中发现的结论,直观、形象地展现了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之间的关系,感受过程的真实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x 的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 ) A .221 x x + B .02=++c bx ax C .()()121=+-x x D .05232 2 =--y xy x 2.化简 1 321 21++ -的结果为( ) A 、23+ B 、23- C 、322+ D 、223+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2 60x kx --=的一个根为3x =,则实数k 的值为( ) A .2 B .1- C .1 D .2- 4.要使二次根式1-x 有意义,那么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 >-1 (B ) x <1 (C ) x ≥1 (D )x ≤1 5.有6张写有数字的卡片,它们的背面都相同,现将它们背面朝上(如图 2),从中任意一张是数字3的概率是( ) A 、61 B 、31 C 、21 D 、3 2 6.已知x 、y 是实数,3x +4 +y 2-6y +9=0,则xy 的值是( ) A .4 B .-4 C .94 D .-9 4 7、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8.已知两圆的半径分别是5cm 和4cm ,圆心距为7cm ,那么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交 B .内切 C .外切 D .外离 9.如图3,⊙O的半径为5,弦AB的长为8,M是弦AB上的动点,则线段OM长的最小值为( ) A.2 B.3 C.4 D.5 10.已知:如图4, ⊙O 的两条弦AE 、BC 相交于点D,连接AC 、BE. 若∠ACB =60°,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AO B =60° B . ∠ADB =60° C .∠AEB =60° D .∠AEB =30°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方程 x 2 = x 的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图所示,五角星的顶点是一个正五边形的五个顶点.这个五角 星可以由一个基本图形(图中的阴影部分)绕中心O 至少经过____________次旋转而得到, 每一次旋转_______度. 13.若实数a 、b 满足1 112 2+-+-= a a a b ,则a+b 的值为________. 14.圆和圆有不同的位置关系.与下图不同的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是_____.(只填一种) 15.若 关于x 方程kx 2–6x+1=0有 两个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16.如图6,在Rt △ABC 中,∠C=90°,CA=CB=2。分别以A 、B 、C 为圆心,以2 1 AC 为半径画弧,三条弧与边AB 所围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 17.已知:如图7,等腰三角形ABC 中,AB=AC=4,若以AB 为直径的⊙O 与BC 相 交于点D ,DE ∥AB ,DE 与AC 相交于点E ,则DE=____________。 18. 如图,是一个半径为6cm ,面积为π12cm 2的扇形纸片,现需要一个半径为R 的圆形纸片,使两张纸片刚好能组合成圆锥体,则R 等于 cm 三.解答题 19.(6 分)计算: (6分)解方程:2(x+2)2=x 2 -4 图2 O A B M 图3 图 4 图5 图6 12题图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全书教案》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a≥02=a(a≥0(a≥0). (3(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a≥0a≥0)2=a(a≥0); (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a≥0)2=a(a≥0(a≥0)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21.1 二次根式 知识点一 二次根式的概念 (1) 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a (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式a 的实质是一个 非负数a 的算术平方根。其中“ ”叫做二次根号。 (2) 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要把握以下几点: ① 二次根式是在形式上定义的,必须含有二次根号“ ”。如 4是二次根式,虽 然 4=2,但2不是二次根式。 ② 被开方数a 必须是非负数,即a ≥0.如 3-就不是二次根式,但式子) 3(-2 是二次根式。 ③ “ ”的根指数为2,即“2 ”,一般省略根指数2,写作“ ”,注意,不 可误认为根指数是“1”或“0”。 提示:判断是不是二次根式,一看形式,二看数值,即形式上要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要是非负数。 知识点二 二次根式的性质 (1) a (a ≥0)既是二次根式,又是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所以它一定是非负 数,即a ≥(a ≥0),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二次根式的非负性。 (2)( a )2 = a (a ≥0),这个性质可以正用,也可以逆用,正用时常用于二次根 式的化简和计算,可以去掉根号;逆用时可以把一个非负数写成完整平方数的形式,常用于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3) a 2 = a (a ≥0),这个性质可以正用,也可以逆用,正用时用于二次根式的化 简,即当被开方数能化为完全平方数(式)时,就可以利用该性质去掉根号;逆用时可以把一个非负数化为一个二次根式。 知识点三 代数式 定义:用基本运算符号(基本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 知识点一 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 a · b =ab (a ≥0,b ≥0),即二次根式相乘, 把被开方数相乘,根指数不变。 知识点二 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ab =a ·b (a ≥0,b ≥0),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个因式的算术平方根 的积。 知识点三 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1.掌握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并能证明其他相关结论. 3.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1.经历探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概念、性质与判定的猜想与证明的过程,丰富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2.理解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概念,了解它们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参与观察、试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试验论证、逆向思维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能力. 1.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经历图形的分类、性质探讨的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猜想——总结——证明——应用”的数学活动提升科学素养. 3.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方法.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几何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已经学过的

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对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有关性质与常用的判定方法的证明与扩充.它们的探索方法也都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探索方法一脉相承.本章的学习有助于深化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以及对识图、画图等操作技能的掌握,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促进其良好数学观的形成. 本章主要渗透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注重通过引导探索过程来渗透与展现证明的思路.此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与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提高分析、寻求证明思路的能力. 【重点】菱形、矩形、正方形的定义、性质与判定. 【难点】平行四边形与菱形、矩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3课时 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3课时 3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2课时 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初三数学上册完整版

初三数学上册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一、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内容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边,角,对角线,对称性) (1)边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2)角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对角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义)。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注意:必须是同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也就是一组对边平行, 另一组对边相等时,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有两条边相等,并且 另外两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3.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定义: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 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 4.线之间的距离,实际上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二、菱形的相关知识 1.菱形的定义及性质 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边,角,对角线,对称性) (1)边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2)角的性质:菱形的对角相等。 (3)对角线的性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并且每一条对 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菱形是关于对角线的交点成中心对称图形,又以对角线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5)分割特殊性:菱形的两条对角线把他分割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菱形的判定 (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定义)。 (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两条对角线分别平分一组对角的四边形是菱形。 3.菱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菱形的面积公式 (1)菱形的面积=底×高

2014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时 21.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古算趣题:“执竿进屋” 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 ?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略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x2+bx+c=0(a≠0)的形式.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练习1、2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导学案及随堂测试 ,大多可用算术方法解.而用一元二次方程解的应用题,一般不能用算术方法求解. 由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次数为二次,所以其应用相当广泛,其中面积问题,平均增长率问题和储蓄问题,经营问题,数字问题等涉及到积的一些问题,都是代表类型. 基础准备 一、数字问题 1.三个连续的整数,设中间一个为,则其余两个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个连续的偶数(或奇数),设中间一个为,则其余两个为__________,___________.3.十位上的数字为,个位上的数字为,则这个两位数为_______________. 4.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字分别为,,,则这个三位数为_______________. 问题1.若两个连续正整数的平方和是313,则这两个连续正整数的和是___________.二、图形面积问题 5.常见的面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常见的体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有一批长是宽的2倍的长方形铁皮,四角各截去一个正方形,做成高是5cm,容积是360cm3的长方体容器,求这批铁皮的长和宽. 三、平均变化率问题 7.设基数为,平均增长率为,则连续增长次后的值为___________,若增长后的量为,则可列方程______________;如果平均降低率为,则可列方程______________. 问题3.我市某企业为节约用水,自建污水净化站,7月份净化污水3000吨,9月份增加到3630吨,则这两个有净化污水量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为__________. 四、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 8.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设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为和,则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4.两根分别为、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A).(B). (C).(D). 要点探究 探究1.数字问题 例1.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是5,把这个数的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后,所得的新两位与原来的两位数的积为736,求原来的两位数. 解析:设十位数字为,则个位数字为,则此两位数为.则新两位数为,用未知数表示新旧两位数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设原来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则个位数字为,依题得 ,整理,得,解这个方程,得,.当时,,两位数为23;当时,,两位数32.答:原来的两位数为32或23. 智慧背囊:此类问题要明确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准确地表示出两位数. 活学活用: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十位数字的平方还多1,若把个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对调,所得的两位数比原数大27,求原两位数. 探究2.与几何图形面积相关的问题

2019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2019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一、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把形如)0(≥a a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 表示二次根号。 2.最简二次根式:若二次根式满足: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3.化简: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4.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5.代数式:运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起来的式子,叫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性质 (1))0()(2≥=a a a )0(≥a a (2)==a a 2 )0(<-a a (3))0,0(≥≥?=b a b a ab (乘法) (4))0,0(≥≥=b a b a b a (除法) 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被开方数相同的最

简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0(02≠=++a c bx ax ,其中2ax 叫做二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二、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1.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不管用什么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是要一元二次方程降次) 2、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直 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 2 =b 或b a x =+2)(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a x +是b 的平方根,当0≥b 时,b a x ±=+,b a x ±-=,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3、配方法: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 b ab a +=+±,把公式中的a 看做未知数x ,并用x 代替,则有222)(2b x b bx x ±=+±。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配方(写成平方形式)、③用直接开方法降次、④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⑤判断2个根是不是实数根。 4、公式法: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