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解剖学进展
人体解剖学研究中的新进展

人体解剖学研究中的新进展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组织、器官及其关系的学科。
在医学研究中,人体解剖学是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对医学研究和临床诊疗都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体解剖学研究中也不断涌现着新的进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新进展进行介绍。
一、分子解剖学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的发展,分子生命科学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分子解剖学就是一种将分子生物学和解剖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它主要研究生物分子在组织和细胞层面的分布、分子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等方面。
分子解剖学的发展,有助于深入了解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二、神经解剖学神经解剖学是研究神经系统、脑和神经元等方面的学科。
随着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神经解剖学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目前,许多新技术已经被应用到神经解剖学研究中,例如大脑电图、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神经成像以及神经软件。
这些技术的出现,帮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人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疾病的治疗方法,为神经外科医学和神经疾病治疗提供了很多创新性的方法。
三、影像解剖学影像解剖学是指通过放射学等技术,对人体各系统的组织和结构进行研究的学科。
当前,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影像解剖学也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例如CT、MRI和PET等成像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中。
影像解剖学为研究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提供了一种便利、精确的手段。
它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新进展,同时也为医学影像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等多个学科研究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资料基础。
四、计算解剖学计算解剖学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将三维数字图像技术引入进来,对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构造和功能进行研究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计算解剖学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实现对人体各种结构的数字化重建和模拟,使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图像探索人体内部构造和功能。
计算解剖学的发展,也为手术治疗等医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教学成果

技能提升情况
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升情况
01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解剖学操作技能的掌握和提升情况。
学生临床应用技能提升情况
02
学生在病例分析、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技能提升情况。
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提升情况
0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情况。
01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建议
存在的问题
改进建议
更新教学内容
及时更新教材,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 临床进展融入教学中,保持教学内容 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创新教学方法
引入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 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加强实践教学
增加实验课程比重,提供更多的实践 操作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优化教学资源
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 教学成果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引言 • 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 • 教学成果与评价 •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是医学教育 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医 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具有重
学术交流
组织学术讲座和研讨会 ,分享解剖学研究成果 和临床经验,促进学术
交流。
技能考核
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考 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
习成果和应用能力。
01
教学成果与评价
学生满意度
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
学生对实践环节满意度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 运用等方面的满意度。
学生对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满意 度。
人体解剖学科研进展

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有助于优化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提高药物的 疗效和安全性。
医学教育
医学学生培养
解剖学是医学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学习解剖学,学生能够掌握正常人体结构,为后续的临床学习打下基础。
继续教育
对于已经从业的医生,解剖学的研究进展有助于他们更新知识,提高临床技能。
05
人体解剖学未来展望
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合作
01
通过跨学科合作,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推动人体解剖学研
究的深入发展。
与医学工程学的结合
02
借助医学工程学的技术手段,开发新型医疗设备和治疗方法。
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03利Leabharlann 人工智能技术对人体解剖学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研
究效率和准确性。
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疾病预防与诊断
人体解剖学科研进展
目录
• 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 • 人体解剖学研究方法 • 人体解剖学最新研究成果 • 人体解剖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人体解剖学未来展望
01
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
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2
人体解剖学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
01
组织切片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不同组织切片 的细胞和结构,了解器官和组
织的形态和功能。
02
胚胎发育研究
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 的形态变化,揭示发育过程中
器官的形成和变化。
03
动物模型研究
利用动物模型进行实验,模拟 人类疾病和生理过程,研究人
体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临床观察
01
02
03
病历分析
手术观察
康复观察
股前外侧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徐传达课件

手术技巧提升
针对手术操作中的难点 和关键点,加强技术培 训和经验交流,提高手 术成功率。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 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 股前外侧皮瓣的研究和 应用。
对临床应用的展望与建议
1 2
严格适应症选择
在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股前外侧皮瓣的适应 症和禁忌症,确保手术安全有效。
个体化治疗方案
优化皮瓣设计
根据受区组织缺损情况,优化皮瓣设计,提高皮瓣移植后的外观和 功能恢复效果。
血管蒂保护
加强血管蒂的保护,减少血管蒂扭曲和损伤,确保皮瓣血供。
05
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股前外侧皮瓣的发展前景
扩大应用范围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股前 外侧皮瓣的应用范围有望进一步 扩大,为更多患者提供治疗选择 。
03
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 应用研究
股前外侧皮瓣在整形外科的应用
修复面部畸形
01
股前外侧皮瓣因其质地、颜色与面部皮肤相近,常用于修复面
部畸形,如唇裂、鼻畸形等。
重建乳房
02
对于乳腺癌根治术后的乳房重建,股前外侧皮瓣可提供良好的
组织供区,重建乳房形态。
软组织缺损修复
03
股前外侧皮瓣可用于修复各种原因导致的软组织缺损,如创伤
股前外侧皮瓣的缺点
损伤大
股前外侧皮瓣需要切取部分大腿肌肉,对患者损伤较大,术后恢 复时间较长。
术后臃肿
股前外侧皮瓣移植后可能出现臃肿现象,影响外观。
血管蒂扭曲
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蒂较长的情况下,易发生扭曲,影响皮瓣 血供。
股前外侧皮瓣的改进方向
减少供区损伤
通过改进手术技巧和手术器械,减少供区损伤,减轻患者术后恢 复负担。
病理解剖工作有哪些进展?对临床已有一定指导价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病理解剖工作有哪些进展?对临床已有一定指导价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病理解剖工作是医学领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通过对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相关组织和器官的解剖学和病理学变化进行观察和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病理解剖工作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病理解剖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首先,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病理切片的数字化扫描和存储成为可能。
这一进展使得病理医生可以更方便地查看和分析大量的切片图像,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其次,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也为病理解剖工作带来了重要的突破。
通过对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进展过程,为病理解剖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信息。
例如,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基因突变的检测,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判断肿瘤类型和预测治疗效果的重要线索。
此外,病理解剖工作在临床上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病理解剖结果可以对某些疾病的确诊和分期提供有力的依据。
同时,病理解剖的观察结果还可以为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总的来说,病理解剖工作在技术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些进展不仅提高了病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未来,随着更多新技术的引入和研究的深入,病理解剖工作还将继续取得新的突破,为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写为: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病理解剖工作的背景和重要性,接着介绍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当前病理解剖工作的进展情况。
其中,进展一部分将重点讨论病理解剖工作的要点1、要点2和要点3。
进展二部分将介绍病理解剖工作的要点1、要点2和要点3。
进展三部分将讨论病理解剖工作的要点1、要点2和要点3。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病理解剖工作的重要进展,并分析其对临床的指导价值。
211111093_肝尾状叶应用解剖学的研究进展

1627年,Spiegel 首次将肝脏背部腔静脉左侧的尾状突起部分描述为“微叶”或“尾状叶”[1]。
肝尾状叶位置深在、毗邻关系复杂,被称为“肝脏外科的最后领域”[2]。
充分认识肝尾状叶的精细解剖,对临床应用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对肝尾状叶的解剖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肝尾状叶的位置、形态及分部1.1 位置 肝尾状叶位于肝左、右叶背部的中央,肝后下腔静脉的前面、第1肝门的后方、3支肝静脉的下方[3](图1)。
1.2 形态 肝尾状叶整体形态上呈左大右小、前宽后窄的不规则形状,从外形上有3个突起,指的是尾状突、乳头突和下腔静脉后突[4]。
乳头突和尾状突位于最下方,二者向前邻近第1肝门;乳头突位于左侧;尾状突位于右侧,位置较恒定。
图1 肝尾状叶的位置肝尾状叶应用解剖学的研究进展植伟华,韩玥*(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北京 100021)摘要近年来,肝尾状叶的解剖在外科领域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但目前仍缺乏针对其解剖结构的深入研究,肝尾状叶的手术方式和策略亟待改善。
肝尾状叶的手术一直是肝脏外科最具有挑战性的手术之一,只有熟知肝尾状叶的位置、形态、毗邻及血管、胆管的结构,才能安全地进行肝尾状叶手术。
本文主要对肝尾状叶的解剖学特点、外科及介入治疗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肝尾状叶;解剖;肿瘤;外科切除;消融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applied anatomy of the caudate lobeof liverZhi Weihua, Han Yue*(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National Cancer Center/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Cancer/Cancer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21, China)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anatomy of the caudate lobe of the liver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surgery, but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in-depth research on its anatomical structure, and the surgical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the caudate lobe need to be improved. The surgery of caudate lobe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procedures, and only by knowing the location, morphology, adjacencency and structure of blood vessels and bile ducts can this surgery be performed safely. 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s the local anatomy of the caudate lobe, surgical and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of caudate lobe.Key words: Caudate lobe of liver; Anatomy; Tumor; Surgical resection; Ablation植伟华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通信作者:1.3 分部1954年,Couinaud创立了肝脏八段的概念[5],并通过对100多个离体肝脏的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胆管系统进行解剖研究,于1957年将尾状叶定义为第1段。
人体解剖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人体解剖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涵盖了人体各个系统、器官以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体解剖学也不断得到更新和改进。
下面将介绍一些人体解剖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1. 三维打印技术在人体解剖学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三维打印技术的发展,人体解剖学领域中也开始广泛运用这种技术。
通过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解剖学教育中,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的位置关系,还可以让医生在手术前使用3D打印模型进行预测和计划。
2. 基因组学在人体解剖学中的应用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在人体解剖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基因组学技术,可以深入了解人体内部细胞的分子结构和功能,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基础。
3. 人体“第二大脑”——肠道微生物组肠道微生物组是人体内的一群微生物,它们在肠道内生活并参与体内代谢过程。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组还可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情绪状态。
肠道微生物组被称为“人体第二大脑”,它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肠道微生物组的深入研究将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4. 人体神经系统的深入研究人体神经系统是指人体内的各种神经及其所涉及的功能,例如感觉、运动、控制内脏和反应等。
目前,人体神经系统的研究已经进入到分子和细胞水平,可以深入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最近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在人体内还担负着更多的功能,对于精神疾病的理解和治疗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5.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突破器官移植是目前医学领域中最成功的治疗方式之一。
近年来,器官移植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
例如,借助干细胞技术可以生产出符合体内特定标准的肝脏细胞,这对于肝脏疾病的治疗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此外,一些新的移植技术还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之中,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器官移植技术问世。
综上所述,人体解剖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多方面的领域,随着技术和科学的进步,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和精细,为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的知识和方法。
颊脂体的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汇总

颊脂体的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1732年Heister首先描述了颊脂体,并认为是一种腺体,1802年Bichat首先认识到颊脂体是由脂肪组织构成的。
此后许多学者对颊脂体进行了解剖学、胚胎学研究,但直到本世纪初,Sca mmon才较为详细地描述了颊脂体的结构和功能,而Gaughran则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1,2]。
近些年来,有关颊脂体的解剖学研究更加深入,并提出了新的观点,采用颊脂体瓣修复口腔颌面缺损以及有关面部整形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也日益增多,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颊指体的解剖学颊脂体(buccal fat pad)又称颊脂肪垫、吮吸垫(sucking cushion)、Bichat脂肪垫(Bichat′s fat pad)、咀嚼脂肪垫(masticatory fat pad),是位于面部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uperfica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SMAS)[3]深面、咀嚼肌之间有细小分叶的黄色脂肪组织团,表面覆盖有一层菲薄的结缔组织膜。
1.1 颊脂体的形态颊脂体由一个体部和四个突起组成[2,4](附)。
附颊脂体的形态1.1.1 体部位于腮腺导管上方,沿咬肌前缘的上部向内侧延伸,贴于上颌骨后部骨膜上,并覆盖颊肌的上部肌纤维;向前沿前庭部延伸至上颌第二磨牙;向后包绕上颌骨并穿过翼突上颌裂。
1.1.2 颊突为颊脂体最表浅部分,位于咬肌、笑肌、颧肌和颊肌之间。
在腮腺导管下方,颊突沿咬肌前缘下降至下颌磨牙区,覆盖颊肌大部,其前界为位于同一平面的面动、静脉。
腮腺导管向前越过咬肌浅面至其前缘转向内侧穿过颊突、颊肌,开口于腮腺乳头,面神经颊支分支伴腮腺导管上下穿入颊突[2]。
1.1.3 翼突从体部发出向下后方延伸至下颌支中部内侧,覆盖在翼内肌和翼外肌的表面,邻近有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和舌神经通过。
1.1.4 翼腭突为体部经翼突上颌裂突延伸至翼腭窝的部分,邻近有上颌动脉和上颌神经的分支经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臂丛损伤 根性撕脱伤 健侧颈7移位(顾玉东) 椎前径路移位 内窥镜下切取神经移位 神经根回植 神经桥接 根性神经痛
研究热点
①神经组织:自体、异体、异种 ②生物组织:骨骼肌、羊膜、肌腱、筋膜、
肌膜、血管 ③非生物组织:硅胶,可吸收材料(带孔) ④小间隙桥接:神经趋向因子(诱导因子?) ⑤神经端侧吻合(先决条件是失神经支配)
临床解剖学回顾与展望
徐达传
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
一、人体解剖学发展概况
一门古老的形态科学 随研究方法,装备发展→新兴分支学科 17世纪:Malpighi 发明显微镜→组织学 20世纪:Knol&Ruska 透射电镜、扫描电
镜→细胞学
中国解剖学会:
解剖学 组织学 胚胎学 细胞学 神经解剖学 比较解剖 人类学 (医学人类学)
1.中国解剖学会 人体解剖专业委员会(1986) (中国临床解剖学会) 断层影像解剖专业委员会(1997) 临床解剖学分会(2006)
2.中华外科学会 局解手术学组(1994)
(二)临床解剖学国内学术期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核心期刊) (1983) 局解手术学杂志(外科学组) 解剖与临床 (苗华,省刊号) 其他期刊 (外科系统有较多应用 解剖内容)
(3) 骨科、创伤外科 创伤救治“973”(王正国) 骨缺损修复 关节镜外科 脊柱、脊髓外科 生物力学(疲劳、脊柱稳定性、有 限元分析,可视化手术)
(4)神经外科
应用解剖:显微分离、血管病、肿瘤、脑干禁区手术
脑水肿机理:分子生物学方法(珠江医院,徐如祥)
显微神经外科
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应用解剖)
小型(穿支) 皮瓣 组织瓣成活机理 功能与美观的提高
显微外科成绩显著,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现两院院士,显微外和骨科的院士最 多,有8人(陈中伟,顾玉东,卢世壁, 王澍寰,葛宝丰,梁智仁,戴克戎, 邱贵兴)。 骨科和显微外科界申报院士的人也特别 多,共有10多人申报过。
(2) 手外科
断肢、断指(高潮已过)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仍在高潮)
3.临床解剖学研究要进一步深化 技术方法的创新,学科间的渗透 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大势所趋,走 向交叉、走向边缘、走向综合, 从而出现创新性领域。
4.各专科临床解剖学进展
(1)显微外科解剖 70年代 开创期 1972年 Harii 1973年 Daniel 开创吻合皮瓣游离移植 1973年 杨东岳 1974年 Harii 吻合血管肌皮瓣移植 (股薄肌) 1975年 Taylor 吻合 血管腓骨移植
数字解剖学 数字可视人 数字物理人 数字生理人 数字智能人
七.临床解剖学科研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问题、掌握动态信息 判断能力,捕捉科研选题 要有哲学思维方法 要注意新信息,了解新进展 要在交叉学科点找科研选题 防止选题重复
谢 谢!
80年代 发展期 主干动脉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 远端蒂皮瓣 筋膜皮瓣 筋膜瓣 静脉皮瓣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90年代 提高(深化)期 供区损伤小,血供可靠, 安全,部位隐蔽, 功能好、经济→常规 效益性原则:优胜劣汰 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
组织瓣高潮已过,创新仍有,但不会很大。
穿支皮瓣、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躯干)
(6)修复重建外科(骨科、整形、显外、 综合跨学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杨志明主编) “修复缺损”,“功能重建”,“改善 外形”
“组织移植”,“人工材料替代”、 “康复医
学技术”等。
六世纪临床解剖学研究领域
值得重视的新的结合点 断层影像解剖学 分子影像学 医学生物力学 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支架材料、 组织构建) 显微外科解剖学 微创外科解剖学
χ刀
三维空间定位 γ刀
帕金森病,癫痫
激光刀
放射神经外科
内窥镜神外科 (锁孔外科) 血管内神经外科
(凌锋,宣武医院;马廉亭,武汉总医院; 李铁林,珠江医院) 可视化手术,无框架脑定位手术(海军总医院,田增民)
(5) 微创外科
① 新器械、新技术、新方法 ② 微创外科解剖学
配合各专科的手术开展, 仍有许多选题。
其中的大解剖学
研究手段落后、装备差 发达国家解剖学期刊已没有 大体解剖学论文 而在临床外科期刊有不少应用解剖论文, 如:Plast Reconstr Surg, Spine等 临床外科术式创新发展,需应用解剖配合。
二.我国解剖学科研发展概况
1.建国前基本上没有科研 2.建国后→文革前
中国人体质调查(民族的生理常 数,发展必由阶段) 3.文革期间《解剖学报》停刊12年
4.文革后 大体解剖学往何处去? 中国解剖学年会(1978)桂林现 已取得很大的成就 标志是:有两院院士6人 人类学:吴汝康,吴新智 组织学:薛社普 神经解剖学:鞠躬,苏国辉 临床解剖学:钟世镇
三.国际上临床解剖学术期刊概况
1978年
1983年 1988年
法国SRA(Surgical Radiologic Anatomy) 中国编委:何光箎,钟世镇,张祜曾,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钟世镇创办) 美国Clinical Anatomy 中国编委两届:高贤华,钟世镇
神经元胞体保护 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 细胞凋亡?程序性死亡?
神经再生微环境 Schwann’细胞,基底膜成份 (Laninin 层蛋白,Fibronectin, 巨噬细胞)
神经效应器保护和再生
手内在肌萎缩(手外科的哥德巴赫猜想) 寄养法(顾玉东):失神经支配肌肉萎缩(顾) 卫星细胞(邬江) 感觉神经种植(四医大) 运动神经种植 (上医中山医院) 神经再生(已列入“973”计划) 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顾晓松,朱家恺)
左焕琛,王国英 现任编委:张绍祥,王 欢,徐达传
四.我国临床解剖学的概况
解剖学的发展史与医学发展史同步 临床解剖已有不短的历史
外科著名的应用解剖学家 张查理(新四军)格子切口 王大玫 实用外科手术解剖学 (1961年第1版)
结合不紧密,发展不快、不深。
五.现代临床解剖学的进展概况
文化大革命后 (一)国内学术团体
(三) 临床解剖学的进展
1.临床医学发展需求是临床解剖学选题的源泉 解决临床医学发展中与解剖学有关的问题
2.临床解剖学研究的特色 上世纪已取得的临床解剖学科研成果,大部 分依据尸体解剖进行的研究。对临床医学发 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3 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取得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出版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专著 培养了一批从事临床解剖学的中、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