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组方的二个原则Word版

方剂组方的二个原则Word版
方剂组方的二个原则Word版

方剂组方的二个原则

一、治疗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

要大。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

少的药物。

2、臣药:二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它的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

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

3)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

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

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二、组成变化精要:

1)、“医不执方,医必有方”:意思是医生心中有个方,有不一定照方开药,我们要根据病情,灵活化裁,加减运用,所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举例:治疗一般性的咳嗽,没有其它症状,可以用止嗽散治则:宣肺止咳化痰。

汤头歌:止嗽荆甘桔,陈苑白前部。

组成:桔梗6克,荆芥6克,紫菀10克,百部10克,白前10克,甘草6克,陈皮6克。

加减:表证初起,加苏叶6克、防风6克、桑叶10克;咳嗽痰多且白,加姜半夏10克、茯苓10克;痰多色黄,加浙贝10克、瓜蒌10克。这就是所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2)、“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王叔和是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但是,再背诵《伤寒论》、《脉经》,还不如多多应诊与临证。

3)、药味增减的变化:注意药物是可以随证加减的。

4)、药量增减的变化:增减药量,可以改变药力。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得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 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喘证得诊断标准。 ⑴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⑵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⑶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⑷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 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得《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 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主要就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 扩张与胸廓疾病史等病史。 ⑵有咳嗽、咳痰,进行性气促得临床症状。 ⑶有肺气肿与(或)肺动脉高压得体征、 ⑷辅助检查X胸片、心电图检查有一项符合诊断标准、可予超声心电图以增加 诊断可靠性。 ⑸急性加重期可有发热、血白细胞与(或)中性粒细胞增高、痰培养或涂片可获得有价 值得病原。 具有以上1~3条加上X胸片或心电图符合诊断条件,排除其她心脏病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 1、风寒闭肺: 喘息,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头痛,鼻塞,喷嚏,流清涕,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 2、表寒里热: 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 3、痰热遏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痰中带血,或目睛胀突,胸中烦热,身热,面红,有汗,咽干,渴喜冷饮,尿赤,或便秘。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4、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或脘闷,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舌质淡,苔厚腻色白,脉滑。 5、肝气乘肺: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声不著;平素常多忧思抑郁,或失眠,心悸,或不思饮食,大便不爽,或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而数。 6、水凌心肺: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或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淡胖或胖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青筋显露,苔白滑。脉沉细或带涩。 7、肺气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或咳呛

咽喉病效方集

咽喉病效方集 因为咽痛就切除扁桃体?学习耿鉴庭六代效方如何治疗!2017-06-22 中医书友会中医书友会第1372期I导读:咽喉是肺胃之门户也,是人体的天然屏障,而今,因急性扁桃体炎等喉科疾病反复发作,而不得已切除扁桃体的情况越来越多,中医治疗此种颇有心得。耿氏六代为医,尤善喉科,以其善疗喉痹名噪江南,以下精选喉科常见病的耿老家传方飨读者。(编辑/小谢)?咽喉科诸症内服验方歌诀作者/耿鉴庭咽关红肿疼痛方1.荆防甘桔汤【主治】咽关红肿疼痛(包括悬雍及两框)身发寒热者,或喉蛾红肿,身发寒热者。【处方】荆芥7克防风9克………………………………(主)薄荷5克豆豉10克……………………………(辅)桔梗6克甘草4克枳壳9克…………………(佐)陈萝卜英12克…………………………………(使)【歌诀】寒热咽红先散风荆防薄豉类相从桔甘枳卜清咽嗌表解痰除立见功2.加减银翘散【主治】咽关红肿,发热不恶寒,口渴喜饮,舌红少苔,脉数者。【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10克……………………………(主)薄荷5克豆豉10克………………………………(辅)牛蒡子10克玄参10克……………………………(佐)甘草4克陈萝卜英12克芦根10克………………(使)【歌诀】咽关红肿身但热加减银

翘散煮汤减去原方荆桔竹元参萝卜共煎尝3.藿苏枳桔汤【主治】妊妇咽痛,或喉蛾发作,兼有胸闷呕吐,发热恶寒者,或因恶阻太甚,而致咽喉肿痛者。【处方】广藿香10克白苏梗6克……………………………(主)枳壳9克橘皮7克…………………………………(辅)桔梗6克茯苓10克…………………………………(佐)陈萝卜英12克枇杷叶10克………………………(使)【歌诀】藿苏枳桔药和平橘茯枇杷并卜英妊妇咽疼兼恶阻煎成频呷不须惊4.犀羚榄蚤汤【主治】袭受时邪热毒,咽关红肿疼痛,来势甚重,甚则肿延项外,发高烧,有时神糊,四肢间有抽动,西医以其易于血运感染,谓之败血性咽炎,即中医认为毒散而内攻者。【处方】犀角粉、羚羊角粉各1.5克(冲服)…………………(主)金果榄3克蚤休10克………………………………(辅)金银花、连翘、玄参、麦冬各10克………………(佐)紫草6克人中黄3克板蓝根12克…………………(使)【歌诀】咽关红肿来势重救急拯危防内传榄蚤犀羚玄麦共银翘黄紫板蓝联 喉痛声嘶或失音方1.前桔杏苏汤【主治】风寒突然袭受,喉痛声嘶,咳嗽气较粗,即所谓金实不鸣者。亦治以风寒为主之感冒【处方】信前胡5克白桔梗6克…………………………(主)苦杏仁9克苏叶6克……………………………(辅)蝉衣6克……………………………………………(佐)橘皮6克甘草

浅谈方剂配伍

浅谈方剂配伍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方剂的配伍,实乃一种制方模式。方剂通过配伍,可以增强药物疗效,可调和药物偏性,可以监制某些药的毒性,可以适合复杂病情的需要等。方剂配伍的方法有:根据辨证和立法的要求,按药物的不同功用,分清主次,按君、臣、佐、使的关系配伍;根据药物的性味,按性味关系配伍。 【关键词】配伍理论;性味配伍;方剂;遣药组方 方剂的配伍理论,实乃一种制方模式,它是从众多方剂中总结出来的治疗规律,是历代医家临床遣药组方的经验凝结。方剂配伍有常用以下的方法。一是根据辨证和立法的要求,按药物的不同功用,分清主次,按君、臣、佐、使的关系配伍,互相辅助,互相监制,协调一致,以发挥治疗作用;二是根据药物的性味,按性味关系配伍。下面从君臣佐使配伍以及性味配伍来浅谈一下方剂配伍理论。 1 方剂配伍的历史沿革 方剂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形式,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西汉以前,古人对中药的认识远不如今,将中药统称为“毒药”,

此时以单味药为主要的应用形式。如《五十二病方》中所收载的方剂,绝大部分是由单味药或两味药组成的,这一时期对于方剂的配伍意义方面阐述很少[1]。到了《黄帝内经》时期,对组方用药的配伍法度及禁忌作了一定的论述,首次提出君臣佐使的组方基本结构要求,书中记载方剂13首,其中6个为单方,剂型包括汤、膏、丸,方剂配伍理论始于《黄帝内经》。此时的中医药学仍处于重药轻方阶段[2]。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其方剂在配伍应用及药物性能的加减变化上,具有严谨的法度,在药量、剂型、服法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飞跃[3]。自东汉到隋唐时期,方剂学己经融理法方药为一体,获得了蓬勃发展。宋金元时期,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众多医家对中医方剂学的贡献颇多,张元素提出了“归经”、“引经报使”等理论,君臣佐使的理论得到了具体的运用,对于配伍规律的研究己经开始。明清时期,本草专著频频面世,方论蔚然成风,此时众多医家对于临床实用的方药配伍关系研究较为强调和重视,文献记载有关配伍用药规律探讨和临证经验内容丰富。 2 君臣佐使配伍理论 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始见于《内经》,其设计甚为周密,既主次分明,配合严密,又相互兼顾、相互制约。针对证候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主要发病环节和次要发病环节,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选药配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曰:“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神农本草经·卷三》曰:“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

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资料答案

《方剂学》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1. 我国最早论述方剂组成原则的著作是: D.《黄帝内经》 2.被柯琴赞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的方剂是;B.桂枝汤 3. 当归四逆汤的君药是: E. 当归桂枝 4.逍遥散的组成药物除柴胡外,其余是:C.芍药白术当归煨生姜薄荷茯苓 5.再造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B.熟附子煨生姜 6. 平胃散的功用是: A.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7.黄连解毒汤的功用是:C.泻火解毒 8.竹叶石膏汤的功用是: D.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9.大柴胡汤的功用是: B.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10. 血府逐瘀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桔梗枳壳 11.败毒散中配伍少量人参的意义在于:A.扶正祛邪 12.三仁汤的功用是: C.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13. 左金丸主治证候的病机要点是: E.肝火犯胃 14. 麻子仁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A. 当归 15.健脾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D.半夏生姜竹茹 16. 生地、熟地同用的方剂是: B.百合固金汤 17.凡寒邪在里,浊阴上逆者,无论阳明寒呕,厥阴头痛,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治疗均可选用: C.吴茱萸汤 18.脾胃气虚,症见身热有汗,少气懒言,面色晃白,或气虚下陷而见内脏下垂,舌质淡,脉虚大无力者,治宜选用: B.补中益气汤 19. 具有化瘀生新、温经止痛作用的方剂是:C.生化汤 20.证见偏正头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治宜选用:D.川芎茶调散 21.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丸剂的特点:A.不易变质 22. 桂枝汤与小建中汤共有的药物是: E. 桂枝生姜炙甘草 23.左金丸中的黄连是:A.君药 24. 泻白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D. 桑白皮 25.由桑叶,杏仁、人参、石膏、甘草、胡麻仁、阿胶、麦冬,枇杷叶组成的方剂是:E.清燥救肺汤 26.定喘汤的功用是: B.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27. 紫雪丹的功效是: D.清热开窍,熄风止痉 28.温胆汤的功用是: E.清胆和胃,理气化痰 29.归脾汤的功用是: D.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30.苇茎汤的功用是; B.清热化痰,逐瘀排脓 31.当归补血汤中当归与黄芪的配伍比例为;A. 6g:30g 32.配入汤剂时,须后下的药物是: D.砂仁 33.温邪初入营分,临床最常见的神志症状是: B.时有谵语 34. 炙甘草汤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 B. 生地 35.逍遥散的组成药物中不含: C.干姜大枣 36.下列各方中除B外,组成药物中均含有当归: B 参苓白术散 37.方中黄芩,黄连同用的方剂是: B.半夏泻心汤 38.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清稀,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治宜选用:A.小青龙汤 39.症见饮食不化,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舌苔白腻,脉象虚缓者,治宜选用; B.参苓白术散 40.温病后期,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治宜选用: B.青蒿鳖甲汤 41.配入汤剂时,需后下的药物是: A. 豆蔻 42.银翘散与桑菊饮功用的主要区别是: A.一偏于解表, 一偏于宣肺 43. 五苓散的组成药物除猪苓外,其余是: B.泽泻茯苓白术桂枝 44. 保和丸组成药物中含有: D. 神曲 45.败毒散的组成中不包含的药物是:B.荆芥豆豉 4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功用是:D.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47. 安宫牛黄丸功用是: A.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48.蒿芩清胆汤的功用是: DD.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中医方剂大辞典》含丹参、红花药对组方规律数据挖掘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87465040.html, 《中医方剂大辞典》含丹参、红花药对组方规律数据挖掘分析 作者:崔一然刘欣申丹杨洪军唐仕欢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第03期 [摘要]该研究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数据库,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提取含丹参、红花药对的方剂,运用软件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丹参、红花药对用药规律。最终纳入方剂39首,涉及中药280味,使用频率除丹参、红花外最高的前 5位中药依次为当归、川芎、香附、白芍、桃仁/生地黄。经过聚类得到核心药物6组,分别为丹参-香附-红花,丹参-白芍-红花,丹参-当归-香附-红花,丹参-当归-白芍-红花,红花-丹参-白芍-当归,丹参-白芍-红花-当归。设支持度11(38.46%),置信度80%,共得到关联规则38组。提示丹参、红花常与活血、行气之品联用,主以妇科病、瘀血疼痛证、中风等为治疗病证。 [关键词]丹参;红花;药对;数据挖掘;组方规律;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Abstract]In this study, formulas containing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Carthami Flos in the database of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DCMP) were extracted by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 (TCMISS). The drugs pairs and formula composition rules were analyzed with data mining methods, such as association rules,improved mutual information method and complex system entropy clustering. Totally 39 formula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nd involved 280 Chinese medicines. The top 5 Chinese medicines most frequently used were Danggui (Angelica sinensis), Chuanxiong (Ligusticum chuanxiong),Xiangfu (Cyperi Rhizoma), Baishao(Radix Paeoniae Alba), Taoren(Prunus persica) and Shengdihuang (Radix Rehmanniae Recens). Six core medicinal pairs were obtained through clustering analysis, namely Danshen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Xiangfu (Cyperi Rhizoma)-Honghua (Carthami Flos), Danshen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Baishao (Radix Paeoniae Alba)-Honghua (Carthami Flos), Danshen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Danggui (A. sinensis)-Xiagnfu (Cyperi Rhizoma)-Honghua (Carthami Flos), Danshen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Danggui (A. sinensis)-Baishao (Radix Paeoniae Alba)-Honghua (Carthami Flos), Honghua (Carthami Flos)-Danshen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Baishao (Radix Paeoniae Alba)-Danggui (A. sinensis), Danshen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Baishao (Radix Paeoniae Alba)-Honghua (Carthami Flos)-Danggui (A. sinensis). The support degree was set at 11 (38.46%), with a confidence coefficient of 80%, and then 38 associated pairs were screened.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Carthami Flos is often combined with herbs for activating blood and promoting circulation of qi to treat gynecopathy, stasis blood pain syndrome, stroke and other syndromes.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直以来,中医对喘证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采用中医治疗不仅能够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养身体的作用,可谓是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法,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喘证的中医疗法,希望大家能够借鉴一下。一、实喘--风寒袭肺症状: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治法:散寒宣肺。方药:麻黄汤。方中麻黄、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利气化痰。喘重者,加苏子、前胡降逆平喘。若寒痰阻肺,见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细辛、生姜、半夏、陈皮温肺化痰,利气平喘。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利肺气。若素有寒饮内伏,复感客寒而引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若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而见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咯痰粘稠,并伴形寒身热,烦闷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者,用麻杏石甘汤解表清里,宣肺平喘,还可加黄芩、桑白皮、瓜蒌、葶苈子、射干等以助其清热化痰。二、实喘--表寒里热症状: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

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治法:宣肺泄热。方药:麻杏石甘汤。方中重用辛寒之生石膏清泄肺热,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共奏清里解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苦降肺气而平喘咳;甘草调和诸药。三、实喘--痰热于肺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胸中烦热,面红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治法:清泄痰热。方药:桑白皮汤。方中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肺热;杏仁、贝母、半夏、苏子降气化痰。若痰多粘稠,加瓜蒌、海蛤粉清化痰热;喘不得卧,痰涌便秘,加葶苈子、大黄涤痰通腑;痰有腥味,配鱼腥草、金荞麦根、蒲公英、冬瓜子等清热解毒,·化痰泄浊;身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银花等以清热。四、实喘--痰浊阻肺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方中用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降逆。痰浊壅盛,气喘难平者,加皂荚、葶苈子涤痰除壅以平喘。若痰浊挟瘀,见喘促气逆,喉间痰鸣,面唇青紫,舌质紫暗,苔腻浊者,可用涤痰汤,加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涤痰

方剂学方解(图表)

绪言 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治法来源于方剂; (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 (1)汗法——解表剂 (2)和法——和解剂 (3)下法——泻下剂 (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 (5)吐法——涌吐剂 (6)清法——清热剂 (7)温法——温里剂 (8)补法——补益剂 三、方剂的组成 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 (1)药味加减的变化 (2)药量加减的变化 (3)剂型更换的变化 各论 1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 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桂相伍,(君) 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有峻汗之功。(臣) 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佐) 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佐使) [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开表发汗之峻剂,非表实无汗者禁用。 桂枝汤[方解]桂枝——解肌散寒。散中寓收(君)

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哮喘(支气管哮喘) 【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一)中医诊断 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呈反复发作性 3.发作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4.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二)西医诊断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肺功能试验阳性: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③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证候诊断 发作期: 1.寒哮: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面色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作,畏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2.热哮: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不利,色黄或白,质粘稠。面色红赤,口渴喜饮,口苦,不恶寒。舌苔黄腻,质红,脉弦滑或滑数。 缓解期: 1.肺虚:自汗,怕风,容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答喷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或喉中常有轻度哮鸣声,咳痰清稀色白,舌质淡,脉细弱或虚大。 2.脾虚:平素气短息粗,动则尤甚,吸气不利,心慌,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哮喘易发。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重症: 1.痰气壅塞:寒、热俱不明显,喘咳甚,胸满闷,但坐不得卧,痰涎壅盛,喉如曳锯,咳痰黏腻难出,舌苔厚浊,脉滑实。 2.喘脱危象: 张口抬肩,鼻翼煽动,气促不能平卧,不得言语,或喉中有痰鸣,心慌悸动,烦躁

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慢性咽喉炎药方

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慢性咽喉炎药方 咽喉炎,中医称喉痹,是一种十分常见又令人讨厌的疾病,虽然不很严重,但咽喉不舒服的感觉时轻时重,容易反复。往往到处求医,经常看大夫(看医生),药费倒是用了不少,就是难以根治。 还有些患者,出现咽喉不舒服的感觉虽然时间不长,但很担心是某些严重疾病,小地方的医院条件不如大城市的好,不远千里赴省城求医,教授问了一下,看了一下,很快得出诊断,与小地方的医生诊断一个样,还是咽喉炎,这可能吗? 1、咽喉炎有些什么症状? 人们通常所说的“咽喉炎”实际上是指咽部的炎症。医学上将“咽部”人为地划分为三部份:张口可看的咽喉部位因与口腔相连通,故称“口咽”部;口咽部往上与鼻腔相连通的地方称“鼻咽”部;口咽部往下与喉部相连通的地方称“喉咽”部。 咽喉炎以口咽部的炎症为主,向下可波及喉咽部,若向上波及鼻咽部,或只出现鼻咽部的炎症时,也可称“鼻咽炎”,亦属“咽喉炎”的范畴咽喉炎的症状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简单地说吧,就是“咽喉不舒服”。怎么不舒服,有时也很难说清楚、说明白、说准确。复杂地说吧,不同的病人可能有不同的症状,有的症状多,有的症状少;

有时症状多,有时症状少;有时症状重,有时症状轻。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这些症状: (1)咽喉干燥感。根据各人的感觉不同,有的感到很干燥,但多数人只感到轻微的干燥。此种情况与咽部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充感神经偏亢)有关。因为干燥,有的人想时不时地喝点水湿润一下喉咙,也有的人并不想喝水,或者喝水只是一个习惯而已。 (2)咽喉疼痛感。多因炎症刺激所致。咽喉疼痛感也因人而异,有的人疼痛轻,有的人疼痛重。但在多数情况下,急性发作时疼痛较明显,不是急性发作时疼痛较轻微。有些人偏于一侧咽喉痛,有些人偏于某一个部位痛,也有些人只说感到咽喉痛,并不能指出具体部位。但是,医生对偏于某一个固定部位疼痛的患者,往往会检查得更为全面而仔细,以排除其他疾病(参见后文)。 (3)咽喉异物感。与炎症刺激,或淋巴滤泡增生所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有关。咽喉异物感,就是指咽喉里面如有什么东西卡着、粘着、贴着似的。是什么东西呢,在很多患者都是说不清,道不明。也有些人说,象“有痰粘着”,象“蚂蚁爬”,象“火烧”,有“热气上冲”,象“吃了辣椒一样辣”的感觉,以及还有其他的感觉,等等。这种感觉,越是注意到它,就越是明显;工作一紧张,思想一轻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在咽喉的毛病时,也好象并没有什么。但如果是在进食食物时出现吞咽不顺畅感或梗阻,可能就不是咽喉炎而是其它严重疾病的问题了。

方剂的组成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 一、填空题 1.组方原则最早见于《_______》,其谓:“______之谓君,______之谓臣,______之谓使”。 2.金代张元素明言“____为君”。 3.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____,二是____,三是____。 4.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____,二是____。 5.方剂的组成变化包括三方面: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在一个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为( ) A.君药 B.臣药 C.佐药 D.使药 E.引经药 2.有关君药的认识,不确切的是( ) A.药力居方中之首 B.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大 C.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 D.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 E.君药在方中是首要的 3.下列哪项不属于佐药的意义( ) A.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B.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 C.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 D.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E.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4.下列哪项不属于方剂组成变化中的药味增减( ) A.由麻黄汤到三拗汤 B.麻黄汤加白术即麻黄加术汤 C.由小承气汤到厚朴三物汤 D.桂枝汤加芍药,即桂枝加芍药汤 E.抵当汤与抵当丸 三、多项选择题 1.《黄帝内经》中论及的组方原则包括( ) A.君 B.臣 C.佐 D.使 E.反佐 2.有关臣药的论述正确的有( ) A.是一个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B.药力小于君药 C.辅助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 D.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 E.制药君药的毒性 3.方剂的组成变化包括( ) A.方名的变化 B.药味增减变化 C.剂型更换变化 D.服药时间的变化 E.药量增减变化 四、简答题 1.方剂中君药的意义? 2.方剂的组成变化有哪些? 五、论述题 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其意义?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有过敏史或家族史。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16年)和2016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结合气道敏感性试验、呼出气NO浓度测定等可帮助确诊。 (二)病期诊断 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16年)。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指患者无喘息、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并维持1年以上。 (三)证候诊断 1.急性发作期 (1)风哮证:喘憋气促,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腻难出,无明显寒热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弦。 (2)寒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色白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由味药组成的方剂

由味药组成的方剂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一味药: 1、文蛤散(《伤寒论》) 组成:文蛤; 功效:清热利湿。 2、甘草汤(《伤寒论》) 组成:生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 3、一物瓜蒂汤(《金匮要略》)组成:瓜蒂; 功效:祛湿散水。 4、苦参汤(《金匮要略》)外洗方组成:苦参 功效:杀虫解毒,化湿敛溃。 5、矾石汤(《金匮要略》)外洗方组成:白矾;

功效:清热解毒,祛湿止痒。 主治:脚气冲心。 6、甘草汤(《肘后备急方》) 组成:甘草; 功效:清热平喘,止咳下气; 主治:肺痿轻症。 7、皂荚散(《金匮要略》) 组成:皂荚;(用酥炙,以枣膏和服)功效:宣壅导滞,利窍涤痰。 8、大乌头煎(《金匮要略》) 组成:乌头; 功效:破积散寒,温通止痛。 9、蛇床子散(《金匮要略》)外用药组成:蛇床子; 功效:暖宫燥湿,杀虫止痒。

两味药: 1、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 组成:枳实、芍药; 功效:行气和血,缓急止痛; 主治:气血郁滞证。 2、左金丸(《丹溪心法》) 组成:黄连、吴茱萸; 功效: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 3、桔梗汤(《伤寒论》) 组成:桔梗、甘草; 功效:宣肺止咳,祛痰排脓。 主治:肺痈。 4、六一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组成:滑石、甘草;

功效:清暑利湿; 主治:暑湿证。 5、参附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附子; 功效:益气回阳固脱; 主治:阳气暴脱证。 6、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组成:黄芪、当归; 功效: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 7、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生姜; 功效:化痰散饮,和胃降逆; 主治:痰饮呕吐。 7、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方剂组方配伍规律初探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方剂组方配伍规律初 探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黄素芳侯如艳高烁烁倪秀宏 【摘要】通过对中医古籍与中医药期刊刊载的治疗冠心病有效方剂283首的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出目前治疗冠心病常用组方配伍方法有19种,并对其中常用的8种配伍方法作了简要分析。认为治疗冠心病基本法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其中扶正法依次为补气、养阴、补血、补(肾)阳,祛邪法依次为活血、化痰、理气。这些法则常常相互参合、交互为用,形成冠心病组方配伍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冠心病/中药疗法方剂配伍文献研究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和治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显示较好疗效。为探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组方配伍的基本规律,我们对中医古籍中与现代中医药期刊刊载的治疗冠心病有效方剂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方剂的来源主要涉及两大部分:(1)古代医籍中记载的治疗胸痹、心痛有效的名家名方。我们搜集了从汉代到明清及民国时期的20部

经典医籍中有关胸痹、心痛治疗的有效方剂。包括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民国时期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医著中治疗胸痹、心痛的方剂。(2)中国期刊网、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等国内权威数据库1979-2007年间40余种中医药刊物中所涉及到的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复方,期刊包括《中医杂志》、《新中医》、《中国中药杂志》、《河北中医》、《浙江中医药杂志》等,以及各中医药院校学报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等。以”胸痹”、”心痛”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2 结果 通过以上搜集工作,共收集到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方剂600余首。再根据是否药味完整、药量准确、主治明确、疗效确切(治疗病例不少于30例,且总有效率在75%以上),再次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有效方剂283首。通过对每一首方剂的组成配伍进行分析,按其组成的各类药物在方中作用的主次依次排列,从而归纳出其配伍方法及治则,然后再进行综合统计分析。 2.1 各方剂组方配伍与治则的频率排序将组方配伍和治则基本相似的方剂归为一类,将同一类方剂按其使用频率列表排序。表1结果表明,共有19种组方配伍方法,其中益气祛痰、活血化瘀、养阴补血居首位,为主要治则。 2.2 常用配伍方法浅析根据上述方剂组方配伍的研究分析结

十六个方剂治百病(特选材料)

十六个方剂治百病 “汪阿姨,你诊治疾病一般是从哪里入手?” “我这一种是家庭简易治疗,上不了台面的,你不要当真。”汪阿姨客气地说。 “汪阿姨,中医就是从单方与简易疗法发展起来的,只要有效,就是宝贝,请不要客气了。” “我父亲叫我先掌握住十六个方剂与相对应的病症,”汪阿姨说,“然后了解常用的六十来种中药的适应症,其实十六个方剂的中药组成就差不多就有六十多味了。在这样的方、药、病、症的基础上,就可以加减变化了。” 想不到医理深奥,几万首方剂,几千种药物的中医药学也可以以如此简易的形式去面对千变万化的疾病。 “汪阿姨,你常用的是哪几个方剂?” “我掌握的十六个方剂是:桂枝汤、小柴胡汤、香苏饮、三仁汤、五苓散、平胃散、当归芍药散、二陈汤、小建中汤、甘草泻心汤、四逆汤、香连丸、左金丸、藿香正气丸、甘露消毒丹、金匮肾气丸。” “汪阿姨,你是如何使用桂枝汤的?” “我用桂枝汤(1)治疗伤风感冒效果很好,”汪阿姨说,“普通人的伤风感冒一般加葛根;身体结实的人要加麻黄;咽喉痛加生石膏、桔梗;咳嗽气喘加杏仁;对于平时形寒肢冷,体弱多病的人要加附子。” “汪阿姨,病人伤风感冒有发热,体温升高的时候,你也是这样使用吗?”

“一般感冒发热,”汪阿姨说,“体温升高的时候,只要有恶风恶寒就可以用。如果病人口苦得厉害,就要加柴胡、黄芩;如果口干得厉害,就要加生石膏。真的超过40℃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医院里去,以防万一。但是给我治过的人当中,还没有人因为感冒发热而去医院的。” “汪阿姨,你是如何去学会与掌握这些方剂的?” “这几个方子药物组成很简单,”汪阿姨说,“如香连丸、左金丸只有两味药,最多的藿香正气丸也只有十四味药,记住它们不难,做成卡片五、六天就记住了。使用时最初只要记住每个方子的辨证要点,慢慢地就能熟能生巧了。” “汪阿姨,请你举例说几个方子的辨证要点好吗?” “好的,”汪阿姨说,“我这个是土办法,给自己使用的,不过效果很好。譬如我使用五苓散(2)就是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病症:一个是用于突然水泻不止,另一个用于口渴不止,水入立即呕吐;当归芍药散(3)就是抓住病人有贫血与浮肿倾向,脸色不华,或黄或白;香苏饮(4)的辨证目标是:饭后胃脘胀而不痛,口淡胃冷加高良姜,瘦弱的人加党参、大枣;左金丸(5)就是抓住口苦、头痛、吐酸,只要三个症状里有两个症状同时存在,就可以使用了;香连丸(6)抓住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三个症状,并且治疗效果与发病时间有关,就是说,病症一出现就马上服药效果最好,等到第二天服药效果就差多了,所以我家里这几种中成药是终年必备的。” 后来我才慢慢地体会到,汪阿姨使用香连丸与左金丸的经验真的是非常宝贵。在我从医的生涯中,有不知多少口苦的偏头痛病人,头痛发作时

方剂地组成

方剂的组成 组方目的 药物通过有机的配伍而成为方剂,这个过程叫“组方”。药物通过“组方”而成为方剂,是药物运用的一次质的飞跃。这种“质的飞跃”表现在,药物经过组方而成为方剂之后,可出现下面几个优点: 一、增强药效 例如大黄与芒硝,单用大黄口服,一般是6-8小时才见泻下;单用芒硝口服,一般是4-6小时才见泻下,但若两者有机地配伍(如大承气汤(伤寒论)),则于1小时左右可出现泻下,其原理:大黄荡涤大肠(增加肠蠕动),芒硝成寒软坚(增加肠容积),因此,两药相伍,“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共奏“急下”之效。从上面的例子亦可以看出,两个(或以上)物配伍,,其效之所以能够增强是有科学原理的,是“有机配伍”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数学式的相加。 需要强调的是,几乎所有的“相须”配伍,都能增强药效,但作为临床用药,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恰到好处。例如治疗阳明腑实轻证之小承气汤《伤寒论》,作为君药大黄就不必配伍芒硝了。因此,作为“组方”的要诀之一则是选药要精当。 二、扩大药效或产生新药效 每一个中药,作为单体,其功效、主治是有一定范目的。但若与不同药物“相使配伍”多能扩大药物的功效,甚至产生新的作用(或改变其原有的作用),从而扩大其治疗范围。例如桂枝,桂枝的功效是发汗解表,温经通阳。但若与白芍相伍(如桂枝汤),则产生调和营卫的新药效;若与茯苓相伍(如苓桂术甘汤),则奏温阳化饮的作用;若与泽泻相伍(如五苓散).则奏化气利水的作用,这些都是扩大药效的例子。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相使配伍”都能扩大药效。能否扩大药效,关键在于两药之间在性味功效(包括归经)方面是否有“某种共性”的存在。 三、监制药物之烈性或毒性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烈性或毒性”,是指某些药物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与古时所言的广义的“毒药”,其概念有所不同。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药物,用得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因此,医药学家便通过配伍(或炮制)以减轻或消除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例如干姜与生附子配伍(如四逆汤),既可增强附子温里散寒之力,又可消除附子的毒性。又如十枣汤,十枣汤之用大枣而不用甘草,是取其既能缓和甘遂、大戟、芫花之毒性,使邪去而不伤正,又能补土制水,增强逐水之力。方剂学家们认为,通过“配伍”以监制药物之烈性或毒性,其最佳效果,应该是既能减缓或消除“毒药”对人体的毒害,又能增强“毒药”对疾病的疗效。 综观上述,可以看到,几味药物配伍成为方剂而用于治病,要比单味药治病更为理想,这就是组方的目的。“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发表时间:2015-10-20T16:26:00.123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9月第30卷供稿作者:韩锋王海瑞 [导读] 包头第八医院中医科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中药方剂数据的录入、管理、查询和分析功能,有助于实现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为临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和基础研究提供有效指导。 韩锋1 王海瑞2 1.包头第八医院中医科内蒙古包头 014000; 2.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济南 250355 【摘要】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挖掘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方剂组方及规律,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CNKI中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筛选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剂298首,得出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45个,演化新处方 11个。结论:通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方剂组方规律的挖掘分析,归纳出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由风、寒、湿邪为基本致病因素的特点,治疗上多采用祛风、散寒、除湿、益气、活血通络的治法,在实际临床治疗中根据致病因素的多样性和疾病症状的复杂性,还常采用清热,养血,补益肝肾等治法的规律。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中药方剂数据的录入、管理、查询和分析功能,有助于实现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为临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和基础研究提供有效指导。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组方规律 【中图分类号】R2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531-02 Analysis on Composition Principles of Prescriptions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by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Platform Hanfeng1 ,Wang Hairui2 ( 1 Baotou eighth hospital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otou,014000,China); (2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55,China) 【Abstract】Objective: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Platform ( TCMIS) to analyze the composing principles of the prescriptions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collected in CNKI,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selection of medication.Method:Collect the prescriptions used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CNKI; analyze the composing principles by using data mining method after data entry.Resul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298 cases of prescriptions,the frequency of each herb included in the database was computed,45 core combinations and 11 new prescriptions were mined from the database.Conclusion:Through the mining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the prescription rules analysis, summed up the Rheumatoid Arthritis by wind, cold, dampness a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ic factors, most of the treatment by expelling wind, dissipating cold, dehumidification, Yiqi, Huoxue, Tongluo therapy, in actual clinical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complexity of diversity of pathogenic factors and the symptoms of the disease, often using heat, nourishing blood, tonifying the live and kidney and other treatment rules. TCMIS can be used to input,administrate,search and analyze the prescriptions , can realize the composing principle of formulae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provide effective guida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nd basic research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Key words】Rheumatoid Arthrit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platform Composition principle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对称性滑膜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1]。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晚期可引起关节畸形、强直和严重功能障碍,属于常见病,复发率及致残率高[2],属于临床较难治的疾病之一。资料统计,发达国家患RA的比例为0.5%-1%,在我国RA的发病率也达到0.32%-0.36%。此病在妇女和老年人中易发,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三倍,而65岁之后的女性发病率最高[3]。目前,西医对于RA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传统中医对于RA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面早已有了详尽的描述,并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药[4]。本文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软件,对CNKI中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剂用药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药防治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同时为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处方来源 CNKI中收载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剂。 1.2处方筛选①进入CNKI主页面,点击右侧高级搜索项,主题项选类风湿性关节炎,检索期限选2010-2014年,其余为默认。②在CNKI中搜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文献资料,从中筛选出方剂298首,包含中药235味。 1.3处方的录入与核对将上述筛选的方剂由专人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①统一药名为避免录入药物因炮制,别名,处方用名不同造成系统对药物分析的不准确,所录入中药名称一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统一规范录入。如生甘草、炙甘草、甘草统一录为甘草;全当归、当归尾、当归统一录为当归;生白芍、炒白芍、白芍录为白芍;生黄芪、炙黄芪、黄芪录为黄芪;白术炒白术均录为白术;仙灵脾,淫羊藿均录为淫羊藿等。②双人核对考虑录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纰漏,在完成录入后,再由双人负责对录入数据源的审核,以确保数据源的准确,为数据挖掘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保障[5]。 1.4数据分析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数据分析系统”模块中“中药方剂分析”功能,利用系统“查询”功能,提取出录入系统的中药方剂298 首。然后点击相应功能按钮进行数据分析,包括: 药物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分析、新方分析。 2结果 2.1用药频次统计 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298个方剂中的 235 味药物进行“频次统计 ”,可得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使用频次在20 以上的共计 57味。见表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