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组方原则
医学课件-膏方的组方原则及夏季膏方的注意事项共56页文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医学课件-膏方的组方原则及夏季膏方 的注意事项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膏方的组方原则及夏季膏方的注意事项

• 当然补法仍然是组方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法则,但 是要遵循一定方法,切忌偏补、蛮补。
膏方的组织原则—特殊原则
2.寒热温凉的平衡
• 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此是昭明大旨之言,然而临床处方是在应用层面解 决具体的问题,既要遵循理论,又要考虑实际情况。
• 经如有些病人分明是阳虚之体,进数剂温药,却觉身烦热、口干燥,甚则鼻衄口疮。 • 人体本身就是阴阳的统一体,时时处在互动平衡的状态,即使在病态的情况下也是存
性疾病,咳、痰、喘常须臾不离,或数月不发感触即起,很难保证其 于服食膏方期间片刻不发。如前所论这些慢性疾病往往表现为以虚损 为主导的临床过程。而其中夹杂标实的证候,也多因虚而起。 • 所以非标本兼治而不能去,兼用扶正祛邪俾邪去正安,正盛邪怯,正 其治法。需指出的是此邪实与外感之邪实自不可相提并论,其轻投补 剂自是有闭门留寇,邪恋不去之弊。 • 而若泥膏方补剂,大量施以补益之品,全不顾其标中之邪实,则邪势 日盛,消蚀正气,则补剂之功尚未见,而正气之损则日益甚。更有补 益滋腻之品与邪相恋,全不能凑补养之功。故标本当共治。秦伯未曾 说:“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
膏方组方原则
膏方的组方原则—总原则
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 缓治法,无需过偏。
膏方的组方原则—总原则
膏方作为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剂型,其处方的组 成较之平时之汤剂有所差异,但是同样也是在中医辨 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结合具体疾病邪正虚实的情况, 运用方剂学组方原则进行有重点的综合调理。
膏方处方培训2018.12 .8

龙华医院 方泓主任
2018年12月
主要内容
1.膏方概述 2.膏方组方原则 3.呼吸系统膏方的临床应用 4.膏方疗效评价
一、膏方概述
1.膏方的历史沿革
膏方,又称“煎膏”、“ 膏滋”,为中医四大传统 剂型(丸、散、膏、丹) ,亦为最古老的中药剂型 之一。
膏方通常是指根据人体体质与证候, 按照治病求本、辨证施治的指导思
常用治则及药物
补气固表药:党参、黄芪、白术、防风、灵芝 补肺养阴药:南北沙参、天麦冬、玉竹、淮山药、 川石斛、天花粉 补肾填精药:生熟地、首乌、黄精、女贞子、桑椹 、枸杞、山茱萸、玄参、龟板、鳖甲 补肾气药: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补骨脂、 仙 茅、苁蓉 温肾助阳药:附片、肉桂、鹿角片 化湿化痰药:法半夏、制南星、陈皮、苍术、茯苓
• 国民经济发展 → 群众健康需求提升
• 国家战略调整 →
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
中医治未病的范畴
未病四层次
治未病四阶段
健康未病态 潜病欲病态 已病未传态 病瘥未复态
未病先防※ 欲病救萌※ 既病防变※ 瘥后防复※
4.膏方服务流程
健康辨识评估
可量化,客观+主观(体检,体质辨识量表, 经络检测,功能检测,四诊合参……) 可行、易操作(膏方,非药物,饮食,运动, 心理……)
四、辅料 冰糖、白糖、红糖、饴糖、蜂蜜是膏方加工中常用的各种矫味剂 。膏方配伍糖不仅能掩盖药物的苦味,使膏滋便于服用;同时, 糖类也能够有助于膏滋制剂的固定成形。 冰糖具有补中益气,和胃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 白糖能润肺生津,补中缓急; 红糖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中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饴糖有缓中补虚、生津润燥的功效; 蜂蜜调补脾胃、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润肠通便、润肤生肌、 解毒。 一剂膏方中,糖的用量一般为250~1000克左右。各种糖类在膏方 制作前,应按照糖的种类和质量加适量的水炼制,使糖的晶粒熔 融,去除水分,净化杂质,并杀死微生物。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膏方,一般不要选用糖类,也可以使用适当的 甜味剂如木糖醇来代替糖类,以达到矫味的效果,同时又不升高 血糖。
中医膏方组方原则

常用膏方辅料
▪ 膏方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 料,它和主药起到增强疗效,或影响 主药理化性质等作用。
▪ 一、胶类:胶类中药不仅在制剂加工 时有助于收膏成形,使药汁变稠,而且 具有较强的药效。胶的应用是膏方配 伍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 阿胶:性味甘、平。具有补血,止血,滋 阴,润燥功效。
膏方不同于市场上千人一方、万人一 方的保健品,也不同于一般的中成药, 膏方是医生正确运用中医理论,为各 人量身定做的兼顾补养与治疗、高效 与简便的中药制剂。膏方配伍因人制 宜,注重整体,全面考虑体内气血阴 阳的变化,体现中医辨证论治、辩证 保健的特色。
膏方的组方特点
▪ 鲜明的中医特色:遵循中医理论处方遣药。 ▪ 药味多、剂量大:药味可达几十味,剂量
一般根茎类药材少加,全草类、叶类吸水 的要多加。使药材充分湿润,便于煎出。
除矿物类、挥发性、芳香类药材外,为了 便于煎出有效成份,常压煎煮药材浸泡时 间不少于2小时,加压煎煮药物浸泡时间不 少于1小时。
▪ 第三步:煎煮
膏方熬制中提取药材有效成份的
关键,操作顺序、加水量、选用水质、 煎煮次数、时间及设备是决定膏方质 量有效保证。 药料应煎煮2-3次,矿 物类的药材应先煎半小时,然后放入 其它类药材,最后半小时加入芳香性 或易挥发性药材,粉未状功细小种子 类药材还应包煎,水量一般是8-10倍。 细料药材应单独加工处理。
▪ 灵芝:性温,味淡。具有安神健胃,祛痰 止咳,滋补强壮功效。
▪ 当归:性温,味甘、辛。具有补血,活血, 调经,止痛,润肠功效
▪ 何首乌:性微温,味苦、甘、涩。具有补 益精血,截疟,解毒,润肠通便功效。
▪ 石斛:性寒,味甘、淡、微咸。具有滋阴 清热,养胃生津,明目功效。
膏方概述及组方原则

膏 方 组 方 原 则
膏方的组方原则—总原则
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 缓治法,无需过偏。
膏方的组方原则—总原则
动静之相对性
• 重者、滋腻者为静,轻者、淡薄者为动;
• 养阴生津为静,补气宣味为动;
• 补血养血为静,祛瘀活血为动; • 补肝养肝为静,疏肝理气为动; • 补肾填精为静,健脾化湿为动; • 健脾益气为静,消导积滞为动;
• 血药为静,气药为动,血中气药,气中血药;
• 有些药物在不同配方、针对不同病情可有双重作用。
膏方概述
•《内经〃 灵枢〃 筋脉》:马膏——外用药 •《金匮要略》:大乌头煎、猪膏发煎 •《肘后方》:裴氏五毒神膏、华佗虎骨膏 ——祛邪疗疾为主 •《小品方》:单地黄煎——补益
膏方概述 明清为成熟期:
玄极膏、补真膏、两仪膏、龟鹿二仙
膏、琼玉膏、十全大补膏,或有加入果子、 食品之膏,如梨膏。以及简便价廉之代参 膏、民间自制的牛鞭膏等。
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组方, 将药物加水煎煮,去渣浓 缩后,加入辅料收膏制成 的内服中药制剂。
膏方概述
膏方,又称“煎膏”、“膏
滋”,与丸、散、丹一起构成 中医四大传统剂型,亦为最古 老的中药剂型之一。 其现代的制作方法是将中药饮片 反复煎煮取汁浓缩后,加入胶、 糖调制而成。而在古时亦有用动 物脂肪合剂者,或无胶和脂肪, 而单纯将药物浓煎后制成膏剂的 制作方法。
膏方的组织原则
常用方药:
• • • • 助运助化常用砂仁、神曲、谷麦芽、内金; 消胀除瞋常用川朴、枳实、川楝、陈皮、大腹皮; 参芪补气调中宜加用:佛手、川楝、陈皮、玫瑰花; 胃肠功能薄,易腹泻忌用大黄、火麻仁、龙胆草等泻下药; 慎用石膏、知母等凉胃药;注意生地、玄参等养阴药;可 加入茯苓、豆蔻、扁豆、台乌、益智仁等健脾和胃之品。
中医膏方组方原则共48页文档

谢谢!
48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中医膏方组方原则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
膏方处方原则

膏方处方原则
膏方处方原则是指开具膏方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以确保膏方的质量和安全性。
以下是膏方处方原则的一些主要内容:
1.个体化原则:膏方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开具,考虑患者
的年龄、性别、体质、症状等因素,以及是否存在慢性疾病和药物过敏等情况。
2.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膏方治疗需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病
情和体质状态进行辨证论治,同时还需要考虑具体的疾病特点和病理机制。
3.药性配伍原则:膏方中的药物需要遵循药性配伍的原则,避免药物之间的
冲突和相互削弱作用,以充分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和治疗效果。
4.用药剂量与用法:膏方的用药剂量需要适度,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同
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膏方的用法也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按照规定的用法和用量进行使用。
5.药味选择与质量保证:膏方中的药物需要精选,选择品质优良、药效稳定
的药物,以确保膏方的质量和治疗效果。
同时,还需要注意药物来源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6.整体观念与调和性:膏方治疗需要遵循整体观念的原则,综合考虑患者的
全身状况和具体病情,以及药物之间的调和性和平衡性,以达到综合调理和治疗的效果。
总结来说,膏方处方原则是个体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药性配伍、用药剂量与用法、药味选择与质量保证以及整体观念与调和性等方面要求的具体体现。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经验进行个体化的膏方开具,确保膏方的质量和安全性。
做膏方的原则 -回复

做膏方的原则-回复膏方是中医药中的一种剂型,主要是以草药为原料制成的膏剂。
膏方在中医药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可以用于外用、内服,适应于各种病症的治疗。
制作膏方时,有一些原则需要遵循,以确保药效的发挥和患者的安全。
首先,制作膏方的原则是“药食同源”。
中医药理论中有“药食同源”的观念,认为一些食物具有药效,同样也可以用于医疗治疗。
因此,在选择草药原料时,可以考虑一些常见的食材,比如姜、蒜、红枣等,通过加工研磨等方式制成膏剂。
这样可以增加患者对膏方的接受度,并提高治疗的效果。
其次,制作膏方的原则是“辨证论治”。
中医药理论中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和体质特点来选择药物。
在制作膏方时,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调整配方和剂量。
比如,对于湿热病症,可以选择一些清热利湿的草药,比如黄连、茵陈蒿等;对于气滞血瘀病症,可以选择一些活血化瘀的草药,比如川芎、赤芍等。
因此,在制作膏方时需要进行辨证论治,遵循中医药的个体化治疗原则。
第三,制作膏方的原则是“选药配伍”。
中医药理论中强调草药之间的“药性相合,药味相配”的原则。
在制作膏方时,需要选择适合的草药,并进行合理的配伍。
比如,将味苦、性寒的药物与味甘、性温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发挥药效的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另外,在选药配伍时还应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第四,制作膏方的原则是“用药安全”。
中药膏方作为一种草药剂型,虽然使用方便、药效明显,但也需要注意用药安全。
在制作膏方时,需要注意草药的来源和质量,选择正规的药材供应商,确保药材的品质和纯度。
此外,还需要注意草药的用量和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需要根据其体质特点和禁忌症进行调整,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制作膏方需要遵循“药食同源”、“辨证论治”、“选药配伍”和“用药安全”的原则。
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制作膏方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草药的疗效,实现中医药的临床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路方用药经验
• 苍术、厚朴—化湿
• 砂仁、白术、神曲—健脾
• 太子参—清补
• 口味试探
三、组方规律与原则
病有规律,药有专方
•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 以五行学说为指导的治疗观
辨 证 处 方
• 有病辨证型,无病辨体质。 • 组方动静结合,攻补兼施。
1.补气
性味:甘平、微温。
痿,遗精,舌淡脉沉,或不孕,小儿五迟。 常用药:桂皮、淫羊藿、龟板、鹿茸、鹿角、鹿角胶、 紫河车、坎炁、巴戟肉。
补阳常用方
• 右归丸 • 金匮肾气丸 • 龟鹿二仙胶
清代徐大椿的《兰台轨范》
• 五子衍宗丸 《医学入门》
明医家张时彻:“男服此药添精补髓,疏利肾气, 不问下焦虚实寒热,服之自能平秘。旧称古今第一种 子方,有人世世服此药,子孙蕃衍遂成村落”
• 不宜服用温热类的食品和补药,如红参、鹿茸、桂圆、
核桃仁等
燥热证
• 表现唇焦舌燥,咽干,口渴少津或天津,皮肤于燥或枯 瘪,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质干红,脉细数等。
• 不宜服用燥热性质的食品和补药,如羊肉、狗肉、虾、
以免更灼津液。
湿证
• 表现头重而昏,胸闷,脘痞,腹胀,肢体沉重酸困,甚
至水肿,小便混浊,大便溏泄,妇女带下,舌苔厚腻,
实施例3:张*,男,10岁,哮喘反复发作8年, 伴尿床齿迟
• 2010年1月29日初诊 • 病起幼年,哮喘值春秋易作,时鼻流浊涕,形体消瘦,颈旁痰核, 牙齿较疏,仅换二枚,夜寐不宁,磨牙尿床,一月4-6次,自汗 盗汗,大便溏软,舌质淡紫,有瘀点,苔薄,脉细。 • 从肺脾肾三脏调之,拟方: • 生晒参、黄芪、白术、白芍、茯苓、茯神、防风、辛夷、苍耳子、 制半夏、陈皮、枸杞子、山萸肉、熟地、砂仁、木香、泽泻、桑白 皮、紫苑、款冬、川贝、炒山栀、炙远志 、天麻、苡仁、桃仁、 芦根、夏枯草、丹皮
寄语
理论内涵深厚 膏方前景宽广 临证学无止境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清朝散文家刘开《问说》
谢谢!
耳草、辛荑花。 • 挟有痰饮之症,可加茯苓、干姜、细辛、麻黄、五味子、紫菀。
• 痰热之症,可配千金苇茎汤、黄芩、白毛夏枯草、金银花、鱼腥
草。
实施例2:肺肾同病宜峻补
• 对久咳致喘的肺肾两亏证,以补肺汤、参蛤散加味,药用人参、黄芪、 当归、黄精、熟地、补骨脂、款冬花、五味子、紫石英、紫苑、紫苏 子、紫丹参、紫衣核桃仁、紫河车、冬虫夏草、蛤蚧(研末,收膏时 另加)、桑白皮、葶苈子、甘草。 • 阴虚配麦冬、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功劳叶、龟版胶滋养肺肾之 阴。 • 阳虚配红参、熟附子、肉桂、肉苁蓉、鹿角胶等滋补阳气。 • 病及气之本、肾之根,宜峻补而不宜呆补,熟地配砂仁,养阴法中伍 木香、陈皮、山药、茯苓、麦芽、谷芽、山楂等健脾运化之药。
• 针对患者气血不和的病理机制,因人施方,以调为补。
讨 论
• 何谓补药 • 开路方很重要 • 组方规律与原则 • 不良反应与对策 • 实施例
一、何 为 补 品
虚则补之 以通为补 阴平阳秘
实则泻之 以调为主 精神乃治
进补须识补
• 胃以喜为补
• 寓通于补
• 气血流通
• 药补不如食补
进 补 原 则
按语:
• 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 本案长期慢性咳嗽、气喘、咯痰,反复感冒,形体消瘦,食少便溏, 舌质淡嫩、边有齿印的肺脾气虚证。 • 六君子汤加味,黄芪、生晒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贝母、炒 扁豆、木香、砂仁 • 重用薏苡仁、山药、莲子肉,意取培土生金之意 • 气弱血亏,乏力易汗,夜寐不宁,加当归、白芍、熟地黄、阿胶、桑 椹子、五味子、炙远志、浮小麦、芝麻、蜂蜜
膏方的组方原则及实施例
江苏省中医院
奚肇庆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基本理论与经验
膏 方 特 点
• • • • 历史悠久 基础深厚 未病先防 市场广阔 文化积淀 特色突出 因人制宜 深受欢迎
名中医膏方经验
• 开膏方是一种高深的中医治疗技术,医者必须解决体质 辨证、病理辨证、扶正与达邪的因果关系;必须洞察服 用膏方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 特别要注意患者脾胃的运化、投药与剂量之间的度。 • 膏方不仅是滋补强壮药品,更是治疗慢性疾患之最佳剂 型
• 因地而补 • 因时而补 • 因人而补
辨证施补
二、开路方的意义
• “开路方”对出现如腹脘闷胀、食欲不振、舌苔厚腻等 症状而先行开出的中草药处方,一般服用1~2周。
• 主要用一些化湿健脾的药物,使脾胃健运,改善消化功
能,再服用膏方时就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 “开路方”还有一种功效,即可作为先行的试探性调补, 以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为开好膏方作准备。
• 病久肺肾两亏、肝肾同病,宜峻补。 • 辅以右归丸、水陆二仙丹(芡实、金樱子)、桑螵蛸、鹿茸、菟丝子、 潼蒺藜、天麻、补骨脂、骨碎补、龟板胶、石斛、益智仁、核桃仁, 补肾填精,养肝缩泉。 • 佐以桑白皮、紫菀、款冬花、川贝母、炒山栀、炙远志、柴胡、薏苡 仁、桃仁、芦根、枳实、夏枯草、牡丹皮、丹参清热化痰散结。 • 先后投料4次 • 结果:身高有增,牙齿更换,尿床明显减少,停用平喘药物获显效
适用于:乏力,神倦,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气短,声
低,自汗,脉无力,舌齿痕。 常用药物:人参、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 人参: 偏凉——吉林生晒参、皮尾参 西洋参 偏温——野山参
偏热——朝鲜红参
补气常用方
• 四君子汤 • 六君子汤
• 补中益气汤
• 参苓白术散 开方时可加入理气药,如木香、陈皮
2.补血
性味:甘温、甘平。 主要功能:养心血,补肝血。 适用于:面色萎黄,唇甲苍白,眩晕心悸、目昏耳鸣、失眠健忘、
妇女经少、色淡,甚至经闭。
常用药:桂圆、红枣、赤豆、当归、地黄、首乌、阿胶、白芍、 龙眼肉、旱莲草。 阿胶 功效:补血止血,滋阴润肺。 用法:先漂净,打成小块,黄酒浸,加冰糖等,密封两周。 隔水蒸,边蒸边用筷子搅,直至阿胶全部溶化,加入芝麻、胡桃,
越陈越好。每料用量130-200克。
补血常用方
• 四物汤 • 八珍汤 • 归脾汤 • 当归补血汤
应用时适当配伍活血药和补气药,注意补气药与
补血药的用量关系
3.补阴
性味:咸寒、干寒。 主要功能:养阴生津润燥,多用于各种阴虚液亏症。
适用于:口渴咽燥,舌红苔光,潮热盗汗。
常用药:百合、白木耳、生地、熟地、沙参、麦冬、石
食 欲 不 振 等 。
吃些萝卜,陈皮等食品。
或服用保和丸,严重者可 用中药莱菔子9克煎服。
• 服用龟板,鳖甲,地黄, 阿胶等滋阴药后,出现 处理:可停止服用,另
中上腹闷胀,胃口不好,
恶心,身重困倦,舌苔 粘腻等症状
一方面可用一些醒胃化
湿消导的药,如陈皮, 佛手片,白豆蔻,砂仁, 山 楂 , 神 曲 等 。
• 桑皮、射干、紫菀、款冬、川贝、白前、前胡,清润化痰,止咳平喘
• 五紫汤补肾纳气,润肺下气,消痰止咳止咳平喘 • 补肾纳气:熟地黄、枸杞子、川续断、菟丝子、金樱子、芡实、五味
子、山药、白果、核桃仁、阿胶、鹿角胶 • 山栀、淡豆豉、丹参、茯神,清心除烦安神
• 砂仁、陈皮、莲子,健脾醒胃行气 • 服完1料后,患者自觉病情明显好转,后又续服2料,发作次数显减, 今冬春未再输液、住院治疗。
阳虚证
• 表现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少气懒言,形寒肢冷、蜷卧 自汗、口淡乏味、小便清长,大便稀搪、舌质淡、胖嫩、
苔白润、脉迟无力等。
• 宜温补,不宜服用寒凉性质的食品和补药,如西瓜、龟 肉、鳖肉、生地、麦冬等。
阴虚证
• 表现形体消瘦,面色憔悴,目眩耳鸣,口燥咽干,五心 烦热,潮热盗汗,舌质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等。
常用攻补兼施法
补气兼理气
补血兼活血
养阴兼清热
温阳兼祛寒
攻补同用,杂而有章
四、不良反应及对策
进补误区剖析
• 如果不问虚实,不管辨证,盲目的冬令进补,就会出现
种种不良反应
• 在临床经常见到患者在冬季服用补药后出现胸闷,呕吐, 腹胀,胃口减退,口干口苦,头晕不适等症状,这都是 进补不当造成的。 • 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 腥:虫类药等 • 腻:熟地、玄参、鳖甲等
出血期不宜的药品
热性药品 辛味药品
五、实施例
实施例1:治肺病初病,方宜轻灵
• 不宜过分滋补,适合于肺气虚,卫外不固,藩篱不密,易感冒等。 • 以玉屏风散加味,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防风、桂枝、大枣、 生姜、桑皮、陈皮、杏仁、枇杷叶、甘草等;
• 若伴有过敏性鼻炎、哮喘者,加白芍、白芷、乌梅、苍耳子、佛
病案 田某,女,65岁,咳喘反复20年
• 2013年10月23日初诊。有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病史,自幼哮喘 入秋发作较频,近无明显季节性。遇冷感冒则发哮喘,咳嗽咯痰,胸 闷气短,难以坐卧,喉间痰鸣,鼾齁憋气,言语难续,动则喘甚,神
疲乏力。
• 纳便正常,夜寐欠佳,易醒,醒后不易入睡,双下肢觉冷,畏寒,四 肢厥冷,夜尿2~3次。
脉儒等 。 • 不宜服用滋腻性质的食品和补药,如大枣、蜂蜜、甲鱼、
胡桃、芝麻等,以免助湿生痰。
配伍禁忌—药物
• • • • • • 【相须】 【相使】 【相畏】十九畏 【相杀】 【相恶】 【相反】十八反
• 服人参,党参,黄芪 等补气药后,出现头 处理:一方面停止服用, 另一方面可饮些浓茶,或
昏头胀,胸闷,腹胀,
白术芍各100g 射干100g 炒山栀100g 紫石英150g 薏苡仁120g
• 五味子 60g
• 干姜 60g • 芡实120g • 墨旱莲100g • 砂仁 40g • 甘草 60g • 东阿阿胶9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