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 中国城市规划界经典案例

石河子 中国城市规划界经典案例
石河子 中国城市规划界经典案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b89505222.html, 2008年06月15日 04:32 中国经营报

新疆石河子:“军管规划”的胜利

李乐

远在新疆、几近边陲的石河子市,是中国城市规划界的“经典”。

每一届清华大学城市规划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都少不了到石河子“实地学习”的课程。这是一座由兵团军人建设的城市,整齐的街道、合理的布局,令规划界高才生们感叹不已。

石河子能成为经典,并非理念前卫,而是源自于军人的执行力。尽管在40个春秋中,这座城市几经波折,但1958年编制的规划始终被严格执行,这是一次“军管规划”的胜利。

“老”规划

在石河子建设局副局长王银良的记忆中,仅有的几次修编都没有对1958版规划进行方向性调整,“我们按照1958年的规划,建设了40多年,基本完成了那一版规划,现在主要的调整,是在原有市区外,规划建设石河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王银良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而这部分规划、建设工作,实际也是在1958版规划中的“预留发展地区”之内。

就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业也不得不感慨,石河子的城市规划方案,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也是保留、执行得最完整的。

王银良告诉记者,牵头编制1958版规划的专家是来自上海的赵琛和他的团队。彼时的石河子还是一张白纸,石河子选址,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十二兵团的驻地。

“当时看着很荒凉,但我们心里很高兴,因为这是一张白纸,什么规划都可以实现。”上海城市规划院的一位退休专家告诉记者,40年前,他跟随赵琛一起赴新疆石河子。而在这片“白纸”上,赵琛带领他们做了高起点的城市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把石河子市分成三个区域:西区为工业区,中心区为商贸、文化、居住区,东面为开发区。西工业区与中心区有一条长7公里、宽157米的防护林带,东工业区与中心区有一条长5公里、宽127米的防护林带,市区南、北分别还有长4公里、宽80米和长15公里、宽25米的防护林。这些规划参数,在其后的40年中从未更改。

同时,50~80米的道路红线规划也被坚持下来,东公园、西公园也分别实现。前述专家向记者回忆,当时对这样的规划标准能否建成,也存在反对意见,“但兵团领导拍板,‘现在建不了的,可以慢慢建,现在实现不了的将来会实现’。”他告诉记者。

军队执行力

除了赵琛,石河子的城市规划能够走到今天,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便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委张仲瀚。在上海城市规划院,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为请赵琛,张仲瀚曾“三顾茅庐”。

在前述上海城市规划院的退休专家的记忆中,张仲瀚并未来到上海,不过,他依稀记得,最初赵琛并不愿意主持石河子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主要原因,便是担心部队首长的工作作风,会对规划的实施造成干扰。

王银良听他的“老领导”提过此事。“据说当时张仲瀚向赵琛拍了胸脯,说军人说一不二,只要赵琛做出的规划得到上级政府的批准,他保证这份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将得到严格的贯彻和实施。张仲瀚是用军队的执行纪律最终打动赵琛的。”王银良说。

张仲瀚说话算话。仇保兴曾多次到新疆石河子考察,“规划的落实实际上就是纪律,这是石河子的规划能走到今天的不可复制的原因。”他说。

在中国城市建设的历史上,由军人执行城市规划十分罕见,只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独特体制,造就了这样一个案例。王银良告诉记者,石河子建设局先前的主要组成人员,便是军队转业干部,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由军人直接负责规划落实工作。

据称,赵琛在2000年前后曾经来过石河子,看到自己当年的规划几乎100%变成了现实,甚是高兴。他对随行人员说:“当时的城市布局我做的是棋盘式的,由中心向外围,由街道和公路放射性连接,这种规划落实起来很复杂,我曾经想过,改一条两条街道不算什么,但现在,一条街道的位置都没有动。”

艰难的纪律

到了20世纪90年代,石河子一样面对着发展与城市规模的问题。

“那时我们的城市总体规划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好在还是兵团体制,控制的非常严格,没有因为政委换了,规划就作废。”王银良回忆,为了保住赵琛制定的城市总体规划,“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坚持专家评审制度的方式,以确保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不因个别领导人的意志转移而改变。

记者了解到,即便到这时,石河子因为远在边陲,地方财政实力仍不强大,因此很多规划中的道路,都没有开工建设。这一时期非常危险,因为土地空闲,很可能造成违反规划的占地建筑成为既成事实,造成整体规划被突破。

“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了很多办法。”王银良告诉记者,其中最为有效的便是“种树”。“先栽树,后修路,以树控制道路,落实规划”的思路,有效的控制了待征建设用地,确保了城市总体规划不被突破。

另外,在赵琛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设计了大量的绿化隔离带,花园城市是基本的思路之一。到上世纪90年代时,地方财政已经具备实现这些规划的条件,于是,石河子政府便采用了所有的建设项目实施绿化配套审批制度,无绿化方案不审批,绿化建设不配套不验收工程,最终确保了赵琛编制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的绿化要求。

“应该说,做到这一切非常的不容易,因为40年间,行政领导的更迭,都可能影响规划的落实”,仇保兴向记者表示,“但关键在于有制度的保证,个人的意志不能改变规划的法律严肃性。”他强调。

显然,石河子能够成为中国城市规划样本的核心动因,来自于军队式的严格执行力。

戈壁荒原上的国家园林城市——石河子

发布日期:2009-09-14 已经阅读[64]次来源:--厅办公室

石河子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的基本做法

石河子从1950年开始开发建设,1976年建巾,至今已有56年的发展历史。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尤其是近十年城市绿化以创建“园林城市”为契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质与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基本形成了人与环境、城市与白然的良性循环。1999年石河子市获得自治区首届“园林城巾”;2000年获得联合国“迪拜国际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奖”;2001年获得首批“中国人居环境奖”:2002年成为祖国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园林城市”。这里已成为军垦文化旅游胜地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塞外江南。是兵团的缩影和窗口,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石河子市不但是闻名的绿城、诗城,而且是新疆唯一的“红色旅游区”。

与共和国同龄的石河子,与时代同步,倍受三代党利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周恩来、朱德、陈毅、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视察。

石河子开发区是兵团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作为新疆重点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中心和兵团开发建设的重点,已成为石河子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在石河子落户。

石河子大学是一所现代化的综合大学,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在校生两万余名,她已成为石河子科技文化的摇篮。

目前,建成区绿地率35.3%,城市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7平方米。城巾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给石河子带来了无限商机,迄今,康师傅、娃哈哈等一批国内外优秀企业落户这里。

石河子市园林绿化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这座城市的设计师兵团政委张仲翰是个儒将,河北的一家大地主的公子,抗战参加革命,终身未婚,被军垦人亲切地称为兵团之父,这位富有诗人气质的将军,专门研究过城市建设。从整体的规划,到每个细节,反复推敲,一个工厂一个学校地计算,画过无数的草图,每个建筑周围留下空地,以备将来建设,将军在五十年代就预测了城市50年100年后的建设。

本文来自:石河子都市信息论坛(https://www.360docs.net/doc/b89505222.html,),详细出处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b89505222.html,/thread-433-1-1.html

一、建设可持续人居环境,是历届领导的共识

石河子市历届政府、领导能从新疆的恶劣自然环境现实、从人的居住条件需求、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等综合要素出发,做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充分认识城巾绿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从战略的高度提升城市绿化工作的地位,这就为政府、领导正确的决策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没有了绿,石河子将没有一切”以成为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识。

二、有一个长远的、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有了规划,城市建设才刁;会盲目。我市建城之初就邀请了上海规划专家赵琛为石河子制作城市总体规划,也包括了绿地系统规划。

那时的城市总体规划把道路断面控制的就比较宽,一般都在50--80

米之间,为城市交通和绿化-留下了合理的发展空间,避免了后期拓

宽拆迁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1999年6月《石河子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完成,经专家评审,市人民政府审批正式纳入《石河子市城市总体规划》,同时编制完成了《石河子市城市艺术规划》和《石河子市绿化“十五”规划》。为了给市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我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立的两条大型防护林,城市东、西两侧又分别建立的127mx 5000m和157m x 7000m的防护林,把人们居住、活动的城市中心

区与东、西工业区严格的隔离开来,大大降低了工业对市民造成的噪音、空气的污染,绿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

三、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半个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从起初建设一个田园风光式的城巾设想,到现在提出的建成一个“天蓝、地绿、水清、音静、景美”和“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相结合的生态园林城市,不断加快城市绿化建设和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坚持现代化工、业进程与居住环境改善同步发展;坚持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绿化优先发展的原则,全市上下认识一致,同心协力:在开发建设初期,由于资金短缺,第——代拓荒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先栽树后修路,以树定路以树定规划”的建设思路。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外延,与建设项目和道路配套的绿化建设随之完成,己基本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为落实各个时期的绿化任务和创建活动目标,市委、市政府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常务副组长、市人大、政协和城建、园林等相关委、办、局主要领导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市区各街道办事处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工作中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列入领导工作的重要议事、办事日程和考核目标。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制定了绿化项目领导责任制度,实施市、城建、园林各主要领导绿化工程分片包干抓好落实,形成了“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亲自抓,部门领导具体抓,社会各界共同抓”的良好格局。

四、加大投入,真抓实干

为了加快城市绿化建设,石河子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到20世纪日0年代,石河子城市绿化已初具规模,城市绿地系统基本形成。为了进一步充实、完善、优化城市生态环境,90年代以后,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精品园林”的思路,向“东有大连、南有珠海、西有石河子”的目标迈进,从此,市政府每年投入上千万元,从1998年的游憩广场改扩建和中心绿地建设;1999年的“六线八片”园林绿化精品建设;2000年的152团学校迁移建绿地游园;2001年的音乐广场建设;2002年的世纪公园一期工程启动和北环路街心花园建设;2003年的世纪公园二期工程:到2004、2005年的进一步完善世纪公园二期工程的同时,提出了石河子城市生态大环境建设任务和目标:启动南山绿化工程和三年完成100万株绿化造林工程。这些年来,石河子城市绿化是一年一批绿化工程,’—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变化。与此同时,拓展城市园林绿化多元化投资的新路子,本着

“谁绿化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的原则,鼓励和扶持全社会投入绿化建设,先后由企业自建的北湖公园和泉水花园等一批公共绿地正式投入使用,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建章立制,强化管理

为确保绿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多年来,我市非常重视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绿。除严格贯彻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现行绿化法规以外,还结合本市实际作了一些细化规定。先后制订实施了《石河子巾城市绿化管理实施办法》、《石河子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石河子市城市绿化建设指标》等规章。对于侵占绿地、破坏树木花摹等违法行为,城建园林监察部门有了执法的可靠依据。对于城区365株古树名木进行挂牌建档,其养护管理已落实到具体恤位和个人:对基建工程项目绿化不合格的,工程质监部门不予竣工验收,杜绝了单位只抓基建才;搞绿化的陋习。为了规范、加强园林规划、施工的市场建设,市绿委下发了“石河子市关于规范园林绿化建设市场的通知”,规定建设单位的绿化工程设计和施工必须经过市绿委办的资质审查,并且纳入城建园林监察管理范围,使园林绿化建设市场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了强化园林绿化管理的执法力度,组建了城建园林绿化监察中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对全市绿地的普查,进行登记建档,严格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在加强执法管理的同时,切实加强行政管理,除按照区域范围实施划块管理外,对城区沿街树木、绿化带实施“门前三包”奖罚制度。此外,巾委宣传部、建委、教育局、剐委等部,,』组织全市大中专小学生

一万余名成立了共青团员和红领巾爱绿、扩绿大队,在全市建立了100余处爱绿、护绿监督岗,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头认养绿地,义务服务。通过积极推行单位门前绿化责任制,认养公共绿地,提高了公民爱绿、护绿意识,并形成绿地建设经费投入多元化、绿地养护多样化、绿地管理长效化的机制。园林植物栽植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98%以上,城市绿地管理水平和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六、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

为突出绿化建设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城市特色,我市以科技为先导,及早成立了园林研究所,从事城巾园林绿化的科技推广和应用。城市绿化物种更具多样性,绿地中乔、灌、花、草配置比例更趋合理。通过认真探索,在新疆这样一个干旱荒漠包围下的绿洲内部进行绿化建设,乔灌木种植面积比例不能少于80%;受水资源限制,需要大力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同时,城市园林绿化要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严格做到八个一,即一律委托有证单位设计:一律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一律实施绿化工程招投标制度:一律委托有证监理单位监理;一律中报工程质监;一律落实有资质的单位施工:一律进行考评验收、奖优罚劣制度;一律实施规范化绿化目标管理,保证绿化建设水平,上档次、出精品。

七、精心组织庭院绿化,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庭院绿化是城市生命的细胞,是城巾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连续开展“花园式单位”(包括完成全民义务植树任务)活动,石河子庭院绿化建设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今年,全巾所有有庭院的单位与巾政府签订了“绿化责任书”。多年来,市人民政府通过与恤

位领导签定任期绿化目标责任书,对单位领导给子五千至一万元的政策奖励。创建“花园式单位”,已成为师市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单位把庭院绿化当成一件大事宋抓,舍得投入,通过绿化办和街道办事处的监督、指导、检查,目前,石河子市有99个单位被评为“花园式单位”,占单位总数的57%。

八、弘扬一种精神——石河子精神

石河子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艰苦创业,开拓奋进,剐结奉献,争创一流。石河子市的城市建设是从零开始的,是由第一代复员转业军人节省下米的一个帽沿、两个衣兜、少吃一顿饭积攒下来的钱起家的。石河子市城市绿化史就是一部全民义务植树史,党和政府一声号令,全市人民一齐行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不讲价钱,不计报酬。虽然现在的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但是,石河子精神永远是我巾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动力源泉。植树造林,绿化美化,保护生态环境尤如生命基因注入石河子人的血脉世代相传。

虽然通过了国家园林城市的验收,但与儿弟城市相比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结合石河子市实际,随着建成区的才;断扩大,要使全市总体绿化水平均衡达到这一目标,今后的绿化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希望通过各位领导、专家的传经送宝,把“戈壁明珠”石河子建设的更加美丽。

在荒漠营造出园林城市石河子赢得“西北绿城”名

https://www.360docs.net/doc/b89505222.html, 2009年09月08日07时05分南国早报网-南国早报点击复制地址

石河子市街道两边的路树结满累累硕果。

南国早报网-南国早报记者李沛骆南华文/图

广西南宁市和新疆石河子市,都曾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的荣誉。在南宁这个亚热带温暖多雨的地方,也许插个树丫都能长出芽来。但是缺水干旱、被戈壁沙漠包围的石河子,为何能摘取“园林城市”的荣誉?在石河子市,记者发现这里的绿化事业,走过了一条“长征”之路,不少地方,的确值得南宁借鉴学习。

一座绿城出荒漠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座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这是中国著名诗人艾青写的一首诗,叫《年轻的城》,诗里描述的,就是他生活了16年之久的石河子市。

8月27日,记者从乌鲁木齐赶往石河子,一路上经过许多荒漠,但一进入石河子市区,眼前的情形却让记者惊叹不已:这里满眼是绿,大片的树林环抱着高楼大厦。每条城市道路两旁,至少有3层绿化带、多的达到5层。一片片整齐的树荫,不但覆盖了人行道,也遮盖了大部分机动车道。

石河子市到底有多绿,该市市委宣传部的一名干部讲了一件真实的趣事:北京奥运会的火炬传递到石河子市时,中央电视台一名记者站在高高的拍摄车上拍摄,可他在大街上却看不到人们欢迎圣火的身影,就疑惑地问当地干部:“这里的人都到哪里去了?”这名干部告诉记者:“都在树荫底下站着呢。”

原来,这里的每一条街道都被树木笼罩,记者在摄影车上只能看到树冠,却看不到树下的人。

在石河子市,记者发现每一片草地上,都有不断旋转的滴灌系统往四周洒水。街道之间,往往隔不

了几个路口就有一片小树林,让人根本感觉不到此刻身处中国西北,恍如来到了江南。

记者团中有来自西藏、宁夏、内蒙古的记者,他们说:“这个城市太绿了,太让人意外了。”

先种树后建城

石河子,在当地话中的原意为“一条布满石子的干河床”。这条“干河床”当年是什么模样?在石河子的军垦博物馆,完整地展示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史:1950年2月,根据中央的决定,王震将军率解放军挺进石河子,要在一片荒漠戈壁上“打造一个军垦典范城市”,由此拉开了石河子市长达58年的、坚持不懈的建设历程。

8月27日下午,在石河子军垦博物馆,记者遇到当年的垦荒人、70多岁的罗惠敏老人。她20来岁时,就从四川来到石河子参与建设,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荒漠开辟玉米地,为军垦人提供粮食。她告诉记者,当年石河子就是一片空地,军垦人吃住在荒漠。当时住的房子,是在荒漠地下挖的“地窝子”。

石河子市党委宣传部部长张秀勇,属于军垦第二代,祖籍江苏。他说,至今,石河子市仍然采用独特的建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和石河子市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师长就是市长。石河子市是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施工建造的城市,这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是罕见的。

张秀勇说,从建城之日起,石河子的目标,就是要在戈壁中开辟一座绿城。1958年,上海的规划专家赵琛受邀到石河子编制城市规划。当时赵琛设立了棋盘式的城市总体规划图,把城市分成西工业区,中心商贸、文化、居住区,东工业区,3个区域之间用大型防护林相隔,中心区四周被茂密的防护林环抱。

由于当时没有财力,为了尽快打造一个城市的轮廓,军垦人沿着规划中划定的绿化带,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在缺乏树种的年代,许多人在回内地老家探亲时,都会带上家乡的树种,拿回石河子试种。

这种“先栽树,后修路,再建设”的超前思路,在后来的城市建设中显示出来:当政府有了财力,大规模建设城市时,石河子的防护林以及主要道路周边都已绿树成荫。

绿化规划“不折腾”

石河子的绿缘何如此浓郁?石河子市绿委办副主任冉白瑜介绍说:由于先种树再建设城市,城区许多树木的年龄比城市还大。现在,“50年以上的树木,都属于古树,列入保护范围”。

与许多内地城市弯弯曲曲的绿化带不同,石河子市的绿化带,就像棋盘上的线一样笔直,将城市建筑区划分成一个个四方形。在许多城市的规划中,一条路经常动来动去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扩建道路或建楼,也常常将原有绿化带的树木砍掉。可这种现象在石河子市难以看到。

冉白瑜说,由于先种树后建设,石河子市在上世纪90年代前,也曾遇到这样的矛盾:城市道路扩建,要不要砍掉或迁移老树?该市的决定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树为主,宁可把道路缩小,真正做到“以树定路,以树立规划”。几十年过去了,石河子的绿化规划至今没有变化,当年规划的主要道路和绿化带,基本没有挪动位置。

冉白瑜讲述了一件石河子市规划的往事:石河子建城时,规划专家赵琛担忧,军人出身的建设兵团的领导,会对城市规划指手画脚,轻易就改变规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位领导,亲自找到赵琛承诺,专家制定出来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将得到严格的贯彻和实施。这一承诺,坚持了50余年。

在几十年的建设过程中,石河子对城市规划仅作过几次修编,都没有对1958年版的规划进行方向性的调整。即使是建设石河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放在原有市区之外。

因为不乱改规划,石河子的绿化没有出现“乱折腾”的情况,按部就班地打造出了一座荒漠上的绿城。

“精打细算”搞绿化

每天上午,石河子市绿地的喷灌、滴灌系统全部打开,给草地浇水。由于这里光照强,下雨少,蒸发量特别大,每天的绿化用水量激增。为了能节省用水,又能更好绿化,石河子市也走过不少弯路。

据冉白瑜介绍,早在2000年,石河子也学习一些城市的经验,在绿化方面更倾向于营造绿地,在城市里种了很多草。结果,这些草地非常吃水,一度造成地下水被过度抽取。2005年后,石河子对城市绿化进行了反思,开始用乔木等代替草地,逐渐缩小草地的比例。大家认识到,在土地、水资源及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必须走节约型绿化之路。

针对地下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石河子市引进、培育了不少耐旱植物。例如,石河子的市树白蜡、云杉和市花月季、月梅,就是属于耐旱植物。今年石河子市新增的2000亩绿化面积中,有60%属于垂直立体绿化。五叶地锦(爬山虎)由于耐旱节水、抗病虫害等优势,被市区内的数十家单位引种。

此外,该市还在绿化灌溉方式上实施滴灌、喷灌技术。园林工人根据不同的花草树木特性、对水的不同需求量,安排不同的浇水时间、水量及浇灌次数。他们还随时调整喷灌、滴灌的出水量和喷射的范围、角度,确保花草树木喝够水又不浪费。

沙尘暴望而却步

为了保持绿化的成果,石河子要求在建成区每年要完成植树30万株、新增绿地600亩的建设工程,社区要完成每年补种上万株乔木等计划。

近几年来,石河子市政府每年给单位庭院、居民小区补植树6万余株,通过植树实现城市绿化结构调整,基本实现了“一个庭院一个景点,一个小区一个公园”的目标。

为了用最少的钱,建设更多的绿,石河子改进沿袭多年的大块植绿、大水浇绿、大队伍管绿的绿化方式,确立了7:2:1的乔木、灌木、花草绿化配置比例,逐年调整绿化结构。

如今,石河子的绿化覆盖率已达到40%以上,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城市绿化覆盖率标准,人均绿地7.6平方米,形成了以30公里环城防护林为屏障、以路树绿化带为骨架、以庭院小区绿化为基础、以公园广场为中心的各处绿地交融渗透的城市绿化系统。

绿化给石河子市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当地干部喜悦地介绍说,每年秋冬季节,新疆北部总会多次发

生沙尘暴天气。石河子位于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每到这个季节都会刮大风,却不见沙尘暴的踪影,原因就是石河子市不但四周种植有大批防护林,周边的荒漠也逐渐被大片的绿覆盖,将沙尘暴挡在了门外。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2) 城市规划的方法 (4)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5) 简介 (5) 问题 (5) 意识 (7) 研究成果 (7) 城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的细化 (8) 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8) 城市规划的安全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经济原则 (9) 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9) 城市规划的任务 (10) 城市规划的作用 (10)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0)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3-06-20T09:33:17.95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3年6月供稿作者:张一凡;乔东;来祝玲 [导读]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公众的参与。 开封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张一凡;乔东;来祝玲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当今城市规划、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文章从“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自然”的自然观、“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和“俭朴”、“知足”的价值观等方面阐述了“生态智慧”的特点以及对现代城市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并提出了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规划;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63-01 一、文化与城市规划 1、城市与城市文化。 “人类自诞生起就开始了人类的文化”,人类所有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世界史就是人类的城市时代史。国家、政府、政治、宗教等等,无不是从人类生存的这一基本形式——城市中发展起来并附着其上的。城市作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其发展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物质环境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过程。在城市的不断演进与更替过程中,城市通过自身聚集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发生,并通过各种有形的物质形态载体(如城市格局、街道、广场、建筑物石碑、书藉)和无形的意识形态载体(如文化观念、城市精神、制度、风俗等)将城市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被称为“城市灵魂”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一旦形成,便与其载体空间紧密结合起来,与城市空间具有不可分性,城市空间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城市文化的发展。 2、文化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影响。 文化的力量在于它缓慢的渗透性,其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城市发展主体,并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建造、功能布局的形式、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产生深刻的作用,进而影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环节,构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底色和背景。城市规划作为人类干预城市发展的工具之一,正是以城市空间为其研究对象的,因而,城市规划元时无刻不受城市文化的影响,而又时时刻刻反作用于城市文化,使之或发扬或湮灭,对城市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与城市规划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许多区域和城市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城市的结构方式、建造技术、等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历史沉淀,表现出人类文明应有的多元性和地域特征。然而,在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在节节退化、消失、濒临“灭绝”,在城市形态上可看到的是城市地方性和历史性特征的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2l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不仅体现在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上,还应体现在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在其影响下的城市建设布局至今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生态智慧”对城市规划的启示。 首先,规划必须符合“天人合一”的系统观。在城市规划中既要考虑人类的需求,也要考虑自然界其它生命体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作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天,天人互相协调。否则只强调以人类为中心,走传统的工业文明之路,结果只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加重等,人类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事实证明,为了发展经济而元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最终将摧毁经济发展本身。严峻的现实呼唤我们,必须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进行生态城市规划。 其次,应遵从“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0%左右提高到现今的约40%,预期2010年将达到47%,城市化已进人快速发展时期。现代城市是一个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管理体制上是链状而非循环式的,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固有的城市问题又有了新的情况。如:城市数量的扩增欲望与城市体系的发展规律间的矛盾;急剧膨胀的城市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市民就业间的矛盾;强劲的城市经济发展态势与有限的城市资源承载力以及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间的矛盾;强劲的城市社会需求与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有限的供给能力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要求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尊重自然,走促使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自然万物复归其自然本性的道路。其三,吸收“道生万物,尊道贵德”的生态伦理思想。我们在城市规划中,既要以人为本,又要充分考虑其它生命体的利益;既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又要实现人与其他生命体之间的公平。在城市中,公平不仅体现在获得生存与发展权力的平等性、享受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平等性、拥有公共资源的平等性,也体现在维持公共秩序与规则、保护公共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的平等性,甚至也应体现在共同承受压力、侵害和灾难的平等性。 三、弘扬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1、古为今用,建设城市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指以生态科学群、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技术群为主导,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价值取向,引导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一种自然观。传统文化中“天人一体,道法自然”的生态哲学思想;道生万物,尊道贵德的生态伦理思想;天道生生,万物莫不有的生态价值思想;以民为本,无为而治的道家生态社会思想;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美学思想等,对今天建设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健全体制,确保生态文化的推行。 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离不开城市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有关体制的保障和支撑。首先,在政策体制的建设中着力于建立引导性的环境政策,合理引导企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环境意愿和环境行为,运用经济刺激、利益刺激和教育引导等方法促使其共同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其次,通过生态教育和宣传体制,培育全民生态意识。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应该建立面向全社会公众的生态教育体制,既包括儿童基础教育,青年高等教育,还包括广泛的会教育以及决策层的培训等。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

归纳版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方案院笔试题(卷)

2008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入院考试试题 (交通专业) (考试时间6小时,请仔细阅读试题和答题要求,按照答题要求回答) 一、问答题(5题选4题,20分,每题5分) 1、目前国内进行的居民出行交通调查设计中,调查表一般由哪几方面的信息构成? 2、公共交通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定,大型站、中型站和小型站对应的配车总数(标准车)为多少? 3、各国交通当量的定义各不相同,通常选取占交通量比例最大的车种作为标准车种。城市交通中,通常以小汽车作为标准车种,理论上根据什么确定车辆的换算系数? 4、wardrop原理是交通工程学的基础原理之一,是交通平衡分配模型的基础,请简述wardrop第一和第二原理的内容。 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中提出要从哪几方面进行公共交通运营结构优化? 二、(简答题20分) 1、许多城市在交通模型的建立中,大量使用了回归分析的方法,请简述目前我国城市使用回归分析模型对未来进行预测时,应注意什么?(8分) 2、“道路红线”用于确定规划的道路用地范围,近年来,国内城市道路规划中,都要求在距离交叉口一定范围内,必须适当加宽干路的红线,

你认为此规定的原因是什么?应根据哪些因素确定红线加宽的宽度 和加宽段的长度?(6分) 3、规范规定公共交通线路的长度不宜超过12公里,那么过长的公 共交通线路会给公共交通运营带来那些问题?(6分) 三、(交通规划实务,总分30分) 下面的数据来自南京2008年交通年度报告。“抽样调查显示,由于受道路拥挤的影响,主城公交出行时耗增加1.9分钟,自行车出行时耗减少1.6分钟。据统计,公交出行平均时耗54.2分钟,比去年增加1.9分钟,为8年来之最;公交平均候车时间为7.09分钟,比去年增加了1.1分钟,创下9年来最高值;主城居民公交平均换乘次数为1.33次,比去年有所上升。不过,公交两端到站、到目的地时间比2007年有所下降” 1、试分析这些数据产生的原因? 其中一条经过城市中心区的公共交通线路,发车频率为每3分钟一辆,平峰期间正常行驶时,公交车单向行程时间为25分钟,在高峰时段交通拥挤状态下,公交车单向行程时间为40分钟。 2、请分别计算正常和拥挤运行状态下该线路配车数(假设在两端车辆的最小调头时间均为10分钟)? 3、分析交通拥挤对公共交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要求字数不少于1000字)。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Zhongguo gudai chengshi guihua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planning of ancient Chinese city 考古发掘证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已经有城市。这些城市的规划情况正在探索。对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城遗址研究证明,当时中国城市的规模已经很大,城市功能已很复杂。从三国开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明确的意图,有整体综合的观念,有处理大尺度空间的丰富艺术手法,也有修建大型古代城市的高超技术水平,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从秦始皇起,中国就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的职能很大程度上同行政管辖权限相关。如有全国政治中心的首都,如隋大兴城(见长安城)、北宋开封城、明清北京城等;也有地区性的中心城市如州郡的治所。元明以后,行政区划逐渐形成“省”的建制,省会就是地区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如太原、济南、南昌等。还有省以下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或称府,或称州,如南阳、大同(图

1[明清时期山西大同城平面])、潮州、泉州等。再下面,是数量很多的县城。各级政治中心城市的规模不等,但都是不同官府、衙门在其中占居主要地位,并建有寺庙和文化机构如孔庙、学宫等。都城规模较大,一般每边设三个城门,干道正对城门,有内城、宫城等几重城墙。府城州城,一般每边两个城门,道路骨架成井字形,城中有的也有王城或衙城(或称子城)。县城规模较小,通常是每边一门,道路成十字形。 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边防、海防城市。明代沿长城内侧,按一定的距离和防御建制,建立不同等级和规模的城和堡,如宣化、榆林、左云、右玉等;在沿海要冲也建造了一些防卫性的城镇,如威海卫、金山卫、镇海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细想

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经过长期实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思想也日渐成熟,终于形成了《考工记》、《管子》等各种不同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这两部书虽然都出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却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划理念。 《管子》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所撰,经考实为后人托名而作,约形成于战国时期。该书内容十分庞杂,城市是其所涉内容之一,对都城的城市规划,《管子〈乘马第五〉》针对当时的礼制制度提出了如下设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在这段论述中《管子》对都城的城市规划主要提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的选址条件:“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二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即“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就城市规划而言,《管子》的这段论述虽然比较简略,但毕竟使我们了解了我国早期城市规划的某些观点。从《管子》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管子》提出的都城规划模式所强调的是人们的实际需要,着眼点是城市的使用功能,而反对特定的模式。不仅如此,《管子》对城市等级的划分与宗法等级也不相同。《考工记》将城分为三个等级,王城、诸侯城称“国”,采邑称“都”,其划分以礼制等级为准。而《管子》认为城市划分的依据应是城市的规模与人口的多少,而不是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千室之都”与“万室之国”(《管子·乘马篇》)中的“国”与“都”就是

两种规模不等的城市。《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与《考工记》相比较,显然《管子》更加注重城市的理性发展,而《考工记》所强调的是礼制制度。西周是我国礼制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这种礼制制度在我国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巨大影响,城市规划与建筑是体现礼制等级思想极为敏感的地区,所以在以礼教立国的社会中,《考工记》的影响要比《管子》的影响大得多,特别是北京城,它的规划与发展始终与《考工记》有关。 《考工记》是战国时期形成的一部手工业官书。书中不仅收录了大量春秋至战国时期我国的手工业资料,而且还包括很多手工业的生产制度与规范,从而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珍贵史料。正因为它是一部官书,所以书中所反映的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手工业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关于古代城市规划,《考工记》是我国古代最权威、最全面的一部著作,它所提供的资料比《管子》详细得多,《考工记》的规划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有关都城的城市规划方案对后世的影响尤为深远。然而城市毕竟不是模式化的产物,脱离实际的固定模式也肯定是难以行通的,实际上我国历代的都城建设都没有严格执行《考工记》的具体规定,完全按照《考工记》方案建设的都城并不存在。我国历代的都城规划形制都不相同,说明每一座都城在兴建之际,都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和实际需要,对《考工记》的方案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虽然每一座都城的城市布局都不相同,但我们从其规划的模式和手法上仍然可以明显看出《考工记》的潜在影响。在我国古代都城之中,对《考工记》规划思

城市规划设计收费标准(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员单位: 为加强城市规划设计行业的管理,约束不合理收费和制止不公平价格竞争,促进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提高,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研究制定了《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现发至各会员单位,作为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计算和收取规划设计费的参考依据。 附:《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二O一O年六月一日 一、2001年国家计委《关于放开和下放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通知》(计价格[2001]1218号)中取消了1993年由建设部、国家物价局联合颁布的《城市规划设计收费标准》,放开了规划设计市场。为了规范规划设计市场计费,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制定了《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本《意见可作为城市规划设计单位收取规划设计费的参考依据。 二、参照本《意见》计算规划设计费时,可根据项目难易程度、地区差异、规划设计单位的资质等级等情况,乘以0.8—1.5的调整系数。 三、外资和中外合资建设项目也可参照国际城市规划计费方法或标准,由委托方和被委托方协商确定。

四、本《意见》所提出的各项计费基于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相关规定对规划设计内容、深度的要求而制定,如果委托方要求增加或减少内容、深度,计费标准应相应增减。 五、规划设计所需要的基础资料及地形图(含电子文件),应由委托方提供。如需要由规划设计单位承担调查收集基础资料,委托方应支付相应费用。 六、规划设计单位应向委托方提供初步方案(含论证材料)15套,规划文本6套,彩色图纸一套。如委托方要求增加份数,则应另行支付成本费。 七、规划文本电子文件及版权归规划设计单位所有。如委托方要求规划设计单位提供电子文件或版权,应支付相应费用。 八、委托方应按进度分期支付城市规划设计费。在规划设计委托合同签定后3日内,支付规划设计费总额的20%作为定金;规划设计方案确定后3日内,支付40%的规划设计费,提交全部成果时,结清全部费用。 九、本《意见》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负责解释。 一、城市总体规划

最新中国城市规划与设计收费标准(2010版)

城市规划与设计收费标准 现将我院规划设计收费依据及标准公布如下,并欢迎社会各界给予监督。 一、收费依据: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关于发布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的通知》(2010中规协秘字第022号)(全文附后)。 二、区综合经济园区项目比照上述文件标准减半计收。 附件: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员单位: 为加强城市规划设计行业的管理,约束不合理收费和制止不公平价格竞争,促进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提高,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研究制定了《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现发至各会员单位,作为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计算和收取规划设计费的参考依据。 附:《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二O一O年六月一日

一、2001年国家计委《关于放开和下放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通知》(计价格[2001]1218号)中取消了1993年由建设部、国家物价局联合颁布的《城市规划设计收费标准》,放开了规划设计市场。为了规范规划设计市场计费,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制定了《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本《意见可作为城市规划设计单位收取规划设计费的参考依据。 二、参照本《意见》计算规划设计费时,可根据项目难易程度、地区差异、规划设计单位的资质等级等情况,乘以0.8—1.5的调整系数。 三、外资和中外合资建设项目也可参照国际城市规划计费方法或标准,由委托方和被委托方协商确定。 四、本《意见》所提出的各项计费基于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相关规定对规划设计内容、深度的要求而制定,如果委托方要求增加或减少内容、深度,计费标准应相应增减。 五、规划设计所需要的基础资料及地形图(含电子文件),应由委托方提供。如需要由规划设计单位承担调查收集基础资料,委托方应支付相应费用。 六、规划设计单位应向委托方提供初步方案(含论证材料)15套,规划文本6套,彩色图纸一套。如委托方要求增加份数,则应另行支付成本费。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 古代: 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 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 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 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封诸侯。(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 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 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 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 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 (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 (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 (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 (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 (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 (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 (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 .南越区域:珠江流域 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 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 发展特点 (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 (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 (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 (5).出现了最早的“镇” 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

我国古代地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图2-1-1)。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

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图2-1-1 周王城平面想象图 战国时代,《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各方挑战,向着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模式。除鲁国国都曲阜完全按照周制建造外,吴国国都规划时,伍子胥提出了“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他主持建造的阖闾城,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巧。越国的范蠡则按照《孙子兵法》为国都规划选址。临淄城的规划锐意革新、因地制宜,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即使在鲁国,济南城也打破了严格的对称格局,与水体和谐布局,城门的分布并不对称。赵国的国都建设则充分考虑北方的特点,高台建设,壮丽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的防御功能相得益彰。而

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城市规划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做以感想,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目前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发展中国特色山水城市做以探讨。 关键词:中国城市,城市规划,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1中国城市定义及现状 1.1定义。城市定义诸多,但本人最喜欢的城市是依附于土地等自然环境的,由人类所创造的“类人体”,人就是这个类人体的灵魂,城市具有自身的生命戒律的生成,发展,兴盛,衰亡的过程,并有着各自不同的遗传密码。城市是人类的聚集地,而人类赋予城市生机,生命,就像一个躯体因为有了灵魂才会有自己的存在的意义,才会在历史上的浪潮中写下不可或缺的一笔,而人类就是这样。城市设计,与规划是人类按照人类意愿来归置来打造城市的布局,城市的形象,就像一个美女精心梳妆自己一样,是人类性格,价值观,理念的直接体现与写照,感觉关系就是这样。 1.2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那么到底该怎么样去设计,

去规划,才能让一个城市焕发不一样的生命,体现不一样的特征,首先得了解什么是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与城市建设表现,人类活动等各种行为模式,与思想文化,经济工程技术等人类发展历程都有关系。城市空间与人们的行为模式、思想文化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这有助于我们规划设计人员明确设计的指导思想及观念,只有认识了城市空间的各种实质,才能有目的地主动去控制它们。城市空间总是在不断演变的,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为创造从未有过的舒适方便的人造环境提供了可能。作为城市规划者,要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创造新的空间形态,避免和防止使城市空问在功能上及艺术上退化。 城市设计规划是在了解城市空间的基础上之后对城市 的布局,依据人文理念进行具体性操作,能将之呈现到图纸上的操作。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桥梁,是从城市整体出发具体地对某一城市,某一地段,某一街道,某个中心,某个广场所进行的综合设计。 城市规划作为直接作用于物质公司的公共政策,应当是实现城乡统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但作为公共领

中国城市规划历史

中国内地的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7) 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起步阶段。“原苏联模式”规划方式的引入拉开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的序幕。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主要特征是以安排项目建设的空间布局为主导,城市建设和住宅建设实行同步配套进行。例如为配合156 项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及时地对西安、兰州、包头、太原、成都、武汉、长春、洛阳等8大城市,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近期工业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此同时,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的安排,一批建设条件好的如北京、上海等十多个原有城市也开展了当时被称之为初步规划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原苏联模式”是一种理想蓝图式的规划,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调控管理,具有“国民经济计划延续”实施的保证作用。这种规划是西方国家物质规划的一种异化,带有强烈的工业文化的理性主义色彩,缺乏人情化。但在当时中国内地大规模物质建设的特定环境下,富有许多实际的意义,规划较好的配合了工业建设,也为中国的城市规划事业奠定了开创性的基础。这一阶段,被认为是中国内地城市规划史上的“第一个春天”。 第二阶段(1958-1965) 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动荡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起伏波动较大,因此也必然影响城市规划的发展。为了适应“大跃进”的需要,规划界提出普遍开展简化内容的“快速规划”。到后来“三线建设”时期,城市规划被迫处于停滞状态。只有为了满足少数大型工业工艺需要,在一些山沟里出现了新型山区城市规划。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思想是“先生产,后生活”,以“干打垒”式的节约为主题,实行“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采取低标准、大分散、乡村型城市的规划手法,未能脱离旧模式的框架。结果是造成全国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欠账,影响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进而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第三阶段(1966-1977) 这一时期是中国内地城市规划发展的停滞阶段。这一阶段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农村。这期间城市规划设计被排斥在经济社会之外。 第四阶段(1978-1999) 1978 年3 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城市规划工作重新走上正轨。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迅速发展阶段,可以称为开放式的规划时期,是中国内地城市规划的第二个春天。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前十年和后十年两个阶段。前十年即80 年代的主要标志是:(1)全国324 个设市城市的第二轮总体规划于1985 年提前完成。(2)《城市规划法》于1989 年12 月26 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前一项说明规划的设计和管理工作已经得到全面恢复,后一项说明走过40 年历程的城市规划经验有了法定总结。这两项既是对城市规划工作的突破,也是对规划思想的进一步完善,为90 年代城市开放探索新的转折点作好了准备。 后十年即90 年代的主要标志是,开创一个全面宽畅的开放式城市规划体系,包容一切符合现代化城市的规划创作观念与方式,造就一种自我调整的新的转折环境。 到90 年代末,全国第三轮设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结束,新一轮规划具有探索性的时代价值,为开放式规划寻找了一些新的方向,突出地把整体性、复杂性、多层次性、连续性、经济性等多种观念兼顾融合。

中国规划设计院最新排名

1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2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3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 4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 5 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 6 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7 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 8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9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10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 11 国家电力公司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 12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13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 14 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机械工业第二、三、五中联西北... 15 中京邮电通信设计院(原信息产业部北京邮电设计院... 16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17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18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19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20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 21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22 国家电力公司西北电力设计院 23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24 国家电力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 25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 26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27 国家电力公司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28 浙江省电力设计院 29 深圳市勘察测绘院 30 江苏省电力设计院 31 国家电力公司中南电力设计院 32 中冶集团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 33 国家电力公司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34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35 国家电力公司华东电力设计院 36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37 大庆油田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38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39 国家电力公司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 40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41 国家电力公司东北电力设计院 42 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43 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 44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经过漫长的历史,人类在为生存奋斗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如何改良自我的生存环境来满足生存安全、生活和生产需要。世界各地原始群居地点的选择和居民点的选址,普遍利用有力地形,建在近水、向阳和避风的有力位置。而居民点内部的空间结构,则体现了原始社会人类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环境的共存关系。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以下就结合具体的朝代做进一步的分析。 夏代( 公园前21世纪)对国土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的地方定居,居民点开始出现,并向城镇方向发展。夏代留下的城市遗迹表明,当时的城市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土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设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如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等等。商代盛行占卜术,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的布局。而中国中原地区在商代就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则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和周公都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春秋战国时代的《周礼、考工记》则记载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同时,《周礼》还记载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代,《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向着多中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除少数国家完全按照周制建造外,其他很多国家都另辟蹊径。如吴国国都就按照“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术。又如越国的有些小国则按照为《孙子兵法》国都规划选址。 战国时代丰富的城市规划布局创造,首先得益于不受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另外更重要的是出现了《管子》和《孙子兵法》等论著,在思想上丰富了城市的创造。《管子、度地篇》中,已经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革命性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了,其影响深远。另一本战国时代的重要著作《商君法》则更多的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 秦统一中国后,在城市规划思想上也曾尝试过统一,并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一天体星像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城市规划设计甲级单位名录

1 [建]城规编第(08100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2008年05月29日2014年06月30日 2 [建]城规编第(081002)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2008年05月29日2014年06月30 3 [建]城规编第(081003)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2008年05月29日2014年06月30日 4 [建]城规编第(081004)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2008年05月29日2014年06月30日 5 [建]城规编第(081005)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2008年05月29日2014年06月30日 6 [建]城规编第(081006)北京中社科城市与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2008年05月29日2014年06月30日 7 [建]城规编第(081007)北京市弘都城市规划建筑院北京市2008年05月29日2014年06月30日 8 [建]城规编第(081008)亚泰都会(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2008年05月29日2014年06月30日 9 [建]城规编第(081009)城市建设研究院北京市2008年05月29日2014年06月30日 10 [建]城规编第(081010)中国对外建设总公司城市规划设计院北京市2008年05月29日2014年06月30日 11 [建]城规编第(081011)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2008年05月29日2014年06月30日 12 [建]城规编第(081012)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市2008年05月29日2014年06月30日 13 [建]城规编第(081013)天津市渤海规划设计院天津市2008年05月29日2014年06月30日 14 [建]城规编第(081014)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省2008年05月29日2014年06月30日 15 [建]城规编第(081015)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省2008年05月29日2014年06月30日 16 [建]城规编第(081016)内蒙古城市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05月29日2014年06月30日 17 [建]城规编第(081017)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05月29日2014年06月30日 18 [建]城规编第(081018)包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05月29日2014年06月30日 19 [建]城规编第(081019)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省2008年05月29日2014年06月30日 20 [建]城规编第(081020)大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省2008年05月29日2014年06月30日 21 [建]城规编第(081021)抚顺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省2008年05月29日2014年06月30日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摘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拥有着繁荣的城市经济和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的特点也异常鲜明,影响深远。文章就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影响做了初步的探索,多元融合的中华文化使城市表现出包容性与丰富的活力,封闭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使城市表现出极强的统一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些观念,对当今的城市规划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特征;影响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下的“整齐划一” 我国早期的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的早期农耕制度的影响。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井田制的形成,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的特征。贺业矩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利用井田阡陌的经纬,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将它划分成若干等面积的方块底盘,充作城市营建用地;同时规定,以井田的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的单位。”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状的总体空间格局。 以间为房屋的基本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的坊或大街区,若干坊或大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宫殿、街署或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的有中轴线的城市,这就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城市具有明显的风格统一,整齐划一的特点。其中的原因:一是该城市规划格局本身的优越性。二是秦朝以来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车同轨,书同文”,城市的格局当然也要按照规定被标准化。 这种城市规划的格局,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的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的脉络清晰。根据这种城市规划的方式,所有城池的规模和形制,都有一定的层次标准。都城都是最高大坚固的,其下的诸侯、郡县城市则以行政等级的高下来确定规模。就城市本身来说,首先,会选择城市中心的位置,“仰观天象,俯察经纬”,确定中心后以此为基点,向四周扩散,进而框定城市的总体范围,该中心在都城往往是皇宫所在地,在郡县则往往是钟鼓楼或行政机关所在地。其次,城中普遍都有一条以中心街道或宫殿建筑构成的“中轴线”,城市以此左右对称布局,譬如唐长安城的朱雀大道。再次,中国古代对街道规划十分重视,作用远较西欧中世纪城市中的街道重要。街道既是选择中轴线的依据,又是城内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