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享的障碍与对策
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各企业知识交流合作 的基础。 在信息化大浪潮 的当今社会 , 构建 有效 的计算机 网络和通信 系统作 为知识共享 的平 台,成 为产业集群快速 产 业 集 群 是 某 一 产 业 领 域相 关联 企 业 及 其 支 撑 体 系 在 一 定 地域 内的发展 , 并形成 具有持续竞争优势 的经济群体 。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 发展和提高竞争实力的重要保 障。 342 集 群 内部 共 享 网络 的影 响 。产 业 集 群 内 部 各 企 业 之 间 出 .. 起 , 识 将成 为推 动经 济 发 展 的新 视 点 。 产业 集群 的形 成 与 发 展 , 知 同 于 利 益 保 护 的 心 理 , 乏有 效 的 沟 通和 合 作 , 响 了知 识 在 集 群 内部 缺 影 样依赖于知识 的传播与应用。然 而当前 的产业集群 中的知识共享还 的流动 , 为知识从研究机构向企业共享的障碍。此外 , 成 集群 内的中 存在很 多问题 , 限制了产业集群 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对当前产业集群 介服务机构是联结各集群 内企业 的纽带 ,其基本职 能是 为集群 内的 中知识共 享存在 的障碍 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企业提供各种知识和 技术服务 , 并为知识源和受体牵线搭桥。 由于 目 2 知识 共 享 的重 要 性 前我 国大多数中介服务机 构还都处于初级阶段 ,服务水平和服务范 在知识经济时代 , 决定企业长期绩效的因素是企业 的创新能力 , 知识共享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源泉。 因此 , 研究产业集群的知识共享具 围都不能满足知识共享的系统要求 ,这在一定上 阻碍着知识在集群 有现 实意 义。 着 力 于 知 识 的 共 享 , 足 知 识 拥 有者 的利 益要 求 , 能 内 的共 享 。 满 才 35 外 部环 境 影 响 因素 . 引导 企 业 员工 和 客 户 把 知 识 资 源 整合 为强 大 的知 识 力 量 ,从 而 提 高 351相 关法律法规 的限制 。产业集群所在地 区法律环境越宽 .. 企 业 对 市 场 的应 变 能 力 和 对 知 识 的创 新能 力。 松, 法律的保护作用越大 , 产业集群 的成长 空间越大 , 反则对产业 相 现 阶段 , 于 受 到 多种 因素 的制 约 , 业 集 群 内部 的 知 识 共 享 明 由 产 集 群 的成 长 起 到 抑 制 作 用 。 此外 相 关 的 知 识 保 护 制度 , 专 利 权 等 , 如 显 的缺 乏共 享 积 极 性 , 导致 集 群 内企 业 知 识 共 享 意 愿度 降低 , 而影 进 也 对 知 识 共 享 的 顺 利 进行 产 生 一 定 的影 响 。 响整 个 产 业 集 群 的知 识 共 享 行 为 。 352地 方政府的政策导向。地方政府直接 管理地 方事务 , -- 其介 3 产 业集 群 内部 知 识 共 享 的 影 响 因 素 入经济 的方式与程度直接影响着产业集群 的成长运行 ,地 方政府 既 我们 运用 系统 分析 的方法 ,将集群知识共 享影 响因素划分为 以 可以采取某此直接或间接策略行为促进产业集群的成 长 ,也可 以以 下 五 个 方 面 , 对 各 个 层 次 的主 要影 响 因素 进 行 分 析 。 并 相 反 方 式抑 制 其 成 长 。 地 方政 府 颁 布 的相 关 税 费 规 则 以及 地 方政 府 31 心理 观 念 影 响 因素 . 311价值理念 的不 同。这里包括决策者 的价值取向 , .. 也包括扩 的地 方保护行为都将对产业集群的成长运行产生影响。 4 促进产业集群 内部知识共享的策略 散 目标 区域公众 的整体价值取向 ,产 业技 术扩散 目标 区域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 ,阻碍集群知识共享效应 的因索是多种多样 和错综复 念 也 非 常 重 要 , 别 是对 创 新 观 念 的接 受程 度 , 特 同样 的 产业 技 术 , 在 为 当务 之 急 是 正 确认 清集 群 内 人们 愿意接受新事物 的产业环境中就更容 易被 转移扩散 , 反 , 相 那些 杂 的 , 了提 升产 业 集 群 的性 体 竞 争 力 , 部 知识 共享 的制约 因素 , 加快群 内知识共享进程 , 提高群内知识 共享 价值趋 向相对保守 的区域则很难实现扩散 。 可以考虑从 以下几个方面着 手 : 31 .. 2利益保护的心理 。 产业集群 内部各企业之间, 了合作关系 效率。具体来说 , 除 41制 定 产业 集 群 的战 略 规 划。产 业 集群 内部 所有 成 员 不应 仅 着 . 之外 , 也还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对于一般性的知识 , 内企业可能 群 而应该具有全局性、 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会很 好 地 沟通 交流 。 但是 对 于 关键 性 的核 心技 术 知 识 , 内企 业 出于 眼于本企业和现 阶段 的发展 , 群 通过 自我 利 益 的保 护 , 故 意 隐 瞒企 业 己 掌握 的知 识 , 他 企 业 就 会 群 起 的集群性体 战略规划。群内企业在产业集群性体规划 的统领下, 会 其 知 识共 享促 进 知 识 资源 的 优 势互 补 , 高企 业 和集 群 的核 心竞 争 力 。 提 效仿 , 而会 造成 对 整 个产 业 集 群 知识 共 享 行 为产 生极 大 的 削 弱。 进 42建设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集群 内各企业应 该通 过培 训和 . 32 知 识 人 员 影 响 因素 . 提高 员工对知识共享重要性的认识 , 这样 既可以提 321 知识 员工 的学 习能 力 。对 于 个 体 而 言 , 非每 个 人 在 领 悟 自学等多种途径 , -. 并 同类知识上所 消耗 的时间和精力都一样。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表 高知识供 求双 方的知识共享意愿 ,还 可以提高知识共享能力和 知识 此外还应该建立正式沟通机制 , 由集群辅助 网络专 门为集 现为参与集群 活动 的有 关个人 的知识吸收和共享能力这些人 员在与 吸收能力。 集群伙伴成员合作过程 中, 习对方的知识 , 学 然后再将这 些知识传递 群组织的学术论坛等 以便于集群成 员了解技术发展 的新动 向、吸取 促 到 本 公 司 内 共 享 ,这 些成 员 的吸 收 能 力 决 定着 本 公 司获 得 知 识 的数 先 进 知 识 , 进 企 业 发展 创 新 。
教师专业成长中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与对策

教师专业成长中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与对策作者:黄美蓉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年第05期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大量专业领域的隐性知识,它是一种无意识的、直觉的“默会知识”。
主要包括教学经验、教研心得、特殊技能、个人专长、直觉、预感、观念、感悟等,它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织部分,深刻反映了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成熟度。
为此,本文以我校附小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访谈调查为切入口,分析共享现状、探讨影响共享的种种阻力,并试图提出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方法和措施,以期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较难共享:我的尴尬“模仿秀”隐性知识是一种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感悟、诀窍等非规范化的形式存在于人的脑海里或一定的组织形态中,而且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因此,尽管它客观存在,但由于其非结构化和表达、表现形式的模糊性使其在教师间难以规范化和系统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被复制和学习、不易交流、传递与共享。
张老师是一位教龄三年的数学青年教师,特别喜欢听老教师的课,喜欢模仿,下面就是他的模仿经历:一位老教师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曾经巧妙地穿插了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认为正确的,有认为错误的。
面对不同答案,老师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发表意见。
双方代表分别手持一个圆形纸片讨论着,都下定决心要把对方说服。
经过讨论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应答:“是。
”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是啊!”正方听了当仁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你们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此时,反方的一个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正方连忙回答:“是。
球论视角下解决课题组建设中知识共享困境的对策分析

4建 立 互 惠 的文 化 环 境 。因 为 知 识共 . 享 很 大 程 度 上是 成 员 自发 的行 为 , 难 设 很
立完善 的衡量标准 , 尤其是在高校课题小
组这种特殊 的团队性质下, 应地运用激 相
励 时 也会 遇 到 困 难 。 因此 , 立 互 惠 的文 建
碍 因素 ,也 可 以从更 多 的方面 进行 改善 , 但 由于本 文研 究 的主体 是 高校 中的课 题小 组 , 其 特征 与 企 业 中 的团 队或 其 他 组 织 有许 多
首先 , 我们先来分析产生知识共享 困
境 的一 些 “ 先天 性 ” 因 。 原
贡献者由于得不到精神上的荣誉感和物质 上的实惠, 也就缺乏参与知识共享的动力。
一
组 并 是 理 想 中 完 美 的 状 态 , 并对 接 下 来 的 小 组 建 设产 生 诸 多负 面 影 响 。
具 体来 说 主要 有 以下 儿 种情 况 :
拥 有者和获取者进入一个互动框架 , 取 各
所 需 。 题 小 组 有 意识 地 营 造 开 放 式 交流 课
的 机 会 和 场 所 , 励 成 员 多 交 谈 , 丰 富 鼓 用
都 达 到 一 种 最 高 效 率 的状 态 。
某 一 队 在 选 择 其 合 作 伙 伴 和 团 队 团
共 享 中却 步 。 同 时 另一 方 在 接 受知 识 时 , 由 于 对 自己 已有 知 识 的 偏 爱 或 惧 怕 被 认 为 无 知 等 原 因 , 产 生 一种 自然 的排 他 情 会 绪 ,极 大地 阻碍 着 对 外 来 知识 的接 受 , 妨 碍 着 知 识 共 享 的 顺 利进 行 。 2 消极 心理 因素 妨碍知 识共 享 的进 . 行 。 由于成 员 间 相 互 不信 任 , 使 知 识 占 致 有 者 在 预 测 到 某 种 潜 在 的 知 识 共 享 风 险 存 在 的情 况 下 , 选择 消极 对 待 知 识 共 享 。 3隐 形 知 识 的特 性 决 定 它 难 以 共 享 。 . 在 课 题 小 组 中 , 各 个 成 员 的 知识 层 面 不 同 。 性 知 识 以语 言 、 字 、 号 等 形 式 表 显 文 符 达 出来 , 易 进 行 共 享 ; 隐 性 知 识 是 高 容 而 度 个 体 化 的知 识 , 存在 于 隐 性 知 识 拥 有 它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对策

S IT C F R A I N D V L P E T&E O O Y C- E HI O M TO E E O M N N CNM
文章编 号:0 5 6 3 ( 0 6 1 — 1 10 10 - 0 3 2 0 )9 0 8 - 3
疑是最重要 的管理活动 。
2 企业 隐性 知识 共享 实现的 障碍
管理依靠人实现 , 由于个体 问存在差异 , 导致了管理实施 的困难 。 因 此, 在企业管理中实现隐性知识共享 , 还存在着许多的障碍。
21 睫性知识占有方的独占性 .
l 隐性知 识 共事与 企业 管理
1 瞻性知识共事 . 1 日 本管理学专 家野中郁次 郎定 义了组织知识创 造的螺旋模 型和知 识转化的 4 个过程 : 、 、 群化 外化 融合和内化。 现在企 业对知识的运用 主要停馏在显性知识 的共享和 隐性 知识显 性 化阶段 . 这种模式对 人才利用及推动企 业发展是远远不够 的 , 只有将 员工 中暗藏的大最隐性知识进行共享 ,推动隐性知识 的流动与转化 , 才 是企 业发展之遭。 1 企业 f曩 . 2 企业管理是从宏观体 系出 发整合和控制企业 的生 产发展 , 再结 合微 观管理 的细致管理方法将 松散的部门及员工个体有机结 合的工具 。 随着 管 理学的 昌盛 . 企业管理的方法 如雨后 春笋般层 出不穷 , 合所有管理 综 方法, 透过现象看本质 : 管理 , 就是通过 他人把事情做好。
性知识共享实现过程 中存在的障碍, 出了若干解 决办法。 提 关■词 : 企业管理 ; 隐性知识 ; 知识共享 中圈分类号 :2 0 F7 文献标识 码 : A
美国知名管理学者托马斯 ・ 彼得斯 曾蜕充分 开发人力 资源以做 好工作。” 而安德鲁 ・ 内基 卡
关于知识共享的若干问题探讨

机制等问题进行 系统地研究和讨论 。
、
因:
2. 。 人
() 1知识 的本质。知识 与一般的资产不同, 不会因为多人 的 人是知识 的拥有者。 知识能否共享取决于人对知识 的态度, 共享和使用而磨损或产生折旧 , 不会降低其原有 的价值。相反 , 还与人的表达 能力 、 性格等因素有关 。 知识的交流与碰撞还会产生出新 的知识 ,甚至会出现创新性 的 ( ) 的 心理 因素 。“ 识 就 是 力 量 ” 这 句 名 言从 另 一 个 方 1人 知 , 知识。比如说类神经网络 系统(rf i erl emr ) at c l uanh k 就是信息 面反 映 出 知识 就 是 权力 。 i an i 因此 , 们 不 愿 意将 自己的 知识 与别 人 人 技术与脑神经医学知识融合的产物。 而且 , 知识共享会使组织的 共享。 尤其是拥有组织生产等环节上核心知识 的人 , 这些知识与 绩效呈指数级增长 。N nk 认 为通过互动讨论 , oaa 个人会在共享 个人的薪酬 、 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等息息相关 。在这种情况下 , 中将隐性知识过 滤 、 分析 、 整合和外 化 , 然后产 生概 念化成为可 个人为了防止失去 自身在组织 中的竞争力 ,往往会对知识共享 转移的知识 , 再通过外来知识的刺激 , 这样所产生的知识 比闭 门 产 生 抵触 心理 。 造车更加丰富和明确。 所以, 知识共享不仅不会使知识的价值减 人 的骄 傲 和 对 他人 知 识 的抵 触 心 理 也 是影 响知 识 共 享 的 一 少, 而且还会促进知识的利用与新知识 的产生。 个因素。 人们总是会以独立完成一项工作而骄傲 , 在这样的心理 () 2 外部环境和企业发展 的需要。目前跨 国组织的形成和网 因素下也会出现个别人对别人知识的抵触心理 。这也就是知识 络型组织 、 专业分工团队的形成 , 使得组织 不可能拥有生产所需 管理 中常常会 提到 的“ oivne e ” ntn et h r 问题。 d e 的全部知识 。 生产的完成需要多个 分工小组的合作 , 因此知识共 人的群体性是又一个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 。人总是愿 意和 享成为完成工作任务的保证。 而且 , 这种情况下存在着很多知识 熟悉 的、 认识 的, 至是喜欢的人接触 。这也就限制 了共享 的范 甚 和最佳实践 的提供者和需求者 。知识共享 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 围 , 个 不认 识 的陌 生 人之 间知 识 的传 播 是 很 困难 的 。 两
企业知识共享中的文化障碍剖析与对策探讨——以某物流公司为例

Dic s i n o h t a r ir n wldg ha i n e S l i s Ex m pl r m rai s u s o n t e Cul ur lBa r e st K o e eS rng a d t o ut o h on : a ef o a Ce t n Log s c e p ie i t sEnt r r s i
理 的核 心环 节 , 了行 为 方 便 , 文 中知 识 共 享 与 知 识 管 理 等 为 本
间的知识分享。个体的经验 、 知识和智慧都是 相对有限 的, 而
一
个组 织团体的知识 则是相对无限的 ,个体 的知识 只有 通过
交 流传递才能得以发展成团队或者组织 的知识 ,才 能发 挥最
大的价值 , 才能实现知识管理 的 目标 , 提高企业 知识 资本 。但 是, 实践证 明 , 很多 企业具备 了知识共享 的硬 件环境 , 知识 共
K MG的一项知识 管理报告发现 , P 知识管理实施 的困难排
资源 ,害怕 自己共享但对方不共享而使 自己失去知识优势进 而失去工作 , 二是 因为大 家习惯于各 自为政 , 不愿交 流 , 或者
是组织各部门为维护本部 门利益而禁止部 门间知识交流 。不
在第 一位 的是 “ 知识 管理不 是企业 日常 管理工作 ” 而排 在第 ,
一
72—
江庭谊: 企业知识共享中的文化障碍剖析与对策探讨
人会愿意贡献 自己的知识 ;在一个强调个人英雄 主义的文化 里, 员工就 不会有合作 的意愿 , 有任务合 作 , 没 知识在 不 同个
建筑企业知识共享障碍分析及对策

知识共享有利 于建筑企业 , 不利 于个人。 但
如果从 个 人角 度 出发 , 宁愿 选择 知识 垄 断 ; 他 如果
从企 业 角 度 出发 , 知识 共享 更 有 利 , 但是 , 于一 对
95
维普资讯
武 汉船 舶 职业技 术学 院学 报 2 0 0 6年第 5期
个企 业而 言 , 要 的是 全 体 员 工 的综 合 竞 争 力 而 它
不是个 人 的相 对 竞争 力 。多 数 员 工 知 道 , 多分 享
举 行年会 来 奖励 其公 司 内部 在 知识分 享方 面表 现 最 优秀 的 1 0名 员工 ; B 0 A B公 司在 对 管理 人 员进
多学 习是提 高竞 争 力 最好 的方 式 , 在 个 人 利 益 但
维普资讯
管理 科学
武 汉船 舶 职业技 术学 院学 报
20 0 6年第 5期
建 筑 企 业 知 识 共 享 障碍 分 析 及 对 策
曾淑 君
( 中科技 大 学文华 学 院 , 华 湖北 武 汉
4 07 ) 3 0 4
摘 要 引 用 博 奕 论 , 文 从 囚徒 困境 的 角度 分 析 了 建 筑 企 业 实 施 知 识 共 享 存 在 的 问 题 , 三 种 模 式 上 阐 明 建 筑 企 业 内 本 从 部 开 展 知 识 管 理 的策 略 与措 施 , 并专 门设 立 C O, 进 知识 共享 , 建 筑 企 业 外 部 实 行 虚 拟 企 业 联 盟 应 注 意 问 题 进 行 了 K 促 对
竞 争 力 指 数 4 但 如 果 其 中 一 位 员 工 ( 筑 企 业 , 建
一
每个 囚徒 都有 两 种 战 略 : 白或抵 赖 ( 愿 而 另一 建 筑企 业 ) 却害
知识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知识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引言知识管理是组织中确保知识流动和共享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知识管理机制常常面临一些问题,阻碍了其顺利运行。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缺乏有效的知识获取渠道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获取和整合知识。
然而,许多组织存在着缺乏有效知识获取渠道的问题。
这导致难以及时获取到关键知识,并阻碍了知识的共享和流动。
对策一:建立多样化的知识获取渠道组织应该建立多样化的知识获取渠道,包括内部培训、外部合作、市场调研等方式。
同时还可以鼓励员工主动分享知识,组织内部开展专题研讨等活动,促进知识的积累和传播。
问题二:知识共享机制不足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然而,很多组织在知识共享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知识无法流动并发挥最大的价值。
对策二:建立良好的知识共享机制组织可以建立知识分享平台,提供便捷的知识共享工具和平台,鼓励员工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分享给他人。
此外,组织还可以设立知识共享奖励机制,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共享活动。
问题三:缺乏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知识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和支持,但在一些组织中,缺乏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导致知识管理难以长期有效运行。
对策三: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文化组织领导者应该树立知识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和培训,让员工深入了解知识管理的概念和价值。
同时,组织可以建立知识分享的惯,鼓励员工持续研究和分享,形成良好的知识管理文化氛围。
结论知识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有效的知识获取渠道、知识共享机制不足以及缺乏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
面对这些问题,建议组织建立多样化的知识获取渠道、建立良好的知识共享机制,并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文化。
通过这些对策,可以提升知识管理的效果,促进组织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张三, (2020). 知识管理实践及其对策研究. 信息科技, 15(2), 68-7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No1735一、知识共享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并为提高竞争力而对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和发挥其作用的组织运作过程[1]。
而知识共享是指员工个人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如:电话、口头交谈和网络等)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组织的知识财富的过程[2]。
二、知识共享的障碍分析尽管知识共享是发挥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但共享知识并不是轻而易举地发生的,知识共享中存在着诸多障碍[5]。
1.知识形态本身造成的共享障碍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显性知识是容易获得、容易理解和容易交流的知识,是有形的结构化的知识,具有公共性。
隐性知识是指未能用文字记述的难以交流的知识,它往往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表现在手工技能中,通过行动表现出来。
隐性知识包含了人的价值观、信仰、预见性、经验、技能、能力等方面,因此,具有文化、情感和认识的因素在里面,是无形的知识财富。
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不易”:(1)不易被认识(存在于人身上,需要表现出来);(2)不易衡量其价值(它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3)不易被他人所理解和掌握(难以分类或制作成详细文件);(4)不易测量(“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
隐性知识能被拥有者自如地运用却不能直接与他人交流的特点决定了其不易大规模积累、储藏和传播的特性,因此,也不能够获得社会公共机构及公共权力的重视和支持,它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过程相联系。
所以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的可共享程度显然要低许多。
2.知识垄断造成的共享障碍知识垄断是指人们为了保护个人利益,限制知识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或控制知识的传播和扩散。
知识垄断的典型表现是将知识私有化。
由于人们担心知识的公开会导致自己在组织中失去竞争优势,因此对于有商业价值的思想、技术或信息进行控制,以此确保或提升自己的地位。
如果组织制度不够健全的话,也会出现有人利用权利进行知识垄断,从而达到为个人牟取利益的目的。
知识垄断现象严重,只会使少数人受益,组织整体不会受益或受益甚少。
知识共享的障碍与对策上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王明照 罗正伟摘要:本文对影响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知识共享的对策。
关键词:知识共享 共享障碍3.知识共享成本收益不对称造成的共享障碍知识共享的巨大作用在于个人的新知识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分享,这无疑会提高组织整体的知识水平,但这是有利于整体而不一定有利于个人的。
在一些组织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组织如大学、高新技术企业等,知识的创新与研究是要耗费有关人员大量的精力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达到,这些成本往往不是能由薪水所能弥补的。
而复制和利用知识的人,则可以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利用他人的知识。
所以当有关人员无法通过组织内部机制获得补偿时,只好暂时限制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待价而沽,以弥补成本并获得一定利润。
4.文化中的利己主义造成的共享障碍知识共享是一种利他主义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并不带有普遍性。
在中国的文化和知识传统上,知识公共化和社会化的力量一直比较微弱,使大量的知识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于个人,这可从古代私人藏书家、中医世家、“传子不传女”等传统上透视到这种文化。
另外,坚守自己已有的知识并疑惑地看待来自他人的新知识也符合大多数人的天性,这或许是因为惧怕被认为无知而不愿共享,或许是为保持权威自视甚高而不屑于共享。
5.组织层级过多造成的共享渠道不畅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层级过多,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员工的工作被安排在狭窄的范围里,内部沟通存在层级鸿沟,不利于面对面的交流,知识共享渠道不畅。
组织内员工知识的共享是需要场所与条件的,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缺少知识交流与共享的适合场所,“知识社区”尚未形成。
6.激励机制不完善企业内部往往缺乏信任,缺乏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员工之间总是相互提防,都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与他人共享。
企业员工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员工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转移自己的知识,或有所保留。
知识共享并非理所当然,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则它是不会自动发生的。
7.员工知识基础差异大企业的员工往往来自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阶层,因此员工的专业领域和知识结构往往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员工对知识的领悟力也参差不齐。
在企业的知识共享过程中,常常是知识拥有者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精力向知识需求者解释,而知识需求者仍然无法理解或发生理解偏差。
知识拥有者如果发现自己的努力没有效果,就不会乐于继续转移自己的知识。
8.物质技术基础薄弱许多企业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缺少有效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很多员工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知识,而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又难以明确地被他人观察和了解,常无法用言语表达或者只能用言语进行部分表达。
另外,知识被隐藏在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库中且多而杂乱无章,这是不利于知识需求者使用的。
因此,薄弱的技术基础不能够帮助人们跨越时间、空间和知识的数量及质量的限制,从而不能为有效地实现知识共享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促进知识共享的对策1.加强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知识共享搭建平台有效的知识管理必须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价值在于它能扩展知识传播的领域,提高传播速度。
应建立组织的系统软件、内部网(Intranet)、外部网(Internet)、知识库以及人工智能系统和专家系统等,以使知识的获取、转化和共享达到最大化并易于操作。
如采用电子讨论系统,让员工写下他们的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存储到讨论数据库中,以利于交流和共享。
在Intranet上应用专家系统可加快专家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速度,一定程度上可加快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进程。
通过搭建交流的技术平台,组织成员有自由的交流空间,可在网上与业内外人士自由交流思想、观点和工作经验,使组织的知识得以共享和增长,并能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1) 利用Internet,特别是Intranet技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Intranet着眼于企业内部,其主要目的是集成局域网的内部资源进行资源集中化和组织化管理,以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共享效率。
Intranet使跨市或跨国企业子母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简单、快捷,还可以帮助企业在网络上树立企业形象,推销产品和服务,甚至开展远程通信会议。
Intranet是在Internet基础上扩展而成,使企业与其客户或合作伙伴之间共享信息的交互式合作网络。
总之,只有在Internet基础上的内部网络较为完善时,才能保证企业知识共享的深度和广度。
(2)利用群件技术(Groupware),促进员工间的知识交流人对电脑的知识流动方式主要以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文档管理系统等作为软件支持。
使用频率最高的文档管理系统,强调通过软件的优秀设计来提高用户的检索效率,提高系统内容的信息有效性,而提高检索效率可以用增强搜索引擎功能和提供知识向导的智能化手段棗知识地图加以解决。
知识管理系统还能够为企业实施鼓励各种共享知识的措施提供支持,记录员工对知识管理的参与情况,以作为员工绩效评定的重要依据。
所以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这一需要,如可设立在线论坛、电子白板、专家评审等栏目,让员工在R&D的环境里自由地交换信息,共商议题,共享经验。
例如,施乐公司曾推出的一种名为Docushare的软件,“这种软件使用简便……,它的应用大大改善了施乐公司在全球数百个分支机构的知识共享状况。
通过这套软件,员工可以及时进行知识交流,发布自己的信息,获取同事的信息或者寻求同事的帮助”。
[6](3)加强知识仓库的建设为了完善知识库,提高知识库易用性,可建立知识分类制度、知识显性化制度和知识更新制度。
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标准很多,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择。
若按知识的适用范围分类,能方便企业对不同层次员工的培训;若按企业组织部门分类,当员工输入自己的权限密码时,系统会根据其不同的所属部门呈现不同资料。
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知识库技术的核心部分,它是指将实际操作者的经验、员工的创意以及专家头脑中的知识资源等隐性知识尽量转化为易于交流的形式并提供给寻求知识者。
为了避免由于知识共享不够所造成的对某项技术的重复开发、某种技术诀窍的重复摸索,企业的知识管理人员应将操作者的成功经验、技术诀窍以及优秀的营销方法整理成资料,以便员工共享。
2.改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1)建立扁平的网络组织结构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管理刚性强、等级特点突出,客观上知识管理要求企业建立扁平的网络组织结构,实现部门与职能的有机结合,这一转变与当代信息传递方式由阶梯型向水平型过渡相适应。
扁平结构管理跨度减小,管理幅度增宽,使下层员工与上层决策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变得容易,上级对下级的控制相对宽松,有利于发挥员工的主创精神,提高知识共享程度。
(2)实施BPR的管理模式BPR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的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其处理问题的具体步骤如图3.3所示。
BPR使企业内部实行团队式的工作方式,确保团队成员间的全方位沟通与交流;实行全新的网络组织结构,确保组织内信息与知识的自由流动与广泛传播。
(3)建立虚拟企业(Virtual Corporate)虚拟企业是战略与结构的有机结合,它在保持自身核心能力的同时,通过与其他企业的联盟来获取优势以弥补自身不足,从而在集成体中达到优势互补,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开拓和培育市场。
一方面,虚拟企业可利用市场协调大部分的经营活动,以迅速完成产品的开发、制造、市场化和服务等一系列环节;另一方面,虚拟企业可充分利用外部的人2006.No17362006.No1737力资源和组织资源,以实现资本的快速增殖。
3.建立组织知识分类制度和推行标准化管理组织知识分类和标准化的推行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共享和应用知识。
分类既要根据岗位、专业进行,也要按照局部知识和全局知识、例常知识与例外知识进行。
局部知识是组织内某一部门、某一小组应共享的知识;全局知识则是组织整体各部分都应有的知识;这样分类的好处在于可以根据不同层次进行培训和共享。
例常知识指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已成熟的知识,它可以编码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和建立知识库;例外知识则是依靠人的参与,特别是行家里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的知识,这部分知识个性化较强,要进一步完善、成熟并接受实践检验,从而转化为例常知识;这样分类的好处是可以将例常知识标准化,即有利于计算机处理和员工共享,又有利于组织对外的一致性。
在总结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开展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ISO9000族标准体系已在世界范围被广泛接受,它证明了标准化管理的生命力。
标准化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全面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