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像修复技术规范
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技术规范标准

.. ..SICS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of video picture information system for society public security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目次前言1 围 (1)2 规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结构 (2)5技术要求 (2)5.1基本功能 (2)5.2基本技术要求 (3)5.3前端设备技术要求 (3)5.4传输要求 (4)5.5图像显示要求 (4)5.6视频图像的存储 (5)5.7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联网 (5)6系统的设计、建设、检测、验收及维护 (5)6.1系统的设计 (5)6.2系统建设 (6)6.3系统检测 (6)6.4系统验收 (9)6.5系统维护 (9)前言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是以预防、打击犯罪为目的,在治安复杂场所、重点部位、主要街道、案件多发地段、重要路口、卡口等地点设立视频监控点,将监控图像实时传输到各级公安机关和其它相关部门,通过对图像信息的浏览、记录等方式,使各级公安机关和其它相关部门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监控区域的治安动态,有效提高社会治安管理水平的视频监控系统。
为规市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建设,确保建设质量,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参照国家强制性标准《安全防工程技术规》(GB50348-2004),并结合的实际制订。
本标准中5.3.1、5.4.2、5.5.2、5.5.3、5.5.4、5.6.2 a)、c)、e)、j)以及第6条全部均为强制性条款,其它条款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由市公安局提出。
本标准由市公安局科技通信处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市公安科学技术研究所、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立、滨鸿、吴健、罗凌、祝贵军、黄庆忠、熊健、王彤。
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技术规1 围本标准规定了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术语、定义、结构、技术要求、系统设计、建设、检测、验收及维护的要求。
图像真实性鉴定技术规范

.2015-11-20实施2015-11-20发布图像真实性鉴定技术规范司法鉴定技术规范SF/Z JD0302001——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发布目次前言 (I)1范围 (1)2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设备和工具 (2)5鉴定步骤 (2)6记录要求 (3)7鉴定意见 (4)前言本技术规范旨在确立声像资料司法鉴定实验室进行图像真实性鉴定应当遵循的方法和步骤等方面的要求,确保相关鉴定活动的规范有序。
本技术规范按照GB/T1.1-2009规则起草。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提出。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归口。
本技术规范起草单位: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施少培、杨旭、陈晓红、卞新伟、卢启萌、李岩、孙维龙、奚建华、曾锦华。
图像真实性鉴定技术规范1范围本技术规范规定了声像资料鉴定中的图像真实性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声像资料鉴定中的图像真实性鉴定。
2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技术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SF/Z JD0300001-2010声像资料鉴定通用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3.1图像Image特指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和设备,对客观场景拍摄形成的影像。
包括模拟照片、数码照片和视频帧。
3.2图像真实性鉴定Forensic Authentication of Image特指运用元数据分析、成像分析、处理痕迹分析、图像信号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图像是否经过后期加工(或篡改)处理所进行的科学判断。
3.3元数据Metadata描述图像数据及其属性的数据。
图像元数据包含EXIF信息。
3.4EXIF Exchangeable Image File Format可交换图像文件格式的缩写,记录了数码照片的属性信息和拍摄参数。
关于《档案数字化管理技术标准及规范》的发文

关于《档案数字化管理技术标准及规范》的发文本标准根据国家档案局《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制定,适用于四川省各级档案馆(室)的数字化工作,其它单位可参照执行。
1.1 数字化指用计算机技术将模拟图像转换为数字图像的处理过程。
1.2 纸质档案数字化对普通(黑色字迹清晰)的油印、铅印、胶印等印刷件或复印件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及应用的过程。
1.3 数字图像表示景物图像的整数阵列。
一个二维或更高维的采样并量化的函数,由相同维数的连续图像产生。
在矩阵(或其他)网络上采样一连续函数,并在采样点上将值最小化后的阵列。
1.4 连续色调静态图像以多于两级灰度的不同浓淡层次或以不同颜色通道组合成的静态数字图像。
1.5 失真度对档案原件进行数字化转换后,在同等测试环境下,数字图像与档案原件色彩、几何、压缩算法等差值。
1.6 可懂度表示数字图像向人或机器提供信息的能力。
1.7 图像压缩清除图像冗余或对图像近似的任一种过程,其目的是对图像以更紧凑的形式表示。
1.8 分辨率指单位长度内图像包含的点数或像素数。
1.9 TIFF 标记图像文件格式。
一种基于标记的无损(不丢失信息)压缩格式,用于在应用程序之间和计算机平台之间交换文件。
因为它存储的图像细微层次的信息非常多,图像的质量也得以提高,故而非常有利于原件为黑白档案的复制储存。
1.10 JPEG 联合照片专家组。
一种丢失少量信息的压缩格式,尤其适用于屏幕和打印显示,支持所有主要的计算机平台和Web浏览器。
JPEG格式文件小,影像质量多数情况下均可接受。
考虑储存空间及传输效率,原件为彩色的档案可选此格式复制储存。
1.11 灰度值指进行灰度扫描时把图像由纯黑到纯白整个色彩区域进行划分的级数,编辑图像时一般都使用到8位,即256级灰度。
1.12 黑白二值图像是与彩色及灰度相对应的一种模式,黑白图在表示图像时只区分黑白二值,他把其它色彩根据其特性转换为黑白两种,因此形成只有两种颜色的图像。
河南档案馆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

河南省档案馆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河南省档案馆纸质档案数字化的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档案馆采用扫描设备对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处理及数字化成果的管理,适用于省直向省档案馆移交纸质档案数字化成果的单位。
各市、县级综合档案馆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DA/T 31-2017《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结合河南省档案馆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实际情况制定。
3 术语和定义GB/T 20530—2006、DA/T 1-2000、DA/T 18-199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数字化 digitization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处理过程。
3.2 数字图像 digital image表示实物图像的整数阵列。
一个二维或更高维的采样并量化的函数,由相同维数的连续图像产生。
3.3 纸质档案数字化 digitization of paper-based records采用扫描仪等设备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使其转化为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的数字图像,并按照纸质档案的内在联系,建立起目录数据与数字图像关联关系的处理过程。
3.4 分辨率 resolution单位长度内图像包含的点数或像素数,一般用每英寸点数(dpi)表示。
4 总则4.1 河南省档案馆根据档案的珍贵程度、开放程度、利用率、亟待抢救程度、数字化资金情况等因素统筹规划、科学开展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
制定数字化规划与年度计划,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数字化工作。
4.2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档案出库、数字化前处理、目录数据库建立、档案扫描、图像处理、数据挂接、数字化成果验收与移交、档案归还入库,具体流程见附录A。
4.3 应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确保纸质档案数字化成果质量。
纸质档案数字化应遵循档案管理的客观规律,真实反映档案内容,最大程度地展现档案原貌。
档案扫描技术要求

1.项目技术路线在XXXXXXXX产业集聚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工作办公室的领导下,在准备充分、广泛实践的基础之上,按照《标准档案管理办法》、《土地管理档案目录数据库标准》、《测绘地理信息档案管理规定》、《自然资源业务档案管理办法》等的标准和要求,对XXXX产业集聚区不动产数据历史档案进行扫描建档工作。
数字化加工要遵循以下总则:严格管理,明确责任,落实安全保密管理机制和质量管理机制,确保档案原件和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确保各环节工作符合质量要求,建立完整、规范的工作记录。
整个档案数字化过程可以包括调档交接、拆卷整理、目录建库、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文件的命名及数据属性录入、档案整理装订、数据自检、质检和总检、数据存储和备份等几个环节,并确保扫描图像、挂接的质量,档案及其档案信息的安全。
图1技术路线图1.1.调档交接对于所有的库存数据,由甲方交与乙方的开展具体扫描业务前,都存在调档交换的工作步骤。
在档案领取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档案出库流程,保证档案的完整和无损坏。
交接时使用双方确认的档案交接清单,交接人员对档案保存负责。
1.1.1.甲方分发档案(1)甲方安排1-2位协助工作人员,分别负责档案的出库和入库的检查工作。
在档案出库时,由甲方负责档案出库的人员先检查档案的完整性和数量,并在档案出库登记表上记录档案出库日期、档案的起止档号、数量,有无损坏页。
如果有损坏页详细记录损坏程度,并拍照留证。
(2)甲方档案出库人员记录好档案的实际情况后,将档案及档案出库登记表交给乙方档案领取人员,并要求其再次核对档案数量、起止档号等信息,并在借阅人处签字。
(3)为了方便记录与扫描,减少登记的工作量,出库要以区块为基本单位出库,同时也要以区块为单位记录。
(4)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每天甲方要安排固定人员出库,防止出库找不到人的现象发生,每天甲方至少出库6次,不能因为出库工作影响乙方进度,否则因此产生的工期拖延由甲方负责。
1.1.2.乙方接收档案(1)乙方共安排2名档案领取人员,档案领取人负责核查卷宗的数量、起止档号、档案装订是否完好、案卷是否损坏水浸、卷内文件是否缺失、文件内是否缺页等,如有损坏、缺项、缺页等要当面和甲方出库人员确认,并做详细记录。
TCT-01-SOP-02-玻片数字化操作规范

宫颈细胞病理图像数据标准体系文件玻片数字化操作规程编制:审核:批准:目录序号内容页码1适用范围 (2)2适用角色 (2)3输入内容 (2)3.1制好的玻片 (2)3.2生物扫描仪 (2)4准备工作 (2)4.1玻片准备 (2)4.2扫描设备 (2)5玻片扫描 (3)5.1准备工作 (3)5.2装载玻片 (3)5.3设置参数 (3)5.4开始扫描 (3)5.5导出数据 (4)6注意事项 (4)7输出结果 (4)8参考文献 (5)1适用范围本文适用于宫颈液基细胞病理玻片扫描成数字化玻片的操作过程。
2适用角色经过培训的玻片扫描技术人员。
3输入内容3.1制好的玻片为确保数字图像采集的质量,应在宫颈液基细胞病理图像采集前,对玻片情况进行评估,至少对同一批次的玻片情况进行抽样评估,应满足以下4个条件:(1)细胞制片满意;(2)细胞玻片完好或无明显破损,不影响图像完整采集;(3)图像无明显褪色,细胞染色鲜亮,细胞质和核结构特征清晰可见;(4)玻片封片剂不宜过多、过少或有气泡。
3.2生物扫描仪要获得高质量或可用于智能阅片的宫颈液基细胞学数字病理图像,数字扫描仪需具备以下基本参数:(1)扫描倍数:建议采用40倍扫描倍数;(2)图像扫描应满足视野直径25 mm;(3)具有系统校准功能、视频调节功能、创建地图功能、自动识别组织区域功能、创建聚焦模型功能等,提供“标准”“高精度”及“多层融合”多种扫描方式;(4)相机信噪比>30 db,图像色彩模式为RGB彩色;(5)扫描分辨率:40倍物镜扫描分辨率≤0.25 μm/pixel;(6)软件功能支持不同数字扫描仪间数字图像格式的转换。
4准备工作4.1玻片准备查看玻片是否有损坏、盖玻片是否出现倾斜、玻片标签纸是否超出玻片、胶水是否溢出等问题。
如果有,需在扫描之前处理掉,处理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若标签纸超出玻片,用小刀进行削除超出部分;2)若盖玻片出现倾斜,修剪超出玻片范围的盖玻片;3)若玻片表面附有胶水或者干了的胶,用二甲苯清理。
DB11_T384_4-2009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4部分_传输网络

+ ICS 35.240.01 M 63备案号:24603-2009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4部分:传输网络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mage informationmanagement system Part 4:Transmission network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DB目次前言...................................................................................................................................................................... I I 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1)3.1 缩略语 (1)4 IP网络传输 (1)4.1 IP网络带宽 (1)4.2 IP网络端到端的性能指标 (1)5 同轴电缆传输 (2)6 光缆传输 (2)7 无线传输 (2)7.1 一般要求 (2)7.2 公共移动数据网络通信 (2)7.3 数字微波通信 (3)7.3.1发射前端设备 (3)7.3.2接收设备 (3)7.3.3系统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3)7.4 卫星通信 (4)前言DB11/T 384《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1部分:总体平台结构——第2部分:视频格式与编码——第3部分:通信控制协议——第4部分:传输网络——第5部分:图像质量要求与评价方法——第6部分:图像存储与回放——第7部分:工程要求与验收——第8部分:危险场所的工程要求与验收;——第9部分:图像资源及系统设备编码与管理;——第10部分:监控点布点位置及数量的要求;——第11部分:控制权限分类与管理;——第12部分:图像采集区域标志的设计与设置;——第13部分:图像信息存储系统;——第14部分:手持移动终端联接技术要求;——第15部分:软件质量评价方法;——第16部分:视频图像字符叠加要求;——第17部分:运行维护要求;——第18部分:系统平台技术要求。
图像压缩的国际标准

图像压缩的国际标准图像压缩是数字图像处理中的重要技术,它通过减少图像文件的大小,从而节省存储空间和传输带宽。
随着数字图像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图像压缩的国际标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图像压缩的国际标准,以及这些标准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图像压缩的国际标准主要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和管理。
ISO/IEC 10918-1是图像压缩的国际标准之一,它定义了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图像压缩算法——JPEG。
JPEG算法通过去除图像中的冗余信息和不可见细节,将图像压缩到较小的文件大小,同时保持图像的视觉质量。
这一标准的制定,使得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和软件能够相互兼容,用户可以自由地在不同平台上使用和传输JPEG格式的图像。
其次,图像压缩的国际标准还包括了一些针对特定应用领域的标准。
比如,ISO/IEC 14495-1是针对无损图像压缩的国际标准,它定义了一种无损压缩算法——JPEG-LS。
与JPEG算法不同,JPEG-LS算法能够在不损失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将图像文件压缩到更小的尺寸。
这对于医学影像、卫星图像等对图像质量要求较高的领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JPEG和JPEG-LS,图像压缩的国际标准还涉及到了其他一些常见的压缩算法,比如PNG、GIF等。
这些标准的制定,不仅促进了图像压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图像压缩的国际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为不同厂商和开发者提供了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图像压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其次,它为用户提供了更广泛的图像格式支持,使得用户能够更加灵活地处理和传输图像文件。
再次,它促进了图像压缩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该领域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总之,图像压缩的国际标准对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规范了图像压缩技术的各个方面,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体验和便利。
随着数字图像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图像压缩的国际标准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法鉴定技术规范
SF/Z JD0302003——2018
数字图像修复技术规范
Standard for repair of damaged digital images
2018-11-08发布 2019-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 发 布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设备和工具 ........................................................................ 1
5 方法和步骤 ........................................................................ 1
6 修复结果输出 ...................................................................... 2
7 记录要求 .......................................................................... 2
SF/Z JD0302003——2018
II
前 言
本技术规范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归口。
本技术规范起草单位: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施少培、杨旭、卢启萌、曾锦华、李岩、卞新伟、陈晓红、孙维龙、奚建
华、邱卫东、黄征。
本技术规范为首次发布。
SF/Z JD0302003——2018
1
数字图像修复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声像资料司法鉴定中数字图像修复的方法和步骤、修复结果输出、记录要求。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声像资料司法鉴定中的数字图像修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F/Z JD0300001 声像资料鉴定通用规范
SF/Z JD0302002 图像资料处理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SF/Z JD0300001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数字图像修复 repair of damaged digital image
对损坏的数字图片或视频进行修复,使之能够正常显示或播放。
4 设备和工具
本技术规范所需的设备包括:
a) 写保护设备;
b) 完整性备份设备;
c) 数字图像修复工具;
d) 哈希值计算工具。
5 方法和步骤
5.1 准备
准备过程包括:
a) 了解检材图像形成及损坏情况;
b) 要求委托方提供原始的存储介质,并进行完整性备份;
c) 必要时,要求委托方提供拍摄设备。
5.2 图像数据搜索与分析
SF/Z JD0302003——2018
2
5.2.1 根据委托要求,在存储介质中搜索与待修复图像相关的数据。
5.2.2 检查待修复图像,查看待修复图像状态,分析其损坏的原因。
5.2.3 确定需要修复的图像区域,明确需要达到的修复效果。
5.2.4 根据待修复图像状况和修复目的,选择适当的修复方法、修复顺序和修复工具。
5.3 图像修复
5.3.1 文件头修复
5.3.1.1 根据数字图像的形成方式、格式标准、存储状态,寻找并修复文件头中的错误、错位、缺失。
5.3.1.2 若文件头损坏严重,可以选择其他同类文件的文件头,进行相应调整后替换。
5.3.1.3 保存修复结果,待进一步修复或直接输出。
5.3.2 像素错位修复
5.3.2.1 分析图像错位原因,定位图像错位数据位置。
5.3.2.2 调整数据位置及排列方式,达到还原效果。
5.3.2.3 保存修复结果,待进一步修复或直接输出。
5.3.3 数据缺失修复
5.3.3.1 分析图像数据缺失原因,在图像存储介质中定位图像缺失部分并搜索缺失数据。
5.3.3.2 若得到缺失数据,将缺失数据补充至图像数据缺失点。
5.3.3.3 若无法得到缺失数据,填充适当数据至图像数据缺失点。
5.3.3.4 保存修复结果,待进一步修复或直接输出。
5.3.4 数据重组修复
5.3.4.1 根据图像文件数据结构及相关信息,搜索图像数据碎片。
5.3.4.2 参考正常图像文件数据结构重组碎片数据。
5.3.4.3 保存修复结果,待进一步修复或直接输出。
5.4 注意事项
5.4.1 鉴定过程中应注意记录并备份在修复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和文件。
5.4.2 图像损坏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应综合使用多种修复方法和工具进行修复。
5.4.3 必要时,对修复后的文件进行适当的图像处理以达到正常效果。
6 修复结果输出
6.1 输出格式
如可能,将修复后的图像保存为原始格式。视需要,可转换为便于使用的格式,转换以不降低图像
质量为宜。
6.2 输出方式
修复结果可采用图像打印等硬拷贝方式输出或光盘刻录、移动存储介质保存等数字图像输出方式输
出,并做好相应标识。
SF/Z JD0302003——2018
3
7 记录要求
及时、客观、全面地记录检验设备和工具、详细修复过程和其它与鉴定有关的情况,以保证鉴定过
程和结果的可追溯。数字形式的输出结果应计算其哈希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