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美术四神瓦当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纹样装饰的特点-艺术设计论文-艺术论文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纹样装饰的特点-艺术设计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装饰纹样是历史的一面镜子,绝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简单描摹,它不仅具有审美意义,也同时反映着艺术发展的规律,体现着人们的精神取向,还可以从中探寻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它在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各个时期、各民族以及地域文化等的影响,造成了不同时期装饰风格纹样特征的迥异。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期,装饰纹样题材非常广泛,装饰形式由写实向写意抽象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一个宗教的时代、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由于受中亚艺术及佛教艺术对中国本土传统装饰纹样的冲击,佛教题材与植物系纹样空前发展,纹样造型由动趋静,建筑、石窟、壁画、工艺品等装饰纹样充满着宗教气氛。
下面笔者就对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纹样特征进行具体分析。
一、秦汉装饰纹样特征1.秦汉纹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秦代装饰纹样对前代艺术有着直接、间接的继承关系,纹样的色彩运用、构图形式、类型方面与战国时期并没有较大的变化。
战国时期流行的方形、圆形等、回纹、菱格纹、涡纹、云气纹等几何纹样依然是秦汉时期的纹饰主流,只是各种纹饰演变得更加精美、规范有序了。
另一方面,秦代装饰艺术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并对后代纹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
云气纹、动物图案最有代表性,为后期传入的异域纹样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2.装饰风格由写实描摹向抽象写意发展。
新的艺术形式文字瓦当的出现,使得纹样的含义更加明确。
中国的文字本身便是图画的抽象化,说明了图案中的抽象意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如蟠螭纹,就是由具体蛇形抽象演变而来。
而汉代的动物形象概括简练,注重动态气势的夸张,省略了细节的描绘,形态更具抽象化。
3.装饰纹样带有叙述性的故事情节。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瓦当纹样的题材直接反映了人类生活、生产、战争的场面,每一个图案都是一幅生活情节、故事情节的描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社会风尚。
瓦当的前世今生

中国古建筑艺术——瓦当摘要:瓦当是古代建筑屋面的构件,是具有双重功能的珍宝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
瓦当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考古学年代判断的重要实物资料,成为记录历史的语言,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关键词:瓦当,屋檐,纹饰,汉代瓦当,建筑瓦当俗称瓦头,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檐)前端或位于其前端的图案部分。
是古建筑的构件,是用以蔽护屋檐,其瓦筒部分则遮挡了两行板瓦之间的缝隙,防止了屋面雨水渗漏,增加了建筑物的牢固和美感,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
(金乌瓦当)瓦当是我国古代宫室房屋檐端的盖头瓦,俗称“筒瓦头”或“瓦头”。
瓦当文字中有自名“当”者,古人训“当”为“底”,因为陶瓦一块压一块,从屋脊一直排列到檐端,而带头的瓦正处在众瓦之底。
瓦当的下面是椽头,当可以抵挡风吹、日晒、雨淋,保护椽头免受侵蚀,延长建筑寿命。
所以,瓦当的名称很可能是由其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而得来的。
迄今为止,瓦的实物最早见于西周早期遗址。
约在春秋晚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模式,并成为一些大型建筑的重要构件。
最早的瓦当集中发现于陕西扶风岐山周原遗址,这里是西周的发祥地,多为素面半圆形瓦当,个别的有重环纹半瓦当。
周代人们便发明了瓦。
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陕西扶风)上的建筑已经有瓦当使用。
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
瓦和瓦当使建筑增加了美感。
(灰陶半圆形瓦当)同时解决了屋顶防雨水问题,使我国古代建筑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
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
西周的瓦当种类已不少,最大的每个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厚约1.5厘米。
西周瓦当一般多为素面,少数装饰着简单的雷纹。
战国时期千丈之城和万家之邑到处可见。
城邑的扩建促进了建筑陶瓷业的迅速发展。
齐、楚、燕、韩、赵、魏诸国还大力推广应用印纹、刻划、暗花、堆贴等瓦当装饰工艺。
瓦当欣赏

瓦当欣赏瓦当欣赏瓦当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
瓦当是古代建筑用瓦的重要构件,具有保护木制屋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
中国的瓦当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晚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模式,并成为一些大型建筑的重要构件。
早期的瓦当多为半圆形,主要纹饰为兽面纹,后来逐渐向卷云纹等其它纹饰发展。
当时各诸侯国烧造和使用的瓦当图案种类繁多,各不相同。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在位)统一六国后,瓦当在图案形态和题材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丰富多彩。
秦代主要盛行各种动物图案的瓦当。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瓦当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瓦当做工精细,新出现了装饰有篆体文字的瓦当,这些文字瓦当多为小篆书体,排列组织和谐匀称,布局讲究,显示出汉代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
文辞多为一些祈福的吉语,其艺术观赏性可与精致的印章相媲美。
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它不但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古建筑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瓦当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考古学年代判断的重要实物资料。
此外,瓦当还是中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形状有半圆或圆形,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
它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
中国最早的瓦当集中发现于陕西扶风岐山周原遗址,这里是西周的发祥地,多为素面半圆形瓦当,个别的有重环纹半瓦当。
到了战国时代,七雄争霸,各国所用的瓦当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但基本上是以图象瓦当为多如山东临淄齐故城出土的树木双兽纹半瓦当;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饕餮纹半瓦当;陕西凤翔秦都雍城出土的动物纹圆瓦当和咸阳出土的云纹、葵纹瓦当等,其中以秦动物纹瓦当最为杰出。
秦汉瓦当精品第十期

秦汉瓦当精品第十期文/霁堂耿建强在西汉时期,文字瓦当的发展步入巅峰时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四字瓦当,其制作之精美,文字之隽秀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后代金石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还有部分文字瓦当清楚的记录了汉字由篆到隶,由繁到简的变化,为我国古代书法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
瓦当上面的文字除了大部分是篆书外,还有很少一部分的隶书书体和鸟虫书体,字体随形就势,笔画或短或长,充分体现了篆文书体的装饰之美,它的书法艺术之妙,也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
汉代文字瓦当艺术凝结着自西周以来的精神气质和艺术风貌,体现着我国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它不仅是实用和装饰相统一的产物,也是集雕刻、绘画、工艺于一体的艺术作品;它的纹饰、字体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汉代人们的历史、风俗和喜好;而且对古代的地理方位、思想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也正因如此,文字瓦当成了我国古代瓦当发展序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的艺术作品。
【汉·“安乐未央”瓦当】吉语用瓦。
直径16.0厘米。
中心圆突外三栏四格界,每格一字,篆书,逆向顺读。
隶书意味较浓。
出自河北省正定县。
【汉·“与天久长”瓦当】吉语用瓦。
直径19.0厘米。
中心圆突外双栏四格界,每格一字,上下排列,篆书。
“久长”,时间持久,没有尽头,与“无极”意同。
出自陕西省咸阳市。
【汉·“舍宜子孙”瓦当】吉语用瓦。
直径12.5厘米。
单线十字栏四格界,每格一字。
当面四格界,上下读,篆书。
出自山西省夏县禹王城遗址。
【汉·“千岁未央”瓦当】吉语用瓦。
直径12.0厘米。
单线十字穿过中心圆,中心圆四格界,每格内饰一曲尺纹。
当面四格界,各置一字,篆书,上下读。
【汉·“百万石仓”瓦当】官署用瓦。
直径16.0厘米。
中心圆内双重弦纹,弦纹间饰一圈连珠纹。
圆外双栏四格界,每格一字,右读,篆书。
汉代仓廪建筑用瓦。
出自陕西省咸阳市西寺渡村。
瓦当

四兽-白虎
四兽-青龙
四兽-玄武
19
四兽-朱雀
文字瓦 云纹瓦
20
文字瓦 汉代以文字瓦当为主。文字瓦当是图案瓦当的发展, 文字瓦当的出现与汉字的演化有必然联系。文字瓦 当分标名类和吉祥语类两大类别。标名类是在瓦当 上写明建筑物的名称,即宫殿、官署、陵园之名。如 “上林”“蕲年宫当”“宗正宫当”“羽阳千 秋”“八风寿存”“平乐宫阿”“长陵西当”“长 陵东当”“京师仓当”“齐园宫当”等。吉祥语类 瓦当是表达人们祈祷吉祥的愿望,如“延年益 寿”“长乐无极”“长生无极”“与华相宜”“千 秋万岁”“永受嘉福”“嘉气始降”“永寿无 疆”“六畜番息”“万岁未央”等。除此以外,带有 纪念意义的,如“汉并天下”;表示怀念性的,如“长 毋相忘”。用于私人居宅及祠堂、陵墓建筑物的,如 “马氏殿当”,“李”字瓦当,“金”字瓦当,“冢”字瓦 当,“殷氏家当”“巨杨冢当”“冢上大当”等。
14
传祚无穷瓦当-魏晋
万岁富贵瓦当 北魏
魏晋以降瓦当
15
兽面纹圆型瓦当
元明清 时期
至于后来的元明清,则进入了瓦当发展的一 个低谷。元代少数民族政权,在瓦当中,清 一色的采用兽面为主的瓦当纹样,并无出新 之处。明清两代瓦当以琉璃瓦为皇室用瓦, 图案采用云龙纹为主。这一时期,由于普通 民居的砖雕发展起来,冲淡了瓦当作为装饰 的主体地位,瓦当无发展之地。于是,瓦当 之发展停滞了下来。
11
汉"单于和亲"瓦当
汉半瓦
汉代“大飞鸿”瓦当
12
汉富昌未央瓦当
汉后期卷云纹瓦当
汉-上林瓦当
汉双线蘑菇形云纹瓦
13
汉-兴天无极瓦当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西方佛教的传入,莲花纹、 兽面纹瓦当渐渐多起来,云纹则简化变形,并且渐 渐消失。早在秦时已经出现的莲花纹,由于佛教的 广泛传播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纹饰有素瓣莲花变 为复瓣莲花,周围多饰有连珠纹,成为魏晋隋唐以 至于宋代瓦当的主要装饰题材。辽金时期兽面纹的 再度出现,也是中国古代瓦当艺术的最或一次辉煌。 隋唐以后文字瓦当极为稀少,也渐渐淡出了历史舞 台。
工艺美术鉴赏

论秦汉陶器的工艺技术姓名:彭玉娇班级: T1113-9学号: 20110130920指导老师:冯琛琛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秦汉的地位十分重要,反应于陶器的进步,更体现在瓷器的诞生、秦汉被定为具有代表秦代标准特征的陶器,主要是出土于关中地区的秦都咸阳和临潼秦始皇陵区周围秦俑坑与秦代墓葬内。
举世闻名兵马俑秦代的陶器制作非常普遍,在秦国首都咸阳,有许多制陶作坊,既有官营的,也有私营的。
秦代的陶器上印有文字,或表示地,或表示工匠姓名和籍贯等。
秦代陶器的品种繁多,大多仿自铜器的造法、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奇观。
从已发掘的一二三号兵马俑坑看,有武士佣7000多件,战车100多辆,战马100多匹,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所罕见的规模庞大的雕塑工艺杰作。
这些陶俑陶马,个个形体高大,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形象生动而传神。
整个军阵严整统一,气势磅礴,威严勇猛,俨然是一幅秦军阵容威武肃穆的图景,充分展当年“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统一中国的雄伟壮观情景。
充分反映了秦代陶塑及烧造工艺的卓越技巧。
体型高大,形态生动,威严勇猛,这是秦代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
此外秦代陶器工艺中还有久负盛名的秦代砖瓦。
秦代的陶塑十分发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秦代砖瓦也久负盛名。
秦砖质地坚硬,有“铅砖”之称,空心砖是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巨形建筑材料,其上大都饰有图案,多是几何图案、动物图案以及历史或神话故事。
秦代的龙纹空心砖,图案采用模印,在其正面、上侧和右侧三面均在图案。
正面及上侧面中央饰二龙壁纹,上下两边附有凤鸟和灵芝,右侧饰走龙一条。
整个满幅填实,不留空白,显得丰满朴实,古拙厚重。
龙凤的形象,庄严神秘,又飞扬流动,气势雄浑,具有秦汉艺术品的特有气质。
秦砖质地坚硬,制砖的陶土,多取自骊山的坑泥,含多种矿物成分,经烧制后,颜色灰青,十分坚硬。
秦砖制作规正,浑厚朴实,形式多样,表面多饰以细绳纹。
砖坯用模制成后,一般用花模印花进行装饰。
常见纹饰有;菱形纹,卷云纹,回纹,s形纹,龙纹,凤纹等。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范例及分析看中国传统文化(智慧树)

4.2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范例及分析4.2.1 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原始社会的图案往往具备实用与图腾的双重特点,在满足了实用功能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图案是实用性功能逐渐地让位于部落图腾、祭祀或满足人们的装饰审美需求等更高级的精神需求。
在图案的形象与构成形式上也经历了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1. 彩陶图案中国的传统图案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经出现。
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在制作的陶器上绘制大量的装饰纹样,这一类陶器被统称为彩陶。
在彩陶图案所使用的题材上,大多来自人们对于当时渔猎生活的描写及图腾等精神诉求,在创作手法上也主要分写实与抽象两种。
2. 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仰韶文化活跃于距今7000~5000年前,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广大地区。
人面鱼纹盆是彩陶中代表作品,盆内壁内用黑色颜料绘制了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面呈圆形,额头及嘴部均涂黑,眼睛及鼻梁的线条处理细而长,整个人物面部神态显得非常&&&详。
在人面的耳朵旁边各画了两条小鱼,并作黑白处理。
在人物的嘴两旁有类似鱼&&&&饰,在人物头顶也有类似的装饰物,应是人物的发髻。
3. 马家窑文化彩陶旋纹在马家窑彩陶中主要使用的纹饰是旋纹。
旋纹一般是以4个旋心为中心,个别的有6个或者更多,旋纹均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心由多道黑色锯齿带与红带相间线条或宽带连接组成二方连续的图案,更增加了视觉的旋转效果。
这种以流畅的线条所描绘出来的线条纹路,就像奔腾的波涛一样,反映了当时人们逐水而居的渔猎生活。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
4. 玉器图案玉器在原始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既是祭祀等宗教场合的重要礼器,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饰品。
5. 良渚文化玉琮人兽面纹良渚文化是距今5250~4150年前,活跃于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一直重要古代文明。
秦汉的工艺美术

秦汉工 艺美术 -漆器 工艺
秦代漆器品种据考古发掘可知有漆盒、漆盂、漆奁、 漆壶、漆卮、漆樽、漆耳环、漆勺、漆匕、漆木梳等 器物,均为木质胎,大都里红外黑,在黑漆上绘有红 色或赭色花纹,纹饰有人物和动物等。人物纹有音乐 歌舞和相扑摔跤等场面,生动自然。漆器上大都书写 或用针刻、烙印上的字铭,如“咸亨”、“陂里”、 “朱工”、“许市”等名称,有的是其产地名,有的 为机构名,也有的是工匠姓名。其漆器以湖北省云梦 县睡虎地和江陵县凤凰山秦墓出土最多、最精。 汉代漆器又有了很大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中 央政府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地方上也设有工官负责 具体的生产管理。其器物设计制作多从实用出发,分 工很细,有上工、漆工、画工、雕工等;漆胎多为木 质,也有夹□和竹胎,其品种较前代有所增加,有盒、 盘、匣、案、耳环、碟、碗、奁、箱、梳、尺、唾壶、 面罩、棋盘、虎子等;色彩以红黑为主,造型丰富, 变化多端,纹饰清新华美,有云气纹、动物纹、人物 纹、植物纹、几何纹等;装饰手法有彩绘、针刻、铜 扣、贴金片、堆漆等,产地遍布全国。
秦汉工 艺美术 -陶瓷 工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秦汉工艺美术-陶瓷工艺 秦汉时期茧形壶 秦代的陶器制作更为普遍,在都城咸阳及其他地区均有许多官营或私 营的制陶作坊。所制器物品种繁多,许多是仿自铜器造型,如陶鼎、 陶豆、陶盆、陶蒜头壶等;也有一部分器物具有陶器本身的特征,如 陶簋、陶盂、陶壶等。其中陶壶尤以双耳夸张、形式多样、造型优美 著称。而陶塑更是十分发达,具有极高的水平。1974年发现的陕西 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硕大的形体和精良的塑制技艺,表明了秦 代制陶工艺和雕塑艺术已取得空前成就。 进入汉代,陶瓷工艺又有进一步提高。随着陶瓷进入生活领域的进一 步扩大,使陶瓷的品种、产量也随之增加,工艺技术也日趋提高,逐 渐成为汉代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此时北方出现了釉陶,这是 一种涂有黄绿色低温铝釉的陶器,其品种有壶、奁、盒、博山炉等。 其中以釉陶壶最具特色,其造型为鼓腹、长颈、盘口,并饰浮雕狩猎 纹或兽面纹等纹样,非常精美。在南方则有青釉陶,此种釉陶,火度 高,釉度较硬,又称硬釉陶。彩绘陶在汉代也获很大发展,品种有壶、 盒、碗、炉、奁等,主要用作明器,色彩丰富,常绘以几何纹及人物、 动物等。汉代的瓷器以青瓷为主,亦有黑瓷等,产地多在南方,是在 与陶器共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产品多为日用器皿,纹饰简朴, 且往往挂釉不到底。此时陶塑亦有所发展,题材极广,有人物、百兽、 建筑、舟车等,均富有重大成就。 秦汉的砖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