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空气与氧气--复习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空气与氧气--复习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空气与氧气--复习教案

教师姓名学科科学上课时间

讲义序号(同一学生)

学生姓名年级年级组长签字日期课题名称空气与氧气

教学目标1、掌握空气的成份。

2、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氧气性质的实验现象;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3、理解氧化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学会判断。

4、掌握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会根据可燃物燃烧条件判断灭火方法。

5、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现象。

6、学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理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7、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计算的步骤和方法,规范解题格式。

8、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呼吸原理。

9、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10、呼吸和呼吸作用区别。

11、光合作用的含义、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和能量转变。

12、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

13、自然界的氧、碳循环、“温室效应”产生原因及后果。

14、空气的污染与保护,酸雨的成因。

教学重点

难点

氧气、二氧化碳

课前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知识要点:

(一)空气和氧

物理性质:氧气色、味;常温下溶于水;标况下密度比略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

化学硫在氧气中燃烧化合氧化氧化爆炸发光氧性质铁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反应缓慢引起自发热空气(性)磷在氧气中燃烧氧化燃

气(21 %)呼吸作用:

成实验室分解

份制法反应

用途:①可供给_____(如_____、_____等);②助燃放热:_____、_____。

氮气(78 %)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汽及其它杂质0.03%。

附:1、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方法:选用易燃且产物为固体的物质作试剂。如红磷。

2、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可归纳为

白光:如碳与氧气、镁与氧气

火星四射:如铁与氧气

淡蓝色:如硫在空气中燃烧

蓝紫色:硫在氧气中燃烧

烟:白烟:如磷在氧气中燃烧

3、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步骤可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

(利用谐音巧记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①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装入药品③定:固定试管④点:点燃酒精灯⑤收:用排水法收

集⑥离:将导管移离水面⑦熄:熄灭酒精灯,即停止加热

4、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的物质。(即“一变二不变”)如二氧化锰。

5、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可燃物燃烧条件:①要有充足的氧气②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由此可得灭火方法:隔绝空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二)化学方程式:理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

①定义: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跟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

相等。②质量守恒的原因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都没有改变,原子间只是进行重新组合,因此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一样的。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时应注重:“参加”、“化学反应”、“各反应物质量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和”,突出“两和相等”。在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②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范围是一切化学变化,不包括物理变化。

③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质量守恒”,并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守恒,即不包括分子数目、体积大小。

④质量守恒定律中的“质量”指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任意质量的简单相加。

2、化学方程式:

(1)书写要领: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写对化学式,系数要配.平;中间连等.号,条件须注.明,

教学过程气体和沉淀,上下箭头来表示。

注意:

a. 化学式务必写正确;

b. 催化剂只能写在“=”的上下方,不能当成反应物、生成物;

c. 要注意反应条件,如:点燃、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

d. 注明生成物的状态:气体用“↑”(若反应物中也有气态物质,则生成物的气体不用“↑”来标明),沉淀用“↓”。

(2)配平:

a、方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

b、标志:等号左右两边每一种物质的原子个数分别相等。

(3)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质的方面:表示什么物质参加了反应,结果生成了什么物质(宏观上)。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量的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原子和分子的个数之比。

方面表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4)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解题步骤是:

设未知数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求出已知物和待求物之间的质量比

(即相对分子质量总和之比)列出比例式求解简明地写出答案。

注意事项:①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列出比例式。

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是气体的体积时,应先将其换算成质量。

③代入化学方程式的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若是气体体积需换算成质量;若为不纯物质或者溶液,应先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或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涉及到的公式有:

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总质量×纯度(或1-杂质的质量分数)

(三)人体的呼吸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组成:肺

1、呼吸系统

功能:进行气体交换。

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换气):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人在平静地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

收缩,使胸腔体积增大,胸腔内气压比外界大气压小,空气就进入肺内。呼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使胸腔体积减小,胸腔内气压比外界大气压大,肺内气体就排出体外。

是指肺泡与毛细血管间的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通过扩散作用进行:

(O2)

3、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血液

(CO2)

气体交换结果:使血液中O2增加,CO2减少。

肺泡的哪些结构特点有利于气体交换?

肺泡壁薄、肺泡数目多、肺泡壁外缠绕着很多毛细血管。

4、人的呼吸作用:在活细胞内进行。

反应式为:C6H12O6+O2酶CO2+H2O。

动物、植物均时刻在进行呼吸作用。

(四)植物的光合作用

1、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的式子

二氧化碳+水

叶绿体

光有机物+氧气

4、实质:合成有机物、贮藏能量的过程。

5、意义是:①构成生物体;②供生命活动需要;③供生物呼吸。

检验淀粉的方法:滴加碘液。

(五)呼吸作用

反应式是:C 6H 12O 6+O 2

CO 2+H 2O 。

1、呼吸作用

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意义: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2、呼吸作用的重要性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的过程,因此对已收获的果实、种子等要设法减弱呼吸作用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3、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表达式部位叶绿体活细胞

条件光

有光、无光都可进行气体出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有机物变化合成有机物分解有机物能量变化贮藏能量

释放能量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氧气和有机物;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

量正是光合作用合成的

(六)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可作为致冷剂。

2、化学性质:

①不能燃烧,不能助燃——作灭火剂②不能供呼吸

③CO 2通入水中CO 2+H 2O=H 2CO 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碳酸易分解H 2CO 3= CO 2+H 2O )

④CO 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式:CO 2+Ca (OH )2==CaCO 3↓+H 2O 3、实验室制取

CO 2

药品:碳酸钙和稀盐酸

方程式:CaCO 3+HCl==CaCl 2+H 2O+CO 2↑装置:固+液→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方法:将一根燃着的火柴放在集气瓶口,若火柴熄灭,则证明已集满。(七)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是指氧气的循环。

氧循环在自然界中,消耗氧气的途径有生物呼吸、矿物质燃料的燃烧;

产生氧气的途径有植物的光合作用。

通过氧循环使空气中氧气含量稳定即氧平衡。

是指碳的循环。

碳循环在自然界中,消耗CO2的途径有光合作用;

产生CO2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矿物燃料的燃烧。

通过碳循环使空气中CO2含量稳定即CO2平衡。

形成:氧原子和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

臭氧(O3)作用:阻挡和削弱过强的紫外线。

氟利昂会破坏臭氧层。

原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使地表温度升高;

温室效应后果:全球气候变暖

如何防止: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积极开发新的能源

(八)空气污染

1、空气污染物主要有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这些污染物主要由煤、石油燃烧、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人类活动造成的。

是pH<5.6的降水。

2、酸雨成因:二氧化硫的增多。

危害:危害健康,使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腐蚀建筑物等。

防止空气污染的办法有:

控制污染源;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报;发展绿色工业,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等。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各项反应:A、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B、磷在空气中燃烧C、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D、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分解反应的是,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解析: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侧面描述反应类型的,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判断某化学反应是不是化合反应,要看生成物是否只有一种物质,只有一种物质生成的化学反应才

是化合反应;若反应物只有一种,则是分解反应。而判断化学反应是不是氧化反应,要着眼于参加化学

反应的物质有没有跟氧发生反应,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由此判断命题中的B、C项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从反应物来看,均有氧气参加反应,故均为氧化反应,从生成物来看,只有B是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A属于分解反应,D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有两种,故既不属于化合也

不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B,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属于氧化反应的是B、C。

例2. 某实验小组进行有关红磷燃烧的系列实验(如下图所示)

(1)实验一:如图A所示,将点燃的红磷插入集气瓶中,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可看到集气瓶

中产生大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基本反应类型是反应;

(2)实验二:如图B所示,将过量红磷点燃插入集气瓶中,塞紧橡皮塞,待燃烧停止并冷却到室

温后,打开止水夹,可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被吸进集气瓶内,吸进水的体积大约占原瓶内空气体积

的。此实验的目的是;如果用燃烧的木条检验剩余

气体,木条能否继续燃烧?,说明什么问题?

;该实验能否用木炭代替红磷?为什么?

(3)实验三:如图 C 所示,将少量红磷放置在一块铁板上,再用细砂完全覆盖,用酒精灯加热

铁板一段时间,看不到明显现象,这是因为; 撤去酒精灯后,立即将砂子拨开露出

红磷,看到红磷燃烧,这是因为。

物。

解析:(1)、(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产生大量白烟,消耗了约占广口瓶容积1/5的氧气,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小于外界大气压,当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时,水便进入广口瓶内约1/5,从而说明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空气体积的1/5。不能用木炭或硫磺,因为他们燃烧的产物分别是二氧

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使广口瓶内压强变化不大,因此水不会进入广口瓶。当瓶内氧气被消耗掉后,剩余的气体以氮气为主,氮气不支持燃烧,故木条熄灭。

(3)此小题考查的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要使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要有充足的

氧气和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用细砂覆盖使红磷与空气隔绝,所以红磷不会燃烧。当拨开砂子后,红磷与空气接触,温度又达到着火点,所以红磷会自燃。

答案:(1)白烟;4P+5O2点燃2P2O5;化合

(2)1/5;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能,说明瓶中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主要是氮气,约占空气

体积的4/5。不能,因为木炭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压强变化不大,因此水不会进入广口

瓶。

(3)用细砂覆盖使红磷与空气隔绝;红磷与空气接触,温度又达到着火点,所以红磷会自燃。

例3. (1)下图是某同学用高锰酸钾取氧气的装置。此装置的错误有(至少说出三处):

(2)若试管中放置的是紫黑色固体,则这固体是;若试管中放置的是白色固体和黑色

固体,则白色固体为,黑色固体为。

(3)开始收集氧气的最佳时刻是

(4)收集满氧气后,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将集气瓶移出水面,集气瓶应放于桌面上,因为。

(5)请帮他用阿拉伯数字把正确的操作顺序表示出来。

第步,将高锰酸钾加入试管中。

第步,用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的地方,然后把导管的塞子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

第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第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第步,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第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第步,熄灭酒精灯。

(6)该同学又用制得的氧气做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的试验,如右操作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A图中,螺旋形铁丝的一端所系的一根火柴的作用是,C图集气瓶里,水的作用是:

②C图中,可观察到的实际现象是:铁丝在氧气中,生成了一种色的固体。

答案:

(1)试管口没放棉花;试管口没略向下倾斜;导管伸入试管内太长

(2)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

(3)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

(4)正;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5)②③①⑤④⑥⑦

(6)①给铁丝加热,提高铁丝的温度;防止融化的生成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②燃烧,火星四射;黑

例4. 某同学在实验室里准备用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应选择发生装置,写出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要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应选择装置(填字母)。

(3)如果用该装置制取CO2,则如何证明瓶里已收集满了CO2

(4)集满的集气瓶应如何放置

(5)从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来比较装置A和E装置的差异:

装置A 装置E

反应物状态

反应条件

(6)该同学现进行二氧化碳性质的检验,如下图所示,点燃两支短蜡烛,然后沿烧杯内壁倾倒二

氧化碳。根据实验回答:

①观察两支蜡烛的变化,写出实验现象。

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解析: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是由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的,用CaCO3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稀盐酸呈液态,碳酸钙为固态,且不需加热,所以应选择A装置;E装置适用于反应物均为固态并且需加热的实验。

气体的收集方法则由气体的密度与溶解性决定,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且不会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由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来检测二氧化碳是否已收集满。

答案:

(1)A CaCO3+2HCl=CaCl2+CO2↑+H2O

(2)B

(3)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已集满。

(4)集满的集气瓶应瓶口朝上。

(5)固体和液体;固体;不需加热;需要加热。

(6)①蜡烛自上而下熄灭

②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例5. 下列有关现象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 将10克冰块融化后成为10克液态水

B. 同温同压下进行的气体反应,反应前后气体质量总和保持不变,但其体积不一定相等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参加反应的细铁丝质量大;而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

剩余固体质量却比原来反应物质量要小

D. 16克硫与15克氧气充分反应后,发现产物二氧化硫气体的质量只有30克

分析:①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故将10克冰块融化后成为10克液态水这一变化过程中,虽然变化前后质量相等,但其变化为物理变化,因此这一说法违背质量守恒定律。

②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质量守恒”,并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守恒,即不包括体积大小。因此同温同

压下进行的气体反应,反应前后气体质量总和必保持不变,但其体积不一定相等。

③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参加反应的铁丝质量与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因此,四氧化三铁质量比参加反应的铁丝质量大,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同理,高锰酸钾受热分

解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在这一过程中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等于生成的锰酸钾的质量、二氧化锰的质量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由于氧气逸出,因此,剩余固体锰酸钾的质量、二氧化锰的质量之和一定小于高锰酸钾质量,这一现象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④质量守恒定律中的“质量”指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由于16克硫中真正参加反应的硫的质量是15克,所以产物二氧化硫质量为30克,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A

例6. 下图是某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横坐标表示大气压,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请回答:

(1)曲线AB段表示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填“吸气”或“呼气”)

(2)在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腔的体积。(填“增大”或“减小”)

(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系中的___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

_______________。

分析:当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使胸腔体积增大,肺内气压比外界大气压小,空气就进入肺内。呼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使胸腔体积减小,胸腔内气压比外界大气压大,肺内气体就排出

体外。

答案:(1)吸气(2)减小(3)B;相等

例7. 在做“验证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时,将叶片上的黑纸去掉,用镊子将叶片摘下,放

入小烧杯中,浸没在酒精里。再把该小烧杯放在水浴中加热五分钟左右(如下图)。叶片的颜色褪成

色时,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后,摊平在培养皿上,滴加碘液(如下图),结果:被光照射到的叶片部

分的现象:;被黑纸遮光的叶片部分的现象:;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答案:黄;呈蓝色;不变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

例8. 神州四号飞船于2002年12月30日凌晨在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6天零18小时,环绕地球108圈,先后在太空进行了对地观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试验及空间

天文和空间环境探测等研究项目,取得了大量宝贵的飞行试验数据和科学资料,这次神州四号仍用长征

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

阅读以上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用的是液氢燃料,助燃剂是液氧,请写出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在飞船内为了使宇航员得到一个稳定的良好的生存环境,一艘在飞船内安装了盛有过氧化钠

(Na2O2)颗粒的装置,它的用途是再生氧气;过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产生碳酸钠和氧气,写出该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如果每名宇航员每天消耗约60升氧气,按6天计算,每名宇航员至少需消耗多少克Na2O2?(氧气密度为 1.43克/升)

分析与答:(1)2H2+O2点燃2H2O

(2)2Na2O2+2CO2==2Na2CO3+O2

(3)设每名宇航员至少需消耗x克Na2O2

每名宇航员6天内消耗的氧气质量为6×60升×1.43克/升=514.8克

2Na2O2+2CO2==2Na2CO3+O2

156 32

x 514.8

8

.51432156x

g

x

65.250932

8

.514156答:每名宇航员至少需消耗2509.65克Na 2O 2。

例9.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A :根据媒体报道,深圳的汽车拥有量在成倍增长,已从建特区初期的1万辆发展到现在的40多

万辆,道路虽然也在不断扩建,但仍跟不上汽车数量的增长。

材料B :去年南山区的新增绿化面积10000平方米,改造绿地50000平方米,植树10多万株。加上今

年的麒麟生态园,蛇口公园、塘朗山生态公园等的建设。目前南山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7%,按照规

划,五年后将达到

45%。南山区委区政府去年提出的“让南山绿起来”将很快成为现实。

(1)看了材料A ,你认为汽车数量的增长对空气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为减少该后果造成的不良影响,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2)看了材料B ,请从科学的角度简要分析区委区政府的做法对改善我们南山区的环境状况有何

意义?

分析与答:

(1)汽车尾气剧增,空气污染加剧等(只要合理均可);

控制汽车数量,开发电动、天然气等环保汽车。(只要合理均可)

(2)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氧气;大大地改善了我们区的

空气质量;美化了环境等。

(答其中任意两点均可)

1、下列哪一个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A. 实验室电解水制取氧气 B. 白磷自燃C. 钠在氯气中燃烧

D. 铝在氧气中燃烧

2、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红磷燃烧时生成一种白色固态物质

B.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黄色火焰

C. 细铁丝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D.燃着的火柴放在集满CO 2的瓶内,火焰熄灭3、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爆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KNO 3+3C+S 点燃K 2S+X ↑+3CO 2

↑,推断X 的化学式(

)A. NO B. NO 2

C. N 2

D. K 2O

4、在化学反应A +B====C +D 中,已知25克A 与10克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5克C ,当反应

有6克D 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 是(

)A. 10g

B. 5g

C. 25g

D. 20g 5、关于催化剂的正确说法是(

A. 使用催化剂可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B. 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C. 不用催化剂就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D. 使用催化剂能改变物质化学反应速率

6、储藏粮食的条件是()

A. 低温、潮湿、增加氧气浓度

B. 低温、干燥、增加氧气浓度

C. 低温、潮湿、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D. 低温、干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7、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 用嘴吹灭酒精灯的火焰

B. 用燃着的酒精灯的火焰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C. 倾倒液体时,试剂瓶上的标签向着手心

D.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里,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8、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它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能跟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

二氧化氮,现要收集一瓶一氧化氮气体,应采用的方法是()

A. 向上排气法

B. 排水法

C. 向下排气法

D. 无法确定

9、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错误的是()

A. S+O2点燃SO2

B. O2+C点燃CO2

C. 3Fe+2O2点燃Fe3O4

D. O2+P点燃P2O5

10、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是()

A. 元素种类

B. 各类原子个数

C. 相对原子质量

D.化学式

11、厨房中,锅里的油着火,下列采取的应急措施中正确的是()

A. 立即用嘴用力吹

B. 立即往锅里加入冷水

C. 立即把锅里的油倒掉

D. 立即用锅盖盖上

12、下列物质燃烧需要在集气瓶内预先加入少量的细砂或水的是()

A. 木炭

B. 铁丝

C. 硫

D. 红磷

13、下列物质中后者从属于前者的是()

A. 纯净物混合物

B. 单质化合物

C. 化合物氧化物

D. 混合物化合物

14、下列各项表示平静呼吸时的吸气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 胸廓扩大一肺扩张一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一气体进入肺

B. 胸廓扩大—肺扩张一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一气体进入肺

C. 胸廓扩大一肺缩小一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一气体进入肺

D. 胸廓扩大一肺缩小一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一气休进入肺

15、山西云岗石窟有很多佛像雕刻,原本栩栩如生的雕像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有的表面还出现了斑点,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酸雨。下列气体中能形成酸雨的是()

A. O2

B. CO

C. SO2

D. N2

16、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于()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太阳能

D. 绿色植物

17、假如把绿叶比作“绿色工厂”,那么这座工厂进行光合作用的动力、原料、产物、厂房分别是()

A. 光能、水、淀粉、叶绿体

B. 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淀粉和氧气、叶绿体

C. 光能、二氧化碳、氧气、叶绿体

D. 光能、二氧化碳、淀粉、叶绿体

18、某雨水样品刚采集时测得pH为4.82,放在烧杯中经过2小时后,再次测得pH为4.68,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雨水样品没有变化

B. 雨水样品中H2SO3逐渐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H2SO4

C. 雨水样品继续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变酸

D. 雨水样品的酸度逐渐减小

19、如下图所示,若甲代表H2O和CO2,那么,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 乙是呼吸作用,丙是糖类和O2,丁是光合作用

B. 乙是光合作用,丙是糖类和O2,丁是呼吸作用

C. 乙是呼吸作用,丙是CO2和H2O,丁是光合作用

D. 乙是光合作用,丙是CO2和H2O,丁是呼吸作用

20、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 3.2克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 4.4克CO2和

3.6克H2O,则该有机物中(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

A. 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B. 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C. 一定含有C、O两种元素,可能含有H元素

D. 只含有C、H两种元素,不含有O元素。

21、a gKClO3与b gMnO2混合后,充分加热,得剩余固体c g,则生成O2的质量为,KCl 的质量为。

22、存放易挥发可燃物的仓库门口均贴有如右图标志,试从燃烧条件说明理由。

23、有下列化学反应:

A. 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

B. 硫磺+铁粉硫化亚铁

C. 甲烷+氧气燃烧

二氧化碳+水

D. 木炭+氧气燃烧二氧化碳

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24、某黑色固体A和液体B生成液体C和气体D,而A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改变,将红褐色固体粉末E加热后放在D物质里能剧烈燃烧,有大量的白烟F生成。试判断:

A B C

D E F

25、图甲所示是一个动物呼吸的装置,该装置放在室温的环境中。回答问题:

(1)在图甲所示的实验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2)装置乙与装置甲比较,两者存在的一个主要的不同点是,这样做的理由是。

26、将一株植物在黑暗环境中放置48小时,然后将一片叶子的叶脉切断(如下图所示),在阳光下

照射4小时,再将叶片脱色处理后用碘液处理,发现a部(上部)叶呈棕色,b部(下部)叶呈蓝色,这个实验说明:

(1)。(填字母代号)

A. 光合作用需要光

B. 光合作用需要CO2

C. 光合作用需要H2O

D.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填字母代号)

A. 叶上部有淀粉产生,下部无淀粉产生

B. 叶下部有淀粉产生,上部无淀粉产生

27、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经常见到铁制品生锈的现象,铁生锈是铁制品损坏的主要原因,全世界每年因生锈损坏的钢铁,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某科学活动小组的同学们想探讨铁生锈的原因,做了如下实验(如图):

(1)在第I试管中插入一根干净铁钉,注入蒸馏水,注意不要浸没铁钉。

(2)在第Ⅱ试管中插入一根干净铁钉,注入刚煮沸过的蒸馏水(赶走水中的空气)至浸没铁钉。

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

(3)将第Ⅲ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放入一根洁净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每天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试管I中铁钉首先生锈了,试管Ⅱ、Ⅲ中铁钉没有多大变化。

请你分析铁钉生锈的条件是。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为了防止铁制品生锈,应

该采取什么办法? (写出两种办法即可)

28、现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15克,加热使它完全反应,结果发现试管内固体物质质量比原来

减少了 4. 8克,试回答:

(1)生成多少克氧气?

(2)充分反应后,试管内含有哪些固体物质,其质量分别为多少克?

29、把12.5克含杂质20%的大理石放入盛有34.4克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

物质的总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 4.4克。求:①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②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分数。(大理石中的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教师课后赏识评价(手写)在课上老师最赏识的是:

在下次课老师最希望你改正的是:

教师姓名丁杰秀学科

科学

得分

学生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日期

家长签名

2014-2-23

作业内容

一、实验题

1、某种淡黄色的固体物质A,点燃后放入盛有某无色气体B的集气瓶中燃烧,看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视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C的名称

叫,A和B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2、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右图所示燃烧的

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木船燃烧的条件是、。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你认为常用的两种灭火方法是和

3、如右图所示,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观察到木条复燃,且在甲中燃

烧比在乙中剧烈。上述现象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1) 。

(2) 。

4、下图所示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全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铁丝前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 。

②集气瓶内为什么要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③点燃火柴后,铁丝插入集气瓶中适宜时刻和方法是。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4)若某同学取了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来做这个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应有的实验现象。请分析此实验失败的可

能原因。

5、根据化学反应中的现象说明为什么镁曾用作照像机中闪光灯的原料?为什么磷常在军事上用作烟幕弹的原料?

6、(1)三氧化硫+水→硫酸(2)碳酸→二氧化碳+水

(3)碳+氧气→二氧化碳(4)乙炔+氧气→二氧化碳+水

(5)氢氧化铁→氧化铁+水(6)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分解反应的是,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7、右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其中有三个主要错误,它们是:

(1) 。

(2) 。

(3) 。

实验后发现试管炸裂,则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至少答三种可能)

8、小浪用右下图所示装置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在烧杯中

注入开水(水温为90℃),并投入一小块白磷(着火点为40℃),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红磷(着火点为240℃),

另一端放一小块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浪在实验中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②、通过这个实验,小浪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③、实验完毕,小浪将烧杯中的热水慢慢倒出,水快倒完时,小浪发现白磷刚露出水面就剧烈燃烧起来,请解释该

现象。

④、通常保存少量白磷的方法是

9、下图所示为两套测空气成分的装置图。

当红磷、蜡烛自燃熄灭后,分别打开止水夹,A烧杯内液面高度比B烧杯内液面高度(填“高”、“低”或“相等”) 。试分析原因。

10、根据下列实验装置

B

A. B. C. D. E.

(1)实验室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分别是,选用该收集装置的原因

是 ;

(2)写出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3)检验CO2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11、下面是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

①、选一盆银边天竺葵(叶边缘呈白色),预先放在黑暗处48小时,取出后用黑色圆形的纸片夹到叶片的绿色部分

(如图),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2~3小时,再摘下该叶片,取下黑纸片。

②、将该叶片放入某溶液中加热脱色。

③、脱色后叶片用清水冲洗。

④、冲洗后在整张叶片上滴上碘液。

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 银边天竺葵叶缘呈白色的原因是

(2)实验时把天竺葵预先放在黑暗处48小时处理的目的是

(3)滴上碘液后,叶片上部位(用图中字母回答)变蓝色,部位不变蓝色。

(4)比较a、b两处实验结果,可证明;

比较b、c两处实验结果,可证明;

12、(1)写出编号①②③④的仪器名称:①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 。(2)双氧水(H2O2)

是一种无色液体,化学实验室也可用它制取氧气,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为 2 H2O22H2O+O2↑。若用此方法制取氧气时应选

MnO2

用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是、。(3)实验室

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

是、。

第13题

13、下图所示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试回答下列问题:

(1)C图中,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生的现象是;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往集气瓶里加入少

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生的现象是。

(2)B图中,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放在火焰的部分迅速烧红;C图中盛放

14、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是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的正确步骤应为:①明确实验目的②收集有关资料

③设计合理方案④进行科学实验。请你按照以上四步,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在实验室中,常用加热固体NH4Cl和Ca(OH)2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Cl+Ca(OH)2==CaCl2+2H2O+2NH3↑。已知在标准状况下,氨气的密度为0.77l g/L,空气的密度为l.293 g/L,且在常温常压下,氨气易溶于水。

①明确实验目的:_______ 。

②收集有关资料:反应物:;反应条件:;

制取气体性质:

③设计合理方案:发生装置选用______ ,收集装置选用_____。(所用装置图用序号表示)

④进行科学实验。

15、如图是一个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

(1)甲图表示的过程为

(2)血管B内血液的pH值血管D内

(3)的血液的pH值。(填“﹤”“﹥”“=”)

(4)甲、乙两处的气体交换主要通过()

A.呼吸作用

B.渗透作用

C.扩散作用

D.交换作用

(4)在下列各项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的是()

A.肺泡

B.组织细胞

C.血液

D.组织液

二、计算题

1、甘油的化学名称为丙三醇,它的化学式为C3H8O3。甘油的水溶液不保湿润肤的作用,将甘油和水按质量比为4:1比例配制的甘油溶液护肤效果最好。

(1)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丙三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用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3克二氧化锰混合后,加热制取氧气9.6克。求: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多少克?反

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多少克?

3、将由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组成的混合物25克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为25.2克,经分析,在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为25%,求:

(1)生成的氧气的质量;

(2)原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3)剩余固体中有多少质量的氯化钾?

【试题答案】

1~5、ABCBD 6~10、DCADD

11~15、DBCBC

16~20、BBBBB

21、a+b-c ;c-b

22、若在存放易挥发可燃物的仓库内抽烟,会使空气的温度升高,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就会燃烧。

23、BD ;CD ;A

物质质量(克)坩埚+硫酸铜晶体 45.5 坩埚+无水硫酸铜 36.5 坩埚

20.5

4、为了测定硫酸铜晶体(CuSO

4·xH 2O)中的结晶水的含量,做下列实验,将硫酸铜晶体放在坩埚里加热,至不含结晶水测得数据见右表

⑴反应生成水

⑵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的含量的百分比为

(CuSO

4·xH 2O= CuSO 4+ xH 2O) 5、取粉末碳酸钙样品12.5克(杂质不发生反应),放入100克质量分数为

7.3﹪的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求:⑴

样品种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⑵反应中产生的

CO

2的质量。(化学方程式:CaCO 3+2HCl=CaCl 2 +CO 2 +H 2 O )

总结

24、MnO 2;H 2O 2;H 2O ;O 2;P ;P 2O 5 25、(1)吸收二氧化碳

(2)有无蚱蜢;进行对照实验26、(1)C

(2)B

27、水和空气;在铁制品外面镀一层油漆等保护膜;将铁制品放在干燥之处等28、(1)4.8g ;(2)KCl ,MnO 2;7.45g 2.75g 29、(1)4.4g

(2)设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钙溶质的质量为x 。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111 44 x

4.4 4.444111x

x=11.1g

反应后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为

12.5×(1-20%)+34.4-4.4=40g

CaCl 2%=

%

8.27%

10040

1.11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一轮复习空气、氧气复习教案

年九年级 级 课空气、氧气题 学科 主备人 化学制定日 期 执教人 课型 使用 时间 复习课 知识与技能 目标 教 学过程与方法目目标 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1.理解空气、氧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空气、氧气的化学性质 1.通过对这几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学习,灵活将其性质运用到中考 的综合题中 2.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理清基本实验题的探究方法。 1.让学生学会复习化学物质的基本方法 2.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养成自我分析实验的能力 空气、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过程个人修订 一、基础知识梳理 考点一:考点1空气的成分和用途 成分氮气氧气 二氧化碳含量 78% 21% 0.03% 用途 1.制________和________的原料 2.常用作_______,用于食品防腐和延 长灯泡寿命 3.液氮作制冷剂,用于超导材料 1.________,如潜水、医疗急救 2.________,如燃烧、炼钢、气焊等 1.是________作用的原料 2.固态CO2(俗称干冰)作制冷剂 3.工业上用于制碱、尿素、汽水等 此部分先 记忆后提 问方式

0.94%1.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稀有2.性质很稳定,常作保护气,如焊接金气体属时用来隔绝空气 3.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 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温馨提示】(1)空气中各成分含量表示的都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2)空气中各成分是相对稳定的。 考点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空气中的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一氧化碳、____________、二氧化氮等)和 ________ 污染物的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排放的废气、植来源被破坏引起的沙尘等 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 防治污染的措施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作物生长,破坏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________等都与空气污染有关加强大气质量的监测,使用 ____________,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以保护空气 【温馨提示】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PM10,又称飘尘)和臭氧等。 考点3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1.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________、 ________的气体,________溶于水,密度比空气________。液态氧是淡蓝色的液体,固态氧是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 物质(颜色状态) 红热的木炭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 ①在空气中红热,②在 氧气中_______,③放 出________,④生成使____________ 澄清石灰水变 此题应讲 解实验中 的注意事 项 ________的气体 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 硫(____色微弱的________火焰,____________固体)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所有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 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1毫升= 1cm3= 1×106-m31吨=1000千克=1×106克(4)单位转化 : 1毫升= 1×103-升1升=103-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空气与氧气教案

第三单元第1节空气与氧气 谢塘镇中学黎松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能用实验说明空气是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的组成,掌握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 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课型:探究型,多媒体 实验准备: 试管、针筒、打气筒、锥形瓶、集气瓶、水槽、燃烧匙、橡皮塞、烧杯、导管、止水夹、酒精灯、红磷、硫酸铜、澄清石灰水、火柴。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出示一幅驿亭风景图片,教师感觉空气清晰。 讨论1:收集一瓶驿亭清晰空气的方法。(请同学收集) 讨论:空气有哪些成分组成。 新课探究: 一、空气的组成成分及性质 1、演示实验:无水硫酸铜遇水显蓝色 引导学生思考:1、将这一现象应用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2、根据平时的观察,生活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 学生:1、冰过的瓶子外面有水珠 2、冬天教室窗上有一层水雾 3、置于空气中的饼干会受潮

2、演示实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结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含量较少 3、演示实验:取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先后插入两个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在两个集气瓶中燃烧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 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并不高 4、探究:氧气在空气中占多大比例 实验原理:红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正好填补消耗掉氧气的体积,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 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讨论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红磷的量不足;(2)瓶内氧气没有耗尽; (3)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4)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 讨论2:该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又是为什么呢? (1)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2)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 讨论2:我们能否用碳来代替红磷进行上述实验? 红磷燃烧后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集气瓶中空气的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答案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八年级科学(下)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90分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14 C-12 O-16 Na-23 H-1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选项属于符号的是() 2. 生活中常接触到“加铁酱油”、“高钙牛奶”等用品,铁、钙指的是()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单质 3.世界首个铟金属交易中心已在我国成立并开业。铟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9,相对 原子质量为115,则铟原子的质子数为( ) A.49 B.18 C.66 D.115 4. 三聚磷酸钠(Na 5 P 3 O 10 )过去常用作洗衣粉的辅助剂,我国部分省市为防止水体 富营养化已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衣粉。在Na 5 P 3 O 10 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A.+3 B.+4 C.+5 D.+6 5.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6.过氧化氢(H 2 O 2 )是隐形眼镜的洗涤成分,关于过氧化氢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它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它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它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7.有一条酸河,经分析发现是由于河水中含有的物质R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 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R+2 H 2 O +7O 2 =2 FeSO 4 +2 H 2 SO 4 据则R的化学式为() A. FeS B. Fe 2 S 3 C. FeO D. FeS 2 8.下面有关分子的正确说法是() ①分子由原子构成;②分子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③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④分子构成了所有物质;⑤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A.①②⑤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⑤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绕原子核运行 B.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C.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 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 10.下列试剂瓶标签上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11.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 A.A为原子序数 B.B为元素名称 C.C为元素符号 D.D为中子数 B.危险标 志 C.细胞结构 图 D.甲烷分子 A.眼球结 构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电和磁 1、简单的磁现象: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只有两个磁极即:南极S 、北极N 。磁极间存在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2、磁场: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磁场。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 体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 N 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物理学家用磁感线来形象地描述空间磁场分布的情况。磁体周围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 N 极出来,回到磁体 S 极。 3、地磁场:地球的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叫地磁场。磁针指南北就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地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拟,地磁的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4、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方向跟电流方向的关系可用安培定则来判断: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是: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5、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叫电磁铁。电磁铁的优点是:(1)磁性的有无可由通断电来控制;(2)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的大小来控制;(3)磁的极性可由电流的方向来控制。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应用:电铃、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电磁继电器、电话等. 6、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 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电动机就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它把电能转化成为机械能。直流电动机中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从而使线圈沿原方向继续转动,改变直流电动机转向的方法:改变电流方向。直流电动机模型通电后不能转动的原因可能是:_在平衡位置(还有很多可能)_____. 7、电磁感应:闭合电路里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闭合电路、2、一部分导体、3、切割磁感线运动。若电路不闭合,则无感应电流,但有感应电压。这种现象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切割磁感线方向和磁场方向方向有关。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发电机就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发电机线圈中产生的电流是交流电。我国交流电周期0.02秒,频率:50赫兹一个周期内电流方向改变两次,1秒内电流方向改变100次。大型发电机包括转子和定子两部分。一般采用线圈不动,磁极转动的方式。 8、家庭电路:火线与零线间的电压是 220 , V,分辨火线、零线的工具是测电笔 电能表的作用:测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220V 10(20)A ”的意 义:。

八年级上 科学(浙教版) 第二章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1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 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 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0-8Km),赤道厚度大(0-17Km)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 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2.2气温 1、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1)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2)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炎热;35℃寒冷:0℃ 2.3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且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的大小: A(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

(完整word版)新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xx》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第3节《科学观察》 第4节《科学测量》 第5节《科学探究》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第2节《细胞》 第3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4节《常见的动物》 第5节《常见的植物》 第6节《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 球》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 结构》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

震》 第5节《泥石流》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第1节《物质的构成》 第2节《质量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密度》 第4节《物质的比热》 第5节《熔化与凝固》 第6节《汽化与液化》 第7节《升华与凝华》 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第2节水的组成 第3节水的浮力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5节物质的溶解

第6节物质的分离 第7节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 第1节大气层 第2节气温 第3节大气的压强 第4节风和降雨 第5节天气预报 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7节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节人体激素的调节第3节神经调节 第4节动物的行为 第5节体温的控制 第四章电路xx

第1节点和与电流 第2节电流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 阻 第4节变阻器 第5节电压的测量 第6节电流与电压、电阻 的关系 第7节电路分析与应用九年级上册 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第1节物质的变化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第3节探索碱的性质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第5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 第6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 第2xx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3节常见的材料第4节材料的发展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3节认识简单机械第4节动能和势能第5节物体的内能第6节电能的利用第7节电热器 第8节核能的利用第9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4章代谢与平衡第1节动物的食物与摄食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节能量的获得第5节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第6节代谢的多样性 七年级下册

空气和氧气教学设计15

课题八下3.1 空气和氧气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是初中八年级下的第三章第一节空气与氧气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学习较复杂的科学实验设计与操作。训练观察思考能力。体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总体设计】 本课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贯彻“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学流程: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 【教学过程】 一.问题法引入: (一个常识问题)溺水、意外停止呼吸,通常的急救方法是什么?(人工呼吸和心脏起搏),医院里有氧气急救,那么人工呼吸用的是什么?为什么也空气可以? 指导学生阅读人们对空气的认识历史。指导学生阅读氧气的发现过程。了解拉瓦锡的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从中体会气体热胀冷缩及气压变化的关系。 小结: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客观存在的,其中含有十分重要的氧气。 过渡:那么,在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到底是多少呢? 二.实验探究: (一)分析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活动(如图),

1.介绍实验器材、设计原理、预计的现象,说明的问题。 2.讨论连接装配次序。 3.提出疑问:燃着的红磷入瓶过程中,瓶内的空气受热胀出、氧气一部分消耗,这是个严重影响实验测定结果的变数,还有导管里的水。如何能够做到尽可能的减少影响呢? 4.这个广口瓶上面的空间形态也不是规则圆柱状,做到“等分”不容易。 (二)讨论引导: 其实,只要找准问题的关键,总有解决的办法。首先来看对变量“导管内的水”的控制,它是影响结果偏差(不是误差)的因素之一,只要选取较大的反应容器,选择较细的导管,它的影响就会减小;另外,也可以改变方法,用量筒来取代烧杯,最后想办法将水人为的加满集气瓶,读取2或3个数据,这样可以准确测得吸入的水量以及反应容器中原来留有的空气(不是氧气)总量。 再来看“伸入快慢”的控制,这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较大的。要控制它也比较困难。一是需反复试验,直到有效;二是改变方法。方法虽难找,但不是没有。因为已经发现了问题的症结:红磷是以“燃烧着”的姿态进入的,如果能在连接好的密闭容器里被点燃呢?本着这个思路,很快发现红磷在现有实验室条件下不行,决定使用白磷。但如何“隔空”引燃白磷呢?(经无数参考、借鉴、推想、试验,终于成功的确立了一种普通实验室条件下能够出色完成实验活动任务的方案,在此提供给大家分享、交流, 以期有更好的改进。) 实验装置如图(二)。 (优点显而易见,取材和成本、结构和制 作,都很简便,还可选择不同形状的反应容器, 如果接近直型的,那么既可粗略测量,也可精 准测量。由于控制了导致实验结果不确定的干 扰因素,成功率很高,与“将燃着红磷的燃烧 匙迅速伸入” 的操作相比,更有安全感,老师 在课堂上完全可以慢条斯理的进行。另外,它的设计原理 和操作的逻辑性,更具有广泛的教学意义,可根据具体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控制难度和深度。) 图(二)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及全册教案 (本教案共73页)(包含教学时间安排、重难点分析、教学分析及措施)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十分理想,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虽然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保护学生原有的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学期的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水和水的溶液”、“天气与气候”、“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天气与气候”。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第4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发电、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建立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第2章“天气与气候”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的观测;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图与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电与磁 一、磁现象: 1、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磁铁:铁质的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种类:如果磁体能自由转动,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 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线:在磁场中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①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③熟练掌握条形磁铁磁感线的画法。 三、地磁场: ①定义:在地球产生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 四、电生磁: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环 绕导线的同心圆,距离直线电流越近,磁场越强。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 向有关。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四指弯向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3、电磁铁 A、定义: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B、优点: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来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来调节,磁场方向由电流方向 来控制, C、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多,磁 性越强。 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进行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分为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 电话: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化成强弱变化的电流(发电机),电流沿着导线流入对方听筒,听筒又把变化的电流通过电磁铁转化成声音信号(电动机)。 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则受力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同时改变,则受力方向将不变。 2、应用——直流电动机 ①构造:线圈(转子)、磁铁(定子)、换向器、电刷; ②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③能量转换: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④平衡位置:线圈处于平衡位置(线圈面与磁感线垂直)时受平衡力作用。 ⑤换向器作用: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通过换向器改变电流方向,从而改变线圈的受 力方向,保证线圈持续转动。 六、电磁感应(磁生电): 1、物理学史:该现象1831年被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2、定义:闭合电路 ....的.一部分导体 .....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 ........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 3、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则电流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同时改变,则电流方向不变。 4、感应电压:无论电路是否闭合,做切割磁感线的导体两端都会产生感应电压。 5、应用——交流发电机 ①构造:线圈(转子)、磁铁(定子)、铜环、电刷 ②工作原理:电磁感应 ③能量转换: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6、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在线圈中产生的都是交流电。交流发电机通过铜环向外输出交流电。直流发电机通过换向器向外输出直流电。 大型交流发电机一般采用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的方式来发电。 7、交流电和直流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第1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有“环保鸟”之称的白鹭最近成为丽水人微信朋友圈的“网红”(如图)。植被、稳定的水源、充足的食物是吸引白鹭停留的首要条件。下列对淡水资源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的是() A.工业废水任意排放 B.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C.大力推广使用农药和化肥 D.生活垃圾和污水任意倾倒 2.现有如下四种液体,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A.食盐水B.肥皂水 C.泥水D.纯牛奶 3.“五水共治”是浙江省政府推出的环保举措。为清理河道,河道管理人员使用铁圈和塑料网做成的网兜(如图)来打捞河道漂浮物,其原理与下列分离物质的方法相同的是 () A.沉淀B.蒸馏 C.结晶D.过滤 4.实验室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5.根据水电解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B.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C.水通电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D.电解过程中,分子和原子都没有发生改变

6.如图,小试管内是硝酸钾饱和溶液,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则加 入的物质可能是() A.氢氧化钠B.氯化钠 C.硝酸铵D.蔗糖 7.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是易溶物质 B.该物质在70 ℃时的溶解度比60 ℃时的溶解度大 C.40 ℃时,该物质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为60克 D.将85 ℃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不会析出晶体 8.我国多个地区曾出现严重洪涝灾害,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农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长江三峡紧急放水泄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水循环角度讲,“长江三峡紧急放水”是对地表径流这一环节的影响 B.从地球水体分类和比例来看,陆地水资源中比例最大的是河流水 C.我国水资源丰富,人均水量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D.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北多南少 9.如图是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正确的实验步骤是甲乙丙丁 B.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未调零对实验没有影响 C.该实验用木块代替石块不能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D.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体积 和液体密度有关 10.如图,某同学做实验探究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是否与浸入深度有关,他将一块长方体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将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记录金属块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和相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F,在金属块接触容器底之前,实验数据如下表,则(ρ =0.8×103 kg/m3,g取10 N/kg)() 酒精

(word完整版)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最新浮力总复习(内容全面详细)

课题:浮力总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求浮力的方法 3.能综合利用压强、浮力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1.求浮力的方法; 2.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内容】知识网络和知识点: (一)浮力基本知识点 1、浮力的定义: 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浮力的测量:F 浮=G-F (G 等于弹簧秤在空气中的示数,F 表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弹簧秤示数)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 浮 = G 排 =ρ液V 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3)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 2/3ρ G

第二单元:空气-氧气-复习课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空气的组成、纯净物与混合物) 氧气(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实验室制取氧气 知识点一空气 一、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22P2O5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弹簧夹关闭。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 1.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8.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二、空气的组成 空气中成分按体积来计算,大约: 气体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 说明: ①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期末试卷A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H—1 I—127 K—39 O—16 S—3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60分) 1、下列是光源的是( C) A、月亮 B、宝石 C、烛焰 D、看电影时的电影幕布 2、下列动物的受精方式不相同的一组的是( A ) A、金鱼和鲸 B、蛇和龟 C、鸽和猫 D、大鲵与鲫鱼 3、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制的管道,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能( A ) A、传声 B、传热 C、响度 D、通风 4、为了制作一束平行光,班里的同学提出了以下的方法,你认为可行的方法是( B ) A、选用凹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焦点上 B、选用凸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C、选用凹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凹透镜的2倍焦点处 D、选用凸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凸透镜的2倍焦点处 5、一位同学在使用电流表测电流时,发现指针向左边没有刻度的一方偏转,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C ) A、电流表的量程选错了节 B、电路中的电流过小 C、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D、电流表被短路了 6、下列现象中,属于非条件反向的是( D ) A、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分泌唾液 B、学生听见铃声,跑进教室 C、司机看见红灯,停止前进 D、风沙吹进眼里,出现流泪现象 7、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C ) A、月食现象 B、阳光在浓密的树荫下形成的圆形光斑 C、平静湖面上群山的倒影 D、岸边看到清澈见底的湖水中嬉戏的小鱼 8、为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有人建议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 B ) A、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C、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D、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9、如图所示中能正确测出电灯L1的电流的是(C ) 10、下列关于敲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的响度越大 B、鼓面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的频率越高 C、用大小不同的力量敲鼓,鼓声的响度不同 D、敲鼓的力量越大,鼓声的音色越好 11、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 )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生物中含水量最高的是:水母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地球的各种水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以太阳辐射为能量,通过各个环节,如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等,周而复始地连续运动、相互转化,这个过程就是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⑤回到蒸发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 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3= 1×10-6m3 1吨=1000千克=1×106克

空气复习课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2)(1课时) 【复习的目的要求】 1、回忆、巩固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初步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并初步应用;了解基本概念“物理性质”。 3、初步学习探究氧气性质实验的操作,学会对氧气性质实验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描述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 4、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及其本质特征,能够区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氧气的含量及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2、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 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 3、催化剂的概念。 三、教学策略 难点突破:在充分交代实验所采用的药品、装置及理由、原理的基础上做好对比实验(每一个实验测量一个变量)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从而理解整个实验的意图原理,并感悟到化学实验要得出正确结论必须注意每一个细节的正确。 抓住关键词理解训练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如"燃烧""能燃烧",前者是动词,描述一种变化过程--化学变化,后者是动词前加了助动词"能"或"可以"或"会"则描述一种属性--化学性质;通过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交叉关系的集合图对应举例理解二者的关系。 设置与催化剂的概念相关的问题台阶若干个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领悟概念的内涵,消除问题正确理解什么是催化剂。 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学会分析实验结果的误差原因,感悟:实验过程影响实验结果、细节决定成败。通过氧气的性质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描述事物的能力、(如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同一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活动中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对空气质量的调查、对教材p26图2-8的解读知道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空气的污染源、严重危害及防治,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通过硫的燃烧实验进一步感悟绿色化学的含义,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和学习空气组成发展史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作风。 四、复习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