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浙教版)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电和磁1.1 �电荷与电场1.2 电流与电路1.3 电磁感应2. 章节二:力与运动2.1 力与运动的关系2.2 牛顿三定律2.3 机械能3. 章节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的分类与进化3.2 生态系统3.3 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和磁的基本概念,了解电路的组成及电磁感应现象。
2. 使学生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牛顿三定律,掌握机械能的转换。
3. 让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了解生物的分类、进化及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与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的实际运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 教学重点:电和磁的基本概念牛顿三定律生物的分类与进化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表、磁铁、电路图、实验器材等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册、作业本等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展示磁铁吸引铁钉等现象,引发学生对电和磁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电荷与电场、电流与电路、电磁感应等基本概念。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介绍力与运动的关系,讲解牛顿三定律。
探讨机械能的转换,展示实例。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和磁:电荷、电场、电流、电路、电磁感应2. 力与运动: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三定律、机械能3. 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进化、生态系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电和磁:计算题、实验题力与运动: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生物多样性:选择题、简答题2. 答案:教师根据作业题目编写答案,并在课后批改反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分析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制作小电路、观察生态系统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电与磁1.1 欧姆定律1.2 电路的串联与并联1.3 电磁感应1.4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2. 章节二:光与色2.1 光的反射与折射2.2 凸透镜与凹透镜2.3 光的色散与合成3. 章节三:声音与波动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2 声波的干涉与衍射3.3 音调、响度与音色4. 章节四:力与运动4.1 力的合成与分解4.2 牛顿运动定律4.3 能量守恒与转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与磁、光与色、声音与波动、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和应用光的色散与合成的理解声波的干涉与衍射现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2.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应用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作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表、电阻、导线、电源、磁铁、电流表、电压表等反射镜、折射镜、凸透镜、凹透镜、光源等声波实验器材、音叉、共鸣箱等弹簧测力计、滑轮、小车等2. 学具:画图工具、计算器、实验报告册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提出与新课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讲解,配合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指导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 章节及重点内容:电与磁: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光与色: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合成声音与波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波的干涉与衍射力与运动: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电与磁章节:计算题、实验题光与色章节:填空题、选择题声音与波动章节:简答题、实验报告力与运动章节:计算题、论述题2. 答案:教师根据作业难度和知识点,提供详细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4课《二氧化碳》。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3. 学会二氧化碳的用途和排放控制。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二氧化碳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学生能够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并能够进行实验操作;3. 学生能够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和排放控制方法,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制取方法,用途和排放控制。
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制取方法的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包括烧杯、试管、导管等),二氧化碳气体瓶。
学具:实验记录表,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学习二氧化碳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并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和排放控制方法。
5.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取方法:用途:排放控制: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2. 写一篇关于二氧化碳的短文,包括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取方法、用途和排放控制等方面;3. 进行一次家庭小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答案:1. 教科书上的练习题答案;2. 关于二氧化碳的短文;3. 家庭小实验的观察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研究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二氧化碳的工业化应用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4讲,主题为“二氧化碳”。
详细内容包括:1.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2.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3. 二氧化碳的用途;4.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循环过程及用途;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循环过程以及对环境的影响;2.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用途及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装置、二氧化碳灭火器、温室气体演示仪等;2. 学具:实验报告单、学习单、课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温室效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2. 新课导入:讲解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学习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备实验,观察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4. 例题讲解:讲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分析二氧化碳的用途;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6. 环保教育:介绍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六、板书设计1.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2.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3. 二氧化碳的用途;4.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简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2)描述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3)列举二氧化碳的用途,并说明其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无色、无味、不易燃烧、不支持燃烧;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
(2)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生物呼吸、燃烧、化学分解等产生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的用途:灭火、化工原料、制冷剂等。
对环境的影响:导致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化。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1.1 滑轮与滑轮组1.2 杠杆1.3 轮轴与斜面2. 力与运动2.1 力的合成与分解2.2 牛顿第一定律2.3 常见的力3. 热现象3.1 温度与热量3.2 热传递3.3 热膨胀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简单机械的原理和计算方法,能应用于实际情境。
2. 培养学生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并能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
3. 使学生理解温度、热量和热传递的概念,掌握热膨胀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简单机械的计算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热传递和热膨胀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杠杆原理;牛顿第一定律;热传递的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杠杆、轮轴、斜面、小车、气球、温度计、热水、冷水、金属块等。
2. 学具:学习手册、实验记录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如吊车、剪刀等,引出简单机械的学习。
进行力的合成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合成现象。
通过热水使气球膨胀的实验,引入热膨胀的概念。
2. 例题讲解:通过滑轮组的例子,讲解力的计算。
利用图示和实际操作,解释杠杆的平衡条件。
以物体在水平面和斜面上的运动为例,讲解力的作用。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滑轮组和杠杆的实验,计算力的合成。
通过小车和气球的实验,观察和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探究热传递和热膨胀现象。
对力与运动的关系进行讨论,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简单机械原理图和计算公式。
2. 力的合成与分解示意图。
3. 热传递方式和热膨胀现象的关键信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根据给定条件,计算滑轮组和杠杆的力。
分析题: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运用牛顿第一定律。
应用题:解释热膨胀在金属桥梁设计中的应用。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评估学生对简单机械、力与运动、热现象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省部级优秀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教学设计(30篇)

《 磁 生 电 ( 第 一 课 时 )》 教 学 设 计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设计
《表示元素的符号 2》教学设计
《第 1 节 土壤的成分》教案
1 4.3 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第一课时)
4.5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第二章第二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教学设计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第一课时
第 1 章 电和磁 > 第 2 节 电生磁 >
“任务驱动”下的初中物理疑难点复习教学设计研究 ——以“家庭电路复习”教学为例
第收 (第一课时)
3.7 自 然 界 中 的 氧 循 环 和 碳 循 环 教 案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第一课时)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电与磁1.1 欧姆定律1.2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1.3 电流的磁场1.4 电磁感应2. 章节二:声与光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2 光的反射与折射2.3 光的色散与合成3. 章节三:力与运动3.1 牛顿第一定律3.2 动能定理3.3 平衡力的条件4. 章节四:生物与环境4.1 生物的适应性4.2 生物的多样性4.3 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特点、电流的磁场、电磁感应等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声音、光的传播原理,掌握光的反射、折射、色散和合成现象;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动能定理、平衡力的条件等力学基本原理;了解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光的反射、折射、色散和合成的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动能定理、平衡力的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特点、电流的磁场;声音、光的传播原理;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电池、磁铁、音叉、平面镜、三棱镜等;多媒体设备:PPT、视频、实物投影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展示电磁感应现象、光的色散实验等,激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讲解按照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结合实际例题,分析解题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纠正错误。
4. 实践活动安排实验、观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实践能力;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精品教案1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精品教案1一、教学内容1.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备2. 二氧化碳的用途与危害3. 二氧化碳的循环与环保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
2. 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和环境中的应用与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 掌握二氧化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二氧化碳的制备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循环与环保。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与制备方法、二氧化碳的用途与危害、二氧化碳循环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二氧化碳制备装置、二氧化碳检测装置、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2.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二氧化碳制备装置,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
(2)进行二氧化碳检测实验,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 例题讲解(1)讲解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如无色、无味、密度大于空气等。
(2)介绍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如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等。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二氧化碳应用和危害。
(2)分析二氧化碳循环的过程,探讨其对环境的影响。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备2. 二氧化碳的用途与危害3. 二氧化碳的循环与环保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
(2)举例说明二氧化碳的用途与危害。
(3)分析二氧化碳循环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1)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无色、无味、密度大于空气等。
(2)二氧化碳的用途:灭火、饮料等;危害:温室效应、窒息等。
(3)二氧化碳循环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燃烧等;对环境的影响:维持生态平衡、影响气候变化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和制备方法掌握较好,但对二氧化碳循环及其环保意义的理解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1)研究二氧化碳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2)探讨二氧化碳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提高环保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符号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教学目标1、体验使用符号、建立模型的思想。
2、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重点难点分析体验使用符号与建立模型的思想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地球仪、PPT图片、细胞模型教学预设调控对策【引入】回忆以前学习中,曾用用过的符号(略)。
【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用这些符号来表示实物?【板书】一、符号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引语】除了符号,我们还使用模型,请举例。
如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等。
【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模型呢?1、因为地球太大,难以认识,所以人们常用地球仪。
因为细胞太小,难以观察,所以人们画出了细胞模式图。
由于眼球构造太复杂,难以表达,人们制造了眼球模型。
2、读图:液态水与气态水的状态模型通过读图,可知:一、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二、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4、模型的不同表示方法:【练习】【补充】元素符号的记忆和书写。
【马龙老师备课】【引入】在我们已经学完的三册科学书里,我们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
例如:运动学:v t s 电学:R I U单位:m/s s m 单位:Ω A V请同学用一个次来概括一下以上的内容,可见这些都是一些符号【新授】一、请同学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二、请同学门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讲解:例如时间,不同国家用不同的文字表示,为了减少这种语言文化带来的差异,我们就用T来表示时间,再如一些复杂的事物,如电路图中的元件,如果都要用实物表示,那么电路图会变的十分复杂,所以我们就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可见符号的作用:1、简单的表明事物2、避免混乱三、模型1、请同学描述一下对地球的认识2、请同学在地球仪上找到一些相应的位子,并描述一下。
3、同学们都知道,任何生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请同学说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画出细胞模式图再请一位同学根据细胞模式图来分析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4、眼球的结构很复杂,所以我们通常用人们制造的眼球模型来认识其结构5、请同学们填写书本第二页的填空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就是用模型来表示一些我们通过肉眼直接很难观察很难认识清楚的对象时采用的方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符号也是一种模型。
四、请问同学水有几种状态?水用符号表示为“H2O”也就是说它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用模型表示水分子从三态说明三种模型(略)请同学在书上填空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直观的区分出水的三态,从模型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水在三态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分子间的距离,需要强调一点,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张图,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对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如光合作用,我们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的变化概括的写成一个简单的表达式就是一个模型,包括我们以后要学的化学方程式都是模型。
五,综述通过学习同学们应该建立一种使用符号和模型的思想,它可以帮我们形象的认识事物的共同点,免去一些外因的科学研究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符号和模型就是中间的纽带,所以我们建立了模型和符号的概念对我们以后学习科学,研究科学是很有利的,同学们通过学习后经常去使用一些符号和模型,也可以去设计一些符号和模型,只要方便使用就可以。
当然你设计的符号如果没有经过有关机构的认同,千万不要公开发表!包括你的作业和试卷。
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3、认识分子微粒的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知道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用橡皮泥和牙签让学生制作分子模型实验:称量米的质量教学预设调控对策【复习】你对分子的了解有多少?--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隙;【引入】分子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分析】水电解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水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原子构成。
由这个实验还可以知道: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介绍】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历程。
(资料打印)【读图】我们用模型来认识分子、原子,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结论】一、物质--分子--原子宏观--微观----物质组成的层次性【了解】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
金属由原子构成;石墨由碳原子组成;--说明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和固体非金属二、不同种类的物质【读图】【思考】不同物质的模型(1)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2)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
--金刚石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网状,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成层状,足球烯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球状。
重点讲解:金刚石和石墨在性质上的区别:物理性质上:硬度、导电性、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上:一样。
【举例】科学家做过的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充满氧气,分别放入金刚石和石墨,结构都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
三、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
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
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认识】不同的分子和原子质量。
【学生活动】感受10-27千克质量大小。
称量1克米,数出米的粒数。
【补充】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1-2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难点: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实验,课外资料教学预设调控对策【作业讲评】:摩擦起电的原因:物体中本来就存在正电荷和负电荷,通常情况下正负电荷的数量相等,物体是中性的。
当两个物体摩擦时,电子从束缚较弱的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
注意:摩擦起电都是带负电的电子转移,而不是带正电的正离子或质子等的转移。
【引入】1、练习: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
2、复习:物质的构成、电流的形成【新授】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介绍】实验:α粒子轰击原子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5、“电子云模型”--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象“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小结】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
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带正电(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2、原子核大小与核外电子运动范围(原子大小)的比较。
三、揭开原子核的秘密1、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读表】思考:在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2、质子、中子核电子的质量比较质子、中子的质量大小几乎相等。
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
所以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分析3、一杯水--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夸克四、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
同种原子的原子核内核电荷数、质子数与中子数是一定的。
但有的原子其核内的中子数会发生变化。
【举例】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核内都有8个质子,但中子数分别是8个、9个、10个。
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2、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氧的同位素原子是氧元素的不同种原子。
【思考】氧的3种同位素其核外电子应各有几个?--8个。
如:氢有3种同位素原子:氕、氘、氚。
汞有7种同位素。
3、同位素元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化学分析、消除细菌、医学诊断等。
【阅读】利用碳-14同位素测定年代五、带电的原子--离子【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实验现象: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所以,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
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学生实验】估计高锰酸钾离子的大小说明:这是一个思想实验。
目的:让显示感受到离子的存在,利用简易可行的实验估计构成物质的粒子--离子大小的数量级。
基本操作技能:固体药品的取用;毫米刻度尺的使用;液体体积的测量;振荡。
主要科学方法:估计方法、观察实验方法、对比方法。
实验设计思路:已知经过多次按1/10稀释后,最后能看到的紫红色高锰酸钾溶液中,每100毫升大约存在1000个高锰酸钾离子。
根据稀释的次数克推算出高锰酸钾晶体中含有的高锰酸钾离子数为N。
溶解前,先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并估算出离子的大小,这是一种通过宏观现象推测微观世界的思想方法。
第4节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出发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
2、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难点:区别单质、化合物、混合物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教学预设调控对策【引入】讲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史【新授】一、元素的种类1、110多种,包括人造元素。
元素分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在自然界含量极少,性质非常稳定)2、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举例:氧气、金属铁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举例:二氧化碳、水等。
【注意】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及分类依据【阅读】元素名称的由来:进一步来了解元素的分类二、元素的分布1、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