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地震勘探课件 5

合集下载

地震属性分析在高分辨率活断层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地震属性分析在高分辨率活断层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1 影 响地震 属 性 的 主要岩 石 物理 参 数
地 震波特性 受到许 多因素的复杂 影响 ,诸 如压力 、温 度 、饱和度 、流体类 型 、孔 隙度 、
孔 隙度 类型等 ,这些 因素 常常是 内在 关联 的,当一个 因素变化 时 ,其它许 多因素 也同时发生 变化 。在将岩石 物理信 息应 用于地 震解 释 中时,必不可 少 的要进 行单一参 数化影 响的研 究 。 地震波速度 和密度 是地 震勘探 中的两项基 本参数 。速度和 密度的变化 反映 了地震 勘探 中 反射 振幅 的大 小和极性 。通 过速度 的变化可 以判别介 质属性 的差异 。 C s g a (9 3 at n 等 1 9 )得 a 到的不 同岩性 的密度与速 度 的经验 关系式 为:
1 基 金项 目 中 国地震局 地壳应 力研 究所基本 科研业 务专项 ( oZ J002ad DJ091) N . D 2 1. n 20—4 Z [ 收稿 日期 ] 2 1.72 000.3
[ 作者 简介 ] 兰 晓雯 ,女,生 于 17 。在读博 士 ,助 理研究 员。主 要研 究领 域 :地震波 场正演 模拟 、地震勘 探数 据处理 、 98
兰 晓 雯 ,2 1 .地震 属 性分 析 在 高分 辨 率活 断 层 地震 勘 探 中的 应 用.震 灾 防御 技 术 ,s ( ) 8 - 42 00 4 :4 4 9
地震属性分析在高分辨率活断层
地 震 勘探 中的应用 ’
兰晓雯 ,
1 )中国地震局 地壳应 力研 究所 ,北 京 108 00 5 2 )中国地质 大学 ( 北京 )地球物 理与信 息技术 学院 ,北京 10 8 0 03
摘要
通过分析影响地震属性 的岩石物 理特性及其在地震响应上的特征,获得地震波传播过程 中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综述 (2)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综述 (2)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综述摘要高分辨率是地震勘探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涉及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等各个方面。

在回顾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高分辨率的评价机制,并对近年来发展的高分辨率方法原理及应用实例进行了详细介绍。

高分辨率是一个系统工程,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对分辨率造成影响,因此,高分辨率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单独的技术,需要同时发展采集、处理和解释各方面的技术,尤其是借鉴交叉学科的新方法。

关键词:采集;处理;解释;高分辨率;评价机制1 概述1.1 高分辨率勘探的目的及技术发展历程地震勘探是一种应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来对地下地质构造和岩性进行测量的技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该方法已经成为最有成效的油气勘探物探方法。

纵观地震勘探的发展历程,高分辨率一直是科研、生产的重点和难点。

诚然,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到解释,每一个环节都对分辨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虽然采集、处理和解释分属不同的环节,考量高分辨率的角度也有所不同,但三者是有机联系的。

首先,野外地震数据的采集质量直接关系着地震勘探的成败,只有在采集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处理技术(诸如静校正、拓频和压噪技术等)才有发挥的空间,而地震处理得到的剖面又是解释的基础,解释成果则是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最终目标,三者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其次,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也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例如,采集观测方式的改变有可能对处理方法或参数提出新的要求(如可控震源采集对处理提出了谐波压制的要求等),解释方法的突破也有可能对处理提出新的标准(如A VO解释技术要求处理方法具有高保真度等)。

在阐述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分辨率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

地震勘探分辨率是基于地震测量技术对地下构造进行空间测量的精度描述,在反射波地震勘探中可以概括如下:可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厚度或最窄地质体的宽度,前者称为垂(纵)向分辨率,后者称为横向分辨率[1-2]。

地震分辨率——精选推荐

地震分辨率——精选推荐

地震分辨率1分辨率的定义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的强弱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Δt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为了利于理解,采用时间间隔Δt的倒数为分辨率(resolution),采用相对值表示。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要使两个地震波完全分开,必须两个子波脉冲的包络完全分开,如果两个子波的包络连在一起,必然互相干涉,两个波的振幅、频率必然含糊不清。

2.1垂直分辨率垂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能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

2.1.1波形分辨率Knapp认为,相邻两个子波波形或波形包络在时间域可以完全区分,称为波形分辨率(厚层分辨率)。

分辨率与层厚度、频率的关系:子波延续时间:?t?nT?n? 顶底反射波时差:2?上式n为子波延续时间的周期数,?为子波波长,V为子波在地层中的速度,?h为层厚度。

(1)若t,则不可分辨;(2)若t,则可分辨。

欲分辨该地层,则需t,即2?h?n?,则:?h?n?2。

可以看出垂向分辨率主要取决于子波的波长(频率)和延续时间的周期数。

子波分类:(1)分类(能量特征、Z变换多项式的根)最小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前部、根位于单位圆外混合相位子波:能量集中中部、根位于单位圆内与圆外最大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尾部、根位于单位圆内(2)(a)(b)(c)零相位子波相位等于零的子波关于t=0时刻对称的,物理不可实现的典型的零相位子波:雷克子波(Ricker wavelet)时间域:w?t1?2?fmt?e??fmt? 22?频率域:w?f??f??ffef??m?m??22相位:??f??02.1.2时间分辨率利用复合反射波的振幅和波形变化特征指出,两个子波的波形可以部分重叠。

(1)Rayleigh(瑞雷)准则:两个子波的旅行时差大于或等于子波的半个视周期,则这两个子波是可分辨的,否则是不可分辨的。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复习8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复习8
岩盐储层,研究油气分布规律。
轮南潜山地震岩溶综合解释剖面
3200
LG 1
LG 7
Tg
3200
3400
3600
侵蚀沟
落水洞
古梁
古潜梁流带
Tg2’
3400
Tg3
3600
暗河
3200 3400 3600
落水洞
水平溶洞
暗河
3200 3400 3600
LN54
LN1LN34 LN8 LG1LN18 LN12
复习5:三维地震解释技术
一、前 言 二、三维解释技术及应用效果 三、结束语
二、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及应用效果
((一一))油藏形态刻刻画画技技术术及及应应用用效效果果 (二)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效果 (三)油气识别技术及应用效果
油藏形态刻画技术
顶面形态刻画 断裂展布刻画
油藏形态刻画
1、顶面形态刻画技术
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效果
砂岩储层预测
砂体分布预测 储层物性预测
碳酸岩非均质储层预测
砂岩储层预测技术
储层预测技术
储层标定 地震属性交会分析
人工智能地震相 三维可视化
钻井资料应用 测井约束地震反演 地震约束测井模拟反演
储层空 间分布
储层物 性参数
主河道
主河道
主河道
三角洲
YH2-3井区库车底部地震相图1
钻井资料
地震资料
三维可视技术

地震信息分析技术
元 统
波阻抗反演技术
计 技


岩溶体系
这套技术在塔里木盆地不同类型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都取得了显 著效果。包括:裂缝型、溶洞型、裂缝溶洞型等。
储层预测技术

地震映像方法ppt课件

地震映像方法ppt课件

地下水探测
总结词
地震映像方法在地下水探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能够帮助确 定地下水的储量和分布,为水资源管理和开发提供依据。
详细描述
地震映像方法通过探测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性质,能够推断出 地下水的储量和分布。这种方法在水资源稀缺的地区尤为重 要,能够帮助确定地下水的可利用性,为农业灌溉、工业用 水和生活用水提供保障。
偏移成像
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信息,将地震波 场进行成像,形成地下构造的图像。
数据后处理
属性分析
提取地震数据的各种属性,如频 率、相位、能量等,对地下岩性
、构造等进行解释。
层析成像
利用地震波传播的路径和速度信息 ,反演地下介质的分布和性质。
地质解释
结合地质资料和地震数据,对地下 岩层、构造等进行详细解释和推断 。
数据格式转换
将地震原始数据转换为统一格式 ,便于后续处理和分析。
数据筛选
根据采集参数、采集质量等因素 ,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地震数据。
静校正
消除由于地表不均匀等因素引起 的静态偏差,提高数据质量。
数据滤波与成像
去噪处理叠加ຫໍສະໝຸດ 理采用滤波器去除地震数据中的噪声, 提高信号的信噪比。
将多个地震道的数据进行叠加,增强 有效信号,提高信噪比。
确保设备安全
在布置观测系统时,要确 保地震探测仪和传感器的 安全,避免受到外界干扰 和损坏。
遵守法律法规
在进行数据采集时,要遵 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确保合法合规。
保护环境
在场地调查和数据采集过 程中,要尽量减少对环境 的干扰和破坏,保持生态 平衡。
04
CATALOGUE
地震映像方法的数据处理
数据预处理
图等。
03

地震勘探频谱及分辨率简述

地震勘探频谱及分辨率简述
频谱振幅频率子波地震记录振幅子波地震记录地震记录理论上实际上实际上简谐振动特点传播过程中频率不变?地震波传播过程中会损失能量振幅?理论上地震记录各频段能量均匀减少实际上高频成份衰减更快?高频成份振幅衰减后该部分子波能量不复存在其频率成份也随之消失从而导致实际的频谱变化趋势深度增加主频降低频率实际地震剖面经过叠加深部能量增强等处理振幅会有变化但频率属性不变高频衰减tatta高频衰竭快频率f不变同样时间内经历周期多高频信号低频信号vf传播距离首先取决于能量能量大传播远低频如撞钟声能量大传播远以同样的能量去撞一面锣声音尖锐但传播近a1ssa低频衰竭慢波长振幅经历周期少传播过程高频衰减振幅频率主频简谐振动的特点简谐振动的特点传播过程中频率不变随着传播介质变化传播过程中频率不变随着传播介质变化振幅和波长会发生变化注意
地震波水平最大分辨率 菲涅尔带 在O点自激自收,子波在 OR1与
OR0之间反射的时间差是半个周期, 认为R0R1半径内的信号能够互相加强, 小于R0R1半径的地质体在地震剖面上 无法识别。
R0R1= 0.5λh
f=
Vh 2(R0R1)2
频率与地质体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振幅
主频
频率
地震子波一般为零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在中央主瓣上, 其频谱成份宽,地震分辨率高
频谱
振幅
时间
越窄的脉冲,频谱越宽 (也可以这么认为:合成该脉冲需要的简谐波越多) 所以地震勘探也可以这样理解,多个简谐振动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一速度往 同一方向传播,这些简谐振动遇到地层界面后反射回来,由检波器接收,形成地震 记录。所以子波的频谱决定了地震记录的频谱范围(类似于蓝光照射到镜子上反射 回来不可能成为红光,也不可能比原来的光照强)。
物探原理 地球物理研究偏重于数学算法,而忽略了本身的物理意义,本人从理论出发, 结合研究实际,探讨一下地震资料分析及运用方面的一些看法 首先简单描述下地震激发接收过程

地震勘探(一)PPT课件

地震勘探(一)PPT课件

形变。
9
粘弹性体 物体在小外力、长时间作用下会出现不 能恢复原状的形变,这种外力撤销后形变仍然存在的性 质与粘滞性的液体性质十分相似,称这种性质为粘滞性。 运动(或波动)在粘滞性的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会产 生一种阻碍这种运动的应力,这种力称为粘滞力或内摩 擦力。我们称既有弹性、又有粘滞性的性质为粘弹性, 称具有这种性质的物体为粘弹性体。
弹性介质 在外力作用下,物体的体积或形状会发
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物体的形变,当外力去掉
后,物体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特性称为弹性。具
有这种特性的物质叫做完全弹性体或理想弹性体,其形
变称为弹性形变。反之,若外力去掉后,物体不能恢复
原状,而是保持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这种特性称为塑
性,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称为塑性体,其形变称为塑性
2
教 材:
熊章强,《浅层地震勘探》,地震出版社,2002
参考书目:
R. E. 谢里夫,《勘探地震学》(上、下册),石油工业 出版社,1999 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上、下册),石油大学出 版社,2005 何樵登,熊维纲,《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地质出版社,1991
3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种,它所依据 的是岩石的弹性。
基本工作方法是用炸药或非炸药震源,在地表某测 线上或浅井中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向下传播遇到弹性 不同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透射和折射,我们可 沿测线的不同位置用专门的地震勘探仪器记录这些地震 波。地震.swf
4
地震勘探方法分类:
在地震勘探中,根据地震波的类型不同可以分为 纵波、横波和面波勘探
➢ 地震波动的形成
波动: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地震勘探理论基本知识课件

地震勘探理论基本知识课件

地震勘探理论基本知识课件目录一、地震勘探理论概述 (3)1.1 地震勘探的定义与意义 (4)1.2 地震勘探的历史与发展 (5)1.3 地震勘探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7)二、地震波理论 (8)2.1 地震波的传播原理 (10)2.2 地震波的类型与特性 (11)2.3 地震波的传播介质与速度 (12)三、地震勘探方法 (13)3.1 地震测线与地震观测 (15)3.2 地震数据采集技术 (16)3.3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17)3.3.1 预处理 (18)3.3.2 初次处理 (19)3.3.3 解释处理 (20)3.3.4 后处理 (21)四、地震资料解释 (22)4.1 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则 (23)4.2 地震解释方法与技术 (24)4.2.1 速度分析 (25)4.2.2 反演解释 (25)4.2.3 油气藏解释 (27)4.2.4 地震属性分析 (28)五、地震勘探新技术与新方法 (29)5.1 地震三维勘探技术 (30)5.2 地震成像技术 (32)5.3 地震数据处理新技术 (33)六、地震勘探案例分析 (34)6.1 案例一 (36)6.2 案例二 (36)七、地震勘探安全与环保 (38)7.1 地震勘探安全规范 (38)7.2 地震勘探环保措施 (40)7.3 地震勘探环境影响评价 (41)八、地震勘探发展趋势与展望 (42)8.1 地震勘探技术发展趋势 (43)8.2 地震勘探应用领域拓展 (45)8.3 地震勘探未来展望 (46)一、地震勘探理论概述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不同层位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和绕射等现象,来探测地下结构和性质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理论是地震勘探实践的基础,它涵盖了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解释等多个方面。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是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地震波分为纵波,它们在不同介质界面上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特性不同,这是地震勘探能够区分地层的重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