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复习4

合集下载

(第一讲)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第一讲)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四、资料处理
好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应具备以下条件: (1) 剖面信噪比较高,主要同相轴能可靠地追 踪; (2)波组特征清楚,没有明显的延续相位; (3) 频率成分丰富,既有低频的反射,也有高 频反射,尽管他们可能连续性较差; (4) 偏移正确,没有明显的划弧现象,没有明 显的过偏移或欠偏移现象; (5) 具有较宽的频谱,且有丰富的低频成分, 10Hz的振幅不小于—6dB ;在有效频宽范围内没有 明显的噪音,对于高分辨率地震来说,高截止频率 应达到80—100Hz左右。
一、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意义
一、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意义
高分辨率地震的优越性: (2)含气层的直接标志——亮点和平点 当砂、泥岩的阻抗差别不大时,含气层顶面将 有亮点出现,而气水界面处则应有平点;但由于气 层顶面与气水界面之间的距离一般都很小,特别是 地层倾角较小时,常规地震是很难分辨的。地震分 辨率提高后,就有可能同时得到亮点和平点反射。 海洋石油总公司应用亮点加平点的直接标志,在 莺歌海盆地勘探天然气时,钻探4个构造,成功率达 100%,并应用平点圈定气田的含气范围,确定气水 界面,有效地减少了评价井数量,获得巨大的成功。
调谐厚度:调谐振幅对应的地层厚度为 λ*/4 , 此厚度为调谐厚度。 定义:调谐振幅对应的地层的调谐厚度定义 为垂向分辨率。
二、基本原理 1.垂向分辨率 (3)用时间域雷克子波的褶积模型
来讨论垂向分辨率 (a)零相位子波的概念 主周期的宽度b:最大振幅两侧极小值之间的时 间长度。 主瓣:主周期内的波形 旁瓣:主周期外的波形 主峰振幅:主周期内的最大振幅 影响子波分辨率的三个因素: 主波峰:宽度越窄,分辨能力越高 边峰比:比值越小,越有利于分辨 边侧振荡:它的振幅越小,越能提高分辨率
二、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重点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重点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重点复习资料第⼀章:1、地球物理勘探: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利⽤电⼦学和信息论等许多学科领域的新技术建⽴起来的⽅法,简称物探⽅法。

也就是,根据地层和岩⽯之间的物理性质不同来推断岩⽯性质和构造。

2、主要物探⽅法:地震勘探(岩⽯弹性的差别)—勘探地震学⾮地震类:重⼒勘探(岩⽯的密度差别)磁法勘探(岩⽯的磁性差别电法勘探(岩⽯的电性差别)3、重⼒勘探是研究反映地下岩⽯密度横向差异引起的重⼒变化,⽤于提供构造和矿产等地质信息。

重⼒异常的规模、形状和强度取决于具有密度差的物体⼤⼩、形状及深度。

重⼒勘探的任务是通过研究地⾯、⽔⾯、⽔下(或井下)或空间重⼒场的局部或区域不规则变化(即局部重⼒异常或区域重⼒异常)来寻找埋藏在地下的矿体和地质构造4、磁法勘探就是测定和分析各种磁异常,找出磁异常与地下岩⽯、地质构造及有⽤矿产的关系,作出地下地质情况和矿产分布等有关结论。

磁法勘探主要⽤来研究地质构造;研究深⼤断裂;计算结晶基底的埋深;寻找油⽓、煤⽥的构造圈闭、盐丘等,寻找磁铁矿床、⾦属和⾮⾦属矿床等。

5、电法勘探就是利⽤⼈⼯或天然产⽣的直流电场或电磁场在地下的分布规律来研究地球结构、地质构造及找矿的⼀种物探⽅法。

电法勘探是以岩⽯或矿⽯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的,主要研究的电性差异参数包括:电阻率(ρ)、激发极化率(η)、介电常数(ε)、导磁率(µ)、电化学活动性等。

电法勘探的内容⼗分丰富,它们⼴泛应⽤于⾦属及⾮⾦属、⽯油、⼯程地质、⽔⽂地质等勘探研究⼯作中。

6、地震勘探⽅法就是利⽤⼈⼯⽅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来确定矿藏(包括油⽓,矿⽯,⽔,地热资源等)、考古的位置,以及获得⼯程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类型分布等信息。

7、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提取有⽤信息。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绪论1、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1)简称“物探”,是通过观察存在地球及其周围的地球物理场的特征和岩石的各种物理特性来研究地质规律和勘查各种矿产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2)是以物理学原理为基础,利用电子学、计算机的数字处理、信息论等科学技术中的新技术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勘探地下矿产的方法。

(3)是借助于各种物探仪器在地面观测地下岩石的各种物理参数,从而解释和推断地下岩石的构造特点、岩石性质等,从而到达勘查地下矿产(金属非金属矿产、煤、油气等等)的目的。

2、地球物理勘探的分类,不同勘探方法的优缺点。

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放射性勘探:利用岩石的放射性差异地震勘探的优点:精度高,分辨率高,穿透深度大,能较详细地了解由浅至深一整套地层的地质规律。

缺点:成本高3、地震勘探的概念、分类,目前地震勘探以何种方法为主。

概念: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来进行矿产勘察。

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下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达到油气或其他勘探目的的一种物探方法。

分类:地质法(优:在找油初期,可以起到一个指向作用,避免了盲目性,成本低。

缺:野外地质方法很难准确了解地下地质情况!);钻探法(优点:精度最高,缺点:一孔之见,而采用大量的钻井,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物探方法(优点:精度高于地质法,成本低于钻探法;不足:精度低于钻探法,成本高于地质法)。

应用最多的方法:物探方法4、地震勘探的三个阶段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地震资料室内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第一章各种介质的概念重点:①物体是否为弹性、塑性介质与受力大小、时间及温度有关。

②均匀介质与各向同性介质的关系。

(1)理想弹性介质:当介质受外力后立即发生形变,而外力消失后能立即完全恢复为原状的介质;(2)粘弹性介质:当外力消失后不是立即恢复原状,而是过一段时间后才恢复原状的介质称为粘弹性介质。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第一章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第一节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概述
1)高分辨率? 2)如何识别分辨率?
从剖面 中如何 看分辨 率高 低??
第一章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第二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地震勘探分辨率
垂直分辨率 水平分辨率
第一章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第二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一、地震勘探分辨率的概念、准则
1、垂直分辨率
当反射体半径小于这个范 围则不可分辨,大于这个范 围反射波才可分辨。
L1
1 h
2
h
R3
R2
R0
R1
第二、三Fresnel带
第二Fresnel带中各点对应的传播时间与 中心点传播时间差在1/2-1周期间;
第三Fresnel带中各点对应的传播时间与 中心点传播时间差在 1-3/2周期间;
第四。。。。
几点重要结论:
从地震记录上一般不能辨认出反射界面的位置,也看 不出有多少反射界面;
地震记录上不能看出子波的形状; 地震记录上某个波峰、波谷不一定能代表某个反射界
面; 由波峰或波谷的幅度大小一般不能确定反射系数的大
小和符号(极性); 压缩子波长度是提高纵向分辨率的关键。
第一章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第一章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第二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2)其它因素
层间多次波
R R R R
(a)入射波
(b)反射波 层间反射示意图
第一章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第二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三、分辨率与信噪比的关系
地震记录上有各种噪声,例如面波、声波、 随机干扰、多次波等,这些噪声大大的影响了 地震记录的分辨率。所以要提高分辨率,首先 要消除噪声,提高信噪比。
λ=VT,当地层厚度为λ/4时,顶、底反射同相叠 加,振幅产生极大值,这时的地层厚度叫调协厚度,这 也是反射分辨率的极限(书上这么说)。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
单井最大药量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能量仍不足,可 采用小药量组合爆炸,这样还有利于激发高宽频信号,提 供分辨能力。 ⑷ 道间距(相邻两个中心道之间的距离)⊿x 通常不应该超过设计的水平分辨率的2倍。这样的目的是 使地下空间采样间隔满足设计要求,即满足空间采样定理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多次覆盖采集参数选择
室内处理方法:水平叠加
CMP R
对于水平层状介质,假如分别在点O1 ,O2 ,…,On激发,则 可分别在对应的S1 ,S2 ,…,Sn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反射界面 上同一反射点R的反射波(R为CRP或CDP)。若对n次激发得
到的R点的各道反射波进行动静校正,使其相位一致,然
后叠加起来,便获得了共反射点R的n次叠加记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O1单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1 R1R2 2 O1O2Leabharlann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R3
O1 、O2双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shot1 shot2 shot3 shot4
offset = 2⊿x ⊿shot = 2⊿x
n =12
statio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hannel
1
5
9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资料一、勘探石油的方法: 地质法, 物探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钻探法.地震勘探要解决的基本矛盾:1,记录时间段,不能当场研究,要由动变静再变动。

2,能量弱,深度不同强度差别大,记录困难3,与干扰波作斗争,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4,地下情况复杂,由记录中分析地质情况的真伪困难地震勘探: 就是用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震勘探技术的主线:数据采集,信噪比.分辨率,成像,反演1,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处理中的三个主要矛盾:信噪比与分辨率的矛盾2,保持地震数据的相对振幅关系和时频特性 与分辨率的矛盾3,保持低频信号与分辨率的矛盾地震波实质上就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描述某一质点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图形叫做地震波的质点振动图形.* 视振幅: 通常指振动离开平衡位置的 最大位移;T* 视周期: 通常指相邻两个极大值或相邻 两个极小值之间的时间间隔;f * 视频率: f* =1/T*;t 1 初始时间: 表示质点刚刚开始振动 的时间;t 2 终止时间: 表示质点刚刚停止振动 的时间;Δt =t 1 –t 2 : 表示该质点的振动延续时间;相位数:表示振动的正向极值或负向极值 的个数;相 位: 表示振动的正向极值或负向极值;波形特征: 指振动相位数、视周期、视振幅 及其相互关系。

地震波与地震记录之间的关系1)、地震勘探中所获得的一道地震记录,实际上就是一系列地震波传播到地表时,引起地表某一质点振动的振动图形。

2)、地震勘探中所获得的一张原始地震波形记录,实际上就是在地面沿测线设置多道检波器,得到的多个振动图形的总和。

射 线:波的传播方向称为射线。

波尾: 波在空间传播时,某一时刻空间介质刚刚停止振动的点连成的曲面波前:波在空间传播时,某一时刻空间介质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成的曲面波 面:波在空间传播时,某一时刻空间介质振动质点中相位相同的点连成的曲面视速度:地震波沿非射线传播的速度,常用 v * 表示。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

1、油气勘探的三种方法:1、地质法:(Geology Method)2、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3、钻探法:Drill Way (Log/Well)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

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概念及分类:它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

分类:地震勘探弹性差异重力勘探密度差异磁法勘探磁性差异电法勘探电性差异地球物理测井3 地震勘探: 在油气勘探中,地震勘探已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地震勘探方法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用,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石类型分布等信息4、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Elasticity Property Difference ) 引起弹性波场变化(Elasticity Filed)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Elasticity Waves Abnormal) 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Seismograph ) 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Inversion Geological Structure5、自激自收:6、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一章一、名词1、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

地震勘探仪器复习提纲详解

地震勘探仪器复习提纲详解

第一章绪论1、地震勘探的任务是什么?地震勘探:用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规律,以查明地下地质情况,为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物探方法(精度高/R高/勘探深度大/石油勘探最有效方法)2、地震勘探仪器的任务是什么?地震勘探仪器的任务:是在地表激发地震波并把返回地表的地震波接收和记录下来。

3、地震勘探技术有哪几个环节?环节:(采集/处理/解释)最关键:采集技术(如果~不过关,无论采用多先进处理软件和方法,都不能处理出理想地震剖面,得到正确地质信息)4、地震资料的采集技术主要涉及哪些内容?地震资料的采集技术涉及众多内容,大致可分为采集设计、采集方法、装备制造和项目管理。

进一步可细分为采集设计、采集技术、质量控制、基础资料管理、信息技术、HSE、测量、装备制造等。

(采集设计,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优化采集参数,优化试验方案),质量监控与评价,野外队伍施工)5、什么是震源效应?地层效应?震源效应:震源及其激发条件对激发波波形的影响。

地层效应: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受到的各种影响。

6、地层效应在哪几个方面对地震波造成影响?波前扩散、吸收效应、反射和透射7、什么是反射波的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反射波的运动学特征与反射波到达时间有关的特征,如到达时间、速度等,称为运动学特征。

动力学特征地震波的波形特征称为动力学特征,它包括振幅特征和频率特征。

8、一般是如何界定地震信号的频率范围的?地震信号的频率范围随震源及其激发条件、地层的选频吸收作用、反射界面的深度和性质等因素而改变。

一般认为其下限由有意义的最深反射界面确定可低至10Hz以下,上限由有意义的最浅反射界面确定,可高达250Hz以上。

第二章震源及同步系统1、炸药震源的激发方式有那几种?井中爆炸、水中爆炸、坑中爆炸和空中爆炸,其中井中爆炸效果最好,是陆地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一种激发方式。

2、在使用炸药震源时,如何选择激发岩性和深度?在理论研究和实地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地震勘探中震源激发的有关经验,选取最佳激发条件时,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激发岩性与深度1)、激发岩性:一般应选取潮湿的可塑性岩层,如胶泥、粘土、湿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三维地震勘探的应用范围
①复杂构造勘探
查明因断层发育、地层产状变化大而引起的绕射波、侧面波 等干涉严重的复杂断裂构造区,以及盐丘、礁块、地层尖灭、 不整合、微型构造等;
②地层岩性和沉积特征研究 结合钻井资料研究地层岩性的平面和空间变化; ③油田勘探开发
帮助制定或调整油田勘探开发方案,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监测 油藏动态
6)排列片 patch
某一炮激发时,所有参与接收的检波器组成 该炮的排列片。
7)线束 swath
炮点滚动一次的接收线数。
8)面元 cmp bin 1/2的炮线距*1/2的接收线距 9)覆盖次数 fold 在一个CMP面元内被叠加的次数 10)最小炮检距 Xmin(最大最小炮检距) 每个子区内,都有一个炮点和检波点对的最小距离,对全工区内所有的 子区来说这个距离是不同的,其中距离最大的那个就是最大最小炮检 距。 11)最大炮检距 Xmax 一个排列片内炮点和检波点的最大距离。 12)偏移孔经 migration aperture(满覆盖区) 为了使倾斜同相轴或绕射点正确成像而必须加在三维测区上边缘区域的 宽度。 13)最大非纵距:一束线中炮点与检波点垂直INLINE方向的最大距离。
X1=Z﹒tgφ
(4-1)
或 X1=Vt0sinφ/2 其中:Z—深度,φ—最深目 的层的最大倾角,V—平均速 度,t0——Z对应的垂直反射 时 显然,这个扩大范围的估算由 目的层的深度和倾角决定。 由这个“偏移帽沿”X1扩大 后A0变成了A1——满覆盖面积, 但还应加上覆盖次数渐减带和 附加段,最后得到
三维地震勘探复习 一、要求掌握的概念
1.三维地震勘探的概念
三维地震勘探是炮、检波点在地表全 方位布设、进行面积观测的一种地震 勘探方法。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高 信噪比、高保真度的有关地下三维地 质体的精确资料,是解决复杂地区构 造和岩性问题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2.三维地震勘探的能力
⑴它是获得地下构造和岩性的精确地震成像的最佳 方法,目前还没有其它方法可以与其相比,它可 使钻井成功率更高; ⑵高分辨率有助于发现可能忽视的油气储量; ⑶其资料可用作储层特征描述,是油藏描述的有效 地球物理方法,可大规模提供有关储层特征的信 息,可提供高采样密度的储层数据; ⑷可作时间推移三维地震监测(用于油田开发、查 明剩余油分布等)
为了获得好的横向分辨率,要求面元边长满足:
by≤Vint/(2fdom) 式中:Vint—目的层上覆层的层速度,fdom—反射波的优势频率
一般情况下,道距是接收线方向面元边长的2倍,CMP点距和 面元边长是同一数值。
②覆盖次数N
纵测线方向覆盖次数NX应满足:NX = n/(2dx) 横测线方向覆盖次数NY应满足: NY= P•R/(2dy)
河南东濮地区三维观测系统的施工经验证明:上图中的六线 四炮观测系统比四线六炮(中点或端点放炮)要更优越: 排列长度适中、具有较小的最大非纵距(即横向最大炮检 距)、更加经济适用。 还应指出:在地下构造起伏变化大的地区,观测系统的设计 要保证在陡地层、陡断面的下倾激发、上倾接收。
• ⑵不规则型观测系统
②组合型观测系统 从炮点和接收点的分布关系上,可基本分为垂直型、平 行型和斜交型。 • 垂直型观测系统 • 该系统一般是由十字型观 测系统组合或衍生而来, 主要有垂直式栅状系统和 地震线束观测系统。 • 线束观测系统是目前三维 地震最广泛使用的类型。 它是由多条平行的接收排 列和垂直的炮点组成,其 基本形式如右图和后面图 件所示。
1280 1740
5100 5389 716 0.34 42364 198.4 11776 59.4
纵向滚动次数
23
目前常用的三维观测系统
正交
砖墙
锯齿
12线15炮300道
非正交
三维采集技术方案
观测系统 面元尺寸 覆盖次数 道距 炮距 单线接收道数 接收总道数 接收线距 炮线距 8L*32S*256T2分非正交 20×20 4×8 40 40 256 2048 320 640
排列片横向滚动距 最大非纵距
纵向最大炮检距 最大炮检距 最大最小炮检距 横纵比 总道数 偏前面积 总炮数 炮密度
4. 3D勘探术语
1)震源线 source line
激发点在该线上以一定的间隔、规律分布。
2)接收线 receiver line
检波器以一定的间隔在该线分布。
3)纵线方向in-line
与接收线平行。
4)横线方向x-line(crossline)
与接收线垂直。
5)子区 box
两条相邻的接收线和两条相邻的震源线所组成 的区域。
③实际目的层所需的偏 移孔径、覆盖次数渐 减带和附加段的综合 考虑。图中的 X2 应有 观测系统决定。而且 各方向上的 X1 、 X2 不 一定完全相等。
2.各个面元内的覆盖次数 要求:各面元内覆盖次数相同 3.各面元内的炮检距组合 设计三维采集参数时要求各个面元内的炮检距组合相同 4.各个面元内的道具有相同的方位角组合
③各地下点的覆盖次数应尽可能相同或接近,在全区范 围内分布是均匀的,以保证反射记录振幅均匀、频率 成分均匀,从而才能保证地震记录特征稳定,使地震 记录特征的变化与地质变化相联系,有利于对复杂地 质结构和岩性的研究。 ④三维观测系统的设计还受地面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设 计前还要对施工地区进行较详细的调查。如地面条件 允许,将采用规则的测网进行三维地震观测;如地面 条件不允许,只能采用不规则测网进行三维观测。 3。观测系统的类型 三维观测系统的类型很多,大体可分为规则型和不规则 型两大类。
二.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
(一)采集要求
1.三维工区的确定 工区面积的确定要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①地下勘探面积 A0—— 即需要搞清楚的地下主要目的层面 积,应根据具体地质任务划定的范围设计,实际生产中 可预先根据以前所做的地震和钻井工作大致确定,然后 考虑其它因素,最后确定; ②满覆盖面积 偏移范围的确定 — 指倾斜地层在偏移处理中使其恢复到正 确的地下位置所应移动的水平距离, 对一个倾斜反射同 相轴进行偏移时的最大距离是:
⑴规则型观测系统
所谓规则型观测系统,即炮点和检波点网格都按一定规律分布。
• ①十字型观测系统 • 这是规则型观测系统中最基 本的形式,由它可衍生或组 合出多种类型的观测系统, 如L型、T型或组合成宽十字 型等等。 • 这类观测系统可将地下网格 面积分布在需要勘探的地区, 如湖泊、村镇等。在进行小 面积三维观测时,用多道仪 器、多个炮点即可完成野外 采集。
线束状观测系统优点是:可以获得从小到大均匀的炮检 距和均匀的覆盖次数,适应于复杂地质条件的三维地震 勘探;此外,在多居民点、多农田地区,可以改变偏移 距和发炮方向进行施工,亦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野外施工时,一排炮点 逐点激发后,炮点和 接收排列同时沿前进 方向滚动,再进行下 一排炮点的激发,直 到完成整条线束面积。 然后垂直于原滚动方 向整个移动炮点排列 和接收排列,重复以 上步骤进行第二束线、 第三束线……的施工, 直到完成整个探区面 积的观测。
(二)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
设计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时,应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综合 考虑地形、地貌、地物、交通条件以及装备等诸多因素, 选择最佳。 1。采集参数 共有7项主要参数:面元边长、覆盖次数、最大的最小炮检 距、最大炮检距、偏移孔径、覆盖渐减带和记录长度。
①面元边长b 指的是叠加道范围的边长。为了防止产生偏移假频(混叠现 象),面元边长应满足: bx ≤Vrms/(4fmaxsinx) by ≤Vrms/(4fmaxsiny) 式中:bx、 by—纵、横方向面元边长,x 、y—纵、横方向地 层倾角, Vrms—均方根速度,fmax ——反射波的最高频率
不规则型观测系统主要是针对一些地表障碍物多、通行条 件差、不能按正常观测系统施工的地区而设计的,通常是 根据具体地质任务要求和地面条件灵活考虑。
不规则观测系统有很多不同的 类型,这里仅以蛛网状系统 为例(还有环线型、弯曲测 线型、框架型等)。 它们的共同优点是灵活机动, 放炮时炮点和检波点位置选 择灵活方便,但也具有共同 的缺点: 叠加次数一般较低、而且不 均匀; 炮检距变化范围一般较小, 仅在个别点上有从小到大较 完整的炮检距; 资料处理比较复杂。 因此,仅在信噪比高的地区才 能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⑥覆盖次数渐减带 覆盖次数渐减带大约等于0.2Xmax ⑦记录长度 应足以记录偏移孔径内的绕射尾部和目的层,一般应 比最深目的层反射T0时间长1秒。
2。观测系统设计的主要原则: ①在一个炮点道集或一个共 CDP道集内应当有均匀分布的地 震道。 炮检距应当是从小到大均匀分布,能够保证同时勘 探浅、中、深各个目的层。使观测系统即能保证取得各目 的层的有用反射波信息,又能用来进行速度分析。 ②在一个CDP道集内各炮检距连线的方位方向应尽可能地比 较均匀地分布在共中心点的 360°的方位上。这样一个面 元上的地震道是从各个方向入射到这个面元上的,使三维 的共中心点叠加具有真实体现三维反射波的特点。
14)炮密度:每平方千米内放炮的次数。 15) 方位角:每个CMP面元内包含许多炮检对的中心点。 这些炮检对之间距离叫炮检距;这些炮检对的连线与正 北线构成了方位角。
检波线
炮线
面元
炮检距分布棒状图
一个面元当成一个图,横坐标为实际坐标,纵坐标表示炮检距 覆盖次数是影响面元内炮检距分布均匀程度的最主要的原因
式中: n—排列内一条接收线的道数,dx—纵向上激发点移动的道 数;dy—束线之间接收线移动距离相当的道数,P—排列不动所 需的激发点数,R—接收线数; 总覆盖次数N则为: N = NX •NY
③最大的最小炮检距Xmin Xmin 是“子区”(由两条相邻接收线和两条相邻激发线构成)中 心点的CMP面元的最小炮检距,也是该子区内所有CMP面元中 最小炮检距中的最大者。一般等于1~1.2倍的最浅目的层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