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地震勘探课件 8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综述 (2)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综述摘要高分辨率是地震勘探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涉及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等各个方面。
在回顾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高分辨率的评价机制,并对近年来发展的高分辨率方法原理及应用实例进行了详细介绍。
高分辨率是一个系统工程,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对分辨率造成影响,因此,高分辨率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单独的技术,需要同时发展采集、处理和解释各方面的技术,尤其是借鉴交叉学科的新方法。
关键词:采集;处理;解释;高分辨率;评价机制1 概述1.1 高分辨率勘探的目的及技术发展历程地震勘探是一种应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来对地下地质构造和岩性进行测量的技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该方法已经成为最有成效的油气勘探物探方法。
纵观地震勘探的发展历程,高分辨率一直是科研、生产的重点和难点。
诚然,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到解释,每一个环节都对分辨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虽然采集、处理和解释分属不同的环节,考量高分辨率的角度也有所不同,但三者是有机联系的。
首先,野外地震数据的采集质量直接关系着地震勘探的成败,只有在采集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处理技术(诸如静校正、拓频和压噪技术等)才有发挥的空间,而地震处理得到的剖面又是解释的基础,解释成果则是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最终目标,三者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其次,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也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例如,采集观测方式的改变有可能对处理方法或参数提出新的要求(如可控震源采集对处理提出了谐波压制的要求等),解释方法的突破也有可能对处理提出新的标准(如A VO解释技术要求处理方法具有高保真度等)。
在阐述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分辨率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
地震勘探分辨率是基于地震测量技术对地下构造进行空间测量的精度描述,在反射波地震勘探中可以概括如下:可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厚度或最窄地质体的宽度,前者称为垂(纵)向分辨率,后者称为横向分辨率[1-2]。
《地震剖面二维显示》课件

05
结论
地震剖面二维显示的重要性和意义
提高地震勘探效率
降低数据分析难度
通过二维显示,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地震波 在地下的传播情况,从而快速准确地识别 地质构造和异常体,提高勘探效率。
二维显示可以将复杂的地震数据以更直观 的方式呈现,降低数据分析的难度,使非 专业人员也能理解地震数据。
促进跨学科交流
辅助决策
矿产资源评估
矿体定位
利用地震剖面二维显示,可以定 位并圈定潜在的矿体,为矿产资
源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矿产资源量估算
结合地震剖面二维显示和地质资料 ,可以对矿产资源量进行估算,为 矿产开发提供依据。
矿床类型分析
通过分析地震剖面二维显示,可以 对矿床类型进行判断,有助于后续 的开采和选矿工作。
地质灾害预警
地震监测
地震剖面二维显示可以用于监测 地壳活动,为地震预警提供依据
。
滑坡预警
通过分析地震剖面二维显示,可 以判断斜坡的稳定性,对滑坡灾
害进行预警。
泥石流预警
结合地质资料和地震剖面二维显 示,可以对泥石流灾害进行预警
,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04
地震剖面二维显示的未来 发展
高分辨率显示技术
总结词
高分辨率显示技术将为地震剖面二维显示提供更清晰、更细腻的图像,使地震信息更加易于识别和解 释。
在灾害评估和环境监测中,二维显示 可以揭示地质构造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为灾害预防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地质勘探与资源开发
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勘探中,二维 显示有助于分析地下地质结构,提高 勘探成功率。
02
地震剖面二维显示的基本 原理
地震波传播原理
01
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会受到 地层岩性、结构、地下水位等因 素的影响,产生反射、折射、绕 射等复杂的地震波场。
地震资料处理[高级课件]
![地震资料处理[高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ac01ea90722192e4436f663.png)
fd (t) d (t) *i(t) 为接收滤波器
严选内容
22
对反射地震勘探而言,除一次反射波以 外的一切波都是干扰波,一次反射波可用以 下褶积模型表示:
s(t) b(t) * (t) b (t)
S( t )
实际 模型
褶积模型
理想模型
严选内容
23
*
=
+
=
地震子波
反射系数
第一层反射波 第二层反射波 地震记录
严选内容
17
第二节 地震记录的形成及显示
一、地震记录的形成
(一) 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 1. 理想模型
设震源脉冲为b (t) ,假定无吸收、透射和多次反射 等因素影响,无随机干扰,则理想的输出:
x(t) b (t) * (t) b (t)
式中 (t) 为反射系数(反射率函数)。
x( t )
理想 模型
严选内容
2
出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光点记录和模拟记录, 发展较慢。
利用反射时间推断构造形态。主要包括:滤波、反滤波、 动静校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数字记录,数字时代,发展迅速。
野外采集发展了多次覆盖技术,出现了水平叠加和偏移 叠加技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寻找岩性油气藏
反滤波、偏移成像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波动方程 偏移技术、“亮点”技术、声阻抗反演技术、复地震道技术 (三瞬)。
(2)与地质结构无关:水中鸣震、气泡效应、
地表及海面散射等。
严选内容
27
有噪声时严选的内容褶积模型
28
(二)地震剖面的数学模型—射线理论
二维情况下可根据给定的地质模型, 利用射线理论得到自激自收地震剖面。 有多种实现方法,如褶积模型的逐道循 环法等。
地震勘探(一)PPT课件

形变。
9
粘弹性体 物体在小外力、长时间作用下会出现不 能恢复原状的形变,这种外力撤销后形变仍然存在的性 质与粘滞性的液体性质十分相似,称这种性质为粘滞性。 运动(或波动)在粘滞性的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会产 生一种阻碍这种运动的应力,这种力称为粘滞力或内摩 擦力。我们称既有弹性、又有粘滞性的性质为粘弹性, 称具有这种性质的物体为粘弹性体。
弹性介质 在外力作用下,物体的体积或形状会发
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物体的形变,当外力去掉
后,物体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特性称为弹性。具
有这种特性的物质叫做完全弹性体或理想弹性体,其形
变称为弹性形变。反之,若外力去掉后,物体不能恢复
原状,而是保持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这种特性称为塑
性,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称为塑性体,其形变称为塑性
2
教 材:
熊章强,《浅层地震勘探》,地震出版社,2002
参考书目:
R. E. 谢里夫,《勘探地震学》(上、下册),石油工业 出版社,1999 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上、下册),石油大学出 版社,2005 何樵登,熊维纲,《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地质出版社,1991
3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种,它所依据 的是岩石的弹性。
基本工作方法是用炸药或非炸药震源,在地表某测 线上或浅井中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向下传播遇到弹性 不同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透射和折射,我们可 沿测线的不同位置用专门的地震勘探仪器记录这些地震 波。地震.swf
4
地震勘探方法分类:
在地震勘探中,根据地震波的类型不同可以分为 纵波、横波和面波勘探
➢ 地震波动的形成
波动: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地震勘探理论基本知识课件

地震勘探理论基本知识课件目录一、地震勘探理论概述 (3)1.1 地震勘探的定义与意义 (4)1.2 地震勘探的历史与发展 (5)1.3 地震勘探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7)二、地震波理论 (8)2.1 地震波的传播原理 (10)2.2 地震波的类型与特性 (11)2.3 地震波的传播介质与速度 (12)三、地震勘探方法 (13)3.1 地震测线与地震观测 (15)3.2 地震数据采集技术 (16)3.3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17)3.3.1 预处理 (18)3.3.2 初次处理 (19)3.3.3 解释处理 (20)3.3.4 后处理 (21)四、地震资料解释 (22)4.1 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则 (23)4.2 地震解释方法与技术 (24)4.2.1 速度分析 (25)4.2.2 反演解释 (25)4.2.3 油气藏解释 (27)4.2.4 地震属性分析 (28)五、地震勘探新技术与新方法 (29)5.1 地震三维勘探技术 (30)5.2 地震成像技术 (32)5.3 地震数据处理新技术 (33)六、地震勘探案例分析 (34)6.1 案例一 (36)6.2 案例二 (36)七、地震勘探安全与环保 (38)7.1 地震勘探安全规范 (38)7.2 地震勘探环保措施 (40)7.3 地震勘探环境影响评价 (41)八、地震勘探发展趋势与展望 (42)8.1 地震勘探技术发展趋势 (43)8.2 地震勘探应用领域拓展 (45)8.3 地震勘探未来展望 (46)一、地震勘探理论概述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不同层位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和绕射等现象,来探测地下结构和性质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理论是地震勘探实践的基础,它涵盖了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解释等多个方面。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是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地震波分为纵波,它们在不同介质界面上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特性不同,这是地震勘探能够区分地层的重要依据。
地震分辨率概要

地震分辨率1分辨率的定义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的强弱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Δ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为了利于理解,采用时间间隔Δt 的倒数为分辨率(resolution ),采用相对值表示。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要使两个地震波完全分开,必须两个子波脉冲的包络完全分开,如果两个子波的包络连在一起,必然互相干涉,两个波的振幅、频率必然含糊不清。
2地震分辨率的分类地震分辨率包括垂直分辨率、水平分辨率和广义空间分辨率。
2.1垂直分辨率垂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能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
2.1.1波形分辨率Knapp 认为,相邻两个子波波形或波形包络在时间域可以完全区分,称为波形分辨率(厚层分辨率)。
分辨率与层厚度、频率的关系:子波延续时间:t nT n V λ∆== 顶底反射波时差:2h V τ∆=∆上式n 为子波延续时间的周期数,λ为子波波长,V 为子波在地层中的速度,h ∆为层厚度。
(1) 若t τ∆<∆,则不可分辨; (2) 若t τ∆>∆,则可分辨。
欲分辨该地层,则需t τ∆>∆,即2h V n V λ∆>,则:2h n λ∆>。
可以看出垂向分辨率主要取决于子波的波长(频率)和延续时间的周期数。
子波分类:(1) 分类(能量特征、Z 变换多项式的根) 最小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前部、根位于单位圆外 混合相位子波:能量集中中部、根位于单位圆内与圆外 最大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尾部、根位于单位圆内(2) 零相位子波(a ) 相位等于零的子波(b ) 关于t=0时刻对称的,物理不可实现的(c ) 典型的零相位子波:雷克子波(Ricker wavelet ) 时间域:()()()2212t f m w t m t f e ππ-⎡⎤=-⎢⎥⎣⎦频率域:()22f w f f m m f e f -⎛⎫ ⎪=⎪⎝⎭⎛⎫⎪⎭相位:()0f ϕ=2.1.2时间分辨率利用复合反射波的振幅和波形变化特征指出,两个子波的波形可以部分重叠。
地震勘探的高分辨率技术

地震勘探的高分辨率技术编者按本文是石油科技情报研究所为石油部大庆科委提供的专题咨询调研项目之一,信号波峰幅值平方主要是针对松辽盆地油气勘探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搜集了一些国外有关的技术资料编写而成,对于我国其它探区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在我国各大探区,譬如说,松辽盆地的油气勘探中,不论是浅层薄泥砂互层、“三小”(小背斜、小断块,小砂体)构造还是深层古潜山构造、基岩断裂带、大三角洲砂体等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皆迫切需要提高地震法纵(垂)、横向的分辨能力。
在调研近十多年来有关的文献虽不少,但因其论述观点、出发角度与目的对象皆各有不同,只有根据我国探区的实际需要,将有关成果归纳一下,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作一介绍。
过程中曾获得大庆物探公司技术领导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第一部分 模式分析模式分析主要依靠数学运算与简化物理模型以合成记录与试验分析作为手段,针对在各种波阻抗结构下,薄层(包括互层)、楔形体、透镜体断块及其各类组合体的地质模式进行实验室的分析研究,从理论上为提高地震分辨率的有利因素、有效途径及可能性提供了依据。
为使模试结果具有指导意义,模式分析中要作出若干基本符合实际的简化假设(如假设薄层所在上、下介质的密度不变、泊松比值为常数、震源子波恒定等),忽略某些非关键性参数的影响(如吸收和扩散引起的衰减、多次反射等),围绕几个主要参数(如界面上、下的波速比值、目的层厚与深度等),模拟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单元地质结构(如尖灭、透镜体、薄层、小断块等)进行大量实验与分析,现已取得不少成果。
一、影响分辨率关键性因素的分析纵向分辨率是区分薄层的能力,而横向分辨率是区分横向波阻抗细节变化的能力,如分出断层、河道、岩性异体和断裂带等。
噪比值、子波频谱宽度与上限频率、相位谱和波谱形状等;纵向分辨率主要取决于信笼统地说,也就是优势信噪比信息的频带宽度;而横向分辨率除受上述因素的影响之外,检波点距与偏移速度的准确度也很重要。
噪比值、地震子波频谱下面首先着重分析一下影响纵向分辨率的几个关键性因素:信,在不计噪声的情况下是:为纵向分辨率宽度、上限频率、相位谱、波谱形状以及相互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
(6)地震解释与应用地震勘探 教学课件

• 对时间剖面进行地质解释,需要将时间剖 面转换为深度剖面。
图5.1-4 空洞的反射波场
• 时深转换使用的速度应尽可能接近于 地层的速度,即由某一地质单元的层 速度vi乘以地震波在该地质单元的单 程旅行时间ti ,便得到该地质单元的 厚度hi ,然后对全部地质单元求和.
层混砂一般粘性土
0
IV 松软土层
Tg>0.80
在基础设计中,为解决建筑物抗震 问题,加大建筑物基础及整体刚度, 增加建筑物埋置部分的阻尼,减小 结构物振幅,提高自振频率,降低 固有周期,使建筑物的固有周期避 开地震的卓越周期。
• 地基固有周期的计算精度主要取 决于测定横波速度vs的精度,地 层既厚又简单,卓越周期越短, 波速法与常时微动观测值越接近。
• 才能使建筑物的固有周期避开地 震卓越周期。
• 地震卓越周期对于每种地基都 是个常数,其值相当于地基的固 有周期。地基固有周期可通过常 时微动的观测或波速资料确定。
1.子层周期求和法 子层周期求和法计算地基固有周期
巧的计算公式为
Tg 4i n1vhsi i
(5.2.5)
式中hi 为第i层地层厚度,单位为 m;vsi 为第i层横波速度,单位为m/s; n为土层数目。
• 修正速度资料,重新制作了深度剖面, 根据 CC层的真实高点位置,获得了 工业油流。
• 当存在多层界面时,当上覆构造复杂 时,会对下覆简单构造的波场产生影响, 出现与速度有关的假构造,称速度陷阱.
• 如上图所示,上覆为正断层,下伏 为水平界面的的模型,假设v2>v1,正断 层的波场如前所述,下伏水平界面的 波场变成了互相错断的三节时距曲线, 出现了假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