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逆冲推覆构造解析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逆断层及其组合形式

构造地质:逆断层及其组合形式

三、逆断层的组合型式
三、逆断层的组合型式
(3)背冲式断层
背冲式逆断层是由两条或两组相向倾斜的逆断层组成,自一个中心分别向两个相反 方向逆冲,一般自背斜核部向外撒开逆冲。
三、逆断层的组合型式
二、逆冲推覆四川彭州逆冲推覆构造(据四川区测二队,1979) 图 映秀断裂与白石飞来峰的构造关系(据吴山,208) D- P, T1 为飞来峰; T3 x 和J 为原地系统; SM 为变质褶皱推覆体; Fy 为映秀断裂
逆断层及其组合型式
1 逆断层的特点 2 逆冲推覆构造 3 逆断层的组合型式
构造地质学
逆断层及其组合型式
逆断层及其组合型式
1 逆断层的特点 2 逆冲推覆构造 3 逆断层的组合型式
一、逆断层的特点
逆冲断层及拖曳褶皱(据张文高,2016)
逆断层及其组合型式
1 逆断层的特点 2 逆冲推覆构造 3 逆断层的组合型式
二、逆冲推覆构造
逆冲断层: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倾角一般在30°左右或更小,位移量一般在数 公里以上。 推覆构造:推移距离在10km以上,倾角极其平缓的巨大逆冲断层。 外来岩块:推覆构造的上盘。 原地岩块:推覆构造的下盘。
二、逆冲推覆构造
二、逆冲推覆构造
在剥蚀作用下,部分外来岩块可被剥蚀掉,局部地区露出 原地岩块。
构造窗:由上盘岩块环绕,四周以断层线为界的下盘局部 露头。
在强烈的剥蚀作用下,外来岩块被大面积剥蚀,仅局部有 残留。
飞来峰:四周被断层环绕、孤立于大片下盘岩块之上的小 片上盘岩块。
图5-11 飞来峰和构造窗形成过程 (a)(b)为立体图 (c)为平面图
三、逆断层的组合型式
逆断层可以单条发育,但更常见的是由走向相近的若 干条逆断层形成一定的组合型式产出。

第十二讲 逆冲推覆构造

第十二讲 逆冲推覆构造

思考与讨论题
• • • • 断层效应 怎样确定断层的形成时间? 简述Anderson断层应力模型。 现代活动断层的判别标志。
Hale Waihona Puke 第六章 断层与断层作用• 断层概论 • 断层作用 • 逆冲推覆构造 • 伸展构造 • 走向滑动断层
三、逆冲推覆构造 (Thrust faults)
逆冲推覆构造研究取得 重大进展的原因
思考、讨论题
1-逆冲推覆构造、断坡与断坪、飞来峰与构造窗、 突发构造、构造三角带、双重构造 2-绘图说明逆冲断层的扩展方式。 3-简要说明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
一个小型逆冲断层的实例
2- 飞来峰、构造 窗—最小推覆距 离
3-断坡与断坪:
逆冲断层通常为台阶式,长而平缓为断坪,平行软弱 岩层发育;短而陡的部位为断坡,断坡以高角度切 割强硬岩层。
4-反冲断层(Back-thrust)与冲起构造(突发构造 pop up )
冲起构造:逆冲断层与反冲断层构成背冲式构造的汇合部位
–大规模位移与力学解释问题 –影响矿床或油气资源的分布—20世纪70年代 以来对于逆冲推覆体下油气资源的勘探。
(一)基本特征及术语
characteristics
1-逆冲推覆构造概念 (The concept of thrust fault) 低角度逆冲断层(<30O)和上盘推覆体组 成的构造,位移大于5km。 – 几百米的地层重叠
1-前展式(背驮式) (piggy-back thrust sequence):
每一新的逆冲断层发育在先存在逆冲断层的下面,依次向 逆冲方向(前陆)扩展。
2--后展式(上叠式) (break-back sequence): 每一新的逆冲断层发育在先存在逆冲断层的上 面,各逆冲岩席依次向逆冲来源方向(腹陆) 扩展。

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

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
等 • 建立褶皱冲断带增生楔力学模式 • 建立了薄皮构造体系
谢谢
感谢下 载
பைடு நூலகம்
二、 逆冲推覆构造的构造模式
根据逆冲推覆构造的内部变形和各种构造案件的内在联系总结出以下几种构造模式 • 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 • 双重逆冲构造 • 冲断褶隆 • 反冲断层
1、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
• 由长而平的断坪与连接其间的短而陡的断坡交替构成 。 • 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主要表现在逆冲作用的初期,随着地层的变形和构造的叠加,最
三、逆冲推覆构造的动力学机制
• 造山带变形传递的应力 • 重力滑动 • 重力扩张 • 大陆板块向岛弧俯冲引起的表层逆冲
四、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方法
• 平衡剖面技术 • 应变测量技术 • 地震法、电算法、电镜法和推覆体之间的对比等方法
1、平衡剖面技术
• 是指剖面上的构造变形、变位通过几何准则复原起初剖面的技术。 • 它是一种研究模式,与未平衡的剖面相比,它满足了大量合理的限制条件,因此更接
2、双重逆冲构造
• 图2 双重逆冲构造
3、冲断褶隆
• 简称冲隆 • 是指逆冲岩席从一断坪经断坡爬升至更高层位断坪时,在断坡之上形成的顶部宽平的
箱状背斜或穹状褶皱。
4、反冲断层
• 指逆冲断层系中出现的与总体逆冲方向相反的次级逆冲断层。 • 它是逆冲岩席在前进滑动中因调节在断坡或锋缘前侧所受的阻抗而形成的。
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研究 方法和重要进展
一、逆冲推覆构造的概念和组合类型分类
• 逆冲推覆构造是断层倾角较小(一般在30°左右或更缓),位移在数公里以上的构造。 • 根据一个构造单元逆冲断层的组合及其逆冲方位,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类型大致包括
:单冲型、背冲型、对冲性和楔冲型。

乐马厂银矿逆冲推覆构造的控矿作用

乐马厂银矿逆冲推覆构造的控矿作用

乐马厂银矿逆冲推覆构造的控矿作用该区逆冲推覆构造为燕山晚期形成的褶皱式逆冲推覆构造类型,扩展方式为后展式;逆冲推覆构造为本区银矿床创造了有利的成矿构造环境,控制了银矿体的形成及空间分布。

形成以逆冲推覆断裂系统控矿为主,推覆体系统和掩复体系统次之的控矿规律。

标签:逆冲推覆构造控矿作用银矿床乐马厂1地质背景乐马厂银矿处于扬子准地台西南缘滇东台褶带滇东北台褶束内的乐马厂断裂带中部。

滇东北台褶束位于南北向小江断裂之东,其西为昆明台褶束。

带内构造表现为一系列北东向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为以向斜宽缓、背斜紧密为特征的隔挡式褶皱,断裂表现为高角度的逆冲断层。

区内有药山、阿鲁块等向斜,谓姑、乐马厂等背斜,但多被逆冲断层所破坏。

矿区构造与区域构造相吻合,主要以NNE向构造为主。

2逆冲推覆构造特征2.1逆冲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矿区逆冲推覆构造总体呈NE35°方向展布,延伸规模大于5.5km,宽750~1000m,平均850m,分布面积大于5km2。

推覆构造的前锋带、中带及根带自SW向NE有规律地分布。

推覆构造由推覆体、推覆断裂及其下的掩复体三大系统构成。

推覆体地层出露从锋带至根带有从新到老的分布规律;推覆体内发育与推覆构造走向大体一致的褶皱和断层。

逆冲推覆断裂主要有F1、F6、F5三条,F1为前锋断裂,F6为中带次级逆冲断裂,F5为根带区域性逆冲断裂。

2.2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矿区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为后展式,依据有:(1)沿推覆构造运动的方向,后方断层延伸到前方推覆体之上,F5切割F6,F6切割F1,发展顺序应为F1—F6—F5;(2)从根带至前锋,变形强度增大;(3)从构造岩分布特征反映出的断层脉动期次看,F1至少三次,F6和F5至少两次,说明F1发育早,F6、F5的活动对其有叠加改造的作用;(4)沿逆冲方向,推覆断层带倾角依次变缓,即F5>F6>F1。

3逆冲推覆构造的控矿作用推覆断裂系統通过根部逆冲断裂(F5)与小江深大断裂贯通,断裂的活动为含矿热液的形成提供了巨量能源,为矿液的运移提供了动力和通道,旁侧的推覆断裂系统(F1、F6)及推覆体内的次级断层、层间破碎带为矿质沉淀和聚集提供了储矿的空间场所。

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类型和方法

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类型和方法

逆 冲推 覆 构造 的高 潮 , 国构 造 地质 学界 8 年代 初 我 O 亦 汇入 这股 研 究逆 冲推覆 构 造 的潮 流 。在 这十多 二 十年 中逆 冲推 覆构 造 的研 究取 得 了突 破性 的进展 , 建立 了几何 学 、 运动 学和 动力 学模 式 , 特别是 在构 造 的关 键 地 区揭 露 了一 些逆 冲推 覆 构 造 系 , 为正 确认 识 区域 地 质 构造 和 地 壳结 构 奠 定 了基础 , 并在 实践
中取 得 了不错 的实效 。 以 下 结 合 国 内外 的有 关 研 究 资 料 , 逆 冲推 覆 对 构造 研 究 作几 个方 模可大 可 小 , 且多 呈 而 而
平 板状 产出 。 自从 美 国 在 落 基 山逆 断 层 发 现 Pn u w 油 田 ie e
版社.
[ ] 田玉 新 等. 交设计 在微 波 辐射 原油 脱水 中的 4 正 应 用 研 究 [] 化工 科 技 , 0 5 1 ( ) 3 ~ 3 . J. 2 0 ,3 1 :5 7
[ ] 李 燕城 . 7 水处 理试 验技 术 I] 中国 建筑 工业 出 - . J
版社.
1 逆冲推覆构造对油气的影响 逆 冲推 覆 构造是 由逆 冲 断层 及其 上盘 推覆体 或 逆 冲岩 席组 合 而成 的构 造 。逆 冲 推覆构 造 不仅广 泛
[ ] 傅 大 放 , 海 锁 . 波 辐 射 的破 乳 实 验 研 究 2 吴 微 I] 中 国给水 排水 , 9 8 ( 4 : ~6 - . j 1 9 。0 ) 4 . 1 ] 牛 春 庆 .微 波分 离 技 术 处 理 乳 状 液 I - 国 外 - 3 -I J.
Ab t a t Cr d i e u so s a q i o l a e ip r ie s s e ,o c o n ft e d fe e c s o r d c n r a ・ s r c : u e o l m l i n i u t c mp i t d d s e sv y t m e c n a c u to h i r n e n p o u i g a e f e p ott n fs in e e au e x l i i a h o 。t mp r t r ,p e s r b u r d i ,t er p o e t s a s u t if r n l ,Cr d i wh c o t i a o r s u e a o tc u e o l h i r p ry i lo q ie d fe e ty u e ol ih c n a n

东昆仑南部晚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东昆仑南部晚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收稿日期:2006-10-11;修订日期:2006-12-21地调项目:国际合作INDEPTH-IV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编号:2001CB711001)与中国地调局项目(编号:200413000029)资助。

作者简介:吴珍汉(1965-),博士,研究员,从事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与大陆动力学研究。

E-mail:wuzhenhan@yahoo.com.cn地质通报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第26卷第4期2007年4月Vol.26,No.4Apr.,2007东昆仑是青藏高原北部的重要构造地貌边界,北侧为海拔2700~3000m的柴达木盆地,南侧为平均海拔4500~5000m的青藏高原(图1)。

由于东昆仑处于特殊的构造地貌部位,对认识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因此备受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关注。

前人在东昆仑地区进行了长期的区域地质调查[1-2]和深部探测[3-6],厘定了三叠纪逆冲叠覆构造[7]、三叠纪前陆逆冲推覆构造[8]、昆仑开合构造[9],东昆仑南部晚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吴珍汉1,叶培盛1,赵文津2,PatrickJ.Barosh3,胡道功1WUZhen-han1,YEPei-sheng1,ZHAOWen-jin2,PatrickJ.Barosh3,HUDao-gong1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2.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1.InstituteofGeomechanics,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2.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3.P.J.BaroshandAssociates,103AaronAve.,Bristol,RI02809,USA摘要:通过对东大滩—东温泉地区的路线地质观测与构造填图,在东昆仑南部发现晚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内蒙古包头黄河南部地区逆冲推覆构造分析

内蒙古包头黄河南部地区逆冲推覆构造分析
地 层 宽 度 2 0 左 右 , 古 元 古 界 美 岱 召 岩 群 及 下 0m 与
被 下 白 垩 统 东 胜 组 呈 角 度 不 整 合 覆 盖 。 中侏 罗 统 延 安 组 、 罗 组 为 一 套 含 煤 碎 屑 岩 建 造 , 大 量植 物 化 直 含 石 , 该 区 主 要 产 煤 层 位 。 定 组 为 一 套 紫 红 色 杂 色 是 安 含 砾 粗 粒 岩 屑 长 石 砂 岩 、 粗 粒 一 中 细 粒 长 石 砂 岩 中 与 粉 砂 质 泥 岩 构 成 的 多 个 韵 律 层 沉 积 层 理 不 发 育 , 代 表 一 套 干 旱 气 候 条 件 下 的 河 流 相 沉 积 。 下 白 垩 统 东胜组 分布广 泛 , 一套 河流相 红色粗碎 屑岩构成 , 由 产状平 缓 , 度 不整合 于下伏 地层 和变质 岩系之上 。 角 该 区 自 中 生 代 以来 , 受 了 两 次 地 壳 构 造 变 形 经 作 用 : 期 发 生 在 中三 叠 统 二 马 营 组 形 成 之 后 , 现 早 表 为 区 域 地 壳 升 降 运 动 , 成 上 三 叠 统 和 下 侏 罗 统 缺 造 失 , 中 侏 罗 统 延 安 组 与 中 三 叠 统 二 马 营 组 平 行 不 使 整 合 接 触 ; 期 地 壳 变 形 作 用 发 生 在 晚侏 罗 世 , 现 晚 表 为 由 北 向 南 逆 冲 推 覆 挤 压 变 形 , 成 了 石 合 拉 沟 逆 形 冲 推 覆 构 造 和 轴 迹 呈 东 西 方 向展 布 的 裙 皱 构 造 , 使 下 白 垩 统 与 下 伏 地 层 之 间呈 角 度 不 整 合 接 触 。 2 石 合 拉 沟 逆 冲 推 覆 构 造 特 征 逆 冲 推 覆 构 造 发 育 在 鄂 尔 多 斯 北 缘 隆起 带 和 河 套 新 生 代 断 陷 盆 地 接 触 带 附 近 , 于 下 白 垩 统 东 胜 由 组 和 第 四 系 沙 土 覆 盖 , 在 石 合 拉 沟 至 店 圪 台 一 带 只 断 续 出 露 , 露 长 度 约 5k 。 冲 断 层 向 北 倾 斜 , 出 m 逆 基 底 古 元 古 代 浅 变 质 岩 被 推 覆 到 古 生 界 和 中 生 界 之 上 , 据 在 逆 冲 前 缘 发 现 的 飞 来 峰 估 计 , 覆 距 离 至 根 推

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运动学和驱动力

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运动学和驱动力

该地区发生类似强烈地震的周期约为4000年(据沈正康等,2009)
汶川地震造成的 地表变形
约2m高的陡坎
图片来自网站
/htmlnews /2009/5/219541.html
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一小 学院内被断层错开的地面
三、逆冲推覆构造的驱动力与孔隙压力
一、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 4. 双重逆冲构造
DT
MCT DT RT
MBT
双重逆冲构造举例
S
苏博喜马拉雅
5 MFT
0km
-5
-10
外 缘 带
锋带
达代尔图拉冲断席 中带
小喜马拉雅 根带
大喜马拉雅 青藏喜马拉雅 STDS
5 0km -5 -10 -15
后缘带
尼泊尔西部喜马拉雅褶皱-冲断带的区域构造剖面
在中带发育双重逆冲构造
(剖面图据DeCelles等,1998)
请注意:双重逆冲构造在剖面上显示,而走滑断层体系中 发育的“走滑双重构造”则在平面上显示
二、逆冲推覆构造的运动学
1. 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
321
1
2
3
前展式
后展式
逆冲推覆构造的前展式与后展式扩展方式
二、逆冲推覆构造的运动学
2. 逆冲推覆构造的位移和速率
龙门山断裂带平面图
茂县
理县 汶川
北川
江油
1万7千余人失踪。
绵阳
德阳
地震震级8.0级,震
都江堰
成都
源深度10~20km, 属于浅源地震
0 20 40km
汶川地震带构造图
图片来自网站/htmlnews/2009/5/219541.html
二、逆冲推覆构造的运动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