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新进展2013
防范临床输血纠纷措施探讨

3 1 血源方 面 ( ) . 1 由于血 站运 输方 式上 的变 化未 及时 到 达 , 由于供血数量不足而出现的“ 荒” 以致造成不 良影 响 或 血 ,
或严 重后果 的。( ) 2 血站过错如血站 的合 法性 、 血站献血员 档
随着社会进步 , 普法工作 的广泛开展 , 人们 的法律意识 逐 步增强 , 临床输血引起 的医疗 纠纷尤其是输血传播性疾病医疗 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 , 真做好血液 出入库 、 认 核对 、 领发的登 记 。( ) 2 贮血冰箱依规程进行消毒 、 检测 , 全血 、 液成分分别 血
纠纷越来越多 。19 9 9年 1 实施 的《 月 医疗机构 临床用 血管理 办法 ( 行 ) 试 》中规 定 “ 级 以上 医疗 机 构 设 立 输 血 科 ( 二 血
并 掌握输血适应证 , 工作 中掌握 适度 , 且 按医 院规 定履行 申报 手续 。( ) 3 经治 医师在 实行输血 治疗前与 患者或其 家属谈话 , 医患双方共 同签署输血治疗 同意书或 用血 志愿 书; 血前 留取 输 患者标本进行相关传染病 的检测 。( ) 4 输血时由 2名 医护人员 认真核对 , 准确无误后方可输血 , 输血严格依规程操作。( ) 5 认
( 3 :2—5 . 1 )5 3
心的基础护理 、 耐心的健康 教育宣传都 非常重要 , 根据患者 要
病情指导和鼓励 患者进食 , 保持 皮肤清洁 、 干燥 , 指导其进行功 能锻炼 , 教育患者 、 家属 出院后 的护理 , 防止压疮复发 。 临床结果证 明 , 利用千年健 加桃红生 肌膏 冲洗 、 外敷 治疗
・
3 8・
I床合理用药 2 1 缶 00年 7月第 3卷第 1 3期
成分输血及其临床应用

❖ ①血中有白细胞抗体、血小板抗体、血浆同 种异型抗体,或对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合的敏 感者;
❖ (2)少白细胞红细胞:
❖ 多年来的临床输血实践证明,有一种输血发 热反应,不是因血液污染原存在,也不是由 于血型不合或对供血者血浆过敏等原因引起, 而是由于抗-HLA抗体或白细胞凝集素有关。 所以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就出现多种去除白细 胞或减少白细胞的方法。目前从全血中去除 白细胞或减少白细胞的方法,主要有沉淀法、
❖ 血液成分输注反应率:
❖ 白细胞6.49%
浓缩红细胞1.06%
❖ 全血1.88%
洗涤红细胞0.47%
❖ 血小板0.40%
血浆0.44%
❖ 2.提高治疗效果
❖ 成分输血是根据患者缺少什么血液成分补充 什么成分,特别是可以将血液成分分离、提纯, 得到高浓度、高效价的血液成分,根据需要达 到一有效治疗计量,而全血输注往往不能达到 有效治疗剂量。
六.成分输血的优越性
❖ 1.减少输血反应 ❖ 溶血反应 ❖ HLA同种免疫 ❖ 发热反应 ❖ 过敏反应 ❖ 血小板无效输注 ❖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 TA-GVHD
❖ 国外综合报告:输血反应发生率达2~10%,上海 2043次输血调查,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达15.8%; 加拿大3所医院综合报告输血反应 率:3.8%(191/5030)
成分输血及其临床应用
一、成分输血的历史
二、血液成分制备概述
❖ 1.血液成分分离原理 ❖ 2.血液成分制备原则
三.血液成分的保存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的临床应用进展

第44 卷第 5 期 2023 年 5 月安徽医学Anhui Medical Journal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的临床应用进展陈秀兰 杨君 王红[摘 要] 输血安全面临免疫反应和感染风险两大管控点。
保障血制品的安全是血液管理的核心,也是临床用血的基本要求。
选择合适的病毒灭活技术是降低经血传播病毒风险的重要手段。
理想的病毒灭活方法应能有效地杀灭和去除病原体,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血制品有效成分的损伤。
亚甲蓝光化学法是一种采用光敏剂与光照相结合的技术,能灭活多种病毒,保障血浆制品的安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输血安全;抗体筛查doi:10.3969/j.issn.1000-0399.2023.05.028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要求,输血前必须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 )、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学等常规筛查工作。
病毒窗口期的存在、未知病毒的潜在威胁、试剂灵敏度的限制、人为的差错等都使输血感染的风险难以完全避免。
血浆病毒灭活技术的出现,极大地减少了上述感染风险的发生。
本文对临床应用较广泛的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 ,MB-P )灭活血浆病毒的技术原理、应用现状、不足之处及新进展等做一综述。
1 MB-P 灭活血浆病毒的技术原理亚甲蓝是一种芳香杂环化合物,同时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临床常用作化学指示剂、药物、染料等。
亚甲蓝结合可见光照射处理是一种用于新鲜冰冻血浆 (fresh frozen plasma ,FFP ) 病原体灭活的光动力方法,旨在增加血浆输注的安全性,减少经血传播病毒的风险。
MB-P 的基本原理是在FFP 中使用可溶性亚甲蓝与病毒核酸中的G-C 碱基结合,而经可见光照射激活的亚甲蓝可产生活性氧(单线态氧、自由基等),进而破坏核酸和某些蛋白,使病毒无法复制,失去传染性[2]。
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管理制度一、输血原则1、临床输血应当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2、检验科必须优先、重点保证每次输血量在600ml以上的大型手术用血或急救治疗用血。
3、对一般性输血,可输可不输的一般不输,非输不可的要通过患者自体输血或动员家属、亲友互助献血或输血液代用品。
4、对血红蛋白在9克以上或手术用量在400ml以下者,除家属亲友互助献血外,原则上不得申请用血。
5、晚期肿瘤、脑死亡患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濒临死亡的患者,如家属要求输血,原则上由家属或亲友供血。
6、治疗性用血,80﹪以上应输成分血。
二、用血申请、审批1、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家属说明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无家属的无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务科或带班院长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2、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用血申请单》,由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把关并签字,报医务科审核、签字、登记后连同授血者血样送交检验科备血。
3、急诊急救输血,临床医师可先申请400ml以下的用血,由上级医师签字(或补签字)后直接交检验科供血;500ml—1600ml的急救用血,要经科主任审批签字,大于1600ml经医务科批准;大于4000ml时,报医院领导审核签字。
4、对择期手术者,应大力推行自体输血,如自体输血有困难者,可动员家属或亲友献血,不论是自体或家属亲友供血,同样要填写《临床输血通知单》,经科主任签字,医务科审批后施行。
5、治疗用血,对慢性病人血红蛋白在9克以下,应采用成份输血,缺什么补什么,由临床医师申请,科主任签字,由医务科审批方可供血。
三、输血登记凡临床输血(包括成份血),都要上报医务科登记(急诊患者输血可不登记),半年公布一次,并向分管领导汇报。
四、输血反馈临床输血要填写《用血申请单》,输血后要对输血(包括成份输血)后的有关情况认真填写《输血反应记录》送检验科,检验科每月将反馈意见、分析结果上报医务科、分管院长。
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原因与安全输血临床效果分析

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原因与安全输血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原因与安全输血临床效果分析。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病例系统中红细胞输注无效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多种因素均有可能导致临床上法伤红细胞输注无效现象。
结论:护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红细胞输注无效情况的关注,运用安全输血措施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红细胞输注;安全输血;临床效果目前成分输血逐渐取代全注输血成为主要的输血方式,其中红细胞输血在血液总用量中占主要比重,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作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载体能够帮助患者改善机体缺氧情况,但是许多的临床案例证明除输血不良反应影响外仍有部分病例发生红细胞输注无效的情况,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救助甚至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如何避免无效输血的情况发生以及保证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了临床上重点讨论并积极探索的问题,基于此本院对80例红细胞输注无效患者发生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意在探讨安全输血措施,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经过院内责任部门批准,为确保本次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可参考性,排除持续失血、脱水、血液渗透血管外等表现患者,选取本院近两年的收治的红细胞输注无效病例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患者间资料无较大差异,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实验期间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我院规章制度执行相关输血操作,规范填写护理文书,对出现输血无效患者需要在患者病案信息中进行详细记录。
1.3评价指标护理人员需要对输血完成后血红蛋白升高未达到预期值的患者进行记录,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后分析其发生原因作为本次实验结果的参考标准。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均是通过SPSS18.0系统软件分析所得,实验结果用T进行检验,P<0.05则代表存在明显差距,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多种因素均有可能导致临床上出现红细胞输注无效的现象,详情见表1。
表1:对比80例患者无效输注原因组别具体原因无效输注例占比数免疫因素///2 2.50%稀有血型漏检1316.25%不规则抗体阳性自身抗体阳2 1.25%性免疫失调1 1.25%输血次数2328.75%非免疫因数///感染78.75%发热1215.00%过敏67.50%肝脾肿大5 6.25%储血时间长911.25%3.讨论3.1红细胞输注无效影响因素本院召集护理人员通过会议的形式对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发生原因进行经验性的总结,主要分为免疫因素和非免因素,免疫因素具体如下:①红细胞血型抗原中具有多个血型系统、血型集合以及血型系列归类,其中具有稀有血型系统比如RH、ABO等具有较强的抗原免疫原性最终导致红细胞输注无效现象的发生。
十三五临床输血教材第四版

十三五临床输血教材第四版《十三五临床输血教材(第4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教材技术专业第四轮规划教材》“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教材技术专业第四轮规划教材”之一。
全书共十五章,主要介绍了红细胞血型系统、红细胞血型检测技术、白细胞抗原系统、人类白细胞抗原检测技术、血小板血型系统、血小板血型检测技术、临床输血相关技术、血液成分的制备和保存、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特殊输血、白体输血、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临床输血管理与质量控制等相关内容,具有重点突出、概念明确、简明实用等特点。
本教材为书网融合教材。
即纸质教材有机融合电子教材、教学配套资源(PPT、微课、视频、图片等)、题库系统、数字化教学服务(在线教学、在线作业、在线考试)。
《十三五临床输血教材(第4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教材技术专业第四轮规划教材》供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教材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专科和成人教育(专升本)各层次学生用作教材,也可作为临床教材人员日常工作、继续教育和职称考试的参考书。
绪论一、输血医学发展史二、输血医学的主要领域及发展趋势三、十三五临床输血教材的学习方法第一章红细胞血型系统第一节概述一、红细胞血型抗原二、红细胞血型抗体第二节ABO血型系统一、ABO血型表型频率二、ABO血型系统抗体三、ABO血型常规检测四、ABO血型的临床意义五、ABO血型的遗传及抗原分子结构六、ABO亚型七、特殊ABO血型八、疾病与ABO血型的关系第三节Rh血型系统一、历史二、命名三、RH基因四、抗原第四节H系统和Lewis系统一、H系统二、Lewis系统第五节其他血型系统一、MNS血型系统二、Kidd血型系统三、Diego血型系统四、PIPK血型系统五、I和i抗原六、Kell和Kx血型系统七、Duffy血型系统八、Lutheran血型系统九、Dombrock血型系统十、Colton血型系统十一、Yt系统十二、Xg系统第二章红细胞血型检测技术第一节输血前检查一、目的和要求二、临床资料及标本处理三、ABO与RhD定型四、抗体筛查与鉴定五、交叉配血试验第二节盐水介质试验技术一、基本方法二、结果判读与注意事项第三节酶处理试验技术一、实验原理二、酶试剂制备要点三、酶试验分类四、酶试验结果判读和注意事项第四节抗球蛋白试验技术一、实验原理二、抗球蛋白试验的分类与应用三、抗球蛋白试剂四、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意义五、抗球蛋白试验的影响因素第五节聚凝胺介质试验技术一、实验原理二、主要实验材料和试剂三、实验操作第六节吸收放散试验一、吸收试验二、放散试验第三章白细胞抗原系统第四章人类白细胞抗原检测技术第五章血小板血型系统第六章血小板血型检测技术第七章临床输血相关技术第八章血液成分的制备和保存第九章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第十章特殊输血第十一章自体输血第十二章胎儿和新生儿溶血病第十三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第十四章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第十五章临床输血管理与质量控制参考文献前言/序言输血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由多个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以救治为根本目的,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科学。
输血科年终述职(3篇)

第1篇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是输血科主任,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大家汇报过去一年输血科的工作情况。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科室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现将我科2021年度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回顾1. 强化质量管理,确保血液安全(1)加强血液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用血技术规范》,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血液质量管理体系,明确了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血液质量万无一失。
(2)严格执行血液采集、制备、储存、发放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规程,加强血液检测,确保血液安全。
(3)积极开展血液成分输血,提高临床用血效率。
2. 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临床需求(1)优化血液供应流程,提高血液供应效率,确保临床用血及时、足量。
(2)加强临床用血指导,提高临床用血合理性。
(3)开展输血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输血技能。
3. 加强科室建设,提升科室水平(1)加强科室人才培养,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
(2)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升科室整体实力。
(3)加强与其他科室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提高医疗质量。
4.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树立良好形象(1)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提升科室知名度。
(2)开展无偿献血活动,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
二、工作亮点1. 血液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加强血液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血液质量合格率始终保持100%,有效保障了临床用血安全。
2. 临床用血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通过优化血液供应流程、加强临床用血指导,临床用血满意度达到95%以上。
3. 科室业务水平稳步提升科室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项,提高了科室整体实力。
4. 科室团队凝聚力不断增强通过加强科室文化建设,全体医护人员团结协作,科室凝聚力显著增强。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问题(1)血液供应压力较大,有时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2)部分医护人员输血技能有待提高。
交叉配血试验临床应用PPT课件

交叉配血试验临床应用
4
实验原理
红细胞表面带有大量的负电荷,悬浮在电解 质溶液中,会吸引大量阳离子,红细胞则被扩散 的双层离子云所围绕,形成zeta电位。
交叉配血试验临床应用
5
实验原理
凝聚胺技术首先利用低离子溶液(LIM)降低 介质的离子强度,减少红细胞周围的电子云, 如有红细胞抗原相应的血清抗体存在,则可促 进红细胞抗原与血清抗体的特异结合。
交叉配血试验临床应用
21
临床新进展
流式细胞术 基因分ຫໍສະໝຸດ 技术 卡式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临床应用
22
卡式微柱凝胶法
交叉配血试验临床应用
23
卡式微柱凝胶法
交叉配血试验临床应用
24
戴安娜全自动配血系统
卡式微柱凝胶法可实现自动检测
交叉配血试验临床应用
25
二 实验原理
谢谢! 血型就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在
11
实验步骤
四、剪下供血者血袋上的血辫,将供血者红 细胞1滴加入主侧管,血浆2滴加入次侧管
交叉配血试验临床应用
12
实验步骤
五、在主次侧各加入低离子溶液各0.65毫 升,混合均匀。
交叉配血试验临床应用
13
实验步骤
六、在主、次侧管分别加入2滴凝聚胺溶液, 混匀后3400r/min离心10秒,弃去上清, 观察红细胞的非特异凝集现象。
交叉配血试验临床应用
26
弃 上 清
交叉配血试验临床应用
14
实验步骤
七、最后各加入悬浮液2滴,轻轻转动试管 混匀并观察结果。
交叉配血试验临床应用
15
实验步骤
八、如果在60秒内,主、侧管凝集均散开, 说明是由凝聚胺溶液引起的非特异性凝集, 配血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