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纤维化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护理

疼痛管理
疼痛管理
评估和监测: 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 ,包括疼痛的程度、性质和影响程度等 ,并监测疼痛的变化趋势。
疼痛缓解: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 差异,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 支持等综合措施来缓解疼痛。
疼痛管理
疼痛评估: 指导患者使用疼痛 评估工具,了解患者的疼痛感 受,及时调整疼痛管理方案。
患者教育
运动指导: 推荐适合患者的适度运动, 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减轻疼痛、改 善心情和增强身体功能。
保持适当的水 平位
保持适当的水平位
卧床位: 患者需要保持卧床位 ,以缓解腹膜后纤维化引起的理: 定期帮助患者转动 体位,以防止压疮和肌肉萎缩 ,同时也可促进血液循环和呼 吸功能。
定期监测和评 估
定期监测和评估
临床检查: 定期进行腹部触诊、听诊等 检查,以评估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 血液检查: 定期进行肝功能、肾功能、 电解质等相关血液检查,及时发现并处 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定期监测和评估
定期随访: 与患者定期进行随 访,了解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 量变化,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和 治疗方案。
特发性腹膜后 纤维化患者的
护理
目录 患者教育 保持适当的水平位 定期监测和评估 疼痛管理
患者教育
患者教育
准确解释疾病和症状: 在护理 过程中解释特发性腹膜后纤维 化的原因和症状,帮助患者了 解和接受自己的疾病状态。
饮食指导: 提供饮食建议,鼓 励患者摄入高纤维、低脂肪、 低钠的健康饮食,以维持身体 功能正常。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腹膜后纤维化有哪些症状?

腹膜后纤维化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腹膜后纤维化症状,尤其是腹膜后纤维化的早期症状,腹膜后纤维化有什么表现?得了腹膜后纤维化会怎样?以及腹膜后纤维化有哪些并发病症,腹膜后纤维化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腹膜后纤维化常见症状:背痛、低热、疲乏、下腹痛、胀痛*一、症状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60岁者多见,约占2/3。
男性发病较多见,是女性的2~3倍。
临床上分为发病初期、活动期和纤维板块收缩期3期。
1.疼痛初起可无症状,以后可出现疼痛,多发生于腰部或下背部并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区、外生殖器或大腿的前内侧。
疼痛为钝胀痛,开始为单侧,随病情发展可出现双侧痛。
2.亚急性炎症表现如下腹痛、肾区压痛、低热、白细胞计数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疲乏不适、厌食、恶心呕吐以及体重下降等。
3.腹部肿块大约1/3的病人可在下腹部或盆腔触及肿块。
4.压迫症状 75%~80%的病人出现输尿管部分或完全梗阻的表现,如肾盂积水、尿路刺激征、少尿或无尿、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氮质血症等。
压迫淋巴管和下腔静脉可引起下肢水肿,但少见。
偶见压迫小肠或结肠而发生肠梗阻者。
静脉肾盂造影是最具诊断价值的方法,可表现为典型的三联征:①肾盂积水伴有上部输尿管扩张迂曲。
②输尿管向中心移位。
③输尿管受外部压迫的征象。
晚期双肾可均不显影。
*二、诊断本病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早期极易误诊。
诊断往往在一些模糊症状出现后数月甚至数年才能作出。
病人常因腹膜后广泛纤维化、输尿管与大血管受压出现肾积水或肾功能不全时才就诊,而延误治疗。
当出现原因不明的中下腹痛、腰背痛,伴有肾盂、输尿管积水或肾功能受损时,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及时行影像学检查,以早期正确诊断。
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已有应用CT引导细针抽吸来诊断本病获得成功的报告,也可经腹腔镜活检或剖腹探查。
此外在诊断本病时还应注意两点:1.是否为系统性硬化症的局部表现。
腹膜后纤维化可以是系统性硬化症的一部分,8%~15%的病人同时伴有其它部位的纤维化及相关疾病,如:盆腔纤维化、挛缩性肠系膜炎、Riedel甲状腺炎、眶后的纤维假肿瘤、硬化性胆管炎、纵隔纤维化等。
刘振珍腹膜后纤维化ok

手术治疗
腹腔镜下手术与开腹手术:主要适用于改善输尿管 梗阻和其他器官阻塞症状,一般可行输尿管松解 内移术、输尿管松解加大网膜包裹、输尿管内逆行 双J 管置入,肾功能严重受影响者可施行肾移植术。 有时为了明确诊断,可行穿刺活检术或手术活检术 等。
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主导理论有 Mitchinson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认为IRF、炎性腹 主动脉瘤及动脉瘤周围腹膜后纤维化三者组成慢性主 动脉周围炎(CP)的疾病谱。三者有共同的组织病理 学特征。 包括主动脉外膜和外膜周围的炎症、中层变薄及内膜 的动脉粥样硬化。 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存在一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 蜡样质的混合物,病理状态下蜡样质从破裂的斑块逸 出,经主动脉或髂总动脉变薄的动脉壁进入主动脉周 围组织,由巨噬细胞传递给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 (如T或B细胞)作为一种抗原被淋巴细胞识别并产生 抗体,过度的局部免疫反应引起慢性主动脉周围炎 此外有HLA-DRB1*08研究表明,CP与HLA-DRB1*03 及等位基因相关,而HLA-DRB1*03等位基因与自身 免疫性疾病相关;HLA-DRB1*08等位基因与免疫介 导性有关,故认为CP为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的观点越 来越受到大家重视
进展期症状
累及门静脉或脾静脉-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 曲张和腹腔积液 累及髂总动脉-由于静脉血流缓慢,易出现下 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 累及肠系膜上下动脉-肠缺血 累及淋巴系统-淋巴回流受阻,引起蛋白丢失 性肠病或吸收障碍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为 1.炎性反应:炎性指标以ESR升高最为突出,病情 缓解则ESR下降。故目前认为其为评价疾病活动和 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 2.肾功能异常:血清肌酐和尿素氮的升高以及肌酐 清除率的下降(往往出现中晚期梗阻性肾病患者中) 3.其他:贫血、血小板升高、r球蛋白增高、碱性磷 酸酶升高等
腹膜后纤维化(腹膜后纤维变性)

腹膜后纤维化(腹膜后纤维变性)【病因】(一)发病原因约2/3的腹膜后纤维化发病原因不明,临床上将其称为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diopathic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另1/3病例的发病原因可能与某些药物、肿瘤、外伤或手术、出血、尿外渗、辐射、非特异性胃肠炎症(如Crohn病)、阑尾炎、憩室炎,各种感染(如结核、组织胞浆菌病、梅毒、放线菌病)等因素有关,故称为继发性腹膜后纤维化。
(二)发病机制1.致病因素大量临床研究发现以下因素可能与腹膜后纤维化有关。
(1)自身免疫缺陷:临床资料表明,有8%~15%的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患者可同时伴有腹膜后以外的纤维化,其病史中有硬皮病、嗜伊红细胞增多症、结节性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小球肾炎、Riedle甲状腺炎、硬化性胆管炎、纵隔纤维化和眶后纤维假肿瘤等疾病,提示腹膜后纤维化可能是系统性硬化性疾病的一种局部表现,也表明本病可能与免疫缺陷有关。
(2)药物副作用:自1964年Grahacn报道服用甲基麦角酸丁醇酰胺(methysergide)的病人发生腹膜后纤维化以来,类似的病例报道相继见于文献中。
长期服用者,其腹膜后纤维化的发生率可达10%~12.4%。
此外,β受体阻滞药(心得安)、抗高血压药物(甲基多巴、利血平、肼苯哒嗪)、止痛药(阿斯匹林、非那西汀)等药物也可诱发本病,但它们与腹膜后纤维化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感染与炎症:早在1948年Ormond就认为本病是一种腹膜后炎症,而Mathisen等则提出腹膜后纤维化可能与腹腔脏器和下肢病毒感染有关,综合文献中报道,与腹膜后纤维化相关感染和炎症有:结核、梅毒、放线菌病和各种霉菌感染等特异性感染;憩室炎、阑尾炎等非特异性感染;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血管炎等与免疫因素有关的炎症性疾病;炎性肺损伤、血栓性静脉炎、胰腺炎等其它炎症性疾病亦可致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资料PPT课件

2019/4/17
腹膜后纤维化 A、B.横轴位增强CT扫描示腹主动脉及髂血管周围的轻度强化的软组织块 影,包绕血管生长;血管与腰大肌的脂肪间隙消失,其内充满软组织团块 影(箭,A);肿块呈叉状沿左右髂总动脉生长(箭头,B)。
2019/4/17
(A)
• •
(B)
55岁男性,病史:炎性腹主动脉瘤 CT增强扫描横轴位(A)及冠状位(B)图像示,包 绕腹主动脉瘤生长的边界不清、不规则形的低密 度软组织团块影。ຫໍສະໝຸດ 2019/4/17• • •
64岁男性病史:腹部疼痛 腹部增强CT断层扫描显示腹膜后不规则软组肿块影,腹主动脉轻度受压上 移; CT引导下取活组织病检证实为转移瘤,来源于膀胱的移行上皮癌,后者经 膀胱镜检查证实。
2019/4/17
35岁
男性 艾滋病毒携带者,自述腹部疼痛、发热,痰培养及胸 片考虑肺结核 腹部CT增强断层扫描示腹膜后主动脉旁的软组织密度团块影,边 界尚光整;活检证实为良性的感染性淋巴结病变。
2019/4/17
临床表现
• 症状多趋向于隐匿性,患者可有非特异性的腰骶部鈍痛, 下腹痛,全身疲乏不适,厌食,恶心,呕吐和体重下降等, 重者甚至无尿。 • 下腔静脉受累狭窄至一定程度可出现下肢及阴囊水肿或下 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 本病最易受压的器官是输尿管引起尿路梗阻,最常见的症 状是肾功能不全或肾绞痛。
2019/4/17
2019/4/17
• 出院诊断:腹膜后纤维化
2019/4/17
CASE2
1340313
• 男性 58Y Z住院号 0693110 • 反复腹痛20余天,发现肾功能异常10余天
2019/4/17
2019/4/17
• 出院诊断:肾功能衰竭;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

评价:住院其间患者管道无发生脱落
3.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与术后留置尿 管有关
目标:病人病情变化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尿液颜色 有淡红色变为淡黄色,未发生感染。措施:
(1)术后要注意尿液颜色及尿量的变化。 (2)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3)会阴擦洗2/日,嘱病者每日饮水2500—3000ML,每天及时排尿, 防止尿液反流,及尿路感染。 评价:病人病情变化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未发生感染
致病因素
(1)自身免疫缺陷 (2)药物副作用 (3)感染与炎症: (4)恶性肿瘤: (5)主动脉瘤
临床症状
1.疼痛 初起可无症状,以后可出现疼痛,多发生于腰部或下背部并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区、外生殖器或大腿的前内 侧。疼痛为钝胀痛,开始为单侧,随病情发展可出现双侧痛。 2.亚急性炎症表现
腹膜后纤维化
2015-9-23
一、病例介绍 二、腹膜后纤维化相关知识 三、几种药物的五了解
掌握腹膜后纤维化的定义、几种药物 的五了解 熟悉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方法 了解腹膜后纤维化的概述
一般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王秋生 男 40岁 出生地 职业 黑龙江铁力市 医生
来氟米特
剂量20mg 功用作用:具有抗炎作用。 不良反应 1.血液系统: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或全血细胞减少。2.心血 管系统:高血压、胸痛。3.中枢神经系统:头痛、头晕。4.胃肠 道:恶心、腹泻、腹痛。
注意事项 1.谷丙转氨酶升高和白细胞下降,服药初始阶段应定期检查谷丙 转氨酶和白细胞。 2.严重肝脏损害和明确的乙肝或丙肝血清学指标的患者慎用。 3.免疫缺陷、未控制的感染、活动性胃肠道疾病、肾功能不全、 骨髓发育不良的患者慎用。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目录 背景介绍 定义 病因 临床表现 诊断与治疗 预后与展望 总结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是一种罕 见的疾病 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该疾病 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
定义
定义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是一种由于腹膜后 纤维化组织增生导致的疾病。
它通常是一种自发性疾病,无明确的病 因。
未来的研究可能会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 法。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病因
病因
目前,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 确切病因尚不明确。 一些研究表明可能与免疫系统 异常有关。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症状通常包 括腹痛、腹部肿块和消化系统不适。
在一些病例中,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减 退、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诊断与治疗
诊断与治疗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通 常通过临床症状、病史和影像 学检查来确定。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通 常采取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
预后与展望
预后与展望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预后并不确定, 有些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控制,但也有可 能出现复发。
对于这种疾病的研究仍在进行中,希望 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总结
总结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是一种罕 见的疾病,病因尚不明确。 它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腹痛、 腹部肿块和消化系统不适。
总结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但对症治疗 和手术治疗可以帮助控制病情。
腹膜后纤维化 ppt课件

临床表现:
– IRF 表现是非特异性的,早期症状隐袭,缺乏特异性症状。 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病变对输尿管、下腔静脉、腹主动 脉及其分支等部位的压迫和侵犯情况,其中最早最易受 压的器官为输尿管,造成输尿管扩张积水,进而产生一 系列临床症状,如腰背痛、腹痛、食欲减退、乏力、恶 心、呕吐、肠梗阻下肢水肿、泌尿系积水、尿液外渗及 发热等,严重者表现为肾功能受损或功能障碍。 – 也可有腿肿、跛行、肾绞痛、少尿或血尿、肾功能衰竭 或高血压。
– – –
继发性(1/3),以恶性肿瘤最多见,其
中消化道肿瘤最常见,发病机制可能与肿
瘤局部产生的5-羟色胺及其代谢产物浓度 增高有关;其次是外伤和手术;长期服用 某些药物,如甲基麦角类药物有关;放射
好发部位:
– 主要发生于肾门以下腹主动脉周围,很少向上超过肾 门水平。 – 绝大多数RPF 发生于第二腰椎至上段骶椎水平的腹膜 后区域。
腹膜后纤维化(RPF)
– 腹膜后纤维化于1905年由法国泌尿科医生Albam首先发 现,1948年经Ormand详细描述,直到1960年确立其为 一种独立疾病。 – RPF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腹膜后纤维、脂肪组织非特异 性、非化脓性的炎症,以腹膜后广泛纤维化为特征, 并压迫腹膜后血管、神经、消化道和泌尿系统组织器 官为特征性合并症。该病少见多变,且临床表现缺乏 特异性,易被误诊。
– 增强CT的表现与本病所处的时期有关,疾病早 期,由于肿块内较多毛细血管的生成,强化比较 明显;成熟的纤维斑块中毛细血管含量较少,强 化不明显。
双肾下极以下腰椎体前、腹 主动脉旁边界清晰的软组织 密度肿块影,密度与邻近肌 肉接近,肿块从前方及两侧 包绕腹主动脉
动脉期强化不明显
静脉期肿块呈中等强化
– ( 2) 有外来性输尿管压迫征象, 输尿管 变细呈梭状, 直至呈僵直性狭窄, 于第 3~5腰椎水平, 输尿管壁仍较光滑; – ( 3) 该段输尿管向正中线移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表现
① 腹主动脉旁软组织团块,向下累及双侧髂动脉,血管未向前推移,未见明显 强化。 ② 三维重建冠状位示腹主动脉旁软组织肿块影,向下包绕髂动脉。 ③ 腹主动脉前见弥漫不规则病变,累及肠系膜,不均匀强化,右侧肾盂扩张积 水。
CT表现
④ 腹膜后软组织团块,部分包绕腹主动脉,不均匀强化,右侧腰大肌受累。 ⑤ 腹主动脉旁软组织团块,不均匀强化。 ⑥ 盆腔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与右侧髂内动脉紧贴。
临床表现
疼痛,最主要的临床表现,腰痛、下腹痛 等 全身症状:疲倦乏力、食欲下降、体重减 轻、发热、恶心、呕吐等 尿液改变:尿频、尿少、尿闭和血尿等 单侧下肢水肿、深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鞘膜积液、睾丸疼痛 间歇性跛行、高血压 肠梗阻、大便习惯改变 腹膜后及盆腔包块
实验室检查
无特异性 氮质血症 血沉增快、CPR升高 γ球蛋白、铁蛋白、免疫球蛋白 升高
影像学检查
B超:简单、易行、无创,应首选 IVP 缺乏特异性 CT、MRI诊断腹膜后纤维化的重要方法 PET-CT分期及定性
IVP表现
典型征象是“三联征”。 A.肾盂积水伴有上部输尿 管扩张扭曲。 B.双侧输尿管向中心移位。 C.输尿管受外部压迫的征 象,可出现管腔狭窄变细拉长, 僵直而向内侧方向移位;晚期 双肾可均不显影。
诊断标准
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非常重要,尤其CT、MRI。
RPF以侵犯腹膜后空腔脏器及受侵以上输尿管扩 张、肾积水为其重要特点,分布范围可窄可广. 但不侵犯空腔脏器或仅侵犯实质脏器;RPF的形 态多样性,以其侵表现
(1)位置:肿块主要分布于主动脉周围,主动脉 无前移,肿块下界达主动脉分叉处。 (2)肿块特征:肿块较大,呈弥漫性、连续性, 密度均匀,肿块外形可不规则,但非结节融合或 分叶状,并与主动脉相连紧密。肿块CT密度平扫 时与肌肉相仿,增强轻度-中度强化。 (3)肿块周围组织:主动脉及周围器官无明显受 压移位,主动脉与椎体间距离无变化,输尿管狭 窄者向中心牵拉移位,相邻组织被包裹,但无侵 蚀破坏及推移,而腹膜后恶性肿瘤常侵犯相邻组 织,与相邻结构间隙消失或推移之。
治疗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目前最有效的药物 免疫抑制剂:对激素耐药可使用,如硫唑嘌呤、环 磷酰胺、甲氨蝶呤 他莫昔芬:雌二醇的拮抗剂
预后
经恰当的手术及药物治疗后,多数RPF预后良好 继发于恶性肿瘤的RPF的预后较差,平均生存期 为3~6个月。
参考文献
[1]Vaglio A,Salvarani C,Buzio C.Retroperitoneal fibrosis[J]. Lancet,2006,367:241-251. [2]Coll D.Retroperitoneal fibrosis[J].Contemp Diagn Radiol,2005,28:1-4. [3]Cronin CG,Lohan DG,Blake MA,et al.Retroperitoneal fibrosis:a review of clinical features and imaging findings[J]AJR,2008,191: 423-431. [4]Vaglio A,Palmisano A,Corradi D,et al.Retroperitoneal fibrosis: evolving concepts[J].Rheum Dis Clin North Am,2007,33:803- 817. [5] Carmel G.Cronin1Derek G.Lohan1.Michael A.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AReview of Clinical Features and Imaging Findings. AJR:191,August 2008.423-429 [6] Augusto Vaglio,Alessandra Palmisano,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Evolving Concepts.Rheum Dis Clin N Am 33(2007)803–817. [7]赵峰.章士正.腹膜后纤维化.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 ;32(2):147-149 [8]刘坚.姜德训.于孟学.腹膜后纤维化诊治进展.北京医学2007.29(11)684-685
病因
继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约占1/3 恶性肿瘤(8%)、炎症、外伤、手术、放射线治 疗及某些药物(如麦角新碱类) 石棉吸入 过量吸烟等
发病机制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
炎性腹主动脉瘤
动脉瘤周围腹膜后纤维化
三者组成慢性主动脉周围炎(CP)的疾病谱 三者在本质上有着相似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发病机制
腹主动脉瘤慢性破裂、渗漏与腹膜后纤维化: (两种学说)
MR表现
59岁男性 IRF
A T1WI
B T2WI
C T1WI
D T2WI
PET-CT
腹膜后纤维化、同时累及纵膈纤维化,FDG浓聚
治疗
手术:解除梗阻,不能阻止疾病发展
剖腹探查 输尿管松解内移术 输尿管松解加大网膜包裹 输尿管内逆行双J管置入术 利用膀胱镜放置输尿管支架术 肾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者,可实施肾移植术。
分型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
(idiopathic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 IRF)
继发性腹膜后纤维化
(secondary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 SRF)
良性腹膜后纤维化 恶性腹膜后纤维化
病因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 :约占2/3
病因未明、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大多学者认为是自 身免疫性疾病
LOGO
淋巴瘤 恶性肿瘤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来源于腹膜后组织的间质性肿瘤及副节瘤 等 当侵犯胰腺时,需与胰腺癌鉴别。
鉴别诊断
(1)腹膜后淋巴瘤:分布范围广,平扫时显示 为大结节性肿块,密度不均,可伴有肠系膜淋巴 结肿大,增强后无明显变化,主动脉与椎体间距 增大(即腹主动脉被推移)。 (2)转移性肿瘤:缺乏纤维组织,表现为不连 续的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强 有力地表明为恶性病变,增强后肿块呈结节状不 均匀强化。 (3)腹膜后组织的间质性肿瘤及副节瘤往往边 界较为光整,副节瘤往往强化明显。
腹膜后纤维化
LOGO
CT
CT横断位
CT横断位
CT
CT冠状位
CT矢状位
定义
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 是一种临床罕见病,是以腹膜后组织慢性非特异性炎 症伴纤维组织增生为特点,引起输尿管及腹膜后空腔 脏器受压、梗阻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Albarran于1905年首次报道,Ormond 于 1948年系统阐述,因此又叫做Ormond's病。
分期
早期: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生 的毛细血管、胶原蛋白组成; 晚期:大量无炎症细胞及无血管的纤维化组织构 成。
临床表现
发病率:1/10万,好发于50~60岁,儿 童罕见 男性多发,男女比例大约为(2~3):1 临床症状取决于病变对输尿管、下腔静脉、 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等部位的压迫和侵犯情况 输尿管是最早和最常受侵的脏器
1.动脉瘤慢性或亚急性渗漏引起的反应性炎症。
2.免疫性反应导致瘤周纤维化。
发病机制
左:免疫反应 右:炎性反应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一种氧化LDL和蜡样质的混合物从破裂口溢出,引起过 度的局部免疫反应。巨噬细胞吞噬氧化LDL和蜡样质,介导炎症反应。
病理
A.硬化组织被炎症细胞浸润 (弥散型+结节型) B.血管周围炎症细胞聚集 (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 C.粗大、成束的纤维化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