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林外史》中人物语言的评价导向功能
儒林外史文学评论

儒林外史文学评论
儒林外史文学评论
儒林外史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所著,它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史
诗巨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
饱含着曹雪芹的
思想,绘制着当时的中国,表达了无限的憧憬和悲情。
一、儒林外史的弥天大谎
儒林外史以弥天大谎荣获名声和赞誉,两千多万字的巨著以曹雪芹的
诗文笔触完整的描绘了一个令人深深吸引的官任贵族中产生的万世传奇。
无论是新鲜的章回体,还是古老的感情表达,都使人惊艳不已。
二、儒林外史的语言风格
《儒林外史》语言风格幽雅,字句圆润,笔法転折,曹雪芹笔下的每
个人物,每个场景,每个故事,都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抚今追昔,使读者的感觉仿佛置身其中。
三、儒林外史的独特神韵
《儒林外史》更以其独特的神韵展示出宋代政治文化,通过书中详细
而冗长的描写,揭示了上层社会和礼仪法则在政治环境中的发展,展
现了宋代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揭露了宋代社会思想与教化观念;
充分反映了宋代人文精神和生活习性,活灵活现了宋朝文化中的优美,使世界文学史上尊为不朽的著作。
总结而言,《儒林外史》的价值和价值,令人赞叹。
其弥天大谎、独
特神韵、非凡语言风格,无一不体现曹雪芹伟大的史诗精神与宋代文
化精华,读起来令人陶醉,历久弥新,堪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浅谈《儒林外史》的写人技巧

浅谈《儒林外史》的写人技巧
《儒林外史》是作家萧友桐撰写的一部反映中国十八世纪早期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其中描写的人物获得了众多读者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赢得了群体精神分析学者的高度关注。
《儒林外史》展现出萧友桐精湛的写人技巧。
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深入而有细腻度,而其中客观主体的描写手法更恰切,给出的细节更加充足,字正腔圆,壋定人物活灵活现。
《儒林外史》中,萧友桐展示出百变的写人技巧,从旁白、描写、思惟、叙事到抒情等诸多手法让人物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构成立体的人物形象。
最重要的是,萧友桐特有的深情、思辨和抒情精神,通过反映人物彼此之间浓烈的感情关系,使人物更加立体,也使读者更直接感受到人物的多样性、精神丰富性和生活多彩性。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儒林外史》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
它不但具有与其它优秀小说共同的特点,即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同时,又有它自己所独具的特色,即强烈的讽刺性。
它的这两种特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长幅画卷。
所谓讽刺是对假、丑、恶的否定,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现形式,运用讽刺的目的在于揭露,揭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
作为一部讽刺杰作,鲁迅高度评价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认为它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使后来者难以为继。
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精辟地指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是后亦解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所谓“戚而能谐”,是指描写内容上的悲剧性,作品在内容上是描写了病态社会造就了病态人物,病态心理,这是内容上悲剧性。
在表现形式上却具有喜剧性,描写深入到社会的时代原因,讽刺的矛头不是对着某一个人。
所谓“婉而多讽”,是指委婉曲折的讽刺,他不直接的褒贬人物,力求隐去作者的身影,而让形象直接同读者接触,在平凡、平庸、平常生活中表现出令人惊异的讽刺力量。
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的成就曾有过很高的评价。
他指出:“敬梓之所描写者……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见《中国小说史略》)。
《儒林外史》以其三十万字的篇幅,共塑造出了三百多个人物,其中主要人物即有五、六十人。
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个个描绘的性格鲜明。
像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贡生、严监生、匡超人、牛浦郎、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胡屠户、王仁兄弟、杜少卿、沈琼枝等,个个都栩栩如生,各具其不同的性格和特点。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讽刺’。
《儒林外史》中正面人物形象人格美学意义

《儒林外史》中正面人物形象人格美学意义《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和揭示当时社会风俗为主题,通过对正面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人格美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小说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展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价值观。
主人公孔子的后裔孔生,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个自强不息、坚守道义的人物。
他忠诚于自己的家族和学问,积极追求正义和公平。
通过孔生的形象,作者向读者传递了儒家思想中孝、义、礼、智、信等价值观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体的责任和使命感。
其次,小说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呈现了人格的完善和卓越。
孔生作为主人公,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对学问的追求和修养上。
他不仅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才华,还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他对待他人和事物都有着正确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以温和、谦虚的态度对待人际关系,以勤奋、坚持的精神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这种完善和卓越的人格形象,给读者树立了榜样,引导了人们对于自身人格追求的方向。
此外,小说中的正面人物形象也反映出了美学的意义。
在小说中,作者运用细腻的语言和精心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矛盾和成长。
这种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示了人物形象的美感,也展现了艺术创作的魅力。
通过对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读者可以领略到人物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观的变化,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思考的启示。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中正面人物形象的刻画具有重要的人格美学意义。
通过对儒家伦理道德的价值观、人格的完善和卓越以及美学的描写等方面的展示,这部小说引导了读者对于正面人物形象的认同与追求,为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格修养的提升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探究《儒林外史》语言艺术特色

探究《儒林外史》语言艺术特色自《儒林外史》问世以来,就标志着中国国语的文学完全成立的一个大纪元,被推崇为首屈一指,纯粹之白话。
当观察其语言在作者运思层面上的表现时, 往往能发现许多不同以往的气韵格调,体现在感情色彩、形象描写、遣词造句、意趣等诸多方面,这是不流于俗套的语言倔强和语言颠覆。
一、从遣词造句角度体味《儒林外史》(一)言简意赅老舍曾经说过:一个作家在博闻广见的同时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如果作家的思想不深刻精辟,就无从写出简洁有力的文字。
高尔基也深刻的认识到:当很少的文字却传达出远多于此的意义,好像语言的狭窄阻挡不了思想的广阔。
当文字运用到炉火纯青,简洁到一个词语就可以概括一个表象,如同国画般寥寥几笔便可以勾画出一个神采飞扬、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由此可见《儒林外史》极大地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即便是用最简洁精炼的语句,也能将所描写的人物展现的活灵活现,如同写出人之精髓。
而儒林外史的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不但外在形式生动异常,让人一见便知,另外其最难以体会的内在感情也能让人了解几分, 作者如果没有由此及彼的洞察力和有浅入深的穿透力是万万无法实现的。
常常是作者并未直接写明人物的吝啬和贪婪而是通过人物神态动作的绘形传神来使得人物神情毕现。
例如这段对胡屠户的描写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地,把拳头舒过来作者想表明胡屠夫的吝啬和贪婪却不以直接写出,而是通过一舒一攥两个动词的形,把胡屠夫虚伪的心理和贪财做作的神,刻画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其他的写到人物灵魂深处的还有严监生为省两根灯草临死还伸着两根手指头不肯断气。
《儒林外史》的笔墨尽管简洁至极,但不妨碍它句句生动传神,字字深入骨髓。
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朴实无华、深沉含蓄的民族性格,还继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
只有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索,才能真正把握《儒林外史》的语言艺术。
(二)气韵生动如果文学语言的描述表达使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了性格化,那么即便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也会变得有意趣。
《儒林外史》的讽刺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特点--浏览

《儒林外史》的讽刺“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特点。
1、《史略》说讽刺必须“秉持公心”,又说《儒林外史》是以“公心讽世”,可见鲁迅重视讽刺小说作者的写作态度,他认为作者必须是对社会人生深有所感,用不偏不倚的态度去攻击时弊,才是讽刺的真谛,否则,像《史略》提到的“私怀怨毒,乃逞恶言”,已失去写作的意义,作品也就毫无价值了,而《儒林外史》之所以可贵,就是作者能本着“公心”去作讽刺;2、讽刺的生命是真实的,这是鲁迅的主张。
他在《什么是讽刺?》一文中曾举例说言行不一,自相矛盾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事,诸如穿起洋服拜佛,道学先生发怒,“但‘讽刺’却正是在这个时候照下来的一张像,一个撅着屁股,一个皱着眉心,不但自己和别人看起来有些不雅观,连自己看见也觉得不很雅观”(鲁迅,1980,卷六,328页)这就形成讽刺,可见讽刺的关键,是把那些常见的,谁也不觉得奇怪的生活场景捕捉下来,如实的加以描绘。
一些可鄙可笑的现象自然流露出来,而达到了讽刺的目的。
《儒林外史》的写法多是如此。
《史略》说:敬梓之所描写者即是此曹(指“制艺而外,百不经意”的书生),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
3、《儒林外史》写讽刺另一个特点是态度上含蓄婉曲,不是泼妇般的开口便骂人。
表面上是无一坏话,客观描写,而所达至的讽刺效果甚大。
《史略》举出范进中举后,又逢丧母之痛,在汤知县的宴请中,则专在燕窝里拣大虾圆子往嘴里送作为例子。
对这种手法赞曰:“则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鲁迅,1980,卷九,223页)《三国演义》毛评本“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清康熙刊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
毛纶、毛宗岗父子假借金圣叹名义评改“伪李评本”,全面修订而成。
鲁迅说毛氏父子主要进行三项工作,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
儒林外史人物的讽刺手法与效果

儒林外史人物的讽刺手法与效果《儒林外史》那可真是一部奇书啊,书里的人物那一个个就像活灵活现的小丑,在作者的笔下被讽刺得淋漓尽致。
就说范进这个人物吧。
他一心就想考科举,考了多少年啊,头发都白了,人也穷得叮当响。
这就像一只一心想要吃到骨头的狗,被科举这块骨头吊得死死的,却怎么也够不着。
他中举之前,那是受尽了岳父胡屠户的辱骂和嘲讽,胡屠户就像一个大喇叭,到处宣扬范进的没出息。
范进呢,就像个受气包,只能默默忍受。
可一旦中举,嘿,这范进就像突然被施了魔法一样,高兴得发了疯。
这时候周围人的态度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胡屠户从辱骂变成了奉承,小心翼翼地给范进扇耳光来治病。
这前后的对比啊,简直比白天和黑夜的差别还大。
这不就是一种绝妙的讽刺吗?作者把那种科举制度下人们的丑恶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
再看严监生这个守财奴。
他都快死了,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可就是不肯断气。
为啥呢?原来啊,他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觉得费油,非得等家人挑掉一茎才肯咽气。
这像什么?就像一个掉进钱眼里的老鼠,只看得见钱,连自己的命都顾不上了。
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极端的情节,把严监生的吝啬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了就想笑,笑完之后又觉得可悲。
这就是讽刺的力量啊,它像一把锋利的剑,直刺人心。
还有那些假名士们,他们附庸风雅,表面上诗词歌赋,谈天说地,实际上呢,不过是一群草包。
他们聚在一起就像一群没头的苍蝇,嗡嗡乱叫,看似热闹,其实毫无内涵。
他们互相吹捧,就像一群小丑在舞台上自娱自乐,台下的观众看了只觉得滑稽可笑。
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言行举止,把他们的虚伪和浅薄暴露无遗。
这些讽刺手法的效果是什么呢?它让我们看到了科举制度下的社会百态,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弱点。
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腐朽。
让我们这些读者啊,在笑过之后,不禁要反思。
反思我们自己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毛病,是不是也会被一些东西蒙蔽双眼,变得虚荣、贪婪或者虚伪。
这书里的讽刺啊,不是简单的嘲笑,而是一种深刻的批判,让我们看到那些不合理的东西,从而去改变,去追求更好的人性和社会。
儒林外史 人物评价

儒林外史人物评价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清代小说《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儒林文人为主题的作品,通过对文人们的生活遭遇和人格品质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众生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形象活在他人的眼中——浅谈《儒林外史》中人物语言的评价功能吴敬梓既是一位文学大师,又是一位语言大师。
他的代表作品——《儒林外史》,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典范,是文学语言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特别是关于人物语言的描写与运用,《儒林外史》别具特色,比起它同时代或更早的小说作品来,更客观、更真实、更具个性。
按照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习惯性的表现手法,小说中人物的外貌、品行等,一般都是由作者在叙述的语言中交代出来,由作者直接对人物进行品评,直接对人物发表意见、提出看法。
而吴敬梓却摆脱了传统的影响和束缚,将自己隐藏起来,把自己对人物的意见和看法,巧妙地安排在作品的人物语言之中,让作品中的人物代替作者说话,从而不动声色地对人物进行评价。
《儒林外史》中有许多人物语言都对别的人物具有评价作用。
这些评价性的语言,为我们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不论是说话人,还是被评价的人物——都起着重要作用。
1、用人物的语言品评人物的外貌。
我国古典小说描写人物外貌最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叙述的语言中直接描写,二是在早先出场人物的观察中间接描写。
这第二种方法要比第一种方法生动得传神得多,也更显得客观真实。
这种方法《儒林外史》中使用得也较多,如第二回中对周进的外貌描写:众人看周进时,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周进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个年老体弱,穷困潦倒的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这种人物外貌的描写方法,虽然比在叙述语言中的描写更客观、更真实,但是它的功能单一,只能表现被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
而用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来品评人物的外貌特征时,不但使人物形象更传神,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能起到“一石数鸟”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着重谈谈《儒林外史》是如何运用人物的语言来品评人物外貌的。
比如,范进娘子胡氏的外貌特征,《儒林外史》在叙述的语言中没有直接描述。
最先涉及胡氏外貌特征的文字在第三回,是通过范进母亲“老太太”眼睛对胡氏的穿着打扮作简单的勾勒:到第四日,老太太起来吃过点心,走到第三进房子内,见范进的娘子胡氏,家常戴着银丝髢髻,——此时是十月中旬,天气尚暖——穿着天青缎套,官绿的缎裙,督率着家人、媳妇、丫环洗碗盏杯箸。
到底胡氏的外貌如何,我们读过这段文字后,还是不甚了了。
倒是第四回中何美之浑家评价胡氏的语言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线索,从而成为我们了解胡氏外貌特征唯一的珍贵依据。
只有他媳妇儿,是庄南头胡屠户的女儿,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那日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趿着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而今弄两件“尸皮子”穿起来,听说作了夫人,好不体面!你看那里看人去!从这里不难看出,何美之的浑家对胡氏既艳羡又嫉妒,话中含有贬损的成分,评价也许有偏颇,但对胡氏外貌特征的形容恐怕也是实情。
从这里,我们约略可以体会到:胡氏“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第三回)还未出嫁,并非像胡屠户所说:“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定要嫁与个老爷。
”(第三回)胡屠户的言下之意,他的女儿之所以“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不是别的原因,而是嫁女的条件要求高,非“老爷”不嫁;而从何美之的浑家的话来看,事实并非如此:胡氏之所以迟迟嫁不出去,是因为她有“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的丑陋外貌。
不得已,胡屠户才将这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嫁给范进这个“烂忠厚没用的人(第三回)。
”从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出,胡屠户的话带有虚夸的成分。
再者,胡氏之所以“家常戴着银丝髢髻”(髢髻,假发髻),是因为她有“一窝子黄头发”,只有戴假发才能掩饰。
她原来“鞋也没有一双,夏天趿着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而今,却“穿着天青缎套,官绿的缎裙”的“尸皮子”。
两相对比,多么明显,原来的穿着多么寒酸,今天的打扮“好不体面”。
这虽是何美之浑家在评价胡氏的外貌,又何尝没有流露出她自己既艳羡又嫉妒的心理。
至此,我们对胡氏外貌特征就可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从表面上看,这些只是描绘胡氏的外貌特征,实际上,对范进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明显的衬托作用:“因为考试中式,就能平步青云,立即改变社会地位,取得封建特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1月,北京第6次印刷)所以,范进才会如此迷醉科举,并为之神魂颠倒。
2、用人物的语言评价人物的品行。
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因为受到话本小说的影响,作者好比说话人,常常忍不住地对某个人物的品行进行评论。
这样,就会使读者认为,作者是戴着有色眼睛看人,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
作者的评价语言即使变化多端,因人而异,也会使读者觉得乏味。
而《儒林外史》却不同,它把对人物品行的评价融入到另外的人物语言之中,由另外的人物之口自然而然地道出。
这样,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就显得自然得体、客观而又真实。
如第十二回中,“胡子”评价权勿用;第二十六回中,沈天孚评价王太太;第三十二回中,娄焕文临死时评价臧三爷、张俊民和杜慎卿等。
我们这里重点看看《儒林外史》中众人对杜少卿品行的评价。
首先,评价杜少卿的是他的堂兄杜慎卿。
在介绍鲍廷玺前去杜少卿处打秋风时,杜慎卿是这样评价杜少卿的:赣州府的儿子是我第二十五个兄弟,他名叫做仪,号叫做少卿,只小得我两岁,也是个秀才。
我那伯父是个清官,家里还是祖宗丢下的些田地。
伯父去世后,他不上一万银子家私。
他是个呆子,自己就像十几万的。
纹银九七他都不认得,又好做大老官。
听见人向他说些苦,他就大捧出来给人家用。
(三十一回)杜慎卿既不是多么坏的人,但也并非好人,正如娄焕文的评价“慎卿虽有才情,也不是什么厚道人(第三十二回)。
”他与杜少卿明显地不是一路人,那么对杜少卿的所作所为也就不满,当然对其也不会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杜少卿乐于助人,在他看来是不知守财。
不知守财,不就是一个十足的“呆子”吗?其他人物对杜少卿的评价,集中在三十四回薛乡绅家的酒会上。
评价最多的是“六合的现任翰林院侍读”高老先生。
诸公莫怪学生说,这少卿是他杜家第一败类!他家祖上几十代行医,广积阴德,家里也挣了许多田产。
到了他家殿元公,发达了去,虽做了几十年官,却不会寻一个钱来家。
到他父亲,还有本事中个进士,做一任太守,——已经是个呆子。
作官的时候,全不晓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希图着百姓说好;又逐日讲那些“敦孝弟,劝农桑”的呆话。
这些话是教养题目文章里的词藻,他竟当了真,惹的上司不喜欢,把个官弄掉了。
他这儿子就更胡说,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却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不到十年内,把六七万银子弄的精光。
天长县站不住,搬在南京城里,日日携着乃眷上酒馆吃酒,手里拿着一个铜盏子,就像讨饭的一般。
不想他家竟出了这样子弟!学生在家里,往常教子侄们读书,就以他为戒。
每人读书的桌子上写一纸条贴着,上面写道:“不可学天长杜仪。
”在高老先生的眼中,“殿元公”做官不会寻钱,杜少卿的父亲连官也不会做,这已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到了杜少卿,就“混穿混吃”,“不到十年内,把六七万银子弄的精光”。
不会守祖业,不读书进取,就是一个十足的“败类”。
从高老先生评价杜少卿的话语中,我们能隐约体会到,高老先生是封建官场上的一位“能员”,既会做官,又会寻钱,所以才对“殿元公”和杜少卿的父亲不齿。
当迟衡山为杜少卿辩解“近日朝廷征辟他,他都不就”时,“高老先生冷笑道:‘先生,你这话又错了。
他果然肚里通,就该中了去!’”。
迟衡山和杜少卿一样,都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
他们都想振兴世教,都与封建礼教、封建科举制度格格不入。
当然,迟衡山要替志同道合的杜少卿说话。
而高老先生是“正途”出身,当然看不起“征辟”。
从话中可见,高老先生也是一位封建科举制度的忠实信徒。
当席散众人走在路上的时候,迟衡山还为杜少卿鸣不平,还在推重他:方才高老先生这些话,分明是骂少卿,不想倒替少卿添了许多身份。
各位先生,少卿是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杜少卿不肯守着田园做举业;最不喜欢别人在他跟前说做官,说人有钱;朝廷征辟,推病不去;携妻游清凉山,边走边大笑,吓得行人不敢仰视……这所作所为,不正显示出他是一个“奇人”吗?迟衡山的评价显出他对杜少卿的推崇。
对于高老先生评价杜少卿的话,马二先生却道出自己的看法:方才这些话,也有几句说的是。
马二先生的话表现出他对高老先生观点的认同。
是的,既然有本事,就应该走“正途”;“果然肚里通,就该中了去”。
马二先生一向迷醉科举,“总以文章举业为主”,认为“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第十五回)。
”对不做举业的杜少卿,他当然就不满了。
他赞同高老先生的观点,说的倒是自己心里话。
通过这些对杜少卿进行评价的人物语言,我们可以充分地把握杜少卿这一典型形象的个性特征——他是一个乐善好施、鄙视功名富贵、藐视权势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者;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把握评价者的个性特征《儒林外史》中评价人物的品行,还有的是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
如严贡生。
他一出场(第四回),作者对他未加评论。
到底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具有什么样的品行,我们不得而知。
作品中却写到了他为了拉关系,对到高要县打秋风的范进和张静斋自夸说: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从不晓得占人半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他的品行真是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吗?他正说着,他家的小厮就来请他回去,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他强关人家的猪,却又自我评价“从不晓得占人半丝半粟的便宜”,这不禁使人哑然失笑。
冠冕堂皇的自我评价与卑鄙龌龊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揭示出严贡生卑污的灵魂。
严贡生无巧不占:没借本钱给黄梦统却强行索取利息(第五回),为了赖船钱硬把云片糕说成是高级补药(第六回),为了占有弟弟的家产而强行立嗣(第六回)。
还是汤知县对他的评价比较客观、公正:一个做贡生的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作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其实可恶!(第五回)通过严贡生的自我评价、作所为以及汤知县对他的评价,我们能够充分地了解到他的品行:一个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刁钻奸猾的无耻小人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总之,《儒林外史》中人物的评价语言,为我们把握被评价人物的个性特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帮助我们了解到说话人的个性特征。
这样的例子,《儒林外史》中还有很多。
(《读写月报》(高中版)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