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的人生经历对《儒林外史》的创作影响
《儒林外史》人物简介与介绍

结尾
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形成一个首
作品结构 (第五十六 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回)
作品主题
《儒林外史》 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讽刺小说。小
说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进而讽刺了封建官 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名士的虚伪卑劣,反 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另一方面,小说热情地歌颂了善良人物诚 挚深厚的爱心,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思想内涵
(一)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和批判
儒
(1)热衷功名
生
(把科举作为荣
形
身之路)、苦苦
象
追求、终获成功
的腐儒,如周进
和范进。
主要人物
相关情节
性格特征
周进
(1)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 周进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
村子私塾里教书糊口。
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
(2)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 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暮年
当他的三女儿要为亡夫“殉节”时,他不 但丝毫不加劝阻,而且大加鼓励;当三 女儿因八日不食而去世的消息传来时, 他竟然仰天大笑道:“死得好!”还劝慰 自己的妻子不须悲伤,说女儿是得了一 个“好题目”而死。
积极著述提倡和宣扬封建礼 教教义,还将之贯彻到自己 的生活中去。在他看来,生 命的价值就是为了换取封建 礼教的褒扬。
们这几两银子。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 不破掉了几两银子?何况这是好事。你众位意下如何?” 众人一齐道:“君子成人之美。”又道:“‘见义不为, 是为无勇。’俺们有甚么不肯!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 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众人还下礼去。金 有余也称谢了众人。又吃了几碗茶,周进再不哭了,同众 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doc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产生于十八世纪的《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就其反映的时代跨度而言,从小说“楔子”回的元末明初写起,直到“幽榜”一回的明万历四十四年,历时二百四十八年,几乎反映了整整一个朝代的士人生活,这在前此的中国文学史上还未见有。
因此,《儒林外史》可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
作者虽然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安排在明朝,却实实在在是他所生活着的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士人生活的图景。
吴敬梓在这部杰出的小说中,描写了他们生活的浮沉、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心灵的高尚和卑劣、理想的追寻与破灭,从而反映出生活在封建统治阶级怀柔、镇压并用政策下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他们或受其羁縻,或拒其牢笼,或惨遭镇压,或远祸求生。
作者有讽刺也有表彰,有否定也有肯定。
知识分子并非孤立的一群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要与各种人物有种种联系,为了多方面地表现士人的所言所行,作者不能不将他的视野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描绘了一幅十八世纪上半叶的社会风情画,解剖了封建末世的腐朽与黑暗,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价值。
不过,这幅“浮世绘”毕竟是士人活动的场景,主角仍然是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正如天目山樵所言:“是书特为名士下针砭,即其写官场、僧道、隶役、倡优及王太太辈,皆是烘云托月,旁敲侧击。
”《儒林外史》还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其讽刺手法极富变化,摇曳多姿,“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
德译本序言中说,这部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第一部伟大的讽刺作品,属于古代文学的杰作。
过去诚然已有讽刺文学的萌芽,但它们却不能和这部作品同日而语”。
美国学者亨利?韦尔斯则认为“《儒林外史》是一部极为出色的著作”,“足堪跻身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美国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儒林外史》是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吴敬梓的生平背景、小说的主题与结构以及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吴敬梓的生平背景对他创作《儒林外史》的影响。
吴敬梓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文人,他以其博学多才、文笔纯熟而闻名于世。
吴敬梓求学于当时的儒学重地,对儒家经典有着扎实的功底。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儒家思想,展现了他对社会伦理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儒林外史》以清代乾隆年间的京畿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些世家子弟进士科考失利后的生活境遇,展现了当时士子的尴尬与矛盾。
小说以善于用笔者自己的经历为素材编写,真实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现象。
小说通过反映人物的遭遇和心态转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并给读者以启示。
《儒林外史》的结构精妙,以各色人物的命运展开了一幅拼贴式的社会画卷。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例如,富贵人物李观德因为被陷害失去了功名,最终破落而死;正直人物王铁匠面对丑恶的官场黑暗,坚守自己的底线,最终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人物。
这些人物形象的设计,既能展示吴敬梓作为文人的敏锐观察力,又能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吴敬梓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在《儒林外史》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多是受到社会环境和权力体制的影响,但吴敬梓并未简单地抱怨和痛恨现实,而是透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塑造,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反思。
在小说中,吴敬梓对于乡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描写非常细腻,他赋予了庶民生活以尊严和价值。
比如,李铁匠一家虽然穷困潦倒,但他们为人正直、勤勉努力,通过打铁谋生,保持着亲情、友情和乡土的纯真。
这种对庶民生活的赞扬,体现了吴敬梓对传统价值观的珍视与承传。
另外,吴敬梓在小说中也对官僚体制和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与讽刺。
他通过描写官场黑暗、贪污腐败和科举失意者的遭遇,揭示了权力体制的虚伪和人性的脆弱。
《吴敬梓评传》在线阅读

《吴敬梓评传》在线阅读 篇一:古代文人与安徽之吴敬梓 古代文人与安徽之吴敬梓 摘要:安徽古代文人辈出,清代的吴敬梓也是其中一位颇具影响的一位,他出身全椒地 方世族, 33 岁时移居至南京秦淮河畔, 54 岁潦倒病死。
可以说他的大半辈子都是生活在安徽, 这三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和家族兴亡对吴敬梓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才使得吴敬梓写出《儒 林外史》等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安徽;吴敬梓;文人;《儒林外史》 引言:从古至今,文人林立,每个朝代,都出现过文学大家,而安徽出产的文学名士也不 胜枚举。
吴敬梓是清代最伟大的小说作家之一,他的出现给安徽文人又添了闪亮的一笔。
吴敬梓,1701 年生,1754 年卒。
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后移至江苏 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因家有“文山木方”,所以晚年又称“文山林人”。
著有《文 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等,最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他的小说《儒林外史》,其中 《范进中举》(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也曾被选入中学课本。
吴敬梓家族世代为地方世族,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祖父吴旦是个监生,伯叔 祖吴晟、吴昺皆进士及第,“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
而吴敬梓也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 考中秀才。
关于吴敬梓的生父, 众说纷纭。
一说是吴霖起, 一说是吴雯延。
吴霖起是吴雯延的长兄, 由于没有子嗣,又是长子,所以吴雯延将儿子过继给兄长。
所以他的亲生父亲是吴雯延,吴霖 起是他的嗣父。
从少年时期,吴敬梓就展示了他在读书方面的过人天赋,他“读书才过目,辄 能背诵”,显露出很好的禀赋和才气。
由于出生于官宦人家,所以养成一种放荡豁达的态度, 胸襟开阔,睨尘俗,显现出少年才子的特质。
由于吴敬梓有亲子、嗣子的双重身份,在宗法制 度财产继承问题上,引起了很大的矛盾。
在这场争夺中,吴敬梓处于所谓“弱肉”的地位,“饕 贪”的是他的叔伯和堂兄弟。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1)

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1、吴敬梓的家世
•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曾祖辈五人,四 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1658)探花,官至翰林 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祖父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167 6)进士,吴昺是康熙三十年(1691)榜眼。父辈中落,父吴霖 起,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
读书方法指导
讽刺文学历史悠久。西方文学里的讽刺, 可追溯到古希腊寓言和喜剧;中国文学里的 讽刺,源于《诗经》的“美刺”和史传的 “惩劝”,既有入木三分的揭露,也有“微 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的讽 喻。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 情地揭露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 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理想文士的探求
• 4、尊重女性,反对对妇女的歧视与摧残。
• 他笃于夫妻情爱; • 他反对纳妾 ; • 对敢于争取人格独立的沈琼枝,他充满了敬意。
理想文士的探求
• 5、追求社会理想和完美人格,目光转向社会的底层的 市井平民,“四大奇人”体现作者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 修乐器的倪老爹,看坟的邹吉甫,开小米店的卜老爹,开小香蜡店的 牛老儿等等,他们朴实善良,相濡以沫,古风犹存,充满人间真情的 温馨。
第四节 主题探究
《儒林外史》中人物多且身份多样,这其中有
何内涵?请同学们完成课时特训第5题,探究 作品主题。
《儒林外史》主旨深邃, 在小说艺术上有很高的境界。 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 时弊”,将讽刺的锋芒寄寓 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 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 廖廖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 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 入木三分。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儒林外史》创作动因的思想史考察

一
想, 主张“ 圣人 之学 心学 也” , 与佛 教禅 学相 结合 , 出 ② 并 提
“ 知行合一” “ 良知 ” 、致 的学说。王 阳明 的学说 大大发 展 了 程朱 的理学思想 , 为其 注入 了新 鲜 的血液 , 促进 了明朝思 想 界 的活跃和发展 。虽 然心 学是济 理学之 穷的一 个更为 开放 的理论系统 , 为当时的思 想解放 潮 流打开 了闸门 , 但心 学无 限夸大人的主观精神的作用 , 将人们 的注意力进一步引 向人 的 内心世界 , 而助 长了明代后期不务实际学风 的盛行。 从 明清易代后 , 满族 入主 中原 , 在人 口数量 和文化 上 占据
术 就 不 可 避 免 地 沦 落 为政 治 的工 具 。 为 了 政 治 的需 要 , 术 学 作 为 一个 完整 的思 想 体 系 经 常 遭 到 支 解 , 朱 理 学 的命 运 也 程
收稿 日期 :0O l一 1 2 l— O 8
国学术史 上 , 明而完成这一任务 的, 为黄 ( 洲) 顾 则 梨 、 ( 亭林 ) 王( 山) 颜( 、 船 、 习斋 ) 诸人 。经过他们的批判 , 理学
中 州 学 刊
Ac d mi J u n l fZ o g h u a e c o r a h n z o o
Jn ,0 0 a .2 1
No .1
第1 ( 期 总第 1 1 ) 8期
【 代文 学 研 究 】 古
《 林 外史 》 作 动 因的思 想史 考察 儒 创
王 春 阳
透视《儒林外史》看吴敬梓的意识人生

生那样依仗功名 富贵骄人 、傲人 、欺人的卑 劣乡绅。 有生活糜烂 、行为不端 、治学穿凿附会一副典 型“汉 学家 ”嘴脸 的金东崖 。诸 如此类 ,《儒林外史 》里 的假名士群像 ,形形色色 ,应有尽有 ,不胜 枚举 , 且个个生动活现 ,各具丑态 。恰如 “卧闲草堂”评 本所 言 :“譬如吴道 子画鬼 、画牛头 ,已极牛头之 丑恶矣 ;及画马面 ,又有马面之丑恶。吾不知作者 之 胸 中能容得多少怪 物耶 !”作 品中从 这些 否定性 的批判性人 物身上 所表现 出来 的不仅是 渡书世子 精 神的异化 和人性 的扭 曲 ,还有传统士人精神 的崩 溃 、传统人文精 神的丧失 ,以及 社会上 盛行 的种种 扭 曲的价值 观并 由此导致 的传 统伦理道德扭 曲而 产生的社 会悲剧 ,不露声 色的于 白描之中揭露 了以 富贵为诱饵 的科举制度对读 书士子心灵 的毒害 。
摘 要 :文 学作 品作 为一种精神 的产物 ,作 为一种 为人 而存在 的创作物 ,是 人类对 自身生命体验 的 产物 ,也是 人类参 照 自身体验 文学化 、对 象化 的表现 ,作 家借 用作品 中的人 物和场景来展示 自己的人 生 阅历 与审美价值 。《儒林 外史 》作为 中国文学史上唯 一一部全景式反映封 建时代 知识分子人 生经历 的作 品 , 是作者 吴敬梓倾 注 了大量心血 ,从 自己的人 生经历 中提 炼和升华 出来的结果 。
关键 词 :《儒林外 史》; 吴敬梓 ; 科举制度 ; 人 生形态 ;悲剧 意识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儒林 外史 》是 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部卓绝 的 讽N4,说 ,全书描写 了近两百个儒林小人物 ,对 生 活在封建 末世 和科举 制度下 的封建文 人群像 进行 了成功 的塑造 ,从不 同的角度描写 了他们 生活的浮 沉 、境遇 的顺逆 、功名 的得失 、仕途 的升降 、思想 情 操的高 尚与卑劣 、社会理想 的倡导 与破灭 ,讽 刺 了因热衷功名 富贵而造成 的极端虚伪 、恶 劣的社会 风 习 。
第十一章 《儒林外史》

中年之后的吴敬梓,在生活态度和政治态度上与封 建世俗、封建统治者相左,他不仅叛逆了自己的 家族,也叛逆了封建社会。 他冷峻地揭露醉心功名富贵的无知无耻之辈,热情 地褒美讲究文行出处的贤人君子和嶔崎磊落的豪 士,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严峻批判和理想境界的 辛劳追求。吴敬梓的道路是封建叛逆者的道路, 这条道路反映了十八世纪中国一部分优秀知识分 子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前进的艰难历程。
另外有一个沈琼枝也很引人注意,她是一个被盐商 骗娶为妾而只身逃至南京、企图以自身的技艺谋 食的奇女子,大胆泼辣,敢作敢为。 沈琼枝是一个具有某些新因素的奇女子形象,她敢 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敢于同封建势力做坚决斗 争,不慕财富,不惧官府,力图掌握自己的命运, 努力维护妇女的独立人格,闪耀出叛逆思想的光 芒。这个人身上,已初步具有了民主主义思想的 光彩这一形象,反映出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女 性开始有了一种挣脱其自古以来的依附性地位的 微弱可能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科举的官吏文人,处则不能独善其身。 周进一看到“天字号”试场号板,乃百 感交集,昏死在地。一头撞在号板上昏死 过去,被人救醒后又一间间号房痛哭过去, 直到口吐鲜血。商人们议论为他捐一个监 生进场,他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 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下 去给人磕头,再不哭了。为求功名。甘愿 变驴变马,根本就不自重。
《儒林外史》虽一般归为长篇小说,但它的结构却 不是现代意义上严格的长篇小说的结构。全书中 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 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 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 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有的人物上场表现一番 以后,就不再出现,有的人物还再次出现,但基 本上只是陪衬性的了。这种特点,鲁迅谓之“如 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中国小说史略》)。但全书以明代为背景, 揭露在封建专制下读书人的精神堕落和与此相关 的种种社会弊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吴敬梓的人生经历对《儒林外史》的创作影响
【摘要】作家的人生经历和作家的价值观念、思想密不可分,从而对作品的创作中产生重大影响。
《儒林外史》的写成和吴敬梓人生体验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本文试图从吴敬梓人生经历方面,探讨其对《儒林外史》的创作影响。
【关键词】吴敬梓;人生经历;《儒林外史》
文学作品是作家生活经历的艺术化反映。
作家借助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来展现自己的人生阅历,讽刺现实,抒发情感。
作家的人生经历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也在作者的思想上打上烙印,是作家创作的素材。
一、吴敬梓的人生经历
吴敬梓出身名门望族。
曾祖吴国对是清初的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提都顺天学政。
曾祖兄弟五人,有四人是明末清初的进士。
祖父吴旦以监生考授州同知,祖父的兄弟吴晟和吴昺是康熙年间进士和榜眼。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间,他们一家“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这就是吴敬梓在《移家赋》中所称的“五十年中,家门鼎盛”黄金时代。
他的父亲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出任江苏赣榆县教谕。
为人耿直恬淡,不慕名利,对吴敬梓的思想和品行有一定的影响。
吴敬梓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
前辈对科举的热衷追求,对经史特别是《诗经》的推崇,都对吴敬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从小聪颖好学,才识过人,并有理想和抱负。
他就读经习文,准备走科举仕进之路。
但是,他没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六十一年,他考取了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他不善于治理生计,加上性情豪爽,慷慨好施,过着“千金一掷买酣醉”的浪子生活。
没过多少年,田庐尽卖,奴仆逃散。
雍正七年,他到滁州应科举考试,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由于家产挥霍和科举失利,乡里豪绅把他看成败家子,“传为子弟戒”﹙《文木山房集·减字木兰花》注脚﹚。
雍正十一年,吴敬梓怀着愤懑心情离开了故土。
移居南京,考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并与各阶层人物广泛交游,既有文人、学者,也有道士、伶人。
这就大大开阔了生活视野,并为创作《儒林外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乾隆元年,吴敬梓赴安庆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推荐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吴敬梓晚年生活十分艰苦,经常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囊无一钱守,腹作干雷鸣”,“近闻典衣尽,灶突无烟青”。
艰难困苦折磨了吴敬梓,缩短了他和人民之间的生活距离,也造就了一代伟大的小说家。
居住南京时期,吴敬梓把他体验的世情,经历的人事,经受的冷暖,看到的嘴脸,统统倾注在《儒林外史》的创作中,完成了这部
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杰作。
二、对《儒林外史》的创作影响
他的人生经历,让我想到了文学就是这样“穷而后工”。
正是因为有这些带着血泪的体验,这渗透满辛酸的经历,这广泛的社会交流,才有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得入木三分、针针见血。
我想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没有敏锐地洞察力,没有深刻的思想等,是绝对不可能写出这样一本震撼人心的讽刺小说出来的。
在这本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不同的嘴脸、不同的心理、不同的生命境遇等;各种各样的交流来往,官场的、经济的、政治的、人情的等;各种各样的情感,狂喜的、低落的、傲岸的、真挚的等。
它就像一幅科举时代读书人的生活画卷,丰富而深刻,展现在你的眼前。
《儒林外史》所写人物,大都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的亲友、相识相知者。
如杜慎卿、马纯上、庄绍光、迟衡山等。
此外,吴敬梓还将他的经历的人和事,艺术化地糅合,并加以改造塑造成了新的典型人物。
这本小说里,有几个很典型的人物。
一个是周进。
周进应考到60岁,还是个童生,只好到薛家集去教书胡口,却受尽新进秀才梅玖的奚落。
后来周进连村塾教书匠这个饭碗也丢掉了,只好替一伙商人去记账。
当他进省城参观贡院时,大半生没有取得功名所郁积的辛酸悲苦,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
倾泻出来。
“周进一进了号,……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醒人事。
……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
” [1]看到这里,既觉同情,又觉可笑,不觉哀叹,一阵心酸,深切悲哀。
作品把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是杜慎卿。
他出身于名门世家,不但外表温文尔雅,而且颇有才气。
但掩盖不了他精神的空虚无聊和虚伪做作。
他顾影自怜,“太阳地里看见自己的影子,也要徘徊大半日”。
他一面称隔着三间屋也能闻见女人的臭气,一面却迫不及待地纳妾。
他表面声称“朋友之情,更甚于男女”,实际上是酷好男风。
季苇萧跟他开了个玩笑,给他介绍了个“美男”。
他兴冲冲地去拜访,结果“只见楼上走下一个肥胖的道士来……一副油晃晃黑脸,两道重眉,一个大鼻子,满腮胡须,约有五十多岁的光景” [2]。
这种期待中产生的反差,令人捧腹大笑。
他还召集了全城一百多个做旦脚的戏子来表演,品评他们的“色艺”。
一个是匡超人。
他从一个纯朴的青年而堕落成无耻的势利之徒。
匡超人出身贫寒,在流落他乡时,一心惦记着生病的父亲。
但是,他逐步发生了变化。
先是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惟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后又受到衙吏潘三的教唆,做起流氓恶棍的营生。
社会给他这样三条路,他巧妙地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
堕落。
他吹牛撒谎,停妻再娶,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当然小说中还有范进、严贡生、严监生等典型人物。
小说也塑造了一些理想人物。
杜少卿,他是作者的自况。
他不受礼法拘束,言行上带有离经叛道的色彩。
他傲视权贵,却扶困济贫,乐于助人,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
他尊重女性,反对纳妾,反对妇女的歧视与摧残。
他受魏晋风度影响,追求恣情任性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反对八股制度,拒绝入仕,在父亲死后的,借病不参加博学鸿词的的延试、祭泰伯祠。
他的主要事迹与吴敬梓相同,而且是按生活中原有的时间顺序安排的。
王冕,他“嵚崎磊落”,不慕荣利,不随流俗,蔑视功名富贵。
虞育德是待人厚道的真儒。
庄绍光不愿意做官。
结尾还出现的市井四“奇人”,他们淡泊名利,自食其力。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简括地论述了中国讽刺小说的渊源和发展:“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
”然而多数作品或“大不近情”,类似插科打诨;或非出公心,“私怀怨毒,乃逞恶言”;或“词意浅露,已同谩骂”。
“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3]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这部小说是作者在人生经历的基础上撷取适当的素材,通过想象虚构,加以典型化。
《儒林外史》是饱含著作者的血泪,熔铸着亲身的生活体验,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的作
品。
一部《儒林外史》,万千世界,讽刺背后,是一种吴敬梓自己的一份悲楚,一种生命的真实。
【参考文献】
[1][2]吴敬梓.儒林外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