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 论文大赛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引言《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冰心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关于官场的讽刺小说,在小说中,冰心用尖锐的笔触和巧妙的刻画手法,揭示了官僚们的丑陋嘴脸和世俗规则的荒诞,展现了一个荒唐透顶的封建官场环境。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1. 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儒林外史》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和事情都是虚构的,但其场景和背景却是真实的。
作者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让读者在现实与虚拟中游走,引起读者自己的思考。
例如,“九江王府”、“徐献绪”等人物和场景,都是虚构的。
但是,这些虚构的人物和场景,又都与真实的官场现实环境密切相关。
2. 笑话和逗趣的手法《儒林外史》对于人物的描写大都是采用了轻松、幽默的手法,如寒婢妙语、醉道人玩世不恭、顾曲周言辞奇怪、淮阴侯饶司马聪明等等,这些人物和言行都让读者忍俊不禁。
3. 反讽和讽刺的手法《儒林外史》的主要讽刺手法就是反讽,尤以对“士大夫”阶层的讽刺最为尖锐。
作者通过反讽,点破了当时的封建官僚道德底线,带领读者走向一片欢笑和讽刺中,道出了一种深刻的人性和社会现实。
《儒林外史》的社会评价《儒林外史》出版后,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读者的喜爱,它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当时的文学范畴,而成为一种经典。
首先,它成为了一种道德的标杆,带领着人们重视人性,反对虚伪、饰演,而是再次在人性的领域找到了信仰和价值。
其次,它在艺术上探索小说的新境界,为以后的小说事业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人才,为中国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再次,它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人物风貌、政治制度提供了真实的参考,避免我们对历史的轻率评价。
结论《儒林外史》以其尖锐生动的笔触和历史性的阐述,成为了一部经典的文化巨著。
通过对人物、语言、情节的深刻剖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现实的批判,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和表现手法,不断丰富我们的文化认识,扩大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话语权。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小论文200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小论文2001.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广泛强烈的艺术对比吴敬梓采用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
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意,引导读者一道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王冕、虞育德、杜少卿、庄绍光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其中王冕在第一回出现,成为衡量全书人物的尺度,力求达到“敷陈大义”和“隐括全文”的目的。
王冕属正面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主张。
二、真切传神的细节描写吴敬梓通过真切而又传神的细节描写,揭示各种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独特的行动,反映各类社会矛盾,构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另一特色。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谁也不会忘记马二先生和王玉辉这两个人物。
马二先生心地善良,慷慨疏财、仗义扶危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同时他也有迂腐的缺点,在游西湖的过程,表现得十分清楚。
三、利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我们知道,夸张是为了增强效果采取的放大手法,其本质是形象的强化。
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这些高度的夸张突出了本质。
范进对名利的潜心追求把命运押在科举业上,若痴若狂的精神状态;胡屠户的势利、迷信、愚蠢都是人物性格的本质。
作者把这些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毕露。
这样就达到意趣横生,讽刺之光四射,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起着深刻批判作用。
四、清新生动的文学语言吴敬梓用清新而又生动的文学语言,幽默而又带着冷嘲热讽的笔调,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和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使《儒林外史》在语言运用方面也取得突出的成就。
全书的语言是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同时也非常准确、凝练、并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进行艺木创造。
2. 请帮忙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汉书》以来许多官修的史书中大都有《儒林外史》,那是写“儒林”(知识分子群)的“正史”。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800字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800字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重要的小说,作者为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讽刺、幽默的方式来描述当时士大夫们在官场上种种矛盾和冲突,使得读者印象深刻,也深受读者好评。
本文旨在探究《儒林外史》中讽刺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讽刺魅力。
首先,《儒林外史》的讽刺具有明显的幽默感。
小说中的人物不仅体现出自己的心理和思想,而且在行为上也很有趣。
例如,林黛玉把香蕉放在院子里,赵雅贞把香蕉搬回家去,把鸡蛋放在院子里,林黛玉又把鸡蛋搬回家去,这样一来,让读者捧腹大笑,也体现了作者对当时官场上多变的人性的深刻认知。
此外,《儒林外史》中的讽刺也具有很强的寓言意味。
作者用一种深刻的方式,赋予文中所有人物一种“智慧”,来揭示当时官场上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其次,《儒林外史》中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独特的。
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各种比喻和拟人化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使得整个小说饱含讽刺的气息。
例如,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讽刺,把他比作一只“飞鸟”,表达了贾宝玉容易被玩弄的性格,以及他被他人利用的结果。
另
外,作者还通过比喻和拟人化来表现各种社会现象,以及人们对社会的看法,例如把当时的官场比作一个“混乱的海洋”。
最后,《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具有强烈的社会讽刺意义。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讽刺来抨击当时的社会黑暗,讽刺当时的社会阶层分化、官场政治斗争等问题,把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出来,以此来反映当时社会的不公正。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具有明显的幽默感、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强烈的社会讽刺意义,这些特点使这部小说在当时受到读者的欢迎,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代表作之一。
简述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简述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这本书,嘿,真的是一颗璀璨的文学明珠!它的讽刺艺术,简直让人拍手叫绝,仿佛是用风趣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作者吴敬梓,真是个有意思的家伙,他的文字里满是对社会的观察,对人性的剖析。
说白了,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陋现象。
你看,那些读书人,满口仁义道德,结果却私下里勾心斗角,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书中的人物,真是各有千秋,有的狡猾如狐,有的愚笨如牛。
像那个什么“孙秀才”,可真是个笑话,整天想通过读书当个官,结果却只是个“白脸书生”,死读书不求甚解。
唉,读书也不能只看书本,还得懂点儿人情世故呀!再说了,书中那些贪官污吏,哎哟,简直让人气得牙痒痒。
他们个个口口声声说要为民做主,结果背地里却在贪污受贿,真是表里不一,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像一把锋利的刀,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这些假仁假义的伪君子。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这些人就像穿着西装的“苍蝇”,表面光鲜亮丽,实际却是个个臭不可闻。
他的文字中那种调侃的语气,仿佛在说:“哟,你们真是牛!这本事也就只会在嘴上了。
”那种生动的描写,让人忍不住想哈哈大笑,甚至想拍手称快。
再说说那些读书人,真是千奇百怪,有的拼命考秀才,结果连个及格都没能拿到,有的则是靠家世背景,混了个功名,根本就不需要真才实学。
像那种“金榜题名”的喜悦,跟今天的“晒成绩”也没什么区别,都是为了让人羡慕,结果背后又有多少辛酸苦楚呢?简直就是一出无形的喜剧,让人哭笑不得。
而在这本书里,吴敬梓不仅是批判,更是用心良苦地让大家反思。
你看,他笔下的人物,虽然让人捧腹大笑,但其中却藏着无尽的深意。
他想告诉大家,光有书本知识不行,做人还得有道德,有良心。
可不是说书读得越多,就越能混得好,反而是要学会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是真本事!书中那些插科打诨的小段子,真是让人捧腹。
比如说,有的人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先生,居然当面问:“您这是读书读傻了吗?”这种调侃,恰到好处,不仅好笑,还能引人深思。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 论文大赛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内容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讽刺巨作,它的讽刺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
它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1、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现实主义的统一;2、真实基础上的夸张;3、作者不作主观的评论,运用白描的手法达到讽刺的目的;4、善于通过人物本身言行的矛盾,使人物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5、将互为矛盾的事物组织到一个场面里来,达到讽刺的目的;6、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7、秉持公心,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的恰如其分的讽刺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真实性;夸张性;对比;白描《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堪称讽刺小说的第一部作品,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只有它的问世“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①。
杰出的讽刺艺术是这部小说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整部小说的成功也正是与这一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②。
《儒林外史》最真实地描绘了一代儒林的真相,在冷静、如实地叙述中,使人物自身的言行构成了讽刺。
《儒林外史》的讽刺风格,不是剑拔弩张的“犀利”,而是娓娓道来的深沉,即如鲁迅所说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它的讽刺艺术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现实主义的统一惺元退士曾这样评价《儒林外史》:“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③《儒林外史》中很多人物都是史有原型的,这就增加了文学形象的真实感。
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庄征君取材于程锦庄等。
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作为文学形象,这些人物巨大的概括性,又反映了时代的真实。
作品的事件与场景平平常常,作品中的形象处处保持着生活本身固有的自然形态。
如正在居丧的新举人范进在汤知县家的那次家宴,不过是毫不显眼的一次封建文人的聚会,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
作家的刻画又很简洁未作丝毫的渲染。
可是这寥寥几笔准确的勾勒,却获得了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
试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试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1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施耐庵成名作,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故事发生在明末。
施耐庵用他的讽刺艺术把那个时代的腐败,贪污和封建的恶性循环,展示给世人看。
作品中人物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作者用这种三亚差异展示该时代的社会阶级不平等。
将许多讽刺性,夸张,调侃幽默应用于封建礼教,腐朽的社会制度,官员的贪污,盗亦有道等诸多方面。
我觉得施耐庵用讽刺艺术发掘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意在警醒民众,避免重蹈覆辙。
施耐庵讽刺的主要对象是封建社会的腐败,如政客的贪污和腐化,官员的朔政,大臣的纵容,军官的傲慢,土司的盗婴,奴隶的压迫,仆人的受虐,花花公子的胡闹,官府的变相征收税,下层百姓的困苦挣扎,等等。
施耐庵用口头讽刺和描写,表达强烈的反封建运动思想,警醒批评并鼓励百姓发起反抗,促使封建社会尽早改观。
施耐庵也利用众多讽刺艺术的技巧,来表达他的主张,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拟人化法。
施耐庵以鲁智深为代表,用鲁智深的坚强生存意志,表达了正义的力量不容小觑,而且强调了智慧可以制服暴力,让人们以和平、务实的态度,解决问题,来取代暴力斗争。
同时,他也用拟人化法说明,封建社会中必须摒弃原有的腐朽封建制度,以务实现实的发展道路,让社会发展朝着一个正确和平的方向发展。
总之,《儒林外史》用施耐庵的讽刺艺术,向国人表示反对封建制度的态度,同时也指出了一条正确、和谐、和平的发展道路。
2小结《儒林外史》是施耐庵的成名作,其中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明末封建社会,施耐庵用讽刺艺术表达了封建社会的腐败,贪污和封建的恶性循环;施耐庵把许多讽刺性、夸张、调侃幽默等用于封建礼教、贪污等方面,用讽刺艺术警醒民众,用拟人化法表达正义的力量不容小觑。
最后,施耐庵用《儒林外史》表达反对封建制度,指出一条正确、和谐、和平的发展道路。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体会小论文600字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体会小论文对《儒林外史》头衔的介绍中,首先是古典长篇小说,再者即为讽刺艺术。
由此可见这部著作在讽刺笔法方面的技巧与运用,造诣与成就。
客观的事实所谓讽刺一定要针对具体的某类对象。
对于《儒林外史》而言,作者准确地把握住清嘉庆年间以儒林这一群体为主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整部小说讽刺造诣的奠基石。
讽刺基于客观的事实,就好比盖楼房基于稳固的地基,如若是凭空捏造,再花言巧语的编造也是达不到成效的。
换言之,文章所反映的现实意义与讽刺息息相关,而《儒林外史》恰恰抓住了这一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极夸张的修辞在客观事实的保障下,艺术表现力是锦上添花。
如何使文章具有艺术表现力?修辞手法的使用是给予读者震撼与落差的十分重要的一环。
鲁迅语: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在《儒林外史》中,有几处典型的描写:一则是范进中举中: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醒人事;再者是严监生心忧灯草中: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这两段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各个方面刻画人物并给予夸张地放大,使得一幅穷秀才,一幅吝啬鬼的形象跃然于读者们的眼前,将范进的欣喜若狂的可笑拙态,和严监生吝啬计较的特点表现出来。
这样,读者对于文章所反映的主题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不需要作者通过总结与升华来人为地灌输某些观念,也不若某些晦涩难懂的文字,需要苦苦地揣测,就好像没有充分复习的考生面对陌生的试卷,七上八下。
平铺式的叙事拓宽讽刺的范围考虑《儒林外史》作为一部小说的不同点:它并没有一条贯穿全书的线索,或者集中表现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使得它更像是一篇杂文,或是类似俗世奇人的小说集,由一段段琐碎的情节串联而成。
介于其分散的情节关联性小的特点,《儒林外史》的讽刺并不针对一个人,抑或是一批人,上到官吏,下到百姓,由地主豪绅及秀才名士,儒林所涉及的人物极为广泛,为其主题做了铺垫:时局下的众生相。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内容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主要在讽刺方面。
它用了夸张的同时又是艺术的笔调,通过一群封建知识分子以及地主豪绅等人物的活动,揭开乾隆时期所谓“太平盛世”的假相,赤裸裸地向人们暴露出封建社会末期黑暗腐败的真实来。
它通过种种当时人们不以为奇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现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地揭示出形形色色的儒林人物的种种可鄙、可憎、可笑、可怜的形象,并进而让我们认识到那个社会的腐败和不合理。
这就是《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小说主要的艺术成就,也是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做出极高评价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当时社会上热衷科举考试,追求功名宝贵,已成为知识分子中普通的风气。
封建士子普遍灵魂空虚,世风堕落,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层出不穷。
作者用极其高明的讽刺手法,以科举考试为中心,描写了形形色色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真实生动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生活的历史图画。
下面本人就《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粗浅的探讨。
1.人物描写上的讽刺艺术小说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来实现它对科举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对社会腐败黑暗现象和世态人情的揭露和批判。
据统计,全书描写的人物共有二百七十多个,除儒林人物之外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中性格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有二三十个。
《儒林外史》的人物描写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
1.1从不孤立地写一个人物,总是着眼于人物关系及周围环境条件。
《儒林外史》的作者从不孤立地写一个人物,他写人物的行动和思想,总是着眼于人物关系,着眼于他周围的环境条件,因而不仅能写出他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而且还能揭示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行为。
比如周进在贡院里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都是极度夸张的描写,但是由于作者写出了围绕他们的各种人物对他们的态度及其变化,就非常真实地揭示出他们撞号板和发疯的原因,不仅使读者能够理解接受,还能促使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内容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讽刺巨作,它的讽刺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
它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1、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现实主义的统一;2、真实基础上的夸张;3、作者不作主观的评论,运用白描的手法达到讽刺的目的;4、善于通过人物本身言行的矛盾,使人物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5、将互为矛盾的事物组织到一个场面里来,达到讽刺的目的;6、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7、秉持公心,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的恰如其分的讽刺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真实性;夸张性;对比;白描《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堪称讽刺小说的第一部作品,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只有它的问世“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①。
杰出的讽刺艺术是这部小说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整部小说的成功也正是与这一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②。
《儒林外史》最真实地描绘了一代儒林的真相,在冷静、如实地叙述中,使人物自身的言行构成了讽刺。
《儒林外史》的讽刺风格,不是剑拔弩张的“犀利”,而是娓娓道来的深沉,即如鲁迅所说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它的讽刺艺术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现实主义的统一惺元退士曾这样评价《儒林外史》:“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③《儒林外史》中很多人物都是史有原型的,这就增加了文学形象的真实感。
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庄征君取材于程锦庄等。
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作为文学形象,这些人物巨大的概括性,又反映了时代的真实。
作品的事件与场景平平常常,作品中的形象处处保持着生活本身固有的自然形态。
如正在居丧的新举人范进在汤知县家的那次家宴,不过是毫不显眼的一次封建文人的聚会,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
作家的刻画又很简洁未作丝毫的渲染。
可是这寥寥几笔准确的勾勒,却获得了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
再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范母一喜而死等等。
似乎是作者夸大的结果,其实不然。
上述这些人物的言行都是作家严格遵循实际生活的样式精确地描摹出来的。
范进发疯时的一举一动作者只要将他如实地描摹下来,就能形成尖锐的讽刺效果。
《儒林外史》虽然建筑在严肃的现实生活中,但为了达到更好的讽刺效果,作者也作了些许夸张,但这并不妨碍作品的真实性。
因为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
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
“便清晰地透出了社会的荒谬与人心的伪妄;而当人们读这些故事的时候,又觉得他仍然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④在第三回中写五十四岁的范进看了报帖知道自己中举以后的一段情形: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
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眼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一个嘴巴打将去。
……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
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
通过对周进、范进这两件事的夸张描写,反映了科举时代的社会环境引诱和逼迫读书人落入统治者的圈套,把一生的精力都消耗在八股文中,结果丧失了是非观念,丢掉了理想抱负,陷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
又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范母一喜而死;严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严贡生发病闹船家等精彩描写因合理的夸张而取得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从而更真实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作者不做主观的评论,白描运用的手法达到讽刺的目的这种讽刺手法是一种比较冷静的讽刺风格,是指作者在叙事描写的过程中,不做主观的情绪流露,“直书其事,不加断语”,语言含蓄有味,不落一字褒贬,对人对事,纯以白描出之。
所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比如,第二十回,匡超人对这景兰江和蒋书办攻讦曾经给过他许多帮助的潘三说:“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
”对这番话,作者只是悠悠道来,并无着意用力之处,但这种口气越是随便冷静,在读者的心目中激射起来的反差情绪就越强烈。
作者在描写假“名士”杨执中、权勿用、景兰江、支剑峰等人时,通过几次“名士”聚会的集中描写以及其他分散的漫画式的勾勒,暴露了他们自命风流、帮闲帮凶和招摇撞骗的丑态。
三、善于通过人物本身言行的矛盾,使人物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在《儒林外史》中大多数篇章在运用讽刺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时于嘲弄之中饱含着辛酸的泪。
以王玉辉为例。
他前后自身言行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良心与礼教的冲突”。
⑤作者通过对他前后言行矛盾的描写,讽刺了像王玉辉这一类深受理学毒害的人。
王玉辉是个老秀才,不仅深中八股之毒,而且深受理学之害。
他在宋儒“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类教条的熏陶下,居然鼓励和赞美自己的女儿自杀殉节:王玉辉道,“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
自古'心去意难留'。
”因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
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
”亲家再三不肯。
王玉辉执意,一径来到家里,把这话向老孺人说了。
老孺人道:“你怎的越老越呆了!一个女儿要死,你该劝他,怎么倒叫他死?这是甚么话说!”王玉辉道:“这样事你们是不晓得的。
”老孺人听见,痛哭流涕,连忙叫了轿子,去劝女儿,到亲家家去了。
王玉辉在家,依旧看书写字,候女儿的信息。
又过了三日,二更天气,几把火把,几个人来打门,报道:“三姑娘饿了八日,在今日午时去世了!”老孺人听见,哭死了过去,灌醒回来,大哭不止。
王玉辉走到床面前说道:“你这老人家真正是个呆子!三女儿他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他怎的?他这死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因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大笑着,走出房门去了。
三女儿的死给县令、缙绅换来了风光,王玉辉的笑声则充满了凄绝和惨痛。
当“制主入祠,门首建坊”,众人祭奠时,王玉辉却“转觉伤心,辞了不肯来”,并且决定要到外面去散散心以排解心中的苦闷。
但当他一路上却是触景生情,悲悼女儿起来。
特别是看到“一个年少穿白衣服的妇人,他又想起女儿,心里哽咽”,终于“那热泪直滚出来”。
这与他之前劝女儿自杀殉夫的言行是矛盾的,毕竟他还没有完全泯灭内心深处的人性。
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不需要任何评论,王玉辉就已经处于一个自我嘲讽的地位,达到讽刺的目的。
四、将互为矛盾的事物组织到一个场面里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这种手法又有几种表现方式:(1)、进行场面描写时运用突转造成极不协调的手法,造成讽刺的效果比如说,范进中了举人之后,作为举人的范进,因“先母见背,尊制丁忧”,在酒席上既不用“银镶杯箸”,也不用磁杯、牙箸,比换了“白颜色竹子的筷子”才肯,以此表示孝子的情状。
但是吃起来,他却毫无丧母之忧,抢先“在燕窝碗里,建了个大虾元子松在嘴里。
”在官方理学规范下的虚情假意,一下子暴露无遗。
很显然,范进以前所坚持的都是假的,在饭桌上的他才是真实的。
作者运用了一个“但是”突转,生动地描写了他的吃相。
他的虽然一个微小的动作与当时的酒席的气氛却是严重不协调的,毕竟不是喜事。
(2)、用喜剧或闹剧形式来表现庄重的内容,从而达到讽刺这些庄重内容的目的吴敬梓的讽刺态度是极为严肃的,不是出于“私怀怨毒,乃逞恶言”的挟私情,泄私愤,而是“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将讽刺锋芒指向造成种种社会弊端的黑暗政治,指向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
这种讽刺的表达方式在文中有很多例子,比如说,写范进得知中举后发疯的场面的描写。
范进的发疯虽然像一个作者特定的闹剧,但是恰恰是这一发疯的举动,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给文人造成的巨大的心理伤害。
当渴盼已久的成功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已经无力承受了,他只有发疯,以此向社会发出愤怒和警告。
总之,这一特点也是吴敬梓讽刺艺术的一个独特之处。
五、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吴敬梓采取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
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鲜明的对比,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引导读者一道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王冕、虞育德、杜少卿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
其中王冕在第一回出现,成为衡量全书人物的尺度,力求达到“敷陈大义”和“隐括全文”的目的。
杜少卿是“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人家的后代,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者”。
这些人物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功名富贵采取否定的态度,并敢于蔑视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势,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吴敬梓的美学理想。
他们的对立面,就是匡超人、牛浦郎以及权勿用、杨执中等一批堕落的儒林人物。
匡超人伪造文书、代人考试、修妻再娶、忘恩负义。
牛浦郎为了结交官府,贪图名利,竟冒名牛布家,进行招摇撞骗,后来原形毕露。
作者以针针见血的笔锋,说明这类人物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必然产物,从他们身上可以看见功名富贵腐蚀人心的恶劣影响。
地主盐商的丑恶言行与市井细民的高尚品德的对比,显得泾渭分明。
严监生和胡三公子,他们食而无厌地聚敛钱财,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
盐商宋为富恬不知耻地宣称:“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并且飞扬跋扈,只要一个诉呈,打通关节,立即就能取得诉讼的胜利。
第五十五回写了四个自食其力的奇人:会写字的季遐年,卖火纸管子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
他们都不是科举场中的人物,但他们自食其力,品格高尚,与前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秉持公心,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的恰如其分的讽刺由于作者态度的严肃和爱憎的分明,能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批判。
他对王惠、汤知县、严氏兄弟这些贪官劣绅,是无情的揭露和严厉的鞭挞。
如王惠出任南昌太守与前任太守的儿子蘧景玉的一次对话:蘧公子见他问的都是鄙陋不过的话,因又说起:“家君在这里无他好处,只落得个讼简刑清。
所以这些幕宾先生,在衙门里都也吟啸自若。
还记得前任臬司向家君说道:“闻得贵府衙门里有三样声息。
”王太守问道:“是哪三样?”蘧公子道:“是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
”王太守大笑道:“这三样声息却也有趣的紧。
”蘧公子道:“将来老先生一番振作,只怕要换三样声息。
”王太守道:“是哪三样?”蘧公子道:“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王太守送到城外回来,果然听了蘧公子的话,钉了一把头号库戥,把六房书办都传进来,问明了各项内的余利,不许欺隐,都派入宫,三日五日一比。
用的是头号板子,把两根板子拿到内衙上秤,较了一轻一重,都写了暗号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