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形象及其在作品构成中的意义

合集下载

《儒林外史》之兄弟篇

《儒林外史》之兄弟篇

《儒林外史》之兄弟篇兄弟同根,有花却是独自开。

遗传与家境一致,阅历和教育不同,使得同出一门的兄弟在性情上有同有异,有时互为影子,形影相随,举止似如出一辙;有时则互为镜子,相互鉴照,习性有天渊之别。

在《儒林外史》中就有诸多的兄弟,如严氏兄弟、娄氏兄弟、陆氏兄弟、佘氏兄弟等十余对,他们或出入同行,或分居异爨。

儒林是短篇相缀连,人物交更替,作者只截取了人物生活的断层,着力刻画的是他们最鲜明的特性,但是仍能将兄弟间的同与异于显著与微妙中表现得入情入理,真切生动。

下面笔者颇离就和你聊一聊,这《儒林外史》中如手如足,如影如镜的兄弟们。

壹严氏兄弟上篇严监生严家兄弟,就是种国文学史上最典型的土豪劣绅严贡生严大位和最出名的吝啬鬼严监生严大育。

在为人处世上,这一对兄弟最明显的异同都表现在对金钱的态度上。

首先,就是哥俩都吝啬成性,哥哥吝啬到浑不知耻日,弟弟吝啬到自残自贱。

且不说家喻户晓的云片糕与二灯芯的情节,咱们来看两人在婚姻这件人生大事上的表现,便一目了然。

这书中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中写道:自此以后,王氏的病,渐渐的重起来总不见效。

话说严监生的原配王氏沉疴难愈,眼见着日薄西山。

生了儿子的小妾赵氏又是抱着儿子在她床脚哭诉,又是侍奉汤药,又是祈福祝祷,好一番卖可怜,献殷勤。

一日晚间,赵氏又去哭诉,王氏心软了,就说道:何不向你爷说明白,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 小说原文写道:【赵氏忙叫请爷进来。

把奶奶的话说了。

严致和听不得这一声,连三说道:既然如此,明日清早就要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

】这个忙字用得极妙,此时这赵氏大愿得偿,哪还顾得上哭,赶紧冲出门叫严监生。

这严监生更是夸张,听不得这一声,没等小妾把话说完就心领神会,迫不及待地要张罗找两个妻兄敲定这事。

这一出妾唱夫随,显然是两人早就商量好了,只等王氏点头。

接下来,严监生用二百两银子搞定了大义凛然的两个大舅子王仁、王德两兄弟。

只三天,就遍请诸亲六眷,一身喜红,拜天地祖宗,行立正室之礼。

儒林外史余家两兄弟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余家两兄弟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余家两兄弟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中余家两兄弟——余大先生(余特)和余二先生(余持)——是一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人格魅力的兄弟形象。

他们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化素养,还恪守孝悌之道,以身作则,展现出一种高尚的人格风范。

首先,余家两兄弟具有极高的文名。

余大先生尤其以文章见长,其文名远播,备受推崇。

这不仅体现了他们自身的才华和努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化修养的高度重视。

他们的学识和才华使他们在儒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了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次,余家两兄弟非常注重孝悌之道。

他们不仅在言行上恪守孝道,而且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孝悌精神。

当邻居家失火,不得不将父母灵柩抬出时,他们不顾亲友劝阻,坚持将灵柩请进中堂,宁可自己穷困潦倒也要尽孝。

这种孝悌精神不仅体现了他们对父母的深厚感情,也彰显了他们作为儒家子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此外,余家两兄弟还具有高尚的人格风范。

他们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在一个礼义廉耻逐渐沦丧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坚守着祖宗的家训,闭户读书,不为权势所动,不为利益所诱。

他们的人品和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股清流。

总之,余家两兄弟是《儒林外史》中一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人格魅力的兄弟形象。

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仰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钦佩。

他们的故事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儒家子弟应有的风范和担当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现实、追求更高境界的宝贵启示。

儒林外史严氏兄弟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

儒林外史严氏兄弟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

儒林外史严氏兄弟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在《儒林外史》中,严氏兄弟的形象真是让人印象深刻,简直是个性十足的角色。

严嵩和严世蕃这俩兄弟,一个是公然追求权力的典型,一个则是那个在家里打理日常的老实人,真是形成鲜明对比。

说到严嵩,他就像是个地道的“权臣”,总是想着怎么能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手段可谓层出不穷。

他的心思就像是那颗永远在转的风车,转得不亦乐乎,尤其是对于权力的渴望,真是毫不掩饰。

简直可以说,他就是那个“只求利益,不问是非”的典范。

反观严世蕃,他倒是个性格温和,不太争抢那些光环。

家里有点事,严世蕃总是愿意出面,帮帮忙,弄得一切井井有条。

他对于权力的渴求少得可怜,更像是个隐士,守着自家的那点小日子。

虽然也有一些小聪明,但跟严嵩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大家都说,兄弟俩就像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也交集不到一起。

生活中的点滴,严世蕃反而更懂得珍惜,常常感慨“天有不测风云”,所以在对待人情世故上,他更显得稳重。

这两兄弟的故事情节其实也挺好玩的。

有一次,严嵩为了自己的名声,居然想方设法拉拢了不少关系。

想象一下,他大摇大摆地请客,表面上是为了朋友,实际上可全是为了自己的政绩。

在这种场合下,严世蕃就显得有点无奈,心里默默祈祷,别再惹出什么乱子。

每次严嵩弄出点花样,严世蕃就像个老母鸡一样,急得团团转。

这一幕幕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兄弟俩的互动总是充满了戏剧性。

再说说严嵩的那些小算计,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

他为了升官发财,居然不惜牺牲朋友的利益,心里想的就是“能者多劳,懒者不劳”,只要能让自己出头,别的全不在乎。

可是,有时候他的计划总是得不偿失,搞得自己还要四处应付那些被他得罪的人。

看着严嵩如此折腾,严世蕃简直是“捧心自怜”,心里想着:“兄弟,能不能稍微靠谱一点儿?”这样一来,俩兄弟之间的矛盾就逐渐加深,简直让人感到好笑又心酸。

这两兄弟的家庭背景其实也很有意思,严嵩出身于官宦世家,天生就有些优越感,而严世蕃则是普通人家出身,走的也是老实人路线。

儒林外史严氏兄弟内容概括

儒林外史严氏兄弟内容概括

儒林外史严氏兄弟内容概括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小说,全书共四十回,讲述了明末清初士人的生活和社会风貌,反映了当时士人的道德沦丧和官场腐败现象。

其中,严氏兄弟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故事也被称为“严贡士”。

严氏兄弟是两个兄弟,分别叫严监、严端。

严监是个贪婪、奸诈的小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陷害自己的亲人。

严端则是一个道貌岸然、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表面上看起来是个道德高尚的人物,但实际上内心阴险狡诈,也经常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来欺压弱者。

严氏兄弟的故事主要围绕着他们的父亲严贡士展开。

严贡士是个有才华的士人,但因为性格刚直、不愿与权贵勾结而被贬官。

严贡士的妻子去世后,他娶了一个叫做柳如是的女子为妻,但柳如是却是一个淫荡的女子,与严贡士的儿子严监通奸,导致严贡士的家庭陷入了混乱和不幸之中。

在这个故事中,严氏兄弟是反面形象,他们的行为和品德遭到了作者的批判和讽刺。

严氏兄弟的故事也是整个小说中反映社会黑暗面的一个缩影,揭示了当时士人道德沦丧和官场腐败的现实。

儒林外史严氏兄弟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

儒林外史严氏兄弟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

儒林外史严氏兄弟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一、严嵩与严世蕃1.1 严嵩的“奸臣”形象话说在明朝,有这么一对兄弟,一个叫严嵩,一个叫严世蕃。

严嵩是当时的宰相,而严世蕃则是他的弟弟。

这对兄弟的名字可是如雷贯耳,一听就知道他们不是好人。

严嵩这个人啊,心机极重,总是想方设法地讨好皇帝,为自己谋取利益。

他还经常陷害忠良,让朝廷里的人对他恨之入骨。

所以,严嵩这个“奸臣”的形象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出名的。

1.2 严世蕃的“纨绔子弟”形象严世蕃这个家伙可不像他哥哥那么厉害,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纨绔子弟”。

他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务正业。

他还经常仗着自己哥哥的权势,到处惹事生非,让别人都觉得他是个祸害。

所以,严世蕃这个“纨绔子弟”的形象也是非常负面的。

二、严嵩与严世蕃的故事2.1 严嵩陷害忠良有一次,朝廷里有个叫海瑞的官员,他是个非常正直的人,总是为百姓着想。

可是,严嵩却看不得他这么得意,于是就想方设法地陷害他。

他先是给海瑞安了一个贪污受贿的罪名,然后又派人去监视他的生活,让他无处遁形。

海瑞被判了死刑,真是可怜啊!2.2 严世蕃娶媳妇严世蕃这个人啊,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正事。

有一天,他看上了一个小姑娘,于是就向自己的哥哥求婚。

可是,严嵩却觉得这个小姑娘不配做他的儿媳妇,于是就找了个借口拒绝了弟弟的请求。

这下子,严世蕃可生气了,他觉得自己哥哥欺负人,于是就带着自己的手下去找哥哥理论。

结果,两兄弟为了这件事情大打出手,闹得整个家族都不安宁。

三、结论总的来说,严氏兄弟的形象在《儒林外史》中是非常负面的。

他们一个是“奸臣”,一个是“纨绔子弟”,都是那种让人讨厌的人。

而且,他们之间还有许多矛盾和冲突,让整个家族都陷入了混乱。

所以,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故事中学到一些道理: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能像他们那样心机重重;而且,我们还要珍惜家庭和睦的氛围,不要让家族因为一些琐事而破裂。

儒林外史中余有达余有重兄弟的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余有达余有重兄弟的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余有达余有重兄弟的人物形象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儒林外史中余有达余有重兄弟的人物形象分析【导语】:在儒林外史中,有一对兄弟的为人是很受人赞赏的,那就是余有达余有重兄弟。

儒林外史严氏兄弟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

儒林外史严氏兄弟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

儒林外史严氏兄弟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1. 严监生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物。

他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总是喜欢说一些奇怪的话,做一些奇怪的事情。

他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严监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他却不喜欢表现自己。

相反,他更喜欢默默地做一些事情,让别人看到他的成果。

这种性格让他在很多人眼中显得神秘而又有趣。

2. 严嵩严嵩是严监生的哥哥,他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物。

他和严监生一样,都非常有才华,但他却更加自信和张扬。

严嵩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总是能够想到一些别人想不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但他也非常自负,总是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人。

这种性格让他在很多时候都会遇到麻烦。

3. 严世蕃严世蕃是严监生和严嵩的儿子,他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物。

他和父母一样,都非常有才华,但他却更加懒惰和贪玩。

严世蕃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但他却不愿意用自己的才华去创造些什么。

相反,他更喜欢花时间玩游戏、打牌等等。

这种性格让他在很多时候都会遇到麻烦。

4. 严家大院严家大院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

它是严氏兄弟生活的地方,也是他们创作和思考的地方。

严家大院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它有很多花园、池塘和小桥流水等等。

这些景色都非常漂亮,让人感到非常舒适和放松。

这里也是很多有趣的故事发生的地方。

比如说,有一次严世蕃在这里打牌输了很多钱,还被父亲发现了呢!5. 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儒林外史》是一部非常有趣的小说,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情节。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严氏兄弟创作《儒林外史》的故事了。

这个故事讲述了严氏兄弟如何在严家大院里创作《儒林外史》。

他们一边写作一边聊天、打牌、吃饭等等。

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他们很快就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儒林外史》中兄弟群像文学价值审视

《儒林外史》中兄弟群像文学价值审视

《儒林外史》中兄弟群像文学价值审视作者:张维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7期摘要:《儒林外史》中兄弟群像特出,共有三十三组八十三人。

本文选取其中着墨较多、个性鲜明的十五组兄弟形象展开研究,重点剖析其所具有的勾连情节、深化主题与诠释“兄弟情结”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兄弟;群像;文学价值;审视作者简介:张维娜(1974-),女,汉族,吉林长春人,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讲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02《儒林外史》中兄弟形象特出,据朱一玄先生《儒林外史人物表》统计:兄弟形象共有三十三组八十三人。

《儒林外史》五十六回中,有四十一回里出现了兄弟形象,不仅出场频率高,而且出场时间跨度大,从最先(明成化末年)登场的二严兄弟到最后(明万历十八年)出场的二徐兄弟,横亘百年。

这些兄弟群像是作者有意挑选,精心塑造的,是其在小说中揭露世情世相的独特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一、勾连情节从小说结构来看,《儒林外史》中兄弟形象的塑造,加强了小说中前后人物与故事之间的联系,使小说避免了神聚形散之弊。

吴敬梓围绕“反功名富贵”“倡文行出处”的主题,将一个个人物,大大小小的故事有机地串联组合起来,使结构井然有序。

为了人物故事层面的严密,作者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来加强先后出场的人物间的联系,兄弟群像的塑造便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儒林外史》众多兄弟组合中,有的是先后出场,即兄弟之一先出场,退场若干回后,另一位方登场。

因为先后出场的是兄弟,后出场的人物对先出场的人物形成照应。

又因为读者对先出场的人物已有一定的印象,这样后出场的人物便因为那层兄弟关系,而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熟人的熟人不再陌生。

如小说第四回,由范进等人打秋风引出广东高要县知县汤奉,接下来的第五回、第六回,汤知县处理了若干案子,便退场。

第四十三回汤奉之弟汤奏大战野羊塘,有功不赏,第四十四回汤总镇成功归故乡,“他那做高要县知县的乃兄已是告老在家里,老弟兄相见,彼此欢喜,一连吃了几天的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形象及其在作品构成中的意义内容摘要摘要:本文将《儒林外史》中的二十多对兄弟形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研究。

首先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几对兄弟形象进行抽样个案分析,以凸显《外史》中兄弟形象的成就及作者致力于此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外史》中的兄弟形象进行分类:从家庭伦理角度将他们分为鹡鸰型和参商型两大类,并从中可以看出吴敬梓对鹡鸰型兄弟满含褒扬之情,对参商兄弟予以无情的贬斥和讥讽,表明他对友悌理想、对温情和善的兄弟关系的向往及其幻灭。

从性情和行为方式将《外史》中的兄弟形象分为类同型与类异型两类,强化审美特质,加大了作品对兄弟形象刻画的力度。

本文认为,吴敬梓之所以创作出如此众多的兄弟形象,是因为他寓藏着难以释怀的兄弟情结,这种兄弟情结的形成与吴氏先辈的友悌行为、吴敬梓“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的亲身经历以及社会上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恶俗是分不开的。

兄弟形象在《儒林外史》独特的叙事结构中,不仅贯穿着“反功名富贵”、“倡文行出处”的情节结构的明线,而且起到了连环套结,推动小说一环一环向前发展的作用,使整篇小说神聚而形不散,人物故事层面关联紧密。

而兄弟形象对待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的态度,凸显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读者对封建社会末世宗法血缘关系终抵挡不住功名富贵的诱惑、伦理道德沦丧的社会现象更加痛心疾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代中国,同样也面临着伦理道德的失范与紊乱。

《儒林外史》能过兄弟形象刻划对伦理关系的理性思考,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其启迪意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发展观,确立符合经济时代的正确的伦理道德观,以德治国,以解决当前的道德滑坡现象,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兄弟形象兄友弟悌兄弟参商道德导言(一)选题的价值及研究视角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儒林外史》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蕴含于内的学术史价值(士文化源流等)之外,它在思想艺术、社会生活各方面均极突出:它富有理性的内容与独特的选材视角,“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结构,“生活流”式的叙述方法,深刻而含蓄内敛的笔法,尤其是其讽刺艺术,向为世人称颂,并对后代作家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如鲁迅等)。

我们认为《儒林外史》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高度的历史认识价值,在当今社会还具有现实的价值,其反映的伦理道德危机的主题对当代社会仍有着令人深省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参考。

两个世纪以来,《儒林外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很少关注到兄弟群体(包括同胞兄弟和族兄弟),并将其作为一个类型或整体来进行研究。

有鉴于此,本文拟将《儒林外史》中的二十多对兄弟形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研究。

结合吴敬梓的家世和自身经历,把这些兄弟划分为鹡鸰型与参商型两大类,并且作出伦理评价,揭示吴敬梓友悌理想的幻灭。

同时,将《儒林外史》兄弟分为类同型和类异型两类,强化了审美特质,加大了刻画的力度。

(二)与本论题有关的研究成果综述《儒林外史》自成书之初,对其研究主要是在传抄、印刷过程中通过“序”、“跋”、“识语”等形式来进行的。

近代研究,始于辛亥革命前夕,当时西学东渐,维新派人士受其影响,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小说,一批学者(如梁启超、韩邦庆、邱炜爰、天僇生、黄摩西等)认识到了《儒林外史》的价值、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纷纷发表了评论。

开创性的同时,陈独秀、钱玄同、鲁迅和胡适等人也竭力提倡白话文学,他们(特别是钱玄同)充分肯定了《儒林外史》在白话文学方面的价值(陈、钱二人还同为汪原放标点本《儒林外史》(1920)写“新叙”)。

胡适发表了许多评论,他认为《儒林外史》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一样都是“活文学”,是“模范的白话小说”:赞扬作者“写人物的画工的本领”,认为《儒林外史》“开一种新体”,后来南方许多讽刺小说都学《儒林外史》,是“《儒林外史》式的”;吴敬梓“见识高超,技术高明”,是“我们安徽的第一大文豪”等等。

胡适撰写的《吴敬梓传》、《吴敬梓年谱》,发现并介绍的《文木山房集》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与此同时,鲁迅先生以其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与艺术眼光对吴敬梓及《儒林外史》展开了极深刻的研究。

他认为《儒林外史》在内容方面“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创作态度上“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盛称其艺术上“整而能谐,婉而多讽”,“迨《儒林外史》出,…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认为《儒林外史》是具有“永久”意义的“伟大”作品。

在鲁迅之后,茅盾、张天翼、王璜、钱钟书、赵景深、季羡林等人都写有评论文章,一些文学史著作中也多有论及。

建国以后,《儒林外史》的研究格局进一步活跃,出版的重要著作有: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1954年)、王俊年《吴敬梓与(儒林外史》》(1980年)、陈汝衡《吴敬梓传》(1981年)、李汉秋编《(儒林外史)研究资料》(1984年)、《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1987年)、陈美林《吴敬梓研究》、孟醒仁、孟凡经《吴敬梓评传》、李汉秋编《儒林外史研究综览》、陈美林《吴敬梓与儒林外史》(1991年)等等。

其间,何满子、吴组缃、宁宗一、何泽翰等人也发表了重要文章。

其中与本论题研究有关的专著,如陈美林的《儒林外史人物论》(1998年),分论了《儒林外史》的主要人物。

胡益民、周月亮《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1995年),则从士文化角度出发,将《儒林外史》人物分为四个类型,对本文所涉及的大多数兄弟人物进行了分析。

除了研究资料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外,《儒林外史》研究的视角也在不断地拓宽,如关于《儒林外史》主题的重新审视,关于《儒林外史》类型特征的研究,从“史传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儒林外史》,尤其是从宏观的文化演变的背景下来研究《儒林外史》。

张国风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儒林外史》,走出了跨学科研究《儒林外史》的新路子。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及重点难点本文着眼点在于对《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形象进行系统的研究,按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包括伦理道德的鹡鸰型与参商型,审美艺术的类同与类异。

力图揭示吴敬梓创作如此众多兄弟形象的动因,兄弟形象对深化《儒林外史》主题的作用,以及对当今社会道德危机的启示等等。

一、《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形象综览中国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兄弟联袂登台的情况,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与诸葛谨,曹丕与曹植:《水浒传》中的阮氏三雄,解珍与解宝,李逵兄弟;《红楼梦》中的贾政与贾赦,贾宝玉与贾环等。

《儒林外史》的情况尤为突出,作为一部描绘社会众生相的小说,在文中描写或提到了21对兄弟,这一数量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较为罕见。

两个世纪以来,虽然《儒林外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很少关注到兄弟群体(包括同胞兄弟和族兄弟),尤其是将兄弟形象作为一个类型或整体来研究,本文拟从兄弟形象分析入手,将《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形象从伦理道德、性情差异等方面进行分类,揭示吴敬梓创作如此众多兄弟形象的动因,以及兄弟形象对深化《儒林外史》主题的作用。

(一)《儒林外史》中兄弟形象的凸显《儒林外史》中描写或提到的兄弟,前后共计21对,这21对兄弟从出场频率来说,《儒林外史》56回中,仅有8回没有出现兄弟形象,其余48个回目中均有,出场频率高达86%;从人物刻画效果来讲,王仁王德、严贡生严监生、汤奉汤奏、杜倩杜仪、余特余持、娄捧娄攒等兄弟形象刻画得十分成功,堪与范进周进相媲美。

从兄弟出场的时间跨度来讲,最先出场的二严所处的是明成化末年(1487年),最后出场的二徐所处的是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时间间隔百余年,对于揭露世情世相具备了百年审视的深刻意味。

作者运用互衬烘托等各种艺术手法,来描写兄弟形象,则大大提高了《儒林外史》刻画人物的力度。

〔附表列〕(二)《儒林外史》中的主要兄弟形象个案分析《儒林外史》中描写了20多对兄弟形象,本节拟先选取其中几组刻画得十分成功的兄弟形象进行个案分析,以便在下文对这些形象类型、在作品构成中的意义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

1、严贡生、严监生兄弟二严是《儒林外史》出现的众多兄弟形象中的第一对,虽是同胞兄弟,却在性情、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诸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陈美林先生在《儒林外史人物论》系列论文中,分析这对兄弟用词是“泰列衣冠的严贡生”与“胆小有钱的严监生”,借用书中语言,高度概括了兄弟俩的特征。

首先,从命名上看,严贡生名大位字致中,严监生名大育字致和。

据考,二人名字取自《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严氏兄弟的言行举止、处世待人、道德品行与名字的寓意是相悖的,名不符实,表达了作者对其的讽刺与贬斥。

严贡生初次出场是在关帝庙中交好结识前去高要县知县汤奉处打秋风的张静斋与范进。

正当他洋洋得意吹嘘自己“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时,他家的小厮却前来报信:“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通过王小二、黄梦统的告状揭发,我们知道了严贡生拦人的猪仔,讹人的利钱的经过,知道了严贡生武断乡曲,极尽敲诈勒索之能事,连知县汤奉也不得不斥责他“一个做贡生的人,泰列衣冠,不在乡间里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其实可恶”(《儒林外史》第五回)。

如果说,这些是作者借别人之口,而说明的严贡生的劣迹,那么以后他的种种罪行,则是让他自身的言行表现出来的。

在省城,他终于攀结上一门官亲,讨得曾做过“巢县正堂”的第二个令爱为自己的二儿媳。

成亲时,既想讲究排场,可又刻剥成性,舍不得花银子,狐假虎威,借仗着张静斋的势力,压低、克扣吹鼓手的工钱,导致在迎亲时,只来了一个吹箫的,一个打鼓的,“在厅上滴滴打打的,总不成个腔调”。

作者形象地描绘出这一令人发唬的场景,又通过四斗子之口讥之为“臭排场”,就对这个贡生的品行作了有力的抨击。

勉强成亲后,他即携子掣媳回到高要,返乡之际,又借了亲家“巢县正堂”的金字牌和“肃静”、“回避”的白粉牌,以及四根门枪,一一插在船上,“又叫了一班吹手,开锣掌伞,吹打上船”,十足的官派,使得“船家十分畏惧”,但却舍不得十二两银子的船资,乃以云片糕充做“费了几百两银子合了”的“一料药”来诈骗,赖掉船资。

严贡生处处以刻剥和讹诈的手段来讲排场,装身份,实在令人可恨可厌。

而更让人憎恶的是他对胞弟严监生一家的欺压。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严贡生与严监生虽是“同胞弟兄,却在两个宅里住”,毫无兄友弟恭的情谊,只有尔虞我诈的心机。

严贡生避走省城后,曾两次返乡。

第一次是严监生一病亡故,自己官司已了结:第二次是侄子夭折,自己携带子媳同归。

且看严贡生两次返乡的表现。

初次返乡,刚卸下行李,弟妇即命人捧着端盒、毡包过来拜送,至于他弟弟生病故亡的情况,他毫不提及,先行“打开看了”,见是“簇新的两套缎子衣服,齐臻臻的二百两银子,满心欢喜”,在好处的驱使下,他一口一声称呼“二奶奶”,完全承认了赵氏的扶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