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儒林外史》中的名利观
儒林外史古代士人的仕途与名利观

儒林外史古代士人的仕途与名利观古代中国士人对于仕途和名利观念的追求在《儒林外史》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这部小说以清代词人吴敬梓为原著,塑造了一群形形色色的士人形象,展示了他们在朝廷中攀爬求名的心理和行为。
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儒林外史描绘了古代士人对仕途和名利观的矛盾心理,揭示了其中的庸俗与虚伪。
本文将从仕途与名利观念两个方面阐述古代士人的心态。
士人的仕途之路是其生命的重要部分,能否在仕途中升官发财,直接关乎一个士人的声望与地位。
然而,在《儒林外史》中,人物塑造上并没有强调士人们的能力和品德,而是更加突出了他们的虚荣心和功利心。
小说中的张小官、赵领班、戴尉迟等角色,都是以升官发财为目标,不择手段,甚至包括勾结权贵、拉拢朋友、行贿受贿等行为,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贪婪与私欲成为推动他们发展的动力,追逐名利成为他们的念想。
这种功利主义的心态在儒林中并非个例,可以看出士人追逐仕途的渴望与浮躁。
与仕途相伴随的,是士人对名利观的执着追求。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崇尚功名利禄,将这些视为士人的终极追求目标。
在《儒林外史》中,各个人物都以追求名利为重要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公吴敬梓,作为一个知县,他虽然个性耿直,但也想着寻求进一步的升迁机会,以满足对名利的追求。
他和其他士人一样,都将名利视为成功和幸福的象征,将其作为自身价值的衡量标准。
这种名利观不仅在士人中普遍存在,还在整个社会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然而,《儒林外史》中对仕途和名利的揭示并不仅仅是描述和批评,它更从根本上反思了这种价值观的本质与弊端。
小说通过虚伪、利己主义的描写,揭示了士人们追逐仕途和名利的庸俗态度。
他们普遍缺乏深刻的自我反省,抛弃了对道德、艺术、人文等更高尚追求的机会和可能。
名利观的盲目追求导致了他们的道德沦丧,使得社会风气阴暗,人心不古。
古代士人在仕途和名利观念上的矛盾心态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普遍困境之一。
他们对于仕途的不满和厌弃,又不得不依附于官僚体系。
在《儒林外史》中,这种矛盾心态被充分表现出来。
儒林外史中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中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中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描写了明末清初士人的生活、学业和社会风尚。
在小说中,有许多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他们追求内心的真善美,远离功名利禄,以平淡的心态面对世事,展现了一种儒家思想中的高尚品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书生林则徐。
林则徐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崇高理想的人物。
他在小说中以清廉正直的形象出现,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只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他在面对官场的险恶和尔虞我诈时,始终保持着淡泊名利的态度,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他以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成为了读者心中的楷模。
另外,书生方大洪也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
他虽然出身贫寒,但却心怀高远的理想,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一心一意地追求学问和道德修养。
他在小说中展现出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漠态度,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他的形象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这些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给我们传达了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他们不被功名利禄所累,不为外在的物质享受所诱惑,而是以内心的真善美为指引,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他们的形象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淡泊名利的真正意义,引导我们走向更加高尚的人生境界。
在当今社会,功名利禄的诱惑无处不在,人们往往为了名利而忘却了内心的真善美。
因此,我们需要以儒林外史中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为榜样,坚守内心的信念,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为外在的诱惑所动摇。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走向充满智慧和美德的人生之路。
儒林外史中的社会价值观

儒林外史中的社会价值观《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它深入探讨了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修养、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
十分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缺陷和不公,并鞭挞了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却实则奸诈险恶的性情怪异的士人。
那么,《儒林外史》中的社会价值观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各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声望至上的价值观在《儒林外史》中,人们往往注重自己的声望与名誉胜过一切,以至于不惜耍手段来获取自己想要的地位和地位的象征,如诰命、衣钵等。
在此背景下,一些奴颜婢膝、唯利是图的官员和士人们出现了,他们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只为赢取更高的官职、更强的地位和更高的社会声望。
而对于那些真心实意想为民众做好事的官员,却极少获得晋升。
二、尊重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反复强调了尊重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两位主角秉持儒家思想,崇尚孔子和孟子的人文精神。
三、礼教道德的力量在《儒林外史》中,礼教道德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它是社会道德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儒林外史》中许多人物都具有较高的情操和高尚的道德境界,他们注重自我修养,愿意为人民做好事、维护社会稳定,秉持着儒家的道德和仁爱精神,同时也指责那些道貌岸然,实则险恶毒辣、卑鄙无耻的士人。
四、土豪劣绅的险恶本质《儒林外史》中描绘的土豪劣绅们具有妄图僭越、卑鄙无耻的性情,致力于获取更多的权利和财富,他们与作者对明君清政的向往和呼声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小说中的反面形象。
五、对民生的漠视《儒林外史》中,官员动辄以民生为由勒索百姓,为自己揽功,完全不关心百姓生计。
小说通过描绘色彩缤纷的人物形象,从而描绘出了当时封建统治的整体形象,强调了政治矛盾和人民的疾苦,是一部鲜明的反映封建社会黑暗局面的杰出作品。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中的社会价值观非常多样化,包括了声望至上的价值观、尊重传统文化、礼教道德的力量、土豪劣绅的险恶本质和对民生的漠视。
小说的人物和时代气息都非常鲜明,其代表作用不减,更是为读者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读儒林外史的五点启示

读儒林外史的五点启示《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读完这部著作,给了我许多启示。
启示一:保持清醒,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在《儒林外史》中,我们看到了众多人物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了自己的良知和人性。
范进中举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一生都在科举考试中苦苦挣扎,终于中举后却喜极而疯。
这反映出当时社会人们对于功名的过度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对人性的扭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诱惑,功名利禄只是其中之一。
如果我们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很容易就会陷入其中,迷失自我。
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不被外在的虚荣和利益所左右。
要知道,真正的成功和幸福并不是由功名利禄来衡量的,而是在于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启示二:重视真才实学,摒弃虚假的学问书中描写了许多所谓的“文人雅士”,他们虽然满口之乎者也,却没有真正的学问和才华。
比如,鲁编修一心想要儿子通过科举取得功名,却不注重培养儿子的实际能力和品德。
这种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的求学态度,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重视真才实学的培养,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都要追求真正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追求表面的荣誉而弄虚作假。
只有拥有扎实的知识和能力,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启示三:尊重个性,不随波逐流《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大多被社会的规范和传统所束缚,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比如,匡超人原本是一个朴实善良的青年,但在社会的染缸中逐渐变得虚伪狡诈。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想法。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个性,同时也要勇敢地展现自己的个性。
不要因为害怕与众不同而随波逐流,要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只有保持个性,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儒林外史中人物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

儒林外史中人物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严监生对功名的态度

儒林外史严监生对功名的态度在《儒林外史》这本书里,严监生是个很有意思的角色,尤其是在对功名的态度上,他完全不走寻常路。
别看他是个读书人,按理说应该是个勤奋好学、追求功名的人,可他偏偏对功名有着一种特别的看法,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
你要是问他为什么这么看,他自己可能也说不上来,反正就是不怎么把功名当回事。
说实话,要是在现实生活中,像他这样的人,估计得被大家骂成不务正业的懒人,但在《儒林外史》里,他反而成了大家议论纷纷的“另类”。
咱们先来聊聊严监生是个什么人。
严监生是个有点“装”的书生,嘴巴上说自己不在乎功名,实际上呢,他心里还真没个清楚的打算。
他就像是那种嘴上说自己吃不惯辣的,结果一吃辣椒就眼泪直流还不承认的人,明明心里盼着个功名,嘴巴却死活不肯承认。
你说他到底想什么?其实呢,他在书里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典型的“空谈者”。
他读书、写字,甚至想入仕途,但一想到要去做官,就觉得好麻烦。
这种人,你一开始还觉得他是有理想的,不想和世俗妥协。
后来细想,又觉得他可能只是懒得努力,结果就是一边做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一边却又不愿意付出什么实际行动。
你看看他对功名的态度,简直就是“不以为意”。
虽然他经常嘴里挂着“不图功名”的话,但他实际上心里还是有那么点小算盘的。
尤其是在看到别人一个个升官发财的时候,严监生就开始表现出那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
其实他心里明明也有点羡慕,可又不想承认自己看重这些东西。
你要说他不想进仕途,根本不可能。
很多时候,他一边埋怨这官场污浊,另一方面又偷偷打着升官发财的主意,真的是个典型的嘴硬心软的家伙。
而且呀,严监生看似豁达洒脱,实则内心其实挺焦虑的。
别看他经常嘴上说不喜欢功名,但心里那个“名”字可一直在萦绕着。
他明知道自己的家境一般,前途也不怎么光明,偏偏就还不肯低头去做点实事,找点合适的机会。
你说他真的能完全不在乎功名吗?显然不行。
他的生活状态其实就是那种不肯放弃幻想、又不愿意真正去努力的矛盾体。
儒林外史中人物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

儒林外史中人物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儒林外史中对待功名富贵的不同态度《儒林外史》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他们对功名富贵的态度各异,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士大夫价值观和世态炎凉。
执着功名,不择手段范进是儒林中最典型的功名狂,为了取得仕途上的成功,不惜一切手段。
他苦读圣贤书,期待有朝一日金榜题名。
得知自己中举后,欣喜若狂,甚至疯癫入院。
此后,他为了谋得一官半职,四处奔走,巴结权贵,不惜出卖人格。
醉心富贵,耽于享乐严贡生是范进的同窗,却与他截然相反。
他家境殷实,对功名并不热衷,反而醉心于富贵。
他广置良田,收取高利贷,过着奢侈的生活。
他贪图口腹之欲,不惜挥霍无度,甚至连京城的美味珍馐也必须品尝。
淡泊功名,洁身自好胡屠户是《儒林外史》中一个独特的人物。
他本是屠户出身,却酷爱读书,饱学诗书。
但他对功名利禄不屑一顾,甘愿安贫乐道。
他开设书塾,教授生徒,过着清贫而充实的生活。
虚伪势利,趋炎附势王冕是位有才华的画师,但他生性虚伪势利。
他为了讨好权贵,画了许多迎合他们的作品。
当范进中举后,他立刻登门拜访,巴结逢迎。
他对富贵权势有着强烈的向往,不惜出卖自己的艺术灵魂。
嘲讽功名,另辟蹊径钱塘韩山太守是一名颇有见识的官员。
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和仕途的凶险,选择了辞官归隐。
他隐居在山林之中,参禅悟道,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他认为功名富贵不过浮云,真正的幸福在于清心寡欲。
功名富贵,各有取舍儒林中人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不尽相同。
范进的执着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名的高度重视;严贡生的贪婪揭示了富贵对人心的腐蚀;胡屠户的淡泊彰显了清高的道德品质;王冕的虚伪暴露了士大夫的世俗化;韩山太守的嘲讽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
《儒林外史》中这些人物的经历和选择,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启示人们在面对功名富贵时,应有所取舍,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儒林外史中的成名与功名追求

儒林外史中的成名与功名追求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描绘了官场的虚伪与世故、文人的功利与虚荣。
在小说中,成名与功名追求成为主要的题材之一。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儒林外史中不同人物对成名与功名追求的表现。
首先,小说中的秦可卿是一个追求成名与功名的典型代表。
秦可卿来到北京,怀着对科举功名的渴望。
他不惜一切代价,包括勾结权贵、投机取巧、打压竞争对手等手段来追求自己的目标。
他参加科举考试,以取得功名为目标,同时把功名当作是自己个人价值的体现。
然而,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处心积虑,最终沦为一个丑恶的政治角斗士。
秦可卿在追求成名与功名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自己的道德底线,陷入了一个个的矛盾与困境。
另外一个追求成名与功名的人物是赵先生。
赵先生生活中,他总是以自己的地位与名声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他注重社会评价,对自身形象的呈现非常在意。
赵先生通过各种方式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与权贵亲近,以期望能够借助他们的力量在官场上有所斩获。
然而,他对功名的追求变得越来越渺茫,因为他始终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自己的能力。
赵先生追求功名的过程中,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成功,但实际上却陷入了一种虚假的社交网络之中。
与秦可卿和赵先生不同,小说中的田有道是一个不追求功名的人物。
田有道是一个坚守理想和原则的儒生,他看破了官场的虚伪和黑暗。
他并不以功名为荣,更加重视自身的学问修养和道德品质。
田有道将自己的功名追求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而更关心如何做一个真正有益于社会、对得起良心的人。
他逐渐通过自身的学识和品行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并成为小说中的一位道德楷模。
小说中通过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功名追求是否值得以及其中的弊端。
秦可卿和赵先生的追求方式注重表象和权力,导致他们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损失了真正的自我。
相反,田有道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努力学习和修身,最终得到了内心的满足和社会的认可。
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成名与功名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儒林外史》中的名利观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吴敬梓通过托明写清,通过对追名逐利与淡泊名利两类人物形象的对比,不仅揭露科举取士制度的罪恶,还细腻地刻画了在功名利禄的影响下,人们为了功名利禄、名望利益而不折手段,丑态百出的卑劣行为。
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各种追名逐利行为对人性的毒害,对追名逐利的各种手段进行了辛辣的嘲讽的同时,还塑造与之相对立的真儒贤士,对他们高尚的品行给予热情的褒扬,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淡泊名利、乐善好施、蔑视功名利禄等名利观的倡导。
关键词:《儒林外史》;追名逐利;淡泊名利;名利观所谓“名利”,指的就是功名利禄、名声与利益。
从古至今,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人们对名利都非常向往。
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也”,荀子说:“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
”(《非相》),陆游在他的《长相词》里说“名也成,利也成,利也成时不似名,名成天下惊。
”近代才女张爱玲也说:“出名须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传奇》),《列子·杨朱篇》中孟氏问杨朱:“人而已矣,奚以名为?曰:以名者为富。
既富矣,奚不已焉?曰:为贵。
既贵矣,奚不已焉?曰:为死。
既死矣,奚为焉?曰:为子孙。
”这段话讲述了追求名利的人不仅考虑到活着时的幸福生活,还希望死后风风光光,流芳百世,恰如谚语说的“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因此许多人都希望“名垂千古”。
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名利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催人上进,也可以把人诱入罪恶的深渊,故从古至今,人们对名利都有自己的看法。
《老子》四十四章:“名与利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告诫人们,功名、财物、生命都是人生所需要的,但人应该知足,适可而止,过分追逐功名、财物将会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孔子也曾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厌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面对名利,没有人不心醉神驰的,但孔子提倡要用正确的途径和手段去获取它,也就是俗话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后汉书·种暠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可见,过分追求名利的行为都会被世人唾弃。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第一部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闲斋老人在给《儒林外史》作序时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1](p5)吴敬梓将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理想,结合艺术的虚构,勾画出一群形形色色的儒林众生相,“他们在科举制度追名逐利之风盛行的影响下,或以科举考试攫取功名;或以科举为招牌,欺压纯朴乡民;或淡薄名利,傲然独立于浊流之中。
”[7]作者站在人性的角度,深入到他们灵魂的深处,生动地刻画他们生活和精神的方方面面,揭示了科举制度下中国知识分子丑恶嘴脸。
通过对两类人物生活经历和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的名利观。
一、对追名逐利、以权谋私、沽名钓誉的行为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评。
小说开篇的第一回,吴敬梓便在词的下片说:“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睡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富贵的看法,就是“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它,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哪一个是看得破的。
”[2](p1)既然看不破,那么世人又是怎样去追求功名、名望和财富呢?通过对《儒林外史》全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追名逐利的手段光怪陆离、千奇百怪。
士人们有的把自己一生的荣辱系于科举之上,皓首穷经,坚定不移地在科举的征途上匍匐前行,孜孜以求功名,一旦功成名就,便中饱私囊、以权谋利、置天下苍生于不顾;有的则巴结权贵,仗势欺人,鱼肉人民;有的则结交名士,滥竽充数,充当名士,待机敛财;有的则在封建礼教的毒害下变得迂腐僵化、泯灭人性。
作者对他们的这些名利观极尽讽刺和鞭挞,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3](p57)(一)醉心功名,以权谋私。
名与利,特别的名,成为古代读书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一举成名天下知。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立名者,行之极也。
”名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必要条件。
对于利,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吴敬梓的笔下,那些醉心功名的儒生,大都是利欲熏心的伪君子。
在小说中,周进和范进是两个经历颇为相似的文人,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寒士,通过科举获取功名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唯一途径,于是他们用尽全部生命去博取功名。
在考试的过程中屡遭失败,人格尊严遭到了严重的侮辱和摧残,尽管在世人的嘲笑和轻视下抬不起头来,但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又奔走于科考之路,积极参加考试。
周进丢掉馆后,为了生计,只得跟随妹夫做生意,当他来到贡院,看到号板,想起自己科场失败的伤心往事,便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嘴都哭出血来,当别人说借银子给他纳监进场时,他就不哭了,和大家又说又笑。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上就磕了几个头,众人还下礼去”。
[2](p15)范进中举前,经常被丈人骂,到乡里考试回来,家里已经饿了三天,出榜那日把家里唯一生蛋的母鸡拿到集上去卖,换米煮粥吃,贫困潦倒,可想而知。
中举之后,所有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范进的人生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不相与的张静斋与他称兄道弟,又是送银子,又是送房子,从此与乡绅串通一气,穿梭于府衙之间。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这些原本忠厚的举人们,踏上仕途之后,便开始以权谋私。
周进高中后,因同情范进,把他的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把对文章的评价由“这样的文字,都说的什么话,怪不得不进学”[2](p15)逐渐提升为“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2](p16)的高度赞扬。
南昌太守王恵,做官的信条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到任上就像前太守儿子打听“地方人情,可还有什么出产?词讼里可还有什么通融?”并“订了一把头号戥子把六房书办,问明了各项内的余利,不许欺隐,都派入官”,“这些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的魂飞魄散。
全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爷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2](p47)。
而这样的酷吏却被朝廷表彰为“江西第一能员”,可见当时官场非常黑暗。
(二)沽名钓誉,伺机敛财。
吴敬梓笔下的名士,除杜少卿、庄绍光等少数是名副其实的名士外,其他的多是沽名钓誉的假名士,他们为了出名,经常哗众取宠,故作清高,或假说与某某权贵或名人交好,以此自吹自擂,抬高自己的名望,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浑水摸鱼,伺机谋利。
对于这类人的名利观,作者或通过其自身言行或借助他人的谈话;或以其言行前后矛盾不攻自破的方法,对他们这类庸俗的名利观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讽刺。
张铁臂是娄氏兄弟眼中“仇必雪、恩必偿、言必行、行必果”的英雄侠客,他以报恩为由,骗取娄氏兄弟五百两银子,从此销声匿迹。
他这样的侠客,只不过是一个以侠士之名到处行骗的恶徒罢了。
杜慎卿被誉为“江南王谢风流,天下第一才子”的雅士、名士,表面上持“我若不是妇人生,天下妇人皆杀尽”的观点,说“妇人哪有一下好的!小弟性情,是和妇人隔着三间屋就闻见她的臭气!”然背地里却叫媒婆跑遍全城,替他寻找标致的姑娘作妾,且变态到喜欢英俊娇气的男生;他一面说最厌恶人们张口就是纱帽,一面又准备几千两现银以备科举考试用。
赵雪斋是一个“学书不成,弃而学剑;学剑不成,弃而学医”的医生。
做不好八股文,学了几句诗就充当名士,结交官场人物。
“倒是我这赵雪斋先生,诗名大,府、司、院、道现任官员那一个不来拜他!人只看到他大门口,今日是一把黄伞的轿子,明日又是七八个红黑帽的吆喝了来,那蓝伞的官员不算,就不由得不怕”。
他正是凭借这种诗名,与统治阶级为伍,在社会的底层飞扬跋扈。
景兰江是个开帽子铺的生意人也要作诗,以便传名。
而真正的原因,则如潘三说的,“只借这做诗为由,遇着人就借银子,人听见他都怕”[2](p111)还有相当数量的“名士”在科场失意后,也凑点七言八句来招摇撞骗,以求在社会上有头有脸。
(三)结识权贵,借势欺人。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除了对文人、名士的描写之外,还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进行了精心的刻画。
这些小人物由于自身或其他的原因,导致与功名、名望无缘,但他们却不满足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只要一有机会便巴结权贵,或吹嘘与某位老爷、名士交好,借机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壮大自己的名声。
范进未中举前,胡屠户骂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胡屠户改口称他为“贤婿老爷”,向别人称赞“我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2](p19)范进母亲去世时,范进拿了几两银子交与胡屠户,托他到集上寺里请平日相与的和尚做揽头,于是他又借此机会在众人面前吹嘘一番。
为了在和尚面前显示自己的名望,硬说“张老爷周老爷在那里司宾”,“只拉着我说闲话,陪吃酒吃饭”。
好让和尚们对他起敬畏之心,而实际上司宾是魏好古,“穿着衣巾,在前厅陪客”。
胡屠户则是一听到张乡绅来了,就“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
哪敢于张老爷一同吃饭饮酒?通过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前倨后恭的鲜明对比,展现了胡屠户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
他这样做,乃是想借这些老爷的名声,抬高自己在下层人民中的名望。
严贡生是小说中花了大量篇幅描写的龌龊人物,他胡作非为,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但他却仕途顺畅,横行乡里。
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善于巴结权贵,自抬身价,抬高自己的名望。
如汤知县并不认识他,可严贡生却对范进和张静斋说“去岁宗师案临,幸叨岁荐,与我这汤父母是极好的相与”。
仗着自己贡生的地位和谎称于权贵交好的名望,讹诈“紧邻”王小儿家的猪,打折其兄的腿,以空头契约讹诈黄梦统的利钱银子,讹诈儿子娶媳妇开支的船钱,霸占弟弟家产。
(四)欺世盗名,唯利是图。
在《儒林外史》中,为了获取名望于利益,许多人便盗用官名或他人姓名,以此来抬高自己身份,便于在社会上行走,畅通无阻,达到自己的企图。
牛浦郎与祖父开着个小香蜡店,祖孙俩相依为命,艰苦度日,牛浦郎最初念诗的原因,并不是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乃是“我们经纪人家,哪里还想什么应考上进,只是念两句诗破破俗罢了。
”[2](p122)显然只要念两句诗,便可以改变自己是俗人的身份,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当他看到牛布衣诗集上的题目都写着“呈相国某某大人”、“怀督学某大人”、“娄公子偕游莺脰湖兮韵,兼呈令兄通政”、“与鲁太史话别”、“寄怀王观察”、某太史、某司马、某明府、某少尹,不一而足”时自想,“这相国、督学、太史、通政、太守、司马、明府,都是而今现任老爷们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