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对敦煌写本的早期研究(1)

合集下载

论王国维对我国历史档案研究的贡献

论王国维对我国历史档案研究的贡献
( ) 定 玉 门关 位 置 二 确 汉 武 帝 时 期 ,为 了保 护 河 西 走廊 的 安 全 和 丝 绸 之 路 的 畅 通 , 置 了 阳 关 和 玉 门 两 道 关 卡 , 为 通 向 西域 的 门 户 。 两 关 设 作
研 究方法, 为我国历史文献 、 历史档案、 乃至历史学、 考古学研
很 大 。后 来 , 国维 主要 从 事古 史 研 究 , 甲 骨 文 、 文 、 周 王 在 金 殷
而提 出玉 门关 曾经西迁之说 。 陈梦家《 玉门关 与玉 门县》 电提 ‘
到玉 门关西迁之事 。 国维根据《 王 汉书 ・ 地理志》 的记载进一步 指 出, 泉郡治下 的玉门县即为太初 以前 的玉 门关所在地 , 酒 他
而 撰 写 的 。 王 国 维 对 于 甲骨 档 案 研 究 的另 外一 个 突 出贡 献 就
王 国维对敦煌文献 的整理研究 , 始于 10 9 9年协助罗振玉 校理刊印 《 敦煌石室遗 书》及 翻译斯 坦因的 《 中亚细亚探险 记》 9 年罗 、 。1 1 1 王二 氏赴 日寓 居后 , 敦煌文献逐渐成 为王国

论王 国维 对我 国历 史档 案研究 的贡献

王李 玄盛 传》 和唐 人所著 《 沙州 图经》 等资 料加 以补充证 明 。
《 沙洲图经》 载有古长城正是汉长城 旧址 , 位于敦煌 以北 , 是汉
代屯戍之所 , 也是 “ 由中原通 西域 之孑 道也” 王国维最终据 L 。② 此确定汉长城位置 。
新 史学 的开 端 , 国 维 的 业 绩 是 新 史 学 的 开 山 , 是 丝 毫 也 不 王 那 算过分的。” ①
三 、 国 维 对 汉 晋 木 简 档 案 研 究 的 贡 献 王
王 国维于 12 9 5年提 出二重证据法 , 一方面 , 时正 值洋 当

敦煌本《太公家教》的传播及其对中国俗文化的展现

敦煌本《太公家教》的传播及其对中国俗文化的展现

2021年第6期 (总第190期)DUNHUANG RESEARCH敦煌研究NO . 6. 2021 TOTAL 190敦煌本《太公家教》的传播及其对中国俗文化的展现内容摘要:《太公家教》是敦煌文献中写本最多的家教类蒙书,一直以来深受关注,论著篇章多达数十种。

其内容为梳 理经典要义并改写成琅琅上口的韵语短句,同时集录当时社会流行的足以发人深省的谚语,展现雅俗融合的“格言谚语 体”特色。

因其易于接受、便于口传、利于记忆因而广泛流传,影响久远。

本文特从《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文词教林》《新集文 词九经抄》等变文、蒙书的援引以及在《太公家教》基础上改写创作的通俗训诫诗一卷本《王梵志诗》人手,考见其在敦煌社 会的接受与影响。

又从吐鲁番文书及吐蕃文《太公家教》写本残卷、唐代长沙窑瓷器遗存所见的字句题词及典籍记述等,亦 可考知其在敦煌以外的流传与影响的情况;说明此蒙书具有传承性、变异性与集体性的特色,彰显出传统蒙书的社会价值 及其对中国俗文化的意义,也开阔童蒙文化研究的另一视野。

关键词:太公家教;蒙书;格言谚语;长沙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G 2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 (2021)06-0079-14Abstract : rajgong 力ajiao (Master /Ceung ’s Teaciw /igs ) is a fascinating textbook on family education , and has the distinction of being the text with the greatest number o f copies among Dunhuang manuscripts . The book attracted immediate attention upon its discovery and publication , and is already the subject o f several academic articles . The contents o f the text are primarily pithy , memorable verses written to express the main ideas of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and a collection o f the various proverbs popular in society at the time the book was written . The exceptional longevity and scale of propagation this text achieved can be attributed to an elegant but down to earth style of writing that made the proverbs easy to understand , remember , and orally transmit . This paper presents a special study on the widespread acceptance and influence o f Taigong Jiajiao on Dunhuang society by examining quotations and commentary in Tang dynasty textbooks and bianwen (a popular form of spoken literature from the Tang dynasty that propagated Buddhist sutras and historical and folk stories ) such as Fumu Enzhong Jing Jiangjingwen (Sutra Preaching Texts on the Kindness o f P arents), Wenci Jiaolin (Educational Literary Reader), and Xinji Wenci Jiujing (New Collection o f N ine Lit­收稿日期:2021-08-1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童蒙文化史研究”(16ZD A 121)作者简介:朱凤玉(1955 — ),女,安徽省泗县人,嘉义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敦煌学、中国俗文学研究。

古文字学家罗振玉介绍

古文字学家罗振玉介绍

古文字学家罗振玉介绍罗振玉,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又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

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

另有同名罗振玉(1892-1975年)近现代医家。

字昆仑。

浙江嘉兴人。

祖业伤科,至振玉已历四世。

行医乡里,名噪一方。

罗振玉(1866一1940)近代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年更号贞松老人。

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

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后曾参预制造伪满洲国活动。

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

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

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

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

罗振玉出生于江苏淮安山阴城内一个小官吏家庭(祖籍为浙江省上虞县)。

5岁入私塾,跟随乾嘉朴学的传人李岷山读书,15岁学作诗词,16岁中秀才。

自幼对经史、训诂潜心学习,留意金石名物,尤倾心于经史考据之学,研究经史文字。

20岁起专力研读古碑帖,写成《读碑小传》,由此开始著书立说。

1890年,罗振玉在乡间教私塾。

甲午战争之后,他深受震动,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增强国力,于是潜心研究农业,与蒋伯斧于1896年在上海创立"学农社",并设"农报馆",创《农学报》,专译日本农书。

自此与日本人交往渐多。

1898年又在上海创立"东文学社",教授日文,与梁启超齐名的大学问家王国维便是东文学社诸生中的佼佼者。

1900年秋,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

后任武昌江楚编译局帮办、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校长,并赴日本考察教育。

基于Web2.0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应用

基于Web2.0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应用
基 于 W e 20的图书馆 信 息服 务应 用 b.
●华南 师范大学 增城学 院 图书馆
摘 要 : e2 W b . 一种 创 新 的服 务模 式 ,通过 自我 服 务 0是
“ ir Lba  ̄
钱嘉 荔
20 指 出 :以用 户 为 中 心 的 变 革 是 图 书 馆 2 . ” “ . 0的核
也 。” ⑨
材料 . 以研求问题 , 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 流。 治学之士 , 得预 于此潮流者 , 谓之预流 ( 借用佛 家初 果之名 ) 。其未得预者 , 谓 之未人流 。此古今学术史之通 义 , 非彼闭门造车之徒 , 所能同
喻者 也 。 ”
这里所说的“ 纸 之树料” 指的是古今流传的文献典籍 , 其 中包括《 尚书》 《 、易》 《 、诗》 《 、五帝德 》 帝 系姓》 《 及《 、春秋 》 、 《 左传》 吲语》 《 与《 、世本》 《 、“ 等 地下之材料” = 国维认 为有两种 , ,} 三 即甲骨 文和金
1 引 言 .
We 2 b. 0浪潮 的冲击 ,给 图书馆服 务 注入了 新 的诠 释 , 20 0 5年 9月美 国 M cal C sv 士在 博客 巾提出 图 书馆 ihe ae 博 20Lb .) .(i2 名词后。又于 2 0 O 06年 9月美 《 网书馆杂志》 文 撰
的 时代 ” 直 到 19 年 殷 墉 甲骨 发现 之 后 , 。 88 维 开 始致 力 于
参考文献 :
①郭沫若:郭沫若全集 ・ 史篇》 人 民出版社,92 8 《 历 , 18 ,
② 王 国维 :观 堂 集林 》 中华 书局 ,9 4 8 1 82 《 , 18 ,2 — 2
③ 陈梦 家:玉 门关与玉门县》 中华书局 ,90 15 2 4 《 , 18 ,9 - 0 ④柴剑虹 :王 国维对敦煌写本的早期研 究》 《 ,敦煌研究 ,

俄藏敦煌文献所见存世最早的《史记》写本残片及其缀合

俄藏敦煌文献所见存世最早的《史记》写本残片及其缀合

俄藏敦煌文献所见存世最早的《史记》写本残片及其缀合张宗品
【期刊名称】《敦煌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俄藏敦煌文献中已知与《史记》相关的残纸共有五件.除此之外,笔者又发现未命名的俄藏Дx.04666残片亦为《史记》写本,并可与俄藏Дx.02670残片相缀合.二者为迄今所见存世最早的《史记》写本的遗存,它对我们了解早期北方《史记》写本的形态及宋刻本的不足多有启益.
【总页数】4页(P73-76)
【作者】张宗品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 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0.6;K85
【相关文献】
1.俄藏敦煌文献《大乘无量寿经》缀合研究 [J], 张磊;左丽萍
2.俄藏敦煌文献《新集文词九经抄》写本缀合与研究 [J], 郑炳林;徐晓丽
3.关于俄藏敦煌文献Дx.2683、2683、Дx.11074残片的定名 [J], 王杏林
4.《俄藏敦煌文献》中四件《下女夫词》残片的缀合 [J], 宋雪春
5.《俄藏敦煌文献》第17册部分写经残片的定名与缀合 [J], 邰惠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代敦煌道教的传播

唐代敦煌道教的传播

万福以扶维, 严十仙而警卫。靡流星之琳旆, 上星甸 本。 高宗又令 写百二十 本。”bq 《开元道 藏》编 成后,
以游衿; 驭驰日之琼轮, 下日门而弭节。镇升光碧之 已在 全国十五道传写流播, 《混元圣记》卷九载唐玄
宇, 常安泰紫 之庭; 天地之 所包含, 阴阳 之所播植 。 宗于 天宝七年( 748) 诏:
( 656) 至垂拱四年( 688) 之间。 《宝刻 类篇》卷八著录 初唐道士 王悬河 在成都
刊立 的四 种道 教 碑: 《追尊 老 子 号玄 元 皇帝 诏》; 《太 平公主出家敕》; 《置天下诸 州观诏》; 《道藏经 序碑 》二。其中的《道藏经序碑》一为高宗制, 另一为 武后 制, 于宏道元年( 683) 十二月 刊立, 此碑明确称 道书 为《道 藏》。 此外, 道 士史 崇 玄于 唐玄 宗 先天 ( 712- 713) 中, 奉敕撰《一切道经音义》, 谓 “据京中 藏内 见在经二千余卷, 以为音训”º, 亦称长安收藏
义》, 参与撰修的有两京诸观高道大德、两宫文人学 写, 巴蜀 地区道经并 非仅三千 卷之数, 所以 杜光庭
士。《开元道藏》之修撰, 亦应有这些人参加, 其编撰 在 光启二 年( 886) 后, “重游 三蜀, 更欲搜 扬”, 只是
必 较严格审慎, 故有 《玉纬》别目、记传 疏论近 二千 “累阻兵锋, 未 就前志”bm 。
浩大, 参加者云集; 但是, 结果怎样呢? 我的印象是不了了之。眼前也还有不少学术方面的 争论, 比如“红学”等等。论争初期, 双方还能保持温、良、恭、俭、让的态度, 以后便逐渐起了 变化, 出现了强词夺理的情况, 甚至影响了个人友谊。这可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遥想 二千年前我国春秋时代, 争鸣的诸家基本上是各讲各的。孔子并没有同什么子商榷, 墨子 也没有同什么子探讨。虽有论点不同, 但无妨大避。结果他们的学说都传了下来, 成为我 们今天的瑰宝。在今天大规模的长江文化研究开始之际, 我们更需要有这种兼容并包的态 度。国内外有志于长江文化研究的同仁们, 盍兴乎来!

敦煌文学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敦煌文学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敦煌文学研究的困境和出路作者:伏俊琏来源:《敦煌研究》2023年第05期内容摘要:近十余年,敦煌文学研究进入一个瓶颈阶段,研究队伍萎缩,研究成果也较少。

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对敦煌文学的内涵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过去的研究强调文学作品,而忽视了文学活动和文学思想的开拓和研究。

文学活动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敦煌遗书和图像中有关婚丧嫁娶、祈福驱傩、结社订约、讲唱娱乐、俗讲化缘等各种世俗仪式和宗教仪式记录,都与文学的生成有密切关系。

文学思想研究以写本文学和文学活动为中心,探讨作者和写本制作者的经历和心理、作品的体制、写本的制作等,挖掘其思想与审美的融合,呈现“写本时期”中国文学传播的生态。

关键词:敦煌文学活动;敦煌文学思想;敦煌文学生态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3)05-0066-08The Predicament and Future of Dunhuang Literary ResearchFU Junlian(School of Liberal Arts,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0, Sichuan)Abstract: In the past ten or so years, research on the literature of Dunhuang has reached a bottleneck that ha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smaller research teams and noticeably fewer research results. In order to resolve this predicament,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consider the meaning and extent of Dunhuang literature. Previous research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analyzing literary works and neglected the development and study of other activities rich with literary content, as well as the thinking reflected in these texts. Literary activiti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field of research, and Dunhuang documents and visual images contain many records relating to both secular and religious ceremonieswhose content is fertile ground for the techniques of literary research, including marriage, funerals, prayers for blessings, exorcism, the founding of associations, creating contracts, public performances and entertainment, writing and delivering sermons and asking for alm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multiple angles of study that would benefit research on the thinking reflected in literary works.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a focus on transcript documents and other literary activities, the experiences and psychology of ancient authors, and the styles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used to produce manuscripts are all vital areas of Dunhuang literary research. Finally, it is only through an ope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ry thought and aesthetics that a more nuanced and comprehensiv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c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documents will become clear.Keywords: Dunhuang literature activities; Dunhuang literary thought; Dunhuang literature ecology(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敦煌文學研究是敦煌学研究中最早开展且成果最为丰硕的领域,从1920年王国维《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与通俗小说》算起,已经超过一百年了。

尔雅通识课 《考古发现与探索》答案

尔雅通识课 《考古发现与探索》答案
6
考古学概述(二) 1 下列不属于遗迹的是 • A、房屋 • B、村落 • C、道路 • D、武器 我的答案:D 2 下列属于遗物的是 • A、运河 • B、房屋 • C、耳环 • D、墓葬 我的答案:C 3 拍卖行要先鉴定真假再拍卖 我的答案:× 4 发掘品的科学研究的价值和传世品的一样,没有谁高谁低之说 我的答案:× 5 在自己田地里挖出来的东西属于个人所有 我的答案:× 6 发掘品是经过科学考古工作清理出来的 我的答案:√
4
我的答案:D 5 人类经历铜器时代的时间是最长的 我的答案:× 6 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 我的答案:√
5
考古学概述(一) 1 夏鼐是中国第几代考古学家 • A、一 • B、二 • C、三 • D、四 我的答案:A 2 下列属于第二代考古学家的是 • A、苏秉琦 • B、夏鼐 • C、张忠信 • D、樊锦诗 我的答案:C 3 中国的考古在国外倍受好评 我的答案:√ 4 三峡工程没有对古代遗存产生建设性破坏 我的答案:×
16
我的答案:C 5 衡量考古的成绩,不仅要看发掘出什么东西,还要看用什么方法发掘出这些东 西。 我的答案:√
17
考古学的研究资料与文物保护(二) 1 中国的考古学主要是以抢救性考古为主 我的答案:√ 2 遗存只有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时,才具有考古学意义上的研究价值 我的答案:√ 3 遗物不包括人本身的骨骼 我的答案:× 4 考古与公安破案有相似的地方 我的答案:√
8
考古学概述(四) 1 青铜器时代完全被铁器时代取代是在什么时期 • A、夏 • B、西周 • C、初秋战国 • D、东汉 我的答案:D 2 中国从什么时期开始制作铁器 • A、夏 • B、周 • C、春秋战国 • D、秦陵 我的答案:C 3 铜石并用时代主要是用哪种铜 • A、青铜 • B、红铜 • C、黄铜 • D、灰铜 我的答案:B 4 长江流域相对于黄河流域进入铜石并存时期较早 我的答案:× 5 青铜时代,中国主要用铜器做武器和礼器而不是生产工具 我的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敦煌学开创期对敦煌藏经洞所出写本的研究,肯定了其研究具有“先行”意义。

尤其是王氏对敦煌写本中一些重要文学作品的早期整理、介绍、研究,不仅促进了相关资料的陆续刊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敦煌文学”研究的基础。

王氏在治学方法上树立了正确处理新材料、新方法、新问题三者关系和在研究中继承和发展了“二重证据法”;王氏是早期敦煌学研究中处理中、西学关系的楷模,各国的相关机构应为推进学术、文化大交融早日刊布相关资料。

【关键词】王国维/敦煌遗书/敦煌学/“二重证据证”/治学方法
作为20世纪初中国最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虽在政治上持保守态度,而在学术上却颇为开放。

他一方面身体力行。

坚守乾嘉朴学传统,另一方面又肯定道咸之际开始形成的新学潮流;他非但一贯致力于传统汉籍及中原出土的钟鼎铭文、碑刻、石经、甲骨的考释,也十分关注边疆史地及西域出土的简牍文书的考订;他不仅乐于接触并引进、吸收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而且与东邻日本学者有密切的切磋交往。

这就形成了他鲜明的治学特色。

恰如陈寅恪先生1934年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所归纳的:详绎遗书,其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者。

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地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凡属于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鬼方昆夷捡狁考》等是也。

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

凡属于辽金元史事及边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等是也。

三日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唐宋大曲考》等是也。

[1] 在这段话中,陈寅恪先生没有提及王氏的敦煌学专论,但他于1930年所作《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云:“吾国学者,其撰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者,仅三数人而已。

”我认为,这“三数人”,是应该包括王国维在内的。

王国维在敦煌学开创期对敦煌藏经洞所出写本的研究,可以作为他治学方法的典型例证。

(一)我们考察20世纪敦煌学开创、形成的历史,当然不能忘记罗振玉、王国维二位大师的筚路蓝缕之功。

同时,亦应注意到日本学者在调查、提供、交流敦煌资料方面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众所周知,斯坦因、伯希和劫走大批藏经洞卷子的消息在学界传开后,最积极赴欧洲查阅、抄录敦煌写卷的,就是日本学者。

早在1909年11月28~29日京都帝国大学史学会的第二届年会上,就展出了内藤虎次郎、狩野直喜从罗振玉处得到的敦煌写本照片;第二年8月,帝国大学派内藤、狩野等五人赴北京调查敦煌写本;1912年,又专派狩野博士赴巴黎、伦敦查阅敦煌写本;1916年秋,矢吹庆辉赴英、俄调查敦煌文献。

日本学者的这些早期查访活动,都和罗振玉、王国维等中国学者声气相通。

如1912年9月26日,当时寓居日本的王国维知道狩野赴欧,就写了66句的七古长诗相赠,诗中即有“商量旧学加邃密,倾倒新知无穷已”、“石室 书自能事,缟带论交亦故情”的句子,道出了他们之间在学术切磋中结成的友谊和对敦煌遗书的共同关注。

我们在后面将会看到,王国维为敦煌文献所撰写的跋,一大半都是狩野直喜博士提供的原卷录文。

王国维对敦煌文献的整理研究,始于1909年协助罗振玉校理刊印《敦煌石室遗书》及翻译斯坦因的《中亚细亚探险记》。

1911年罗、王二氏赴日寓居后,敦煌文献逐渐成为王氏治学的重要对象。

据我查阅,算上1909年的译文,到1920年为止,王国维发表的敦煌写卷专论文章有30篇(则),现试按撰写时间罗列如下: (1)翻译斯坦因《中亚细亚探险记》(1909年冬) (2)唐写本《太公家教》跋(1911年6月,据罗氏藏本) (3)唐写本《春秋后语》背记跋(1913年6月,据罗氏藏本) (4)唐写本《兔园册府》残卷跋(1913年秋,据罗氏藏本) (5)《流沙坠简》序(1914年春) (6)《流沙坠简》后序(1914年4月) (7)敦煌所出汉简跋14则(1914年) (8)流沙坠简考释补正及自序(1916年) (9)书巴黎国民图书馆所藏唐写本《切韵》后(1917年) (10)书吴县蒋氏藏唐写本《唐韵》后(1917年) (11)书《论语》郑氏注残卷后(1917年,据伯希和藏本及大谷搜集品) (12)唐写本《唐韵》残卷校勘记自序(1918年6月) (13)唐写本残职官书跋(1919年,据狩野直喜博士录本) (14)唐写本《食疗本草》残卷跋(1919年,据狩
野录本) (15)唐写本《灵棋经》残卷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 (16)唐写本失名残书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 (17)唐写本《大云经疏》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 (18)唐写本《老子化胡经》残卷跋(1919年,据伯希和藏本) (19)唐写本韦庄《秦妇吟》残卷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后据法藏本又跋) (20)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 (21)唐写本残小说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 (22)唐写本敦煌县户籍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23)宋初写本敦煌户籍跋(1919年,似亦据狩野录本) (24)唐写本《字宝》残卷跋(1919年) (25)唐写本新乡众百姓谢司徒麦恩牒跋(1919年) (26)唐写本《季布歌》《孝子董永传》残卷跋(1919年) (27)唐写本回文诗跋(1919年) (28)于阗公主供养地藏菩萨画像跋(1919年) (29)曹夫人绘观音菩萨像跋(1919年) (30)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1920年)以上统计,不包括这一时期王氏所撰与敦煌学研究有密切关系的《摩尼教流行中国考》、《西胡考》、《井渠考》、《题敦煌所出唐人杂书六绝句》及为新疆所出一些简牍、文书所作的跋文等。

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列文章,只有少数在文末有作者自署写作日期,所以只能根据其他资料(如书信、年谱等)来进行编年,难免会有疏漏,谨望识者补正。

有部分跋文,王氏明确写明录文来源,并以狩野氏提供的英藏写卷居多,但是这些材料何时获得,亦无记载,1916年2月4日,王国维离京都赴神户乘船回国,狩野氏前往送行,我推测此时或此后以敦煌资料相送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大部分跋文都在1919年写就。

当然,我也注意到,狩野氏于1915年在《艺文》上发表了《唐抄本尚书译文考》及“正误”,1916年又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了《中国俗文学史研究资料》(1、2),肯定会对王氏撰写跋文有影响。

(二)前列第(2)至(29)目,均是序、跋类文章,带有我国学者早期敦煌学研究的显著特征;第(30)目则实际上是前面一些跋文的归纳和扩展,可算作是敦煌学过渡期的一篇论文,既表明了研究的逐步深入,也体现了王国维的治学途径。

限于篇幅,下面即以王氏对敦煌所出的文学写本的研究为例来略作说明。

由于藏经洞写本大量流散海外,早期敦煌学研究最紧迫的首要任务是抄录并刊布海外藏卷,搜集国内遗珍并加以编目,与此同时,开展个例的分析研究。

因此,对于有深厚国学功底的中国学者与较好汉文化修养的日本学者来讲,最简捷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整理、刊布录文的基础上撰写言简意赅的序、跋(或“书后”)。

在前列第(2)至(29)目中,王国维针对“纯文学”意义上的敦煌写本所撰写的跋文仅6篇(则),一篇写于1913年,其余均作于1919年。

先分别略作介绍和说明。

第一篇:唐写本《春秋后语》背记跋此跋据罗振玉藏本(《鸣沙石室佚书》第二册载)作于1913年。

罗氏校跋卷子正面的《春秋后语》残本,王氏跋卷背的《菩萨蛮》等三首唐词,大概是事先作了分工。

王氏据背记中有咸通时判官王文蝺语,确定写本年代。

对于两首失调名的作品,则据其句法断为《望江南》(第二年,王氏在写《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时纠正为《西江月》)。

词滥觞于盛唐,到宋代才蔚为大观,因此晚唐词作在研究词的变化发展上有重要意义。

王氏引述《乐府杂录》、《教坊记》、《杜阳杂编》、《炀帝海山记》及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等人作品,不仅考证了《菩萨蛮》、《望江南》二调的源流,而且得出了“可见沙州一隅,自大中内属后,又颇接中原最新之文化也”的精辟结论。

第二篇:唐写本韦庄《秦妇吟》残卷跋此跋原据狩野所抄英藏s.5476、s.5477号残卷录文而作,二卷均前后残缺,无篇题及撰人姓名,而王氏据《北梦琐言》记载的韦庄《秦妇吟》两句诗,断定正是韦庄久佚之长诗,可谓慧眼识宝。

王氏在文末提及:“伯希和教授巴黎国民图书馆《敦煌书目》亦有《秦妇吟》,下署右补阙韦庄。

彼本有前题,殆较此为完善欤?”当时王氏尚未看到法藏本,所以此跋写得较简略。

同年10月6日,王氏即写信给伯希和,希望获得法藏《秦妇吟》及《切韵》写卷照片。

①但伯氏久未回应,一直到 1924年的2、3月间,王国维才接到伯氏手抄的两个《秦妇吟》“足本”,一是法藏p.3381号天复五年张龟写本,一是英藏s.0692号贞明五年安友盛写本。

王氏为此又写一大段跋文,对韦庄创作此诗的生平背景作了考释;同时,又据法、英所藏四个写本略作校勘,将全诗正式发表于北大《国学季刊》一卷四号。

《秦妇吟》为唐代诗坛的重要佚作,
其因敦煌藏经洞文献的发现而重新面世,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件大事,王氏对此是十分重视的。

一方面,他反应迅捷、判断准确;另一方面,又相当慎重,注意在求得资料比较“完善”的基础上作校勘整理和进一步研究。

我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伯希和过了整整四年之后才向王氏提供材料,而且还只是他自己的录本,并不是王氏要求的原卷照片。

如果伯氏能及时提供,恐怕王氏1920年发表的《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会更加丰富与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