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女性主义(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女性主义(一)

一、前言

“后现代主义”勾勒出西方现代性根基面临震撼性危机的当代经验。在这“晚期”资本主义时代中,新科技改变了我们对于地球时空的看法,也重塑了身分认同与历史。一开始,后现代主义的内部论争与女性主义没有什么关系,反之亦然。不过,后来,后现代主义有助于女性主义将其内部两难情境概念化:一方面在既有建制与论述中追求平等,另一方面要同时挑战并瓦解这既有的建制与论述。女性主义与精神分析一样,植基于现代性(modernity)。真理、正义和主体姓等现代概念出现于启蒙时期,那时人们相信人类可以经由理性作用,在道德及知性的自我实现上不断进步。合法化的后现代危机意味着,女性主义者也必须开始对他们的合法化程序进行自我反省与质疑。

后现代女性主义并不表示女性主义已经结束,而意指女性主义理论的转折,并质疑女性主义在语言学上的意识型态,诸如:阴柔的(feminine)和阳刚的(male),以及女性的(female)和男性的(male)等等形容词的定义。后现代西方女性主义,形成于十八世纪,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于1960年代融合“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终于进入后现代主义之发展阶段。基本上,当代女性主义提出之口号及基本要求,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与实现“后现代主义重建人类文化之基本目标”。她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运动及文化现象,结合了一切为女性不平等地位与非正义待遇之思潮活动,正因为如此,使得她不论在组织或精神层面都

有难以划分之多元性及含糊性。

二、后现代女性主义之酝酿

六○年代起开始蓬勃发展的后现代女性主义,除了文学界、艺术界之外,实际上已流行至每个生活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就英国的克莉斯˙维东为例,她强调他们主张的是一种政治、一种实践。其中有更激进之份子,否认并仇恨传统理论和历史,认为当中充满“男人中心主义”,认为那些都是“男人的理论”及“男人的历史”,不怕因为否定过去之观念可能导致“否定全盘之文化观念”之结果。

后现代女性主义者从七○年代开始着手“发现和再发现已被遗忘的女性生活史”,而大多女性历史学家都意识到:要正确将女性纳入历史中,就需要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和对历史研究本身之主题进行修正,例如“生殖”、“身体”、“性”等一向背说成是“自然的”、因而被长期排除在历史研究之外的现象,现在都成为历史学家们研究之焦点。

严格说来,其名称“女性主义”其本身之意函与她们本身所坚持之信念与行为之“关联性”并非如此重要,真要论期关联性,恐怕是“父权制”。

2-1对“父权制”之解释

这里所认为之“父权制”并非只限定予以男性家长为中心之传统家庭或亲属关系之制度、而是指“以男性家长中心之制度为典范而建构之人类传统体系、生活方式与社会制度”,是从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使男性在文化史上取得绝对统治地位后所建之文化。他看似一种“男人为中心,女人为边陲”的文化,但实际上,他已把女性排除在社会文化体系之外。

而为何会有父权制这种产物,说穿了,便是“两性关系”。从“性”的差异转变为“性别的差异”,而后再转至“性别的不平等”。

2-2两性之关系

在自然界与自然状态中之“性的差异”,主要是以身体与肉体结构的差异为基础。在人类社会与文化初建之时期,男性利用其肉体对女性肉体之优越性(避免月经、怀孕、育婴),而且也在整个文明发展过程中,男性继续扩大其肉体对女性肉体之支配地位。除了对女性肉体客体化及占有外,也对非肉体客体化及占有(一方面以对女性肉体之客体化及占有为基础,另一方面以更复杂之文化象征形式及观念形式将上述课体化及占有继续扩大)。就因为如此,假如要颠覆、解构以男人为中心之社会文化,必须先颠覆男性肉体对女性肉体的支配;为了深入揭露及批判这种统治模式,又必须集中批判以男人为中心的整个统治模式之权利制度及知识系统。

实际上,人类文化就是两性文化及其发展,是在最原始及最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之两性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李维史陀研究人类文化史时指出:“食物交换”及“性的交换”在人类文化发展占有极端之重要性;因为“性”的关系,才使人类文化从原始至社会之过渡,使文化不断更新及复杂化,简单地说,人类社会以越来越复杂与象征化的文化形式掩盖了原始的两性关系(文化越发展,人类越远离与自然之关系)。而这种发展,成功地使人类“骄傲自豪地”脱离动物那种毫无规范禁忌的性行为,终于完成两性关系之文明化。可悲的是,这种远离自然之过程,表面

上因建立社会文化规范而调整两性关系,实际上却使男性绝对统治并排除女性。就西蒙德波娃所言:“女人并非天生的,而是变出来的”。言下之意,女人已非原来之女人,就父权主义之后,“女人”的概念都是由男性中心主义之文化所界定出来,变成男性的附属物,简单的说,这是一种男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所创造出之文化迷思。

2-3西方之女性思想及运动

法国为全球民主之先趋,但在男女两性之观念却仍停留在传统之父权时代:在法国大革命中一样同男人做出重要贡献之女性,在革命成功后,却仍处在生活中之被奴役地位。虽然在1789年及1793年决定出两种版本之人权宣言,但所谓之“男女平等”只是字面上的承认罢了,事实上并非如此。所以才会有女性主义者沃尔斯顿克拉夫发表之“对于妇女权力的辩护”,以及女革命家玛丽.固兹为首之革命妇女团体发表的争取妇女和女性公民权利之宣言,但是,玛丽却因争取妇女之解放运动,而被法国大革命胜利后所产生之资产阶级政权于1793年镇压并处死,成为新型资本主义男性中心主义下的牺牲品。此时之英、美各国之妇女仍未有应有之权利。就算是美国南北战争时的解放黑奴运动,也只是承认“男性黑奴”之解放。从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下半叶,西方妇女仍处在不平等之地位。当时妇女们提出之诉求有二:一是平等享有政治上之投票权、一是社会文化生活中之男女平等。

丝碧娃克(DelhiUniversity从事印度殖民使研究的贱民研究组织成员)结合了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技术及后殖民研究,来关注“受到双重压迫

的土著女性”。对她而言,本土性是否在异己性(otherness)和无声性(voicelessness)的行程过程中也被串谋了?丝碧娃克论政,在大英帝国主义之下,土著,特别是土著女性,被迫成为〝哑者″。后女性主义与殖民研究业已联合起来质疑西方女性主义学术的总体化(或殖民)倾向,批判的焦点在于殖民主体所遭受的帝国主义与父权意识型态的双重殖民。

因为马克思及恩格斯在他们的革命理论中(马克思人文主义从劳动价值理论与西方的自我概念角度,来看待人类主体),始终支持并维护妇女之社会平等权利,随着马克思思想之发展,妇女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转向与社会主义运动相联系之妇女解放运动。基本上,从此时期至二次大战之前,妇女运动大致可分为“马克思主义领导之妇女解放运动”及“自由国家中之女性主义运动”。遗憾的是,成效并不彰显。

从马克思至史达林至期间的妇女解放运动,由于紧密地与政治斗争相联系,同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与欧美各国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及反法西斯运动结合之结果,行程有严密组织之政治势力,但也具有强烈之马克斯色彩。

至于欧美国家各类型之妇女运动,因为妇女的参政及投票权问题已在第一次大战前获得基本问题之解决,故那时之主要任务便是“使男女平等在社会文化各方面获得更彻底的实现”,所以说,从理论上寻求新的论证形式以取代原有以男性主义为主体之论证形式,便成为首要条件;而自二次大战结束后开始,随着各家主义(结构主义、存在主义、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