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平湖油气田的投产与运行

东海平湖油气田的投产与运行
东海平湖油气田的投产与运行

东海平湖油气田的投产与运行

吴介明

(上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提要介绍在东海第一个投产的油气田---平湖油气田的油气田、工程建造、投产、生产运行及确保向上海市平稳供气的的基本情况。油井于1998年11月18日投产,气井于1999年3月10日投产,目前日产原油水平已达3000立方米,向上海市日供气规模最高已达100万立方米。今年国庆前一期工程将全面建成,生产能力将达到原油3100m3/d和天然气161万m3/d的设计规模。

Summary The Ping Hu Oil and Gas field is the first field, which was put on stream in East China Sea. The oil wells were put on stream at 18 Nov. 1998. The gas wells were put on stream at 10 March 1999. The design productivity of the field, which is 3100 m3/d for oil and 1,610,000 m3/d for gas will be reach before the National day. Now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field is 3000 m3/d for oil and 1,000,000 m3/d for gas.

关键词东海平湖油气田投产生产供气

东海平湖油气田于1983年由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现为新星石油公司上海海洋石油局)钻探发现,1992年由上海市、地矿部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上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SHPC)负责该油气田的开发。SHPC是中国唯一的一家由中央单位与地方共同组建,以地方为主的油公司。1995年9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该开发项目,一期工程的项目建设由此启动。1996年初开始工程设施的详细设计、建造、安装和海上预钻井。1998年11月18日海上油井投产,1998年12月26 日第一船原油从岱山原油中转站外运,1999年3月10日海上气井投产,1999年3月25日海上平台开始向陆地输送天然气,1999年4月28日上海举行“东海天然气工程投产暨首批居民点火用气庆典”,开始了上海市民的正式用气。

在首批油气井生产的同时,海上平台继续进行钻井完井工作,预计到2000年国庆前可完成全部开发井(7口油井,7口气井)的钻井完井工作,届时一期工程具备日产原油3100立方米,日产天然气161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

1 油气田概况

东海平湖油气田位于上海市南汇县南汇嘴东南365千米处的东海海域,地理位置为东经124O50’~125O,北纬29O02’~29O10’,总面积240平方千米,包括放鹤亭、八角亭、望湖亭和双照亭等地质构造。目前一期工程开发的放鹤亭构造的放一,放二断块,动用面积约20平方千米,海域水深约90米。

一期工程动用储量为天然气108亿立方米,凝析油177万吨,轻质原油1078万吨。按120万立方米/日的供气规模,可向上海市稳定供气15年。油井的开采,预期为10年。

油气性质优良。天然气基本不含硫,但含3~5%二氧化碳。原油质轻(比重0.75~0.79),含蜡低,凝固点低(低于摄氏零下10度),油水分离性好,易于分离。

其油气藏是一复合油气藏,底水油藏的埋藏深度为2300~2800米,其中有4个主力油层;凝析气藏的埋藏深度为2900~3600米,其中有6个主力气层,属小而肥的油气田。既有油藏,又有凝析气藏,开采的技术要求高。在平台共布置7口油井(其中3口为水平井),7口气井,分别开采油藏和气藏。考虑到下一步钻调整井及邻近区块开发的需要,在平台上预留6口井槽,即平台总井槽数为20。

油、气藏均利用自然能量进行开发。油井下均有电动潜油泵,以作自喷开采的接替。

考虑到附近区块及附近其它油气田开采可能的需要,平台设计中允许将来再接8”和12”立管各一根。

为了油气井能及早投产,在建造平台的同时,采用半潜式钻井船通过海底基板预钻了6口生产井(其中4口油气,2口气井)。平台建成并拖运到海上后,直接安装在海底基板的上方,再将6口预钻井从海底基板回接到平台上。

2 工程建造概况

平湖油气田开发设施由“三点二线一中心”组成。

三点:海上钻采综合平台,天然气处理厂和原油中转站。

二线:海底输油、输气管线各一条。

一中心: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石油天然气大厦的生产指挥中心。

2.1 海上平台

是一座集油气生产、钻井、公用、生活等功能于一身的钻采综合平台。平台共有20个井槽。油气水的处理能力为:原油3100立方米/日, 天然气161万立方米/日; 污水3400立方米/日。三台燃气透平发电机组,每台3370千瓦。生活模块可容纳90人居住。

平台上的油气分离系统共有4级。气井产出的天然气进入第一级分离器进行油气分离,操作压力为9.1兆巴,分离出的天然气经过三甘醇(TEG)脱水装置,将含水量降到68毫克/立方米以下,然后进入14”海底输气管道,输往位于上海市南汇的天然气处理厂,脱水的目的是使平台外输天然气的水露点低于输气环境温度,以避免在海管中形成水化物堵塞海管,及避免天然气中所含二氧化碳对海管的腐蚀。油井产出的原油进入第二级分离器进行油

气水三相分离,操作压力为1.03 兆巴,再经第三和第四级分离器进一步分离和稳定,使原油的含水低于0.5%,雷德蒸汽压低于70 兆巴,然后泵入10-3/4”海底输油管道,输往位于浙江岱山岛的原油中转站。平台上的污水经撇油器和水力旋流器处理,使污水含油量低于国家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50PPM后排放入大海。

平湖平台是一钢质桩基导管架平台,按百年一遇的海洋环境进行设计。六腿导管架的底部四角各有3根(共12根)长度112米、直径84英寸(2133.6毫米)垂直裙桩,打入海底87米进行固定。平台甲板共有4层,分为上、中、下及工作甲板,上、中、下层甲板长宽为60米X 34米,工作甲板面积略小,上层甲板安装有钻机模块和生活模块,生产和公用设施主要布置于中、下和工作甲板。火炬臂设于平台的西南端。平台总重14910吨,其中主体甲板结构和设备7180吨,导管架4530吨,桩结构3200吨。平台总高(从海底到钻机井架顶部)186.47米,上层甲板高度为126.2米,工作甲板高度为107.3米(海拔19.8米),设计水深87.5米。

平台详细设计、采办和建造由韩国现代重工(HHI)总包,生活模块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钻机模块由新西兰Pan International提供,海上安装作业由荷兰HEEREMA承担。海上安装共用了16天,连接和试运转2个月,1998年6月30日平台在海上机械完工。

DNV是平台设计、建造和安装的第三方检验,伦敦海事检验公司(London Offshore)承担海事检验。

2.2 海底管线

输气和输油管道的长度分别是我国海底输气、输油海底管线的第二和第一。并且,这是国内在海上第一次双管同时铺设作业。

基本参数:

涂层和1.5~2英寸的混凝土配重层由Socotherm设在宁波的涂敷场进行涂敷。海上铺管作业由意大利SEJV公司承担,1997年11月1日开始铺设,1998年5月4日完成铺设。10-3/4”油管线的试压与通球于1998年10月30日完成,保证了油井于1998年11月18日投产。14”气管线第一次试压发现有泄漏,修复后于1999年3月20日完成三甘醇排水/脱水,扫线,充氮及试压工作,1999年3月25日平台开始通过14”气管线向天然气处理厂输送天然气。

2.3 天然气处理厂

位于上海市南汇县新港镇。主体装置由加拿大PROPAK公司承担详细设计,采办和制造,以撬装形式从国外运送到上海进行安装、联接和调试。处理厂还建有3个2000立方米储LPG 的球罐,2个600立方米内浮顶轻烃储罐和10个170立方米卧式轻烃和戊烷储罐,以及LPG,戊烷和轻烃等液体产品的装车装置。进厂段塞流捕集器的容积为700立方米。

天然气处理主流程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透平膨胀机加丙烷辅助制冷工艺。产品为供给上海市的干气,以及LPG,戊烷和轻烃等液体产品。

2.4 原油中转站

位于浙江省岱山岛,建有2座2万立方米和1座1万立方米浮顶式油罐,一个2万吨级油码头,一个2000吨级工作船码头。原油的年中转能力为100万立方米。

2.5 生产指挥中心

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336号的石油天然气大厦。

海上平台、气体处理厂和原油中转站均建有中央控制室,分别采用DCS(集散控制)系统和PLC(可编程序逻辑控制)系统控制生产过程。由通讯卫星或DDN专线将三个中控室的实时生产数据分别送到指挥中心的三个计算机屏幕上,相当于把三个中控室的计算机屏幕移到了指挥中心,在指挥中心可实时监测整个油气生产系统的动态生产数据。当海上平台因台风袭击,人员必须全部撤离回陆地时,可将平台的生产改换到油井停止生产、气井保持继续生产的无人操作的台风生产模式,上述的设在指挥中心的平台监测站就被授权成遥控站,操作人员就通过遥控站从生产指挥中心对平台天然气系统的生产进行遥控操作,确保对上海市的稳定供气。

3 平湖油气田的投产

3.1 原油投产

1998年11月16、17日完成4口预钻油井的诱喷工作,18日起油井陆续投产,原油开始进入10-3/4”海底输油管道,30日原油到达岱山原油中转站,12月26日东海平湖油气田第一船原油开始外销,从此既开始了东海油气开采的历史。

1999年6月7日,东海第一口水平井顺利投产,该井日产油量超过1200立方米。3.2 天然气投产

3.2.1 14”海底输气管道的排水/脱水及充氮

原计划海管排水后采用真空的办法来干燥,这种方法世界通用,脱水效果好,在脱水过程中可随时检测海管内的干燥程度,但最大缺点是时间长,为了天然气的早日投产,最后确定使用三甘醇一次排水/脱水方法,这种方法国际上较少采用,费用较高且操作上存在一定的风险。

经研究确定,采用五舱室三甘醇法,每个舱室内容纳三甘醇约100立方米,舱室之间以

清管器相隔,利用三甘醇吸水性较强的特点,后一舱室的三甘醇将前面清管器通过后附留在管壁上的含水三甘醇薄膜进一步吸收,以增加脱水效果。经计算,当三甘醇中含水量为40%时,对应的天然气水化物的形成温度为-20O C,根据平湖气海管的操作条件,确定验收标准为含水量15%。对于本次采用的五舱室法,经理论计算,若注入纯度97%的三甘醇,则最终附留在管壁上三甘醇的浓度是96.72%,即含水量为3.28%,是能满足脱水要求的。

1999年3月4日,开始三甘醇排水/脱水作业,即从陆上天然气处理厂开始,以干燥空气顶推三甘醇,以三甘醇顶推管中存水,实际注入浓度98%的三甘醇共576立方米。3月13日在平台收到前五个清管器,3月17日收到最后一个清管器,最终段三甘醇含水量仅0.71%,排水/脱水效果非常理想。3月18日开始氮气扫线作业,液氮经气化后从南汇天然气处理厂进入海管置换海管中的干燥空气,20日在平台现场4次测氮气中的含氧量均为0.5%,扫线作业完成,累计注入氮气80306立方米,约110吨液氮。

3.2.2 气井投产

预钻的两口气井,在完井后,即于1998年11月19~20日完成了诱喷作业。1999年3月10日起开始将这两口气井先后投产,天然气进入平台天然气处理流程进行流程调试,3月25日天然气以32万立方米/日的流量进入14”海底输气管道,3月26日天然气抵达陆上天然气处理厂,处理厂开始进行流程调试,4月8日向上海市天然气输配公司送气,供他们进行流程调试,4月28日开始向上海市居民正式供气。

至此,东海平湖油气田在中央的直接关怀下,在上海市、地质矿产部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共同领导下,实现了油气的全面投产,把天然气送进了正在改革开放中大踏步前进的上海市,迈开了用洁净燃料改善上海市环境条件的坚实一步,并结束了上海市不生产能源的历史。

4 生产运行

4.1 原油生产

根据ODP报告中油藏模拟的预测,大部分油井的自喷期较短,为避免二次作业,降低作业成本,我们在油井完井的同时就在井中都下了电动潜油泵,部分还配备了先进的变频电源,以便能方便地调整电潜泵的工作点,使油井处于最佳的生产状态。但通过实际生产,我们发现油藏的水体比原先估计的大,地层能量充沛,因此除个别井为提高产量而启用电动泵外,到2000年6月底其余4口油井全部保持自喷生产。平台日产原油最高达3000立方米。

自1999年3月30日起,部分油井开始见水,1999年6月7日投产的水平井A3井于2000年3月7日开始见水,到2000年6月30日,平台的油井综合含水为36%。

目前经处理后的平台外输油的含水为零,雷德蒸汽压也满足设计要求。油田产出水经污水处理达到国家环保规定的排放标准后直接排入大海。

4.2 天然气生产

东海平湖油气田生产的天然气全部进入上海市城市燃气管网供上海市民用。目前浦东的民用燃气全部采用天然气直供,除供约30万户普通居民使用外,还直供一些大用户,例如浦东国际机场、国际会议中心、金茂大厦、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等,部分天然气则进入浦东煤气厂作为掺混气使用,该厂生产的人工煤气是供浦西民用的,因此东海天然气不仅供浦东的天然气直供户使用而且也供浦西的居民使用。由于居民用气户是逐步发展的,因此我们向上海市的供气量也是逐步增加的,日供气量从供气初期的十多万立方米增加到目前(2000年7月份)的80万立方米规模。

由于天然气是供上海市民用的,万一供气中断,将首先直接影响浦东的大量天然气居民用户和一些重要单位的用气,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我们又是单气源供气,即所谓“单线吊葫芦”,即只有一个天然气生产平台、一根长距离的天然气海底管线,一个天然气处理厂来进行供气,更增加了稳定供气的难度,因此我公司高度重视,把确保向上海市供气作为头等政治任务来看待。

1999年因9906号和9912号台风的袭击,从8月1日到4日和从9月22日到24日,平台两次撤离全部人员,进入气井保持继续生产的无人操作台风生产模式,从公司生产指挥中心使用遥控站通过卫星通讯对400千米以外的平台生产进行遥监、遥控。尤其是第二次台风袭击恰在9月27日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江泽民主席将出席的500强会议的前夕。但经精心组织,两次都确保了向上海市的平稳供气,进一步增强了台风期间向上海市稳定供气的信心。 2000年春节是用气高峰期,又恰值天气暴冷,需气量更大,日气量最高达100万立方米,我们预作准备,确保了上海市新千年第一个春节的用气,让上海人民过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

总的来讲,我们虽然实现了东海油气开采零的突破,把天然气送到了上海,但面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清洁能源---天然气的巨大需求,我们在确保长期稳定供气的同时,正在平湖油气田努力进一步落实新气源扩大供气规模。

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

目前,世界油气生产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风险和技术挑战:一方面是大量已探明资源因为没有更加有效的开采方法而滞留在地下;而另一方面还要克服越来越严峻的地质、地理环境去发现更多的油气资源。面对风险和挑战,各个国家和石油公司将采取一系列新的技术措施。 一、常规资源开采技术 据统计,美国尚未开发的技术可采石油资源约为4000×108bbl ,包括未发现的、适合CO 2提高采收率的轻质油、非常规石油资源(深层重油和油砂)以及油藏过渡带的剩余油等。目前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220×108bbl (占2%),每年原油产量大约为20×108bbl (图1)。各种资源的开发状况及未来技术可采量如表4所示。 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 图1 美国原始、已开发和未开发石油资源概况目前无法采出 54% 先进EO R 技术增加的可采量 16% 未发现/储量增长14% 累计生产14% 探明储 量 2% 面对这种资源状况,美国为保障能源安全,降低 对国外能源的依存度,并保持能源行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作为EOR 技术的领先者,必然进一步研究与发展EOR 技术,并经济有效地用于开发美国本土愈加宝贵的剩余石油资源。 从表4可以看出:在已发现的5820×108bbl 地质储量中,已生产或探明2080×108bbl ,剩余3740×108bbl ,其中1100×108bbl 要靠应用适当的EOR 技术来开采;在未发现的3600×108bbl 石油地质储量中,1190×108bbl (陆上石油430×108bbl ,海上石油760×108bbl )可通 过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技术开采出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应用先进的EOR 技术还可再增加600×108bbl 的技术可采储量。在已发现油田中,未来地质储量的增长可达2100×108bbl ,其中,应用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技术采出710×108bbl (陆上石油600×108bbl ,深海石油110×108bbl ),靠先进EOR 技术再采出400×108bbl 。对于地质储量800×108bbl 的油砂,通过EOR 热采技术进步,可增加技术可采储量100×108bbl 。过渡带中1000×108bbl 的剩余油,通过EOR 技术可采出20%。 美国国家石油委员会曾在1976年和1984年分别开展了EOR 技术潜力评估等研究,并对EOR 技术寄予较高期望(分别实现EOR 产量300×104bbl/d 和200×104bbl/d ),但这些预期并未实现。美国EOR 的最高产量出现在1992年,达到了76.1×104bbl/d ,目前是68×104bbl/d 。研究试验了多种技术,但大部分都失败了,成功的两项是CO 2混相驱技术及蒸汽热采技术(蒸汽吞吐、蒸汽驱、蒸汽辅助重力驱油技术)。 在美国能源部的资助下,美国国际先进资源公司(ARI )就现有“最先进的”CO 2-EOR 技术对美国10个 表4 美国各类石油资源原始资源量、已开发资源量 及未来可采资源量 注:不包括油页岩资源。 (单位: 108bbl )

中日东海油气田争端

中日东海油气田争端,到底在争什么 评:日本对东海所划的中间线,在法理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鬼子非说六千米的冲绳海沟不算,日本东面上万米深的海沟内都属于同一个大陆架,所以要跟中国对半分东海的专属经济区,什么狗逻辑。 另一方面专属经济区的划分还要考虑双方在此处的海岸线以及人口等因素,日本在此处的海岸线及人口与我方相比,可是小到几乎为零,所以它才胡搅蛮缠。中国和韩国一直没谈妥也是这一点没扯清。以前我国的海上开采技术还不行,所以东海争议也就没那么激烈。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壮大,海上开采技术越来越强,钻井平台也就不断往外延伸。 日本正是看到它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弱,心里干着急,所以找出中国在中间线以西的钻井平台来“干嚎”。在没有争议的海区干什么都是中国的内政,它有何权利来指手画脚?于是就抛出什么“虹吸论”。日本是个严重缺乏能源的国家,同时它又不缺海上开采技术,它为什么不敢进入争议区开采呢,那是因为它心虚不敢明抢,怕大刀砍向它的狗头,但又不甘心。日本要是敢进入争议区钻井或是骚扰我目前的钻井平台,那就等着挨揍,中国是绝不会让所谓的“中间线”成为既成事实,一定会新账旧账一起算。这一点鬼子心里也清楚得很,所以也就只是停留在嘴炮上。有没有特使来谈,谈得如何,在东海没有划定之前,鬼子都会一直“干嚎”下去。其实我们如果细心观察日本近年的行为就会发现,我们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它干嚎;我们在钓鱼岛领海内巡航,它只敢跟在后面喊鬼话,这是干嚎;我们的飞机出岛链它来拍照,我们的军舰去太平洋它说战机被雷达照射,还是干嚎。鬼子的干嚎既是实力不济的表现,也是有它的小算盘。鬼子要挣脱狗链对国内国际都要有个理由,拿中国说事是最方便的理由。 日本要“正常化”是长期而坚定的梦想,也是有广泛的民意基础,争钓岛、闹东海、拜神厕、改宪法,都是为了这个梦想。它为了这个梦想,还会做更多的恶心事,这一点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但是,日本的梦想与它是否敢开战是两回事,或者说民众所要求的“正常化”并不等同于安倍一伙心中的“军国主义”。 但安倍的修改宪法又在事实上有可能让日本重新危害亚洲的和平,以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哪怕只有一半的可能它都会去冒险,我们要做的就是,一方面用法理和它打嘴炮,不随它的“干嚎”起舞,另一方面是埋头发展实力,让它连1%的成功机会都没有,以实力抑制战争,以强大的军力打掉它的冒险。只要中国自己不乱,别说是被阉割的日本,就是它的主子又奈我何?说一下自慰队战斗意志与二战时不能同日而语就是“忘战”,显然是拔高了。这不是什么“自大”,是基于对中国实力和中华民族斗志的信心,是对于日本国民过了70年安逸生活、严重老年化、工业和军备严重瘸腿这些国情的客观分析。 如何对付日本自有国家层面的智囊会去通盘考虑,我们只要跟党走,支持国家采用的一切行动。有一种观点说中国只在“中间线”西侧设钻井平台是默认中间线,这是错误的思维。首先,我们是不会允许日本进入争议区开采从而造成中间线的既成事实,否则它早进入了。其次,我们现在不进入是为了不让东海的争议走向恶化,这跟我们在钓鱼岛只巡航和驱赶日本渔船而不登岛,是相同道理,当需要登岛时,美国的什么狗屁“指南”都不管用。想打断中国发展的黑势力就是千方

东海紧张局势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1)

东海紧张局势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班级:13建筑一班姓名:李可学号:1310641121 论文摘要:本文先简要说明了东海的重要战略价值,目前东海的紧张局势和中国失去东海领土主权的严重性。本文主要探讨了东海紧张局势对我国安全的影响,主要包括对经济发展,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以及军事实力的影响,最后对本文进行小结。 关键字:东海资源之争利益冲突台湾问题国防安全 东海对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东海正好处于中国大陆架和领海基线的中部,是中国进出太平洋的咽喉。东海上最大的岛屿中国台湾岛直接面临太平洋。如果东海地区被外部势力所控制,中国进出太平洋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同时,中国大陆面向东海的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正是由于东海巨大的利益,使日本和美国尤其是日本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屡加干涉,给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带来巨大的障碍,也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发展,如果中国丧失了对东海尤其是台湾的控制,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将直接暴露在敌对势力的枪口下。 东海紧张局势对中国安全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影响,即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对台湾问题的影响,对中国南海问题的影响以及对我国军事实力的影响。 一.东海紧张局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东中国海地区的海下蕴藏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量极其丰富,而日本因为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缺乏对东海

海洋资源虎视眈眈。东海地区仅石油,就够中国用80年,因此,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对能源尤其是石化能源的依赖日益加重,东海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对中国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目前东海的紧张局势是我国东海油气田开发难以进行的重要原因,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阻碍,同时,东海附近的渔业发展也因为东海紧张局势而受到不小的限制。另外,中日两国在应对东海问题的策略中自然少不了对对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在日前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一些国家的领导人、金融大亨纷纷指责安倍政府的金融货币政策,认为日本“将挑起货币战争”。目前来看,日元大规模贬值可能冲击中国的对日出口,迟滞中国输日产品的进度,这对低附加价值的产品影响可能尤为明显。同时,日元贬值可能会促进日本某些产品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的恢复和提升,加大在海外同中国产品竞争的力量,挤占中国的海外市场。以往中国产品多是依赖价格优势同日本产品竞争,未来10年内这一格局很难改变,现在日本开始用货币手段冲击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很可能会带来一场新危机。 二.东海紧张局势对台湾问题的影响 在东海问题上,台湾问题不得不提,台湾回归对中国的统一有着重大意义。但目前的情况是,台独势力已经掌握了台湾政权,为了在台独问题上得到日本的支持,台湾当局在东海问题上明显倾向日本。1996年7月,日本右翼分子强行登上钓鱼岛并建造灯塔,中国政府向日本提出强烈抗议,但台湾当局公开表示不与大陆站在同一立场。近年来,台湾跟美国和日本的军事联系日益紧密。信息共享也越来越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经典再现珍藏版)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经典再现、珍藏版) 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主要流程:地质勘察—物探—钻井—录井—测井—固井—完井—射孔—采油—修井—增采—运输—加工等。这些环节,一环紧扣一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作为专业石油人,我们有必要对石油勘探开发的流程有一个全局的了解! 一.地质勘探地质勘探就是石油勘探人员运用地质知识,携带罗盘、铁锤等简单工具,在野外通过直接观察和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底层、岩石,了解沉积地层和构造特征。收集所有地质资料,以便查明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地带和分布规律,以达到找到油气田的目的。但因大部分地表都被近代沉积所覆盖,这使地质勘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地质勘探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它极大地缩小了接下来物探所要开展工作的区域,节约了成本。 地面地质调查法一般分为普查、详查和细测三个步骤。普查工作主要体现在“找”上,其基本图幅叫做地质图,它为详查阶段找出有含油希望的地区和范围。详查主要体现在“选”上,它把普查有希望的地区进一步证实选出更有力的含油构造。而细测主要体现在“定”上,它把选好的构造,通过细测把含油构造具体定下来,编制出精确的构造图以供进一步钻探,其目的是为了尽快找到油气田。

二.地震勘探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反射波法地震方法是一种极重要的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地质情况的方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当地层岩石的弹性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震波场发生变化,并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通过人工接收变化后的地震波,经数据处理、解释后即可反演出地下地质结构及岩性,达到地质勘查的目的。地震勘探方法可分为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三大类,目前地震勘探主要以反射波法为主。 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野外采集工作。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探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张张记录了地面振动情况的数字式“磁带”,进行野外生产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野外生产又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第二个环节是室内资料处理。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对野外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工作,得出的成果是“地震剖面图”和地震波速度、频率等资料。第三个环节是地震资料的解释。这个环节的任务是运用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综合地质、钻井的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说明地层的岩性和地质时代,说明地下地质构造

针对海洋环境因素的海底管道风险评估——以平湖油气田海底管道为例

目录 摘^................................. A B S T R A C T......................... 目i.............................................................................................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海底管道风险评估的目的及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现状... 1.3.2国内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现状... 1.4研究内容..................... 第二章风险评估介绍............... 2.1风险评估基本概念............ 2.1.1伤害....................... 2.1.2风险....................... 2.1.3风险评估.................. 2.1.4风险识别.................. 2.1.5风险分析.................. 2.1.6风险模型.................. 2.1.7风险评价.................. 2.2风险评估方法................. 2.3本文技术框架................. 第三章中国海海洋环境概况........ 3.1海底地形地貌................. 3.1.1渤海....................... 3.1.2黄海....................... 3.1.3东海....................... 3.1.4南海....................... 3.2海底底质类型................. 3.2.1渤海....................... 3.2.2黄海....................... 3.2.3东海....................... 3.2.4南海....................... 3.3水动力环境................... 3.3.1渤海....................... 3.3.2黄海.......................2 2 4 5 6 6 6 6 6 6 6 7 7 7 8 9 9 9 0 0 1 3 3 3 3 4 5 5 6

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关键技术

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关键技术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常规油气的开发生产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寻求新的出路。当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煤层气、致密气和页岩气等已经在部分国家实现了有效开发。为此,详细分析了世界煤层气、致密气和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现状;简述了中国在煤层气、致密气和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方面所开展的工作以及相关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加快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业务发展的建议。 1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与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发展,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展示了巨大的潜力,全球油气资源将迎来二次扩展。页岩气、致密气的发展,使美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从2002年的 4.96×1012m3增加到2008年的6.86×1012m3,增幅超过38%。中国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也十分丰富,页岩气、致密气、致密油、油页岩、油砂、煤层气等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但中国非常规油气具有地质研究起步较晚,资源潜力认识不清,开发技术相对落后等特征。基于非常规油气的特点,对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进行初步评价,并总结近年来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 1.1致密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鄂尔多斯盆地的苏里格气田和大牛地气田资源丰富,但储集层物性差,孔隙度为4%~10%,渗透率为0.1×10?3~3.5×10?3μm2,单井产量低,产量递减快。针对该盆地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集层,油田现场开展了大量的勘探开发技术攻关:①全数字地震勘探技术实现了薄气层的有效预测。通过“常规地震勘探向全数字地震勘探、单分量地震勘探向多分量地震勘探、叠后储集层预测向叠前有效储集层预测”3大技术转变,采用折射波静校正、4次项速度分析、地表一致性振幅反褶积等技术处理地震资料,剖面的有效频带宽度达到5~105Hz,与常规地震剖面相比,低频拓宽5Hz,高频拓宽10Hz,实现了“岩性体刻画—有效储集层预测—流体检测”的技术进步,形成了全数字地震薄气层预测和多波地震流体检测2大主体技术,为叠前有效储集层的预测奠定了基础;②针对苏里格地区高阻、低阻气层并存及孔隙结构复杂的特点,研发了感应-侧向联测法、视弹性模量系数法等6种低渗低阻气层识别技术,提高了气层判识能力;③钻井方面大力推广应用不动管柱分层压裂合采技术,有效提高了储集层动用程度。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气勘探开发的成功,依赖于地质认识的不断提高与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经过大力推进技术研发,2010年苏里格气田和大牛地气田

油气勘探开发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

油气勘探开发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0-01T16:58:26.2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作者:王建伟 [导读] 摘要: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油气的勘探与开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新的油气数量的发现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能够在现有储量的基础上进行更好地开发。 江苏华东八一四地球物理勘查有限公司 212002 摘要: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油气的勘探与开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新的油气数量的发现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能够在现有储量的基础上进行更好地开发。目前,我国与国际上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采用了不同的技术,这些技术在油气勘探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油气的勘探与开发过程里坚实的技术基础。 关键词:油气的勘探开发;技术需求与应用:勘探案例 自进入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对能源的依赖逐渐加大,作为目前人们十分重要的生产生活的供能物,石油已经成为我们赖以生活的能源之一。我国目前处在经历的高速发展期,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种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的巨大消耗上的。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石油进口国家,我国受到原油价格的影响十分明显,无论从经济的发展还是从国家安全的层面来看这种影响都是糟糕的。为了能够摆脱这种糟糕的影响,实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提升乃至突破,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安全都是有着一定积极意义的。要想实现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突破,就要重点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提升石油生产过程中效益成本比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中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以及解决方向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油气田勘探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剩余油其本身的分布十分分散,而现有的监测油藏技术较为落后,使得老油气田的采收率较低;其次,因为我国各种地形地貌兼备,对于多种不同地表条件的勘测,所需要用于应对的技术手段也相应不同,对于一些特殊的地形条件,现有的技术还存在一些困难;最后,老油气田周围存在的新油气田由于勘探技术不够全面而难以被检测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升现有的监测技术,对于全地貌、复杂地形条件下进行补充性的技术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震勘探技术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进行大地对人工地震波的响应的观测与分析,从而可以判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及形态,这就是地震勘探技术。其中代表性的技术如高密度空间采样、多波多分量勘探、时移地震勘探及井中地震勘探等,将这些技术分别对应不同地形地貌,不同施工条件,结合其自身的技术特点,有效提升了复杂情况下我国的油气勘探能力。 2.1高密度空间采样技术的应用 所谓高密度空间采样,是指通过野外采集来进行地震波场的空间采样。这一技术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另一方面,由于其不组合其他信号的激发与接受,保证了在记录过程中信号的真实性,不对信号进行改写,避免了有效波受到影响。通过这一技术,我们可以从横向、纵向两种方向提升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在通过不同方式进行野外采集时,小面元的采集结果要好于大面元,这是因为小面元采集可以极大的减缓反射波的干扰,与此同时也起到促进成像和压制干扰的作用。现阶段,高密度空间采样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足够可靠的技术,在勘探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2多波多分量勘探技术 所谓多波多分量勘探技术,就是采用多分量激发和接收,综合利用纵波、横波以及转换波等多重好地震波反馈的信息,对构造成像进行改善,检测储层裂缝以及预测油气等的地震技术。其中转换波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这项技术的价值。事实上,在仅仅使用纵波进行勘探的情况下,勘探的操作十分简单,成本也低,但随之也带来了无法辨别亮点存在以及进行油气田的预估等问题,引入转换波之后,操作以及成本的提升都不大,但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相比之下显示出更为广阔的应用价值。 2.3时移地震技术 时移地震技术是指对不同的时间内的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学科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推断油气田内的油气分布状况等关键信息,如储层流体变化、油气流向、剩余油分布等。但是由于这项技术本身的特点,它要求储层孔隙吼道中的流体成分以及饱和度的物性参数有明显变化,于是,它的应用范围比较有限,需要使用对象需要具备一些特定的条件。 2.4井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这项技术主要包括了两种方法。其中,垂直地震技术由于表现优异的勘探效果而常常得到使用,而另一种方法及水平地震技术使用则较少。井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主要由新一代裸眼井测井、套管并测井、随钻测井以及井中地震等多方面的技术组成,对于评价油气层、发现油气藏并对其特性进行描述等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作用,同时也从整体上提高了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水平。常用于追踪裂隙、研究油藏研究储集层物性等方面。 2.5综合解释方面的技术 所谓综合解释,是指在我们通过各项技术取得地震资料之后,如何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如何运用与之关联的理论知识,结合计算机软件技术建模来进行相关的解释,从而为油气的勘探提供理论支持。习惯上,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技术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利用地震勘探所得各项资料,对研究区域的沉积相的种类进行判断,以期为接下来的研究工作的展开提供依据;其次是沉积体系以及储层地震相应特征的研究,依次进行相分析、等时地层格架构建,并对构建得到的构架进行分析,从而获取响应特征;最后是融合多种单一的地震解释技术(如多属性分析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等),综合地质模型以及上述两个部分的研究结果,以完整呈现出研究区域的地质结构全貌。 三、勘探案例 为了探究其实际的应用价值,我们选取扶余油田的改造性勘探开发,来进行研究。 之所以选择扶余油田,也是因为它有着足够的代表性。复杂的地表结构、较大的采集难度等。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我们综合采集、处理以及解释等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了地震资料的质量,为未来高难度油田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按照地震资料分析,可以知道油田有着清晰的构造,确定了油田剖面的断层以及断电,为之后油气田的快速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总的来说,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日趋成熟,带来的是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人们对从以前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的掌握。各项综合技术与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的完善,是当下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举措。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信息一体化管理--杨晓柏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信息一体化管理 姓名:杨晓柏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信息一体化管理 摘要:勘探开发一体化是适应知识化与信息化时代,加速油气资源开发,提高投资效率和增加企业总体效益的必然趋势,已引起石油企业的广泛关注。同样,加快油田信息化建设、数字油田建设如今在国内外油田企业已经成为发展方向。本论文提出了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信息孤岛、部门壁垒,核心是对油田企业历史数据的整合、信息及各信息系统的集成以实现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的目标——信息资源共享。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就是数字油田建设、数字油田建设的重点是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详细说明了数字油田建设的模型与作用和认识结论,介绍了实施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的架构、模式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勘探开发一体化;数字油田;信息一体化管理 The information in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bstract: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is a new business concept to adapt to the era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and to improve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increase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and it has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oil industry. Similarly, to speed up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eld, the number of oil field construction business is now at home and abroad has become a common aspiration. In this paper, We think that propose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o address the primary problem is the “information islands”, “sector barriers, ” The core business of oil field integr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information and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bjectives - the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Oil company’s focu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digital oilfield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oil fiel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focused on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This paper detail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oil field models and the rol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lus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exploration and

中日东海划界教材

中日东海之争源于中日界线的划分之争。按照《》的规定,沿岸国可以从海岸基线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1]专属经济区内的所有资源归沿岸国拥有。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海域很多海面的宽度388海里,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即所谓的“日中中间线”。但日方提出的中间线主张没有依据。中方一直没有承认。而东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结构决定了中日之间的专属经济区界线划分应该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中方考虑到存在争议,为了维护两国关系,一直没有在存在争议的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对于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争议,中方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主权归我,合作开发” 是解决东海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历史背景 早在2004年4月,中日两国就曾就海权问题进行过磋商。在当时磋商的多个问题中,中方进行了如下表述“尊重国际海洋法条约,但企业的开采行为完全是在中国领海内。”同时还强调了“冲之鸟岛”仅是一块岩石的立场。 日本绘制的中日东海地图 [2] 但产生东海之争的根源,是在于日本媒体的恶意炒作。2004年5月27日,《东京新闻》记者和教授平松茂雄乘飞机对正在兴建中的中国东海“”天然气开采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随后几天题为《中国在日中边界海域兴建天然气开发设施》、《日中两国间新的悬案》等报道和评论在《东京新闻》上连续刊出。其中充斥着“中国向东海扩张”、“中国企图独占东海资源”等煽动性文字。而日本大小数百家网站立即进行了转帖,结果造成日本民众在这种恶性鼓动下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情绪伴随着2004年足球,中国球迷针对的种种不理性举动的媒体报导而迅速在全日本民众中蔓延。进尔,日本媒体开始批评小泉政府“反应迟钝”、“损害国家利益”。同时,一些有政治目的的政客和强硬势力也参与进来,要求小泉政府立即采取行动,“维护本国海洋权益”。

东海平湖油气田的投产与运行

东海平湖油气田的投产与运行 吴介明 (上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提要介绍在东海第一个投产的油气田---平湖油气田的油气田、工程建造、投产、生产运行及确保向上海市平稳供气的的基本情况。油井于1998年11月18日投产,气井于1999年3月10日投产,目前日产原油水平已达3000立方米,向上海市日供气规模最高已达100万立方米。今年国庆前一期工程将全面建成,生产能力将达到原油3100m3/d和天然气161万m3/d的设计规模。 Summary The Ping Hu Oil and Gas field is the first field, which was put on stream in East China Sea. The oil wells were put on stream at 18 Nov. 1998. The gas wells were put on stream at 10 March 1999. The design productivity of the field, which is 3100 m3/d for oil and 1,610,000 m3/d for gas will be reach before the National day. Now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field is 3000 m3/d for oil and 1,000,000 m3/d for gas. 关键词东海平湖油气田投产生产供气 东海平湖油气田于1983年由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现为新星石油公司上海海洋石油局)钻探发现,1992年由上海市、地矿部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上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SHPC)负责该油气田的开发。SHPC是中国唯一的一家由中央单位与地方共同组建,以地方为主的油公司。1995年9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该开发项目,一期工程的项目建设由此启动。1996年初开始工程设施的详细设计、建造、安装和海上预钻井。1998年11月18日海上油井投产,1998年12月26 日第一船原油从岱山原油中转站外运,1999年3月10日海上气井投产,1999年3月25日海上平台开始向陆地输送天然气,1999年4月28日上海举行“东海天然气工程投产暨首批居民点火用气庆典”,开始了上海市民的正式用气。 在首批油气井生产的同时,海上平台继续进行钻井完井工作,预计到2000年国庆前可完成全部开发井(7口油井,7口气井)的钻井完井工作,届时一期工程具备日产原油3100立方米,日产天然气161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 1 油气田概况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信息一体化管理杨晓柏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 中的信息一体化管理 姓名:杨晓柏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信息一体化管理 摘要:勘探开发一体化是适应知识化与信息化时代,加速油气资源开发,提高投资效率和增加企业总体效益的必然趋势,已引起石油企业的广泛关注。同样,加快油田信息化建设、数字油田建设如今在国内外油田企业已经成为发展方向。本论文提出了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信息孤岛、部门壁垒,核心是对油田企业历史数据的整合、信息及各信息系统的集成以实现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的目标——信息资源共享。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就是数字油田建设、数字油田建设的重点是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详细说明了数字油田建设的模型与作用和认识结论,介绍了实施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的架构、模式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勘探开发一体化;数字油田;信息一体化管理 The informationin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Oiland gas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bstract: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of integration is a new business conceptto adapttothe era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to acceleratethe development of oiland gas resources,and to improve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increase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and it has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in theoil industry.Similarly,to speed up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field, thenumber ofoil field construction businessis now at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经典再现、珍藏版)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主要流程:地质勘察—物探—钻井—录井—测井—固井—完井—射孔—采油—修井—增采—运输—加工等。这些环节,一环紧扣一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作为专业石油人,我们有必要对石油勘探开发的流程有一个全局的了解! 一.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就是石油勘探人员运用地质知识,携带罗盘、铁锤等简单工具,在野外通过直接观察和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底层、岩石,了解沉积地层和构造特征。收集所有地质资料,以便查明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地带和分布规律,以达到找到油气田的目的。但因大部分地表都被近代沉积所覆盖,这使地质勘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地质勘探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它极大地缩小了接下来物探所要开展工作的区域,节约了成本。 地面地质调查法一般分为普查、详查和细测三个步骤。普查工作主要体现在“找”上,其基本图幅叫做地质图,它为详查阶段找出有含油希望的地区和范围。详查主要体现在“选”上,它把普查有希望的地区进一步证实选出更有力的含油构造。而细测主要体现在“定”上,它把选好的构造,通过细测把含油构造具体定下来,编制出精确的构造图以供进一步钻探,其目的是为了尽快找到油气田。 二.地震勘探 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反射波法地震方法是一种极重要的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地质情况的方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当地层岩石的弹性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震波场发生变化,并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通过人工接收变化后的地震波,经数据处理、解释后即可反演出地下地质结构及岩性,达到地质勘查的目的。地震勘探方法可分为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三大类,目前地震勘探主要以反射波法为主。 ?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野外采集工作。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探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张张记录了地面振动情况的数字式“磁带”,进行野外生产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野外生产又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 第二个环节是室内资料处理。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对野外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工作,得出的成果是“地震剖面图”和地震波速度、频率等资料。 第三个环节是地震资料的解释。这个环节的任务是运用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综合地质、钻井的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说明地层的岩性和地质时代,说明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绘制反映某些主要层位的构造图和其他的综合分析图件;查明有含油、气希望的圈闭,提出钻探井位。

中国已开采油田分布图及简介

中国已开采油田分布图及简介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 从资源深度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80%集中分布在浅层(<2000米)和中深层(2000米~35 00米),而深层(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层(<4500米)分布较少;天然气资源在浅层、中深层、深层和超深层分布却相对比较均匀。 从地理环境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76%分布在平原、浅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气可采资源有74%分布在浅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从资源品位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63%,低渗透资源占28%,重油占9%;天然气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76%,低渗透资源占24%。 截至2004年底,我国石油探明可采储量67.91亿吨,待探明可采资源量近144亿吨,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程度32.03%,处在勘探中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处在稳步增长阶段;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2.76万亿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资源量19.2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可采资源探明程度仅为12.55%,处在勘探早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有望快速增长。 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在82个主要的大中型沉积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以下是我国主要的陆上石油产地。

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这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目前,大庆油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 胜利油田: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洲、德洲、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开采范围约4.4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 辽河油田: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克拉玛依油田: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了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稀油603.1万吨,稠油188.9万吨),从190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四位。 四川油田: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发现油田12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量近一半,是我国第一大气田。 华北油田: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喷

中国油气资源勘探理念的十个重大转变

中国油气资源勘探理念的重大转变!(转) 中国石油勘探年会,2010年12月7日在成都召开。会议由赵政璋副总裁主持并做主题报告,周吉平总裁做了重要讲话,邱中健、贾承造院士参加并讲话。中国石油勘探界25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是总结2010年勘探工作,部署2011年勘探任务。可谓是中国石油一年一度上游业务的最重要会议。 众所周知,中国石油顶层战略设计,一是资源战略,二是市场战略,三是国际化战略。这三大战略作为中国石油顶层战略设计,其智慧和含金量已经得到成长性实践成果的验证,充分说明其顶层战略设计的前瞻性和正确性。 最大限度的获取地下油气资源,是“资源战略”的本质。从深层次讲,作为能源公司把获取油气资源做为第一战略,如同解放初期农民获得土地一样同等重要,所以说油气资源是能源公司生存的基础,是重中之重,是“一把手”工程。为什么提“储量增长高峰期工程”,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本次勘探年会,勘探成果丰厚,连续六年油气储量快速增长,一再刷新储量增长纪录,特别是重大发现的启示、勘探成功案例的启发,勘探经验的介绍,勘探专家的点评,使人们深深感到中国油气资源勘探的认识、思路、理念、理论、战略、战术和勘探对象均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质的飞跃。 如果说这些变化是中国百年来油气勘探厚积薄发的结果,倒不如说是勘探家面对资源现实企足而待的自然结局。具体讲建筑在窗体顶

端的顶层战略设计,是中国油气资源勘探理念发生了飞跃式的突变,是真正意义上对传统油气勘探理念醍醐灌顶式的挑战和冲击。概括的总结近年油气勘探的实践和年会上介绍的勘探成功案例,可归纳为“十大转变”。 1、从高峰生烃到全过程生烃的转变(从储油气层到生油气层)。 邱中健院士讲,“生油(气)层”成为勘探开发的可能。页岩气勘探的实践说明,存在于原生地层中的烃类,可以形成有价值的天然气,而且80%的油气资源存在于原生地层。油气勘探的常识是“生储盖”组合,具备此条件就有可能找到油气田,过去认为油气生成后从原生地层“二次运移”到储油(气)层,即人们说的储层(砂岩、碳酸盐或火山岩)。现在勘探开发的视野已扩展到“原生地层”,从“原生地层”中寻找油气资源,实践也证实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讲,“回归原生地层找油(气)”,即在油气生成的原点找油气,不能不说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对传统找油找油气理念和理论的挑战。 2、从局部(圈闭)勘探评估到大面积评估的转变。 油气勘探的第一道程序,是对油气勘探对象进行评估。过去勘探的对象一般集中对局部圈闭进行评估,评估的基本依据,看是否存在“生储盖”的条件,假若存在就可进行油气勘探,反之亦然。近年中国油气勘探实践告诉我们,有些已发现并开发的致密(低渗透)天然气气藏,并没有明显自然边界,更没有什么“圈闭构造”可言,最多是岩性“致密带”阻隔,用邱中健院士的话讲“岩性油气藏一般是有

东海油气田之争

东海:苦谈三年分歧依旧中日东海磋商求 缘起:中日东海资源之争并非始自今日。早在1968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就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日之间的东海地区拥有多达2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和大量石油。之后,中日就东海大陆架的划界问题一直存在争端。 分歧: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源于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而焦点集中在钓鱼岛及附 属岛屿主权问题上。钓鱼岛及附属岛屿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边缘,是中国最早发现、命名的。20世纪60年代末,该岛附近被认为可能蕴藏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后,日方单方面采取行动,开始对岛屿进行勘探,并企图占为己有。 “中间线”成中日分歧关键。日本曾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即所谓“日中中间线”。由于缺乏依据,中方未予承认。而中方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提议,原则上得到了日方的支持,但双方在细节及实际操作上的矛盾仍然突出。 前景:2004年10月,中日双方就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举行首轮磋商,三年后,2007年10月12日,中日两国官员再度聚首北京,话题依旧。三年间,中日双方历经十次交锋,谈判代表相继易人,但分歧依旧。有专家介绍,目前中日双方方案严重对立,最大分歧在于如何在有争议的地区实现共同开发,而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政治果断。>>全文 专家认为,东海问题的解决最需要中日两国的“政治决断” 2004年10月,中日双方就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首轮磋商在北京举行,第二天,时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章启月对媒体表示,这一问题非常敏感和复杂。 三年后的10月12日,中日两国官员再度聚首北京,话题依旧,“敏感”依旧。会后,中国外交部相关人士表示,磋商是“务实”、“有益”的,但与会的记者们却始终未听到任何有关“成果”的字眼。三年间,中日双方历经十次交锋,谈判代表相继易人,但分歧依旧。这个中日之间解不开的结为何如此难解?下一次磋商会不会还是无果而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